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知识

池塘养鱼知识
池塘养鱼知识

池塘养鱼知识

一、池塘养鱼知识——基本概念

1. 鱼类的食性

肉食性:如鲶鱼、鳜鱼等;

杂食性:鲤鱼、鲫鱼、罗非鱼的等;

草食性:草鱼;

滤食性:鲢、鳙鱼。

根据鱼类的食性不同,在池塘养鱼生产中进行合理搭配。

2. 适应水温

根据鱼类适应水温不同可将鱼类分为热带鱼、温水鱼和冷水鱼。

热带鱼:一般适应水温低线为10℃左右,如罗非鱼水温降至12℃时开始死亡,最高适温可达40℃,适应水温为16~40℃,最佳适温28~32℃。

温水鱼:适应水温多为0~32℃,如鲤鱼,当水温达10℃时开始摄食,最佳生长水温为24~30℃。

冷水鱼:适应水温上线在20℃左右,如适应水温为4~20℃,最佳生长水温为12~18℃,当水温超过24℃时停止摄食,容易死亡。

二、池塘养鱼知识——池塘养殖与调控

1. ph值

鱼类最适ph值为7.0~8.5,当ph值10.6时全部死亡。

ph值7时,会影响到水体中的nh3-nh+4离子平衡,增加了具有毒性的非离子氨浓度,对鱼类造成危害,同时会使鱼分泌大量粘液影响呼吸。

调控:当水体中的ph值小于7时可用生石灰调节,反之ph值高于9时,调节较困难且造价较高,不宜提倡。

2. 溶解氧

1) 溶解氧对鱼类影响

鱼类是用鳃呼吸水体中的溶解氧,当水中溶解氧低于4毫克/升时,鱼类减食量13%;低于3毫克/升时,减少吃食36%;低于2毫克/升时,减少吃食54%;低于1毫克/升时,停食,出现浮头现象,严重时出现泛池。

2) 溶解氧来源

水中溶解氧有两条途径。一是水体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是空气中氧气扩散溶解于水中。在晴天情况下,池塘水体溶氧95%以上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培育好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极其重要。

3) 水体中氧气消耗

水体中耗氧分生物耗氧和化学耗氧,生物耗氧指水体中鱼类、浮游动物等动物呼吸及夜间无光时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呼吸耗氧。

化学耗养指水体中有机质等在细菌作用下氧化分解的耗氧,而往往水体中化学耗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般达耗氧量的72%以上。

4) 增氧措施

a、培育一定量的优质的种类的浮游植物。利用施肥、调控水等措施培育浮游植物达20毫克/升~100毫克/升,并保持浮游植物的嫩而不老,使水体中浮游植物保持高产氧状态。

b、降低化学耗氧量

①渔闲期清除池底里变臭的底泥。

②适量科学投饵,减少过剩饲料的沉积。

③晴天中午经常打开增氧机,把含氧量高的上层水带入底层,使底泥中有机质迅速分解,从而减少夜间耗氧量。

c、减少不必要的生物耗氧,清杀野杂鱼虾等,杀灭过多的浮游动物。

3. 氨氮

氨氮包括离子氨(nh4+)和非离铵(nh3),是鱼类等水生动物主要代谢物及有机质氧化分解的产物。离子氨为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氮素,水中浮游植物优先利用离子氨的氮素。分子氨对鱼类具有毒害作用,且随ph值升高含量加大,毒性增加。当ph值小于6时,均以离子氨形式存在,当ph值大于11时均以分子氨形式存在。

nh3+h2onh+4+oh-

nh3能损害鱼类鳃组织,降低吸收和运输氧的能力,同时阻止鱼体内的氨向体外排出,导致鱼类减少摄食甚至停食,且影响鱼类渗透作用。水产养殖水体要求非离子氨浓度小于0.05毫克/升,总氨小于2毫克/升。

控制氨氮超量办法是:

①换水;

②每亩用20~50千克沸石粉泼洒;

③全池泼洒硼酸钠(硼砂)2~10毫克/升;

④全池泼洒生石灰20毫克/升;

⑤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或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制剂以净化池水;

⑥晴天中午打开增氧机爆气。

4.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在溶氧充足时可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当溶氧不足情况下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能迅速破坏鳃组织,使鳃组织细胞肿大、增生。亚硝酸盐被鱼吸收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hb)反应,生成高铁血红蛋白(mhb),致使鱼类摄食率低,体内缺氧,体质减弱,生长速度减慢,且易感染病原菌引发疾病,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不得超过0.1毫克/升。

控制方法:①与控制氨氮毒性措施同;

②全池泼洒食盐使池水浓度达20毫克/升。

2、投饲技术

饲料的投喂应遵循"保质、适量、定点、定时"的原则。

保质:使用优质全价饲料,根据养殖鱼品种不同,不同生长期选择不同质量的饲料品种,既不能选用营养过低的饲料,也不能使用营养过剩饲料。低营养料不能使鱼类达到最佳生长速度;过剩营养料造成营养浪费,还可能引起营养代谢疾病。

适量:日投饲量一般用鱼体体重百分比表示,称投饵率。投饵率确定与鱼品种、鱼体大小、水温、水质、溶氧密切相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