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颗粒物的测定(精)

大气中颗粒物的测定(精)
大气中颗粒物的测定(精)

总结:对于颗粒物的去除来说,通常有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而雨除是一种高效率的去除方法。雨除是指在云形成过程中,云滴首先与细颗粒凝结,再长大而成为雨滴,降落地面,从而使颗粒物在大气中去除。 2.TSP 分析本小组是在10.18-15:00 开始进行大气 TSP 采样,采样时间为 24h。地点为民大少医天台。表2 瞬时流量 L/min 2014.10.18 大气中 TSP 采样数据 W1 采样后/g (W1-W0)差值 24h 大气中 TSP 浓度含量 mg/m3 W0 采样前/g 100 0.36 0.4885 0.1285 0.90 经过小组协商,统一认为所测结果应予实际数值有较大误差,原因如下: a.时间。由于取样时并没有仔细的记录时间,所以导致最后计算时出现模糊不确定的数值取值; b.称量问题。因为实验室仪器总是跳动不稳定,所以称量的误差大;由于官方监测 TSP 数据在网络上不予公布,因此搜集了当天的气象资料和空气质量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标准限值,以帮助完成实验分析:表 3 2014.10.18 北京地区气象条件时间 18 日白天大部分地区污染气象条件条件等级为 4 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18 日夜间大部分地区污染条件等级为 4~5 19 日白天风速小湿度大,污染气象条件等级级,不利于污染物为 4 级,不利于污的扩散染物的扩散表 4 空气质量标

准总悬浮颗粒物标准限值单位 mg/m3 浓度(mg/m3)年平均日平均一级标准 0.08 0.12 二级标准 0.2 0.3 三级标准 0.3000 0.5

由表 3 看可以看出,当天北京市整体受均压场控制,污染物持续积累,空气

质量较差;19 日白天,持续处于均压场控制中,风力不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污染较重;表 4 空气质量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标准限值分为三类,北京市属于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应严格执行二级标准,即 TSP 日均限值为 0.3。但根据实际所测得数据(0.9mg/m3)显示当日 TSP 浓度甚至已经超越了三级标准(特定工业区执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10.18-10.19 日大气 TSP 污染严重,已远远超出标准限值。 3.PM10 分析本小组是在 10.18-21:30 开始进行大气 PM10 采样,采样时间为24h。地点为理工楼 1311 实验室。表 5 2014.10.18-19 大气中 PM10 采样数据瞬时流量 L/min W0 采样前/g W1 采样后/g (W1-W0)差值 24h 大气中 TSP 浓度含量mg/m3 10 0.1395 0.1479 0.0084 0.58 表6 浓度(mg/m3)年平均日平均空气质量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标准限值单位 mg/m3 一级标准 0.04 0.05 二级标准 0.10 0.15 三级标准 0.15 0.25 由表 3 看可以看出,当天晚间(18 日)处于高压地区,即使没有机动车尾气污染,大气污染水平依然达 4~5 级。 19 日白天,持续处于均压场控制中,风力不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污染较重;表 6 空气质量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标准限值分为三类,北京市属于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应严格执行二级标准,即 PM10 日均限值为 0.15。但根据实际所测得数据

(0.58mg/m3)显示 PM10 当日浓度甚至已经超越了三级标准(特定工业区

执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10.18-10.19 日大气 PM10 污染严重,已远远超出标准限值。但相对于上述 TSP 浓度含量,PM10 浓度含量相对较低,可见室内空气颗粒物还是低于室外大气中颗粒物,即室内空气质量较好于室外空气质量,但两者无论是 TSP 还是 PM10 都已超出标准限值

对抗空气中的颗粒物的7个妙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对抗空气中的颗粒物的7个妙招导语:7招对抗pM2 5 pM2 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 5微米的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 l0大小。不过正是因为它很微小;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 7招对抗pM2.5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l0大小。不过正是因为它很微小;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才会让它无孔不入。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远比沙尘暴大得多。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 生态负离子满分 当室内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2万个时,空气中的飘尘量会减少98%以上。对可入肺颗粒物pM2.5效果极佳。所以在含有高浓度小粒径负离子的空气中pM2.5中危害最大的直径1微米以下的微尘、细菌、病毒等几乎为零。空气中的轻离子(小粒径负离子)对小至0.01微米、在工业上难以除去的的微粒瓢尘,有百分之百的沉降去除效果。 N95口罩防护率99% 医用口罩并不能够有效抵抗pM2.5,因为它们大都是由无纺布或者类似的大孔径纤维制成的,美国NIOSH标准,推荐N95以上级别的口罩,对0 3微米颗粒的防护效率超过99%。 空气净化器收效甚微 现有大多数以去除可吸入颗粒物为主要功能的空气净化器是针对去除pM10设计的,对pN012.5没有针对性。滤网空气净化器最多可以净化直径3微米以上的颗粒物,小于3微米的粉尘:就会从滤网的网眼中穿过去。 树木进城绿草上墙 对于清除pM2.5.树比草更有效。10平方米的草坪每个月清除的灰尘量约为1 千克。不过同样l0平方米,如果种上树,吸纳的灰尘量将大大增加。除了吸纳灰尘,树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疏等有毒气体,同时产生氧气、增加空气湿度。同时,也可以在楼顶上,甚至墙体上进行绿化。 绿色出行 生活知识分享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 (试行 ) (第二版 ) 7>2014 年 2 月 28 日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防治环境 空气颗粒物污染,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规范全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 制定本 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的采 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的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等,以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 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 目录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2

4、源样品采集.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2 4.2 固定源采样. 3 4.2.1 稀释通道法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5 4.3 移动源采样. 7 4.3.1 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20 5、受体样品采集.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21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21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21 5.4 采样前准备21 5.5 样品采集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21 6、样品管理 22 6.1 样品标识 22 6.2 样品保存 22

1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实验一、环境空气中颗粒物(TSP或PM10)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2.掌握颗粒物采样器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TSP测定原理: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空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悬浮微粒被截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质量之差及采样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PM10测定原理:使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带有PM10切割器的采样器,粒径小于10μm的可吸入颗粒物随气流经分离器的出口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及采样体积,即可计算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三、仪器和试剂 (1)采样器,带TSP或PM10切割器。 (2)X光看片器用于检查滤料有无缺损或异物。 (3)打号机用于在滤料上打印编号。 (4)干燥器容器能平展放置200mm×250mm滤料的玻璃干燥器,底层放变色硅胶,滤料在采样前和采样后均放在其中,平衡后再称量。 (5)竹制或骨制品的镊子用于夹取滤料。 (6)滤料本法所用滤料有二种,规格均为200mm×250mm。其一为“49”型超细玻璃纤维滤纸(简称滤纸),对直径0.3μm的悬浮粒子的阻留率大于99.99%;其二为孔径0.4~0.65μm和0.8μm有机微孔滤膜(简称滤膜)。 (7)烘箱。 (8)分析天平。 四、操作步骤 1.滤料的准备 (1)采样用的每张滤纸或滤膜均须用X光看片器对着光仔细检查。不可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料采样。然后,将滤料打印编号,号码打印在滤料两个对角上。

(2)清洁的玻璃纤维滤纸或滤膜在称重前应放在天平室的干燥器中平衡24h。滤纸或滤膜平衡和称量时,天平室温度在20~25℃之间,温差变化小于±3℃;相对湿度小于50%,相对湿度的变化小于5%。 (3)称量前,要用2~5g标准砝码检验分析天平的准确度,砝码的标准值与称量值的差不应大于±0.5mg。 (4)在规定的平衡条件下称量滤纸或滤膜,准确到0.1mg。称量要快,每张滤料从平衡的干燥器中取出,30s内称完,记下滤料的质量和编号,将称过的滤料每张平展地放在洁净的托板上,置于样品滤料保存盒内备用。在采样前不能弯曲和对折滤纸和滤膜。 2.采样 (1)打开采样器外壳的顶盖,取出滤料夹。将滤料平放在支持网上,若用玻璃纤维滤纸,应将滤纸的“绒毛”面向上。并放正,使滤料夹放上后,密封垫正好压在滤料四周的边沿上,起密封作用。 (2)将采样器固定好,将切割器与采样器连接好,开启电源开关,按要求调节好流量,并记录流量、气温和大气压。采样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参数的变化,并随时记录。 (3)采样后,取下滤料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料的边,但不能夹角,将滤料取下。以长边中线对折滤料,使采样面向内。如果采集的样品在滤料上的位置不居中,即滤料四周的白边不一致时,只能以采到样品的痕迹为准。若样品折得不合适,沉积物的痕迹可能扩展到另侧的白边上,这样,若要将样品分成几等份分析时,会使测定值减少。 (4)将采过样的滤料放在与它编号相同的滤料盒内,并应注意检查滤料在采样过程中有无漏气迹象,漏气常因面板密封垫用旧或安装不当所致;另外还应检查橡胶密封垫表面,是否因滤料夹面板四个元宝螺丝拧得过紧,使滤料上纤维物粘附在表面上,以及滤料是否出现物理性损坏。检查时若发现样品有漏气现象或物理性损坏,则将此样品报废。 (5)采样完毕,填好记录表,并与相应的采过样的滤料一起放入滤料盒内,送交实验室。 3.测定

大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大气中TSP、PM10和PM2.5的监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中流量大气采样器和四通道采样器的基本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2、学习质量法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重点掌握滤膜的称量、采样器参数的设定与读取。 二、实验原理 采样原理:采样头通过冲击式切割器实现不同粒径颗粒物的选择性分离,小于2.5 μm、小于10 μm 的颗粒随气流绕过碰撞器而在下游捕集在滤膜上。 测定PM10和PM2.5的方法是基于重力原理制定的,本实验使用的是国外广泛采用的滤膜捕集-重量法。原理为选用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已经恒重的滤膜,使环境空气中TSP和PM2.5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的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即可以算出TSP和PM2.5浓度。滤膜经处理后,还可以进行组分分析。 三、实验仪器 1、PM2.5——四通道采样器 2、TSP——中流量采样器

3、8cm滤膜:提前一天恒温称重好放入烘箱; 四小膜供PM2.5用,一大膜供TSP用 4、分析天平 感量0.1mg或0.01mg. 5、恒温恒湿箱 6、镊子手套等; 四.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 a.三楼天台上,安装两台仪器,调节采样器入口距地面高度为2.5m,并确保能正常通电及工作; b.提前一天用洁净镊子将滤膜夹入事先准备好的透明袋中,放入恒温恒湿箱进行24h恒重处理; 2.采样过程:

a.经过24h的恒重处理,称量滤膜(注意环境污染),分别平行称量五次取均值记录;然后将已称重的滤膜用镊子放入洁净采样夹的滤网上,滤膜毛面应朝进气方向。将滤膜牢固压紧至不漏气。设置好仪器相关参数:24h采样,流量10L/min; b.采样过程中不定时对采样仪器进行4-5次检查。 3.称量 a.经过24h的采样过程,配戴实验手套用洁净镊子将滤膜从仪器切割器上夹入透明带中(此时应对折滤膜,避免样品损失); b.将收集好的样品滤膜立即放入恒温恒湿箱恒重24h后,进行平行五次称量滤膜,最终取平均值记录; 4.数据计算 利用公式计算PM2.5和PM10以及TSP的含量: 浓度含量(μg/m3) 其中:W1——采样后滤膜重量g W2——采样前空白滤膜重量g Q——采样一起平均采样流量L/min t——采样时间1440min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汇报

第一章绪论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就目前形势来说大气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由于我国在环境治理中,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污染与固体废弃治理和市场化关注度较高,而对大气污染治理,一直以来,比水和固废的治理度就低。因而这部分市场的推动也是相对薄弱的。 近今年伴随着中国华北地区日久集聚终于爆发出的雾霾天气问题,却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度提升到新的层面。实际上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前几年已经开始逐步开展,2002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节能减排的提倡有了一定的成果,同年8月发布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从各项政策中对大气污染防治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表明,我国2000-2011年,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19.06%,11年间增长了2.39倍。 1.1PM的概况 PM2.5指的是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mm的颗粒物[1]。公众较为熟悉的获知空气污染指数是在当下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指数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其中,可以通过人体的组织器官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的直径比2.5μm大、等于或小于10μm的颗粒物通常是指可吸入颗粒物,通常用PM10来表示;而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被定义为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空气污染的指数越严重,这个值就越高,称为PM2.5。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在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是细颗粒物与粗颗粒物的评判标准也是主要的区别,体积要比PM10小的多,比人类的头发还有要细上许多,是头发的十分之一的大小。大气中颗粒物的粒径要小于 2.5微米和粗颗粒物对比,别看PM2.5粒径小却危害巨大,它的表层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不仅如此它还

空气中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

空气中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 空气中的颗粒物是空气中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按其粒径大小,可分为粗分散系 (粒径>10μm)和胶体分散系(0.001~10μm) 。其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粒径小于10μm 为 可吸入颗粒物(PMl0),由于粒径较小,易于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中,危害人体健康。直径 小于 2. 5μm 的颗粒物质为细颗粒物(PM2.5),大部分有害元素和化合物都富集于细颗粒物上,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含碳颗粒、金属颗粒、矿物质等是细颗粒物的主要成分。细颗 粒物粒径越小,其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和被人体吸收的比率则越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 越大。 那么,空气中的颗粒物,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呢? 一般来说,空气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其中,呼 吸道吸入是最主要也是危害最大的途径之一。粒径越小的颗粒物对人体危害越大,粒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可被鼻毛吸留,也可通过咳嗽排出人体,而粒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 物可随人的呼吸沉积肺部,甚至可以进入肺泡、血液。粒径0.5~2μm 的高密度颗粒物最 易被吸入并在肺泡区沉着。Churg等用电镜对10例温哥华居民的肺脏解剖标本分析发现, 沉积在肺实质内的粒子96%为PM2.5,提示肺脏对此粒径范围的颗粒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滞留性。PM2.5沉积于肺泡区后,通过对肺粘膜的直接刺激作用,作为异物引起炎症反应或作为 致敏原导致过敏反应等,引起肺泡和粘膜损伤、支气管及肺组织炎症、慢性纤维化,加重哮喘,甚至导致肺心病等。此外,吸附于颗粒表面的可溶性毒性物质则可进入血液,对肺组织、心脏乃至全身各器官造成损害。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抵抗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人体的侵害,在体内形成了 大量的屏障结构,主要包括气血屏障、血脑屏障、血睾屏障、滤过屏障、血胎盘屏障等,这 些屏障结构是人体的保护性机制,对维持机体健康和正常机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 的屏障结构由多层细胞或组织构成,如:气血屏障位于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由肺表 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肺泡上皮细胞层、上皮基膜、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毛细血管 的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六层组成;血脑屏障由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及其之间的紧密连接、毛细血管的基膜、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起组成;血睾屏障由毛细血管的内皮和基膜、毛细血管 与曲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曲精小管的基膜、曲精小管的支持细胞及其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滤过屏障位于肾小囊,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非细胞性基膜,上皮细胞足突之间的裂隙

欧洲大气颗粒物标准及监测体系_王晓彦

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中国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Vol.30No.6Dec.2014 欧洲大气颗粒物标准及监测体系 王晓彦,李健军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摘 要:以欧洲环境空气质量及清洁空气指令为基础,从标准限值、监测点位布设、监测方法等多个方面,对欧洲大气颗 粒物标准及监测体系进行了综合阐述。由极限值、目标值、暴露浓度限值、评价上限和下限等构成的标准限值体系协同作用,将欧洲大气颗粒物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大气颗粒物监测点位布设方法遵循基本布设原则和最少点位数及AEI 计算要求的详细规定;在颗粒物监测方法上,参比方法和等效方法并存,近年多种方法的应用情况也有所变化。通过对欧洲大气颗粒物标准及监测体系的综述,以期为中国大气颗粒物监测管理提供先进思路和技术参考。关键词:欧洲;大气颗粒物;标准;点位布设;监测方法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6002(2014)06-0013-06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Standards and Monitoring System of Europe WANG Xiao-yan ,LI Jian-jun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Laboratory of Quality Control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 Beijing 10001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rective of ambient air quality and cleaner air for Europe ,this paper made a review on the standards and limits ,siting of sampling point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M )in Europe.The standards and limits system consists of limit values ,target values ,exposure concentration obligation ,upper and lower assessment levels ,which maintains the European PM concentrations within a certain range.The layout of PM sampling points follow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further detailed regulations according to minimum number and AEI calculation requirements.Reference and equivalent methods for PM monitoring exist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methods has changed during recent years.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dvanced experience and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 Key words :Europe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standards ;siting of sampling points ;monitoring methods 收稿日期:2013-11-17;修订日期:2014-02-21作者简介:王晓彦(1985-),女,河北邢台人,硕士,助理工程师.通讯作者:李健军 欧洲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基于2008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颁布的欧洲环境空气质量及清洁空气指令(2008/50/EC )。该指令在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点位布设、污染物监测方法、空气质量评价与管理、清洁空气计划、信 息发布、 空气质量报告等方面做出了原则性的技术规定,是欧洲各国开展空气质量监测、评价、管 理的指导性文件[1] 。各国以该指令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管理 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以赋予指令法律效力。大气颗粒物(PM ,包括PM 10和PM 2.5)是欧洲环境空气 质量监测和达标管理的重点之一, 2008/50/EC 指令中详细规定了大气颗粒物的浓度限值、布点原 则、监测方法等一系列监测管理相关内容。研究将对欧洲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大气颗粒物标准及监 测体系进行综合阐述,以期为中国大气颗粒物的监测管理提供先进思路和技术参考。 1大气颗粒物标准和限值 2008/50/EC 指令中除规定大气颗粒物的标 准极限值外,还根据不同目的设定了一系列浓度限值对颗粒物污染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控制,形成了一套较为复杂的大气颗粒物标准和限值体系。1.1极限值 2008/50/EC 指令中对大气颗粒物浓度设定了极限值(limit value ), 是硬性的空气质量达标要求,其中PM 10日均值极限值与WHO 指导值相同,未设定PM 2.5日均值极限值, PM 10、PM 2.5与WHO 指导值仍存在一定差距。与中国不同的是,欧洲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2019 年度项目指南 结合我国大气污染特点,重点开展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研究,促进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领域研究的跨越发展,满足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需求。本重大研究计划拟组织化学、环境、毒理学、生命、医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合作攻关,通过理论与方法学创新,在探明细颗粒物关键致毒组分与毒性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其生物效应和与健康危害相关的影响机制。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拟围绕大气细颗粒物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重大科学问题,解析雾霾关键毒性成分及其来源和暴露途径;提出并建立个体水平和人群水平暴露评估的方法,阐明我国雾霾高发地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暴露特征;寻找并利用代谢组、遗传和表观遗传生物标志物,解析细颗粒物对关键信号路径的扰动作用,诠释我国特征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机制;揭示大气细颗粒物可能诱发的机体应答与机体损伤作用机理,阐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相关疾病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大气细颗粒物的毒性组分、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 (一)典型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及暴露研究方法学。 (二)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三)大气细颗粒物的健康危害效应。 三、2019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2019年拟在前四年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对以下方向进行集成: “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结合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和主要健康结局,利用多组学等现代毒理学技术,解析大气细颗粒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关键信号路径的扰动作用;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教学内容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 B T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 221 更新时间:2008-3-24 GB/T15432-1995 1995-3-25 1995-8-1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法。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合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m3。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本方法不适用。 2 原理 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3仪器和材料 3.1 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 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 2 孔口流量计: 3.2.1 大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0.7~1.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3.2.2 中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70~160L/min;流量分辨率1 L/min;精度优于±2%。 3.3 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0.1hPa。 3.4 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3.5 打号机: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3.6 镊子:用于夹取滤膜。 3.7 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 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0.012mg。 3.8 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栏目。 3.9 滤膜保存盒: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展不受折状态。 3.10 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5)%。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3.11 天平: 3.11.1 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1mg;再现性(标准差)≤2mg。 3.11.2 分析天平:用于中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0.1 mg;再现性(标准 差)≤0.2mg。 4 采样器的流量校准 4.1 新购置或维修后的采样器在启用前,需进行流量校准;正常使用的采样器每月需进行一次流量校准。 4.2 流量校准步骤: 4.2.1 计算采样器工作点的流量: 采样器应工作在规定的采气流量下,该流量称为采样器的工作点。在正式采样前,需调整采样器,使其工作在正确的工作点上,按下述步骤进行: 采样器采样口的抽气速度W为0.3m/s。大流量采样器的工作点流量QH(m3/min)为 QH=1.05 (1) 中流量采样器的工作点流量QM(L/min)为 QM=60 000W ×A (2) 式中:A——采样器采样口截面积,m2。 将QH或QM计算值换算成标况下的流量QHN (m3/min)或QMN (L/min)

13.实验十三.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采集与测试

实验十三. 大气中总悬浮物的采集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了解粉尘采样仪的基本组成,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物测试原理和方法,熟悉大气中总悬浮物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原理: 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一般分为大流量(1.1-1.7m3/min)和中流量(0.05-0.15m3/min)采样法。其原理基于: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药剂: 1.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滤膜直径8-10cm。 2.流量校准装置:经过罗茨流量计校准的孔口校准器。 3.气压计。 4.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或聚氯乙烯滤膜。 5.滤膜贮存袋及贮存盒。 6.分析天平:感量0.1mg。 7.塑料无齿镊子。 四.实验步骤: 1.采样器的流量校准:采样器每月用孔口校准器进行流量校准。 2.采样

(1)每张滤膜使用前均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2)迅速称重在平衡室内已平衡24h的滤膜,读数准确至0.1mg,记下滤膜的编号和重量,将其平展地放在光滑洁净的纸袋内,然后贮存于盒内备用。天平放置在平衡室内,平衡室温度在20-25℃之间,温度变化小于±3℃,相对湿度小于50%,湿度变化小于5%; (3)将已恒重的滤膜用小镊子取出,“毛”面向上,平放在采样夹的网托上,拧紧采样夹,按照规定的流量采样; (4)采样5min后和采样结束前5min,各记录一次U型压力计压差值,读数准确至1mm。若有流量记录器,则可直接记录流量。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8:00开始采样至第二天8:00结束。若污染严重,可用几张滤膜分段采样,合并计算日平均浓度; (5)采样后,用镊子小心取下滤膜,使采样“毛”面朝内,以采样有效面积的长边为中线对叠好,放回表面光滑的纸袋并贮于盒内。 将有关参数及现场温度、大气压力等记录填写在数据表13-1。 3.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滤膜在平衡室内平衡24h,迅速称重,结果及有关参数记录于数据表13-2。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滤膜称重时的质量控制:取清洁滤膜若干张,在平衡室内平衡24h,称重。每张滤膜称10次以上,则每张滤膜的平均值为该张滤膜的原始质量,此为“标准滤膜”。每次称清洁或样品滤膜的同时,称量两张“标准滤膜”,若称出的重量在原始重量±5mg范围内,则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无组织颗粒物采样工作步骤 遵循依据: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范导则》HJ/T55-2000 一、采样前准备工作: 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 1.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的名称应采用全称,与单位公章所示名称相同。单位的性质是指该企业属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和企业规模(大、中、小)。 了解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1.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辅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标注。 1.3单位平面布置图 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主要参数,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性或通风性),单位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变化等。 还应对单位周界外的主要敏感点,包括: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 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速

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 4、监测资料和仪器设备准备 4.1 监测资料准备 GB16297-1996 和本标准是无组织排放监测最主要的技术依据;由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排放的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依据,必须在监测前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有关部分。 4.2现场方向、风速测定仪器准备 使用便携式风速风向仪,仪器应通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性能检定合格,并在使用前作必要调试和检查。 4.3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作好准备。 二、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的采样原则: 1、要依照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有争议时,按项目和地方环保部门确定。采样时要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0m 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0m 范围内;其余物质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10m 范围内的最高浓度点。监控点最多可设 4 个,参照点只设

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附件 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 一、总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改善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促进技术进步,制定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为指导性文件,提出了防治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相关措施,供各有关方面参照采用。 (三)环境空气中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细颗粒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污染源向空气中直接释放的细颗粒物,包括烟尘、粉尘、扬尘、油烟等;二是部分具有化学活性的气态污染物(前体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生成的细颗粒物,这些前体污染物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氨等。防治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应针对其成因,全面而严格地控制各种细颗粒物及前体污染物的排放行为。 (四)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的生成与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有密切关系,防治污染应以持续降低环境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浓度为目标,采取“各级政府主导,排污单位负责,社会各界参与,区域联防联控,长期坚持不懈”的原则,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变革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不断减少各种相关污染物的排放量。 —2—

(五)防治细颗粒物污染应将工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扬尘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作为重点,强化源头削减,实施分区分类控制。 二、综合防治 (六)应将能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防治细颗粒物污染的优先领域,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优先供应居民日常生活使用。在大型城市应不断减少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限制高硫份或高灰份煤炭的开采、使用和进口,提高煤炭洗选比例,研究推广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减少燃烧煤炭造成的污染物排放。 (七)应将防治细颗粒物污染作为制定和实施城市建设规划的目的之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开展城市生态建设,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适当控制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八)应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严格实施准入制度,必要时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采取限批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布空间格局。 (九)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浓度超标的城市,应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制定达标规划,明确各年度或各阶段工作目标,并予以落实。应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污染来源解析,编制各地重点污染源清单,采取针对性的污染排放控制措施。应以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依据,建立污染排放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估和改善工作机制。 三、防治工业污染 (十)应将排放细颗粒物和前体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作为 —3—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WS/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WS/T206--2001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10)in air of public place-light scattering method 发布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本标准为执行GB9663~9676-1996、GB16153-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而制定。本标准采用光散射法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本标准采用滤纸(膜)采样-称重法确定光散射法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滤纸(膜)采样-称重法参照GB-T17095-1997《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光散射式粉尘仪的计量检定采 用JJG846《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检定规程》。 本标准从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附录A、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常州市卫生防疫站、湖北省卫生防疫站、贵州省卫生防 疫站、成都市卫生防疫站、海南省卫生防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一川、迟锡栋、刘凡、张晶、李宝成、崔九思、谈立峰、于慧芳、赵亢、王崇东、 李荣江、于传龙。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监所负责解释目次前言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定义 (1) 4 原理 (2) 5 仪器 (2) 6 测定步骤 (2) 7 质量控制 (3) 8 精密度和准确度 (3) 附录 A 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的确定 (4) 附录 B 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的经验值 (5)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附件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用于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4—

空气颗粒物净化方法

空气颗粒物净化方法 (资料来源:中国联保网) 当今空气中颗粒物去除技术主要有机械过滤、吸附、静电除尘、负离子和等离子体法及静电驻极过滤等。 机械过滤一般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捕获微粒:直接拦截,惯性碰撞,布朗扩散机理,其对细小颗粒物收集效果好但风阻大,为了获得高的净化效率,滤芯需要致密并定期更换。 吸附是利用材料的大表面积及多孔结构捕获颗粒污染物,很容易堵塞,用于气体污染物去除效果更显著; 静电除尘是利用高压静电场使气体电离从而使尘粒带电吸附到电极上的收尘方法,其风阻虽小但对较大颗粒和纤维捕集效果差,会引起放电,且清洗麻烦费时,易产生臭氧,形成二次污染。 负离子和等离子体法去除室内颗粒污染物的工作原理类似,都是通过使空气中的颗粒物带电,聚结形成较大颗粒而沉降,但颗粒物实际上并未移除,只是附着于附近的表面上,易导致再次扬尘。 静电驻极过滤以3M()“高效静电空气过滤网”为代例,采用突破性携带永久静电滤材,有效阻隔空气中大于0.1微米的颗粒污染物,如粉尘、毛屑、花粉、细菌等,同时超低阻抗确保空调稳定运行及制冷效果。此外,深度容尘设计确保使用寿命更长。当今在家庭及车载空调(如上汽、大众、通用等知名品牌畅销车型)以及一些商用建筑领域(如鸟巢、北京饭店、首都机场三期)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的标准过滤介质能非常有效地去除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当颗粒物的粒径除至5微米,2微米甚至亚微米的范围时,高效的机械式过滤系统就会变得比较昂贵,且风阻会显著增加。通过静电驻极材料过滤,能以较低的能源消耗达到很高的捕获效率,同时兼具静电除尘低风阻的优点,但无需外接上万伏的电压,故不会产生臭氧,且由于其组成为聚丙烯材质,很方便抛弃处理。 等离子催化净化技术 在该技术对上级净化产生的O3分解成氧离子, 氧离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快速与各类异味分子产生氧化反应, 将异味分子降解成CO2和H2O等无味无毒的小分子。

环境科学院: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环境科学院: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市民在灰霾天气里前行。 被灰霾天笼罩的城市。 据环保部称,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与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有一定差距。 还有专家称,已经有科学数据证明,PM2.5与肺癌、哮喘等疾病发生密切相关。而PM2.5正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元凶。 大气污染最严重国家之一 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编制于1982年,后又分别在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第一阶段的排放标准。 按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每天监测和发布的主要有三项空气污染物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 这些指标的指数在0~50时为优,51~100时为良,100以上为污染。标准规定监测的“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直径小

于10微米的颗粒物,但不包括“个头更小”的、小于2 .5微米的颗粒物(简称“细颗粒物”,又称PM2.5)。在上述三项污染指标中,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污染中的比率最大,而细颗粒物又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70%~80%。 当大量细颗粒物浮游在空中,大气能见度就会变小,天空看起来灰蒙蒙的,气象学把这一现象叫做“灰霾天”。而造成这种灰霾天的罪魁祸首就是细颗粒物。 据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公布的一张世界空气质量地图显示,全球细颗粒物污染最高的地区是北非以及中国的华北、华东和华中全部,中国大部分地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接近80微克/立方米,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有关污染指标的8倍。 当前我国的空气污染防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中国环境科学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珠三角、长三江、京津冀、四川盆地和沈阳等地城市群,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还有资料称,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灰霾天数占到了全年天数的30%~50%。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但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而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 灰霾带来的伤害有多大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当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相对湿度小于90%时,这样的天气情况为灰霾。 在环境空气质量(API指数)体系上,国际上的标准是监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 M10)、细粒子颗粒物(PM2.5、PM1)、能见度,而目前我国只是监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 在中国,可吸入颗粒物国家标准是年平均浓度每立方米空气100微克,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5倍。 医学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大。细粒子颗粒物十分微小,可以穿透呼吸道的防护结构,深入到支气管和肺部,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诱发肺部硬化、哮喘和支气管炎,甚至导致心血管疾病。 细粒子颗粒物吸附在肺泡上很难脱落。而且,细粒子颗粒物还能携带空气中的病毒、细菌、放射性尘埃和重金属等物质,对呼吸系统、心血管、免疫系统、生育能力、神经系统和遗传等都有影响。 有专家发出警告,“灰霾的形成将会对各种传染疾病的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大气环境中,人的机体抵抗力也会大为减弱。” 还有专家警告说,一些毒性物质能渗入肺泡里溶解,一些不能吸收的毒性物质则粘在肺细胞的表面,而那些被溶解的毒性物质又将随着人的血液对人的器官包括心脏造成损害。如果同一部位反复发炎,就会有癌变的可能性。 人体每天需要呼吸15立方米的空气,住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吸尘器”和“过滤器”。长期下去,细粒子污染对身体的危害要比切尔诺贝利核辐射严重。 有研究表明,对整体人群的肺癌死亡率资料与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资料进行测算,结果显示,肺癌死亡率与9年前总悬浮颗粒物的灰色关联度最大,这意味着总悬浮颗粒物致肺癌的潜伏期为8年左右。 影响最大的是人类生理年龄的两端——孩子和老人,在美国完成的一项历时8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交通污染可显著阻碍儿童肺功能的发育。灰霾,对于体质较弱的老人来说,则意味着死亡。 在中国的许多大中型城市,几亿人口面临着与空气中的隐形杀手的亲密接触。 有资料称,我国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总平均损失寿命为18年,重度污染出现后的第六天呼吸系统疾病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