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你正在浏览的特种医学论文是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功能。本文介绍DC在血液肿瘤中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移植免疫、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DC于1973年首次由Steinman和Cohn发

现。近年来关于DC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血液肿瘤DC的研究作一综述。

1 DC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

Choudhury等[1]报道,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外

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体外共同孵育后,产生了形态学、免疫表型具有DC特征的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表明这些细胞中t(9;22)的存在,说明它们来自白血病细胞。特异的体外测定DC的功能证实这些细胞具有潜在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外产生的白血病DC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了强烈的抗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但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匹配的正常异体骨髓细胞表现为低反应。用DC刺激的自体T细胞抗CML靶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是体外单用IL-2培养扩增的自体T细胞作用的4~6倍。DC刺激的T细胞也抑制CML克隆前体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体外细胞因子诱导CML细胞向DC分化,这些DC具有明显的T细胞刺激功能。体外产生的DC通过对白血病特异性抗原的有效传递产生抗白血病作用。Robinson等[2]报道,急性白血病(AL)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亦能向DC分化。作者用21例AL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GM-CSF、TNF-α共同孵育,15例细胞

成活,其中12例可观察到符合DC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这些细胞有DC特异性抗原CD1a、CD83的表达,成熟DC还有HLA-DR、CD40、

CD80、CD86的表达。9/12例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这些培养的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呈递功能,经FISH分析证实,一些AML的DC起源于5q-及ph+白血病细胞,另外2例髓系和淋巴系双表型白血病CD19持续异常表达。AML恶性转变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但是体内随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被局限于某一细胞系、然而体外白血病克隆50%可自然向单核细胞、粒细胞成熟,另外在细

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进一步终末细胞分化。该研究证实了AL原始细胞衍生的DC

是恶性起源的,表明一种恶性细胞向具有潜在抗原呈递能力的细胞转变,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呈递肿瘤相关抗原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诱导抗白血病免疫反

应。需指出的是,DC的白血病起源由以下证据支持:①在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血病原始细胞占90%~98%,细胞数量在整个培养阶段维持稳定且具有恒定的高存活力;②在GM-CSF、TNF-α中培养后观察到的DC占73%~92%,比在相同条件下正常祖细胞衍生的DC比例高;③AL单个核细胞生成的DC与正常DC前体行为不一致。体外来自12/15例AL所产生的潜在抗原呈递DC,这一发现提出的两大重要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①一种早期干细胞表型是这种现象的先决条件吗?AL与其它白血病的进一步研究,需要确定是否如此,以及该现象的真正频率和生物学重要性;②这种体外成熟能允许假定的白血病相关抗原更有效地呈递到有适当受体的细胞毒T细胞吗?

Choudhury等[3]报道,AML包括一组血及骨髓中原始髓细胞克隆积累的疾病,恶性细胞表现为髓细胞分化的变异程度及与许多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异常和基因重排有关,特殊的细胞遗传变化通常与特殊疾病表型和临床后果有关。正常多能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克隆共存于骨髓。成功的抗白血病治疗后,骨髓正常造血干细胞的造血功能得以恢复,但大多数病例,缓解仅为暂时的。因此,对于大多数AML病人的治疗上的挑战就在于防止复发,以期达到长期缓解。为此,Choudhury等[3]开展了体外诱导AML细胞分化成DC的工作,并以此来刺激自体的抗白血病的T细胞反应。他们在体外用GM-CSF+IL-4联合TNF-α或CD40配体(CD40L)产生DC,对象19例不同染色体异常的AML病人,除1例外均产生了DC的形态学表型特征及T细胞刺激特性,这些细胞高表达MHC-Ⅰ类、Ⅱ类抗原及共刺激分子CD86和ICAM-1。有3例通过FISH分析染色体异常。自体淋巴细胞与AML衍生的DC共同培养能溶解自体白血病细胞,并注意到少许抗自体的正常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这些正常细胞来自于病人缓解期。结果显示有DC表型、功能的细胞能从多数人AML标本中获得。如果已知AML的生物学异质性,就不会奇怪实验结果的变异及偶尔有AML细胞标本未显示有向DC分化。进一步研究这些细胞确保可决定靶抗原而进行被观察到的免疫活性。这些工作潜在治疗上的应用是重要的,白血病DC可潜在地被用作体内细胞的白血病疫苗或体外产生抗白血病的T细胞而用于免疫治疗。它们在免疫治疗上的应用于这种通常致死性疾病可消除微小残余疾病及将暂时的反应转变成持久缓解。

据Cao等[4]报道,GM-CSF可诱导鼠红白血病细胞(FBL-3)分化成类单核细胞的细胞来刺激宿主对白血病的免疫反应,即经GM-CSF处理后的FBL-3细胞,DC的特异性标志33D1及NLDC-145的表达阳性率显著升高,同时MHC-Ⅱ类分子,CD80、CD86的表达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显著上调,通过电镜观察到DC典型的形态学。功能上,GM-CSF诱导的FBL-3细胞可明显刺激初始异基因的和自体的T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特异的细胞毒T细胞的产生。总之,这些结果对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有重要启示。

2 DC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

Fujii等[5]提出,CD34+脐血细胞衍生的DC是可诱导抗肿瘤的细胞毒细胞,如细胞毒T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用射线照射的MHC-Ⅰ类抗原阳性的K562细胞脉冲刺激的DC刺激脐血T细胞能选择诱发清除K562 mHC-Ⅰ类抗原,CD8+或MHC-Ⅰ抗原T细胞的这种杀伤活性几乎完全被抗体消

除,而CD4+T细胞则不同。这表明CD34+脐血细胞衍生的肿瘤细胞脉冲的DC能诱导抗相应的肿瘤细胞的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这些细胞毒T细胞是经MHC-Ⅰ类分子识别肿瘤细胞的CD8+T细胞。这个发现具有潜在的重要性,提示DC在脐血移植中及在临床免疫治疗的应用。

近来,脐血干细胞移植已被用于治疗致死的先天性或恶性疾病,且取得显著成功[6,7]。积累的实验及临床依据业已证明该临床措施的有效性。脐血移植无需严格的HLA相合,GVHD发生机会少,这可能归因于新生免疫系统的独特性,更能耐受异已抗原。许多研究提示体外各种不同的功能测定中脐血与成人血比较而言缺乏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

核细胞及DC。Harris等[8,9]与其他学者[10,11]报道脐血T淋巴细胞表型及功能如此不成熟以至于异基因刺激后很少产生细胞毒T细胞活性。大量证据表明:造血干、祖细胞起源的DC可专门呈递抗原到初始T细胞,因此很有可能DC呈递抗原是脐血初始T细胞激活所必需。对于肿瘤治疗,研究者致力于将肿瘤抗原脉冲的DC用作治疗性的疫苗,同时也用于体外采用T 细胞治疗中启动肿瘤抗原特异的T细胞[12,13]。据近来报道,肿瘤抗原负载的DC的免疫作用代表了诱导抗肿瘤免疫的有力措施[14,15]。本研究中,试图用CD34+脐血细胞衍生的DC,诱导抗肿瘤细胞毒性活性作为脐血移植后GVL效应的体外模型。

在不久的将来,脐血移植可能成为各种不同的致死性恶性肿瘤尤其血液肿瘤的标准治疗手段,因为它优于其它干细胞来源的移植。但在脐血移植中,GVL效应减少将成为一个问题。移植免疫治疗的一个目标是创造一种方法,即可避免GVHD、根除残余肿瘤免疫的策略,也可激活脐血单个核细胞抗未知抗原承载的肿瘤细胞。总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正确使用DC可能有益于更特异和更有效的免疫治疗。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移植物DC可以直接激活宿主残存的T 细胞,导致移植物排斥和移植失败。因此,去除移植细胞中DC,保留干细胞(CD34+HLA-DR-)的重建活性,将会提高移植的成功率[16]。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来源DC间接呈递受者次要组织抗原,是GVHD发生的主要途径[17]。此外,动物实验表明,骨髓去除性治疗只是去除了大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受者DC。

临床移植中控制DC策略[18]:DC是刺激T细胞免疫反应的专职APC,调控DC或干扰DC致敏途径,有可能延长移植存活并促进耐受。控制DC的可能策略包括:①去除DC即移植前预处理移植物达到减少或消除移植物内DC的目的,避免直接致敏从而延长移植物存活;②抑制DC移行或成熟,通过进一步研究DC移行机制,选择调节DC移行和成熟的某种因子,有可能阻断致敏途径;③阻断DC与T淋巴细胞共刺激信号,如用CTLA-4-Ig阻断B7/BB1和CD28间作用有可能诱导耐受;④DC耐受作用,耐受与嵌合现象的发现,使人们重新认识DC在移植中作用,随着对DC研究的深入,人们有希望筛选出某一类型DC,用于诱导移植嵌合体形成。

3 DC治疗肿瘤

DC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其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关注。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多种形式的肿瘤抗原体外冲击致敏DC,少量回输即可诱导机体产生极强的抗肿瘤免疫[19]。DC的临床试用亦有报道,DC回输疗法已试用于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多发性骨髓瘤(MM)晚期患者的治疗。对于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是应用抗独特型抗体体外致敏的自体DC,目前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5]。德国学者[20]应用独特型蛋白多肽体外致敏的自体DC回输治疗了7例MM患者。其作法是从MM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独特型蛋白,酶消化降解后用HPLC纯化出多肽,然后用此多肽体外致敏CD34+细胞来源的自体DC,将此类DC给MM患者皮下注射,并随后每隔2周皮下注射一次独特型蛋白多肽,连续3次,结果发现在受检查的4例MM患者中,有2例血中抗独特型IgM和IgG抗体的水平分别升高约8倍和12倍,而且还观察到独特型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表明该疗法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前景。

近来有关DC用于白血病治疗研究的报道较多,鉴于未成熟DC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Fujii等[21]报道,为了用DC在体外诱导出自体细胞毒T细胞然后用于白血病的免疫治疗,将G-CSF动员的外周血CD34+细胞用GM-CSF和TNF-α体外培养出DC,这种DC混合群体(包括典型的成熟DC及未成熟DC)能摄取外源性蛋白抗原——钥孔戚血蓝素(Keyhold limpet Hemocyanin,KLH)并将之提呈给CD4+和CD8+T细胞,诱导出KLH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并且他们选择3例AML患者,将放射性灭活的白血病细胞与DC、T细胞共同孵育后,结果其中2例诱导出能杀伤白血病细胞的自体细胞毒T细胞,从而为细胞毒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4 DC判断预后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Baur等[22]报道了滤泡型树突状细胞(FDC)在结节硬化型霍奇金病(NSHD)中的预后价值。霍奇金病Rye分类中已建立的形态学表型、组织学显示一个宽阔的范围,然而这种组织学不同并未被考虑作为预后因素。NSHD病理组织学分级中两个亚型NSⅠ(恶性)及NSⅡ(高度恶性)的预后相关性仍然存在着争议,FDC的分析可提供新的预后参数。对59例NSHD进行研究,平均随访时间8年,按分类41例为NSⅠ,18例为NSⅡ。

用耐石蜡的单克隆抗体CD21和CNA42免疫染色FDC,在肿瘤组织中区分出三种形式:FDC1,存在着广义的滤泡样结构(n=20);FDC2,存在大量被破坏的FDC网状结构(n=25);FDC3,无或少许孤立的FDC(n=14)。这3组根据复发频率及生存明显不同,发现生存最长的是FDC1组,最短在FDC3组,FDC2组居中

(P=0.0025)。FDC状态是一个区别针对所有病人包括不同年龄和分期的预后因素。结合FDC状态和NSⅠ-NSⅡ分级将最佳生存组定义为FDC1-NSⅠ,对于NSHD的传统病理组织学检查,FDC的分析是一种新的预后判断方法。结果表明FDC状态的评估更加准确,其真正的预后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的随机临床试验应

用中加以评估。

对于DC的研究正受到人们的青睐。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如何调控DC的功能,使其选择性发挥作用。DC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大多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DC分化调控及DC活化机制的掌握,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将会成为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具有广阔的前景而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5 参考文献

1 Choudhury A,Gajewski JL,Liang JC,et

al.Blood,1997,89:1133

2 Robinson SP,English N,Jaju R,et al.Br J

Hematol,1998,103:763

3 Choudhury A,Liang JC,Thomas EK,et

al.Blood,1999,93:780

4 Cao X,Zhao Y,Yu Y,et al.Immunology,1998,95:141

5 Fujii S,Fujimoto K,Osato M,et al.Int J

Hematol,1998,68:169

6 Wagner J,Kerna

n N,Steibuch M,et https://www.360docs.net/doc/e64541447.html,ncet,1995,346:214

7 Sweetman R,Rosenthal J,Sender L,et

al.Blood,1995,86:388

8 Harris D,Schumacher M,Locascio J,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2,89:10006

9 Harris D,Locascio J,Besencon F,et al.Bone Marrow Transplant,1994,14:545

10 Risdon G,Gaddy J,Stehman F,et al.Cell

Immunol,1994,154:14

11 Risdon G,Gaddy J,Horie M,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5,92:2413

12 Mayordomo JI,Zorina T,Storkus WJ,et al.Nature Med,1995,1:1297

13 Celluzzi CM,Mayordomo JI,Storkus WJ,et al.J Exp Med,1996,183:283

14 Porgador A,Snyder D,Gilboa E.J

Immunol,1996,156:2918

15 Hsu FJ,Benike C,Fagnoni F,et al.Nature

Med,1996,2:52

16 Van LE,Van KM,Mormmaas AM,et al.Trans

Immunol,1996,4:151

17 Ferrara JLM,Bone Marrow Transplant,1994,14:183

18 孙兆黎,杨贵贞.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7,20:124

19 Zitvogel L,Mayordomo JI,Tjandrawan T,et al.J Exp Med,1996,183:87

20 曹雪涛.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8,5:82

21 Fujii S,Fujimoto K,Shimizu K,et al.Cancer

Res,1999,59:2150

22 Baur AS,Meuge-Moraw C,Michel G,et

al.Histopathology,1998,32:51

人体解剖生理学-自己笔记整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同化作用:同化需消耗,通过消耗合成自身的能量。 异化作用:提供能量. 同化和异化的关系:同化为异化作用提供物质; 异化为同化作用提供能量。 2.兴奋性:兴奋;抑制。 3.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转运功能,维持细胞内稳态。 1)被动转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a.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通过膜的扩散成为通透或渗透。 b.协助扩散:“通道” 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2)主动转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消耗细胞代谢产生能量)。 特点: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消耗能量;依靠“泵”。 4.方位: 1)轴:冠状轴(左→右);矢状轴(前→后);垂直轴(上→下)。 2)面:冠状面(纵切面左→右);矢状面(纵切面前→后);垂直面(横切面)。 5. 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特点: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有极性;分布体表或官腔内表面。 a.单层上皮:ⅰ.单层扁平上皮:减少摩擦,分布在血管内表面。 分布:内皮:被覆盖于心血管腔面的扁平上皮。 外皮:腹膜,胸膜,心包膜处的浆膜表面的偏平上皮。 ⅱ.单层立方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肾小管。 ⅲ.单层柱状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胃,肠,子宫表面。 b.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复层移行上皮。 2)结缔组织:特点:细胞上皮组织少,细胞间质较多,细胞不分层,组织类型多。 a. 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 未分化间充细胞。 细胞间质: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 b.致密结缔组织; c.脂肪组织; d.网状结缔组织、 6.运动系统 组成:骨,骨连接,骨骼肌。 作用:支持,保护,运动。 骨骼的作用:维持体型,支撑体重,保护内脏器官。 1)骨 a.骨的形态:长骨,断骨,扁骨,不规则骨。 b .骨的构造:骨膜,骨质,骨髓。P33 c.骨的功能:支架,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骨髓造血;钙库。 2)关节的基本构造 a.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 b.关节囊:囊壁外层纤维层:加强骨与骨连接。 内层滑膜层:分泌滑液,增加润滑。 c.关节腔:滑液,关节负压。

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汇总

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功能。本文介绍DC在血液肿瘤中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移植免疫、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DC于1973年首次由Steinman和Cohn发现。近年来关于DC 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血液肿瘤DC的研究作一综述。 1 DC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Choudhury等[1]报道,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体外共同孵育后,产生了形态学、免疫表型具有DC特征的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表明这些细胞中t(9;22)的存在,说明它们来自白血病细胞。特异的体外测定DC的功能证实这些细胞具有潜在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外产生的白血病DC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了强烈的抗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但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匹配的正常异体骨髓细胞表现为低反应。用DC刺激的自体T细胞抗CML靶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是体外单用IL-2培养扩增的自体T细胞作用的4~6倍。DC刺激的T细胞也抑制CML克隆前体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体外细胞因子诱导CML细胞向DC分化,这些DC具有明显的T细胞刺激功能。体外产生的DC通过对白血病特异性抗原的有效传递产生抗白血病作用。Robinson等[2]报道,急性白血病(AL)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亦能向DC分化。作者用21例AL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GM-CSF、TNF-α共同孵育,15例细胞成活,其中12例可观察到符合DC 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这些细胞有DC特异性抗原CD1a、 CD83的表达,成熟DC还有HLA-DR、CD40、CD80、CD86的表达。9/12例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这些培养的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呈递功能,经FISH分析证实,一些AML的DC起源于5q-及ph 白血病细胞,另外2例髓系和淋巴系双表型白血病CD19持续异常表达。AML恶性转变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但是体内随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被局限于某一细胞系、然而体外白血病克隆50%可自然向单核细胞、粒细胞成熟,另外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进一步终末细胞分化。该研究证实了AL原始细胞衍生的DC是恶性起源的,表明一种恶性细胞向具有潜在抗原呈递能力的细胞转变,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呈递肿瘤相关抗原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诱导抗白血病免疫反应。需指出的是,DC的白血病起源由以下证据支持:①在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血病原始细胞占90%~98%,细胞数量在整个培养阶段维持稳定且具有恒定的高存活力;②在GM-CSF、TNF-α中培养后观察到的DC占73%~92%,比在相同条件下正常祖细胞衍生的DC比例高;③AL单个核细胞生成的DC与正常DC前体行为不一致。体外来自12/15例AL所产生的潜在抗原呈递DC,这一发现提出的两大重要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①一种早期干细胞表型是这种现象的先决条件吗?AL与其它白血病的进一步研究,需要确定是否如此,以及该现象的真正频率和生物学重要性;②这种体外成熟能允许假定的白血病相关抗原更有效地呈递到有适当受体的细胞毒T细胞吗?Choudhury等[3]报道,AML包括一组血及骨髓中原始髓细胞克隆积累的疾病,恶性细胞表现为髓细胞分化的变异程度及与许

腹膜解剖生理概要

腹膜是一层很薄的浆膜,分为相互连续的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两部分。壁层腹膜附于腹壁、横膈脏面和盆壁的内面;脏层腹膜覆盖于内脏表面,形成网膜、系膜和韧带。腹膜腔(通称腹腔)是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之间的潜在间隙。男性是封闭的,而女性则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腹膜腔是人体最大的体腔。生理作用:①润滑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腹腔分泌少量液体润滑腹腔和减少脏器间的摩擦。②吸收和渗出作用,腹膜是双向的半透性膜;水电解质、尿素及一些小分子能透过腹膜。腹膜吸收力很强,它能吸收腹腔内的渗液、血液、空气和毒素等,在严重腹膜炎时可因腹膜吸收大量毒素,而引起感染性休克。腹上部腹膜吸收能力较下部强,故腹部炎症和手术后病人多取半卧位,以减轻腹膜对有害物质的吸收。此外,腹膜还能渗出液体、电解质和尿素。③防御作用,正常情况下,腹膜向腹腔渗出少量浆液,内含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在急性炎症时。腹膜分泌大量渗出液,以稀释毒素和减少刺激。其中的巨噬细胞能吞噬细菌、消除异物和破碎组织。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积在病变周围,产生粘连,一方面将炎症局限、阻止感染扩散;另一方面因此而造成腹内广泛的纤维性粘连,也可引起肠梗阻。同时,由于体液的大量渗出,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失调。④修复和再生作用,渗出液中的纤维沉积在病变周围也可修复受损组织,促进伤口愈合。壁层腹膜主要受体神经(肋间神经和腰神经)支配,痛觉敏感,定位准确。腹前的壁层腹膜在炎症时,可引起局部疼痛和反射性腹肌紧张,出现腹膜刺激征。膈肌中心部分的腹膜受到刺激时,通过膈神经反射可引起肩部反射痛和打嗝。脏层腹膜受自主神经支配,痫觉定位差,但对牵拉、膨胀、压迫等刺激较为敏感,常为钝痛而定位不准。

第一节 阑尾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阑尾解剖生理概要 阑尾(appendix)位于右骼窝部,外形呈蚯蚓状,长约5~10 cm,直径0. 5~0. 7 cm.阑尾起于盲肠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因此,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到阑尾基底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骼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McBurney点)。麦氏点是选择阑尾手术切口的标记点。绝大多数阑尾属腹膜内器官,其位置多变,由于阑尾基底部与盲肠的关系恒定,因此阑尾的位置也随盲肠的位置而变异,一般在右下腹部,但也可高到肝下方,低至盆腔内,甚而越过中线至左侧。阑尾的解剖位置可以其基底部为中心,尤如时针在360“范围内的任何位置。此点决定了病人临床症状及压痛部位的不同。阑尾尖端指向有六种类型(图39-1):①回肠前位,相当于0-3点位,尖端指向左上。②盆位,相当于3~6点位,尖端指向盆腔。③盲肠后位,相当于9~12点位,在盲肠后方、骼肌前,尖端向上,位于腹膜后。此种阑尾炎的临床体征轻,易误诊,手术显露及切除有一定难度。④盲肠下位,相当于6-9点,尖端向右下。⑤盲肠外侧位,相当于9~10点,位于腹腔内,盲肠外侧。⑥回肠后位,相当于0-3点,但在回肠后方。 阑尾为一管状器官,远端为盲端,近端开口于盲肠,位于回盲瓣卞方2~3 cm处(图39-2).阑尾系膜为两层腹膜包绕阑尾形成的一个三角形皱璧,其内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阑尾系膜短于阑尾本身,这使阑尾蜷曲。阑尾系膜内的血管,主要由阑尾动、静脉组成,经由回肠末端后方行于阑尾系膜的游离缘。阑尾动脉系回结肠动脉的分支,是一种无侧支的终末动脉,当血运障碍时,易导致阑尾坏死。阑尾静脉与阑尾动脉伴行,最终回流人门静脉。当阑尾炎症时,菌栓脱落可引起门静脉炎和细菌性肝脓肿。阑尾的淋巴管与系膜内血管伴行,引流到回结肠淋巴结。阑尾的神经由交感神经纤维经腹腔丛和内脏小神经传人,由于其传人的脊髓节段在第10, 11胸节,所以当急性阑尾炎发病开始时,常表现为脐周的牵涉痛,属内脏性疼痛。 阑尾的组织结构与结肠相似,阑尾粘膜由结肠上皮构成。粘膜上皮细胞能分泌少量粘液。粘膜和粘膜下层中含有较丰富的淋巴组织。近年来证明阑尾是一个淋巴器官,参与B淋巴细胞的产生和成熟。阑尾的淋巴组织在出生后就开始出现,12-20岁时达高峰期,有200多个淋巴滤泡。以后逐渐减少,30岁后滤泡明显减少,60岁后完全消失。故切除成人的阑尾,无损于机体的免疫功能。阑尾粘膜深部有嗜银细胞,是发生阑尾类癌的组织学基础。

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试卷A卷

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8分) 肺门 体循环 滤过屏障 心输出量 肺泡通气量 肾小球滤过率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消化系统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3、呼吸系统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4、神经系统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5、正常成人心率平均为____ 6、心室肌的前负荷指____,后负荷指____。 7、肺通气的原动力是____ 8、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______。 9、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10、正常成人男性红细胞数为___,血红蛋白含量为___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关节的基本构造不包括: A、关节面 B、关节囊 C、关节腔 D、韧带 2、不属小肠的是: A、十二指肠 B、空肠 C、回肠 D、阑尾 3、关于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B、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 C、左肺有三叶,右肺有二叶 D、肺门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进出 4、关于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左肾高,右肾低 B、肾门内有肾的血管、神经、淋巴和肾盂出入 C、肾实质的表面是皮质,深方是髓质 D、肾柱属髓质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输卵管分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和输卵管漏斗 B、输卵管壶腹是受精的部位 C、输卵管伞是识别输卵管的标志 D、输卵管不与腹膜腔相通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心脏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四个腔 B、血液是从心房流向心室、再由心室流向动脉 C、心的瓣膜是防止血液倒流的重要结构 D、房室结是心脏的正确起搏点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动脉是送血离心的血管,静脉是送血回心的血管 B、给心脏供血的血管是左、右冠状动脉

腹膜解剖

腹膜和肠系膜----解剖 雅典娜译自 Radiolagy Asistant 定义和解剖 腹膜 腹膜是一种浆膜,由单层扁平间皮细胞构成,由间皮下结缔组织支持。浆膜下组织为扁平细胞,淋巴管、血管和炎性细胞,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肠系膜 脏层腹膜将所有腹腔内器官排列起来。腹膜壁层覆盖腹腔的前、侧和后壁。 腹腔最深处,女性为道格拉斯陷窝,男性为膀胱后间隙,无论是直立位还是仰卧位。 真性肠系膜都与腹腔后壁相连,包括: 小肠系膜 横结肠系膜 乙状结肠系膜 特殊肠系膜不与腹腔后壁相连,包括: 大网膜:连接胃和结肠 小网膜:连接胃和肝

阑尾系膜:连接阑尾和回肠 如果移除全部腹腔内肠,你将更清晰地看到肠系膜的切面:

1、小网膜 2、横结肠系膜 3、小肠系膜 4、乙状结肠系膜 注意小肠系膜从左上腹的屈氏韧带到右下腹的回盲部呈斜向走行。

腹膜循环 这些间隔使腹腔可以有正常的腹水循环。 正常腹部没有腹膜内疾病,有少量腹水不断循环。液体的循环路径是通过横隔的运动和肠蠕动产生的。 主要向上流动到右结肠旁沟,这比左侧更宽更深,部分被膈下淋巴管吸收。 基于液体停滞的区域,腹腔内有几个分水岭: 回结肠区域 乙状结肠根部 道格拉斯陷窝

当你为一个病人的恶性胃肠肿瘤分期,你必须寻找这些停滞区域的病变。 清楚这些的外科医生在这些区域内发现细微病变方面更有优势。 90%的腹水在膈下空间经由膈下淋巴管吸收。这些淋巴管与横膈对侧的淋巴管相连。 男性的腹膜在盆腔是连续的,女性则不然,因为输卵管伞开口的缘故,女性盆腔腹膜不连续,盆腔与外界相通。通过这个开口,疾病可以从腹膜外骨盆进入到腹膜腔。例如,盆腔炎。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占体液总量最多的部分是什么?( ) A.组织液 B.血浆 C.细胞内液 D.淋巴液 2.血小板聚集释放的物质是( ) A. ADP B. ATP C. cAMP D. PGG2 3.心室肌的静息电位,相当于( ) A. Na+的平衡电位 B. K+的平衡电位 C. Ca2+的平衡电位 D. Cl-的平衡电位 4.能降低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 ) A.静息电位增大(绝对值) B.静息电位减少(绝对值) C.阈电位增大(绝对值) D.Na+通道正处于备用状态 5.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淋巴回流不会增加?( )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蛋白浓度升高 C.组织液中蛋白质浓度升高 D.血管通透性增加 6.血管紧张素可引起( ) A.醛固酮释放减少 B.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C.肾脏排出钠量减少 D.血量增多 7.通过肾脏滤过的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在( )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骨 C.远球小管 D.集合管 8.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 ) A.血压轻度降低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血容量轻度减少 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9.含氮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之一是() A.激素 B.受体 C.腺苷酸环化酶 D. cAMP 10.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 A.高血糖 B. 低血糖C.血中氨基酸增多 D.血中脂肪酸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含有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的肠管为( )

生理解剖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我也是学这个哒我找到了2006年成人专升本《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得上忙,或者直接去书店看看,有专卖专升本医学类的书O(∩_∩O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30个空,每空1分,共30分。 1.小腿三头肌由________和________合成,该肌可上提________。 2.临床上常把________到________的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 3.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________与_______交点的稍下方。 4.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上呼吸道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射精管是由____________末端与____________的排泄管汇合而成。 7.心的传导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分支等部分。8.睾丸动脉起自_________动脉,卵巢动脉起自__________动脉。 9.眼球内容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1.位于中脑的躯体运动神经核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12.脊髓颈段有__________节,腰段有__________节。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3.肱骨体后面中份有 A.尺神经沟 B.桡神经沟 C.大结节 D.小结节 E.鹰嘴窝 14.黄韧带连于两个相邻的 A.椎弓板之间 B.椎弓根之间 C.椎弓之间 D.棘突之间 E.椎体之间 15.属于面颅骨的是 A.额骨 B.下鼻甲 C.蝶骨 D.颞骨 E.枕骨 16.下列哪块肌参与大腿后伸 A.股四头肌 B.长收肌 C.大收肌 D.梨状肌 E.臀大肌

解剖生理作业4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药学专业Array《人体解剖生理学》作业4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 肌紧张 2. 脊休克 3. 激素 4. 近视 5. 应激反应 6. 牵张反射 7. 第二信号系统 8. 月经周期 9. 腱反射 10.瞳孔对光反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外周神经递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激发大脑皮层发放传出冲动。 3. 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______________。 4. 近视眼多数是由于眼球前后径_____________,或折光力______________,视远物时光线聚焦在视网膜____________,需戴______________矫正。 5. 幼年甲状腺分泌不足引起______________症。幼年生长素分泌不足引起_____________症。 6. 按子宫内膜周期变化将月经周期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期。

7. 肾上腺皮质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类激素。 8. 血液中_______________激素高峰可作为排卵的标志。 9. 突触传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脑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_________,支气管平滑肌_________,瞳孔_________。 12.激素分泌水平的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机制实现的。 13.甲状腺素分泌增加时,可使机体产热量_____________,基础代谢率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 神经冲动是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A 静息电位 B 动作电位 C 突触后电位 D 局部电位 E 突触前膜上的电变化 2. 关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结构的完整性 B 功能有完整性 C 单向性 D 相对不疲劳性 E 绝缘性 3. 牵涉痛是指() A 内脏痛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B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痛觉感受器 C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脏痛觉感受器 D 肌肉和肌腱受牵拉时所产生的痛觉 E 内脏及腹膜受牵拉时产生的感觉 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脊休克的表现?() A 大小便失禁 B 血压下降 C 断面以下脊髓支配的骨骼肌紧张降低 D 发汗反射消失 E 断面以下脊髓反射活动消失 5. 人类区别动物,主要是() A 有第一信号系统 B 有第二信号系统 C 有条件反射 D 有非条件反射 E 有思维 6. 正常时,强光照射一侧瞳孔的反应是() A两侧瞳孔扩大 B照射一侧瞳孔缩小 C照射一侧瞳孔扩大 D两侧瞳孔缩小 E照射一侧瞳孔缩小,另一侧扩大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选择题及答案

选择题 1.占体液总量最多的部分是什么?( ) A.组织液 B.血浆 C.细胞内液 D.淋巴液 2.血小板聚集释放的物质是( ) A.ADP B.ATP C.cAMP D.PGG2经过纤维:前脚:额桥束 3.心室肌的静息电位,相当于( ) A.Na+的平衡电位 B.K+的平衡电位 C.Ca2+的平衡电位 D.Cl-的平衡电位 4.能降低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 ) A.静息电位增大(绝对值) B.静息电位减少(绝对值) C.阈电位增大(绝对值) D.Na+通道正处于备用状态 5.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淋巴回流不会增加?( )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蛋白浓度升高 C.组织液中蛋白质浓度升高 D.血管通透性增加 6.血管紧张素可引起( ) A.醛固酮释放减少 B.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C.肾脏排出钠量减少 D.血量增多 7.通过肾脏滤过的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在( )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骨 C.远球小管 D.集合管 8.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 ) A.血压轻度降低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血容量轻度减少 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9.含氮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之一是( ) A.激素 B.受体 C.腺苷酸环化酶 D.cAMP 10.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 A.高血糖 B.低血糖 C.血中氨基酸增多 D.血中脂肪酸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 1.含有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的肠管为( ) A.盲肠 B.阑尾 C.乙状结肠 D.直肠 E.横结肠 2.输尿管( ) A.起于肾大盏,终于膀胱 B.可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 C.属腹膜外位器官 D.沿腰大肌前面下降 E.与子宫动脉交叉处是结石易嵌顿部位 3.子宫( ) A.位于盆腔中央 B.属腹膜内位器官 C.呈前倾前屈位 D.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 E.前倾指子宫体和子宫颈之间形成向前开放的钝角 4.腰干( ) A.由腰淋巴结的输出管汇合而成 B.腰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 C.收集腹

腹膜腔的解剖

腹膜和腹膜腔 一、腹膜的结构和功能概述 腹膜peritoneum属于浆膜,由对向腹膜腔表面的间皮及其下面的结缔组织构成,覆盖于腹、盆腔壁的内面和脏器的外表,薄而透明,光滑且有光泽。依其覆盖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壁腹膜parietalperitoneum或腹膜层和脏腹膜visceralperitoneum或腹膜脏层。前者被覆于腹壁、盆壁和膈下面;后者包被脏器,构成脏器的浆膜。两者互相延续构成腹膜囊。男性腹膜囊是完全封闭的,女性由于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囊,因而可经输卵管、子宫和阴道腔而与外界相通。腹膜脏层与脏层,脏层与壁层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叫做腹膜腔peritonealcavity。腹膜腔内含少量浆液,有润滑和减少脏器运动时相互摩擦的作用。(图8-10)。 腹膜除对脏器有支持固定的作用外,还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正常情况下腹膜可分泌少量浆液,以润滑脏器表面,减少它们运动时的摩擦。由于腹膜具有广阔的表面积,所以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在病理情况下,腹膜渗出增加则可形成腹水。 腹膜具有较强的修复和愈合能力。因而在消化道手术中浆膜层的良好缝合可使接触面光滑,愈合速度加快,且减少粘连。如果手术操作粗暴,腹膜受损则术后并发粘连。由于腹膜具有这一特征,腹膜还具有防御机能,一方面其本身具有一些防御或吞噬机能的细胞,另一方面,当腹腔脏器感染时,周围的腹膜形成物尤其是大网膜可迅速趋向感染病灶,包裹病灶或发生粘连,使病变局限不致迅速蔓延。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根据脏器表面被腹膜覆盖的多少可将腹、盆腔脏器分为三种类型(图8-11):

图8-10腹膜及腹膜腔(矢状面) 图8-11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1.腹膜内位器官:这些器官几乎全部为腹膜所包被,如胃、空肠、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2.腹膜间位器官:器官的大部分或三面均为腹腊所覆盖者,叫腹膜间位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和降结肠、子宫和膀胱等。

解剖生理试题及答案 护理三基

解剖、生理 一、名词解释 1、微循环:指微动脉经毛细血管网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在微循环内,血液和组织液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以保证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2、血脑屏障:位于血液与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正常情况下血脑屏障能使脑和脊髓免受内、外环境中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影响,从而保持相对稳定。 3、免疫屏障:是防御异物进入机体或机体某一部位的生理解剖学结构,是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方面。其中包括:①外屏障:皮肤、呼吸道粘膜、消化道粘膜和泌尿生殖道粘膜;②内屏障:血—脑屏障、血—胸屏障、胎盘屏障。 4、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粘膜面,两侧输尿管开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粘膜光滑而无皱襞,是结核和肿瘤好发的部位,称膀胱三角。 5、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的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经称体循环。 6、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经称肺循环。 7、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位置表浅,能触知其搏动,前臂和手部出血时,可在上臂中部将该动脉压向肱骨以暂时止血。 8、颈动脉窦:指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含有特殊的感觉神经末稍,属于压力感觉器,有调节血压高低的作用。 9、巩膜静脉窦: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深部,有一环形的巩膜静脉窦,房水最后汇入该窦。 10、虹膜角膜角(前房角):在虹膜和角膜交界处构成虹膜角膜角,也称前房角,房水由此渗入巩膜静脉窦。此夹角大小可影响房水回流的速率。 11、锁骨下静脉:是位于颈根部的短静脉干,自第1肋骨外缘由腋静脉延续而成,向内行于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与附近筋膜结合紧密,位置较固定,管腔较大,可作为静脉穿刺或长期导管输液部位。 12、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在耳下方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和耳后静脉、枕静脉等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浅面斜向下后行,在锁骨上方穿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颈外静脉主要收集耳廓、枕部及颈前区浅层的静脉血。 13、蛛网膜下隙:在脑和脊髓的蛛网膜和软膜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其下端扩大为终池。为临床腰椎穿刺部位。 14、股鞘:为腹横筋膜与髂耻筋膜向下延伸并包绕股动脉和股静脉上段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3-4cm,由两个纵隔将其分为3个腔隙,外侧是股动脉,中间是股静脉,内侧形成股管。 15、肌张力:各肌肉有少数的运动单元在轮流收缩,使肌肉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保持一定的张力,称肌张力。肌张力不产生动作,但对于维持身体的姿势是必要的。 16、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 17、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与免疫细胞的起源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各种淋巴细胞、浆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及各种粒细胞,造血干细胞具有不断自我更新和多项分

腹膜解剖及生理功能.

腹膜解剖及生理功能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 DC是目前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 原呈递细胞,具有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功能。本文介绍DC在血液肿瘤中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移植免疫、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 )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 ),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 胞介导的免疫反应。DC于1973年首次由Ste in man和Coh n发现。近年来关于DC 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血液肿瘤DC的研究 作一综述。 1 DC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Choudhury等[1]报道,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白介素4 (IL-4 )、肿瘤坏死因子a(TNF-a)在体外共同孵育后,产生了形态学、免疫表型具有DC特征的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表明这些细胞中t (9; 22)的存在,说明它们来自白血病细胞。特异的体外测定DC的功能证实这些细胞具有潜在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外产生的白血病DC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了强烈的抗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但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匹配的 正常异体骨髓细胞表现为低反应。用DC刺激的自体T细胞抗CML靶细胞的细胞 毒活性,是体外单用IL-2培养扩增的自体T细胞作用的4?6倍。DC刺激的T 细胞也抑制CML克隆前体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体外细胞因子诱导CMLi ffl胞 向DC分化,这些DC具有明显的T细胞刺激功能。体外产生的DC通过对白血病特异性抗原的有效传递产生抗白血病作用。Robinson 等[2]报道,急性白血病(AL)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亦能向DC分化。作者用21例AL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GM-CSF TNF-a共同孵育,15例细胞成活,其中12例可观察到符合DC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这些细胞有DC特异性抗 原CD1a CD83的表达,成熟DC还有HLA-DR CD40 CD80 CD86的表达。9/12 例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这些培养的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呈递功能,经FISH 分析证实,一些AML的DC起源于5q-及ph+白血病细胞,另外2例髓系和淋巴系双表型白血病CD19持续异常表达。AML恶性转变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但是体内随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被局限于某一细胞系、然而体外白血病克隆50%可自然向单核细胞、粒细胞成熟,另外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进一步终末细胞分化。该研究证实了AL原始细胞衍生的DC是恶性起源的,表明一种恶性细胞向具有潜在抗原呈递能力的细胞转变,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呈递肿瘤相关抗原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诱导抗白血病免疫反应。需指出的是,DC的 白血病起源由以下证据支持:①在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血病原始细胞占90%?98%,细胞数量在整个培养阶段维持稳定且具有恒定的高存活力;②在GM-CSF TNF-a中培养后观察到的DC占73%?92%比在相同条件下正常祖细胞衍生的DC比例高;③AL单个核细胞生成的DC与正常DC前体行为不一致。体外来自12/15例AL所产生的潜在抗原呈递DC这一发现提出的两大重要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①一种早期干细胞表型是这种现象的先决条件吗?AL与 其它白血病的进一步研究,需要确定是否如此,以及该现象的真正频率和生物学重要性;②这种体外成熟能允许假定的白血病相关抗原更有效地呈递到有适当受体的细胞毒T细胞吗?Choudhury等[3]报道,AML包括一组血及骨髓中原始髓细胞克隆积累的疾病,恶性细胞表现为髓细胞分化的变异程度及与许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第一部分)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第一部分)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具有囊内韧带的关节是() A.肩关节 B.肘关节 C.膝关节 D.踝关节 2.男性腹股沟管内通过结构有() A.精索 B.子宫圆韧带 C.睾丸 D.副睾 3.不构成骨盆的骨为() A.左、右髋骨 B.骶骨 C.第5腰椎 D.尾骨 4.女性直立时,腹膜腔的最低部位是() A.直肠膀胱陷凹 B.膀胱子宫陷凹 C.直肠子宫陷凹 D.网膜囊 5.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是() A.下颌下腺导管 B.肝胰壶腹 C.副胰管 D.腮腺导管 6.不属于上呼吸道的器官是() A.鼻 B.咽 C.喉 D.气管 7.男性的生殖腺是() A.前列腺 B.睾丸 C.附睾 D.精囊腺 8.子宫的正常姿势为() A.前倾和前屈位 B.前倾和后屈位

C.后倾和后屈位 D.后倾和前屈位 9.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多发生于() A.膜部 B.肌性部 C.卵圆窝 D.动脉圆锥 10.不是锁骨下动脉分支的血管是() A.甲状颈干 B.椎动脉 C.胸廓内动脉 D.甲状腺上动脉 11.房水产生于() A.睫状体 B.虹膜 C.脉络膜 D.晶状体 12.成人脊髓下端约平() A.第12胸椎下缘 B.第1腰椎下缘 C.第2腰椎下缘 D.第3腰椎下缘 13.腋神经支配() A.大圆肌 B.冈上肌 C.三角肌 D.冈下肌 14.哪个不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A.肌张力增高 B.肌萎缩明显 C.腱反射亢进 D.病理反射出现 15.传导躯体、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的纤维交叉部位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16.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A.反射 B.兴奋 C.刺激 D.反应 17.维持细胞膜内外Na+和K+浓度差的机制是()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七)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占体液总量最多的部分是什么?( ) A.组织液 B.血浆 C.细胞内液 D .淋巴液 2.血小板聚集释放的物质是( ) A. ADP B. ATP C. cAMP D. PGG2 经过纤维:前脚:额桥束 3.心室肌的静息电位,相当于( ) A. Na+的平衡电位 B. K+的平衡电位 C. Ca2+的平衡电位 D. Cl-的平衡电位 4.能降低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 ) A.静息电位增大(绝对值) B.静息电位减少(绝对值) C.阈电位增大(绝对值) D.Na+通道正处于备用状态 5.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淋巴回流不会增加?( )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蛋白浓度升高 C.组织液中蛋白质浓度升高 D.血管通透性增加 6.血管紧张素可引起( ) A.醛固酮释放减少 B.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C.肾脏排出钠量减少 D.血量增多 7.通过肾脏滤过的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在( )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骨 C.远球小管 D.集合管 8.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 ) A.血压轻度降低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血容量轻度减少 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9.含氮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之一是( ) A.激素 B.受体 C.腺苷酸环化酶 D. cAMP 10.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 A.高血糖 B.低血糖 C.血中氨基酸增多 D.血中脂肪酸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含有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的肠管为( ) A.盲肠 B.阑尾 C.乙状结肠 D.直肠 E.横结肠 2.输尿管( ) A.起于肾大盏,终于膀胱 B.可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 C.属腹膜外位器官 D.沿腰大肌前面下降 E.与子宫动脉交叉处是结石易嵌顿部位 3.子宫( ) A.位于盆腔中央 B.属腹膜内位器官 C.呈前倾前屈位 D.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 E.前倾指子宫体和子宫颈之间形成向前开放的钝角 4.腰干( ) A.由腰淋巴结的输出管汇合而成

人体解剖生理学习题1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人体解剖学的组成:大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 2、生理学的试验方法:急性实验、慢性实验。 3、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4、生理功能的调节形式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三种形式。 5、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6、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受控部分和控制部分。 7、根据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将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二、判断 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T) 2、正常情况下体温总是维持在37℃左右,PH维持在7.4左右。(T) 3、正反馈和负反馈不具有双向性。(F) 4、自然调节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暂。(F) 5、人体解剖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基础。(T) 6、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F) 三、选择 1、下列哪项不属于控制系统(B) A、反馈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非反馈控制系统 D、前馈控制系统 2、下列哪项不是神经调节的特点(C) A、迅速 B、准确 C、持久 D、时间短暂 3、下列哪项是体液调节的特点(A) A、缓慢 B、调节幅度小 C、不灵敏 D、局限 4、关于反射弧哪项是正确的(A) A、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B、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 C、效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D、效应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感受器 5、正常情况下体温总是控制在(C) A、36℃ B 36.5℃ C、37℃ D、37.5℃ 6、正常情况下人体PH维持在(B) A、7.3 B、7.4 C、7.5 D、7.6 7、人体重量的是体液(D) A、70% B、50% C、40% D、60% 四、概念 1、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活活动规律的学科。 2、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的构成及其形态结构的科学。 3、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活动,这些功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以及这些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4、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5、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6、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7、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8、体液调节:是机体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

腹膜解剖及生理功能.

腹膜解剖及生理功能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功能。本文介绍DC在血液肿瘤中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移植免疫、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DC于1973年首次由Steinman和Cohn发现。近年来关于DC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血液肿瘤DC的研究作一综述。 1 DC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Choudhury等[1]报道,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体外共同孵育后,产生了形态学、免疫表型具有DC特征的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表明这些细胞中t(9;22)的存在,说明它们来自白血病细胞。特异的体外测定DC的功能证实这些细胞具有潜在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外产生的白血病DC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了强烈的抗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但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匹配的正常异体骨髓细胞表现为低反应。用DC刺激的自体T细胞抗CML靶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是体外单用IL-2培养扩增的自体T细胞作用的4~6倍。DC刺激的T 细胞也抑制CML克隆前体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体外细胞因子诱导CML细胞向DC分化,这些DC具有明显的T细胞刺激功能。体外产生的DC通过对白血病特异性抗原的有效传递产生抗白血病作用。Robinson等[2]报道,急性白血病(AL)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亦能向DC分化。作者用21例AL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GM-CSF、TNF-α共同孵育,15例细胞成活,其中12例可观察到符合DC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这些细胞有DC特异性抗原CD1a、CD83的表达,成熟DC还有HLA-DR、CD40、CD80、CD86的表达。9/12例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这些培养的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呈递功能,经FISH分析证实,一些AML的DC起源于5q-及ph+白血病细胞,另外2例髓系和淋巴系双表型白血病CD19持续异常表达。AML恶性转变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但是体内随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被局限于某一细胞系、然而体外白血病克隆50%可自然向单核细胞、粒细胞成熟,另外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进一步终末细胞分化。该研究证实了AL原始细胞衍生的DC是恶性起源的,表明一种恶性细胞向具有潜在抗原呈递能力的细胞转变,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呈递肿瘤相关抗原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诱导抗白血病免疫反应。需指出的是,DC的白血病起源由以下证据支持:①在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血病原始细胞占90%~98%,细胞数量在整个培养阶段维持稳定且具有恒定的高存活力;②在GM-CSF、TNF-α中培养后观察到的DC占73%~92%,比在相同条件下正常祖细胞衍生的DC比例高;③AL单个核细胞生成的DC与正常DC前体行为不一致。体外来自12/15例AL所产生的潜在抗原呈递DC,这一发现提出的两大重要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①一种早期干细胞表型是这种现象的先决条件吗?AL与其它白血病的进一步研究,需要确定是否如此,以及该现象的真正频率和生物学重要性;②这种体外成熟能允许假定的白血病相关抗原更有效地呈递到有适当受体的细胞毒T细胞吗?Choudhury等[3]报道,AML包括一组血及骨髓中原始髓细胞克隆积累的疾病,恶性细胞表现为髓细胞分化的变异程度及与许

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你正在浏览的特种医学论文是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功能。本文介绍DC在血液肿瘤中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移植免疫、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DC于1973年首次由Steinman和Cohn发 现。近年来关于DC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血液肿瘤DC的研究作一综述。 1 DC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 Choudhury等[1]报道,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外 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体外共同孵育后,产生了形态学、免疫表型具有DC特征的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表明这些细胞中t(9;22)的存在,说明它们来自白血病细胞。特异的体外测定DC的功能证实这些细胞具有潜在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外产生的白血病DC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了强烈的抗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但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匹配的正常异体骨髓细胞表现为低反应。用DC刺激的自体T细胞抗CML靶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是体外单用IL-2培养扩增的自体T细胞作用的4~6倍。DC刺激的T细胞也抑制CML克隆前体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体外细胞因子诱导CML细胞向DC分化,这些DC具有明显的T细胞刺激功能。体外产生的DC通过对白血病特异性抗原的有效传递产生抗白血病作用。Robinson等[2]报道,急性白血病(AL)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亦能向DC分化。作者用21例AL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GM-CSF、TNF-α共同孵育,15例细胞 成活,其中12例可观察到符合DC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这些细胞有DC特异性抗原CD1a、CD83的表达,成熟DC还有HLA-DR、CD40、 CD80、CD86的表达。9/12例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这些培养的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呈递功能,经FISH分析证实,一些AML的DC起源于5q-及ph+白血病细胞,另外2例髓系和淋巴系双表型白血病CD19持续异常表达。AML恶性转变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但是体内随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被局限于某一细胞系、然而体外白血病克隆50%可自然向单核细胞、粒细胞成熟,另外在细 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进一步终末细胞分化。该研究证实了AL原始细胞衍生的DC 是恶性起源的,表明一种恶性细胞向具有潜在抗原呈递能力的细胞转变,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呈递肿瘤相关抗原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诱导抗白血病免疫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