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全国2

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全国2
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全国2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1 页,总分30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 毫米的黑以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或在其它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6.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试卷共21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126 分。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C—12 N—14 O—16 Na—23

一、选择题(本题共13 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A 甲状腺激素

B 雌激素

C 促甲状腺激素

D 促性腺激素

2.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A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 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3.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A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4.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 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C 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和切割RNA

D 限制性内切酶可从原核生物中提取

5.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

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6.已知:C(s)+CO 2(g)2CO(g)△H>0。该反应的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是

A 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

B 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

C 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

D 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

7.0.1mol/L NaHCO3溶液的pH最接近于

A.5.6 B.7.0 C.8.4 D.13.0

8.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醋酸钠的水解反应CH3COO-+H3O+=CH3COOH+H2O

B 碳酸氢钙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Ca2++2HCO3-+2OH-=CaCO3↓+2H2O+CO32-

C 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C6H5O-+CO2+H2O=C6H5OH+CO32-

D 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3Fe+8H++2NO3-=3Fe3++2NO↑+4H2O

9.已知:①1 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

②1 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

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 mol HCl分子时释放431kJ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2(g)=2HCl(g)

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C.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D.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10.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正极附近的SO42―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B 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 正极有O2逸出

D 铜片上有H2逸出

11.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

A CO+H2O CO2+H2

B 3NO2+H2O=2HNO3+NO

C 2Na2O2+2H2O=4NaOH+O2↑

D 2F2+2H2O=4HF+O2

612614712714

13.在一定条件下,将钠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1.5g 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80mL 浓度为0.50mol/L的HCl溶液中和,则该生成物的成分是

A Na2O

B Na2O2

C Na2O和Na2O2

D Na2O2和NaO2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正确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对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体积缓慢地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

B 在压强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

C 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

D 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内能一定不变

15.一列横波在x轴上传播,在x=0与x

=1cm的两点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中实线与虚

线所示。由此可以得出

A 波长一定是4cm

B 波的周期一定是4s

C 波的振幅一定是2cm

D 波的传播速度一定是1cm/s

16.如图所示,PQS 是固定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的1/4圆周轨

道,圆心O 在S 的正上方,在S 和P 两点各有一质量为m 的小物

块a 和b ,从同一时刻开始,a 自由下落,b 沿圆弧下滑。以下说法

正确的是

A a 比b 先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不相等

B a 与b 同时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不相等

C a 比b 先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相等

D b 比a 先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不相等

17.如图,P 是一偏振片,P 的振动方向(用带有

箭头的实线表示)为竖直方向。下列四种入射光束中,

哪几种照射P 时能在P 的另一侧观察到透射光?

A 太阳光

B 沿竖直方向振动的光

C 沿水平方向振动的光

D 沿与竖直方向成45°角振动的光

18.氢原子在某三个相邻能级之间跃迁时,可发生三种不同波长的辐射光。已知其中的两个波长分别为λ1和λ2,且λ1和λ2,则另一个波长可能是

A λ1+λ2

B λ1-λ2

C 1212λλλλ+

D 1212

λλλλ- 19.如图所示,一带负电的质点在固定的正的点电荷作用下绕该

正电荷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为T 0,轨道平面位于纸面内,质点的速

度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现加一垂直于轨道平面的匀强磁场,已知轨

道半径并不因此而改变,则

A 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大于T 0

B 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小于T 0

C 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大于T 0

D 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小于T 0

20.假定地球,月球都静止不动,用火箭从地球沿地月连线向月球发射一探测器。假定探测器在地球表面附近脱离火箭。用W 表示探测器从脱离火箭处飞到月球的过程中克服地球引力做的功,用E k 表示探测器脱离火箭时的动能,若不计空气阻力,则

A .E k 必须大于或等于W ,探测器才能到达月球

B .E k 小于W ,探测器也可能到达月球

C .E k =

12

W ,探测器一定能到达月球 D .E k =12W ,探测器一定不能到达月球 21.如图所示,在PO 、QR 区域中存在着磁感应强度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均垂直于纸面。一导

线框abcdefa 位于纸面内,框的邻边都相互垂直,bc 边与磁场

的边界P 重合,导线框与磁场区域的尺寸如图所示。从t =

时刻开始,线框匀速横穿两个磁场区域。以a →b →c →d →e →f 为线框中的电动势ε的正方向,以下四个ε-t 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第Ⅱ卷

本试卷共10小题,共174分。

22.(17分)

(1)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有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 .适当加长摆线

B .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大的

C .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

D .当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振动的周期

其中对高测量结果精确度有利的是 ① 。

(2)有一电注表

,量程为1mA ,内阻

r 1约为100

Ω。要求测量其内阻。可选用器材有,

电阻器R 0,最大阻值为99999.9

Ω;滑动变阻器甲,最大阻值为10k Ω;滑动变阻器乙,最大阻

值为2k Ω;电源E 1,电动势约为2V ,内阻不计;电源E 2,电动

势约为6V ,内阻不计;开关2个,导线若干。

采用的测量电路图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①断开S 1和

S 2,将R 调到最大;②合上S 1调节R 使 S 2,调节R 1使半偏,此时可以认为的内阻r g =R 1,试问: (ⅰ)在上述可供选择的器材中,可变电阻R 1应该选择 ① ;为了使测量尽量精确,可变电阻R 应该选择 ② ;电源E 应该选择 ③ 。

(ⅱ)认为内阻r g =R 1,此结果与r g 的真实值相比 ④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23.(16分)

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有轨道,由一段

斜的直轨道与之相切的圆形轨道连接而成,圆形轨道的

半径为R 。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从斜轨道上某处由静止

开始下滑,然后沿圆形轨道运动。要求物块能通过圆形

轨道最高点,且在该最高点与轨道间的压力不能超过

5mg(g为重力加速度)。求物块初始位置相对于圆形轨道底部的高度h的取值范围。

24.(19分)用放射源钋的α射线轰击铍时,能发射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中性射线,这就是所谓铍“辐射”。1932年,查德威克用铍“辐射”分别照射(轰击)氢和氨(它们可视为处于静止状态)。测得照射后沿铍“辐射”方向高速运动的氨核和氦核的质量之比为7:0。查德威克假设铍“辐射”是由一种质量不为零的中性粒子构成的,从而通过上述实验在历史上首次发现了中子。假设铍“辐射”中的中性粒子与氢或氦发生弹性正碰,试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的条件下计算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质量用原子质量单位u表示,1u 等于1个12C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取氢核和氦核的质量分别为1.0u和14u。)25.(20分)如图所示,在坐标系Oxy的第一象限中存在沿y轴正方向的匀速磁场,场

强大小为E。在其它象限中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

垂直于纸面向里。A是y轴上的一点,它到坐标原点

O的距离为h;C是x轴上的一点,到O的距离为L。

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负电的粒子以某一初速

度沿x轴方向从A点进入电场区域,继而通过C点进

入磁场区域。并再次通过A点,此时速度方向与y轴

正方向成锐角。不计重力作用。试求:

(1)粒子经过C点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

26.(16分)用A+、B-、C2―、D、E、F、G和H分别表示含有18个电子的八种微粒(离子或分子),请回答:

(1)A元素是①、B元素是②、C元素是③(用元素符号表示)。

(2)D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双原子分子,其分子式是④。

(3)E是所有含18个电子的微粒中氧化能力最强的分子,其分子式是⑤。

(4)F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三原子分子,其分子式是⑥,电子式是⑦。

(5)G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其分子式是⑧。

(6)H分子中含有8个原子,其分子式是⑨。

27和E,都是由下表中离子形成的:

①B和D都不溶于水,也不容于酸;

②A溶于水后,与上述某阳离子反应可生成B,且A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③C溶于水后,与上述某阳离子反应可生成D,且C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④E溶于水后,与上述某阴离子反应可生成B;

⑤A溶液与适量E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再加入过量E溶液,沉淀量减少,但不消失。

请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填空:

(1)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A ,B ,C ,E 。

(2)A溶液与过量的E溶液反应后,最终得到的化学式是。

28.(15分)

在室温和大气压强下,用图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得ag含CaC

90%

的样品与水完全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bL。现欲在相同条件下,测定某

电石试样中CaC2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CaC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反应刚结束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这时不能立

即取出导气管,理由是。

(3)本实验中测量气体体积时应注意的事项

有。

(4)如果电石试样质量为cg,测得气体体积为dL,则电石试样中CaC2的质量分数计算式w(CaC2)=。(杂质所生成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

29.(15分)

某有机化合物X(C3H2O)与另一有机化合物Y发生如下反应生成化合物Z(C11H14O2):X+Y Z+H2O

(1)X是下列化合物之一,已知X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则X是(填标号字母)。

(2)Y的分子式是,可能的结构简式是:和。

(3)Y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一种同分异构体E发生银镜反应后,其产物经酸化可得F(C4H8O3)。F可发生如下反应:

该反应的类型是,E的结构简式

是。

(4)若Y与E具有相同的碳链,则Z的结构简式

为:。

30.(22分)

回答下列I、II小题:

I.右图表示光照强度对A、B两种C3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据图回答:

(1)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对光能利用的差异是。

(2)在农业生产中,与B植物相比,A植物应种植在

条件下。

II.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煮熟的蚕豆子叶,B管中加入发芽的蚕豆子叶。在两管中分别加入甲烯蓝溶液(注:甲烯蓝氧化态为蓝色,接受氢后为无色),一段时间后倒出溶液,两管中的子叶都呈蓝色,然后,两管分别加水淹没子叶、抽气、在水面上覆盖适量石蜡油,37℃保温一段时间后,发现A管中的子叶不变色,B管中的子叶蓝色变浅。取出子叶放在滤纸上,一段时间后,发现A管中取出的子叶不变色,B 管中取出的子叶蓝色变深。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1)37℃保温一段时间后,B 管子叶蓝色变浅的原因是。

(2)滤纸上B管子叶蓝色变深的原因是。

(3)A管子叶37℃保温后不变色的原因是。

(4)该实验设置A管的目的是。

31.(20分)

填空回答:

(1)已知番茄的抗病与感病,红果与黄果、多室与少室这三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抗病性用A、a表示,果色用B、b表示,室数用D、d表示。

为了确定每对性状的显、隐性,以及它们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规律,现选用表现型为感病红果多室和两个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如果F1表现抗病红果少室,则可确定每对性状的显、隐性,并可确定以上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和。将F1自交得到F2,如果F2的表现型有种,且它们的比例为,则这三对性太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2)若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从上述F1番茄叶片取材制备人工种子、繁殖种苗,其过程可简述为如下5个步骤:

上述过程中去分化发生在第步骤,再分化发生在第步骤,从叶组织块到种苗形成的过程说明番茄叶片细胞具有。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

(2)(ⅰ)R 0 滑动变阻器甲 E 2 (ⅱ)偏小

23. 设物块在圆形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v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h =2mgR +12

mv 2

① 物块在最高点受的力为重力mg 、轨道的压力N 。重力与压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有

mg +N =m 2

v R

② 物块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是

N ≥0 ③

由②③式得

V ④

由①④式得

H ≥2.5R ⑤

按题的需求,N =5mg ,由②式得

V ⑥

由①⑥式得

h ≤5R ⑦

h 的取值范围是

2.5R ≤h ≤5R ⑧

24. 设构成铍“副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和速度分别为m 和v ,氢核的质量为m H 。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与氢核发生弹性正碰,碰后两粒子的速度分别为v ′和v H ′。由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定律得

mv =mv′+m H v H ′ ①

12mv 2=12mv ′2+12

m H v H ′2 ② 解得 v H ′=2H

mv m m + ③ 同理,对于质量为m N 的氮核,其碰后速度为

V N ′=

2N

mv m m + ④ 由③④式可得m =''''N N H H H N m v m v v v -- ⑤ 根据题意可知 v H ′=7.0v N ′ ⑥

将上式与题给数据代入⑤式得 m =1.2u ⑦

25. (1)以a 表示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加速度,有

qE =ma ①

加速度沿y 轴负方向。设粒子从A 点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为v 0,由A 点运动到C 点经历的时间为t ,则有

h =12

at 2 ② l =v 0t ③

由②③式得v 0=

④ 设粒子从点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 ,v 垂直于x 轴的分量

v 1

⑤由①④⑤式得 v 1

设粒子经过C 点时的速度方向与x 轴的夹角为α,则有

tan α=

10

v v ⑦ 由④⑤⑦式得 α=arctan 2h l ⑧ (2)粒子经过C 点进入磁场后在磁场中作速率为v 的圆周运动。若圆周的半径为R ,则有

qvB =m 2

v R

⑨ 设圆心为P ,则PC 必与过C 点的速度垂直,且有

PC =PA =R 。用β表示PA 与y 轴的夹角,

由几何关系得

Rcos β=Rcos α+h

Rsin β=l -Rsin α

由⑧⑩⑾式解得

R ⑿

由⑥⑨⑿式得

B 26. (1)K C1 S

(2)HC1

(3)F 2 (4)H 2S H H

(5)H 2O 2(答PH 3同样给分)

(6)C 2H 6

27. (1)Al 2(SO 4)3 AlCl 3 AgCl Ba(OH)2 (2) BaSO 4

28. (1)CaC 2+2H 2O =Ca(OH)2+C 2H 2↑

(2)因为装置内气体的温度没有恢复到室温,气体压强不等于大气压强。

(3)待装置内气体的温度恢复至室温后,调节量筒使其内外液面持平。

(4)90%a b b c

??? 29. (1)D

(2)C 4H 8O 2 CH 3CH 2CH

2COOH CH 3CH(CH 3)COOH

(3)醋化反应(或消去反应)CH2(OH)CH2CH2CHO

(4)-CH2OOCCH2CH2CH3

30. Ⅰ.(8分)(1)在低于P光照强度下B植物光能利用率比A植物的高,在高于P光照

强度下A植物光能利用率比B植物的高。

(2)较强光照。

Ⅱ.(14分)(1)子叶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氢能使甲烯蓝还原。

(2)通过呼吸作用还原的甲烯蓝被氧化。

(3)子叶细胞的酶失活,无呼吸作用。

(4)作对照实验。

31. (1)抗病黄果少室aaBBdd AabbDD 8 27︰9︰9︰9︰3︰3︰3︰1

(2)b c 全能性

2007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Ⅰ)及解析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物理部分试题答案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 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据报道,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 N 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将变为960 N ,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 A .0.5 B .2. C .3.2 D .4 15、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 =4 m/s ,已知坐标原点(x =0)处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a 所示,在下列4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t =0.15 s 时波形的图是 16、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之间无摩擦,a 态是气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气体达到的平衡状态,b 态是气缸从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27℃)中达到的平衡状态,气体从a 态变化到b 态的过程中大气压强保持不变。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与b 态相比,a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 B .与a 态相比,b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 C .在相同时间内,a 、b 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 D .从a 态到b 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向外界释放了热量 A C

17、从桌面上有一倒立的玻璃圆锥,其顶点恰好与桌面接触,圆锥的轴(图中虚线)与桌面垂直,过轴线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有一半径为r 的圆柱形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圆锥的底面上,光束的中心轴与圆锥的轴重合。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则光束在桌面上形成的光斑半径为 A .r B .1.5r C .2r D .2.5r 18、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物体,它受到沿斜面方向的力F 的作用。力F 可按图(a )、(b )、(c )、(d )所示的四种方式随时间变化(图中纵坐标是F 与mg 的比值,力沿斜面向上为正)。 已知此物体在t =0时速度为零,若用v 1、v 2、v 3、v 4 分别表示上述四种受力情况下物 体在3 s 末的速率,则这四个速率中最大的是 A .v 1 B .v 2 C .v 3 D .v 4 19、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光谱线。调高电子的能量再次进行观测,发现光谱线的数目原来增加了5条。用△n 表示两次观测中最高激发态的量子数n 之差, E 表示调高后电子的能量。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可以判断,△n 和E 的可能值为 A .△n =1,13.22 eV <E <13.32 eV B .△n =2,13.22 eV <E <13.32 eV C .△n =1,12.75 eV <E <13.06 eV D .△n =2,12.72 eV < E <13.06 eV 20、a 、b 、c 、d 是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电场线与矩形所在平面平行。已知a 点的电势为20 V ,b 点的电势为24 V ,d 点的电势为4 V ,如图,由此可知c 点的电势为 A .4 V B .8 V C .12 V D .24 V (a ) (b ) (c ) (d ) -0.54 -13.60 -3.40 -1.50 -0.85 -0.38 -0.28 1 2 3 4 5 6 7 n E /eV

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全国卷理综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综试题 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T2 C.HIV D 6.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 B.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C.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D.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8.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9.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10.W、X、Y 序数的3 A.X B.Y C D.W 11.N A A B C D 12 A B C? D? 13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如图,某同学用绳子拉动木箱,使它从静止开始沿粗糙水平路面运动至具有某一速度,木箱获得的动能一定 A .小于拉力所做的功 B .等于拉力所做的功 C .等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D .大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15.高空坠物极易对行人造成伤害。若一个50g 的鸡蛋从一居民楼的25层坠下,与地面的撞击时间约为2ms , A .16.2018年,假设 A .5?C .5?17.用波长为10-34 J·s, A .1?18.i 随时间t 19.t 2时 A B .t 1C D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20.如图,纸面内有两条互相垂直的长直绝缘导线L 1、L 2,L 1中的电流方向向左,L 2中的电流方向向上;L 1的正上方有a 、 b 两点,它们相对于L 2对称。整个系统处于匀强外磁场中,外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0,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已知a 、b 两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分别为 013B 和01 2B ,方向也垂直于纸面向外。则 A .流经L 1的电流在b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7 12B B .流经L 1的电流在a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112B C .流经L 2的电流在b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112B D .流经L 2的电流在a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712 B

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理综试题(含答案)资料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口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 A ?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 ?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 .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 .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A .氢气通过灼热的 CuO 粉末 B .二氧化碳通过 Na 2O 2粉末 C .铝与Fe 2O 3发生铝热反应 D .将锌粒投入 Cu(NO 3)2溶液 10. 下列图示实验正确的是( ) 11. 一定温度下,下列溶液的离子浓度关系式正确的是( ) + 5 1 pH=5 的 H 2S 溶液中,c(H )=c(HS - )=1 >10- mol?L - pH=a 的氨水溶液,稀释10倍 后,其pH=b ,贝U a=b+1 pH=2的H2C2O4溶液与pH=12的NaOH 溶液任意比例混合: + + - - c(Na )+c(H )=c(OH )+c(HC 2O 4) pH 相同的①CH 3COONa ②NaHCO 3③NaClO 三种溶液的c(Na +):①〉②>③ 7. F 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四联苯 的一氯代物有( B . 4种 C . 5种 9. F 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的是( A .除去粗盐溶液中的不溶物 1 L1 ■ ' 0 1 C .除去CO 气体中的 CO2气体 B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D ?乙酸乙酯制备演示实验 HaCJll IK Hk 燈清的 "石知K

12. 2013年3月我国科学家报道了如图所示的水溶液锂离子 电池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为电池的正极 B .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 2O4=Li i-x Mn 20x+xLi C .放电时,a极锂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 .放电时,溶液中Li+从b向a迁移 13. 室温下,将imol的C U 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 H i,将imol 的CuS0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H2, C U SO4?5H2O受热分解的 化学方程式 为:C U SO4?5H2O(S)=====C U SO4(S)+5H2O(I),热效应H3。则下列判断正 确的是( ) B . △H i△出 26 . (I3分)在容积为I.00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 2NO2(g), 随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 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 H 0 (填大于”小于”);I00C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 如上图所示。在0~60s时段,反应速率V(N2O4)为______________ mol?L-1?s-1反应的平衡常数 K i 为_____________ 。 (2)I00C时达到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 , C(N2O4)以0.0020 mol?L-i?-i的平均速率降低,经i0s又达到平衡。 a:T ______ I00C(填大于”“于”),判断理由是_______ 。 b:列式计算温度T是反应的平衡常数K ______________ (3)温度T时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平衡向 _____________ (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 。 27、(I5 分) A . △ H2>△ H3

2012年高考全国2卷(理综)试题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3 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i.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A 甲状腺激素 B 雌激素 C 促甲状腺激素D 促性腺激素 ii.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A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 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iii.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A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iv.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 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C 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和切割RNA D 限制性内切酶可从原核生物中提取 v.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vi.已知:C(s)+CO 2(g)2CO(g)△H>0。该反应的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是 A 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 B 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 C 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 D 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 vii.0.1mol/L NaHCO3溶液的pH最接近于 A.5.6 B.7.0 C.8.4 D.13.0 viii.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醋酸钠的水解反应 CH3COO-+H3O+=CH3COOH+H2O B 碳酸氢钙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 Ca2++2HCO3-+2OH-=CaCO3↓+2H2O+CO32- C 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 C6H5O-+CO2+H2O=C6H5OH+CO32- D 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 3Fe+8H++2NO3-=3Fe3++2NO↑+4H2O ix.已知:①1 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 ②1 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 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 mol HCl分子时释放431kJ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2(g)=2HCl(g) 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C.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D.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x.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正极附近的SO42―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B 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 正极有O2逸出 D 铜片上有H2逸出 xi.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

2007年河南高考理综(含答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 理综试卷 选择题(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以下数据可供答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C:12 O:16 Ne:20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2.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裂解,从而病菌抗原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4.通过发酵罐发本酵到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好氧的氨酸棒状杆菌。下面在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累积 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 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

D.发酵液pH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5.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6.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 B.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 C.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D.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7.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 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何种混合 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C.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D.pH=3的硫酸和pH=11的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8.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阳极上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 mol,则阳极上析出Cu的质量为 A.0.64 g B.1.28 g C.2.56 g D.5.12g 9.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他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p(Ne)>p(H2)>p(O2)B.p(O2)> p(Ne)> p(H2) C.p(H2)> p(O2)> p(Ne)D.p(H2)> p(Ne)> p(O2) 10.已知氧气还原反应 2Cu(IO3)2+24KI+12H2SO4=2CuI↓+13I2+12K2SO4+12H2O 其中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为

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 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的细胞连丝具有物资运输的作用 B. 动物细胞间的粘着性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 A 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 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2.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 B. 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 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 D. 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 3.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 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 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 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4.讲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 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数分别 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 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 只有水分交换则 A.试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5.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素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氨键链接的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6.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 TP所需的反应物

最新高考全国2卷(理综)试题及答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黑龙江、吉林、广西、贵州、云南、青海、内蒙古、甘肃、新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1 页,总分30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 毫米的黑以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或在其它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6.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试卷共21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126 分。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C—12 N—14 O—16 Na—23 一、选择题(本题共13 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i.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A 甲状腺激素 B 雌激素 C 促甲状腺激素 D 促性腺激素 ii.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A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 C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 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iii.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A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iv.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 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C 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和切割RNA D 限制性内切酶可从原核生物中提取 v.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 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一【化学部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一 【化学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选择题共21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e 20 Cu 64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6分) 6.(环保、氧族)(2007年全国理综卷I)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 (B)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 (C)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D)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答案]A。 7.(电解质)(2007年全国理综卷I)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 ) (A)pH = 3的盐酸和pH = 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B)pH = 3的盐酸和pH = 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C)pH = 3的醋酸和pH = 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D)pH = 3的硫酸和pH = 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答案]C。 8.(电化学、计算) (2007年全国理综卷I)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阳极上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 mol,则阴极上 析出Cu的质量为( ) (A)0.64 g (B)1.28 g (C)2.56 g (D)5.12 g [答案]B。 9.(NA定律)(2007年全国理综卷I)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 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A)p(Ne)>p(H2)>p(O2) (B)p(O2)>p(Ne)>p(H2) (C)p(H2)>p(O2)>p(Ne) (D)p(H2)>p(Ne)>p(O2) [答案]D。 10.(氧化还原反应) (2007年全国理综卷I)已知氧化还原反应:2Cu(IO3)2+24KI+12H2SO4 = 2CuI↓+13I2+12K2SO4+12H2O 其中1 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为( ) (A)10 mol (B)11 mol (C)12 mol (D)13 mol [答案]B。 11.(氧族制O2) (2007年全国理综卷I)等物质的量的下列化合物在相应条件下完全分解后得到氧气最多的是( ) (A)KClO3(加MnO2催化剂,加热) (B)KMnO4(加热) (C)H2O2(水溶液,加MnO2催化剂) (D)HgO(加热) [答案]A。 12.(有机计算)(2007年全国理综卷I)某有机化合物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若已知其中氧

最新高考全国二卷全国卷理综试题及答案资料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综试题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考点一:动能定理)如图,某同学用绳子拉动木箱,使它从静止开始沿粗糙水平路面 运动至具有某一速度,木箱获得的动能一定 A .小于拉力所做的功 B .等于拉力所做的功 C .等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D .大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15.(考点二:动量定理)高空坠物极易对行人造成伤害。若一个50 g 的鸡蛋从一居民楼的 25层坠下,与地面的撞击时间约为2 ms ,则该鸡蛋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约为 A .10 N B .102 N C .103 N D .104 N 16.(考点三:万有引力,圆周运动)2018年2月,我国500 m 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发 现毫秒脉冲星“J0318+0253”,其自转周期T =5.19 ms ,假设星体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11 226.6710N m /kg -??。以周期T 稳定自转的星体的密度最小值约为 A .93510kg /m ? B .123510kg /m ? C .153510kg /m ? D .183510kg /m ? 17.(考点四:光电效应)用波长为300 nm 的光照射锌板,电子逸出锌板表面的最大初动能为1. 28?10-19 J 。已知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 J·s ,真空中的光速为3.00?108 m·s -1,能使锌产生光电效应的单色光的最低频率约为 A .1?1014 Hz B .8?1014 Hz C .2?1015 Hz D .8?1015 Hz 18.(考点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如图,在同一平面内有两根平行长导轨, 导轨间存在依次相邻的矩形匀强磁场区域,区域宽度均为l ,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交替向上向下。一边长为 3 2 l 的正方形金属线框在导轨上向左匀速运动,线框中感应电流i 随时 间t 变化的正确图线可能是

2014年高考理综试卷(全国II卷)--试卷

山东卷-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15-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童車项: 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軀)和第n 卷(非选撞题}购鄙分°答卷帕,考生务必 新自己的 姓名、准舟还号填写在试卷和绥J?卡上亠2.何曙第f 卷时,选出毎小题答案 民 用2R 铅塔把答题卡上对应融目的答案标号根涂韻。如需改动,用橡皮撩干净后、 戦选誰其它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眷上无槪宀回答第II 卷吋,将答案写在甞题卡上。 写在當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東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冋° 9 本试卷 共16 如遇畝贡、爾页*孚迹不瘠等情况.球生須及时报告盟考壹师対 可能闍到的相对原子质■:: H 1 C 12 N U 0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l 35,5 Ci 40 Fe 56 Cu64 Zn 65 Pb 207 第I 卷 -r 选择题:本题共13力题,毎小脛&分.在每小題给出的四牛选项中?只有一项屋 穆合JIS 目要求的. L 关于细胞的叙述够手的是 A*擅物細胞的胞血掾理具有切质运输的柞用 B. 动物細腕间的黏著性与朝胞膜上的糖議白有关 C” ATP 水解释放的龍蛍可用于细胞内的吸館反应 D*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搪.也可以合成乳藕 £同一动物个休的神经胡胞席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遗嚴这种羞舁的主要原因是 A. 二普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 P 二看合成的特定康白不同 C. 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 6二者核DMA 的覘制方式不同 3.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绢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逞的是 ? ■ A.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吒的貪虽相辱 B ?红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井保持动态平衡

2014年高考全国2卷理科数学试题(含解析)

.. 绝密★启用前 2014年高考全国2卷理科数学试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设复数1z ,2z 在复平面内的对应点关于虚轴对称,12z i =+,则12z z =( ) A.- 5 B.5 C.- 4+ i D.- 4 - i 2.设向量a,b 满足|a+b|=10,|a-b|=6,则a ?b = ( ) A.1 B.2 C.3 D.5 3.钝角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12,AB=1,BC=2 ,则AC=( ) A.5 B.5 C.2 D.1 4.某地区空气质量监测资料表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0.6,已知某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则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 ) A.0.8 B.0.75 C.0.6 D.0.45 5.如图,网格纸上正方形小格的边长为1(表示1cm ),图中粗线画出的是某零件的三视图,该零件由一个底面半径为3cm ,高为6cm 的圆柱体毛坯切削得到,则切削掉部分的体积与原来毛坯体积的比值为( ) A.1727 B.59 C.1027 D.1 3 6.执行右图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x,t 均为2,则输出的S= ( ) A.4 B.5 C.6 D.7 7.设曲线y=ax-ln(x+1)在点(0,0)处的切线方程为y=2x ,则a= ( ) A.0 B.1 C.2 D.3 8.设F 为抛物线C:23y x =的焦点,过F 且倾斜角为30°的直线交C 于A,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则 △OAB 的面积为( ) A.334 B.938 C.6332 D.94 9.直三棱柱ABC-A 1B 1C 1中,∠BCA=90°,M ,N 分别是A 1B 1,A 1C 1的中点,BC=CA=CC 1, 则BM 与AN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 A.110 B.25 C.3010 D.22 10.设函数()3sin x f x m π=.若存在()f x 的极值点0x 满足()22200x f x m +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理综试卷(2)化学试题

CH 2—O —C —R 1 CH —O —C —R 2 O O O + 3R′OH 催化剂 R′—O —C —R 1 O R′—O —C —R 2 O O R′—O —C —R 3 + CH 2—OH CH —OH CH 2—OH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理综试卷(Ⅱ)——化学部分 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 在—定条件下,动植物油脂与醇反应可制备生物柴油,化学方程式如下: 动植物油脂 短链醇 生物柴油 甘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柴油由可再生资源制得 (B )生物柴油是不同酯组成的混合物 (C )动植物油脂是高分子化合物 (D )“地沟油”可于制备生物柴油 8.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5~60℃反应生成硝基苯 (B )乙烯在合适条件下催化加氢可生成乙基环己烷 (C )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 (D )甲苯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主要生成2,4-二氯甲苯 9. N 0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0L 1.0mol/L 的NaA1O 2水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 N 0 (B )12g 石墨烯(单层石墨) 含有的六元环个数为0.5 N 0 (C )25℃时,pH =13的NaOH 溶液中含有O —H 的数目为0.1 N 0 (D )1mol 的羟基与1mol 的氢氧根离子所含电子数均为9 N 0 10.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浓盐酸与铁屑反应:2Fe + 6H + = 2Fe 3+ + 3H 2↑ (B )钠与CuSO 4溶液反应:2Na + Cu 2+ = Cu ↓+ 2Na + (C )NaHCO 3溶液与稀H 2SO 4反应:CO 32- + 2H + = H 2O + CO 2↑ (D )向FeC13溶液中加入Mg(OH)2:3Mg(OH)2+2Fe 3+=2Fe(OH)3 + 3Mg 2+ 11. “ZEBRA ”蓄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极材料多孔Ni /NiC12和金属钠之间由钠离子导体制作的陶瓷管相隔。下列关于该电池的叙述错误 的是: (A )电池反应中有NaC1生成 (B )电池的总反应是金属钠还原三价铝离子 (C )正极反应为:NiCl 2 + 2e -= Ni + 2C1- (D )钠离子通过钠离子导体在两电极间移动 12. 在1200℃时,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H 2S(g) +2 3O 2(g) = SO 2(g) + H 2O(g) △H 1 CH 2—O —C —R 3

2007年高考理综真题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物理部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以下数据可供答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O 16 Ne 20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2.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裂解,从而病菌抗原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4.通过发酵到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溶氧的氨酸棒状杆菌。下面在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累积 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 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 D.发酵液pH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5.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6.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 B.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 C.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D.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7.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 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何种混合 B. 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C. 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D. pH=3的硫酸和pH=11的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8.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阳极上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 mol,则阳极上析出Cu的质量为 A.0.64 g B.1.28 g C.2.56 g D.5.12g 9.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他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p(Ne)>p(H2)>p(O2) (B)p(O2)> p(Ne)> p(H2) (C) p(H2)> p(O2)> p(Ne) (D) p(H2)> p(Ne)> p(O2) 10.已知氧气还原反应 2Cu(IO3)2+24KI+12H2SO4=2CuI4+13I2+12K2SO4+12H2O 其中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为 (A)10 mol (B)11 mol (C)12 mol (D)13 mol

2019年全国高考二卷理综——物理部分

2019年全国高考二卷理综——物理部分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2019年1月,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探测器“奔向” 月球的过程中,用h表示探测器与地球表面的距离,F表示它所受的地球引力, 能够描述F随h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15.太阳内部核反应的主要模式之一是质子-质子循环,循环的结果可表示为 140 4HHe+2ev+,2已知121 1 1H和 4 2He的质量分别为m P1.0078u和m4.0026u, 2,c为光速。在4 个 1u=931MeV/c 1 1H转变成1 个 4 2He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约为 A.8MeVB.16MeVC.26MeVD.52MeV 16.物块在轻绳的拉动下沿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轻绳与斜面平行。已知物 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3 3 ,重力加速度取10m/s2。若轻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 2。若轻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 为 1500N,则物块的质量最大为 A.150kgB.1003kgC.200kgD.2003kg 17.如图,边长为l的正方形abcd内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abcd所在平面)向外。ab边中点有一电子发射源O,可向磁场内沿垂直于ab边的方向发射电子。已知电子的比荷为k。则从a、d两点射出的电子的速度大小分别为 A.1 4 kBl, 5 4 kBlB. 1 4 kBl, 5 4 kBl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I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 19 Na 23 Al 27 S 32 Cl 35.5 K 39 Ca 40 Cr 52 Fe 56 Ni 59 Cu 64 Zn 65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 2.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航油镁键 B.叶绿素吸收的光可能用于光合作用 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 D.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3.下列曰微生物狐疑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 C.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不痛 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5.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脸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脸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6. 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适细胞中 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7. 在一定条件下,动植物油脂与醇反应可制备生物柴油,化学方程式如下: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一物理部分试题及答案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物理部分 (湖北湖南福建安徽江西)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据报道,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N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将变为960N。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 A、0.5 B、2 C、3.2 D、4 15.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为v=4m/s。已知坐标原点(x=0)处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a),在下列4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t=0.15s时波形的图是()

1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 活塞与气缸之间无摩擦。a态是气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气体达到的平衡状态,b态是气缸从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270C)中达到的平衡状态。气体从a态变化到b态的过程中大气压强保持不变。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b态相比,a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 B、与a态相比,b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 C、在相同时间内,a、b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 D、从a态到b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对外界释放了热量

17.在桌面上有一倒立的玻璃圆锥,其顶点恰好与桌面接触,圆锥 的轴(图中虚线)与桌面垂直,过轴线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有一半径为r的圆柱形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圆锥的地面上,光束的中心轴与圆锥的轴重合。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则光束在桌面上形成的光斑半径为() A、r B、1.5r C、2r D、2.5r 18.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00的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 体,它受到沿斜面方向的力F的作用。力F可按图(a)、(b)(c)、(d)所示的四种方式随时间变化(图中纵坐标是F与mg的比值,力沿斜面向上为正)。

高考全国二卷全国卷理综试题及答案.doc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综试题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18 题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19~2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 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4.考点一动能定理如图某同学用绳子拉动木箱使它从静止开始沿粗糙水平路面 运动至具有某一速度木箱获得的动能一定 A小于拉力所做的功 B等于拉力所做的功 C等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D大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15.考点二动量定理高空坠物极易对行人造成伤害。若一个 50 g 的鸡蛋从一居民楼的25 层坠下与地面的撞击时间约为 2 ms则该鸡蛋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约为 A10 N B10 2 N C103 N D104 N 16考点三万有引力圆周运动 2018 年 2 月我国 500 m 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发 现毫秒脉冲星“J0318+0253”其自转周期 T=5.19 ms假设星体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 知万有引力常量为 11 2 2 6.67 10 N m / kg 。以周期 T 稳定自转的星体的密度最小值约为 A 9 3 5 10 kg / m B 12 3 5 10 kg /m C 15 3 5 10 kg / m D 18 3 5 10 kg / m 17(考点四光电效应 )用波长为 300 nm 的光照射锌板电子逸出锌板表面的最大初动能为 1. 28 10 -19 J。已知普朗克常量为 6.63 10-34 J·s真空中的光速为 3.00 108 m·s-1能使锌产 生光电效应的单色光的最低频率约为 A 1 10 14 Hz B8 1014 Hz C 2 1015 Hz D8 1015 Hz 18考点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如图在同一平面内有两根平行长导轨 导轨间存在依次相邻的矩形匀强磁场区域区域宽度均为 l,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交替 向上向下。一边长为 3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