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沈登苗中国文化研究

29、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沈登苗中国文化研究
29、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沈登苗中国文化研究

29、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沈登苗/中国文化研究/1999/59-66/北京/【正文】

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一简单的回顾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对历史人才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时,就以具体的历史人物和抽象的科举中式人数为取样对象。前者如丁文江的《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注:《科学》第八卷第一期(1923年)。),以《二十四史》列传人物的籍贯为主要对象。后者如张耀翔的《中国人才产生地》(注:《晨报副刊》第1480—1481号(1926年)。),以清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为研究核心。此后数十年,除潘光旦、费孝通、何炳棣等的若干研究外,有分量的历史人才地理分布及变迁的文章不多见。70年代末以来,历史人才地理分布的研究再掀高潮。然这一时期的探讨仍以具体的历史人物和抽象的进士人数为两大素材。典型的如陈正祥的《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注:载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1983年,第1—16页。)、吴培玉的《我国历代人才的地理分布与流向》(注:载《人才研究》,1988年第二期。)都以唐代诗人、北宋宰相和唐前后期的进士、明代三鼎甲等的籍贯分布来考察人才聚集地及其走势,直到80年代末,相关的研究基本上未涉及人才和进士在地理分布上的具体比较。1991年第一期《教育研究》发表了缪进鸿教授的著名论文《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对人才和进士的空间分布作了若干间接的比较,显露了进士与人才在地理分布中的一些内在联系,隐现了唐至清科举和人才中心城市形成和转移的轨迹,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起了筚路蓝缕的作用。

近几年,有关历史人才地理分布的佳作时有发表。如陈国生的《〈明史〉入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刍论》(注:载陈国生:《〈明史〉入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刍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二期。)、范金明的《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注:载《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二期。)。但陈文仅讨论了《明史》人物的本贯分布,没有触及到明代进士的区域分布,而范文只反映了明清江南进士的籍贯分布,且没有对该地同一时期的专家学者作比较。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历代进士与人才的地理分布作专门的、直接的、对应的研究。因此,尽管从张耀翔到何炳棣至刘海峰都认为进士是人才分布乃至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最佳资料”(注:参阅张耀翔:见《晨报副刊》第1480—1481号(1926年);何炳棣:《明清进士与东南人文》,载《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一期。),但因没有人提供足够的、令人信服的实证,使他们的理论尚未产生应有的影响,以至于今天人们对科举与人才在时空分布中的相互联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仍有相当多的人对科举制度的客观性、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和考试内容的智力性表示怀疑,对人才中心随科举中心的转移而转移这样一个重要的规律性的历史现象竟鲜有人问津。因此,对这一课题展开讨论的学术意义和借鉴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取样对象

1、进士。“进士”从广义上讲也是人才,但本文一般仅指“学历”或“出身”而言。本文进士和巍科人物均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谢沛霖编,上海古籍,1980)统计。因明代的进士籍贯有户籍和乡贯之分,并有者,本文均按乡贯计算。

2、人才。本文所指“人才”,主要指明清时期一流的专家和学者。统计以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凡有明清人物的43个学科所收的明清(凡1870年前出生或1935

年前卒的近代人物也基本收入)专家学者(含有成果或著作条目的作者)为主要依据。其中,美术家择要收入56人(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收明清画家140多人,现据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重点介绍(10排文字以上)的专家收之。),其他42个学科的明清人物除宗室、旗籍和宦官人员外全部收入,析出重复者,计914人。再根据有关史料(注:增加人员都出自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蘧常:《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新1版。),增加科学家和学者86人。则本文取样的人才总数为1000人。又因为在考察中发现,各级人才中心的形成,一般都以地域文官群体的率先崛起为特征,故本文还将从“人物”的角度对相关区域的文官群体扼要叙述,以充实研究的内容。

三明清人才最多的城市几乎都是科举发达的城市

1、研究现状。表1反映了明清各省进士与人才地理分布的一般关系。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省的面积、人口和经济、文化、教育条件有很大差异,仅从每省进士的绝对值还不能甄别各地文风的高下。就此,张耀翔、缪进鸿曾设计根据各省进士达到全国平均录取水平的县在全省中的比例多寡来衡量各省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现据本人计算,每县进士的平均水准明代是18人,清代是16人。统计省份及实得,详见表2。

表1 明清各省进士与人才的地理分布

朝代明代

人数名次进士名次人才名次

省份

浙江3697 1 77 2

江西3114 2 33 3

江苏2977 3 103 1

福建2374 4 15 并5

山东1763 5 10 8

河南1729 6 13 7

河北1621 7 9 9

四川1369 8 4 12

山西1194 9 2 并14

安徽1169 10 32 4

湖北1009 11 15 并5

陕西870 12 7 11

广东857 13 8 10

湖南481 14 3 13

广西207 15 1 并17

云南122 16 2 并14

甘肃119 17 2 并14

贵州32 18 1 并17

辽东23 19 1 并17

旗籍- - -

其他87 - -

合计24814 338 -

朝代清代

人数名次进士名次人才名次

省份

浙江2808 2 113 2

江西1919 5 13 并11 江苏2949 1 214 1

福建1371 8 32 7

山东2270 4 25 8

河南1721 6 7 15

河北2674 3 47 4

四川753 13 13 10 山西1420 7 12 并11 安徽1119 10 55 3 湖北1247 9 12 并11 陕西1043 11 11 14 广东1011 12 40 5 湖南714 14 37 6 广西568 17 15 9 云南694 15 5 并16 甘肃289 18 5 并16 贵州607 16 4 18 辽东186 19 3 19 旗籍1281 - - - 其他103 - - - 合计26747 - 662 - 朝代明清两代

人数名次进士名次人才名次

省份

浙江6505 1 190 2

江西5033 3 45 7

江苏5929 2 317 1

福建3745 6 47 6

山东4033 5 35 9

河南3450 7 20 11 河北4295 4 56 4

四川2122 11 17 13 山西2614 8 14 15 安徽2288 9 87 3

湖北2256 10 27 10 陕西1913 12 18 12 广东1868 13 48 5

湖南1195 14 40 8

广西775 16 16 14

云南816 15 7 并16 甘肃408 18 7 并16

贵州639 17 5 18

辽东209 19 4 19

旗籍1281 - - -

其他190 - - -

合计51561 - 1000 -

表2 明清各省进士达到平均水平的县数及百分比

省份云贵广甘湖广四河陕

南州西肃南东川北西

县数%

朝代

明县数- - 101 34 67 83 131 133 80

达标数- - 2 1 9 12 21 22 17

朝% - - 2.0 2.9 13.4 14.5 16.0 16.5 21.3

清县数87 61 80 51 76 90 155 144 91

达标数12 11 8 4 13 14 11 45 21

代% 13.8 18.0 10.0 7.8 17.1 15.6 7.1 31.3 23.1

省份山河安山福湖江江浙合

西南徽东建北苏西江计

县数%

朝代

明县数96 111 59 104 58 63 53 79 76 1328

达标数22 28 18 35 20 22 23 40 46 338

朝% 22.9 25.2 30.5 33.7 34.5 34.9 43.4 50.6 60.5 25.5

清县数101 108 58 109 61 70 72 82 78 1574 达标数35 33 21 48 16 25 42 37 32 428

代% 34.7 30.6 36.2 44.0 26.2 35.7 58.3 45.1 44.4 27.2

由表1、2可知,明清进士与人才的空间分布存在着一定的正比例关系。但也不尽然。如安徽明清进士排名在第9位,而人才却高居第3位。再如,清代江西的进士达标率仅次于江苏而居第2位,可人才已跌到了11位。这些都说明,若按省份统计,明清进士与人才的地理分布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以上也大概代表了本文以前该课题的研究水平。因此,要切实反映明清进士与人才在空间分布上的内在联系,应另辟蹊径。

2、明清人才最多的城市几乎都是进士最多的城市。为了缩小计量单位,笔者决定在州县的基础上以城市为单位进行研究。就此,尝试推出表3—8,供大家比较、讨论。

表3 明代进士最多的24个城市

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

杭州321 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

丰城211 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

表4 明代人才最多的16个城市

苏州27 杭州18 绍兴13 徽州10 松江10 宁波9 湖州9 吴江9

昆山8 凤阳7 余姚6 吉安6 常熟6 泉州6 泰和6 太仓5

表5 清代进士最多的32个城市

杭州718 北京686 福州547 苏州406 常州285 绍兴279 湖州266 南昌266

广州257 武汉237 桂林213 建昌193 南京190 长沙190 宁波189 贵阳188

昆明176 无锡176 徽州175 嘉兴167 天津166 黄州166 开封163 济南156

镇江149 泉州149 桐城137 扬州136 常熟133 松江129 宜兴123 海宁118

表6 清代人才最多的22个城市

苏州51 杭州32 常州21 北京20 徽州19 常熟17 广州16 桐城15

无锡14 绍兴14 湖州14 福州13 海宁10 香山10 南京10 扬州10

淮安10 松江8 吴江8 太仓8 长沙7 镇江7

表7 明清进士最多的46个城市

杭州1039福州933苏州792北京775宁波698绍兴604泉州601兴化(闽)595

南昌592 广州528常州514湖州438余姚436松江420徽州401无锡388

吉安369 嘉兴349武汉340抚州325常熟319南京303开封302建昌280

镇江259 昆山258济南256桂林252丰城252黄州252宜兴240泰和230

长安226 顺德220长沙213桐城210扬州209上海204台州198海宁196

贵阳196 洛阳188昆明187天津187吴江187太仓180

表8 明清人才最多的32个城市

苏州78杭州50徽州29 绍兴27常州23常熟23湖州23北京21

无锡18松江18吴江17 广州17桐城15宁波14南京14福州14

太仓13昆山13海宁12 淮安12扬州12泉州10香山10嘉兴10

余姚10镇江9 兴化(苏)8宜兴8 风阳8 上海7 海盐7 长沙7

从以上各表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才最多的城市,几乎都是进士名列前茅的城市。如明清人才最多的32个城市,有29个是进士众多的城市(其中海盐和淮安均有进士149人)。

如果说以上所举仅涉及数十个城市,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话,我们不妨把明清各代出50名以上进士的县列入科举发达的县,把这些县所拥人才之和与其他县产的全部人才做个比较,其结论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据统计,明代出50名以上进士的县为112个,仅占全国可比县(边远数省未计,清亦然,详见表2)的8.4%,且拥有220个人才,占全国的65.1%;清代出50名以上进士的县为117个,仅占全国可比县的7.4%,且出了434名人才,占全国的65.6%。即科举发达的县较之其他县出人才的概率是:明代20比1,清代24比1,比例十分悬殊。因此,无论从全国人才最多的城市来考察,还是对明清所有的人才进行划分,人才集中产生在科举发达地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3、人才最多的城市基本上是巍科人物最多的城市。把巍科人物与人才的地理分布作一比较,不仅使我们多一个视角探索科举与人才的关系,同时,对科举制度本身是否客观,即会试、殿试决出的优胜者是否公正,也是一次很好的实例检验。据统计,明清共有巍科人物1003人次,排除复出者,实计925人。具体分布,详见表9—12。

表9 明清巍科人物的地理分布

省区江浙江福安河湖山广河四

人数西江苏建徽北北东东南川

朝代

明代85 81 79 48 16 15 13 10 10 8 8

清代25 126 170 14 40 38 18 24 17 8 4

合计110 207 249 62 56 53 31 34 27 16 12

省区陕山湖甘广贵云辽旗合

人数西西南肃西州南东籍计

朝代

明代7 5 4 3 2 0 0 0 / 394

清代 4 4 20 0 6 3 1 1 8 531

合计11 9 24 3 8 3 1 1 8 925

表10 明代巍科人物最多的21个城市

吉安19 泰和15 泉州14 宁波11 余姚10 杭州10 福州10 松江9

昆山9 苏州8 绍兴8 宜兴8 兴化(闽)8 永丰7 台州6 常州6

温州6 湖州5 无锡5 安福5 广州5

表11 清代巍科人物最多的22个城市

杭州39 苏州39 常州20 北京15 常熟13 湖州13 绍兴13 徽州12

无锡11 南京10 广州9 桐城9 镇江7 嘉兴7 德清7 松江6

余姚6 桂林 6 宁波6 福州 6 仪征6 嘉善 6

表12 明清巍科人物最多的36个城市

杭州49 苏州47 常州26 绍兴21 吉安20 湖州18 常熟17 宁波17

泉州16 北京16 徽州16 无锡16 余姚16 福州16 泰和16 松江15

广州14 南京13 昆山12 嘉兴11 桐城10 镇江10 宜兴9 嘉善8

溧阳8 金坛8 太仓8 兴化(闽)8 温州8 南昌8 德清7 仪征7

桂林7 武汉7 永丰7 台州7

从表9 看明清各省巍科人物的分布与各省人才的分布较各省进士与人才的分布的关系远为密切。如明清江浙两省的巍科人物占总数的50%,该两省的人才也正好占全国的“半壁江山”。表10—12,不仅反映出巍科人物最多的城市与进士最多的城市基本重叠,还显示明清巍科人物最多的城市分布与人才最多的城市分布大体一致。这不啻表明,明清巍科人物的兴衰,可以映衬出一个城市文化水平的高低和人才的枯荣,还多少说明科举考试的排名是比较客观的。

4、部分科举发达城市没有人才辈出的原因。不可否认,有些进士众多、元魁鼎甲也不少的城市没有出相应的人才群体。其原因也能从时空分布特征中找到主要答案。明清500余年间,区域进士与人才的联系程度可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初,进士与人才的关系不甚密切,这是因为明初人才的培养科举、学校、荐举三途并用,进士的地位并不突出,对地域人才群产生的影响就小。第二阶段,明中叶至清中叶,进士与人才的关系最为密切,凡进士高峰期出现在该阶段的科举发达城市,几乎都是人才发达的城市。第三阶段,清季,进士与人才的关系在表面上又有所削弱,这是因为教育与人才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但不是同步的,人才的出现通常是滞后的,地域科举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有的要等民国时期才显示出来。所以,

科举发达人才平平的城市,其科举高峰期一般不是出现在明初,如江西的安福、永丰,就是形成于清末,如天津和昆明。

一个科举发达的城市有否作为,还与其四周相邻的城市科举发展水平有关。江浙二省的科举发达城市之所以人才辈出,是因为他们的数十个科举鼎盛的城市有90%连成一线,若从杭州沿大运河至扬州观察,十几个城市抱成一团,形成了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地域进士群。理所当然,最大的文人集团也在斯诞降,而苏州正好处于该区域的核心位置,则姑苏城的人才在全国首屈一指也在情理之中。其他地区的科举发达城市,也大多不是孤立地存在,如济南、开封,就是松散型相连,如江西科举发达的城市大部分沿赣江单线或间断地排列。没有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大环境,人才群体就难以产生。

还有,与遭遇长期的战乱有关。一个地区科举鹊起后,若碰到长期的动乱,蕴蓄中的人才群体也会流产。如明中下叶广州的科第角逐也是很成功的,但人才蔚起的局面被明清之际的战争和清初数十年的割据统治及“海禁”、“迁界”的暴政断送了。要不然,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在清代的勃兴可能会提前一个世纪。

此外,与统计的角度也有关系。本文是以专家学者为取舍标准的,若按正史列传人物统计,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明代进士最多的10个城市,按本文统计,有3个(兴化、福州、南昌)没有进入人才最多的16个城市,但按陈国生的《明史》本贯人物的统计,这3 个城市全部进入《明史》人物最多的13个城市(其他10个城市也无一不是科举发达的城市)(注:载陈国生:《〈明史〉入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刍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二期。)。因此,我们如果从人才和人物综合的角度分析,那明清科举发达地区几乎成了文化昌盛、人才渊薮的代名词。

5、有无科举功名、功名高低、名次先后与成才的概率成正比。据笔者初步统计,在338个明代人才中有科举(秀才、贡生、举人、进士)功名的211人,占62.4%,其中进士133人,占总数的39.3 %;清代662个人才中,有功名的430人,占65%,其中进士172人,占总数的26%;明清合计有功名的641人,占64.1%,进士305人,占总数的30.5%。科举人员仅以极微量的人口比例,占据了人才席位中的大多数,其相对成功率之高,是出乎人们的想象的。有人统计过清代有生员以上科举功名的年存量每县是500人左右(注:王跃生:《清代科举人口研究》,载《人口研究》,1989年第三期。)(明也类似,笔者注),也有人计算出全国进士的年存量明代是1783人,清代是1970人(注:吴建华:《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载《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一期。),已知明代全国州县1405个(注:《中国国家机构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页。),清代州县厅1700 多个(注:《清史稿·地理志·一》。),又估且把成化朝的人口(0.644 亿)代表明代全国的人口,把乾隆朝的人口(2.279 亿)代表清代全国的人口(注:资料来源:《明实录》、《清实录》。),据换算,明代有科举功名者的成功率是普通人的150倍;清代有科举功名者的成功率是普通人的500倍。其中,明代进士的成功率是有初中级功名者的670倍,是其他人的3.7万倍;清代进士的成功率是有初中级功名者的290倍,是其他人的8.5万倍。又据本人统计,在1000个取样人物中,有巍科人物47人,据计算,他们成功的概率又是进士的10倍。上述计算(有的还是估算)虽不一定精确,但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四人才中心随着科举中心的转移而转移

1、科举中心的产生与迁移。明清科举中心的产生与迁移,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洪武朝至天顺朝。明初,因礼闱取士不分南北,故进士高度集中在当时文化较为发达的赣、浙、闽三省,特别是赣江中流的吉安府,产生了426个进士和33个巍科人物,竟分别占全国同一时期的十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俨然成了全国的科举

中心。

第二阶段,明成化朝至清乾隆朝。成化伊始,全国的科举重心已过渡到浙东的宁绍地区。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太湖流域形成了当时,也是明清全国区域面积最大、登科人数最多、巍科人物最集中、存在时间最长、发挥作用最佳的科举中心。由于宁绍地区既属浙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又与太湖流域相连,故也可以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划分为同一时段。

第三阶段,清嘉庆朝至光绪朝。本阶段进士分布的最大特点是各省的中榜名额趋向均匀,科举人口向大中城市特别是省城倾斜,形成了十来个省大中城市科举重心并存的格局。

2、人才中心随着科举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如上所述,明初,全国的科举中心在江西的赣江流域,明初至明中叶江西和吉安府的人才也占明显的优势。明前期,江西学子出仕为宦者之多在全国难出其右。如建文至成化的38个宰辅,江西籍的有12人,其中属吉安府的10人。又据笔者对本文取样的明初至中叶的26位思想家、教育家的统计,江西籍占11位,其中吉安府就有8位,如罗钦顺、罗洪先等。区区一府,在短时期内产生了这么多思想家、教育家和阁臣,在明清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明中叶,浙东宁绍地区蟾冠折桂者称雄海内,名士迭起的局面也随之形成。首先表现在大批中高级官员登上政治舞台。达官分布之密,为同时期其他地区望尘莫及。紧接着,各类专家也接踵而至。而浙东地区对明代文化的最大贡献是成为明学术中心——王学的诞生地和传播大本营。且姚江学派余波壮阔,不久又推出了清初最大的学派——浙东史学派。又据陈国生的统计(注:载陈国生:《〈明史〉入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刍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二期。),结合本人的研究,发现《明史》人物最密集的地区,明初至中叶是吉安,明中叶至明末是宁波,与本文不谋而合。

进入明下叶,科举中心扩移到太湖流域,从此该地区的人才一发而不可收。但从人才的能量观,窃以为太湖流域的人才开发逮及明清之际出了像顾炎武、陈确等著名学者后才算真正进入高潮,到清中叶达到顶峰。像惠栋、庄存与、王鸣盛、赵翼、钱大昕、段玉裁、张惠言、阮元、李兆洛、刘逢禄、龚自珍等大师级人物都集中产生在乾嘉前后的近百年内。在此人才霸主地位形成时,太湖流域的仕宦人物也是独宠的。如康熙至乾隆朝的43个汉人大学士,太湖流域的就占了19位,是全国的十分之四强。

嘉庆以降,科举多元中心的逐步形成,为近代多元人才中心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如近代三大知识群体——江浙、岭南和湖湘人才群都是以区域科甲蝉联为依托的。这里江浙的科举优势自不待言,仅对岭南和湖湘的情况作一披露。所谓近代岭南、湖湘学风炽热,其实,说到底主要是广州府和长沙府学风炽热。如本文统计的广东近代人物,有五分之四的籍贯是广州府的。湖南的近代人物,也有三分之二出生在长沙府。晚清,就省份来讲,广东、湖南的科名仍属中偏下水平。但这两省大部分的进士都分布在省府,故就广州和长沙府来讲,清后期的科甲须刮目相看。如道光至废除科举,广州和长沙府的进士已超过江浙任何一府;广州和长沙城的进士在全国也已跻入前6位。即在近代岭南、湖湘这两朵文化奇葩盛开前,作为核心地区的广州和长沙都已成为当时全国的科举重镇了。事实说明,直至近代,科举中心的形成,仍是人才中心产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又据观察,具体到每个城市,也都是科举兴旺于前,人才辈出于后。同样,明清重要的地域学派不仅十有八九孕育在科举发达地区,且其中又十有八九产生在科举中心地区形成之后。再细究,明清学术大师不仅多半诞生在科举发达地区,且其中的多数成长在乡里科举臻于极盛之后。

五结束语

概而言之,明清进士与人才在时空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表述于下:(1)明清人才最多的城市几乎都是科举发达的城市,重要的地域学派和学术大师基本上产生在进士和巍科人物最密集的地区,科举发达地区成才的机会远远大于其他地区,有无科举功名、功名高低、名次先后与成才的概率完全成正比例关系,学者型人才基本上是科举出身。(2 )明清人才中心随着科举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区域人才高峰期一般产生在该区域科举高峰期形成至结束后的一百年内。科举中心实质上就是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也基本上是人才中心。(3)明清各省人才的兴衰,不仅取决于各省进士的绝对值,还取决于各省内部进士的集中程度。所以,科举发达城市(县)集中分布在东南数省,这既是明清人才大多麋集在东南地区的最直接的因素,也为诠释同一时期北方和西部地区人才之所以凋零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本文的研究可为学界提供几点启示:(1 )对科举的公正性和教育功能应重新评估。科举中式有一定的偶然性,也不排除腐败现象,但就制度本身和实际录取而言,即使到清末,其客观性和公正性还是主流的。否则,科举与明清乃至近代人才的分布不会如此密切,明清区域文化史又怎样理解?科举的主要弊端在于考试科目单一,内容狭窄,学不足致用,特别是与近代科学的发展相背离,但进士中的绝大多数并非“不学无术”、“平庸低能”之辈。可以断言,没有相当的知识和学问是难以金榜题名的。否则,明清人才史就无法解释,科名与成才的各种正比例关系又如何解答?因此,今天,我们在整体上对科举制度的客观性、选拔人才的公正性、考试内容的智力性不应怀疑,对科举的教育功能应重新评估。(2 )进士的地理分布是人才分布乃至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最佳资料”。若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资料,历史人文地理学和区域文化史的研究有望新的突破。(3 )本课题反映的教育对人才群体的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史实,在科教兴国、人才为本的今天也会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忠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忠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汉置临江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为纪念州人巴蔓子“刎首留城”和严颜宁当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之壮举,赐临州为忠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忠州为南宾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复改南宾郡为忠州;南宋度宗赵祺咸淳元年(1265)升为咸淳府;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复名忠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县临江县入州;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二年(1734)升忠州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撤销忠州建制,改忠州为忠县。1949年12月7日忠县解放,属万县专区,1997年3月14日后隶属重庆市。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忠州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0名。现将这23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忠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周琳明天顺1/3/144《索》2196《碑》273陈瑞明成化14/3/131《索》2091《碑》377李允明弘治6/3/38《索》1236《碑》455谢表明弘治15/3/149《索》124《碑》509 黄应中明嘉靖11/2/47《索》1526《碑》681陈策明嘉靖11/3/27《索》2175《碑》684 田登年明嘉靖38/3/100《索》1870《碑》848罗青霄明嘉靖41/3/79《索》1905《碑》863 周希毕明嘉靖44/3/280《索》2216《碑》889郑皋明万历2/3/25《索》2372《碑》942 任道学明万历14/3/256《索》715《碑》1019田一甲明万历29/3/52《索》1869《碑》1095高倬明天启5/3/126《索》35《碑》1238 忠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成文运清康熙36/3/92《索》1829《题》252李国凤清康熙36/3/95《索》1306《题》252 杜薰清康熙52/3/82《索》1610《题》315杜煜清雍正8/3/111《索》1614《题》387 邹锡彤清乾隆1/3/193《索》1614《题》421杜鹤翱清乾隆2/3/27《索》1611《题》430 贺鹤云清道光6/3/69《索》1649《题》847秦时英清道光24/3/63《索》1824《题》943 何荣楠清光绪6/3/26《索》688《题》1160秦家穆清光绪16/2/125《索》1820《题》1227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题》、《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题》、《索》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4月20日

营山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营山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宕渠县,隋为咸安县;唐高宗李渊武德四年(621)改置朗池县;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有许多小山,形如营垒”而更名营山县;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境内各县合并,统称营山县,隶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篷州;清仁宗颙琰嘉庆七年(1802)归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南充专区、南充地区、南充市管辖。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营山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4+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21名。现将这25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营山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唐臣明弘治3/2/77《索》71《碑》437李初元明嘉靖23/3/188《索》1267《碑》763陈周政明崇祯4/3/213《索》2165《碑》1279罗心朴明崇祯10/3/35《索》1902《碑》1304李沂明崇祯15/特131《索》1259《碑》1337 上面“4+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营山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于之辐清康熙39/3/85《索》366《题》259王曰俞清康熙39/3/207《索》303《题》263 陈会清康熙48/3/183《索》2171《题》297侯度清康熙54/2/36《索》906《题》320 张乾元清雍正5/3/101《索》498《题》375龚士模清乾隆2/3/215《索》106《题》436 龚士楷清乾隆4/3/153《索》106《题》449侯於蓟清乾隆7/3/85《索》906《题》460 马元烈清乾隆7/3/199《索》1936《题》464易周清乾隆13/3/141《索》1866《题》491张师元清乾隆13/3/150《索》437《题》492陈怀玉清乾隆22/3/140《索》2176《题》539王凤鸣清乾隆26/3/31《索》314《题》555陈跻敬清乾隆60/3/40《索》2155《题》666 于德培清嘉庆13/2/71《索》366《题》729侯圻清嘉庆16/3/41《索》909《题》757 侯承诰清嘉庆25/2/88《索》907《题》806白濬铣清道光9/2/85《索》800《题》857 侯恩济清同治10/3/179《索》911《题》1091蔡镇藩清光绪18/2/90《索》1588《题》1245黄世泽清光绪21/3/129《索》1557《题》1285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14日

云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云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东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国置蜀郡,在朐忍夷人之地建朐忍县;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三年(568)更名云安县;宋置云安军;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升为云阳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称云阳县;清沿之。1949年12月6日云阳县解放,先后隶属万县专区、地区、万县市,2000年7月14日直属重庆市管辖。 云阳县在唐朝文宗李昂大和三年(829)出过一个文科状元李远。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云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4名。现将这7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云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黄从春明正统1/3/34《索》1543《碑》199王彦奇明弘治3/2/70《索》181《碑》436 黄封明嘉靖20/3/123《索》1555《碑》744 云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刘海鼇清同治7/2/42《索》2009《题》1067胡瀛涛清光绪2/2/118《索》1732《题》1122甘作赓清光绪18/3/94《索》1523《题》1250李肇律清光绪29/3/59《索》1269《题》1319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4月26日

HR如何构建人才地图

人才争夺战需要人才地图 麦肯锡曾于1997年进行了一次人才争夺战调查,提出了“人才争夺战”的概念,这在当时引起了大家对即将出现的企业高管短缺问题的关注!这是一场从未停止过的不见硝烟的战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都意识到:所有的战争都没有人才战争更为根本与关键。对人才的争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以及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时间过去了已经有十多年了,人才争夺战压根就没有停息过,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对于正在快速扩展以及开始国际化进程的中国企业尤为激烈! 目前不少中国企业正面临“两多一缺”的现状:即资本多、机会多、人才缺。研究表明,中国企业要支撑全球化的发展模式,需要构建一个三级企业人才梯队:第一级是5万名能够领导百亿人民币收入的中国大型企业或胜任全球500强企业高管职务的顶尖企业管理人才;第二级是500余万名能够胜任大型企业部门经理及以上职务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才;第三级是1,500余万名能胜任大型企业的一线业务和基层管理的人才。但中国目前的人才储备情况与这个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使得中国企业的人才争夺战形势更为严峻。 于是,在人才供给和储备“青黄不接”的局面下,“拔苗助长”式的人才速成方式开始出现。在发达国家,一个总监的成熟期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而在中国,甚至5年都不到,就被委以高管重任。客观现实决定管理人才必须速成,这样才能赶上市场快速发展的班车,核心人才“被上岗”,这也致使企业的中高级管理者的能力与素质良莠不齐。 HP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大卫·帕卡德曾深刻的讲到:“没有哪家公司能在收入增长持续超出能找到足够合适的人员来实现这种增长所需的能力的情况下,仍然能成为卓越公司。”这句名言哲理很拗口,但含义浅显易懂——如果公司的收入增长速度持续快于人才的补给速度,那么结果很简单,是不能建立起一个卓越的公司。 “人才补足率”滞后于业务的增长速度,组织能力就不能得以提升和有所保障,整个组织无法驾驭“高速的增长”,此时此刻只能享受“增长的痛苦”!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才储备的不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人才不足已经导致了企业不得不放慢成长的速度。 如果在战争中缺乏清晰精准的地图,我们可以想象最后的惨败结局!在人才争夺战中,我们迫切需要一张张清晰精准的“人才地图”,这既是在人才争夺战中获胜的基本保证,也是制胜的关键策略!很遗憾的是,很多中国企业缺乏清晰的“人才地图”,而在人才争夺战中胜出概率颇低!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四年(575)设普州和安岳县,(建县时,因治所建在铁峰山上,四面险固,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义而得名。)州县同治一城,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普州并入资州,唐高宗李渊武德二年(619)分资阳郡复置普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普州为安岳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复为普州,宋设羊石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废普州存安岳县,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1662)省安岳县入遂宁县,康熙十六年(1677)又省入乐至县,清世宗胤禛雍正七年(1729)复置安岳县,属潼川府,1912年直属四川省,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先后隶属遂宁专区、内江专区、资阳地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安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2名。现将这25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安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黄珏明永乐2/3/86《索》1531《碑》84王缙绅明永乐13/3/39《索》223《碑》130 孙茂明正统13/2/29《索》569《碑》224杨冕明天顺1/2/55《索》1701《碑》264 徐珪明天顺8/3/154《索》955《碑》299王璿明成化2/3/177《索》204《碑》315 尧卿明成化5/3/21《索》1197《碑》326汤佐明弘治6/3/174《索》1166《碑》462 汤绍恩明嘉靖5/2/15《索》1166《碑》646彭世爵明嘉靖20/3/152《索》1369《碑》745窦可进明万历44/2/36《索》1008《碑》1173张任学明天启5/3/148《索》439《碑》1239 王起峩明崇祯13/3/164《索》295《碑》1326 安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张象翀清康熙3/3/65《索》449《题》152邹绍观清嘉庆10/3/107《索》929《题》722 谭言蔼清嘉庆14/2/58《索》96《题》742周元位清嘉庆14/2/60《索》2192《题》742 王炳赢清嘉庆19/2/70《索》334《题》768廖运发清嘉庆22/3/27《索》9《题》782 王炳麟清道光9/3/97《索》334《题》861陶绍绪清道光30/2/50《索》2239《题》970 周丕澧清咸丰6/2/96《索》2192《题》1002田瀛海清同治13/3/98《索》1872《题》1104袁希璋清光绪2/3/124《索》1349《题》1128谢世珍清光绪20/2/123《索》123《题》1263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7日

hr如何构建人才地图

hr如何构建人才地图 2013-04-22 15:15:20 来源:互联网字体放大:大中小 【摘要】:麦肯锡曾进行了一次人才争夺战调查,提出了“人才争夺战”的概念,这在当时引起了大家对即将出现的企业高管短缺问题的关注!这是一场从未停止过的不见硝烟的战争,对人才的争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以及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时间过去了已经有十多年了,人才争夺战压根就没有停息过,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对于正在快速扩展以及开始国际化进程的中国企业尤为激烈! 目前不少中国企业正面临“两多一缺”的现状:即资本多、机会多、人才缺。研究表明,中国企业要支撑全球化的发展模式,需要构建一个三级企业人才梯队:第一级是5万名能够领导百亿人民币收入的中国大型企业或胜任全球500强企业高管职务的顶尖企业管理人才;第二级是500余万名能够胜任大型企业部门经理及以上职务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才;第三级是1,500余万名能胜任大型企业的一线业务和基层管理的人才。但中国目前的人才储备情况与这个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使得中国企业的人才争夺战形势更为严峻。 于是,在人才供给和储备“青黄不接”的局面下,“拔苗助长”式的人才速成方式开始出现。在发达国家,一个总监的成熟期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而在中国,甚至5年都不到,就被委以高管重任。客观现实决定管理人才必须速成,这样才能赶上市场快速发展的班车,核心人才“被上岗”,这也致使企业的中高级管理者的能力与素质良莠不齐。 hp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大卫·帕卡德曾深刻的讲到:“没有哪家公司能在收入增长持续超出能找到足够合适的人员来实现这种增长所需的能力的情况下,仍然能成为卓越公司。”这句名言哲理很拗口,但含义浅显易懂——如果公司的收入增长速度持续快于人才的补给速度,那么结果很简单,是不能建立起一个卓越的公司。

温江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温江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555)分郫县南境和江源县东境置温江县,属益州蜀郡,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省温江入郫县,唐高宗李渊武德三年(620)复置万春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复改万春县为温江县,属剑南道益州,此后,虽朝代变化,但多属蜀郡、成都府。共和国后,先后属温江行政区、温江专区、温江地区,1959年3——4月,曾一度并入崇庆县后复置,1983年3月撤温江地区,同年7月属成都市,2002年4月14日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温江县在明朝有文科进11+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9名。现将这20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上面“11+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温江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何汉宗明景泰2/3/80《索》676《碑》239梁万钟明成化5/3/32《索》1112《碑》326 任汉明成化23/3/24《索》714《碑》422祝弘舒明正德6/3/146《索》1170《碑》560 何察明嘉靖32/3/57《索》674《碑》809何存斅明万历5/3/71《索》678《碑》960 梁祖龄明万历14/3/78《索》1110《碑》1010赵可教明万历20/3/72《索》1764《碑》1048黄元吉明万历23/3/4《索》1530《碑》1060皮应举明崇祯1/3/174《索》1198《碑》1257何通武明崇祯16/3/35《索》676《碑》1351朱之干明崇祯15/特130《索》676《碑》1337 温江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葛荃清雍正8/3/201《索》1514《题》路县圃清乾隆4/3/146《索》1924《题》 李启芃清乾隆10/3/188《索》1269《题》吴浩恒清乾隆40/3/24《索》845《题》 刘濖清嘉庆1/3/66《索》2006《题》毛含昱清道光3/3/111《索》649《题》 徐从枢清咸丰3/3/78《索》964《题》刘能清光绪18/3/152《索》1980《题》 陈国华清光绪30/2/69《索》2156《题》

眉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眉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太清二年(548年)置青州,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改青州为眉州,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元年(572年)改眉州为青州,北周宣帝宇文赟大成元年(579年)改青州为嘉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二年(606年),复改嘉州为眉州,后又撤州建眉山郡,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改眉山郡为嘉州,次年,分嘉州置眉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撤销眉州,改置通义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撤通义郡,恢复眉州;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通义县为眉山县,隶属眉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销眉山县,由州治理;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年)降眉州为眉县,十三年(1380年)复升为眉州,直隶四川布政使司;1913年撤眉州,恢复眉山县;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眉山县和眉山地区,设立地级眉山市,改眉山县为东坡区,以原眉山县的行政区域为东坡区的行政区域。 眉州在科举时代的宋朝有过辉煌的一页,不仅出过三个文榜眼,即:朱台符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壬辰(992年),杨浑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1109年),程洵武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壬辰(1112年);三个文探花,即:张汴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庚午(1030年),唐重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己丑(1109年),王翼宋徽宗赵佶宣和六年甲辰(1124年),还出过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苏轼,苏轼和其第苏辙是北宋仁宗赵祯嘉佑二年(1957年)的同榜进士。在清朝还出过一个武探花:张光斗清穆宗载淳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 眉州在明朝有25位文科进士,在清朝有5位文科进士。现将这25位明朝文科进士和5位清朝文科进士的科考情况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眉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欧文整明正统4/2/29《索》2266《碑》202胡贯明正统7/3/48《索》1749《碑》212 吴中明正统10/3/8《索》860《碑》218万安明正统13/2/1《索》860《碑》223 黄裳明正统13/3/47《索》1573《碑》228欧廉明景泰5/2/42《索》2266《碑》245 陈瑄明景泰5/2/64《索》2093《碑》246吴节明景泰5/3/160《索》873《碑》258 万翼明天顺1/2/16《索》1479《碑》264喻本中明天顺1/3/21《索》1927《碑》267 熊瑞明天顺1/3/148《索》1927《碑》273许楫明成化5/3/97《索》173《碑》330 邓林明成化8/2/54《索》600《碑》338黄翟之明成化14/2/10《索》1534《碑》365 欧锐明成化17/2/13《索》2272《碑》384欧钲明成化23/2/17《索》2272《碑》416 万弘璧明成化23/2/38《索》1478《碑》417张谧明弘治3/2/57《索》405《碑》436 喻文璧明弘治15/3/167《索》1926《碑》510张愈严明正德6/2/88《索》526《碑》551 赵良华明正德9/2/64《索》1776《碑》568许俨明正德9/3/199《索》167《碑》582 袁袭裳明嘉靖14/2/68《索》1343《碑》700张景贤明嘉靖17/3/7《索》511《碑》720 胥遇明嘉靖44/2/58《索》607《碑》874 【注】黄翟之在《碑》中作黄翼之 眉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张翮清雍正5/3/173《索》429《题》378郭天禄清乾隆16/3/121《索》135《题》503 邓克明清乾隆28/3/80《索》599《题》567王文员清光绪3/3/47《索》187《题》1146 李若堃清光绪21/3/34《索》1286《题》1282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碑》、《题》、《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碑》、《题》、《索》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2013年3月15日

富顺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更新)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自隋至清,各王朝开设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科举考试,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是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即科举考试,不仅对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就是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士”则是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符号,是学子经过童(府、县)试、乡(省)试、会(全国)试中试后,再参加殿试(或称廷试)并通过传胪(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而获得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学位。即“进士”必须经过殿试(或称廷试)及传胪才能取得。有的虽经过殿试,也取得好名次,但未通过传胪也得不到进士称号。如清嘉庆24年己卯科武举考试,徐开业、梅万青已获取一甲第一、三名,即状元、探花,因传胪未到而被出名,榜眼秦钟英被推升为状元。 明清两朝都设立有“进士题名碑”,是在殿试揭晓后(大金榜是鈐盖上“皇帝之宝”玺印后张挂於东长安门外长安街;小金榜於传胪日由奏事处进呈供皇帝御览后,交大内存档。现存的大小金榜均藏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礼部具题,工部给银,交国子监立石题名,石上镌刻有(与大、小金榜一样的)进士姓名及甲第和籍贯(含省、府、县三级)。这些“进士题名碑”全部立於北京国子监左侧孔庙大成门外。所以“进士题名碑”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好的历史物证,“进士题名碑录”则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有力的历史文献。 一、富顺明朝文科进士总数说 富顺学子在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期间考中文科进士有多少人呢?《富顺文庙》(公元2004年王孝谦主编)说有132人,《宋志》(公元1931年宋育仁主编)说有132人,《四川通志》(公元1816年常明主编)说有107人,《叙州府志》(公元1896年王麟祥主编)说有132人。现有人说“仅此一朝中进士139人,其中有范氏一门七进士,熊氏一门五进士,李氏一门四进士”(见徐玉才《岁月倾城》),还有人说“在明……全县就有134人,占四川进士总名额的1/10左右,居全省之冠。特别是……万历15年间,全县共考中进士50名”(见高仁斌《富顺:另一种阅读方式》)。而在《明代富顺进士考证》(公元2008年7月网上,作者姓名不详)说只有100名。 100个与130几个,相差30多个,差距为何这么大? 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最初录入《富顺县志》者,缺乏必要的考证,或说疏于考证,把不是进士的人当成进士写入了县志,后来者照前志再录;二是写志者对“进士”概念不清,把不能认做“进士”的当成了进士;三是对“户籍在外地,而原籍(或祖籍)在富顺”的进士当成了富顺的进士;四是把外地的进士当成了富顺的进士。 把不是进士当成进士的,在《宋志》(宋育仁编《富顺县志》简称)中有:李尚、李万、彭昂、陈诏、李传、王子方、范懋和、周辰凤、杨春宇、郭庆年、张应泰、陈常、钱承扩,共13人。这13人既在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一书中找不到,就是在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一书上也找不到。 把不应认做进士的当成进士的有范岷汇。在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龚延明及博士研究生邱进春合写的《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一文中有“四川富顺范岷汇会试121名,未廷试卒。”还有“未经殿试者不能得到进士的出身,其名分依然还是举人。”可见,范岷汇还 Zcx第1页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现在的泸州市江阳区、泸县和史上的泸州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亦有所区别。即史上,在西汉景帝刘启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之交汇处设置江阳县;西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置江阳郡,辖江阳县;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建置泸州,辖江阳县;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改江阳县为泸川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泸州,辖泸川县;宋末改泸州为江安州;元又改为泸州,属重庆路,并废泸川县入泸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将泸州直隶于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司;清仍为泸州;民国初的1913年改泸州为泸县;1950年建泸州市,实行市、县分治,自此泸县无县城,县级机关寄住泸州市小市;1983年国务院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并将原宜宾专区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市中区;199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泸县政府驻地迁至泸县福集镇,199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泸州市市中区更名为江阳区,并正式定福集镇为泸县新县城。 由此可见,泸州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泸县在公元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的铭牌,成为四川省三个“千年古县”之一,也是全中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现实的泸县及泸州市江阳区在明朝时皆属泸州辖区。 那么,泸州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出了多少个文科进士,你知道吗? 本人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及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查到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有文科进士1303+17名,泸州有46+2名,居全川第四位。 1303+17中的“17”和46+2中的“2”是指《碑》《索》中的崇祯15年“赐特用出身”榜263名人中四川有17个、泸州有2个。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下面将泸州在明朝的46名文科进士及2名特科人员情况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李祥明洪武30春/3/20 《索》1268《碑》63张骏明永乐19/2/27《索》517《碑》158 何志明永乐22/2/26《索》678《碑》170谭善明宣德2/3/34《索》100《碑》181 张濬明正统1/2/26《索》461《碑》196张澜明正统7/2/11《索》469《碑》208 邓顺明景泰2/3/57《索》596《碑》234王智明景泰2/3/96《索》329《碑》240 翁经明景泰5/3/42《索》2292《碑》252卢茂明天顺1/3/13《索》1877《碑》267 晏文显明天顺1/3/118《索》1877《碑》272庞常明成化2/2/64《索》6《碑》324 刘长春明成化5/3/96《索》2039《碑》330李复贞明成化8/3/111《索》1248《碑》345 陈绶明成化11/2/36《索》2106《碑》351孙轲明成化11/3/35《索》573《碑》356 谭溥明成化14/3/190《索》98《碑》380晏辙明成化17/2/37《索》1878《碑》385

井研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井研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北朝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六年(550)置蒲亭县,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一年(591)改置井研县,(井指盐井,研,为精美之意;一说因县有盐井,而盐井之利出于心计,取盐井研净之义。)唐宋年间,井研就是蜀中盐丝产地,井研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井研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5名。现将这18+1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上面“13+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井研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胡荣明成化20/2/93《索》1753《碑》404周南明成化23/3/126《索》2217《碑》427李时达明隆庆5/2/65《索》1312《碑》918雷嘉祥明隆庆5/3/39《索》382《碑》921 胡其高明隆庆5/3/191《索》1742《碑》929陈效明万历8/3/222《索》2083《碑》983 胡汝政明万历23/3/140《索》1736《碑》1067曾孔遇明万历38/3/190《索》2314《碑》1149雷起龙明天启5/3/56《索》383《碑》1235曾倜明天启5/3/74《索》2315《碑》1236 胡世安明崇祯1/3/272《索》1742《碑》1262雷起剑明崇祯7/3/12《索》383《碑》1287 胡显明崇祯16/3/6《索》1742《碑》1349朱民仰明崇祯15/特207《索》1742《碑》1341 井研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雷翀霄清乾隆31/2/19《索》380《题》571雷轮清乾隆34/2/34《索》383《题》582 吴克昌清同治13/3/122《索》852《题》1105廖平清光绪16/2/70《索》7《题》1225 吴嘉谟清光绪29/3/65《索》853《题》1319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7日

HR如何构建人才地图

HR如何构建人才地图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作者:王成日期:2012-06-08 关键字:人才培养人才竞争构建人才地图 在人才争夺战中,我们迫切需要一张张清晰精准的“人才地图”,这既是在人才争夺战中获胜的基本保证,也是制胜的关键策略!很遗憾的是,很多中国企业缺乏清晰的“人才地图”,而在人才争夺战中胜出概率颇低! 人才争夺战需要人才地图 麦肯锡曾于1997年进行了一次人才争夺战调查,提出了“人才争夺战”的概念,这在当时引起了大家对即将出现的企业高管短缺问题的关注!这是一场从未停止过的不见硝烟的战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都意识到:所有的战争都没有人才战争更为根本与关键。对人才的争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以及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时间过去了已经有十多年了,人才争夺战压根就没有停息过,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对于正在快速扩展以及开始国际化进程的中国企业尤为激烈! 目前不少中国企业正面临“两多一缺”的现状:即资本多、机会多、人才缺。研究表明,中国企业要支撑全球化的发展模式,需要构建一个三级企业人才梯队:第一级是5万名能够领导百亿人民币收入的中国大型企业或胜任全球500强企业高管职务的顶尖企业管理人才;第二级是500余万名能够胜任大型企业部门经理

及以上职务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才;第三级是1,500余万名能胜任大型企业的一线业务和基层管理的人才。但中国目前的人才储备情况与这个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使得中国企业的人才争夺战形势更为严峻。 于是,在人才供给和储备“青黄不接”的局面下,“拔苗助长”式的人才速成方式开始出现。在发达国家,一个总监的成熟期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而在中国,甚至5年都不到,就被委以高管重任。客观现实决定管理人才必须速成,这样才能赶上市场快速发展的班车,核心人才“被上岗”,这也致使企业的中高级管理者的能力与素质良莠不齐。 HP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大卫·帕卡德曾深刻的讲到:“没有哪家公司能在收入增长持续超出能找到足够合适的人员来实现这种增长所需的能力的情况下,仍然能成为卓越公司。”这句名言哲理很拗口,但含义浅显易懂——如果公司的收入增长速度持续快于人才的补给速度,那么结果很简单,是不能建立起一个卓越的公司。 “人才补足率”滞后于业务的增长速度,组织能力就不能得以提升和有所保障,整个组织无法驾驭“高速的增长”,此时此刻只能享受“增长的痛苦”!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才储备的不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人才不足已经导致了企业不得不放慢成长的速度。 如果在战争中缺乏清晰精准的地图,我们可以想象最后的惨败结局!在人才争夺战中,我们迫切需要一张张清晰精准的“人才地图”,这既是在人才争夺战中

大竹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大竹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分宕渠县东部置大竹县,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757)大竹县并入邻山县,改称渠州,不久又分邻山县建大竹县,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大竹县、邻水县同时并入邻山县,不久再分邻山县建大竹县;北宋,大竹县一度并入邻山县,一度并入流江县,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年(1133)复置大竹县;此后,历代均设大竹县,元属渠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改属广安州,清属绥定府。1950年属大竹专区,1953年属达县专区,1993年属达川地区,现属达州市。 大竹县在清朝清宣宗旻宁道光18年戊戌(1838年)出过一个文科探花——江国霖。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大竹县在明朝有文科进7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7名。现将这14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大竹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刘文林明永乐2/3/294《索》1960《碑》94杨纯明成化8/3/151《索》1672《碑》347 吕和明成化17/2/73《索》1885《碑》387李应和明弘治3/3/59《索》1202《碑》441 江万实明正德3/3/48《索》1032《碑》537徐万璧明嘉靖2/3/118《索》977《碑》636 江宗棐明万历8/3/71《索》1030《碑》976 大竹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陈瑄清康熙9/3/236《索》2093《题》175江国霖清道光18/1/3《索》1034《题》908 毛鸿图清咸丰10/2/27《索》647《题》1022濮斗衡清同治1/3/65《索》1087《题》1036 夏裕纶清同治2/3/58《索》359《《题》1046王履亭清同治10/2/38《索》317《题》1081 邓思哲清光绪2/3/128《索》601《题》1129 【注】邓思哲,在《索》601为128名,在《题》1129为163名。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6日

构建人才地图

何谓人才管理体系呢?即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出发,通过人才标准界定、人才测评、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手段,对人才进行系统的甄别、评价和培养,从而使人才不断涌现,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 图:一体化人才管理体系 研究证明:人才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明确任职标准、评估现有人才、弥补人才差距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如上图所示。 人才管理体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三大问题: 1、确定人才要求: ? 哪些人才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 ? 在企业里,满足什么样标准的员工可以被称为“人才”? 2、评估现有人才: ? 企业目前的人才现状(数量、素质、潜力)怎样? 3、弥补人才差距: ? 企业的人才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有怎样的差距?

? 如何提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弥补这一差距? 人才管理体系建设能够起到两大关键作用:首先,从组织层面看,能够使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匹配,使人才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其次,从员工层面看,能够使人才明确自己的职业道路和发展方向。 对于许多组织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和运用人才,也就是说要做到人尽其才。从组织的角度出发,能够让员工适应不同的岗位,保证关键岗位的人才供给至关重要。同时,组织应该避免因放错人而面临巨大风险,而且员工在错误的岗位上也会非常挣扎。同时,对于个体而言,是否决定留下来还取决于公司提供给他们的机会。他们需要知道是否存在调任到其他部门的可能,以及这样的调动是否可行。如果他们渴望得到更高的职位,组织可以提供的路线中有哪些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总之,企业通过人才管理体系可以找到解决以下问题的钥匙:员工能力和岗位要求如何匹配?员工能力如何持续提升以适应其职业发展?员工能力如何经过团队学习、知识显化等耦合为组织能力?如何保证连续的人才供应? 如何构建人才地图 构建企业人才地图,旨在帮助企业明确关键人才发展的现状,了解关键人才的整体优势、弱势,以便企业在构建培训和发展体系,以及在内外部招聘和选拔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的放矢,为企业人才梯队的建设奠定基础。 将关键人才定位到不同的关键岗位层次和类型上,并配合人才测评的结果所形成的人才地图,可以指明人才使用和发展的路径,也量化了人才的缺口,一张清楚的人才地图,公司能精确掌握人才分布,也将知道,最迫切需求的人才类型,可以更有效地招募和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补足人才缺口。 借助于人才管理系统等IT技术,企业就能像在谷歌卫星地图上直观察看地形地貌一样,高管层通过“人才地图”能及时了解不同区域、不同职能、不能岗位的人才分布、结构与需求,为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人才地图构建的基础在于:对关键人才的全面、客观的评价;对不同层级关键人才优势、弱势的整合分析,从而明确不同层级管理者的现实状况,形成企业人才阶梯队伍的构建的客观、有序的依据,其具体步骤是: 1、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人才供求分析。企业内部的人才需求预测,直接受到业务规划的驱动。企业可根据战略业务规划,从财务、经验、标杆等方面预测关

湖北籍王氏明清进士名录

湖北籍王氏明清进士名录(按区域划分) 王懋才湖廣武昌清康熙21/3/76/索引285页 王懋德湖廣武昌清康熙21/3/119/索引285页 王一導湖廣武昌清康熙36/2/24/索引194页 王全才湖廣武昌清康熙45/3/139/索引321页 王游湖廣武昌清康熙52/3/67/索引265页 王良弼湖北武昌清道光18/2/18/索引251页 王家璧湖北武昌清道光24/2/18/索引247页 王策範湖北武昌清光绪6/3/49/索引331页 王斛湖廣漢陽明嘉靖23/2/40/索引230页 王政敏湖廣漢陽明崇祯16/3/261/索引216页 王世顕湖廣漢陽清顺治15/3/72/索引288页 王道直湖廣漢川明天啓2/3/215/索引268页 王希洪湖廣漢川清康熙52/3/26/索引275页 王霽湖廣黄陂明嘉靖20/3/49/索引200页 王思善湖廣黄陂明萬暦29/3/181/索引305页 王爕湖廣黄陂明崇祯10/3/182/索引336页 王質湖廣黄陂明崇祯16/3/244/索引313页 王澤弘湖廣黄陂清顺治12/2/11/索引262页 王鼎銘湖北黄陂清嘉慶14/3/70/索引225页 王之斌湖北黄陂清道光9/2/11/索引247页 王道墉湖北黄陂清道光30/2/71/索引268页

王福保湖北黄陂清同治1/2/29/索引255页王康平湖北黄陂清光绪3/2/122/索引184页王迺槃湖北黄陂清光绪21/2/66/索引255页 王琰湖廣孝感明成化20/3/186/索引217页王大綸湖廣孝感清康熙48/3/88/索引270页王廷鴻湖廣孝感清雍正5/2/15/索引207页王嘉喆湖北孝感清同治10/3/144/索引278页 王齊海湖北羅田清光緖2/3/105/索引182页王先湖廣羅田明萬暦44/3/216/索引230页王澄湖廣羅田明正德9/3/28/索引256页 王疇湖廣崇陽明正德3/3/46/索引309页王仰湖廣崇陽明萬暦17/3/106/索引237页王應斗湖廣崇陽明天啓2/3/165/索引183页王鎮新湖北崇陽清嘉慶25/3/78/索引327页 王禮湖廣江厦明永樂2/3/140/索引261页王竑湖廣江厦明正统4/2/30/索引191页王庾湖廣江厦明正统7/3/37/索引184页王溥湖廣江厦明成化20/3/17/索引257页王開泰湖廣江厦清康熙39/2/12/索引319页王肯構湖廣江厦清康熙48/3/86/索引222页王璵湖北江厦清雍正2/2/69/索引214页王道暉湖北江厦清乾隆7/2/24/索引26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