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中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2)局部肿胀严重者;

(3)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4)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血脂、血糖

(5)心电图

(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整复

2.固定

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骨断筋伤,血瘀气滞型

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内治:丹七止痛胶囊(院内制剂)、丹归止痛酒(院内制剂)。

外治:骨折处外敷消肿止痛散(院内制剂)。

(2)断骨未续,瘀血凝筋型

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内治:寒湿筋痛胶囊(院内制剂)。

外治:骨折处外敷续断祛瘀散(院内制剂)。

(3)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型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内治:何氏蜜丸(院内制剂)、温筋除痹酒(院内制剂)。

外治:骨折处外敷养骨活血散(院内制剂)。

4.物理治疗

5.中药熏洗治疗

6.功能锻练

(1)早期

(2)中期

(3)晚期

7.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复位后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稳定性差,复位后桡骨长度、生理角度等仍有持续丢失者,需行手术治疗,退出本路径。

3.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住院期间病情加重而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4.出现张力性水疱、压迫性溃疡、皮肤过敏、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轻者会导致延期治疗,重者退出本路径。

5.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天)

年月日

(第3-7天)

主要诊□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进行骨折分型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和入院记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骨折复位情况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根据病情

制定诊疗方案,及时调整或补充诊疗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病程记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观察舌脉象、疼痛、肿胀情况,

疗工作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基础疾病,必要时

请专科会诊

□与家属沟通,交待病情及注

意事项

□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法整复

同意书

□行骨折手法整复及固定

方案

□观察血运、感觉、功能活动、外固

定松紧度、皮肤耐受等情况

□完成各项辅助检查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和注意事

项,签署病情告知书

□相关科室会诊与治疗(必要时)

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了解皮肤耐受情况,必要时应

用抗过敏药物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护理

□中医辨证

□口服中成药

□外敷中药

□小夹板固定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血糖、血脂

□凝血功能

□心电图

□骨折部位X线片

□骨折手法整复术

□夹板固定术

□三角巾悬吊患肢于功能位

□复位后复查X线片

□其他依据病情需要而定项目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护理

□中医辨证

□口服中成药

□理疗

临时医嘱

□对异常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必要时

复查

□镇痛等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护理

□中医辨证

□口服中成药

□外敷中药

□理疗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必要时)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

外固定松紧度、皮肤耐受等情况

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活护

□配合基础疾病治疗

□指导肢体主动和被动运动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外固

定松紧度、皮肤耐受等情况及护理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生

活护理

□配合基础疾病治疗

□指导肢体主动和被动运动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

外固定松紧度、皮肤耐受等情况

及护理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时间年月日

(第8-13天)

年月日

(第14天)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病程记

录,明确出院时间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观察舌脉象、疼痛、肿胀情

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

□了解皮肤耐受情况,必要时

应用抗过敏药物

□上级医师查房,进行骨折愈合与关

节功能评估,明确是否出院

□完成出院志、病案首页、出院诊断

证明书等病历

□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康复锻炼及

注意事项,如复诊的时间、地点,发

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理等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骨伤科常规护理

□分级护理

□饮食护理

□中医辨证

□口服中成药

□外敷中药

□理疗

临时医嘱

□调整外固定

□复查X线片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出院骨科和/或康复科门诊复查

□不适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与

生活护理

□配合基础疾病治疗

□指导肢体主动和被动运动

□观察肿胀、疼痛、末梢血循、

外固定松紧度、皮肤耐受等情况

及护理

□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宣教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应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

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应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 分析 目的研究对比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应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观察组给予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及腕关节功能(GW)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桡骨高度高于对照组,尺偏角大于对照组,GW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6个月掌倾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桡骨高度高于对照组,尺偏角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12个月掌倾角、GW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95%(11/38),高于对照组7.8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应用手术治疗近期与远期效果良好,可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但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保守治疗虽早期效果欠佳,但并发症正发生率低,远期效果良好,临床可依据患者骨折类型、功能需求、经济条件等因素选取合理治疗方案。 标签: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发生在桡骨远端2~3 cm左右的骨折,属临床常见骨折类型。数据统计显示,桡骨远端骨折为全身骨折的1/6左右,多见于老年人群低能量损伤,以女性患者为主,对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1]。近年来,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呈逐渐增长趋势,严重降低老年人群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治疗该病主要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其中,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属保守治疗,其操作便捷,老年患者可耐受,但不易做到坚强固定,易出现移位现象。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属手术治疗,疗效确切,但手术操作复杂,且手术麻醉、操作等可导致部分老年患者不耐受,影响治疗效果。临床对于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仍存在争议,因此该研究于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6例分组探讨,以研究对比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应用保守与手术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老年糖尿病合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6例作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女27例,男11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0.26±4.11)岁;骨折部位:右侧16例,左侧22例;骨折AO分型:C3型4例,C2型7例,C1型5例,B3型3例,B2型6例,B1型2例,A3型9例,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 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长期以来对桡骨远端骨折一般采用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的保守治疗

长期以来对桡骨远端骨折一般采用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的保守治疗,但对不稳定型骨折,复位后位置难以维持,不可避免地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和腕关节功能障碍[5]。另外为使骨折复位后维持骨折端的位置而将腕关节固定于屈曲位,易导致腕管综合征、腕部疼痛等并发症。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目标是恢复桡骨远端的正常生理角度、桡骨的长度和关节面的完整性[6],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一般对于掌倾角<-10°、尺偏角<0°或关节面移位超过2mm者选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和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桡骨远端存在特有的解剖结构,老年人由于多伴有骨质疏松,在同样的外力下常形成粉碎性骨折。因此,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应尽可能达到或接近解剖和力学结构的恢复,对于难以复位和复位后无法保持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应行切开复位,研究认为关节面移位大于2 mm时即有切开复位的指征[6,7]。切开直视下整复可以进行准确复位,复位后的固定可根据骨折端的稳定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本组病例中对复位后桡骨远端骨块可打入松质骨螺钉并维持骨质完整性者,尽量采用T形板钉固定,目的是在稳定的内固定基础上,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在桡骨远端不整、碎裂严重,T形板钉无法维持稳定的固定时,复位后采用稳定的外固定或用克氏针维持相对稳定后加用外固定架固定。相比之下,T形板钉内固定更为可靠。钢板螺钉固定的优点是固定稳定,一般不需外固定,术后即可活动,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适用于骨折块较大、特别是向掌侧移位者,术中应修复旋前方肌以确保术后有足够的旋前力量,腕横韧带不缝合以避免腕管狭窄引起腕管综合征。本组结果显示,切开复位“T”形金属板钉内固定或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结构复位和功能恢复比较满意,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目的:探讨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 年2月-2015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掌曲、背伸、桡偏、尺偏活动范围及Werley 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掌曲、背伸、桡偏、尺偏活动范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Werley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功能恢复好于非手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urgical and non surgical treatment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of old patients.Method:10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2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urgery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n operative treatment.The deviation range of palmaris,dorsal,ulnar,radial and the Werley score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deviation ranges of palmaris,dorsal,ulnar and radial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Werley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urgical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s better than non operative treatment,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Old age;Fracture of distal radius;Effect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最常见到的骨折之一,好发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而且随着社会的老龄化桡骨远端骨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桡骨远端骨折分为A、B、C型,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外固定和手术治疗,有学者指出手术治疗能提高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因此本次研究收集2012年2月-2015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5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100例,左侧45例,右侧55例,受伤原因为摔伤、交通伤、重物砸伤、跌倒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平均年龄(69.6±12.4)岁,男25例,女2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9.4±11.5)岁,男30例,女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LCP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不稳定性骨折进展论文

2012年第5期 分泌与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轻患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依赖[6] 。临床上COPD 以老年患者多见,肾 阻渐衰,痰浊瘀阻于肺咳,痰喘反复发作,肺肾亏虚渐进加重所致 [7] 。淫羊藿和巴戟天是一类具有明显免疫调节活性的天然药 物,作为一种天然免疫增强剂,在本病例观察中疗效确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在基层推广。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廖慧丽,孙维广.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 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3):77-78.[3]陈弘群,余荣环,黄运平.喘可治注射液改善COPD 患者免疫功能的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1):1162-1163.[4]蔡斌, 周霖,单铮铮,等.喘可治注射液预防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试验研究[J].上海医学, 2003,26(1):62-63.[5]张玲娟,沈自尹,蔡定芳,等.淫羊藿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抑制模型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6,37(10):620.[6]俞正霞,李俊,朱旭婷.喘可治注射液治疗COPD 稳定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9):1280-1281. [7]陈弘群,余荣环,黄运平.喘可治注射液改善COPD 患者免疫功能的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07,12(11):1162-1163.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3-0027-02 LCP 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不稳定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周锦涛* 张 曦** 伏治国** 关键词:桡骨远端伸直型不稳定性骨折;LCP ;内固定;综述 *江苏南京中医药大学(025150) **江苏常州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中医院(213003)2012年1月25日收稿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其发病率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7%[1],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约占整个前臂骨折的5%,占桡骨远端骨折的25%[2]。而且随着交通和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交通伤、坠落伤导致的严重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和老年骨质疏松性腕关节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腕关节活动频率高、功能要求较高,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不当易导致腕关节慢性疼痛和僵硬,严重影响腕和手的功能。因此良好的骨折复位是恢复腕、手功能的关键[3]。1 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认识及其治疗原则 在桡骨远端骨折中,不稳定性骨折是对临床疗效影响最大的类型,而能否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对每一个骨科医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因为即便是手术治疗也无法确保术后的疗效。1814年Colles A [4]报告认为桡骨远端骨折即使没有良好的复位、遗留畸形,也可以得到远期无痛和良好的功能,由于受到Colles A 报告的影响,很长时期内桡骨远端骨折主要采取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固定的非手术治疗。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结构确实与功能相关,晚期的关节功能结果与遗留畸形有直接关系[5]。普通的外固定难以维持良好的对位对线,因为背侧的骨缺损容易导致骨折再移位,从而导致腕骨排列错乱和桡骨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小、关节面不平整等和下尺桡关节对合不佳,继发疼痛、关节活动限制甚至退变性关节炎。超过半数的桡骨远端骨折累及下尺桡关节及腕关节,对于这些骨折采用非手术方法不能够恢复桡骨远端形态和腕关节的解剖关系。统计表明,涉及关节面的桡骨远端骨折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接近40%[3]。关节面移位超过2mm ,局部应力将增加27%-51%,同时应力中心一部分将转移到尺骨,产生腕关节的位置和运动变化。近年来,三角软骨复合体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事实上,三角软骨复合体需要在一定的张力下才能发挥作用。这使得恢复桡骨长度显得更加重要。因此, 尽可能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和力学结构,特别是关节面的完整性与桡骨的长度,是恢复腕关节的功能的保证。因 此,桡骨远端骨折作为关节周围骨折和关节内骨折,理应按照关节内骨折的处理原则进行治疗,即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允许早期的功能活动[6]。 1986年Knirk JL 等[7]提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标准:①桡骨短缩超过5mm,②侧方倾斜丢失超过20°,③关节面台阶超过2mm ,④粉碎超过骨干的中轴线。该类骨折一般为AO 分型的C 型,部分B 型和A 型。治疗原则是恢复关节面的完整平滑,避免进一步损伤组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使关节面不平整<2mm , 桡骨短缩<5mm ,残余背倾<10°[8],尽力做到稳定的内固定或外固定,恢复尺桡、桡腕关节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保护腕关节的功能。2 治疗方法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取决于骨折类型、 移位方向和软组织情况。对于剪切力引起的掌侧关节面塌陷(反Barton 骨折)、不稳定的屈曲型骨折(关节面向掌侧移位、倾斜或干骺端掌侧粉碎)采取掌侧入路、T 形钢板或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 LCP )固定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桡骨远端背侧关节面塌陷(Barton 骨折)和不稳定的伸直型骨折(关节面向背侧移位、倾斜或干骺端背侧粉碎)目前大多数采用手法复位、 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法复位难以完全恢复关节面的局部或中央塌陷、关节面裂隙,使得腕关节解剖结构改变;粉碎的干骺端缺损未能进行植骨支撑,可能造成远期短缩。外固定支架往往需要固定6~12周,限制了腕关节能的早期锻炼,增加了肌腱粘连、痛性肌萎缩和关节功能丢失的风险。桡骨远端背侧面有特殊的解剖结构。首先是两个相互成50~70°的骨面,其次是骨突—Lister 结节,最后,伸肌腱与桡骨之间狭窄的间隙。少数报道采用常规3.5mm T 形或Π形钢板都因为因为钢板厚度和受到Lister 结节的干扰,以及不能解决对肌腱特别是拇长伸肌腱的激惹,有时需要切除Lister 结节和将拇长伸肌腱移位,导致疼痛、拇伸肌无力和肌腱炎等并发症而被“淘汰”。1996年Rikli DA [6]提出了腕关节的三柱理论,将腕关节分为三柱,①桡侧柱:包括桡骨茎突与舟骨窝,起骨性支撑作用;②中间柱:包括桡骨尺侧、月骨窝与乙状切迹,起着最重要的力学传导作用;③27

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前后影像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前后影像学测量及临 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参数、分型和疗效、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利用我院Starpacs系统在每张X线片上精确测量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分析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和腕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62例中有50例(80.65%)经保守治疗后效果优良。其中AO分型A型保守治疗效果满意,B型经保守治疗效果较满意,优良率达75%,C型骨折中仍有约50%经保守治疗后达到可以接受的标准。在影像学上掌倾角5°以上,尺偏角18°以上,桡骨高6.5 mm以上,临床上可以获得优良的预后。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的影像学测量可以为患者腕关节功能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临床标准。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影像学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其发生率约占急诊骨折的17%[1],目前对桡骨远端骨折以保守治疗为主。本研究对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我院采取保守治疗的62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进行分析,测量并记录骨折保守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参数:桡骨高、掌倾角、尺偏角,随访监测患者腕关节功能情况,分析腕关节功能改变和桡骨

远端影像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龄15~86岁,平均51岁。受伤原因:平地跌伤45例,高处坠落伤6例,交通伤11例。左侧28例,右侧34例。按AO桡骨远端骨折分类:A型34例,B 型20例,C型8例。损伤至接受治疗时间为1/2~28 h,平均3 h。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固定后拍摄X片,位置不佳者重新复位固定。1周后更换石膏,2周后更换石膏改功能位固定,5周后拆除石膏固定,开始功能锻炼。所有患者均在复位前、复位后即刻和复位后第1、2、5周拍摄标准腕关节正侧位X片和健侧腕关节的对照片。利用我院Starpacs影像系统测量并记录所有X片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12周后评定腕关节功能。 1.3 骨折愈合后腕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根据患者的疼痛、灵活性、畸形、肿胀、正中神经卡压、握力等指标进行评分,各项评分为0~2分,合计为0~12分。12~10分为优,9~7分为良,6~4分为较差,3分以下为差[2]。

对比两种方式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

对比两种方式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 发表时间:2018-12-07T11:22:26.01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3期作者:周吉祥 [导读]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中老年人群上肢骨折中较常见的一种,因骨折部位较为特殊,大多为粉碎性骨折。(成都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外二科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对比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和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外科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采取这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病例,其中手术治疗(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为观察组,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的患者为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患侧肢体活动度,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侧肢体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及患侧肢体活动度明显优于保守治疗,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关键词】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钢板内固定;石膏外固定;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3-0086-02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中老年人群上肢骨折中较常见的一种,因骨折部位较为特殊,大多为粉碎性骨折,除影响肢体活动度外还常伴随麻木、痉挛等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该类骨折临床处理在过往一般采用石膏外固定进行保守治疗,但因骨折处粉碎性断端不稳定且伴软组织和神经损伤,存在一定弊端。而采用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可以稳定处理骨折断端创伤,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骨科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病例,研究对比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和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骨科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病例,手术治疗(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为观察组,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的患者为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为28岁至67岁,平均(54.6±3.2)岁;骨折AO分型:7例C1型,9例C2型,19例C3型,5例B3型。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骨折AO分型等差异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X线扫查;观察组患者行麻醉后选择掌侧为手术入路,经由桡侧腕屈肌健,分离软组织充分暴露骨折端,复位后置入掌侧加压钢板固定处理;对照组患者麻醉后行中医正骨复位手法复位,再进行外石膏固定。两组治疗完成后均需X线扫查评估骨折复位情况,确认患者患肢末梢血运情况无异常。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评估两组疗效与患肢活动度均为治疗6个月后回访结果:(1)疗效评价标准以患者疼痛度和患肢功能与活动度复常为标准:痊愈、显效、改善、无效;(2)患肢活动度考察:旋前、旋后、背伸、掌屈。 1.4 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作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两组疗效评估结果 (1)观察组患者愈全病例10人,显效8人,改善2人,无效0人;对照组患者愈全6人,显效9人,改善4人,无效1人。(2)观察组患者平均费用为1.9±0.3万元;对照组患者平均费用为1.1±0.5万元。见表1。 3.讨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一般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又分为经皮克氏针、外固定支架、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镜技术、骨或骨替代物移植、髓内钉内固定、人工腕关节技术等,桡骨远端骨折发生成角或短缩移位,破坏了下尺桡关节正常的骨性解剖关系,而患者骨折的严重程度也不同,因此临床上应依据患者病情选择对应治疗方法。当患者骨折部分无位移或虽然存在位移,但经过复位治疗可以维持稳定时,选择石膏外固定的保守治疗更为适宜;而当患者骨折移位存在掌倾角往背侧倾斜且度数大于20°,同时骨折桡骨的缩短长度不少于5mm、关节面的移位超过2mm且关节内存在粉碎性骨折等多类型不稳定骨折的情况时,极易发生闭合复位后再次移位甚至难以复位,则更应该选择手术治疗。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及患侧肢体活动度四项指标均明显优于采用石膏外固定进行保守治疗的对照组;但是观察组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时再次对患者进行回访,经过后期康复:(1)病例记载为显效的患者,观察组8例已愈全6例,对照组9例已愈全4例;(2)病例记载为改善的患者,观察组2例,愈全1例,显效1例,对照组4名,显效2例;(3)对照组中无效的患者1例,在后期采用手术治疗,目前已愈全。由此可见,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对比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在长期恢复中,也具有较好的效果。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就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与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瞧,在6-10岁阶段,主要就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与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 1、分期: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效果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6-06-07T15:32:28.1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作者:边磊 [导读] 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手法复位。 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医院 154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患者接受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治疗,B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6个月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评分(87.6±12)显著高于A组(7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手法复位。因此,在实际的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手术治疗;关节功能 桡骨远端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多为间接暴力致伤所致,患者在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掌屈)及前臂旋前位,手掌撑地。此时,暴力集中于骨远端松质骨处从而引起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表现为腕部肿胀、有明显的压痛感、手和腕部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方式[1],两种方法的疗效可能存在差异。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的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就两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X线片检查诊断为闭合性的桡骨远端骨折。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在28~65岁,平均年龄(46.5±7.5)岁;观察组20例中男11例,女9例,年龄在35~62岁,平均(45.8±7.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名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A组 A组患者接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治疗:首先,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情况给与同等基础性药物治疗,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患者骨折部位的积血,并注入5ml 1%的利多卡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620),取患者卧位,患肩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紧握患肢前臂近端做对牵引,握住患肢手掌进行8min左右的持续牵引,牵引结束后,迅速将患肢关节掌屈、尺偏、以适当的力度和方向按压骨折远端背侧,直至完全复位[2]。复位完成后用石膏对患侧进行石膏托固定,并根据骨折远端的移位情况进行塑形,拍摄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后对患者进行悬吊固定,嘱患者行一定的放松活动。1w后门诊复查X线片,如果骨折出现移位则根据手法复位,如果复位失败则可以行手术切开复位。 1.2.2 B组 B组患者接受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法:B组患者主要为开放性骨折、腕关节骨折伴脱位、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或者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首先,行全身麻醉,以桡骨远端掌侧或背侧切口,显露出骨折端,在直视下对骨折进行牵引复位,复位后用选择掌侧入路T 形或Y型钢板进行固定。采用C臂X-ray行腕关节应力实验和应力位摄片,确认复位满意后关闭切口,不行外固定。在术后第1d开始逐步对患侧腕关节进行康复功能训练[3]。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半年,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分。①优秀: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骨折复位,患肢未见畸形或疼痛现象,活动良好。②良好: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骨折基本复位,患肢骨折处未见明显的畸形,偶尔伴有轻度的疼痛。③差: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和僵硬感,骨折部分为复位甚至出现畸形,患肢活动受到限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A、B两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分别为90.00%和95.0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B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评分(87.6±12)显著高于A组(7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89,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临床多表现为腕部肿胀,有明显的压痛感,伸直型骨折有典型的餐叉状和枪刺样畸形,尺桡骨茎突在同一平面,直尺试验阳性。行X片检查可清楚显示骨折及其类型。临床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一般采用的方式主要有手法复位、夹板或者石膏固定等非手术治疗方式,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给予基础性的药物后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4]。传统的手法复位是指用指、掌、腕、臂的劲力或者结合器械的帮助,作用于筋骨,以及通过经络、穴位由表入里,从而达到整复疗伤,祛病强身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手法复位适用于大部分的骨折病变,通过合理的牵拉、复位,缓解患者骨折情况。手术切开复位是临床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通过手术能够较好的处理患者骨折部位,并去除受伤的其他组织[5]。但手术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感染、畸形愈合、迟发性韧带联合不稳定,因切开复位是开放性的手术,所以接触感染源的几率较大,而如果手术治疗不当或复位不佳则可能出现骨折畸形愈合的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B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评分(87.6±12)显著高于A组(7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显然说明,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保守治疗的疗效相当,但手术治疗对患者的恢复更好,患者软组织的保护较好,且患者术后愈合较快。 综上所述,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手法复位,因此,在实际的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桡骨远端骨折

小夹板治疗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 在骨骼发育成熟人群中,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病,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年 轻患者的骨折主要由局部高能量创伤引起,而伴随骨质疏松的低能量创伤则是老年人发病 的主要因素[1]Hanel DP,Jones MD,Trumble TE.Treatment of complex fracture,wristfracture[J].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Hlxlerica,2002,33(1):35。桡骨远端骨折主要为闭合性骨折,骨折端常发生移位,伴或不伴关节内骨折【chitnavs 1999】。关于骨折类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分类方法众多,其分类方法多以人名命名:如Colles 骨折、Smith、骨折Barton 骨折等。在诸多分类方法中目前公认的、较全面实用 的分型方法为AO 分型的方法,其对治疗方案、固定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桡骨远 端骨折的手段多种多样,根据骨折类型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对于AO分型中A 型及B1型骨折,临床上以保守治疗为主,且最新的Cochrane系统评价【】指出,在治疗 A型及B11型骨折时,手术治疗在疼痛,腕关节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并不优于保守 治疗。但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同样也面临着固定时间过久,固定范围过大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方先之等【】结合中国传统骨折治疗方法,首次提出了手法复位小夹板外 固定治疗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随后小夹板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与石膏固定相比,其疗效仍存在争议。为此,我们根据consort声明2010【】,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法,对比研究小夹板与石膏固定治疗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通过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影 像学资料和临床并发症,评价二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1研究方法 1.1随机方案的产生 采用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由数据管理人员制定随机方案。采用 stata9.0(StataCorp, College Station, TX)生成随机序列,对负责招募的研究人员隐 藏分配顺序,分配序列装于按顺序编号的密封不透明信封中,每名纳入研究的患者按就诊 顺序获取相应的信封,从而进行干预措施的分配。 1.2 受试对象来源及选择标准 纳入的受试者来源于2012年 1月至2013年 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和急诊就诊的老年 A 型及B1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计104 例。 1.2.1 诊断及分型标准 诊断标准[]: (1)病史: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2)主要症状及体征: 伤后腕部出现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腕部活动功能障碍; 有移位者可见畸形,触之可有骨 擦感;(3)X 线摄片检查: 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或掌侧移位,骨折端成角,桡骨压缩嵌插短缩,或可见骨折块移位合并桡腕关节半脱位。 分型标准: 分型标准和其它干骺端骨折一样,桡骨远端骨折共分A、B、C三大型,每 型有3个组,每组又分 3 个亚组,这样共有27个亚组。A型: 关节外骨折;B型: 简单关节内骨折,C型:复杂关节内骨折。 1.2.2 纳入标准 符合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的 A型及B1型,年龄在 60岁以上,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3排除标准

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 通过复位和固定来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仍然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方法可能存在费用高、创伤大等一些问题。 非手术治疗 很大一部分远端桡骨骨折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后,无论是骨折愈合后的影像学检查还是患者腕关节功能同样显示出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这种治疗方式只要选择好治疗适应症,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桡骨远端骨折的成功非手术治疗取决于适当的损伤状况和患者选择。大多数远端桡骨骨折分类方案基于骨折的位置,关节碎片的数量,尺骨远端的受累和角度方向。预测非手术治疗的成功可以通过不同的射线照相参数和患者因素来更好地确定。手掌倾斜维持11°,尺骨方差为-2mm和径向高度为12mm是评判非手术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可接受的复位的最小要求是尺度在未受影响的对侧腕关节2mm内,与掌侧或背侧方向的正常掌侧倾斜角度小于10°,径向倾斜度更大超过15°,和关节面一致完整。如果骨折移位最小,则可能不需要复位和固定。 由于多种原因,老年人,治疗意愿不强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指征可能更广泛。老年患者的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可能保守治疗,可能有令人满意的功能结果。 进行闭合下复位,需要充分的疼痛控制。这可以通过神经阻滞,静脉区域麻醉或肌间沟阻滞来实现。偶尔需要精神安定药或全身麻醉。在可能的情况下,首选区域技术。虽然没有一种特定的区域技术被证明明显优越或临床更安全,但血肿内

注入利多卡因进行阻滞可以提供较好的疼痛控制并可能有助于减少疼痛。在达到足够的镇痛后,有助于牵引前臂肌肉组织使之达到松弛状态。所需的操作将取决于呈现的骨折,但对于具有最小的掌侧皮质位移的典型骨折,可通过从背侧表面上的远端骨折上直接施加压力来校正骨折成角角度。当存在与角度相关的显着背侧成角时,可以通过增加背侧角度以减轻掌侧皮层的移位或松解骨折的重叠。然后对骨折远端施加压力以校正成角。腕关节屈曲的纵向牵引可以减少骨折移位。触摸掌侧和背侧骨折缘以估计在施用之前的掌侧倾斜的校正。 固定化的理想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具有极度屈曲和尺骨偏离的位置可以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并发症,因此不推荐。患者的初始复位可以接受,手腕背屈的铸造后续损失最少,特别是背侧成角。虽然前臂旋转的位置可能起作用,固定的位置可能不如最初的位移和确定结果的减少那么重要。与上肘固定相比,短臂石膏或夹板足以固定,儿科和成人人群中具有相同的放射学和功能结果。当肿胀严重时,潜在室综合征需要受到关注时,非周向固定是合适的。 后续和后续护理 尽管有很好的初始复位和固定,但是重新移位是常见的,这是由于手腕上的变形力以及患者个体因素引起的。长屈肌和伸肌腱、肱桡肌的活动,可能有助于骨折的二次移位。 所以初步治疗需要随X线照片来评估再移位和愈合。复位固定第二周后需要及时复查X线片进行检查,特别是老年人。对于很小的移位和稳定的骨折,只要X 光片显示出令人满意的愈合,可以缩短固定时间。固定3周或5周后背侧角度,径向长度,活动范围,握力或疼痛无差异。当观察到移位较多,可以尝试再次复位。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难以获得足够的关节内移位矫正和保持轴向稳定性是非手术治疗的两个主要局限。成功的非手术治疗需要仔细选择患者,

桡骨远端骨折课件

桡骨远端骨折 定义:桡骨远端骨折是指位于距桡腕关节面2.5~3cm内的松质骨骨折。桡骨干皮质骨向松质骨移行部以远部分,为解剖薄弱处,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常见,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1/6。腕关节是人体中结构最复杂的关节,也是全身活动频率最高的重要关节。桡骨远端骨折损伤机制复杂,骨折类型多样,治疗方法灵活。如果治疗不当,容易导致腕关节慢性疼痛和僵硬,严重影响手部的功能,给患者造成不便。 主要症状: (1)外伤史明确 (2)患者伤后出现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骨折移位明显时,桡骨远端骨折可出现典型的“餐叉手”、“枪刺手”畸形。 (3)检查腕部肿胀,有明显压痛,腕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皮下可出现瘀斑,尺桡骨茎突关系异常,则提示桡骨远端骨折。如果腕部有骨擦音、异常活动,不要反复尝试诱发骨擦音,以免引起神经和血管损伤。 (4)腕部神经、血管肌腱损伤发生率不高,但需充分重视。骨折向掌侧移位可能导致正中神经、桡动脉等损伤。骨折向背侧移位可能导致伸肌腱卡压。 (5)注意患者的全身情况及其它合并伤。 临床表现: (1)外伤史明确

(2)患者伤后出现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骨折移位明显时,桡骨远端骨折可出现典型的“餐叉手”、“枪刺手”畸形。 (3)检查腕部肿胀,有明显压痛,腕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皮下可出现瘀斑,尺桡骨茎突关系异常,则提示桡骨远端骨折。如果腕部有骨擦音、异常活动,不要反复尝试诱发骨擦音,以免引起神经和血管损伤。 (4)腕部神经、血管肌腱损伤发生率不高,但需充分重视。骨折向掌侧移位可能导致正中神经、桡动脉等损伤。骨折向背侧移位可能导致伸肌腱卡压。 (5)注意患者的全身情况及其它合并伤。 (1)X线检查 评估桡骨远端损伤的首选检查。多数骨折、脱位、力线不良、静态不稳定等,都很容易从标准的x线检查鉴别。标准的前后位及侧位X线可测量出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等重要参数。 (2)CT检查 CT检查尤其是三维CT检查,可以明确骨折块的移位方向、角度,明确关节面的塌陷程度,发现隐蔽的腕骨骨折,特别是普通X线难以诊断的涉及舟骨窝、月骨窝的桡骨远端骨折,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而且CT检查对于桡骨远端三柱理论的应用,尤其是传统X线检查容易疏漏的中间柱损伤,包括月骨关节面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19T16:53:26.5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作者:罗文兵 [导读] 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效果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的方法,值得临床进行大力推广。(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医院外二科; 553000)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50)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5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保守治疗措施,治疗组50例患者开展手术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经我院积极的治疗,在腕关节活动范围以及满意度上,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较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效果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的方法,值得临床进行大力推广。 【关键词】手术;桡骨远端骨折;应用;效果分析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249-01 在临床骨科中,桡骨远端骨折极为常见,是骨科的一种多发病,在人体骨折中,桡骨端远端骨折约占1/6,尤以青年或者老年人比较多发,青年人多是由于高强度的运动过程中,用力不当所引发,而老年人由于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钙质出现大量的流失,导致骨质疏松,遇有动作不当时极易出现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我国当前逐渐进步老龄化社会,社会交通事故的不断增多,桡骨远端骨折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型可分为干髓端骨折(A型)、部分关节内骨折(B型)以及完全关节内骨折(C型)。对于桡骨远端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治疗手段,同时使用手法复位后,利用夹板和石膏等进行固定,临床上也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但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疾病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对疾病回复的高期望值,促进了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内固定、锁定接骨板、外联合固定等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治疗方式使得治疗效果也出现了差异。本文就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进行分析,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疗效良好,比较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100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女性患者56例,男性患者44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46岁。所有100例患者均为单侧桡骨远端骨折,右侧62例,左侧38例,其中摔伤所致的有66例,交通意外导致的有27例,重物砸伤的有7例。72例为闭合性骨折,28例为开放性骨折;AO分型:A2型24例;A3型8例;B1型4例;B2型9例;B3型13例;C1型15例;C2型12例;C3型1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O分型等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的保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为患者行骨折端血肿内麻醉后开始手法复位。持续牵引骨折端使远骨折端逆移位达到复位要求,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骨折类型进行不同的固定。固定好后,每周行X线片复查,2周后改为腕关节中立位同定,直到第4周。治疗组根据患者骨折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具体方法为: 1.2.1切开复位内固定 该手术入路分两种,即掌侧和背侧。除B2型骨折以及背侧骨折粉碎,需要术中背侧植骨的患者行背侧入路外,其他首选掌侧入路。掌侧入路自患侧桡掌腕横纹向近端纵形开6cm左右切口,在桡侧腕屈肌和肱桡肌肌键间进入,于桡骨外侧边缘切断旋前方肌,使骨折处暴露,然后进行骨折复位。 背侧入路自患侧桡腕关节向近端纵行开6cm左右切口,在桡侧腕伸肌与拇长伸肌肌键之间将伸肌支持带切开,让桡骨背侧关节面以及断端暴露。 复位时,要在直视骨折端下进行,有较大骨缺损出现则要植入颗粒状人工骨进行填充支撑。复位后,以“T”形钢板或锁定加压钢板进行内固定,然后进行伤口闭合。 术后1天即可开始进行掌指关节以及腕关节的功能锻炼,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对于骨质疏松比较严重、骨缺损较多的患者,在术后要采用2~3周的腕关节短臂石膏固定,掌指关节以及指间关节在固定期可进行活动,戴石膏拆除后,再进行腕关节屈伸锻炼。 1.2.2经皮克氏针固定 首先在C形臂X线机的监视下进行骨折闭合手法整复,使用克氏针对部分复位困难的患者进行撬拨复位,然后让助手牵引保持复位,根据移位倾向以及骨折类型以不同的进针点进行克氏针固定,一般使用2枚以上,透视下骨折复位确认良好后,将克氏针尾部处理,腕关节功能位用石膏托固定。术后第二天即可开始肘关节活动以及手指活动,每周进行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约需4~6周,然后进行石膏拆除以及拔除克氏针。 1.2.3外固定架固定 自患侧第二掌骨背外侧距近掌骨两端分别做约1cm的纵向切口,与掌骨额状面30度垂直掌骨纵轴打孔并进2枚掌骨螺钉。然后于骨折部桡侧偏背侧行纵向切口,让骨折部暴露,直视下进行复位,采用克氏针初步固定。然后将主体连接管和两个简单的可调节夹钳在掌骨部的2枚螺钉上安装,主体连接管在桡骨骨折近心端的位置拧入2枚螺钉,分别位于近骨折部2cm以及12cm处,复位满意后,以可调节夹钳拧紧进行固定。 术后次日可进行肩、肘及手指关节功能的锻炼。10天后,松懈外固定架的钳夹,调节腕关节,使其至近功能位或功能位,再次将钳夹拧紧,继续进行功能锻炼,待骨折愈合后将外固定拆除。 1.3评价标准 对患者骨折部位的的疼痛进行评价,观察患侧关节主活动时的疼痛以及腕关节尺侧疼痛。同时调查患者满意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