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火车站历史

哈尔滨火车站历史
哈尔滨火车站历史

哈尔滨是1898年由沙皇俄国修筑中东铁路而兴起的一座新型城市,其独特的历史也使哈尔滨的建筑独具特色,这里聚集的各国侨民带来了不同风格的建筑,有俄罗斯传统式、新艺术式、浪漫主义式、欧洲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犹太式、新古典主义、日本式近代建筑等众多类型,这也是历史上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原因之一吧。

100年多后哈尔滨,大量的历史建筑已经消失,没有消失的也正被改造的不伦不类,而新建的建筑又千篇一律,城市变的严重同质化。这处仿建老哈尔滨站门头的大门,虽只是一处商业住宅的大门,却因与我们城市的历史相连,而变的与众不同。厚重的城市历史和文化,是我们的根,从中汲取“营养”,也让我们的城市变的更有“味道”。

附:哈尔滨老火车站史话

追溯其历史,它是城市建筑初期最早修建的几座大型建筑之一。1899年10月,在今哈尔滨站行李房的位置临时搭起一座小房子,作为站长室、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

1903年哈尔滨老火车站站舍始建, 1904年旅客候车室即迁入新站舍。

哈尔滨老火车站的选址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它位于南岗区与道里区的交界处,成为分隔并联系这两个行政区的纽带。由车站街(今红军街)、铁路街(今曲线街)、松花江街及医院街(今颐园街)相交而成半圆形的广场,交通便捷。这个半圆形广场为欣赏建筑提供了良好的视距和视点。每当广场上鲜花盛开,繁茂的树木成为衬托建筑的绿色飘带,建筑优美而舒展的丰资则尽现眼前。火车站与中心广场的圣·尼古拉教堂遥遥相望,互为对衬。这两个广场,两座优雅的建筑连成为一条景观轴线,二者同时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作为火车站建筑,从功能上看,其平面布局比较严谨而合理。建筑由一、二、三等候车室、中央门厅、餐厅及处于最右端的中国人候车室等五个大厅构成,围绕着这五个大厅分别布置了售票室、行李房服务员室、警察室、站长室、小卖部及卫生间等辅助用房,总面积为1619.78平方米。

建筑正中是中央门厅,高9.07米,宽敞明亮。门厅作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其它几个候车室通过门厅联系在一起,成为流动而连续的空间。各候车室有独立的出入口及检票口,便于人流的集散。

系在一起,成为流动而连续的空间。各候车室有独立的出入口及检票口,便于人流的集散。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建筑优雅而生动的造型。建筑的立面设计非常精彩,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据记载,哈尔滨老火车站的设计方案是在俄国完成的。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线的重要枢纽,其站舍成为俄借以炫耀其所谓进步文化及强大国力的手段,因而建筑风格采用西欧及俄罗斯盛行的“新艺术”风格。哈尔滨老火车站极尽生动之势,比之西欧及俄罗斯同时期“新艺术”设计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眼望去,建筑通体的柔软曲线装饰令人眼花缭乱——曲线的门窗、曲线的墙墩、曲线的铸铁线条装饰、曲线的女儿墙甚至曲线的车站名称,犹如各种自由曲线的海洋,如一首欢快的乐曲,叮叮咚咚,跳跃着,盘旋着,时而高昂,时而低回,节奏感极强。

建筑正立面明显地分三个层次,以主入口及两个次要入口为构图中心,其中主入口即门厅入口是整个建筑的焦点。循着宽阔的石阶而上,入口两侧竖起高大的柱墩,饰有双层线脚,上半部分向内收缩,呈类似瓶状,“瓶颈”部分各有一个,以柔和曲线贴脸装饰的矩形条窗,划分为细小的方格;

柱墩顶部“瓶口”部分线脚丰富,均为柔滑的曲线,正是这些曲线做法使原本尺度较大的柱墩显得活泼丰富。两个柱墩之间即是主入口,主入口下部是两扇饰有曲线门棂的大门,门与门之间饰以圆环状线脚;大门上方是一尺度较大的扁圆形窗,柔美自然,饰以曲线的贴脸,墙面上刻划曲线的站名字母,然后又是弧度一致的几层曲线线脚,丰富而不凌乱,柔美而不夸张,极好地烘托出主入口的空间个性。另外,从柱墩顶端如行云流水般泻下曲线形墙墩,使整个入口处理更加均衡完美。其它两个次要入口的设计相对简洁但是同样以曲线的门窗贴脸及铸铁的曲线装饰,利用厚重的墙面与门窗的轻盈及铁件的柔美形成对比,渲染出适宜的空间氛围。当你观赏哈尔滨老火车站,除了会被挺拔鲜明的入口空间所吸引,建筑活泼的窗子及丰富的墙面装饰同样会吸引你的视线。窗的形式有扁圆窗、半圆窗、矩形窗以及饰以曲线贴脸的矩形窗。窗间墙饰以同心圆环与三条竖线结合的抹灰装饰。这种装饰更多地出现在墙面的装饰上,或呈同心圆环与三条竖线合的形

式,或呈与水平线条结合的形式这种装饰后来广为其他“新艺术”建筑所结效仿,成为哈尔滨“新艺术”的构图要素之一。当你驻足于建筑之前,每个细节都是那样生动奇异建筑舒展而大方,作为哈尔滨留给异乡人的第一印象,它是当之无愧的。可惜的是一九五九年火车站扩建时老站舍被拆毁了。在今天的新站舍设计中依稀有些老建筑的痕迹,而老站舍的迷人风采已随风而逝了。

1903年哈尔滨站建成,俗称秦家岗站,最早的主楼上没有大钟。

刚修建的车站广场前有一条大沟

车站前还有火车通行

哈尔滨名字由来

哈尔滨名字由来: 王禹浪之“天鹅论” 哈尔滨市社科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王禹浪集十年研究成果提出的“天鹅论”得到 了广泛认同。 这一说法主张哈尔滨的原始语音是“galouwen”,即“哈尔温”,本意是“天鹅 ”之意。女真语中天鹅一词是摹声词,天鹅叫起来是“嘎鲁——嘎鲁”即“kaloun——kalou”,而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的广阔湿地与河流两侧,正是天鹅迁徙时的 必经之地。那么这个音怎么转变为哈尔滨的呢?原来,古代中原音韵中没有北方少数 民族常发的“嘎”音,所以在地名中出现的“嘎”、“喀”等音,基本都写成“哈”、“合”或“阿”。“尔”则更是具有特色的北方少数民族发音。 王禹浪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由语言学切入,上溯历史语源、又以地理学、文献学、地名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学等方面的深入考证,以大量历史文献和文物为依据,从而提出“哈尔滨”——女真语“天鹅”说。 许多女真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对这一成果深表赞同,认定其为目前哈尔滨地名由来的“通说”。市委副书记王华放同志对此也给予了科学的肯定。这一成果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塑造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知名度,提高市民 文化品位作用很大。现在,您知道哈尔滨这个美丽的名字蕴含了这样美好的深意了吧。洁白勇敢是哈尔滨先民的精神写照,这样的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那么,当有人再问起家乡名字的含义时,我们不会再茫然了,美丽的“天鹅”就是我们的家园。 其它八种说法 在漫长的地方史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对哈尔滨一词的由来与含义,进行了多方考证与揣测。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说法现世,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共出现过八种学说流派,它们是: 一、【满语“打鱼泡”或“晒渔网”之说】这一说法1898年出自一个俄国采矿工程师之口,1922年《哈尔滨指南》和1929年《滨江尘嚣录》都沿用了此说。 二、【蒙语“平地”说】这是1913年魏声和先生在《吉林地志》中提出的,从发 音角度跟蒙语相碰得出的结论。

哈尔滨老火车站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哈尔滨老火车站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本文是关于哈尔滨老火车站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哈尔滨老火车站》说明文阅读原文 ①哈尔滨老火车站是城市创建初期最早修建的几座大型建筑之一。1899年10月,在今哈尔滨站行李房的位置临时搭起一座小房子,作为站长室、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1920xx年哈尔滨老火车站站舍始建,1920xx年旅客候车室即迁入新站舍。 ②哈尔滨老火车站的选址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它位于南岗区、道里区和道外区三个主城区的交界处,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由车站街(今红军街)、铁路街(今曲线街)、松花江街及医院街(今颐园街)相交而成半圆形的广场,交通便捷。这个半圆形广场视野开阔,便于人们更好地欣赏建筑。每当广场上鲜花盛开,繁茂的树木成为衬托建筑的绿色飘带,建筑优美而舒展的丰姿则尽现眼前。 ③作为火车站建筑,从功能上看,其平面布局比较严谨而合理。建筑由一二三等候车室、中央门厅及处于最右端的中国人候车室等五个大厅构成,围绕着这五个大厅分别布置了售票室、行李房、服务员室、警察室、站长室、小卖部及卫生间等辅助用房,总面积为1619.78平方米。建筑正中是中央门厅,高9.07米,宽敞明亮。门厅作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其它几个候车室通过门厅联系在一起,成为流动而连续的空间。 ④哈尔滨老火车站建筑立面设计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其设计极尽生动之势,比之西欧及俄罗斯同时期“新艺术”设计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独特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曲线装饰的运用上。一眼望去,建筑通体的曲线装饰令人目不暇接——曲线的门窗、曲线的墙墩、曲线的女儿墙甚至曲线的车站名称,犹如各种曲线的海洋。这些曲线的弧度富有变化,如一首乐曲,跳跃着,盘旋着,时而高昂,时而低回。 ⑤驻足于哈尔滨老火车站之前,你会发现,建筑的每个细节都是那样生动奇异,整个建筑舒展而大方。可惜的是1959年火车站扩建时老站舍被拆毁了,它迷

分析哈尔滨的城市文化

哈尔滨城市文化 2001年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火了雪村,也让俺们这旮都是东北人烙印在了全国人民记忆中。提起东北,人们想到的自然是北大荒,冰天雪地,而坐落在松嫩平原广袤的黑土地上的哈尔滨更是东北的代表城市之一。 这座中国最北方的省会城市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为哈拉宾,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东北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旅游胜地,冬天亚布力滑雪场,冰雪大世界等景观引人入胜,夏天凉爽的气候让人心旷神怡,素有东方莫斯科,冰城之称,并且哈尔滨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发型城市,为解放全东北乃至全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哈尔滨地处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区域,受核心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弱,具有典型的“大陆边缘文化”特征。当1898年中东铁路建设工程总局确立哈尔滨为铁路附属地后,以西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进入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多种文化的“交会点”,融合了多种文化的精髓并产生新的独特的城市文化。但是,由于这些内核文化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力度上的差异,因此哈尔滨不同的城区产生了代表不同文化的建筑,这是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同时他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列强来到中国,在哈尔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领事馆与管辖区域,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并且主要体现在了建筑的上面,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的建筑形式。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十分的多样,他是东亚“建筑样式最丰富的城市”。近代

哈尔滨城市建筑一向以多元并存、兼收并蓄为特色,宽容地对待各种风格流派,善于追求建筑文化上的多样性,去过欧洲城市的哈尔滨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欧洲的那些古老的城市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陌生。哈尔滨至今还保留着不太完整的星形放射和同心圆弧线交织的街道网络,实践证明,那一时期规划的哈尔滨道路系统,部分克服了单一形态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已然适应了当时哈尔滨作为国际商贸城市对于交通便捷的需求。而更为重要的是,哈尔滨因为有了放射性道路,形成了许多带有角度的街道。这种哈尔滨特有的街道形式,让哈尔滨至今都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洋气。 哈尔滨的规划专家研究发现,中国传统的直线段街道,所展示建筑景观非常有限;而俄罗斯人设计的这种放射性道路所产生的斜线段街道,形成了有角度的道路交汇,而这个交汇处便展示了建筑物的更多侧面,哈尔滨也保留着块石铺就、欧式店铺林立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中央大街的建筑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在中央大街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使中央大街成为远东最著名的街道之一。人们将中央大街同伦敦的摄政王大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东京的银座大街、上海的外滩和天津的维多利亚大街相提并论。中央大街的建筑有欧式常见的16世纪文艺复兴式、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18世纪折衷主义建筑、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为人们提供了鉴赏西方建筑的实例。可以说中央大街的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漫步在哈尔滨老城区,你时常会瞥见苍老厚重、装饰繁复的折衷主义建筑或绿顶黄墙、优雅动人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小屋。哈尔滨的保护建筑几乎囊括了所有欧洲城市建筑的功能类型:教堂、别墅、会馆、公署、商行、住宅、办公楼、剧院。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十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一、现状概况 市自1994年1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名城保护规划。现已公布市区40处文物保护单位,134处保护建筑,3处保护街坊,3条保护街道,1个保护地区。 二、存在问题 1、名城文化涵挖掘不够 一方面作为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的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脉的延续缺乏深入的研究,城市建设如广场、建筑、雕塑等缺乏历史文化的延续,没有形成的地域特色。 2、改造与保护矛盾尖锐 随着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是一个重大挑战。为寻求经济效益,成片地拆除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建设了大量与原有建筑及街区不协调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对城市风貌造成了严重损害。 3、保护意识淡薄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淡薄,加之受经济利益驱动,致使个别保护建筑被拆除。 4、保护资金不足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虽然政府在名城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全社会参与名城保护的机制尚未建立,制约了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 三、名城特色 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都市型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

貌。其主要的色为: 1、中西交融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在北方寒地文化、本土地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及西方外来文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混合体。多元文化的共同作用造就了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特征。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建筑质量及艺术价值较高的优秀历史建筑,形成了具有鲜明外来文化特征的历史空间和历史环境,造就了“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固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多元文化的建构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文庙和极乐寺的建立和其它具有民族特点的建筑的存在作为一种平衡的力量使留下了清晰的民族文化印记,民族文化的影响还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商业文化,并有了“独冠关东”的美称。多元文化的相互作用还形成了独具特色建筑、空间形式及生活方式,如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空间模式和欧洲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相嫁接的集仿式“中华巴洛克式”风格街区,构成了中西文化相融合的空间例证,体现了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城市特质。 2、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 的城市格局不同于欧洲及我国的其它城市,它是以相对封闭的三个核心发展起来的,各区风貌独特,道路格局自成体系,各具特色的方格网加放射式、巴洛克式、体现寒地特色的东西长、南北短的路网格局皆有体现,市区地势起伏跌落,沿自然陡坎及江河形成了丰富多变的自然城市景观,加之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街道小品、石板铺路等形成的整体环境,构成了极富特色的城市风貌。 3、丰富的革命遗址 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近代一直是反帝、反侵略的阵地,也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活动地,是我国传播马列主义思想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10年至1912年同盟会会员熊成基、梁延斌、陶玉春、王泽巨、五等革命志士先后在从事反帝反封建活动,1917年成立了工兵苏维埃,1919年周恩来就来哈从事革命宣传活动,以后大钊、翟秋白、罗章龙等相继来哈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建立东北第一个党小组,少奇、谭秋先后到领导工人活动,1929年以后一直是中共满洲省

哈尔滨亚麻厂大爆炸

哈尔滨亚麻厂大爆炸 哈尔滨亚麻厂大爆炸,是哈尔滨亚麻厂于1987年3月15日凌晨2时39分发生的重大爆炸事故。事故死亡58人,受伤182人,爆炸使1.3万米2厂房到遭到严重破坏,东部换气室、除尘室和中央换气室全被炸毁,大片厂房墙壁倒塌,屋顶塌落;除尘系统及其主风道地沟全部毁坏,梳麻车间和前纺车间受到严重破坏,其他相邻建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189台(套)机器设备受损,有的被掀翻,有的被砸坏、烧坏,直接经济损失为650万元。事后,厂长、一名副厂长被撤职,纺织工业局局长,一名副局长分别受到记过和记大过的处分,一名副市长也受到记过处分。 年产亚麻布:2000多万米 地位:我国最大的麻纺企业 公司名称:哈尔滨亚麻厂大爆炸 占地面积:40余万平方米 基本简介 哈尔滨亚麻厂,是我国最大的麻纺企业,在亚洲也是屈指可数的。厂区占地面积40余万平方米,年产亚麻布2000多万米,产值8000多万元,创汇1000余万元,全厂约有7000名职工。这家大厂在哈尔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哈尔滨火车站乘101亚麻厂站下车) 哈尔滨亚麻厂爆炸现场 1987年3月15日凌晨2时39分,一声轰响,在哈尔滨亚麻厂上空腾起一股蘑菇状的高大烟柱,火舌吐着浓烟,巨大的爆炸声把人们从睡梦中惊醒。13000平方米厂房,变成一片被浓烟烈火包围的废墟。爆炸从贯穿梳麻、前纺、准备三个车间的1570平方米的粉尘通道开始,含有亚麻纤维粉尘微粒

的空气突然燃烧爆炸膨胀,产生原子弹爆发般的冲力,一尺厚的水泥盖被击碎、拱起,手指般粗的钢筋和水泥浇铸的墙壁被炸得变形倒塌,十几吨重的机器被抛向空中,强大的气浪把锯齿形房盖的玻璃冲成碎渣,连同窗框飞到百米之外,10个比邻的房顶在烈火中坍塌。从地下冲出的火球,在车间腾飞滚动,把一切可燃物质点着,顷刻间,正上夜班的477名工人陷身一片火海。 3月16日,新华社向全国发稿,哈尔滨亚麻厂发生重大爆炸事故,人员伤亡严重,厂房、设备遭受破坏。这条消息震惊全国。一位消防中队长后来回忆,这是他在十几年灭火生涯中遇到的最惨重的一次。三个车间120多个消火栓被炸,温度超过70℃,自动喷水的装置被炸,水龙带要从280米外的房上拽过来。织布车间火势十分凶猛,车间里浓烟夹着飞火,眼睛睁不开,呼吸也十分困难。 “那火像是从天上糊下来。”当时31岁的粗纱女工麻桂香回忆。爆炸的瞬间,电停了,细纱车间漆黑一片,浓烟呛人。隐约模糊的火光中,许多新女工张慌无措,清醒过来的人不停用手去摸周围,试着找到机器中间的小路。滚烫的机器瞬间将她们的手和身上的皮肤、头皮烧伤,有的浑身淌血,有的衣服被烧光,赤身裸体从火海里冲出来。 这是世界亚麻行业最严重的大爆炸,据统计,是夜当班工人477人,经抢救242人安全脱险,死伤共235人,女性职工占80%.截至4月30日,58人不幸遇难(包括在医院死亡的7人),其中包括孕妇3人。烧伤177人,重伤65人,轻伤112人,其中孕妇三人,一人已怀胎六个月。 爆炸的一瞬间,巨大的气流将她推到了地沟里,比起那些去世的人,她或许要幸运得多———有些人连哼一声都来不及,就被落在身上成吨的重物

哈尔滨起源

哈尔滨起源 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神奇的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但近年来,人们一直对哈尔滨名称的由来争议不休。有人说是俄语"大坟墓"的意思,有人说是蒙语"平地"的意思,有人说是女真语"光荣或荣誉"的意思,更有人说是女真语"天鹅"的意思,久无定论,众说纷纭。 1991年8月的一天,满语"哈尔滨"书写形式在1864年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中和扁岛"哈尔滨"标绘图形在1778年《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战迹舆图》中相继重大发现,哈尔滨地名百年之谜才告破释。 原来,哈尔滨一词乃满语"扁状的岛屿”之义。大约在220多年以前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松花江旁来了一队地图测绘人员,这是实施乾隆皇帝主持重绘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全图计划的一部分,他们行过千山,涉过万水,却被眼前哈尔滨独特的地貌惊呆了:这不是女娲补天的一块遗石溅落在松花江之中了吗?千百年来江水的冲磨,使这块宝石状如橄榄,两侧分流的松花江犹如两条玉带绕系而过,而一场冬雪使之更加洁白晶莹,闪闪发光。尽管测绘人员惜墨如金,还是在地图上绘上了这片岛屿的图形,这是哈尔滨有史以来第一次入图的时间。实测之后,测绘人员带着哈尔滨的印迹走了,急着给大清皇帝御览。掂一掂分量吧,整个松花江中下游仅绘此一处岛屿!那些初次测绘哈尔滨图形的满族人,我们从历史的积雾中已看不清他们的面孔,只感觉他们足迹的伟大,为哈尔滨做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给哈尔滨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扁岛",在满语方言中发音为"harbin tun",音译汉便是不折不扣的"哈尔滨屯"四个字。据实地调查,直到1964年尚有一部分满族居民能讲当地满语方言。他们,包括清代中期从京城迁来的旗人习惯于把满语形容词"扁状的"说作"harbin"。因此,在阿勒楚喀地方衙门所形成的档案史料中很自然地将满语方言"扁状的"(harbin)汉译为"哈尔滨",而不译成规范语"哈勒费延”(halfiyan)。满语,同任何语言一样,也有规范语与方言之分,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因为满族在较为原始的渔猎经济时代,地域与地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经济生活处于隔绝状态,社会交往较为松弛,语言得不到更大范围的频繁沟通。所以,语言的地方性较强,发音差异较显著。特别在满语地名中,大量的地名不是由讲规范语的文人命名的,而是由操各种方言口语的本地人命名的,所以这些地名本身具有浓厚的方言口语命名的特征。如果不考虑这一历史实际,一味地用规范语硬套,结论也难免失偏。哈尔滨语义的最终确定,不仅仅是因为满语"扁状的岛屿”与汉语标音“哈尔滨”完全吻合,更重要的是与哈尔滨历史、民族、地理环境完全吻合,而这种吻合又有档案文献的直接记载。至此,哈尔滨地名百年之谜终于大白于天下。 十分有趣的是,在"扁岛"松花江的南岸形成一个小小的渔村,借名而兴,然而语义特指却发生了变化,从岛名而变成了村名,乃至于城名。如今,那片"扁岛"早已由于松花江河床的滚动,逐渐紧靠松花江北岸形成陆地,而原先的江道变成一条弯弯曲曲的季节性小河。这条小河,就是太阳岛上的金水河。(摘自——《哈尔滨志》)

哈尔滨概况

哈尔滨,坐落于中国东北部,美丽的松花江穿城而过,带来了无尽的秀美和丰饶。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的方位赋予得天独厚的黄金时空。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大、滨绥、滨州等多条铁路连通国内外,松花江黄金水道可直达俄罗斯,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万人次,可办理110多个家的客货联运业务。 哈尔滨现在辖8个区、10个县(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人口954.3万,其中市区人口384万,是全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 哈尔滨辖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363立方米。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哈尔滨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83种,探明可供工业利用的25种,其中煤炭、天然气等20种矿产在黑龙江占有重要地位。哈尔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山参、黄柏等药用植物,蕨莱、薇菜等食用植物,猴头蘑、木耳等食用菌,松子、榛子等野生油料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重要的出口资源。哈尔滨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较多,有东北虎、白鹳等多种国家一类和二类保护动物。 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区域性政权——金朝,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哈尔滨阿城)。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改国号为清,族名为满族,1644年入关。此后,哈尔滨地区属清王朝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恢复了古地名,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迅速发展为近代城市。 、韩国等周边国家和欧洲、美洲主要国家的空中交通网络,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已成为东北亚重要的航空港。 哈尔滨市花为丁香花。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冰城”、“天鹅项下的珍珠”以及“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

火车站概念规划

一.哈尔滨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的区域背景 1898年哈尔滨被确定为中东铁路的枢纽城市,这座城市便由这条铁路开始,因此,对于哈尔滨来说,火车站对他们意义非凡。据考证,1899年,最初的哈站仅是一座小房子,哈站的始建于1903年,至今已有110年历史,是由沙俄主建的最早的建筑物之一。老哈尔滨火车站是在科学的城市规划思想指导下建设的。哈站的选址位于城市中心,位于南岗区与道里区的交界处,由车站街(今红军街)、铁路街(今曲线街)、松花江街及医院街(今颐园街)相交而成半圆形的广场,交通便捷。火车站与中心广场的圣·尼古拉教堂遥遥相望,互为对衬。这两个广场,两座优雅的建筑连成为一条景观轴线,二者同时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整个建筑是在优雅的曲线中完成它的视觉效果,曲线的门窗、曲线的墙线、曲线的檐口和女儿墙、曲线的铁制装饰构件等等,艺术价值很高。

战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哈尔滨火车站功能已经不能跟不上时代的潮流。1959年,开始扩建哈站,经过几次改建,历经几十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广场规模由2.7ha扩大到7.5ha。但是,经过百余年的沧桑巨变,哈尔滨火车站地区早已淹没在车流拥挤、人流混杂、异常繁忙和杂乱之中,昔日儒雅、美丽的火车站和宽敞平坦的站前广场早已没了踪迹,一些著名的老建筑也被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遮蔽了,难以引起行人的关注。哈尔滨及周边地区出现的问题表现在,轴线交通不畅;交通换乘不便;多出地段交通拥挤;人防工程未发挥其交通功能;人行交通无需;出战旅客流线导向差;商服配套不均;站舍建筑日趋陈旧,且缺乏文脉的认同感等等。火车站地区到了必须重新规划和彻底改造的时候了。全国20个城市的老火车站搬离了市中心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尽管目前站前一带比较拥堵、杂乱,必须进行搬迁和改造,可是哈尔滨火车站这个特殊的历史符号应该予以保留。因为,从中东铁路修建之初到现在,这条铁路成就了哈尔滨的兴盛和发展,它是历史的见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条铁路的历史就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它对这座城市的发展所作出的功绩。

哈尔滨传统文化

哈尔滨传统文化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创办于1958年,为不定期音乐会。1961年正式举办第一届。历届音乐会都在每年的盛夏举行,每届活动10天左右,连续演出20余台(部)大型音乐歌舞节目。到1966年共举办6届,1979年重新恢复。音乐会坚持题材的广泛性,体裁、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既有独唱、合唱、独奏、合奏的综合音乐会,又有少年儿童、青年学生、职工、农民的音乐专场;既有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剧,也有戏剧舞台艺术表演专场。90年代,音乐会不仅有名曲名家、中外嘉宾莅临,而且群众广泛参与,企业与文化联姻。后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增加了书画、图书、戏剧等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呈现出大文化的趋势,反映了哈尔滨市各阶层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需求。 冰雪节 哈尔滨特有的节日。从1963年创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以来,每年定期举行。从1983年起,每年1月5日定为"哈尔滨冰雪节",为期一个月。节日期间,全城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艺术、冰雪体育活动,国际冰雕、雪雕比赛,文化娱乐和经贸活动。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发祥地,利用当地特有的天然冰雪,与灯光色彩巧妙配合,经精细雕刻、造型、点景而成。其中包括兆麟公园的冰灯、冰雕、冰

花、冰建筑、冰盆景,太阳岛公园的雪雕和松花江上体育乐园的冰帆、冰橇、冬泳、马拉雪橇、狗拉爬犁、溜冰道等。节日期间,哈尔滨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和兆麟公园里,高耸的玲珑宝塔,跨河飞架的长桥,栩栩如生的古今人物、飞禽走兽,还有巍巍峰峦,白天看去如叠银砌玉,似水晶玛瑙,入夜则异彩纷呈,光华夺目,使人如入天宫仙境,置身海底龙宫,流连忘返。近年来,在设计、制作、布局和声、光、色等手法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 哈尔滨编结绣 又称松江编结绣。是哈尔滨抽纱厂在刺绣基础上,采用钩、结、编结等工艺精制而成。其原料以黑龙江省特产的亚麻为主,品种有台布、餐巾、盘垫、靠垫、沙发垫、床罩、绣衣等。艺人们运用点、线、面的大小、多少、疏密、方圆、曲直等特点,将各种动植物图案,虚实相间,有节奏、有韵律地进行调配、组织,运用雕空手绣、钩织、编结镶拼等特殊工艺,构图优美,工艺新颖,使编结绣乱中见整,平中见奇,风格独特,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喜爱,被誉为"塞北新花"。1985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远销美国、瑞士、法国、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麦秸工艺画

《哈尔滨老火车站》阅读答案

阅读《哈尔滨老火车站》,回答11-14题(10分} 哈尔滨老火车站①哈尔滨老火车站是城市创建初期最早修建的几座大型建筑之一。1899年10月,在今哈尔滨站行李房的位置临时搭起一座小房子,作为站长室、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1903年哈尔滨老火车站站舍始建,1904年旅客候车室即迁入新站舍。②哈尔滨老火车站的选址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它位于南岗区、道里区和道外区三个主城区的交界处,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由车站街(今红军街)、铁路街(今曲线街)、松花江街及医院街 (今颐园街)相交而成半圆形的广场,交通便捷。这个半圆形广场视野开阔,便于人们更好地欣赏建筑。每当广场上鲜花盛开,繁茂的树木成为衬托建筑的绿色飘带,建筑优美而舒展的丰姿则尽现眼前。③作为火车站建筑,从功能上看,其平面布局比较严谨而合理。建筑由一二三等候车室、中央门厅及处于最右端的中国人候车室等五个大厅构成,围绕着这五个大厅分别布置了售票室、行李房、服务员室、警察室、站长室、小卖部及卫生间等辅助用房,总面积为1619.78平方米。建筑正中是中央门厅.高9.07米.宽敞明亮。门厅作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其它几个候车室通过门厅联系在一起,成为流动而连续的空间。④哈尔滨老火车站建筑立面设计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其设计极尽生动之势,比之西欧及俄罗斯同时期“新艺术”设计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独特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曲线装饰的运用上。一眼望去,建筑通体的曲线装饰令人目不暇接——曲线的门窗、曲线的墙墩、曲线的女儿墙甚至曲线的车站名称,犹如各种曲线的海洋。这些曲线的孤度富有变化,如一首乐曲,跳跃着,盘旋着,时而高昂,时而低回。⑤驻足于哈尔滨老火车站之前,你会发现,建筑的每个细节都是那样生动奇异,整个建筑舒展而大方。可惜的是1959年火车站扩建时老站舍被拆毁了,它迷人的风采已随风而逝。 (选文有改动) 11.(3分)为什么说哈尔滨老火车站的选址是经过精心考虑的?(请简要概括) 12.(3分)哈尔滨老火车站雜平面布局有什么特点?这样布局的依据册么? 13.(2分)分别指出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建筑正中是中央门厅,高9.07米,宽敞明亮。() (2)其设计极尽生动之势,比之西欧及_斯同时期“新艺术”设计有过之而无不及。() 14.(2分)阅读第④段,说说哈尔滨老火车站在建筑曲线装饰的运用上有哪两个特点? 11. (3分)因为哈尔滨老火车站地处城市中心、交通而合理火车站的功能13.(2分)(1)列数字通便捷、视野开阔。 12. (3分)比较严谨2)作比较 14. (2分)广泛应用富有变化

哈尔滨红肠的历史

哈尔滨红肠的历史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哈尔滨红肠的历史 哈尔滨红肠,俄语译音为“里道斯”,“里道斯”和哈尔滨红肠是一个概念。许多哈尔滨人称哈尔滨红肠为“里道斯红肠”,也有人喜欢用“哈红肠”的简称。“里道斯”原产于东欧的立陶宛。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后,外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也将肉灌制品带到了哈尔滨。 据载,1900年夏日的一个晴朗早晨,从莫斯科开来的一列火车,徐徐驶入当时的松花江火车站(后来的哈尔滨火车站)。一群外国人纷纷走出车厢。人群中,有一个俄罗斯商人叫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他在哈尔滨创建了着名的秋林洋行。在这座洋行里,有一位黄头发,蓝眼睛、大鼻子的立陶宛员工,他不甘心为秋林老板卖命,他要体验一下自己当老板的感受。于是,1909年3月,他精心策划在道里西商务街(现上游街)建立了秋林灌肠庄,生产立陶宛风味的香肠,俗称“里道斯”香肠。因香肠呈枣红色,故又称红肠,更因产地在哈尔滨,更多人叫它哈尔滨红肠。松花江水培育出优质的红肠原料,使传统的欧式加工制作方法,如虎添翼。哈尔滨红肠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各国侨民的称赞,也赢得了本地人的喜爱。 这位立陶宛人当时做梦都没有想到,他的创举,播下的芳香,竟历经百年,经久不衰! “里道斯”选料严谨,配方考究,加工精细,独具匠心。首先选用黑龙江这片寒地黑土的优质纯绿色的猪肉或牛肉,加入黑胡椒、大蒜等多种调料,经腌制、拌馅、灌肠、煮、熏等欧式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特别是在烘烤时,一定要用大小兴安岭上树脂少的柞木、椴木、桦木、榆木作为烘烤燃料。最后的烟熏过程也要在12小时以上。 成品的“里道斯”,一节骨连着一节骨,每节骨长约10公分左右,肠体干爽,有皱纹,色泽宛如红枣,粗细均匀。肠馅结构紧密,筋道、肉道,有“咬头”。“里道斯”的吃法很多,可爆炒、可烧烤、可油炸,可微波。 哈尔滨“里道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大量出口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换取了数目可观的外汇。 抗美援朝时期,哈尔滨的“里道斯”成了军需品,源源不断地通过鸭绿江被运往朝鲜战场。战争是残酷的,老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写道:“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由此可知,我们那些可爱的战士们,包括魏巍遇到的那个哈尔滨松花江北岸青冈县的21岁青年战士马玉祥,是没有“资格”品尝到这种特殊的军需品的。 如果马玉祥有口福的话,他可能在参军路过哈尔滨时,品尝过“里道斯”,也许因家境贫寒,连品尝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想,当年运到朝鲜战场上的“里道斯”,是一种相当稀有的“奢侈品”,它曾经挽救了战场上无数中朝两军伤员的生命,也曾经挽救了那些无家可归,躺在阿妈妮怀里嗷嗷待哺的婴儿生命。 然而,从1957年到1997年,长达40年,由于种种原因,“里道斯”却销声匿迹了。当年吃“里道斯”长大的哈尔滨人逐渐变老,而“里道斯”以及它的故事,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人们心目中变得更加醇芳、绵长。 40年后的1997年10月,秋林商场的柜台上出现了一种叫“立多夫斯”的红肠,这种红肠曾引发了哈尔滨人阵阵抢购狂潮。很多人为了买这种红肠不惜在商场“开板”前排队等候,更多的人由于买不到而懊悔不已。让“立多夫斯”红肠在激烈竞争中如此抢眼的原因只有一个:“立多夫斯”就是当年的“里道斯”。

火车站发票时间65401

自2014年11月28日起,铁路部门将对互联网、电话订票的起售时间进行调整。放票时间点从16 个调整为21个,即8:00至18:00期间,每个整点和半点均有新票起售,同时C、D、G字头列车不再单独起售,起售时间与车站保持一致,具体方案如下: 8:00起售车站北京西。 8:30起售车站白城、成都东、东莞、东莞东、惠州、济宁、南充、宁波、日照、山海关、汕头、松原、乌兰浩特、乌鲁木齐南。 9:00起售车站阿克苏、阿克陶、阿拉山口、阿图什、巴楚、北屯市、博乐、布列开、茶陵、茶陵南、成都、大庆、大庆西、福海、哈密、和静、和什托洛盖、和田、霍尔果斯、缙云、精河、精河南、喀什、克拉玛依、库车、库尔勒、奎屯、兰州、兰州西、丽水、柳园、柳园南、轮台、玛纳斯、玛纳斯湖、墨玉、尼勒克、皮山、萍乡、萍乡北、齐齐哈尔、青田、沙湾县、莎车、鄯善、鄯善北、深圳北、沈阳北、石河子、疏勒、吐哈、吐鲁番、吐鲁番北、温州、乌西、五五、武义、新和、焉耆、叶城、伊宁、伊宁东、宜春、英吉沙、永康、泽普。 9:30起售车站鳌江、苍南、德清、德清西、奉化、海宁、海宁西、湖州、加格达奇、嘉善南、嘉兴、嘉兴南、金山北、乐清、临海、漠河、南昌、南昌西、讷河、宁海、青岛、青岛北、瑞安、三门县、上虞、上虞北、绍兴、绍兴北、绅坊、深圳、沈阳、松江南、台州、桐乡、温岭、温州南、雁荡山、永嘉、余杭、余姚、余姚北、长兴、长兴南、庄桥。 10:00起售车站北京、贵阳、哈尔滨西、深圳东。 10:30起售车站敦煌、哈尔滨、杭州、嘉峪关、深圳西、威海、西安北、烟台、银川。 11:00起售车站滨江、广州、哈尔滨东、九江、香坊、重庆、重庆北。 11:30起售车站白银市、白银西、大武口、低窝铺、定边、定西、甘谷、皋兰、高台、古浪、固原、瓜州、广州东、杭州东、河口南、红寺堡、惠农、金昌、景泰、靖远、镜铁山、酒泉、临泽、灵武、陇西、绿化、平凉、青铜峡、清水、山丹、石嘴山、疏勒河、太阳山、谭家井、天水、天祝、同心、渭南镇、武山、武威、武威南、西安、夏官营、新阳镇、盐池、永登、玉门、张掖、长征、中宁、中宁东、中卫。 12:00起售车站安阳、安阳东、宝鸡、宝鸡南、北京北、汉口、江山、金华、兰溪、临汾、临汾西、龙游、衢州、新乡、新乡东、义乌、运城、运城北、长春、长春西、诸暨。 12:30起售车站安庆、安庆西、北京南、巢湖、肥东、广元、汉中、合肥、合肥北城、合肥南、黄梅、金寨、六安、庐江、绵阳、全椒、舒城、太湖、天柱山、桐城、武昌、宿松、叶集。 13:00起售车站亳州、赤峰、达州、大连、大连北、阜南、阜阳、广州南、淮南、淮南东、霍邱、内江、三堂集、水家湖、天津南、天津西、通辽、昭通、郑州东。 13:30起售车站博鳌、大同、东方、海口、海口东、吉林、陵水、六盘水、美兰、琼海、三亚、上海虹桥、神州、天津、万宁、文昌、武汉、亚龙湾、遵义。 14:00起售车站北滘、碧江、常平、潮汕、潮阳、潮州、春湾、大埔、丹霞山、东升、丰顺、佛山、高州、古镇、光明城、广州北、和平、河源、鲘门、呼和浩特、呼和浩特东、虎门、华城、惠东、惠州南、惠州西、济南、济南东、济南西、江门、揭阳、葵潭、乐昌、雷州、龙川、陆丰、茂名东、梅州、明珠、南朗、南头、南雄、坪石、普宁、前山、清远、庆盛、饶平、容桂、三水、汕尾、韶关、韶关东、深圳坪山、石家庄、石家庄北、始兴、顺德、顺德学院、太原南、唐家湾、小榄、新会、新兴县、信宜、兴宁、徐闻、阳春、英德、英德西、源潭、湛江、湛江西、樟木头、肇庆、郑州、中山、中山北、珠海、珠海北。 14:30起售车站包头、包头东、长沙南、德州、德州东、邯郸、邯郸东、昆明、攀枝花、上海、太原、西昌、宜昌、宜昌东。 15:00起售车站安塘、巴彦高勒、白壁关、白音察干、白云鄂博、柏果、宝拉格、贲红、查布嘎、察素齐、岔江、柴沟堡、楚雄、达拉特旗、达拉特西、大板、大理、大陆号、大营、代县、岱岳、德令哈、甸心、定襄、东胜、东胜西、东淤地、东镇、东庄、豆罗、兑镇、额济纳、二连、发耳、繁峙、汾阳、丰

哈尔滨十大著名建筑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 1、精巧玲珑的木构建筑--圣·尼古拉教堂 随着俄国人的不断涌人,作为俄国国教的东正教也堂而皇之地在哈尔滨传播开来,各种东正教堂不断兴建,1898年7月,铁路所属第一座东正教堂在香坊率先建成。从这座简易教堂开始至奉世纪30年代,哈尔滨陆续建造了近30座东正教堂,而俗称喇嘛台的圣·尼古拉教堂是其中木构教堂的精品。 喇嘛台是哈尔滨最负盛名的东正教堂之一,它位于南岗中心广场(今博物馆广场)的正中央,原名圣·尼古拉教堂,亦称中央寺院。教堂的设计方案在俄国圣彼德堡完成,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圣·尼古拉"。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仪式,1900年春动工,7月间义和团围攻哈尔滨,工程暂停,至1900年12月竣工,历时11年。 建成后的教堂成为南岗区乃至全城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南岗区是哈尔滨地势最高的区域,东西走向的大直街被老百姓称为"龙脊",而大直街与红军街相交成中心广场,位于广场中央的教堂无疑成为全城的景观控制点。继圣·尼古拉教堂之后,中心广场周围陆续修建了莫斯科商场(今黑龙江省博物馆)、秋林俱乐部(今秋林公司中山商场)、新哈尔滨旅馆(今国际饭店)等建筑,风格比较统一,与周围合成良好的广场空间。至此,中心广场及广场中心的教堂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站在教堂的台基上,西侧有莫斯科商场红色穹顶的呼应;东侧与远处秋林商行银灰色的穹顶相对;而南侧则是与优美舒展的哈尔滨火车站遥遥相望。这座精致玲珑的八面体教堂,其尖尖的帐篷顶,小巧的"洋葱头"以及阳光下变幻迷离的光影是如此的迷人,在任何角度观赏建筑都会获得良好的景观。 由于教堂处于广场中央,要求考虑来自不同方向人流的视觉效果,因而建筑采用近似于希腊十字的八角形布局,东面凸出而为圣坛,西面为主人口,南北两侧均略凸成为次入口,平面布局简洁紧凑而合理。有时人们不禁怀疑,如此错落有致的丰富形体,其平面结构居然如此简单?事实上,这正是教堂的精彩之处。 这是一座典型的井干式木结构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建筑色彩。以整齐的圆木水平叠砌成为墙体,墙体交叉之处,圆木相互咬合,这种连接的形式完全暴露,显示出清晰的结构特征,透出粗扩豪放的气质。主入口处有双向室外木楼梯,覆以双坡顶篷,中部交叉成焰心状尖拱,拱心饰以精致的木刻花饰楼梯,栏杆及栏板同样饰以精美的雕刻;主入口上层为耸起的钟楼,四面透空,覆盖陡峭的四坡顶,正中穿插坡度稍缓的双坡屋顶,下悬一口大钟,两侧各悬挂几口小钟。每当铿锵的钟声响起,袅袅余音一定会随着正脊耸立的三个小"洋葱头"屋顶飘向空中。这三个并排而立的"洋葱头"顶饱满圆润,形态优美。 建筑正中耸起向内收缩的八面体鼓座,南北两侧次要入口上方穿插以双坡屋顶,山花板饰以精致的雕刻。八面体鼓座之上是一段略有放开的过渡结构,在此之上耸立高高的帐篷顶。在帐篷顶基部呈十字形穿插四个焰心形尖拱,与主入口上方的尖拱相呼应。在帐篷顶的端部又接一个小"洋葱头"顶,使屋顶的形态更加丰满,同时也起到了统一和协调其他几个"洋葱头"的作用,使整个建筑造型完美匀称。 圣·尼古拉教堂精确的比例、错落的形体、精美的装饰以及优雅的造型,昭示出其神圣的特质。令人痛惜的是,这样一座堪称精

哈尔滨的红色历史

哈尔滨的红色历史 摘要:哈尔滨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它的红色历史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哈尔滨的红色历史,可以使我们了解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历程,了解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加深对我们党光辉历史的认识,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哈尔滨;中国共产党;红色历史 一提起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东方的小巴黎”、“东方的莫斯科”。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哈尔滨也是一座革命的城市,红色的城市。哈尔滨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也为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更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回顾哈尔滨的红色历史,不仅能继承光荣传统,还能正确定位哈尔滨的城市精神,继承和发扬哈尔滨的革命城市精神,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 一、党组织在哈尔滨的建立及早期活动 (一)哈尔滨建党的基础 哈尔滨近代工业的兴起和产业工人的形成,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开始的。当时的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是哈尔滨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工厂除了俄国工人外,还有中国工人1 600多人,是当时东北北部唯一集中的产业工人队伍。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通车,哈尔滨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其他的实业也开始兴起。从1898年到

1911年,包括铁路工人、机械制粉工人、电业工人、航运工人以及印刷工人等在内的产业工人,形成了哈尔滨早期的产业工人队伍。1905年的俄国革命对哈尔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哈尔滨的俄国工人以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为基地,开展活动,向中国工人宣传革命思想。1907年的5月14日(也就是俄历的5月1日),中俄两国数千名铁路工人在太阳岛上举行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在中国举行的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在工人运动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最早得到消息的哈尔滨铁路工人又开始了新的斗争。从1918 年开始到1920年止,中俄工人一共掀起了四次罢工高潮。这个时期哈尔滨的工人运动,在东北乃至全国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当时哈尔滨的工人阶级,除具有一般工人所具有的,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受压迫最深、组织纪律性最强等特点外,也是当时中国较早接受社会主义思潮和十月革命影响的一支队伍。就是这样的队伍,为哈尔滨建党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这主要说的是全国的情况,然而在哈尔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要比国内其他地区早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哈尔滨地处于我国的最北方,与俄国相邻。更重要的是,1903年全线通车的中东铁路由于和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接,因而就成为了传播俄国革命思想的重要渠道。当时马列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是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进行的。一是,直接接受俄国革命的影响。二是,红色俄文报刊的影响。

哈尔滨的历史

哈尔滨的历史 哈尔滨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地处中国东北北部,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东北部最大的城市,全市面积56579平方公里,人口455.79万,其中市区人口247.72万,现辖7个区、12个县乡市 哈尔滨市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证实,早在两万两千多年前,哈尔滨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哈尔滨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三千年左右的殷商晚期哈尔滨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十九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从一个古老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居民以汉族为主,还居住着满、回、蒙古、韩鲜等多个民族。19世纪末在现在的哈尔滨地区范围已分布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这一地区的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并为以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哈尔滨在全国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 哈尔滨市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城市,形成了以机电工业为主体,轻工、纺织、医药、食品、汽车、冶金、电子、建材、化工等行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哈尔滨电站集团、飞机制造公司、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工量集团、亚麻集团等是全国同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哈尔滨电机有限公司、汽轮机有限公司、锅炉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火电站设备,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quot;动力之乡",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生产的Y-12通用飞机首家获得国际认证,精密仪器、仪表、电缆、电线、绝缘材料、继电保护装置等产品。在数量和技术上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哈尔滨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它既是一座历史名城,又是一座金融名城,早在本世纪十年代末,金融业已在哈尔滨兴起,改革开放后,哈尔滨金融业迅速发展,到199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09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已达99家。 1998年松花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及武警官兵的全力支持下,全市人民团结奋战,取得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 哈尔滨——黑龙江天鹅项下的明珠,闻名的冰雪之都,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哈尔滨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最近在哈尔滨,一个关于这座城市历史纪年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李士良提出,哈尔滨城史应该以女真族在阿城建都为纪元,距现在是890年。而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兴盛则认为,哈尔滨城史应该以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立行政机构即设治为纪元,那么哈尔滨的历史应该是100年。哈尔滨到底是古老还是年轻,是890年100年? 哈尔滨890年历史之说 近年来,哈尔滨一位70岁的学者,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以研究金元文化著称的李士良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哈尔滨其实并不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890年的悠远历史。 金朝1115至1234年间的都城——今阿城市白城地区 时间可以追朔到公元1115年,那时在北方的女真族已日益强大,并开始逐鹿中原。1

哈尔滨老建筑赏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流动的史诗。 多民族的集居,多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哈尔滨美轮美奂的的建筑艺术。巴洛克、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建筑、中国古典、伊斯兰建筑等中西方各种建筑流派在哈尔滨竞相绽放、争奇斗艳。一条千米百年中央大街,就几近浓缩了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被各地的旅游者成为“建筑艺术博物馆”也确不为过。 随着历史的研磨,一些建筑已不复存在,除了给世人留下遗憾,也警示后人要珍惜历史、保护历史、铭记历史。哈尔滨著名摄影家刘延年先生,身怀厚重的历史责任感,用广深的镜头记录下了哈尔滨的一大批知名保护建筑,并出版了《老街余韵》珍贵摄影邮册,希望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记录和保留历史,昭示后人。 笔者将刘延年先生摄影作品进行了翻拍呈现博友,愿与大家共飨建筑精品的大餐。每座建筑都标注了具体的方位,意在方便全国各地的旅游者来哈按图索骥、寻找芳踪。 透过镜头,我们仿佛又看到历史天空的漫天飞雪,耳边又回想起百年老街上的铜马车的蹄声。。。。。。 圣.索菲亚教堂(又名: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拜占庭式建筑风格,沙俄远东军随军教堂,1907年始建,1912年重建,1923年再建。位于道里区透笼街95号。 金安国际购物广场中的东北虎皮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原为犹太人奥昆大楼、协和银行。位于中央大街75号。 黑龙江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古典建筑风格,建于1914年,原为犹太商人斯契德尔斯基私邸,曾为哈尔滨特务机关所在地。位于南岗区颐园街3号。 哈尔滨铁路局文化宫,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于1911年,1923年两次扩建,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后为苏联红军会馆。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86号。 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仿巴洛克式建筑,1933年建,原为日满文化协会,曾做过哈尔滨教师俱乐部。位于南岗区一曼街247号。 省电力公司食堂,哥特复兴式特征的浪漫主义建筑,1919年建,原为基别洛—索科大楼,曾为意大利领事馆。位于南岗区63号。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巴洛克建筑风格,1935年落成,原为俄国东正教堂,现为天主教堂。位于南岗区士课街47号。 玛克威商厦,1920年建,原为小世界饭店,后为《哈尔滨新报》社,曾为道外区仁里派出所。位于道外区靖宇街168号。 中国东北教会哈尔滨教会,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建于1930年,原为圣母守护教堂(俗称乌克兰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 黑龙江省工商联合会,文艺复兴建筑风格,1902年建,原为华俄道胜银行。位于南岗区红军街77号。 哈尔滨基督教会,带有北欧风格的德国哥特式建筑,1916年建,原为基督教德国路德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 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1924年始建,1925年8月竣工,原为南满铁路哈尔滨事务所,后为日本驻哈总领事馆。位于南岗区红军街108号。 哈尔滨市伊斯兰教会,阿拉伯建筑风格,始建于1908年,1935年建成,原为阿拉伯清真寺。位于道外区南十三道街54号。 教育书店,仿巴洛克式建筑,1918年建,原为日本松浦洋行、外文书店。位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