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经济发展历程主要问题和对策

无锡经济发展历程主要问题和对策
无锡经济发展历程主要问题和对策

无锡经济发展经历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无锡经济发展经历的阶段

(一)无锡经济发展萌芽阶段(民族工商业兴起)

明清以来,无锡就是江南漕粮主要采办地和粮食余缺的调剂市场,同时民间纺纱织布和缫丝作坊兴盛,有全国的“米市”和“布码头”、“丝码头”之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锡民族工商人士利用上海口岸通商的便利条件,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1937年,无锡民族工商业经济总量名列全国三甲,有“小上海”之美誉。

(二)无锡经济起步发展阶段(乡镇工业异军突起)

20世纪70、80年代,无锡广大群众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为契机,抓住“短缺经济”的市场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铸就了“四千四万”的创业精神。乡镇企业成为推动无锡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率先探索创造了“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坚持共同致富”的“苏南模式”。无锡经济进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启示:加快体制改革和理念更新是加快区域现代化步伐的关键之举。

(三)无锡经济现化化的发展阶段(开放型经济迅猛展)

上世纪90年代,无锡广大群众以邓小平南巡谈话为强大动力,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开放进而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以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开放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坚持“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资本”,鼓励乡镇企业以合资合作形式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和利用外资,对外开放领域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使无锡经济直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加速了由早期的合资合作向外商独资、由小型分散向规模集中的转变,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开放园区脱颖而出。以“抓大、放小、活中”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产权改革、技术改造、资产改组“三改联动”,大力推进中小型企业改制转制和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权出售、资产出让等不同方式加速乡镇中小企业改制转制。乡镇企业改制转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了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创造了股票市场上的“无锡板块”。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实现了由内生型经济为主向外向型经济带动、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多元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两大历史性转变,创新了“苏南模式”。

(四)无锡经济提升发展阶段(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从2006年以来,无锡广大干部群众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强大动力,破除“以物为本”、“重GDP”的思想束缚,跳出传统路径依赖,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加快打造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率先开启了沿着科学发展道路迈向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和新探索。通过创新驱动,放大“530”品牌效应,人才集聚高地初见端倪。通过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建设科技创业的“东方硅谷”,逐渐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地。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进行了经济现代化路径的新探索。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通过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突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通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改革,逐渐打造开放型经济高地;通过着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城乡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民生改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实现了“苏南模式”的再创新。

四、无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迫在眉睫。目前无锡新兴产业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产业的集聚化、规模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新能源、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生物医药、新材料、工业设计等产业在各园区都有分布,集聚水平较低,园区中超过100亿元的新兴产业凤毛麟角。导致园区特色不够鲜明、专用性基础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项目多而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控制能力较差。园区与园区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联动不足。在传统产业发展成本越来越高、转型升级比较迟缓的情况下,需要加快建立社会资金流向实体产业的引导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到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在区域现代建设中承担着支撑作用。

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加快。无锡是靠发展传统工业起家的城市,纺织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一直是无锡的支柱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资源成本攀升、环境约束要求大幅提高、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传统支柱产业发展要素束缚进一步显现。传统产业的转型,需要通过完善产权市场和促进政策,降低传统产业退出的成本。传统产业的升级,需要通过设备、工艺、产品和市场升级,通过经营理念、经营模式、资本运营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传统企业的赢利能力。“十二五”期间是无锡新兴产

业高速发展和传统产业高速转型的“双峰”重叠阶段。做好“两峰互推”,是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与传统产业转型的有效对接点。把传统制造业的土地、资本等稀缺要素进行有序退出,进入到新兴产业,为规模化增添动力。加快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在企业制度和市场制度方面的融合,能有效解决新兴产业“落地”规模化和传统产业升级问题。同时要着力于市场信息的收集、甄别和发布等环节,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在要素流动趋利的传导作用。

3、现代服务业发展亟待加速。产业现代化需要通过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推广两端延伸,占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的分工步伐,实现产业集聚化、规模化、信息化和知识化发展。在服务业资源计划配置时代,无锡的工业城市功能和行政级别较低的地位,使得无锡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方面天生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和质量与经济规模相当的同类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别。2011年深圳市、杭州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到了13.6%和7.6%,而无锡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5%。目前无锡的创投公司虽然注册资本较多,但投资项目仍然偏少、投资额偏小。其投资额只占注册资本份额的一半不到,考虑到退出的因素,实际投资额只占注册资本份额的三分之一左右。针对科技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转让、交易体系尚不健全,企业股权退出渠道还比较单一,金融资源的支撑功能和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4、外向型经济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球生产方式正在从福特制、丰田制正在快速地向温特制转变。区域的规模优势、分工优势正在逐步地被技术、商业模式协同创新优势所取代。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正在从通过大量引进产业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通过大量引进技术、人才和金融资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标准、技术、品牌和商业模式高地,获得人口的二次红利和软资源红利的发展模式。目前无锡引进的外资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加工组装类的外资,经济发展速度和稳定性不仅受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影响很大,而且没有较强的议价权。应充分学习韩国相关方面的经验,在汽车、家电、电子、高端纺织品和服装等主要消费品制造方面,通过人力资本投入和人才培养,大力培育本品牌,在文化振兴、生态推进过程中注重引导本土投入,鼓励有标准、技术、品牌和商业模式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在国际、国内市场同时赢得竞争优势。

5、企业的创新创业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企业家创新创业动力缺乏,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小富即安的心理。在低收入阶段,社会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贫困驱动型”价值取向,最大特点是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但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强烈的致富驱动演变为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价值取向,要么丧失机遇,不思进取,要么扭曲消费,产生诸多不良社会习气,滋生各种错误思想和价值导向。二是创新创业能力缺失。在商品短缺和低收入时代,只要通过引进生产设备,进行模仿生产,通过低成本优势占领市场。进入中等收入和商品过剩时代以后,技术创新和商品模式的创新能力缺失,使内需始终很难真正形成强劲的拉力,难以发现新的投资机会,难以有创新产业和新产品开发,产生有效投资机会的不足。大量低效率、高增长的经济泡沫必定酿成社会不公。三是稀缺性资源的市场化速度滞后。目前大部分创新创业的人才、技术和市场稀缺性资源都集中在政府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里。企业和个人很难通过市场竞争获得,而是需要通过和政府谈判,甚至寻租才能获得。稀缺性资源倘若不是按照市场效益指标进行配置,一定会导致效率低下。这种稀缺性资源配置方式,既没有效率,也有失公正,会导致的“高腐败、低效率”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产生。

6、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有待进一步壮大和自律。一个区域从低收入发展阶段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以后,会面临三大发展的难题:一是企业和个人的创新要求政府必须提供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提供范围会迅速增加,需要有大量半公益性的社会组织,代理政府提供优质的、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二是随着经济信息化和产业知识化速度加快,制度的制订和执行更加专业。目前,无锡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甄别和软资源运作。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甄别不仅可克服政府在引进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方面的甄别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可降低专业化风投企业对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甄别成本,使风投资本能准确投入到有着巨大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提高风投的投资效益,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化风投入驻无锡,使无锡成为真正的“东方硅谷”。半公益性的社会组织迅猛发展,也需要有更多的专用性法规,去规范其运行行为;三是产业链的拉长,产业组织的柔变性和治理的专业性等都需要区域协同机制进一步强化,通过产业战略联盟的实化,弥补政府协同力的不足,实现企业间的合作共赢。通过提供专业化的供求信息,引导产业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

7、社会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灵巧。区域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经营管理、运行方式的现代化和人口现代化。在经济现代化方面,随着劳动适龄人口绝对数量减少,先发地区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随着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的逐渐淡出,先发地区的政策红利也在逐步消失。国际市场拓展困难进一步加剧,

技术引进限制重重,全球化红利正出现透支。内需市场中,暴露出产业集中度偏低,生产相同品种的企业数量较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不高,市场同质化、无序竞争的问题比较突出,存在较严重的低端产品供给过剩和重复生产的现象。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产业某些环节的产能过剩,又存在着市场需求的启动不足。城市功能、产业助推和产业监督,无法满足企业分工、经营管理和运行方式的现代化的需要。在社会建设方面,教育、医疗、就业、文化、体育等社会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劳动力供给的个性化和人口现代化的需要,社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制度不完善,容易使公共权力被既得利益集团左右,产生腐败、垄断、贫富差距等一系列问题。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拉大,会导致社会发展压力的增大,民众对民主法治有着更高的期待。如果社会管理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要,民主法治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不能及时跟上,容易引发民众不满,造成社会冲突、不稳定和不和谐。

三、无锡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无锡市转型升级总体思路

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打造无锡经济升级版,建成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走在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列。

无锡产业转型应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契机,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齐转,通过“五化”,即产业高端化、制造服务化、全面信息化、发展低碳化、加快国际化,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切实解决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

1.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光伏和风电、半导体、节能环保产业、物联网、云计算,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由一般制造为主向高端制造为主、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实现”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跨越,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2.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集聚,促进中小企业创业,着力推动人才与科技相互促进、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企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努力把无锡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高度集聚、科技成果迸发涌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充满活力的”东方硅谷”。

3. 切实推动金融产业发展。以金融后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作为发展重点,加快与上海自贸区的全面对接,主动承接上海金融产业转移,加快推进科技和金融融合,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高新区参与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全力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金融创新试验区,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无锡市产业转型定位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无锡,不可能再靠大规模的投资和重工业建设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将转而依靠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在新兴产业领域中展开一系列创新之举,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无锡市产业转型总体定位四个转变:

1. 数量型增长模式向质量型增长模式转变:提高工业附加值为突破口,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依赖于资源要素投入的数量型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科技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质量型经济增长模式。

2. 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突破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实施产业链高端化,实现无锡市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

3.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应用信息集成技术,促进无锡产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4. 高能高耗向绿色低碳转变: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三)无锡市产业转型创新路径选择

产业高端化的核心内涵就是不断提高产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无锡目前的产业附加值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亟待通过产业高端化,缩小差距,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一)产业高端化

1. 传统产业做深、做特、做高

传统产业高端化主要依靠:做深、做特、做高。传统产业需要深耕产业链,努力实现专业化,在细分市场中保持全球竞争力优势。企业首先要找准定位,然后围绕产品工艺、性能、成本,集中有限的企业资源做专做深,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做特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上要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特色,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差异化竞争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产品设计创新,二是商业模式创新,形成与众不同的赢

利模式;做高就是发展价值比重大的高端生产能力,淘汰产能过剩的低端生产能力。

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企业是主体,政府扶持引导。企业不仅要关注技术、设备和产品的研发,同时,还需要重视与最活跃、最积极的人的因素密切相关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的创新。政府利用自身的信息全面优势与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定制的信息服务支持,引导产业高端化发展。

2. 新兴产业要以核心技术突破为重心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存量与增量协调互动、增减互补的有机整合过程,在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新兴产业作为主要的工业增加投资,有效地优化了地区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是无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发展新兴产业不能以生产为中心,而要以核心技术的突破为重心。只有掌握了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新兴产业链的全球化分工中居于高端,掌握新兴产业的话语权、定价权,新兴产业才能做强做大。

(二)制造服务化

在工业化初期,许多企业是生产型制造业,生产为主体,服务是辅助

的,到工业化中后期为服务型制造业,生产为基础,服务创造主体价值。

1. 生产型制造业转向服务型制造业

生产型制造业转向服务型制造业,就是制造企业突破自身的产业边界

向服务业延伸和拓展,开始提供制造品的功能服务或与此相关的服务而非原来的单纯制造品,以产品为基础,服务为主体,提供个性化的业务解决方案,使得制造业的服务功能越来越突出,最终完成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实现制造服务化,企业的经营结构要从”纺锤”型转向”哑铃”型,资源配置侧重产品研发与营销,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2. 以制造为基础发展服务产业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已离不开服务产业,无锡的制造业发达,在全球制

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中,无锡需要围绕制造业发展六大服务:大流通服务、大科技服务、大文化服务、大金融服务、大外包服务、大信息服务。大流通服务包括商业贸易、物流,发展集约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大型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为特征的第五代市场。大科技服务,主要以应用为导向,引导科技发展贴近应用、贴近市场。大文化服务要融入创意产业、设计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无锡可以成为以制造服务产业为基础、特色鲜明的专业化金融中心城市,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发展大外包服务,培育第三方专业化的服务市场,提升产业链整体运作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

(三)全面信息化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数字化、网络化和智慧化都是

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是信息化。

1. 从硬件为主转向软件应用

传统信息化建设往往以看得到的硬件为主,实际上,在硬件技术突飞

猛进的当下,软件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硬件,一个企业运用软件的规模与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大小,软件应用值得高度重视。软件的核心价值在于应用和服务,通过软件的优化,提升硬件产品的性能、品质。首先,实现产品个性化。以标准硬件为基础,通过加入不同功能的软件,实现硬件产品的个性化,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有些具有个性化需求的订单,只能通过软件才能完成;其次,实现产品智能化。一个普通硬件通过嵌入优秀软件,就可以变成先进产品,创造出更多的附加值;第三,实现产品升级化。原有的固定硬件通过升级软件控制系统,实现产品升级,延长硬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产品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因此,无锡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高度重视软件的应用。

2. 大力发展智慧产业

里夫金在叶第三次工业革命曳表明未来发展是一种智慧式发展。智慧

化发展是当前最大机遇,也是实现弯道超越的战略选择。智慧化发展包括三个方面: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慧产业。这三者既解决经济发展,也解决社会民生、城市发展、社会管理问题。智慧化发展离不开智慧产业的支撑,智慧产业主要由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组成。云计算是信息生产方式的大变革。有了云计算,信息可以大规模地生产。大数据是信息化的基础,也是最大的金矿,大数据具有决策、搜索、商务、营销、监控、仿真六大功能,将创造巨大的财富。目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结合云计算,就可以开发大量的信息化资源。无锡具有良好的物联网技术发展基础,通过物联网,就可以从云计算向云制造发展,向智慧化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智商,实现企业资源的高效配置、管理的精细化和对市

场的敏捷化反应。智慧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建设”四个无锡”,智慧化发展是总抓手。

(四)发展低碳化

低碳化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上海世博会248个场馆,每一个场馆都有低碳项目。无锡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取得瞩目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的问题,尤其是太湖水环境的治理,关系着民生福祉。因此,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低碳化发展战略,对无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化发展,就是要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

环境的依赖,不断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既为环境减负,又给生态增值,本质上是提高资源生产力。建设一批低碳园区、低碳企业、低碳社区。加强低碳发展引导和关键技术推广,建立碳评估机制,加强碳汇建设,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到2020 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省控线。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实施单位能耗和能耗总量双重控制,加强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严格控制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先进高效绿色运输方式,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省内领先。实施居住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到2020 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低于省控标准,60%以上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国家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

2. 拓展生态综合生产力

首先,坚持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多策并举,优先破解环境约束瓶颈,努力实现污染排放强度和总量”双下降”。建立和推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预算管理制度,把预支增量、总减排量、控制排放量实行一体化约束性管理,确定各类污染物的总排量,确定减排目标,增强污染减排的刚性和动力。着力向结构减排要空间,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增加外部电量输入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着力向工程减排要能力,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和提标升级,提高污水截流收集、再生水利用和污泥规范化处置能力,推进化肥农药减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设施改造,积极开展机动车污染减排,到2015 年基本实现全市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火电行业脱硫脱硝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明显提升,大中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备符合减排要求的工程设施。着力向管理减排要效益,健全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全面

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削减加大监管力度,实现单因子污染物逐项控制向多因子关联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由点源治理向面上整体推进拓展。

其次,提高城市矿业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一个城市最大的资源,就是

垃圾,垃圾是城市的矿业。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开发利用好城市矿业,也是保护生态、提高生态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加快国际化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加快国际化,以开放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从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的转变。

1.抢抓机遇引进来走出去

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有进有出,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促进部分加工制造环节向境外转移,带动产品、设备和劳务输出,提升无锡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一是瞄准“三个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国际先进产业转移、央企战略布局和民间资本扩大投资的机遇,瞄准世界500 强、”央字头”、”国字号”和国内著名民营企业,加大项目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坚持”三高标准”,提高投入产出强度。围绕打造”高端化、高新化、高智化”的产业结构,严格项目选择,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链高端、产品高附加值、技术高含量、产出效益高和辐射带动高的项目和产业,加快我市产业高端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三是围绕”三个鼓励”,加快社会资本投入。抓住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调整机遇,鼓励企业加快引进先进装备,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引导企业客观面对市场倒逼,鼓励企业从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方面主动加强设备改造和产品升级;鼓励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集成创新、自主研发,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四是突出”三个重点”领域,加强项目后续储备。围绕”重大项目、终端产品、新兴产业”三大重点领域,加强储备一批对产业优化升级起关键作用的重大技改项目、一批新经济增长点项目、一批龙头基地型重大产业项目、一批能够提升工程成套能力的核心技术和项目。通过项目引进和项目建设,提升无锡经济发展的后劲。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世界品牌。充分发挥无锡

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抓住外部发达经济体危机缠身的有利时期,鼓励民营企业并购国外企业,避开国企并购国外企业时常遭遇的制度审查障碍,拓宽技术引进渠道、产品销售渠道和品牌培育渠道。

2. 拓宽企业家国际化视野

无锡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人才是关键。不仅要重视科技人才,还要重视企业家人才,提高企业家的领导力。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现在的企业家很多都是工业化初期培养出来的,年龄比较大,他们经验、模式、方法、理念,有些还是工业化初期的东西。但现在已到了工业化后期,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的变化需要企业家的价值观也要随着转变,譬如说对资源的理解,以前的概念往往是土地、厂房、设备,这些是硬资产,是基础性的资产,但不直接创造价值,而且大家都有,是同质化的。真正创造价值的,是核心资产,如专利、人才、品牌、信息,这些是软资产,是核心资产。因此提高软实力、增强领导力是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二次全球化过程中,需要大力拓宽企业家的国际化视野,通过培训、论坛、走访参观等多种方式,使企业家们能够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推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四)无锡市产业转型对策与保障措施

(一)体制创新

随着产业转型关键环节的突破,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从市场化体制改革的趋向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环境,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促使政府作用和市场力量实现互补和协调。无锡市应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市场化运行机制、创新服务体系、激励机制改革等方面入手,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机制。

(1)重新确立并尽快转变政府的职能,发挥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由于制造业产业在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滞后或缺失,产业政策重心也应由过去的部门倾斜式结构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结构政策为主、兼顾倾斜式结构政策转变。

(2)通过财政、金融、政府购买服务等相关制度创新等多种途径,重点支持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培育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打造全方位政府服务体系,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无锡市位居长三角有利区位,但同时在金融服务、创新扶持方面相对于上海、南京等无明显优势。无锡应明确城市定位,打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打通资金流通的渠道,降低资本流动和形成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建立满足技术和营销环节发展要求的管理体系、评估体系和监管体系;建立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合资与合作机制等等。

(3)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重点引导和鼓励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企业科研成果产业化。

(4)建立科学有效的产业转型考核评价机制,使政府放弃盲目赶超的粗放型发展战略,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强化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和合理化,促使企业遵循市场规律,依据市场价格进行决策,减少行政干预,建立与产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和部门协调机制。

(二)人才创新

人才创新的目标,实现高层次”三创”人才链:一是创业型企业家,即懂国际惯例的具有国际运作资本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创新型高级专家,即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三是创优型营销家,即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开拓产品市场的营销人才队伍。无锡市要实现产业转型,人才是关键,以高端人才引进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1)树立人才是产业转型第一资源战略理念。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统领制约着产业发展中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决定了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层次和水平。无锡市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人才强市”的理念,充分认识人才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成功转型的核心要素和基本依托。

(2)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层次决定产业发展的高度。高层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点,也是引领高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结合无锡产业发展趋势,优先引进高端技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技术革新和产业提升,通过掌握行业领军人才占领产业竞争制高点。要坚持重点引进、重点培养的思路,以分类管理、合同约束、考核评估为基本原则,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各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快建立于完善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吸收机制和”柔性引才”机制,积极组织实施高端技术人才、国际性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工程,积极促成”以才引才”和“团队式引才”,并建立灵活高效科学的用人机制。

(3)推进人才与产业同步发展。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不匹配,是当前许多地方存在的问题。统筹人

才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根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工作发展趋势来科学谋划人才战略、科学制定人才规划,将人才发展放到引领产业转型的战略高度,优先推进、优先投入、优先保障。加强政府部门对与人才服务和沟通工作,优化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的统筹衔接,巩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做到产业转型规划与人才发展规划相互匹配,产业政策与人才政策同频共振。

(三)投资创新

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是发展高新技术,而高科技产业需要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纵观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除了科研水平高、科技人才的储备多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需要的资本市场比较,形成有效的科技和资本对接的机制,鼓励技术、专利、人才,主动、自由地与市场、资本去对接,风险资本、私募股权投资、资本市场和科技产业实现了对接,就可以成就快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

微观层面,科技产业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科学技术到产业化有漫长的链条。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外,还要强化科技和资本的对接机制,解决创新企业的融资问题,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一致问题,以及创新企业的智力结构问题,包括股权激励等,让人力资本最大化。它解决了创新企业利用资本平台拓展国际市场等问题。

宏观层面,科技产业的变化和更替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发展资本要素市场,优化科技和资本,培育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机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哪个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元素,让这些元素更自由地交换,就更容易在创新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着力发展地专业化的金融产业,金融是经济的”皇后”,离开了金融,无锡只能是生产城市、生产中心,而不能是经济中心。无锡考虑着力发展专业化的金融中心,如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资本市场上市、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这些金融产品。

(四)推广企业成功转型经验

为了促进企业转型,建议无锡市定期举办”创新转型发展”论坛,优选成功转型的企业作为典型推广,推广典型企业成功转型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交流了产业转型成果,为推动无锡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第一批建议推广转型经验的企业有:江阴市兴澄特钢厂、江苏法尔胜泓昇集团、远东控股集团、红豆集团、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银邦金属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五)建立产业转型效益评价体系

对产业转型效益进行评价,是对产业结构水平做出基本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合理产业结构能够发挥较高经济效益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化组合,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效益优劣的综合考虑。为指导无锡市产业转型,搭建了产业转型评价评价平台,推动产业转型的效益评价,构建无锡市产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无锡市的产业转型升级。

(1)从指标体系制定原则来看,产业转型评价体系按照少、简、易的操作原则选择指标,并尽可能做到使用可统计的量化指标,规避指标选取过程中的调查、访谈、主观判断等不确定性因素。

(2)指标选取的不同纬度,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主要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推动产业国际化,并以此实现经

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产业转型升级效益评价,从产业调整、产业质量、科技进步、产业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

(3)在二级指标里,注重方向引导,强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化,实现资源友好、环境节约;另一方面,更加突出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过程加大对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产学研的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创新资源聚集、创业环境优化、创新产业培育来带动产业转型、内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4)加强考核和评价工作。一是完善评价考核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统筹协调、上下联动的评价考核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及其机构。具体考核评价方式可采取第三方独立机构测评;要建立稳定的研究、统计和评价队伍,每年度开展评价考核,对相关工作持续推进,实行长效化、连续性的考核和管理。二是要完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产业转型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对考核指标进行微调;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指标评价体系的统计方式方法。三是完善评价考核效果运用。要实现考核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突出其权威性、针对性,就是要加强评价考核结果的运用,及时公开发布考核评比排名,实行评价动态管理。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2020年(发展战略)无锡市商业发展分析

(发展战略)无锡市商业发展分析

无锡市商业发展分析 一、综述 1、城市介绍 (1)地理位置: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邻上海,西望南京,南接浙皖,北临长江,中抱太湖。人口近440万,人口215.9万。 (2)行政区划: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km,其中市区面积1659平方km,现辖江阴、宜兴俩个县级市和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七个区。 (3)交通情况:境内京沪铁路、新长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沪宜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纵横交错,是上海到成均、黑龙江至海南、上海到北京三条高速公路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节点。京杭大运河于无锡穿城而过。江阴港是长江出海口的重要换装港之壹。位于新区的无锡机场的有通往全国各地的多个航班。 (4)宏观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770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739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17.35亿元

从商贸服务业见,连续三年当选为《福布斯》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4年的708.62亿元,到2007年预计完成1127亿元,于全国大中城市的排位由第20位提升到14位;商品市场成交额从2004年的994亿元,到2007年预计突破2000亿元;全市亿元之上商品市场成交额占全省份额的29%,全国的4.5%;百亿元市场个数占全省半壁江山;同时完成“农贸市场商场化改造”44家,“百千万连锁放心工程”门店建设309家,对92家农贸市场实施了于线即时检测;全市已拥有城市空中航线18条、对外开放码头泊位27个,且开通了香港、澳门国际航线和韩国釜山的远洋航线,集装箱吞吐量2007年预计可完成37万标箱。 (5)人民生活 据公安部门统计,截至200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57.80万人,其中:市区232.30万人,人口出生率6.70‰,人口死亡率6.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84.17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集体之上单位于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658元,比上年增长15.8%。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9元,比上年增长13.6%。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率保持了高位运行,2006-2009年平均达到43.7%。长期高投资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产能,与社会的消费能力日渐脱离,进而导致总供求之间严重不平衡。另外,我国投资长期保持高增长是以资源能源的高投入为支撑,以“大进大出’,为发展模式,形成了大量附加值低、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生产能力和产业体系。因此,原有发展模式所支撑的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极为不利。 2.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十一五”时期,三次产业均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2006-2010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了1.9%;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4%下降为46.8%,下降了0.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40.5上升为43.0%,上升2.5%。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5-2009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44.8%下降到38.1%,下降了6.7%;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23.8%上升至27.8%,上升了4.0%;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31.4%上升至34.1%,上升了2.7%。 3.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钢铁、煤炭、氧化铝、铁矿石、水泥、铜、消耗最大的国家。长期以来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我国的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的技术进步,而不是来自我国的自主创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国外技术的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关键技术设备基本上完全依赖国外进口,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总体上处在模仿创新发展阶段。 4.科技经费的投入保持较快增长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在1978年只有52.89亿元,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和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2007年达3718亿元,增加了60多倍。其中研发展经费占GDP 的比重逐年增长,从1995年的0.57%上升到2008年的1.54%。2009年全国高等院校R&D 经费468.2亿元,是2000年的6.1倍,年均增长22.3%。亚太经合组织发现,中国的研发支出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但在美国,这一增速只有4%。无线通信、磁悬浮运输、导弹和空间技术等很多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技术突破,如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龙芯2号高性能通用计算机芯片等。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1017999043428004无锡市经济发展现状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g (1)

盐城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2014-2015学年度 无锡市经济发展现状与旅游业发展的 关系分析 学生姓名李明正 学院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 11(4) 学号 11313408 指导教师蒯小群

无锡市经济发展现状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以及精神追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是高度综合性产业,与国民经济诸多行业相关联,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产业。本次关于无锡市经济发展现状与旅行社发展的关系分析,通过对无锡市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目的在于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参考相关数据,以提供本文所需的理论依据。最后是对无锡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使得无锡市旅游经济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发展;无锡市

Wuxi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national life level unc easing enhancement, people pursuit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ursuit is also more and more high, at the same time also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is a highly integrated industry, and associated industries of national economy,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 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is an important indu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uxi city,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vel ag ency relationship analysis, through to the wuxi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vel agency status quo anal ysis, aim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rough consulting rel evant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reference data, to provide the theory basis i n this paper. Finally is the wuxi tourism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al 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asures, so as to make the tourism economy in wuxi city towards a more positive and h ealthy direction.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与特征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而按照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变化特征,经济运行可以分为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本节将从这两方面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短期经济波动的特点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按照从波谷到波谷或波峰到波峰的划分方法,睢国余和蓝一(2005)将80年代以来至今的经济运行划分为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和一个正在经历的周期。按此方法,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共包含13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有8个,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有5个;这13个周期又包括7个基钦短周期(Kitchin Cycle)和6个朱格拉中周期(Juglar Cycle),见图1。根据所观测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态,可以大体获知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图1 1949-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1] 首先,经济波动逐渐趋于缓和。从波动幅度这一角度,我国经济正从“激烈”向“缓和”的方向过渡,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状况逐渐改观。1949-2009年共经历两次波动幅度较大的经济周期,一次是1958年-1961年的大饥荒时期,经济增长率由1958年的22.4%(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得,下同)急剧下降到1961年的-16.3%,下降幅度为172.8%;另一次是1994-1999年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的波动期,经济增长率由1994年过热时点的35%下降到1999年的6.2%,下降幅度为82.3%。除此之外,经验所观察到的结果是,1949-1993年的经济波动幅度总体而言也相对较大,而1999年至今则相对较为缓和,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4.4%的平均水平。 其次,经济运行逐渐趋于平稳。从周期数量和长度这一角度,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包含8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则只包含5个周期,而且这5个周期中只有1个是基钦短周期,而有4个是朱格拉中周期。周期数量的多少和长短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平稳程度,基本经验是:周期数量越少,长度越长,则经济运行越平稳,反之则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正逐渐向“平稳的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迈进。 最后,2009年正在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演变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也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冲击。这些冲击主要表现在:外部需求降低、出口面临更大的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将难以实现。在这种新形势下,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滞后效应,各大机构纷纷调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预期,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和2010年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5%和8.5%。不管是从现实宏观经济数据,还是从权威机构的预测值,我们认为,2009年将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并极有可能在2012年达到这一周期的波峰。 (二)长期经济增长的总量和结构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在驶入快车道的同时,也明显地出现了几大板块,表现出不均衡性的特点:东部经济飞速发展,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深处内陆的中部和西部则发展相对较慢,差距依然较大。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甚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发展的环境深深地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环境,即指四周的境况和条件。经济环境则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处的一系列境况和条件,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一系列能量交换,催生、刺激经济的发展或者延缓、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改善和优化经济环境的历史。 一、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曾经指出: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发展亦不例外。经济发展无非是人们从事三次产业的发展,即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质量的好坏,则主要是看其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育程度及其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只有充分认识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联问题,才能使我们抓住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经济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比如说,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工业的发展,也同样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包括道路交通、自然资源、电力通讯、自来水、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等硬环境和政策、法制、信用、服务等软环境。只有这些环境好了,企业家就干得舒心,生产经营就专心,企业发展就顺心,扩大再生产和招商引资新办企业的可能性就大,企业的数量就会增多,块头就会增大,就能不断促进经济发展。 2、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个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物质资源,就是要有较为充裕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二是人力资源,就是要有适应发展需求的各方面人才;三是社会资源,就是要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聚集。一个地方环境好,外面的资源就可以引进来,里面的资源就可以释放出活力;环境不好,就会导致“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上不去”。可以说,经济环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建设好了,它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推动力量;建设不好,就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3、经济环境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保健药,良好的服务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比如,一个地方能为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服务、优质的政务服务、良好的金融服务、较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能使企业家安心舒心、使企业办事方便快捷,降低企业生产发展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总之,经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经济环境好不好,聚集的资源要素有多少。特别是以区域交通为条件的硬环境和以政务服务为重点的软环境,已日益成为决定资金、人才等重要资源流向的主要因素,构成了地区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既要清楚地认识地上地下自然资源和区位、基础设施等有形资源,也要深刻了解政风、民风这些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等无形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发展脉搏,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xx 新xx成立前夕的 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

无锡变化

最佳答案 用我的 我的家乡是太湖之滨的一颗明珠——无锡。他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邻上海,西望南京,南接浙皖,北临长江,中抱太湖,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人口近440万,其中市区面积1659平方公里,人口215.9万。现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和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七个区。 无锡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C,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 小时左右,水美土肥,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无锡是著名旅游胜地,无锡犹如太湖之滨一颗璀灿的明珠,著名的旅游胜地美不胜收。碧波荡漾太湖水,悠悠流淌古运河,太湖佳绝、人文荟萃,浓缩成“无锡旅游十八景”:鼋渚春涛、寄畅清韵、灵山胜境、锡山晴云、中视影城、运河古风、二泉映月、泰伯遗迹、善卷洞天、霞客故里、蠡湖烟绿、鹅鼻揽江、梅园香雪、宜兴竹海、薛家花园、太湖仙岛、东林书院、龙头马迹等。 无锡是江南历史名城,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孕育了众多文化名人和艺术巨匠,有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唐代大诗人李绅、元代大画家倪瓒、明代旅游家徐霞客,近代有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科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现代有科学家周培源、钱伟长,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国学大师钱钟书,美术大师徐悲鸿,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等。目前无锡籍两院院士有近70名,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无锡是区域性交通枢纽,境内京沪铁路、新长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沪宜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纵横交错,是上海到成都、黑龙江至海南、上海到北京三条高速公路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节点。京杭大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江阴港是长江出海口的重要换装港之一。随着无锡机场的通航,宁杭、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无锡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更为明显。 无锡是经济中心城市,19世纪中期无锡已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丝市”、“布码头”。20世纪初,无锡诞生了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巨子,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获得了“小上海”的美称。七十年代初,无锡的乡镇工业在全国率先崛起。改革开放后,无锡的经济总量始终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成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和13个较大城市之一。目前,无锡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6%的经济总量。 无锡更是对外开放的先行区,1985年无锡就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起步早、进展快,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无锡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一批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无锡投资兴业。“日资高地”、“韩资板块”、“台资团队”、“港资群体”竞相涌现。 无锡原何有如此之盛况呢? 纵观近几年,不难发现,无锡市的各级党政领导,在党中央的正确决策指引下,鉴往事,策来兹。团结人民大众,群策群力,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昌其所善,兴其所宜,创其所无,奔其所向,才之所以谱写出了无锡如此壮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一.关于环境 大家都知道,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环境,且核心是水环境。水是环境的核心,水是环境的灵魂。而我们无锡人更是以太湖水为傲,一曲《太湖美》更是唱遍了大江南北。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俄罗斯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俄罗斯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对我国发展经济的借鉴 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典型代表,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表现让世界惊叹金砖国家原指“金砖四国”,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2010年南非也加入进来,成为“金砖五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金砖国家在许多国际地区问题上看法接近,近几年经济增长都比较快,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都具有重要影响。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9.7%,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42.4%,在面积、人口、资源、市场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金砖国家经济状况经济增长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典型代表,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表现可谓让世界惊叹。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30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年均增长近10%的历史奇迹;印度经济近几年也保持了高速的发展;巴西近年也摆脱经济停滞逐步走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而俄罗斯被称为正在崛起的大国。2009年在全球经济出现近2%负增长的情况下,金砖国家中中国和印度仍然实现了9.1%和7.7%的高速增长。从全球增长态势看,金砖国家经济实力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也逐渐降低。那么作为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金砖国家俄罗斯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对我国发展经济又有哪些借鉴呢? 我们知道,伴随着休克疗法、经融危机、债务经济和寡头集团以及而后的宏观调控加强、能源出口扩大、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等,俄罗斯经济逐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复苏发展阶段。俄罗斯自普京总统执政以来,政治局势日渐稳定,经济改革步伐加快,在国际反恐斗争激烈之际,全球经济一片低落之时,俄罗斯经济连续三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呈现出一些值得世人关注的新特点:农轻重比例失衡现象依然存在,但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大企业逐步得到改造,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国家科技实力得到巩固,应用技术开发不断加强;能源开发的潜力巨大,力争掌握世界经济命脉;对外贸易仍有瓶颈,但融入世界市场步伐正在加快;投资环境逐步好转,有利于实现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宏大目标。

无锡的变化

无锡的变化 我的家乡是太湖之滨的一颗明珠——无锡。他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邻上海,西望南京,南接浙皖,北临长江,中抱太湖,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人口近440万,其中市区面积1659平方公里,人口215.9万。现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和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七个区。 无锡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C,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 小时左右,水美土肥,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无锡是著名旅游胜地,无锡犹如太湖之滨一颗璀灿的明珠,著名的旅游胜地美不胜收。碧波荡漾太湖水,悠悠流淌古运河,太湖佳绝、人文荟萃,浓缩成“无锡旅游十八景”:鼋渚春涛、寄畅清韵、灵山胜境、锡山晴云、中视影城、运河古风、二泉映月、泰伯遗迹、善卷洞天、霞客故里、蠡湖烟绿、鹅鼻揽江、梅园香雪、宜兴竹海、薛家花园、太湖仙岛、东林书院、龙头马迹等。 无锡是江南历史名城,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孕育了众多文化名人和艺术巨匠,有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唐代大诗人李绅、元代大画家倪瓒、明代旅游家徐霞客,近代有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科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现代有科学家周培源、钱伟长,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国学大师钱钟书,美术大师徐悲鸿,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等。目前无锡籍两院院士有近70名,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无锡是区域性交通枢纽,境内京沪铁路、新长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沪宜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纵横交错,是上海到成都、黑龙江至海南、上海到北京三条高速公路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节点。京杭大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江阴港是长江出海口的重要换装港之一。随着无锡机场的通航,宁杭、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无锡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更为明显。 无锡是经济中心城市,19世纪中期无锡已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丝市”、“布码头”。20世纪初,无锡诞生了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巨子,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获得了“小上海”的美称。七十年代初,无锡的乡镇工业在全国率先崛起。改革开放后,无锡的经济总量始终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成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和13个较大城市之一。目前,无锡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6%的经济总量。无锡更是对外开放的先行区,1985年无锡就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起步早、进展快,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无锡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一批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无锡投资兴业。“日资高地”、“韩资板块”、“台资团队”、“港资群体”竞相涌现。无锡原何有如此之盛况呢? 纵观近几年,不难发现,无锡市的各级党政领导,在党中央的正确决策指引下,鉴往事,策来兹。团结人民大众,群策群力,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昌其所善,兴其所宜,创其所无,奔其所向,才之所以谱写出了无锡如此壮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一.关于环境 大家都知道,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环境,且核心是水环境。水是环境的核心,水是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