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

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
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

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

王泽彦

(文法院公管0902班,学号:200972037)

摘要:1978年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在这个改革中,我国财政政策的改革是总体改革的重要一部分。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财政政策大体上经历了“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到积极财政政策,再到稳健财政政策变迁的过程。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是作用,它以财税为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30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财政体制的重大改革给我国国民经济注入生机和活力,成为推动改革开放、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强大支柱。虽然在近三十年来我国的财政政策的变迁已逐步走向成熟,但深化财税改革及其配套的改革任务仍然很艰巨,其中由于制度变迁路径存在依赖关系,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并不规范,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缺陷,需要进一步将强和完善。

关键词:财政政策;改革;经济发展

一、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历了不同的财政政策体制的改革,这些政策大都与当时的计划经济相匹配,但是其中有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1、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制度

我国在建国初之所以形成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是当初一系列的历史原因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为了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相配套,所实行的管理也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通过行政命令、计划指标配置社会资源的,而财政作为国家筹集运用资金,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工具,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自然要服从、服务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注:贾康.中国财税改革30年:简要回顾与评述[J].财政研究,2008.10)这就表明当时选择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是存在一定的必然性的。

2、以非税收入为主的财政收入制度

非税收入为主要的财政收入制度是我国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收入制度。这种财政收入制度的主要内容是:(1)以低价统购农副产品和低工资制为条件,为国家财政集中超常水平的财政收入提供了可能。(2)国营企业利润几乎全额上缴。(3)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上缴制度。(4))国有、集体经济税收收入居次要地位。非税收入为主要的财政政策不仅为国家财政集中超长水平的财政收入提供了可能,而且通过限制企业自我支配财力的能力来增大了国家财政的收入。

3、大包大揽的财政支出体制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宽大的财政支出体制。首先,投资的主体为财政,财政将大部分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上去。于此同时,财政还包揽了社会中的各项事务,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传统的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财政政策不能很好的促进经济的继续发展,于是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又制定了相关的政策。

1、以“分灶吃饭”方式开启财政分配关系改革,并最终推进到“分税制”。

以“分灶吃饭”的分权方式扩大地方政府的经济资源支配能力。“1985 年在两步利改税完成后,‘分灶吃饭’体制在表述上调整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

体制。1988 年,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多种形式的地方财政包干办法,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等。1994年,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与企业及政府间的收入分配制度,打破对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控制体系,促进公平竞争和解决中央政府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低等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相配套,实行了‘经济性分权’的分税制财政改革并延续到今。”(注:贾康.中国财税改革30年:简要回顾与评述[J].财政研究,2008.10)虽然从“分灶吃饭”到“分税制”还有待继续完善,但是这样的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以后财政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2、逐步以“利润留成”、“利改税”、“税利分流”和企业“产权明晰”、股份制改造方式,确立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微观市场主体地位。

1997 年9 月,党的十五大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出部署,主要目标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 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对国有小型企业采取了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破产等形式的改革,加快了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这些企业制度变迁,都与财税体制的变革密切相联,前期较关键的,是通过两步“利改税”的实施,完成了从国营企业利润上缴到依法交纳所得税的转变。

3、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中国经济出现外贸负增长、通货紧缩的现象。基于这样的境况,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主要的内容有:(1)增发1000 亿元国债用于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同时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增发2700国债,这样就从资金上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抗风险的能力。(2)调整税收政策,即对涉及房地产业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减免;就增值税、营业税、进出口税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及科研机构转制政策等做新规定;对涉外税收政策适当调整,鼓励外商投资;恢复征收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拉动居民即期消费需求。(3)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健全对中低收入水平者的保障机制。(4)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其主要内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王俊娟教授在金融报告上层说:“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有: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货紧缩;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失业率上升趋势变缓;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总体上实现了经济增长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注:王俊娟.浅谈我国近十年的财政政策[J].财政金融,2009.03)总体来说,积极的政策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是符合时代潮流下制定的。

4、由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

2003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加入WTO等原因,中国的经济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根据当时经济发展和其发展的环境,我国制定了适合其发张的财政政策:即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像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有:(1)控制赤字。(2)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的创新。(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4)增收节支。

这期间我国将财政政策调整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变表明中央的选择是客观的、必然的和符合现实的。

5、重回积极的财政政策

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国内的出口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投资萎缩,企业盈利的能力下降。这时候,中央积极的调整财政政策,重回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1)扩大财政公共支出:用于“三农”支出、民生支出、保障性住房和灾后重建支出、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带动地方投资和消费。(2)税收和减费政策:

实施结构性减税,促进税收制度改革;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实施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减费政策。

经过调整我国的中经济增速度下滑的局面放缓,重新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表明我国有面对危机的应对能力。

6、4 万亿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

我国政府于2008 年下半年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全面调整,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到宽松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其中4 万亿的投资结构入下图所示:

由图表可以看出,这次财政的4 万亿投资上主要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是灾后的重建投资,最后是保障安居工程上的投资。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政策变迁经历了三十年。这三十年是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转轨时代,在这一转轨的过程中,其基本路径逐渐变得清晰:即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的硬道理不放,通过改革开放三步走的战略的实施和完成经济体制模式及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我们必将实现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迎来21世纪中叶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缔造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财政作为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系统是服务于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基本目标的。”(注:贾康,赵全厚.财政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09.02(2202))由此可见,正确处理好财政问题时经济社会转轨时的重要任务,而处理好财政问题的关键,是立足财政而胸怀全局、服务大局,把握财政改革与通盘改革的内在联系及改革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质,依照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探索、推进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这是不仅是由时代的客观要求决定的,而且是由财政分配的功能定位和制度与发展的基本关系所决定的。

二、我国财政政策变迁三十年经验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财政政策的改革经历了三十年的变迁和完善,这次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影响,制定了不同的政策方案,应对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依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总结着三十年的财政政策变迁,主要有一下一些经验。

1、国家财政应应对经济发展对改革的需要,针对过去的传统体制的弊端,从分配环节的下放财权入手, 持续进行了财政分配制度的改革和财政政策的调整, 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2、不断推进和深化财政的改革, 是确立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塑造统一市场环境和完善

宏观调控的关键内容之一, 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3、解放思想,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确处理财政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关系和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

4、改革应该与发展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给我国国民经济增加了生机和活力, 也因此带来了经济迅速发展和市场繁荣的大好形势。于此同时, 经济发展也为国家财政提供了经济来源的基础。

5、通过改革, 为企业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并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强化征收管理, 堵塞收入漏洞, 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压缩行政经费等开支, 使财政资金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 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出, 支持农业生产支出、教育科学支出等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和发展重点的开支及保证公共服务。

6、拓宽理财领域, 适当举借内外债, 合理调度社会资金的流向, 使之运用到国家政策急需支持的项目和急需发展的产业上来, 缓解国家预算紧张的状况。

7、抓住财政改革和财政发展中的基本要领: 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注重统筹协调, 与其他各项改革、发展相配套。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都告诉我们, 经济发展了, 未必一定是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需要找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手段和方式。正因为如此, 公共财政履行促进发展的职能, 必须坚持用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来促进经济与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发挥统筹协调重要工具的作用。

8、财政改革与发展中, 必须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改善和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水平, 并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实践证明, 财政调控的目标和侧重点必须随形势的发展而变化, 这既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 也是取得财政自身局面主动的必

要条件。”(注:贾康,赵全厚.财政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09.02(2202))因此,要正确把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配合,这也是宏观调控的前提。

三、凯恩斯财政政策变迁对我们的启示

按照标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财政政策包括收人和支出两个方面。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的支出,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制度本身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具有内在稳定器功能的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当经济萧条时,由于收人减少,税收也会自动减少,从而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萧条的程度当经济繁荣时,由于收人增加,税收也会自动增加,从而就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美国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政府的支出。“我国目前不存在结构性的赤字,所有的赤字都是一种不得已的安排。因此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来思考,只有结构性的财政赤字才会产生挤出效应,而与周期性赤字无关。因为周期性赤字是由于经济衰退引起的,只会引起货币需求的下降并导致较低的效率,对投资影响很小,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挤出效应。”(注:傅耀.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变迁及启示[J].内蒙古财会,2002.07)按照凯恩斯的理论,财政政策的改革应该注意其对应的货币政策的辅助作用,这也与我们之前强调的在财政改革与发展中, 必须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改善和提高财政宏观调控

水平, 并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四、对财政政策变迁的建议和未来展望

我国的财政政策经历了由紧缩到积极、由积极到稳健、再由稳健到积极这三个复杂的阶段,相比上个世纪我国所指定的各项政策,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已逐渐走向了成熟,尽量地避免了“急刹车”和忽冷忽热的方式来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但是宏观调控的对象和环境是日益复杂的,因此我国在将来制定政策时要综合各方面的复杂因素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

我国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世界金融危机日益严峻,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时候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大调整,其中4 万亿的投资是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催化剂。“谢旭人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把握好五个着力点:1.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大力促进消费需求。2 .推进税费改革,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3.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4.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注:杨蕾.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建议[J].经济金融观察,2009.05(392))这就引起人们对4 万亿的作用的猜想:这4 万亿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在4 万亿投资计划刺激下,中国经济的安全有望得到保障。由于中国投资占GDP 的比重约为45%,再考虑到4 万亿元投资分两年多完成,可每年加快投资至少10%以上。如果这些措施能够落实,明年经济仍有望保持8.5%左右的增长。然而,这‘4 万亿’显然远远不能解决中国经济的所有问题。” (注:杨蕾.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建议 [J]. 经济金融观察,2009.05(392))因此,这4 万亿如何去分配,如何以最高的效率去利用者是至关重要的。庞大的投资计划虽然可以减轻对经济放缓的担忧,但却不能解决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相反会带来一些新的经济结构上的问题。由此也可以预见,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刺激出口所带来的经济效果甚微。

五、我对我国财政政策变迁的看法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财政政策的变迁走过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我们不断的完善政策并依据当时的经济环境及时地、适时地调整政策,使得我国在制定经济政策方面获得了很多的经验和巨大的成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跃式的发展。

在2009年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其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国施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笔者认为,这个时候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湿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经济衰退的压力,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国家财政的4 万亿投资,其中队安居保障工程的投资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要考虑到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将这些投资的受益人群平均开来,每人所拥有的受益程度还是不高的,对于达到我们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再来看看这4 万亿来源结构,这其中中央政府只承担了1.18 万亿,其他的资金来源要靠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来承担,但是4 万亿政策出台后,各个地方政府都争着去申请项目,公布投资总额高达18 万亿,这些资金都是要依靠向银行的贷款。如果巨大的资金消耗带来的效益和质量得不到保障,较低的回报率也就支付不起银行的贷款利息,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银行系统就会受到冲击,经济的发展当然也毋庸置疑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怎样使4 万亿的政策发挥它最大的、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投资的分配上和投资后所带来的积极效益上。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它是决定这项政策是否适时的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吴凯.我国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4)

[2]周柏春.近几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走向与效果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0,(05)

[3]王俊娟.浅谈我国近十年的财政政策[J].财政金融,2009,(03)

[4]梁学平.我国财政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原因阐释[J].中央财经大学学

报,2007,(10)

[5]祝鸿玲.我国财政政策十年回顾及其效果评析[J].时代经贸,2007,(09)

[6]杨蕾.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建议[J].经济金融观察,2009,(05)

[7]贾康,赵全厚.财政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 2009,(02)

我国的财政政策

当前我国所实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当前,我国所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失为眼下的“最优”政策组合。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或许也意味着整个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正式开始逐步退出。 实行上述政策的原因: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劳动者长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就业者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教育上的支出,也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支出,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经过金融危机后,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内的物价还是呈增长趋势,此时可以说是经济过冷,国家财政盈余。人们不愿意花钱消费,都选择了储蓄。所以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加快经济的恢复。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 2、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确。尤其是海外因素,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反复,欧洲债务危机是否蔓延恶化,重重疑问都尚未完全解决。2011年中国很可能面临“增量滞涨”的局面,即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伴随着通胀加速攀升,实属“两难”局面。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为此“留一手”。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积极财政政策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支出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 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保证各方面的税率没有太大的波动,人民投资不会有较大的变动,有利于国家的财政预算和结算,有利于国家收支平衡。 总结: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防范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棘手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doc 12页)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doc 12页)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 → [摘要]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近年来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上升阶段,经济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客观上需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政策的方向和侧重点,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作用,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突出公共财政特征。 (正文)一、近几年的财政政策一直具有明显的“积极”特征 从1998~2003年,我国连续6年实行了旨在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 1.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6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按前5年带动比率1:5(1998~2002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形成总

我国政府还加大治理乱收费、规范分配秩序的力度。1998~2003年,我国政府公布取消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收费项目1805项,降低469项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400亿元左右。由于收费是一种准税收,减费可以起到与减税等价的效应,同样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投资的能力。 4.结合财政体制完善,强化财政政策作用。2003年,中央财政本级收入由1997年的4227亿元增加到11849,5亿元,年均增长18.7%;相应地,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49.5%上升到54.6%。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总额由1997年的2857亿元增加2003年的8687亿元,年均增长20.4%,高于同期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增幅1.7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5.在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设计中,注重发挥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长期建设国债主要是面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国债投资项目也带动了银行的配套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资金的运营效益。特别是,1998年通过国家财政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提高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成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1.4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增强了银行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协

20世纪美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美国财政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财政政策 在大萧条之前,美国联邦政府一直奉行斯密的廉价政府财政理论,遵循小的、平衡的预算理念。平衡预算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最基本的财政政策。数据表明,1789年至1932年间,只有1/3年份的年度预算出现赤字,并且预算赤字往往是在卷入战争或者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才发生,而在1932年之后至今,不到1/5的年度出现预算盈余,其他年度都是赤字。1913年之前,联邦政府主要依靠关税和商品税来平衡预算;1913年联邦所得税合法建立之后,所得税迅速成为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并成为联邦政府平衡预算的重要工具,所得税政策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平衡财政预算的要求。在这期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时巨额的军费需求导致了联邦所得税率的第一次最大的提高,最低边际税率由1915年的1%提高到1918年的6%,最高边际税率由1915年的7%上升到1918年的77%。战后,所得税税率开始逐步削减,最低边际税率由1918年的6%逐步削减到1929年的0.4%,最高边际税率由1918年的77%逐步削减到1929年的24%。 二、20世纪3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的总需求管理型的财政政策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经济处于异常萧条的状态。失业率高居不下,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时,失业率高达24.9%。通货膨胀加剧,银行大量倒闭。经济大危机动摇了西方世界对自由市场经济内在稳定机制的信念,政府干预经济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政府被动或主动进行总需求管理型的财政政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一)“罗斯福新政”——由被动到自动地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拉开了“罗斯福新政”的序幕。“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扩大财政支出,开办政府工程,实行失业救济,以此振兴经济。这些扩张性的财政支出政策,导致了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赤字也急剧上升。虽然罗斯福早期并不是赤字财政的信奉者,但。“罗斯福新政”的结果的确导致了连年赤字,巨额的赤字与其说是出于主观意愿,不如说是为环境所迫。但赤字财政使美国经济摆脱了危机,经济重回良性增长之路。 (二)“二战赤字”对美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20世纪40年代,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巨大的开支使得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表现为极度的扩张。以1942年为例,美国联邦政府当年财政赤字达到360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近40%,这在和平时期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种赤字财政政策却促使了美国经济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40—194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了20%,并使失业率降低到1-2%,物价平均每年只上涨6-3%。这是赤字财政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特殊例证。 (三)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对平衡预算的努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导致的赤字膨胀使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将控制赤字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杜鲁门曾在回忆录中说:“从1946年6月30日到1952年6月30日,我的政府有超过支出30亿美元的净收入。这在我看来是卓越的理财之道”。艾森豪威尔1955年2月19日在讨论减税建议时说,“那将意味着回

2020年(财务知识)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财务知识)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 建国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完善,经历了由高度集中、壹灶吃饭到分级管理、分权分税的发展过程。沿着这条制度变迁的轨迹,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无疑会发现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对进壹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壹、财政体制的变迁历程 (壹)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阶段(1950年-1952年)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恢复经济,中央做出了《关于统壹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壹全国财政收支,统壹全国的物资调度,统壹全国现金管理。之后政务院又发布了建国后第壹个关于国家财政体制的文件,即《关于统壹管理1950年财政收支的决定》,规定国家预算管理权和制度规定权集中于中央,收支范围和收支标准均由中央统壹制定;财力集中于中央,各级政府的支出均由中央统壹审核,逐级拨付,地方组织的预算收入同预算支出不发生直接联系,年终结余也要全部上缴中央。1950年的财政体制,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中央财政统收统支的体制,又称为收支俩条线的管理体制。 1951-1952年间,随着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开始实行于中央统壹领导下的初步分级管理,国家预算划分为中央、大行政区和省(市)三级管理。可是,于这种体制下,

财权和财力仍然集中于中央,划归省级财政的收入只充抵原来的中央拨款,地方机动财力有限。因此,1951-1952年的财政体制基本上仍是统收统支的办法,但于壹定程度上开始向分级管理的体制过渡。(二)划分收支、分类分成阶段(1953年-1957年) 1953年,我国进入第壹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大行政区机构的改变和撤销,县级政权的建立和健全,国家的财政体制也作了相应的改变,由原来的中央、大行政区、省(市)三级管理,改为中央、省(市)和县(市)三级管理,且划分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 1954年根据周恩来、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开始实行分类分成办法,将财政收入划分为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中央调剂收入三大类。地方预算每年由中央核定,地方的预算支出,首先用地方固定收入和固定比例分成抵补,不足部分,由中央调剂收入弥补。分成比例壹年壹定。 “壹五”期间,财政体制虽然每年均有壹些变化,但主要倾向仍然是于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前提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三)划分收支、总额分成阶段(1958年-1979年) 从1958年起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体制。这次重大改革的背景是,“壹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骨干工程已陆续建成投产,中央各部门所属的企事业单位数量剧增,难以做到有效监管。1956年4月毛泽东于《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央和地方俩个积极性,比只有壹个积极性好得多”的论断,“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体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梁长平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基于其和日本争夺远东霸权的需要,历经了牺牲中国的绥靖政策、与中国结盟的现实主义政策和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政策三个阶段,暴露出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控制中国的反动本质。 关键词 中国抗日战争 美国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 作者简介 梁长平,男,1962年8月生,郑州大学团委书记、讲师。(郑州 450052) 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至为重要的一页。八年中,其对华政策不断演变,随着日美矛盾的发展和战争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先后经历了“不干涉”、“不承认”的绥靖政策阶段、现实主义政策阶段和与中国人民为敌的反动政策阶段。其核心思想就是与日本争夺远东霸权,牺牲中国、利用中国和控制中国。而中国作为弱国,基本上没有外交发言权,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三个阶段及其演变规律作以初步探讨。 1 抗战爆发以前,中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西方列强在中国都有大量的经济利益和特权。但是,在奴役中国的过程中,帝国主义之间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它们都企图独霸中国。特别是美国,自从进入20世纪以后,对中国的贸易额迅速地增长,渐有排斥其它列强之势。所以,对日本侵略中国,美国采取了“不干涉”和“不承认主义”的政策。 1937年8月27日,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美国驻日大使格鲁致电国务卿赫尔说:美国对战争的“基本目标应该是:(1)避免卷入,(2)极力保护美国人的生命财产和权利,(3)在保持完全中立的同时,维持我们同交战国双方的传统友谊”。格鲁强调指出:“关于上述最后一点,我们需要特别努力,以巩固我们同日本的关系……任何道义的干涉,可能被解释为对交战国一方的偏袒,将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基于国际上对日本将进攻苏联的宣传和国内种种利害得失的考虑,于1937年9月14日宣布了“中立法”,规定:“合众国政府拥有的商船今后不得向中国和日本运输……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这就是所谓的不干涉政策。就连日本也承认:“如果美国对中日冲突运用中立法……这对我国无所谓,因为我国对国外供应军火并不感兴趣。可是对于中国,这将是致命的打击,因为中国所有这类的物资都要从外国输入” 。事实也正是这样,在美国执行“中立法”的三年中,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所消耗掉的四千万吨石油,有70%来自“中立”的美国,它用以制造枪炮所进口的废钢铁,90%以上是“中立”的美国所供应。 罗斯福也不得不承认:“对中日战争运用中立法,吃亏的是中国,占便宜的是日本。” 美国对中日战争采取“不干涉”的政策,有其险恶的用心。一方面,它可以利用战争同交战双方做生意,趁机掠夺中国的资源,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并希望中日双方互相消耗,等到两败俱伤时,再由美国出面收拾残局,迫使中日双方让步,以最小限度的牺牲,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另一方面,幻想借日本之手,扼杀中国人民日益觉醒的民族意识和革命浪潮,希望用牺牲中国的方法换取日本对苏联的进攻。在美国看来,如果中国有足够的力量驱逐日本人,它也能依靠自身力量驱逐其他外国人。同时,它对日本的所谓“反对为中国撑腰的大国”寄以极大的厚望。它希望“保全日本作为苏联的对立物存 Vo l.30 N o.3JO U RN A L OF ZHEN GZHO U U N IV ERSIT Y M ay.1997 收稿日期:1996-11-15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的财政政策浅析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的财政政策浅析 发表时间:2013-06-13T16:32:21.327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5月供稿作者:刘琳琳田治威[导读]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 刘琳琳田治威(刘琳琳: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100083;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100085 )(田治威: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100083) [摘要]财政政策是政府用以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宏观经济条件下,科学合理的运用好财政政策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结合相关经济理论以及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现实背景下,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论述,并着重分析了现行财政政策在实际运行中有待改进的方面。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经济发展政策优化[作者简介] 刘琳琳(1981-),女,山东人,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博士在读,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讲师,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田治威(1958-),山西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导、教授,研究方向:林业财政政策与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图分类号] F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49-02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下表1显示了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情况。 资料来源:各年度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达8729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8%;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完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至今已达到7.9亿人,等等。从这些具体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在当前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我们知道,政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往往不会只采取财政政策一种手段,而是通常要结合适当的货币政策一起实施。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必须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方面。下表2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基本情况。

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

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 引言: 我们之前进行了有关绩效预算的内容的介绍,现在我们对绩效预算进行一些探讨。(一)政府的绩效评价:如何构建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府的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预算的基础 2、如何构建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 3、政府的绩效评价本质上是政府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具体体现 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一个政府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理财观是有一定的内在因果联系的。(二)发展观、政绩观和理财观 1、发展观是基础,决定了他的政绩观 (1)要选择何种发展道路?有两种道路可以选择:一是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的大推进,二是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 (2)如何看待发展观的区域角度?是地区协调发展还是单兵突进的模式? 2、正确的政绩观取决于科学的发展观 西方国家政绩观考核为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中国政绩观考核更多的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作为执政者来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追求。 3、快速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在带来福利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矛盾: (1)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外部负效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2)在市场条件下,经济的增长将直接带来收入分配的不公,差距的拉大等;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矛盾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证明,过快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让全体公民享受到相对均等的经济增长的福利。 4、发展观和政绩观决定了政府的理财观 政府理财的理念和理财观主要分为两类: 1、追求财政的收支平衡理财观——(古典理财观) 财政收支平衡的理财观是政府将收支平衡放在第一位,不寻求收和支,可以让政府不必要承担经济的风险和过多的负担。 2、打破收支平衡的理财观——(现代理财观) 一是追求周期性的平衡,比如五年、十年的平衡,例如西方国家很多采用的是周期性的预算;二是放弃平衡,不怕负债,而依靠滚动的负债来支撑负债。此种理财观是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放在首位,政府承担一定的风险,将资源更多地掌握在手中,按照政府的意念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理财观是被动的,依从于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三)政府绩效评价的分类 1、在发展观、政绩观和理财观的发展基础上,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2、在分类评价基础上确定支出和预算 3、政府绩效评价的分类:评价政府的绩效,需要分类评价,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支出。 (1)政府行政行为的合规性:政府行为是否遵行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以及总原则;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取向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取向 摘要: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和政府调控工具,财政能够且应该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政策设计和执行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财政分配职能的发挥。因此,如何从公平收入分配的角度完善财政政策,成为当前政府部门和力量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财政支出;税收政策 引言:财政作为政府社会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应积极履行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责任。首先,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其次,收入分配职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主要职能,财政通过对社会产品的再分配来调整社会各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最终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最后,公平原则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原则,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财政支出对象及结构,均衡地照顾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内部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扩大、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在调节居民收入公平分配的问题上,财政主要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提高得缓慢,年均增长率下降幅度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逐步拉大。同时,据相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都有所下降,但是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还是高于城镇居民。 (二)居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又会造成其对教育文化、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项目的消费水平差异,从而引发“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美国财政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最佳答案、美国财政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美国的联邦政府财政政策主要由财政部起草,总统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也参与制定预算、税收和财政等政策。美国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的经验: 1、主要运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每当经济萧条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就实施减税政策,减税的手段包括降低税率和缩小税基(如提高起征点、增加免税额等)。里根执政的20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实施了大幅度减税措施;小布什执政以来,先后在2001年和2003年两次提出了以减税为核心的经济刺激计划,按照该计划,美国10年内的减税总额高达15000亿美元。每当经济增长过快出现过热苗头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或减少财政赤字,政府就实施增税政策,增税的手段包括提高税率或扩大税基(如降低税收起征点、减少或取消免税额)。克林顿执政时期,为减少政府财政赤字,保证美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曾将应纳税收入在14万美元以上的夫妻联合申报家庭(单身纳税人应税收入在11.5万美元以上)的边际税率从31%提高到36%,同时规定应税收入超过25万美元以上的部分适用39.6%的最高边际税率。此外,为了支持某个产业发展,美国也会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美国政府通常不用税收优惠来招商引资。 2、严格依法管理财政预算。美国的联邦财政预算由总统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负责编制,报经国会批准。财政预算经国会批准后,财政部可根据经济情况进行微调,但是财政预算支出结构的任何调整都由国会决定,无权变更。 3、政府对发行国债持审慎态度。美国政府对发债很审慎,主要根据财政收支预期进行,每年三月份公布政府的发债情况。美国决定发债是自动形成的,经济好时政府就少发债;经济不好时政府就多发债。不管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如何,当政府财政紧张时,总统必然要求发债,国会只要求财政部为满足一定支出而融资,而不管采用什么手段。 4、财政政策长期发挥作用。在美国,不管是增税、减税还是调整预算收支的规模和结构,都要启动繁琐、严格的司法程序,必须经国会审批。因此,美国财政政策是长期的供给型政策。

对华政策

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影响 摘要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但通过回顾清末至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美国对中国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下面,在中国无奈接受美国的利益侵蚀背面,美国却一直用自己的理想主义企图塑造一个美国心中的中国。由于各种现实问题和国际势力的消长,中国的进化过程缓慢。但却因着这样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国步履蹒跚地朝近代化前行着,在这条道路上慢慢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关键字:美国中国对华政策影响近代化 一.前言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但通过回顾清末至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美国对中国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下面,在中国无奈接受美国的利益侵蚀背面,美国却一直用自己的理想主义企图塑造一个美国心中的中国。由于各种现实问题和国际势力的消长,中国的进化过程缓慢。但却因着这样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国步履蹒跚地朝近代化前行着,在这条道路上慢慢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本文通过回顾清末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在约百年的时间内对华的政策,企图站在当下的立场,返回历史中浏览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也企图在众多关于美对华政策的消极评价中发掘出其对中国近代化的积极影响。以求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所产生的综合影响。 二.美国对华政策 根据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分段,本文将从清末中美关系、辛亥革命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二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和国共内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这四个阶段来回顾美国的对华政策。 (一)清末中美关系 1)中美订立望厦条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英订立了《南京条约》,这个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总统泰勒向国会做了报告,希望能够在中国获得同样的权益。显然,美国视鸦片战争为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一个契机。经过中美一系列的磋商,中美双方代表于1844年7月3日正式在议定的《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即望厦条约)上面签字。《望厦条约》共34款及税则,部分内容与中英《南京条约》相似,而突出的特点则是对领事裁判权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如其中一款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中国港口,自因财产涉讼,由本国领事等官讯明办理;若合众国民人在中国与别国贸易之人因事争论者,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此外,条约内容还包括五口对美开放;美国在华享有最惠国待遇;中国关税如要变更,须经美方同意等等。 与《南京条约》相比,《望厦条约》使中国给与美国更多权益,把中美两国关系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由于这一特点,它成为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条约的蓝本,是近代中国苦难开始的一个结点,它的签订过程反映了美国不惜手段扩大在华利益。中国在签订这个条约后所遭受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但望厦条约的一个积极作用是与先前订立的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 积极的财政政策》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 积 极的财政政策》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去年前3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956亿元,同比增长12.5%,为年初预算的75.2%。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很大效果,既有效保障民生,又促进投资和消费,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要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财政合理支出,加大对特困地区和困难省份支持力度。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情况如何。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哪些方面着力并更加有效地实施。 减税降费激发市场活力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宏观政策方面,一直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提高赤字率、减税降费、盘活存量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一系列措施形成了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拳。 增加赤字、扩大支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常用工具,而给企业减税降费同样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尤其是全面推开营改增,是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 从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预计全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将超过5000亿元。营改增不但是我国税收制度的重要变革,同时承担起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重任。上

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说。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至8月份,新纳入试点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累计减税486亿元,税负下降13.45%。1至8月份,营改增整体减税共计2493亿元。 新纳入试点的四大行业能否都实现税负下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金融业尤受关注。通过采取过渡性措施、对试点运行中反映集中的问题及时出台补充政策等,5至8月份,金融业实现增值税1013.19亿元,与缴纳营业税相比,减税108.35亿元,税负下降9.66%。 辖区集中了大量金融企业的北京市西城区国税局统计分析显示,实施营改增以来,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税负下降呈逐步加大趋势。国家陆续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让更多营改增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同时,通过税务机关的宣传与辅导,企业实现进项税额应抵尽抵、增值税链条日趋完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对新税制的进一步适应,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将不断放大出来。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的降税降费政策不仅仅局限于营改增,还包括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取消、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相关政府性基金和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加速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适当提高赤字率以及财政支出速度加快、力度加大,是今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呈现出来的另一突出特点。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最终版.doc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答: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理由: (一)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 政策。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 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二)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 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 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和房 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 的主要推手。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 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 好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 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 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 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 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 存在一定的时滞。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 一定的局限性: (四)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 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措施:

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 1.调整产业结构, 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 4.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 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5.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 6.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 通道。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 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 涨。 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应对结构性通胀,财税政策因其针对性强和轻重可调节性而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来增加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平抑价格上涨。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1.控物价,就是要保证有效供给,特别是食品、煤、电、油、气、 运的供给,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 面通胀。 1)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完善 和落实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

2008年经济危机下中美财政政策比较

2008年经济危机下中美财政政策 1207614008 12713 丁洋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都受到了重创,中国是这次危机中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损失较小,但是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出口将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美国作为经济危机爆发的中心,其损失可想而知。我们对于经济危机下中美所实行的财政政策效果进行比较。 一、中美所实行的财政政策 1.中国 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向各国宏观调控当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财政政策的运用成为重要的应对措施。中国在2008年11月明确宣布宏观政策转型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可以起到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支出,扩大消费;二是通过减税刺激消费,扩大生产。其基本内容是: (1)制定4万亿投资计划。在金融危机渗透进入中国之前,中国采取的是从紧的财政政策,于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还决定到2010年底进行总共4万亿元的投资。且这4万亿元只能用于投资,而不包括减税、价格补贴等其他财政支出。4万亿的投资政策主要是用于对“三农”的补贴、对家庭保障性住房进行加大建设、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及对地方和民间的投资。. (2)税收政策及减少收费。2008年11月初,上调3486项商品的进出口退税,同时发布了对100项行政事业性项目的收费进行取消和停止征收的通知,11月28日全国家家电下乡启动。从2009年1月起中国开始实施增值税的转型,从此转型预计能够减轻企业约1233亿元的赋税,而对企业和居民的赋税负担约减轻共5000亿元。 国家财政政策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括税收和公债两个部分。就中国的财政政策来看,政府加大了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降低了税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g、t上升或tr下降,使得AD曲线向右移动,总需求增加,促进经济复苏。 2.美国 (1)大幅退税一次刺激消费和投资。2008年初,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此法案中的退税额高达1680亿美元。通过退税来刺激人们的消费和投资,以此拉动经济的增长。Tr下降,AD曲线向右移动。 (2)提高银行存款保险限额。自2008年10月起至2009年12月31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及全国信用社股份保险基金为单个帐户存款保险提高了额度,从10万元美元提至25万美元。为银行存款储户提供存款保险,主要是为了预防储户因为对银行丧失信心而提取存款从而导致银行无法正常运行的信誉破产问题。 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

财政管理的演变

财政管理的演变 60年来,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财政改革的推进、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财政积极探索财政管理新模式,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最终形成了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比较符合公共财政本质特征、运行较为规X、手段比较先进、决策讲究科学、组织比较严密的财政管理体系。 (一)计划为先、集中管理(1949~1977年) 1.中央地方“一本账”管理 计划经济时期,中央、地方的财政,实际是“一本账”管理,全国一盘棋,中央与地方的政府间分配关系,与本级预算的管理制度,经常交融在一起。如中央可通过企业的下放,把原来的中央预算收入,转列入地方预算,而地方的财政收入,经常被集中到中央。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国家预算制度,主要地体现在政府间的关系,即财政体制的不断调整上。 2.财政管理围绕国家国民经济计划进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预算编制、执行都必须服从国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财政管理缺乏独立性。从编制上看,财政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生产指标、交通运输指标、商品流转指标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计划进行逐项核算,然后提出预算方案,进行综合平衡。平衡既包括对各部门预算收支指标的核定,也包括对各地区收支指标的核定。

同时,为保障不同领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执行,多家银行参与财政资金的收支出纳工作,国家金库设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办理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留解以及库款的支拨、退付工作;基本建设贷款、拨款和结算监督由中国建设银行负责;支农资金拨款和贷款的监督工作由中国农业银行办理。 3.统一管理国营企业财务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国营企业财务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财政部负责,统一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年初编制企业生产财务计划,将一切收支通统纳入财务计划管理,并按照批准的计划上缴利润、税收、折旧等,同时按计划按时下拨投资、资金,弥补亏损,或者按计划用利润抵拨支出。各个工业、交通、商业部的财会司(局)统一管理本部所属国营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这些部的财务司(局)的财会业务都归财政部领导。各部门汇总的国有企业财务收支计划和年终决算,按时报送财政部,由财政部审核汇总,将收支数字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上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执行。这种管理办法,一直实行了40多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机构改革,取消各个工业部、商业部后,才停止施行。 (二)改革开放前期的财政管理(1978~1992年) 1.预算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有了新进展 改革开放初期,为强化预算管理,财政部组织力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应对预算管理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献给抗日战争胜利63周年福建福鼎茶痴老农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1840年以后,当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使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过程中,美国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丑角。如强迫中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提出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不断破坏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支持蒋介石篡夺革命果实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等。一战后的华盛顿体系确立后,美、苏、日等大国为争夺远太地区的霸权和利益的斗争愈演愈烈。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进一步扩张,不但同日本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也受到苏联的强烈抵制。当时,美、日、苏三国在远太地区的争夺和斗争就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基本格局。基于此,美国制定的对华政策是同处理日、苏关系紧密相联的。综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即从1931年到1945年的近15年间,美国的对华政策历经了“不干涉”政策,“以华制日”政策和中美结盟共同抗日的三个阶段。现本文略述这三个阶段的演变。美国对华的“不干涉”政策是远东慕尼黑阴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期间,美国等帝国主义对日本侵夺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略行为采取“不承认主义”和“不干涉”政策。前者反映日美矛盾,因美国不愿放弃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后者反映美日妥协,即美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条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以期使美国实现“坐山观虎斗”和“渔人得利”的险恶用心。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以美日为主导的“远东慕尼黑阴谋”。下面简要介绍这一阴谋的演变过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了全部东北三省并威逼南窥中原。日本的野心和侵略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威胁和沉重打击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利益。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美国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和日本政府交涉,对日本的侵华行为表达了美国的“不承认主义”。例如,1932年初,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日本外务省,郑重表明:“美国政府不能认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也不拟承认用违反1928年8月27日中日美均为缔约国的巴黎公约之条款与义务的方法而获到的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①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在其给日本外相有田的复文中表示:“任何在远东所发生的变动,……美国政府不承认一个国家有必要或有理由在一个不属于它的主权的地区规定一个‘新秩序’的内容和条件,并自命为这个‘新秩序’的掌权者及司令者”。②当然,美国对日本在中国和远东地区的侵略扩张持口头上的“不承认主义”和“不干涉”政策的险恶用心是昭然的。其实质是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换取日本同意维护其在华和远东地区的既得利益。日本扩大侵略,美国采取“以华制日”方针 1939年后,德、意法西斯军队席卷西欧,兵锋直指英伦,美英在欧洲战局中形势极为严竣。在此背景下,日本法西斯认为是千载难逢的良机,遂锐意南进扩大侵略,企图建立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特别是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标志着以法西斯轴心国为核心的以重新瓜分世界的军事同盟正式建立。它同时还意味着这个法西斯军事同盟由此前主要针对共产国际和苏联而转向针对美国了。对此,美国是心知肚明的。在美日矛盾日益紧张和激化,英国自身难保无力东顾的前提下,美国开始制定并推行“以华制日”的方针。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上不断加大对中国国民政府的援助;另一方面,与日本进行外交周旋和谈判。美国这些外交举动是基于如下二点考虑的:1、援助国民政府是其采取的“以华制日”方针的具体

简析中国近年的财政政策

简析中国近年的财政政策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风险也逐渐凸现出来。在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有效地防范财政政策的风险。本文正是通过回顾我国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历程,以及对当前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出实施合理财政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政策;分析;建议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近年我国的财政政策 (一)2005年:中国财政政策评价 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2005年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调。 从财政政策来看,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2005年1~6月,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392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4.6%,高于经济增长率5个百分点。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1~6月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分别实现了同比22.6%、21.4%和17%的快速增长;全国实施粮食直补的29个省份安排粮食直补资金预计也会实现13.8%左右的大幅增长。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向中性回归的过程中着力调整了支出结构。 (二)2006年:在宏观经济政策注重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政政策 2006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将是这一年的重要特点。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然要求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由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整,财政政策的长处就在于对经济结构的调节。 财政政策将延续2005年的着力点,继续保持稳健态势,政策方向不会有大的改变,仍着重于巩固前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成果。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具体方向应该是对社会公平的维护和对经济增长机制的调整。一方面,会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会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促进公平与和谐;会继续改革个人所得税相关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将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将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此改善投资消费关系;将深化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出口退税制等方面的改革,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