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开题报告
长春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10 数学
组别:蟾宫折桂
组长:刘桂云 组员:刘桂云 马 晶
田凤威 陈 洁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组别:蟾宫折桂 组长:刘桂云 组员:刘桂云 马晶 田凤威 陈洁
一、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背景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把 21 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 代”在这一时代,劳动者的要素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 产业工人。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育”这一传统内涵,“文盲”这一次 将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同时还包括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 和技能的人。所以人也把知识经济为“学习经济”,同时在这一时期国际竞争空 前激烈而竞争的主要方面则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这种竞争也主要体现经济实 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并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 境,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除了必须对人类既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 评价之外,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二)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与 研究,探寻其优点与缺点,形成教师教育改革研究理论体系。加强本土性理论研 究,解决学生发展问题,真正做到为每位学生的发展而思考:改变人才培养的模 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放映社会和科

技的最新发展改革评价方式。 (三)意义 大 家 知 道 过 去 我 们 的 教 育 是“ 学 生 是 适 应 教 育 ”的 教 育 ,教 育 则 是 在 适 应 知 识 个 人 只 有 遵 循 教 育 的 预 先 安 排 ,才 能 得 到 发 展 。现 在 不 同 了 随 着 新 课 程 的 进 展 ,教 育 成 为 了 人 实 现 自 身 发 展 的 机 构 ,教 育 必 须 适 应 学 生 , 通 过 形 成 具 有 丰 富 内 涵 的 个 体 ,去 满 足 不 确 定 社 会 的 变 化 与 需 求 。新 课 程 就 是 要 倡 导 这 样 一 种 主 流 文 化 ,就 是 要 关 注 学 校 内 每 个 体 的 成 长 与 发 展 。这 样 就 从 根 本 上 颠 覆 了 教 育 思 想 的 习 惯 性 思 维 。在 这 样 的 视 角 下 学 校 是 有 生 命 力 的 组 织 、课 堂 成 为 教 师 和 学 生 经 验 的 生 长 点 ,教 学 也 就 从 灌 输 中 心 转 化 为 对 话 中 心 ,教 师 也 由 孤 独 的 熟 练 技 术 工 人 转 化 为 伙 伴 式 的 实 践 团 队 。这 种 教 育 思 想 的“ 革 命 ” 已 经 在 实 践 中 逐 渐 改 变 当 前 学 校 的日常教育模式, 目前我们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已经在实践着、已经改 变 了 学 生 和 老 师 的 生 活 状 态 。所 以 新 课 程 理 念 下 的 教 育 已 经 体 现 了 教 育 实 践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已 经 从 应 试 教 育 走 向 了 素 质 教 育 。为 此 、这 次 课 程 改 革 也 为 新 的 课 程 教 学 的 创 造 提 供 了 发 展 契 机 。因 此 今 天 我 们 有 机 会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意义深远。
机遇与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 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 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 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 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 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 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 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 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 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西方 发达国家都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率先进行课程改革,从

而引领世界各国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其中,数 学课程教学改革尤为引人注目 主要从四个方面说起:
1、从教学内容上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国关注的热点。
2、从学习方式上看,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转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3、从师生关系上看,以人为本的民主平等关系的定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4、从课程实施上看,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
(一)国内 1 童莉、宋乃庆 2006 年 9 月 12 日发布的《幼儿园学龄前到八年级数学课程焦 点:寻求一致性》,充分表现出对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的关注。
2,张廷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 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 了各科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指出“必 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双基’教学上多年形成的理论和经验价值 ,防止出现一强调基 本能力和基本态度,
3 余文森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中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是三 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 要的常规性任务,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4 王策三在《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中认为:广大教师应当明确坚持以基 本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全面发展的目标,注意到尽可能处理好“双基”教 学与培养良好品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关系。 5 李鹏在《一种新的学徒学习模式——对认知学徒学习的评价》提出的“认知学 徒学习”,从内容、方法、序列化因素和社会学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评析,认为 情境化学习是实现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脚手架可以支持 更为深入的学习,反思的重要作用是总结和改进已有的学习表现。
6 陆真、周志华、戴蒙特(德)在《“SINUS”——新世纪联邦德国数学与科学(理 科)教育改革的探索之路》提出 “形成牢固的基础知识——在不同水平上的有意

义学习”“累积性学习——使学生体验到能力提高”“发展合作学习任务”等 11 个子 课题研究。
7 赵小云在《中美数学问题解决案例比较》我国教师意图在启发中教会学生解决 问题的一般步骤,起引导解题思路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 思维能力;
8 蔡晓领、顾海根、Carla Stevens、叶仁敏等采用问卷调查法,提出小组合作学 习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9 张景莉在《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说明了不同的师生观被运用于 教育过程中,会对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提出要创建一种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 生关系,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0 郭思乐在《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一文中认为儿童有了主动 追求可以自己完成其提升的核心部分,教师的帮助仅仅是激发和引导,由此,教 师的职能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
11 孙磊在《论<师说>的“师道观”——兼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一文中认为韩 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观忽视了学生,走向了片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要突破传统的僵化、机械的束缚,在生成和发展中寻找新型师生关系的立足点。
12 姜伯驹提交的提案,他认为“新课标”“全面否定过去的教学体系”,“全面否定了 我国中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大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在实践中已引起教 学上的混乱”。
13 余文森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一文中认为由于人们对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 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导致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这些现象会直接影响教学质 量,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重视教学方式多样化,克服教学过程形式化。
14 邬向明在《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课程实施中主要存在观念与 认识问题、目标与条件问题、考试与升学问题以及形式与内容等问题。

15 王策三针对这些问题写了《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一文,提出课程改革 方向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要进行理论思考,研究具体事实和实际问 题,梳理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发展基本脉络,注意其一贯性、阶段性和曲折性, 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调整一些提法、做法,保护和发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
16 刘德宏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中指出有些数 学课“为了情境而情境”、“把调动积极性当作了最终教学目的”、“多媒体演示代替 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等。
17 曹一鸣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及其争鸣问题》中认为“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教学效果反而下降,一节课下来,学生 什么也没学会”。
18 李箭在《西方活动教育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提出要充分重视活动 的目的和教育价值、合理把握活动的“度”、明确活动中的学生和教师两个立场。
18 孙钰柱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中指出在新课程改 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不 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合作学习,并不是桌子简单拼凑;自主学习并不是一切 都迁就学生;用好教材,而不是“孤立”文本;探究性学习不能泛滥,接受学习并 非过时;落实“三维目标,并非是淡化”双基。
(二)国外
1 法国修改的课本中明确指出,数的读写和运算是“大纲的核心的基本知识”,并 加强了算术基础知识和四则计算的基本训练。
2 日本学校课程审议会向文部省报告中提出修订算数科的基本方针时强调“要重 视切实学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在修订的算数学习指导要领中,简 化教学目标,突出使学生掌握有关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增加低年级 的教学时间,加强 20 以内加减法和乘法表的练习。
3 苏联在修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时,也特别强调“算术是初等数学课程的基础”, 重视给儿童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建立足够的巩固的基础,并且规定 了各年级的基本教学要求。

4 朱文芳在《俄罗斯中小学几何课程改革的特征》一文中介绍了俄罗斯学生从 5-6 年级开始学习的《直观几何》课程,非常好地遵循了学生在几何学习中的认知发 展规律, 5 韩琴、胡卫平、周宗奎指出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实质性提问机会,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 6 罗文娟、谢利民对肯尼亚小学一项课堂教学研究进行了评析,认为在肯尼亚小 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讲解占了统治地位,教学以反复操练和死记硬背为主, 极少关注学生是否理解 7 王昕雄在《从西方儿童观的演变看当代教育问题》指出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 问题很多还是儿童观的问题,必须要把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推进到实践层面,用 正确的儿童观指导教育实践,以促进儿童真正的发展。 8 薛国凤在《当代日本学校课程实践中的策略转变》一文中指出,二战后在美国 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随着 20 世纪 70、80 年代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潮 的冲击,日本课堂教学在尊重儿童主体性的基础上走向师生之间也是学习的伙伴 的“学习共同体”(佐藤学语),师生平等相处,共同商讨,在尊重民主教学原则 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9 吕林海基于全美教师协会颁布的四个数学课程标准的变迁及达成策略,分析了 美国“面向全体的数学”教育理念的追求,认为教师的信念——即学生的数学成就 与学校和教师有关,还是与学生的能力和背景经验有关——决定他们是否有能力 实践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次的、革新的公平数学课程,而公平的数学课堂教学能 够让每个孩子真正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经历数学学习的快乐和成 功,当学生能形成一种归属于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感觉时,他的参与感就会被激发 出来 10 黄伟、张民选在《来自<美国学科能力表现标准>的观照:我国课程标准的建 设亟待加强》一文中指出,美国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课程指导乏力和教学混乱 的状况与我国当前的教学现状有某些相似之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泛化加剧 了学生学习的盲目与茫然。

11 马健生、苑志勇在《<从先学前班到 8 年级的课程焦点:追求连贯性>报告述 评》一文中介绍了美国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缺乏连贯性与一致性,深度不够,导 致学生在国际数学测试中排名下降,教师授课存在困难,为此美国全国数学教师 理事会公布了《课程焦点》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建构主义数学课程改革回归基础 的适当转向。 三、论文框架 摘要: 关键词: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背景 1.国内 2.国外 (1)英国 (2)美国 (3)韩国 (4)新加坡 (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 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构建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总结。 3. 民主化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 树立终身学习观。 6.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 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回归。 (四)、新课程改革中的焦点 1.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与策略问 2.拓展延伸的把握与实施 3.课堂表演的表现与形式 4.生成性教学的捕捉与催生 5.预设和生成教学活动 6.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7.关于合作学习 8.关于探究性学习 (五)、总结前人观点 1.不相适应之处 2.分析其原因 (六)、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 2.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3.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 4.教学只求表面热闹 5.教学过于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 6.教师不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7.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壮成.成良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改革的挑战 [期刊论文] -四 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4) 2.侯耀先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期刊论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2) 3.李亚文 略论课堂教学组织 [期刊论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3)
4.期刊论文 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 辽宁高职学报 - 2001, 3(2)
5. 期刊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师教改的基础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6. 蔡伟: 《走进课程标准》,《语文学习》2002 年第 4 期。
7.王红,方卫成,陈霞.追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J].小学语文, 2007,(5):25—29 8. 霍巍.浅析课改背景下的自主学习 [J].教育实践研究,2004,(8):6—8. 9.唐彦.形式化的课改 [J].四川教育,2004,(1).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学科部分(二) 主编 徐巧英 新华出版社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3,22(3)
(11)会议论文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第二届全国化学教 育专题学术研讨会- 2008
四、研究方法 ⑴ 文献法
对国内外关于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文献展开广泛的调研和分 析。 ⑵ 国际比较法
研究结果将和国际同类研究作比较,以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作出相应的改 进。 (3) 调查问卷
针对学生对于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的接受情况及意见反馈 (4) 访谈
采访对象:学院教师 作为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教学的实施者以及传统教学曾经的经历 者,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且对于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也

提出了许多想法。
(5)资料查询法 对国内外关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改革的书籍、杂志、报刊等进行查
阅。 (6) 实验研究法
我们将以长春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为实验学校,开展新课程改革教育与 传统教育整合的实验研究。
(7)对比法 新课程改革之后与课程改革之前进行对比。比较他们的特点。
五、开题报告 通过本次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改革的研究,知道了不仅要改变教师的
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 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 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多提倡个 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 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
新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的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完成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关于“教育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道 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等多面的健康发展。我国因受应试教育 长期影响,在实行课改进程中,要逐步消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摩擦,树立新 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中国的教育更人性化,培养素质教育人才,更好的服务社会。
六、参考文献 1. 李壮成.成良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改革的挑战 [期刊论文] -四 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4) 2.侯耀先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期刊论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2) 3.李亚文 略论课堂教学组织 [期刊论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3)

4.期刊论文 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 辽宁高职学报 - 2001, 3(2)
5. 期刊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师教改的基础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6. 蔡伟: 《走进课程标准》,《语文学习》2002 年第 4 期。
7.王红,方卫成,陈霞.追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J].小学语文, 2007,(5):25—29 8. 霍巍.浅析课改背景下的自主学习 [J].教育实践研究,2004,(8):6—8. 9.唐彦.形式化的课改 [J].四川教育,2004,(1).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学科部分(二) 主编 徐巧英 新华出版社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3,22(3)
(11)会议论文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第二届全国化学教 育专题学术研讨会 - 2008
七。课题组分工 组内成员:刘桂云 马晶 陈洁 田凤威 刘桂云(总策划、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方法的撰写、设计访 谈提纲及分析) 马 晶(撰写参考文献、总结报告及研究方法) 陈 洁(撰写问卷调查及分析) 田凤威(作访谈调查及论文框架的撰写)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1.“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并按照“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从2002年开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2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2003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至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这也就意味着,与原义务教育大纲配套的教材将逐步被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所取代,新旧教材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的状况,在这一段时间内,仍旧使用老教材的地方和学校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现行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2.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许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含义等并无多大的了解,就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中学阶段,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它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中学中哪些内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呢? 3.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一些教师开始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在大班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4.如何看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对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 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梳理学习内容与流程,温故而知新 本次学习,有专家讲座,有学校的经验介绍,有各学科的具体做法,有学科的面对面交流,有学程的编制,有学科基地建设的介绍。笔者根据主讲专家和教师上课顺序,把时间分为13个时段。 第一时段:由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主任王荣文主讲的《高考改革浙江与上海方案对比解读》。 第二时段:由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治研究员周晓燕讲《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学科课程建设。 第三时段:由浙江省义乌四中陈报化校长主讲《义乌四中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四时段:由浙江省义乌中学副校长杨胜大主讲《满足选择,全科走班》――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走班模式。 第五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升老师主讲《顺应新常态的年级管理工作思考》。 第六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地理、英语、化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七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管理中心主任陈亚利主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用一份自开学初到第十周的周历事表流水帐的形式向在座学员详细介绍了年级管理日常。 第八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物理、政治、数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九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周建锋主任主讲《选课走班模式下教育新常态》――浙师在附中因应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浙江高考看教育新常态,为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及新教育模式“三园一导”。 第十时段:由浙江师大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朱红彪主讲《适应分层走班的学程建设》;介绍什么叫学程?为什么编制学程?如何编制学程? 第十一时段:由华东师大附中副校长高三教师孟祥萍主讲《新高考背景下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介绍了华东师大附中及该校在新高考背景下为适应新高考的一些做法; 第十二时段:由浙江省嘉兴一中沈微微老师主讲《高中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汇报》,分享了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 第十三时段:由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省政治学科基地潘新华老师主讲《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分享了政治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 二、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 1.浙江新高考改革 (1)考试科目:分必考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其中语文和数学只高考一次,外语可考两次,以最高成绩为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科为选考科目。 (2)考试模式:“3+3”模式,必考三科和选考三科,即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另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门选考科目里任选三科参加高考。 (3)考试时间: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在高三年级的六月份全国统考时间考一次,英语可以在高三上的10月份考一次和高三下的六月份再考一次,以最高成绩计入高考得分;选考科目可以分别选择在高二年级后的十月份和四月份参加考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 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 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 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 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 总体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教师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人。 (3)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机会。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将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索,强调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又一方向。 (4)回归生活。旧课程的一个主要缺点是课程内容陈旧且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意义,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三层含义:第一,注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协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注重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协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所以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持续实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持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但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注重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节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 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核心任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第二节教学观与学生观 一、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

和执行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3、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过程,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重视教学结论; 4、教学应该关注人即学生,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科。 二、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不依靠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

权主体)。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因此, 1、要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 2、要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要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追求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为此,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小学教学改革基本理念教学改革理念先行

小学教学改革基本理念教学改革理念先行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看做老师讲教的“授体”,我讲,你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讲不清知识的教师,只有一群听不懂授课内容的学生。滔滔不绝的授课方式不仅占用了课堂的全部时间,更可怕的是极大阻碍了学生思考、发问、交流、探讨能力的发展。大家都在抱怨中国教育不出创新型人才。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一马奔腾、万马齐喑”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好坏,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积极性,而这种兴趣与积极性主要精神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及自我激励学习的动机,兴趣――积极性――效果,浓厚的兴趣――高的积极性――良好学习效果,淡薄的兴趣――低的积极性――不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哪里来?除自身的特点因素之外,他们的积极性就是由科任老师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激发出来的。学生在有了积极性之后,就会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们的态度会逐步端正,学习方法就会不断完善,学习中的错误就会不断自我纠正。我们的老师们应该培养出敢于发问、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老师的学生。 学生们为什么不愿发言,提问?因为他们长时期习惯了这种被实际剥夺了表达权利的环境,而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本质上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及参与欲望,我们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想办法把这种权利还给他们罢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发

挥不仅会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最大限度的补充教师知识能力的不足与缺陷。众所周知,英语语言的知识千头万绪,一个教师如何获得这么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不仅只是学生,他们同时也是学生们彼此间的老师,有时也一定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信息库。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极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他们就会主动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获得一种满足感,他们的思维状态在这种被认可的满足感支配下,保持思维长期的兴奋状态,勤学、苦学的精神就会孕育而生。而不用你苦口婆心去劝导、去启发,因为他干了他愿意干的事,他干的事得到了认可,他有了成就感,他有了他这个年龄段的社会地位。 在这种改革模式下,教师的作用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 师工作的内涵在起着巨大的变化,但教师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的作用去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堂不是黑市市场,无章无序,而是百货公司,在这种大环境中,学生在认识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审美。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观念全面发展,正因为学生这种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改变了过去一言堂、填鸭式的模式,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新课堂环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与方向,使以考试论成败的学习模式变成享受学习过程、构建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 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 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容:

新课程改革与数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改革与数学实验教学 发表时间:2011-01-18T17:06:06.0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邱道生[导读] 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强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邱道生山东省青州市实验中学262500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目标体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新课程数学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给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甚至说是一场革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但我们知道: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强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怎样搞好实验教学工作,推动实验教学的开展呢?我就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首先,实验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没有这一条,就根本谈不上搞好实验。由于多种原因,要看到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树立热爱工作的雄心壮志,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带头苦干,多动手,勤动脑,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第三,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四,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五,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其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些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的,为了适应教学,实验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可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实验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实验教学工作。 实验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在传媒时代更为重要。传统中实验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的多。所以这时的实验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实验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只有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实验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机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进入课堂。这就要求实验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还应指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繁杂的计算,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征求意见稿)。 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进展状况》,2000.10。

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

一、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 1、如何正确把握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国家教育部制订了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1)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性质是怎样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性质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我们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性质该如何把握? 我们把握新课程的性质,主要应明确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 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胡锦涛总书记对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不断增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及其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方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程指导书

现代远程教育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 程 学 习 指 导 书 作者:王献玲 2008年 9 月

课程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以教材《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为准。在学习教材时,要搞清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意义及有关的政策;要熟识课程中出现的概念;要注意将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要深刻认识国家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在学习的方法上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要结合着我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来了解教材中的内容。本课程网络课件中的讲授内容是对教材的辅导性解说,是归纳、总结,多为知识点,这些都必须是要掌握的。在课程学习指导书中,每章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具体的章节重点、要点,对这些一定要熟练掌握、能运用。指导书的每章节的后面都附有练习题,作为学员学习成绩考查的基本标准。 课程学习进度安排及课时分配 本课程学习共有课程讲授二十五讲,具体分配为第一章二讲、第二章三讲、第三章三讲、第四章四讲、第五章五讲、第六章二讲、第七章二讲、第八章四讲。要求每星期应学习一讲 每讲学习2个课时。

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一、章节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机,了解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了解当今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要弄清楚为什么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到 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熟悉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特点。 3.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4.深刻认识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意义。 二、本章重点 1、要把握整个当今整个时代发展具有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时代特征:(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由此上述三个特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新时代的人才必须依靠课程与教学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与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与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与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与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一、确立“课程就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就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就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与意义在本质上并不就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与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2.课程就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生成。教师与学生不再就是外在于课程,而就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就是课程的创造者与主体,她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与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就是一个智力与人格与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就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就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与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与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与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