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

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
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姓名:肖宇

班级:土管一班

学号:20105856

指导老师:李新举

摘要 综述了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概况 接下来从耕地保护、解决土地纠纷、农村居民点整理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方面阐述了土地管理的作用 从而得出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 土地管理 问题 解决方案 必要性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 人均耕地只有927m^2 1.39亩 。全国31个省 区、市 的土地调查面积中 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 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 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 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 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 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 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 灾毁耕地53.8万亩 生态退耕509.1万亩 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上述四项加起来 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同期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 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 现为18.27亿亩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必要性 :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向来注重耕地保护 确立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但当前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并不乐观 不仅耕地数量不断下降 耕地质量、耕地环境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耕地流失现象未能得到遏制。随着城镇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扩展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并且产生了很多问题 :

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 城镇扩展占用耕地问题严重

2、现存耕地质量降低 城镇扩展占用的耕地利用效率不高 其中包括 a、城镇建设占优补劣 b、城镇建设中土地粗放利用 耕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 c、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 致使耕地大面积抛荒

3、耕地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土地管理方面的知识 根据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处理:

1、完善农地产权 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

2、积极培育城镇土地市场 形成科学的耕地价值评估体系

3、明确耕地保护目标体系 形成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规划。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 如何最大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和减少土地纠纷 已成为当前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利益的驱使是农村土地纠纷发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 使土地的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巨大的土地收益的诱惑下 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农民开始回乡要田要地 原来许多被撂荒弃耕的土地也开始有人争相耕种 农民对土地的渴求达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又一个高潮。另一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农地征收工作 此时的征地补偿使得被征收土地的经济效益迅速提升 农户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纠纷 比如 因征收征用土地补偿款的分配而引起的农户与村集体、农户之间的纠纷。

2、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对土地权属提出没有法律或政策据的要求 这也是造成土地纠纷增多的重要原因。历来农村都是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 许多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都是因当事人缺乏法律常识 不注重签订承包合同 有的甚至没有签订合同 只做了口头交易。再加上村民及村委会的法律基础较差 即使签订合同也很不规范 从而造成法律关系不明确 双方当事人容易对合同权利义务产生不同的理解 而相关行政部门在合同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缺陷 农民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3、基层没有切实贯彻执行法律政策是引发农村土地纠纷的主要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出于各种利益考虑 不仅没有贯彻落实有关农村土地的法律和国家政策 而且还侵害农户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特别是习惯以行政手段处理土地承包事务 未按土地承包法规定的程序来进行土地发包 有的甚至还存在着任意侵犯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4、落后的传统意识和习俗的影响至今 传统意识和习惯、习俗仍相当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 不少农户的土地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

减少和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对策 :

1、立法机关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近几年 我国农村土地立法虽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发展 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如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的问题。

2、开展农村土地调查 明确权属由于农村土地纠纷多与土地权属相关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农村土地调查 明确权属。

3、加强农村法制宣传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首先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的力度 提高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 使他们自觉守法、护法 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从而有效防止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其次 乡镇政府应自觉加强对农村土地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并在农村土地承包中做好服务和监督工作 保证农民利益不受侵害。

4、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制。通过仲裁解决土地纠纷与诉讼相比 无论从成本还是从时间上对农民来讲都更有利一些 但是 要更好地减少和解决土地纠纷 就必须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制 健全仲裁机构 大力宣传仲裁制度 使之观念化 并赋予仲裁裁决解决争议的终局效力。这不仅可以畅通仲裁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途径 而且让农民懂得可以用仲裁来维护自己的土地权益。

三、农村居民点整理是通过运用工程技术及土地产权调整手段 从宏观上对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的调整 从微观上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的一项综合措施 旨在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其中 土地权属调整是关系到农民权益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业化的快速发展 不少地区通过征用农民土地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 引起不少土地权益纠纷。由此可见 在我国 相关土地产权制度并不完善 不仅导致农民权益受损 还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就农村居民点整理而言 土地权属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居民点用地超标带来的纠纷在我国 由于土地产权制度尤其是土地登记制度存在缺

陷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 土地权属界定不清晰 加上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超标现象十分严重 不少地区的人均居民点面积已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由此 在居民点整理过程中 农民常常对新分配的宅基地面积及相关补偿表示不满而引起纠纷。

2、权属调整标准不统一。缺乏正式、透明的文件据调查 不少地区在收回农民宅基地、农用地以及重新分配土地的过程中 并没有向农民出示正式的政府文件。由于农村集体的概念模糊 农民在居民点或土地整理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导致其权益受损。

3、补偿不规范补偿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一是补偿对象的界定不清晰。在居民点整理过程中 不少地区政府或只对宅基地补偿 或只对农用地补偿 即使有的地区两者皆有涉及 补偿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比如 有的地区对宅基地按每m 进行货币补偿 而对农用地则是按照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进行一次性补偿。由于现有法律法规对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农民的安置补偿问题缺乏明确规定 补偿合理性问题很难得到准确的评价。

4、调整后仍存在产权不明现象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尚处于探索阶段 不少地区在具体操作中缺乏细节上的考虑 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据调查 不少农民在搬进新房后既没有拿到土地证也没有拿到房产证 土地产权仍旧不明晰 没有产权证 农民无法进行各种房屋交易 导致其权益受损。

对策及措施: 首先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严禁居民点用地超标现象。地方政府尤其是乡级政府、村级组织应严格控制其管辖范围内居民点用地状况通过制定相关规定条文 对违法违规占地现象进行严肃处理。而对于现阶段已存在的居民点用地超标现象 当地政府应对超标土地进行适当地收回 尤其是村内的闲置土地。其次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尤其是土地登记制度 合理界定农村土地产权。我国土地权属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完善有关系。因此 中央及地方应完善涉及土地权利的相关法律文件 对权利主体、对象、内容等方面做出合理明确的规定 为解决土地权属调整的其他问题奠定法律基础。再次 地方政府在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时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开透明 随时接受农民监督 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不仅对补偿项目做出详细规定 还要就补偿标准征求农民的意见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补偿不能脱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 要做到因地制宜 防止补偿费用偏高、补偿项目偏多而造成政府损失。最后 农民自身也要增强法律意识 积极关注政府动向和政府信息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专业。自1 9 8 7年以来 为了适应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需要 全国已有多所大专院校相继设置了土地管理及其相近专业。由于其内部各分支学科发展极不平衡 其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方法有的已趋于成熟 有的还在发展之中 加之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和背景、师资力量等原因 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均有较大的差别。但土地资源管理将成为未来从事关于土地方面工作的必要技能之一 只有学好土地资源管理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为我国土地管理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12期.

焦伟杰.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期.国家统计局 2 0 0 8 年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0 8 .

胡爱文,王洪禄. 农村土地纠纷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价值工程-2010年21期.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实习报告 系别: 测绘系 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姓名: 邝斌 学号: 063409142 指导教师: 杨锋 完成时间: 2013年3月24日 河南城建学院 2013年 3月 24日 一、实习目的 1、目的和意义 实习目的和意义是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进一步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通过这次实习,培养我们以后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为我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实习单位简介 我的毕业实习单位是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秀英分局,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并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我区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地质

环境的具体管理办法,经审议批准后组织实施;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区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审核;指导、审核镇、街道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组织实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负责对全区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土地、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矿产的采矿许可、储量、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矿业管理,矿产规划,依法保护土地、矿产等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办并组织调处权属纠纷,查处违法案件,土地利用、测绘、执法。还有土地证的发放、土地的丈量,土地的确权,土地权的变更等。 二、实习内容 1、学习土地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业务工作了解 我主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海南省土地权属确定与争议处理条例、海南省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技术细则等。 2、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 主要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登记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海南省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技术细则等土地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 (一)完成全省农村居民点的地籍调查工作。按法律程序核定每宗农村宅基地的权属界线,填写地籍调查表,量算面积,测绘宗地图与地籍图。 (二)完成全省农村宅基地的登记发证工作。在完成农村居民点地籍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法律程序组织农民居民以户为单位进行宅基地登记发证。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3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2013年6月 前言 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作为资源来研究其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综合特征、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开发利用、保护与满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需要关系的学科。研究土地资源学的目的是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这是一个从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配置计划和土地资源开发的完整过程。土地资源学主要的研究任务如下:(1)调查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土地利用中会不会产生沙化、盐碱化、沼泽化、污染等退化现象,土地投入不断增加而土地收益会不会逐渐下降等。 (2)研究土地质量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探索合理利用土地的方法、途径。 (3)研究在目前情况下各种土地资源利用的收益与投入比情况。 (4)研究克服限制性因素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措施。 (5)估算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量,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此次沿岷江下游到岷江上游,经温江、都江堰,再到映秀的沿途观察分析,进一步了解在不同情况下的土地利用的现状、不足以及如何改造等,加深对这门课程的了解,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1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 2013年6月28日 实习路线 温江出发→都江堰青城大桥→映秀地震遗址博物馆→映秀黄家村→漩口镇 实习目的 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生产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也是劳动的对象。土地资源包含本身固有的自然特性和供人类发展生产的社会经济特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其的利用和改造。因此,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对于解决现时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习,主要在都江堰市和汶川县。通过这次实习,了解上述地区对于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情况,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其利用方式和过程的优缺,并加以验证和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熟悉和运用土地利用规划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延展土地资源管理各学科在实际情况中的综合应用,分析实践,锻炼自己对于本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与应用,提升自我学科素养。 实习区概况 都江堰市 都江堰市位于西北边缘,介于东经103°25'42"~103°47',北纬 30°44'54"~31°22'9"之间。东西宽54km,南北长68km,地跨川西地带和成都冲积扇扇顶部位。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面积占%。地势从高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级降低,592~4582米,相对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上,属华夏构造体系,跨成都平原和龙门山地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属岷江冲积扇一级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山地、平原、水域面积大体为6︰3︰1,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历年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平均年为。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总量变化不大;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之间;雨季平均开始于5月21日前后,平均结束于9月14日前后;一次降雨持续最长日数20天。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行为原理 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马斯洛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通常,需要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 3.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 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公式: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的概念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优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人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

【最新】人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目的 通过暑假实习,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向公司人事部门同事学习具体的人事操作,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领会掌握,融会贯通,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从宏观上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并在工作中学习新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提升,以指导未来的工作重点和职业发展方向. 二.实习内容 我的一开始的实习职位是招聘专员,主要负责电话预约应聘者,参加招聘会;后来的职位是人事助理,其职责主要包括:协助上级绩效考核;管理劳动合同.员工信息资料及各类人事档案资料;协助执行招聘工作流程,发布招聘信息,筛选简历及安排面试,办理员工招聘.入职.离职.调任.升职等手续;协同开展新员工入职培训,业务培训,联系组织外部培训以及培训效果的跟踪.反馈;帮助建立员工关系,协调员工与管理层的关系;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了解到公司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以目标化.细分化.程序化.量化来保证各项工作高效低成本的顺利执行与完成. 另外,在实习期间我还参加了公司的以商会友活动,开阔了视野,也见识到了销售的另一种手段.通过一种室内的暂时思想轰炸,推出自己的产品,达到签单的目的. 三.实习结果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东西,终究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的价值. 通过这段时间的亲身体验,感觉到实际的人事管理流程与学校学得的书本知识差距还是很大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需要磨练的.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经过这个实习期的检验,在学习到很多新东西的同时,我也发现自身还存在一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管一班董浩20105836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本文从我国土地利用的现在出发,阐述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土地的特点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土地资源管理的客观必要性,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利用土地,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土地管理必要性,可持续发展。 【正文】 引言:土地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为适应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副渔业、城镇村庄等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作保证。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都是与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口的剧增,各项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耕地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如何协调好五者的关系,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地发展,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展开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促进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927m^2(1.39亩)。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如下特点: 山地多,平原少。山地约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和平原分别占19%和12%。土地总量大,但人均小。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1/15,人均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9%。为此,我国专家建议将我国地大物博的说法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以突出我国(土地)资源不均衡的特点。 人均耕地少。我国人均低于1亩耕地的省份有9个,人均低于0.8亩的县有700个,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水土资源不协调。如长江流域以南水资源有80%,耕地却只有38%。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过快。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 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 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 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 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最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实习报告 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杜青道学号: 14880121 指导教师:杜晓峰职称:教授 完成时间:2016年5月10日 本范文适合所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习报告,首页不显示页码,正文部分的标题更改之后,在目录上右键->更新域,就会自动更新目录。正文内容根据自己需要修改

目录 一、实习目的 (2) 二、实习时间 (2) 三、实习地点 (2) 四、实习单位 (3) 五、实习主要内容 (3) 六、实习总结 (4) (1)实习体会 (5) (2)实习反思 (6) (3)实习心得 (7) 七、致谢 (8)

一、实习目的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用人单位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参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 通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实习,能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协同合作及组织工作的能力,同时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时间 201×年02月01日~201×年03月15日 (修改成自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习时间) 三、实习地点 杭州市滨江经济开发区江南大道 (修改成自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习地点)

四、实习单位 杭州市振石教育集团(修改成自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习单位) 此处可以继续添加具体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习单位的详细介绍 五、实习主要内容 我很荣幸进入杭州市振石教育集团(修改成自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习单位)开展毕业实习。为了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一个具备完善职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实习单位主管领导首先给我们分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岗位从业相关知识材料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安排专门的老同事对岗位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项培训。 在实习过程,单位安排的了杜老师作为技术指导,杜老师是位非常和蔼亲切的人,他也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的,从事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工作已经有十年。他先带领我们熟悉工作环境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岗位的相关业务,之后他亲切的和我们交谈关于实习工作性质以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堂上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容易遇到的问题。杜老师带领我们认识实习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并让我们虚心地向这些辛勤地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工作岗位上的前辈学习,在遇到不懂得问题后要积极请教前辈。 在单位实习期间,我从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之外,还负责协助人事部部的日常工作,包括制定计划,利用土地资源管理知识处理相关文书。具体实习内容过程如下: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 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两重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地关 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 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的,在土地资 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 因。 8、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 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 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 性活动。 9、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更 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 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 在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不起作用,即 市场失灵。原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土地 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 地投机行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 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 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的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 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 权益提供基础资料、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 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16、地籍的分类:根据作用: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

土地资源管理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管理实习报告 导语:实习,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实际工作,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以下是小编整理土地资源管理实习报告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对农村土地土地权属进行调查,对其的来源及其权利所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是针对土地使用者的申请,对土地使用者、宗地位置、界址、用途等情况进行实地核定、调查和记录的过程。调查成果经土地使用者认定,可为地籍测量、权属审核和登记发证提供具体法律效力的文书凭证。 查清每宗农村宅基地的坐落、权属及来源、界址、面积,及周边地类现状,为建立农村宅基地权属数据库和登记发证做好技术保障。 首先,调查的准备工作,对调查地的图纸进行熟悉;其次,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再次,土地用途及土地坐落的调查;第四,界址调查;第五,内业工作,绘制宗地草图;最后,权属调查文件资料的整理归档。 通过为期40天的XX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实习,使我收获颇多。首先,使我进一步了解了权属调查的性质和意义,并

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第二,在上学期刚学完《地籍管理》,在该课程中讲的许多内容都与此次实习内容相同,使我在该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实践,真正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三,此次实习,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当地的农户,从他们那我学到了一种淳朴的精神,并希望将其运用到今后的生活和工 作中;第四,在与当地国土局的工作人员接触了近40天的时间里,使我对我们专业今后的具体工作有了大概的了解,也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 XX年7月16日至8月23日,我们与土管092的学长、学姐们在XX开展为期40天的农村土地权属调查的实习。现在实习已经结束一周了,但大家都好像还意犹未尽,很怀念在一起工作的时光,会想念陪伴我们40多天像父母一样照顾我们的工作人员们,会想念我们生活的伊运客栈,会想念XX的风土人情。 7月18日,我们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看着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茫然,在经过赛所长的讲解之后,我们有了点头绪,就分组开始自己的工作了。但是出现了最大的问题,沟通,当地一般都是少数民族,我们几乎没有办法跟他们沟通,没有沟通又谈何调查,幸好当地的国土局想得周到给我们每个组都派了个工作人员可以说翻译吧。第一天,不懂的太多,总是在咨询。慢慢的在叔叔阿姨的带领下,我们的工作也就

学习土地管理法心得体会

学习土地管理法心得体会 土地是民生所系,万物之源。国土资源不仅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更是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调控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重要的保障条件。国土资源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我国是一个土地大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但我国并非一个土地强国,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以上。其中,生态退耕62%,农业结构调整18%,建设占用14%,灾害损毁6%。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我国至少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05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制定的0.75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45亩的危险线。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大计。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土地。而要保护土地,我们就必须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法》),因为它是我国土地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土地利用和保护的根本法律保障。作为基层维稳部门,我们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为基层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服务的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学习好《土地法》,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掌握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制度。今年也正值我国土地法制定20周年,因此,加强对《土地法》的学习和宣传意义重大。 《土地法》的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基本土地制度和政策。《土地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国的基本土地政策,即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法》第三条进一步强调,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为了贯彻这一政策,《土地法》详细规定了土地管理和保护的具体制度、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违反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以及政府部门未能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法律责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土地管理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一、坚持保护和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 在《土地法》中最为强调的是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特别是对耕地的保护。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也是实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1 今年暑期期间,根据学校的分配指示我参加了毕业实习。来到了国土资源局实习和工作,回首实习这几日的点点滴滴,心中顿生了许多感触。二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将要接近尾声,本次实习是我跨入社会进行的一个热身运动。实习中的每一天,让我感触颇深。不仅很好地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而且学到了很多学校接触不多的东西,在过去四十多天实习中,通过不断地学习认知,不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社会阅历。也使我重新的对自我的能力以及各方面都有了全面审视。 一、实习单位概括 我的毕业实习单位是国土资源局,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并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我区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的具体管理办法,经审议批准后组织实施;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区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

划、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审核;指导、审核镇、街道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组织实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负责对全区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土地、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矿产的采矿许可、储量、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矿业管理,矿产规划、;依法保护土地、矿产等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办并组织调处权属纠纷,查处违法案件;土地利用、测绘、执法。还有土地证的发放、土地的丈量,土地的确权,土地权的变更等。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 7月初刚到国土资源局,在局里领导和其他老员工的帮助下,我慢慢的了解许多在实际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我发现在工作中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要有一套学习知识的系统,遇到问题自己能通过相关途径自行解决能力。在领导的指导下,我第一次把学会的软件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并熟练地掌握了土地系统的专业软件MAPGIS 的操作,我发现MAPGIS是款很实用的软件,它具有面向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模型,可描述任意复杂度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完全表达空间、非空间、实体的空间共生性、多重性等关系;具备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能力,矢量、栅格、影像、三维四位一体的海量数据存储,高效的空间索引;标准自适应的空间元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元数据的采集、存储、建库、查询和共享发布,支持SRW协议,具有分布间索能力。最重要的是支持真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能进行三维海量数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 姓名:陈阳 班级:土三 摘要: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稀缺性表现突出。若不加强管理,必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土地管理的基本定义出发,通过对土地管理的内容、功能和发展分析并做出总结,为为何进行土地管理提供一种解释并为土地的有效管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地管理内容功能发展 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现阶段我国面临诸多土地问题。土地资源数量不清,土地资源质量不明确;土地的权属混乱造成众多土地纠纷,复杂且不易处理;土地在利用的过程中,浪费极其严重,同时伴随着土地的污染和耕地资源减少等问题。所以应加强土地的有效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1.土地管理简介 1.1土地管理的含义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

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从土地管理的概念上分析其含有6层含义: 1.11、土地管理的主体:各级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包括政府、土地行政主管机关、行政首长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通公务员 1.12、土地管理的客体:土地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1.13、土地管理的任务:维护土地公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监督土地利用 1.14、土地管理手段和方法:行政、经济、法律、技术 1.15、土地管理职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1.16、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12、土地管理的地位 1.2、土地管理的内容 1.21、土地资源管理 属于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土地管理提供数据和资料,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等内容。 1.22、土地权属管理 包括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土地权属争议等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土地管理学复习

20土地管理学复习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土地产权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 5.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6.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7.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8.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9.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0.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3.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4.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6.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7.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程序程序:1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出让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的地块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土地使用条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2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经由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3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正式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依法办理使用权登记手续,核发土地使用证 19.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标准: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 20.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 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