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森林里有许多动物,其中大象和猴子是好朋友。小猴兄弟种的桃树上,桃子已经成熟了。可是,他们没有房子,每一次下雨,他们都被雨淋。这天,他们决定造一座木头房子。它们的好朋友大象知道了,赶紧过来帮忙。看,大象在做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师: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体现“2个十是20”)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怎样列算式?

师:怎样计算20×3呢?

生:(讨论汇报)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生:(互相说一说)

师:照这样计算,5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你是怎样想的?8头大象呢?

练习

4×3=7×8=5×6=

40×3=70×8= 5×60=

2.学习例2。

师:大象帮小猴运木头,小猴为了感谢大象,到果园里忙着采桃子招待来大象。(课件出示场景)

师:小猴们在干什么?一只小猴说,我采了14个桃,另一只小猴说,我也采了14个桃,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

师:(结合学生的列式14×2)提问:怎样想出结果?

生:(操作、讨论、汇报)

师: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师:“2”写在哪里?为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结合情境图,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对应理解。)

让学生运用这种初始模式进行试算:

师:(比较、讨论)这几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能否简化?怎样简化?

生:(用简化后的写法计算刚才几道题,并对应说算理。)

生:(计算“试一试”,说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以及验算方法。)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用竖式计算。

13×2 2×21 4×22 32×3

2.解决问题。

(1)练习1。

(2)练习2。

3.综合运用。“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小结和学习评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两位数乘一位数(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学会优化计算策略,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的意见,体验合作的快乐,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孩子们,还有几天就是小兔米菲的生日了,许多小动物都准备了礼物送给它,你们想去森林参加她的生日PARTY吗?(想)那我们去之前先来练一下本领吧。

出示口算题和填空题

指名回答

二、学习示例1

(一)出示情境图1(3头大象搬木头)

师:看来小朋友以前的知识学得非常扎实。那我们一起走进森林公园。

大家看:大象伯伯在干什么?

生:大象在用鼻子搬木头呢。

师:哦。原来大象伯伯为了给小兔米菲过生日,正在准备礼物呢!有几头大

象在搬木头呀?

生:3头。

师:每头大象搬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生1:我先数一堆是10根,两堆就是20根。

生2:我用10×2得到20。

师:想得都很好。大象到底运来了多少木头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生1:我用3×20。

生2:我用20×3。

生3:我用20+20+20。

师:大家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前面两种方法,也就是“乘法”。(板书)

那这题20×3等于多少?

生(齐答):是60根。

师:哦,那你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呢?

预设:

生1:我是用20+20+20得到60根的。

生2:我是看图上有6堆,每堆10根,就是60根。

生3:我先想“二三得六”,再把那个0加上等于60。

师:这种想法有意思,那你是用了一句乘法口诀“二三得六”,那后来又添了一个0是什么意思?

生:我是这个0先不看,乘出来后,再把这个0加上去。

师:用这种方法想时,先不看0,也就是先算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再在6后面写0。

(二)出示情境图2(8头大象)

师:请看屏幕,又来了一些大象,现在一共运来多少根木头呢?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生1:一共有8头大象,我用20×8。

师:20×8又等于多少呢?

生1:等于160根。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20+20+20+20+20+20+20+20,结果等于160根。

师:不错。有没有同学跟他的想法不一样?

生2:我是用“二八十六”这句口诀来算的。

师:哦,用“二八十六”,那这个0——

生2:先不看这个0,等到乘出结果后再添上去。

师:为什么要再添上0?

生2:先用2×8=16,表示16个十,是160,所以要再添上一个0。

师:小朋友们真是善于动脑,大象伯伯们齐心协力,米菲的礼物建好了(欣赏)。

(三)练习巩固

师:瞧,小狗花花正在拔萝卜,它也想给送礼物呢?我们一起去帮忙吧。

师:口算。请大家在计算时边做边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这三组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可以用口诀来算。

生2:每组上下两题都想同一句口诀。

生3:每组下面算式的结果都比上面多一个0。

师:那每组下面算式的结果为什么都会多写一个0的呢?

生3:因为每组下面算式算的都是整十数乘一位数,都是几个十了,所以会多写一个0。

师: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会算吗?

生齐答:能!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交流。

三、学习示例2

1.出示桃子图。

师:同学们,请看小猴子也为米菲准备了礼物,是什么啊?(出示桃子图)看了这副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生1:有两只猴子在采桃,

生2:一只猴子采了14只,另一只猴子也采了14只。

生3:14只桃子都是10只放在一个筐里,还有4只放在另一个筐里。

师:那么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怎样列式解答呢?

生1:14+14。

生2:14×2。

生3:2×14。

师:那这道题你是怎么算的呢?同桌间可以商量一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出结果的?

生1:我是用14+14,得到28的。

生2:我是看图的,右边筐里一共是8个,左边筐里一共是20个,合起来是28个。

生3:我是用乘法来想的,10乘2等于20,4乘2等于8,20加8等于28。

师(指着屏幕):刚才有位同学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呀?

生:是图上右边的那两个筐里的8个桃。

师: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子就是算什么呢?

生:10乘2等于20。

师:刚才我们先算了个位上的,再算了十位上的,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生:相加。

师:是啊,要把右边筐里的和左边筐里的桃子都相加,就可以算出桃一共有多少个。

师:小朋友,刚才算的过程还可以用竖式来表示,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我们已经学过了,那这里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怎样写呢?“2”写在哪里(个位上)

(师逐步板书如下:)

1 4

× 2

84×2=8

20……10×2=20

28……8+20=28

师:小朋友,这是我们竖式计算时想的过程,三个算式可以简洁地记录在竖式中

1 4

× 2

28全班齐读计算过程

师:谁能说说计算时要从哪位算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刚才这道题14×2与2×14都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相乘,但是我们写竖式的时候,一般都将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

师:请完成竖式计算3×21=

指名交流答案。

四、巩固应用

1.火眼金睛(纠错)

师:小猫美美也为米菲准备了礼物,是什么呢?(五彩气球),比一比谁是火眼金睛?

出示题目。全班交流。

五、全课小结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乘法的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交换律。

2.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3.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提高数学概括能力。

4.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过程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知识迁移总结出乘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都看了哪些书?(叫三四个学生回答)师:你们真会读书。书是知识的海洋,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郑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两本书,请看屏幕。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师:郑老师听说这两本书不错,于是各买了一本送给我的妹妹,你知道郑老师花了多少钱吗?

生:50元。

师:谁能列一列算式?

生1:28+22=50元

生2:22+28=50元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加法算式),你能说说这个加法算式每一部分的名字吗?

提问: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假设1:都有28,22,50。

师:你的眼睛真亮!从数中找到相同点。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

生:都有加号、等于。你说的也是相同点。还有吗?

假设2:两个数位置换了?

师:哪两个数位置换了?在加法里面它可是有名字的哦!

生:加数换了。

师:几个加数换了?

生:2个加数位置换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和一样。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我们的发现?

师:通过我们的发现相同点是(两个加数分别是22和28,和都是50,)而不同处只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师:既然28+22和22+28的和都是50,我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号

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一样的呢?

生:是的。(不一定的)

师:各抒己见。没关系,用你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

师:在本子上照样子写一写具有这样特征的一组算式。写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写的?刚才的猜想对了吗?

师:谁愿意分享你的成果?

师:为了方便记录,我这样写,可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例子写在黑板上。4,5名学生汇报。)

师:孩子们,写得完吗?(写不完)写不完可以用什么表示?(省略号)(1)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师:现在用你明亮的眼睛仔细瞧一瞧我们写的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的发现?

小结:我可以把你的意思理解成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以

吗?

师:看来任何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们(大部分孩子)刚才都猜对了?

师:你能把我们发现的这个加法规律取个名字吗?

师:你们真聪明,几乎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如果你发现的早,说不定就用你取的名字了!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加法规律叫加法交换律。把我们伟大的发现自豪的读一读吧!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师:简单的15个字就总结出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可是郑老师特别贪心,想用更简单的方法,比如说符号呀,字母呀,你能实现郑老师的愿望吗?在本子上写写。

生1:◆+●=●+◆(符号表示法)

生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文字表示法)

生3:a+b=b+a(字母表示法)

师:孩子们真厉害,想出这么多的方法。那你觉得哪种方法书写起来最简单呢?理由是什么?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字母a,b表示,怎么写?

生:a+b=b+a

(二)探究乘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是两个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那请同学们猜一猜乘法中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呢?下面请用研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研究乘法是否有交换律?你可以根据我的温馨提示带着我们的学习卡解决这个问题。(1.试着举出一道乘法算式,还可以怎么写?2.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的发现进行猜想。3.接着举几个例子,对所发现的进行验证。4.分别用一句话和字母a,b表示发现的规律并给运算定律取名字。)乘法中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吗?

1.我的乘法算式:()×()=( )也可以这样写()×()=( )

()×()○()×()

2.我的其他例子:

3.我的猜想:对()不对()

4.用一句话表示发现的规律:

5.用字母a,b表示发现的规律:

6.运算律的名字:

教师收集错误和正确两种结果,全班交流,得出乘法交换律结论。

(三)比一比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正因为它们的共同点名字里有了共同的(交换律),正因为它们的不同点名字里有了不同的(加法和乘法)。

四、联系生活、提高认识

1.体会交换律的重要性。

除了用口算计算出这个加法算式的和,还可以怎么算?(列竖式)

我们一起看一看。还记得用不同的方法计算54×312吗?你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下面计算方法的道理吗?

2.生活中的交换律。

竖式中有我们发现的交换律,生活中有吗?请举例说一说。

师:看来生活中处处有它们!

五、分层练习,巩固提升

那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问题吗?打开数学书,看你学得怎么样?

1.填一填。根据交换律填缺少的空格。

2.算一算。运用交换律验算计算结果。

3.辨一辨。在辨中巩固两个交换律。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孩子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加数加数和

28 +22= 50

22+28=50

28+22=22|+28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a×b=b×a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

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小学数学全套教案第1课时 20以内的数的认识

第9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和序数及进一步巩固“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 2.培养学生数数、读数、写数以及数的大小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20以内数的序数含义、数的顺序及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20以内加法(进位加)能脱口而出,熟练应用2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20 1. 0 →20 2 →16 20 →0 2.完成教材第105页的第1题的第(1)~(5)小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复习基数与序数。 1. 2.学生举例说明,如:教室里有4个小组,××在第4

三、复习数的组成及读写 1. 5个一是(),写作( 2个十是(),写作( 14里面有()个十和() 2. 3. 四、复习加减法 1. (1) (2) 2.加减法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 3. (1 (2)师生共同回顾,加法怎样想得数能又准又快?减法呢?4. 五、 1. (1)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

(2)个位上是6,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3)十四写作(),16读作( (4)与15和17都相邻的数是( (5)比19多1的数是(),比19少1的数是( (6)18前面的一个数是(),后面的一个数是()。 2. (1)11是由1个一和1个十组成。( (2)把9根小棒分成两堆,只有3种分法。( (3)11后面的第四个数是15。( (4)十八写作108。( (5)个位上是3,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31。( 1. + 8 = 10 12 - = 2 + 7 = 14 + 4 = 6 8 - = 0 9 +=15 2.完成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五第4 3.完成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五第5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梯子图,梯子的每一个格子都写一个算式,算对了,小熊就往上爬一格。5 4.完成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五第6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数以及20以内数的加减法。谁愿意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7= 6×3= 4×7= 3×5= 8×8= 5×2= 二、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有了20×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算200×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1)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口算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二)估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教学例2 (8)出示例2情景图。 (9)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9×6≈ (10)鼓励学生根据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估算这道题。 (11)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48×4≈200(元) 50 (12)完成“试一试”。 (13)总结估算的方法: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2.综合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遇到错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并督促改正。 2.想想做做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5题。 (2)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每道题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完整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 案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共6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1、写出积是240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式。 ——×——=240 ——×——=240 ——×——=240 ——×——=240 2、用 3、0、7组成一个三位数,最小是( ),是( )。 3、你的一拃(zha)大约长1( ),用“拃”来估一估你坐的这张课桌的高约是()分米。 4、( )里能填几? ( )×6< 57 ( )×< 43 ( )×4< 31 ( )×9< 60 5、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一个西瓜重4( ) 一枚2分硬币重( )克 小明身高115( ) 小勇跑50米约要10( ) 6、450×8的积末尾有( )个零。 405×4积的中间有( )个零。 7、光明小学上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8:30,经过40分钟后,( :)下课。 8.、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 )厘米。如果另一个长是8厘米的长方形周长和这个正方形周长相等,那么长方形的宽是( )厘米。 9、在一个布袋里放入4个红球和1个白球,然后每次摸一个球,摸20次,( )色球摸到的次数可能多,( )色球摸到的次数可能少。 10、用4张硬纸条做成一个长方形框,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这个框变成( )形。 二、判断。(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0分) 1、用两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 2、一个三位数与8的积一定是四位数。( )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正方形。( ) 4、在有余数的除法中,除数要比余数小。( ) 5、把一张纸分成7份,4份就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使用一种交通工具它每小时行15千米,这种交通工具可能是(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60分=1时60秒=1分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小学数学全套教案探索图形

探索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探索图形。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2.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要许多计算才能得到,但是今天我们不去探讨这个,我们今天来进行一个不需要怎么计算,但是需要发挥你们想象力的小探究,好不好? 二、新课讲授 1.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m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你觉得这些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2.看来同学们都比较聪明,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那么如果将这个大正方体拼得再大一点呢?课件演示: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3cm的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 (1)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需要9个小正方体) (2)这个时候这些小正方体,都有什么特点呢? (3)提出问题: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板书。 3.如果拼成棱长为4cm、5cm、6cm的的大正方体后,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1)学生借助直观图独立思考,解决拼成棱长为4cm的大正方体的问题。 (2)分类汇报交流。 ①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的位置。 ②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2×12算出来的。 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个两面涂色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20年8月27日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 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 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 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 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 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

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三年级数学下册3《速度、时间和路程》习题浙教版

《速度、路程和时间》习题 A组 1、蜜蜂的飞行速度是每分钟500米,可以写作()。 2、大象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80千米,可以写作()。 3、(1)4千米/时表示(); (2)12千米/分表示(); (3)350米/秒表示()。 4、小华从家走到学校要走450千米,每分钟走90千米。根据条件可以求() A、路程 B、速度 C、时间 5、小明从家要走到学校用12分钟,每分钟走70米。根据条件可以求() A、路程 B、速度 C、时间 6、路程一定时,速度越快,用的时间越少() A、正确 B、错误 7、从甲地到乙地,如果走同一条路李叔叔的车比何阿姨的车所用的时间少,就说明() A、李叔叔的车比何阿姨的车速快 B、李叔叔的车比何阿姨的车速慢 B组 1、已知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为2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需要4小时,共行驶80千米。 ×表示(); (1)204 ÷表示(); (2)804 ÷表示()。 (3)8020 2、填表。 (1)小轿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飞机的速度是小轿车的几倍?

4、甲乙两地相距276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以每小时12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20个小时,离乙地还有多远? 5、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了3小时后,距离乙地还有15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6、甲乙两镇的距离是15千米,如果步行的速度是3千米/小时,走多长时间可以从甲镇走到乙镇? 7、一列火车,提速前平均每小时行驶72千米,从秦皇岛到邯郸用了12个小时,提速后平均每小时行驶90千米,提速后从秦皇岛到邯郸大约需要多少个小时? 《速度、路程和时间》习题答案 A组 1、500米/分钟 2、80千米/小时 3、(1)每小时行驶4千米 (2)每分钟小时12千米 (3)每秒小时350米 4、B 5、A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 9、简单经过时间计算:(1)可以用钟面的数格计数法, (2)用算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2、4单元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口算计算:一般先算整百加减整百数、整十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再把结果相加。(注意进位与退位) 1 / 6 估算:把加数看成接近它的 十、整百的数,再进行口算。 万以内的加法笔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位满十就要向前进1. 万以内的减法笔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如果要从十位退1,而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退1当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当10,这时十位上的数 9。 加法的验算:(1)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2)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1)用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2)用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 识记以下关系式: 加数+加数=和验算(1)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2)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验算(1)被减数-差=减数(2)差+减数=被减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除法 一、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成三次教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下册)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五方面的具体内容。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步除都没有余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商是非整十数的和是整十数的)。 验算:用“商×除数=被除数”或“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验算除法。 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实际问题: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把总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问题。 收集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第11页第3题里可以体会“一共用去的线÷单价=买的本数”,第12页第4题可以体会“总价÷数量=单价”。这些都是常用的数量关系 第二单元认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包括计数单位“万”和数位顺序表,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等内容。这些知识在以后认识多位数时,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教学整千数与一万。要继续理解计数单位“千”,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整理并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要读、写整千的数,理解整千数的意义,进行整千数的加、减计算。 教学非整千的数。要理解并掌握非整千数的组成,以及读、写数的方法。要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要初步整理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要进行简单的估计。

全单元的练习。要整理全单元教学的知识,进行双基训练。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条: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与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克和千克,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观 念是教学的重点。 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千克。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教学克。知道克是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与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第四单元加和减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加、减口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加、减口算这部分内容里,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为主,还有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与相应的一千几百减几百(退位)。教学的实际问题是较难的两步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各有一道例题。其他口算在练习里带出。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以一道例题带出一串变化了的实际问题,突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单元练习。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过时、分、秒,能够认读钟面上时间的基础上,教学24时记时法。教学目标是:1.了解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2.会使用24时记时法;3.会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内容分成三段编排。

浙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每周一练1-10

三上数学每周一练 1(复习)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 360秒=()分 1200克=()千克()克 90分=()小时()分 1时30分=()分 80分=()时()分 50千克=()克 95秒= ()分()秒 432-( )=432-200+2 376+( )=376+400-3 ( )+277=277+100-4 522-( )=522-300+11 678-296=678-300+() 二、计算 1、打*题验算,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 4987+604 * 895-647 98+299 *526+5778 2、递等式计算。 1000-425-137 937-(37+16) 801-187+245 76-48+32 (66+6)÷8 70-36÷9 3000-175+825 100-64÷8 三、用4,0,0,8组成不同的四位数中 (1)最小的四位数是();(2)最大的四位数是(); (3)两个“0”都不读出来的数是()和(); (4)只读一个“0”的数有()。 挑战题:王奶奶卖鸡蛋。上午卖出总数的一半多10个,下午又卖出剩下的一半多10个,最后还剩下35个。王奶奶原来有多少个鸡蛋?

三上数学每周一练 2(二位数×一位数)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口算。 14×7= 17×5= 15 ×6= 29×3= 35×6= 230×6= 25×8= 26×3= 5×94= 16×5= 67×7= 103×4= 78×6=420+( )=( ) 85×2=( )+10=( ) 48×3 =120+ ( ) =( ) 77×9= ( ) +63 = ( ) 86+( )=86+100-3 3( )×7=22( ) 76×2= ( ) +12=( ) 243-( )=243-100+2 *( )×( )=5( )2 三、列竖式计算 97×6 79×8 87×6 49×7 88×7 四、解决问题。 1、把所给的数填入 ,使竖式成立。 如: 4、7、5 ;、3 、7; 6、6、7; 6、5、7; 3 7 8 3 3 3 4 0 2 3 8 0 2、服装厂要赶制600套西装,已经做了6天,平均每天做34套,还要做多少套? 3、列式计算求 所表示的数。 *4、求图形代表的数(要有过程)。 51 × 5 7 × × × 4 =( ) =( )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

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毫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共6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小学数学总复习全套教案

小学数学总复习教案 总复习(1) 教学内容:总复习(一)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性质,并能正确地判定数的范围。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理解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自然数十进制的计数法多位数的读法 整数零 ….(小于0) 小数的意义小数大小的比较 有限小数 数小数小数的分类 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小数的性质 …… 2、基数、序数概念 3、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预表。 4、整数、小数的读法 5、万、亿做单位记数 较大的数可用万、亿作单位进行改写不是整万、整亿的数可用小数表示。如:18000000=180万110600000=1.106亿 6、近似数表示:(1)四舍五入法(常用) (2)进一法(3)去尾法 二、练一练 (1)p.91填空 a.学生练习 b.反馈:说出正误理由,并讨论如何改正。 (2)p.92判断 a.学生练习判断。 b.反馈并说明理由。 (3) a.一个五位数加上1就变成六位数,这个五位数是(),一个五位数减去一就变成四位数,这个五位数是()。 b.把下列各数从小到大用符号连接起来0.70.750.750.760.75。

c.用0、1、2、3、………9这十个数字,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写出一个最接近十 亿的整数。 d.课本、92页第3题。 三、总结: 本课复习了哪些内容?我们是怎样复习的?你认为哪些知识非常重要或者以前对哪些题目要犯错通过今天的复习想提醒大家? 四、提高练习 1、用 2、 3、4分别去除一个数,正好都能整除,这个数最小是(),把它写成 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是()。 2、互质的两个数的积是68,这两个数是()和()或()和()。 3、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绕操场滚铁环,绕一周甲要3分,乙要6分,丙要9分。 3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至少要()分,3人才能同时在出发地点相会。 总复习(2) 教学内容:总复习(二)整除概念 教学目标:1、理解整除的意义,掌握整除及有关的基本概念,能正确的判断。 2、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整除的有关概念,并能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灵活理解整除的概念。 一、知识整理 1、复习整除的意义。 出示:下列各式中,哪些式子表示整除? 12÷4=3 20÷0.5=40 35÷7=5 45÷45=1 4.2÷1.4=3 78÷7.8=10 (1)学生思考后回答。 (2)问:为什么这些式子表示整除?谁能说说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 出示: 请把这两个概念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2、复习概念系统。 (1)数的整除单元里,你学过哪些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这样的关系? (2)看书93页并填空。 (3)看图回答: 这些概念中,最基础的概念是什么? 与倍数有关的概念是哪些?

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