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世家 情牵四海——访中国武当武术十佳名家、史式八卦掌第四代传人李义芹

武术世家 情牵四海——访中国武当武术十佳名家、史式八卦掌第四代传人李义芹
武术世家 情牵四海——访中国武当武术十佳名家、史式八卦掌第四代传人李义芹

中国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的种类: 武术是靠动作组成多种套路来进行的,武术的动作主要有踢、打、摔、拿、击、刺。强烈的技击性是武术的最大特点,也是武术的魔力所在。 武术的种类主要分成拳术和器械术两大类: 拳术术是徒手进行的武术,是练武的基础。主要的拳术有长拳、南拳、太极拳、少林拳、形象拳等。 长拳属于北方的拳术,所以又称“北拳”。长拳出拳踢脚,尽力伸展,打起拳来,窜蹦跳跃,快速勇猛,很适合轻少年练习。 南拳流行于南方各省,着重手臂挥舞很少跳动,大拳人常常发声,用来帮助发力。中国武术界有句话叫“南拳北腿”说的就是南拳和长拳的不同特点。 太极拳速度较慢,柔软轻松,深受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欢迎。 少林拳套路短小,但动作快速勇猛,有威力逼人的气势。 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的各种象形拳术和模仿人醉酒后动作神态的醉拳,动作非常有趣,受很多人的喜爱。 器械术: 器械书是手拿器械进行的武术。这些器械的部分都是古代的兵器,分长兵器、短兵器、软兵器三类。长兵器有抢、棍、大刀等,短兵器有刀、剑、钓等,软兵器有九节鞭、三节棍、流星锤等。中国自古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十八种器械术。 武术可以一个人单恋,两个人对练,也可以多人合练,按套路或散打运动形式,攻守反击。其中和多人合练最为精彩,快速、准确、勇猛、惊险的武打动作,常常使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自己整理八卦掌学习文件

初学八卦掌应从站桩开始 前人常讲入门三年桩,桩功是八卦掌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武术基础,身体各部位僵硬,很难放松进入练功状态。练拳容易改拳难,如果一上来就练习走圈转掌,不但不容易掌握八卦掌的动作要领,而且还容易出现偏差,一旦形成孤僻动作就更难进行纠正。八卦主要以行桩(走转)习练为主,初学者应先以站定式桩练起,取二十四小式中任意一式均可。为循序渐进,可以先站无极桩,体会身体各部位的要领,无极桩式简单上功较快。等到身体各部位有了一定的反应后再慢慢过渡到狮子扑球式、麟形踏掌等式,大概个把月后再习站难度较大的鸡形怀把琵琶式、掰步一字桩、扑腿游身等桩式。 扣步:半扣步、扣步、过扣步。半扣步是两脚位置呈90度,扣脚的脚尖对准前脚的脚心(位置),成丁字形,两膝相顶,两脚距离根据膝部的膝度而定,一般是在回身时使用。扣步是两脚位置呈90-130度之间, 麻林城老师扣步:八卦掌的扣步,前脚为扣,步不能过大,不能过小,两膝并拢,进行掩档,胯背后提臀部就是尾闾为前送,头顶要上悬,颈部要挺就是下颌要收,气沉丹田。

摆步:上步外摆叫摆步。摆步同时,膝要外摆,胯要内斜,形成中正,身体重心(稍微向后不能完全向后)稍向后前闪后起,胯要拧胯膝要摆,胯要内提,要充分利用八卦掌的螺旋之力,必须注意的几个要点,尾闾要顺,颈要直,摆步一般比扣步的距离要宽。 虚步:这个步膝盖不能过前脚尖,虚探叫虚步(八卦掌的虚步),虚步的重心要落在后脚,不能前脚尖点地,应该前脚掌着地,哪个腿在前那个胯要后提,哪个脚叫虚步,仆步(仆步穿掌):在八卦掌的应用中很广泛,也是八卦掌重要的基本步法、基本步型的基本功,它用于穿掌。仆步的基本要领,这个脚尽量往前,但是不能塌不能后仰,左脚后跟和臀部不能蹲实、不能压实,然后目视前方,头不能后仰和前塌,收颌这是八卦掌的仆步。 后插步:这也是八卦掌的重要基本步法,后插步就是向后插步,注意,后插不能过大,过大不容易变化,后插它不同于摆步,插的步应该稍微弯曲一点,后插步容易变化,重心下移,身体尽量这样旋转,向右旋转,用于后继的一种变化,重心在前,右腿占重心七分后面占三分,后面虚,前面实,重心顺其变化,回扣重心,变换身形,这是八卦掌的透步叫后插步。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

八卦掌有哪些基本步法教学训练

八卦掌有哪些基本步法教学训练 步法练好了,才能按照八卦掌的要求,注重九要,即: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 要起钻,落翻分明。 八卦歌诀云:未从动梢艺动根,,手快不如半步跟,出入进退只半步,制手避招而安神。从歌诀中可以得知步法在练习中和技击中 的重要性。人的发力是由根部而起,其力稳而狠,有的人认为练习 八卦掌步法大、功架低出功夫。这在平时练还可以,但形成习惯则 难改;同时八卦掌灵活,步大、架低,八卦掌的阴阳、虚实,就难以 体现,正如武林前辈讲,步大在换式中就会自然产生二起劲,会迟 缓不灵。八卦掌迈步歌诀功夫本从弯步来,两手变化随步开,高跳 低挡横掩进,推托带领不离怀”,其含义是:八卦掌的功夫都是从 走圈中练出来的,“走为百练之祖”,走步是练法和用法的具体体现,做到“手随步开”,手步配合熟练,招式才能心形相合,心想“式”成,这样与敌交手才能做到高挑低搂,纵横掩避、推、托、带、领,随机应变,随心所欲。歌诀中对步法还有很多如:“囤步 子要两相齐,前虚后实差相宜,若要站齐前后倾,亦且腰短少灵机。连步必三费功夫,使手要简自然无。搭手转身是空手,机会恰巧是 江湖。”上述歌诀进了步法在与敌交手中的要求,可见步法在练习中、交手中何等的重要。综观八卦前辈长寿者居多,都是因为长期 练习而形成,人老先至腿,八卦掌练步即练腿。 总之,八卦掌的步法练习极其重要,很多八卦前辈特别注重练步。步法好,身法自然灵活,基本功扎实了,八卦掌也就提高了。步法 练法稍加指点即转为用法,也就是练武者常讲的八卦暗腿,下盘有劲,不浮,可以讲练好步法,里扣、外摆、踏、踩、拧、跺、踢、蹬、踹、铲、钩、挂、扫、绊,以及上三路,中三路,推、托、拉、带、领、靠、挤、搡,随之应变,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

八卦掌的核心-单换掌

八卦掌的核心-单换掌 八卦奥密在转掌(单换掌),一式通,百式通,千变万化在心中。不必将八掌练全,只将单换掌习熟,则变换之理油然而生。只在单换掌或转掌上下功夫足矣,开始时一定要把要求吃透,每一个字都要琢磨,有一处做不到就白练了,且气易上浮,应平心静气,放慢速度一招一式的练。八卦是慢功,走三五年的单换掌,而且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要求都要做到,自然会有内劲产生,身体会有整劲的感觉,再练其它套路会很容易。单换掌形简意深,实战性强,八卦功夫尽在其中。基本功在单换掌中,其它七掌多是变化而已,只要步法、单换掌对,八卦掌就已经掌握了一半以上,以后多练增加功力,否则掌握的掌法再多,可能也只是空有其形,所以要多练走转和单换掌。八卦全部变法都以单、双换掌为本。各派不同的单换掌本质东西对了,外形很随意,所以单换掌的用法就很多。单双顺为基本掌法,式子简单,但身法难练,练好单双顺就得到八卦真谛。 单换掌从动作外形看,两掌掌心一向里一向外,两脚一摆一扣,从外表看它是一个面对圆心、左臂屈肘外旋向右则掩肘,于头右侧上方,右掌于左肘外侧下方,两手指向上,两脚对弧线的推掌动作;要求周身上下完整不懈,头顶气沉、沉肩坠肘、两臂圆撑、空胸拔背、肩肘松垂、收臀裹胯、两膝相抱、脚趾扣地,无一处不在顶劲,无一处不在用力。一掌前伸,一掌护后下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裹胯合膝、虎口圆撑、五指微扣,双手感觉是在抓抱篮球一般,劲力达到五指,既是外顶内按。通过“舌抵齿扣、提肛溜臀,气沉丹田”的心法,结合里直外扣、平起平落的趟泥步,加上合膝、拧腰、裹胯的方法练习。只要架正、气通、意合就可以加强掌力和产生螺旋力,积累在走转换式之中逐渐打通全身筋脉,平衡阴阳,也具备了击技的基础。换势的时候是穿掌,腰转掌穿,易做成类云手的开掌而不是穿。 初习单换掌,掌对前方;继续努力,掌对圆心;继续苦练,掌过圆心,胸对圆心,此时虽有了一定功夫,但身架仍没有拧旋到位,没有越过这一层面,功夫不能产生根本性突破。在此基础上,至胸腰过圆心、头扭向里圈肩的肩窝处,下额放在肩井穴,后掌的掌指在前掌的肘尖下,后掌的肘尖下对肚脐,前掌下对后脚跟,也就是前掌的掌根与后脚的脚根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样才是身架拧旋到位。如此身架,走转自如,似行云流水,运掌转换,突变洒脱,说明四肢、腰胯及周身骨节已解开贯通,力自然达四梢,周身劲力必饱满无疑。遵照下顺上逆中圆的身架而练至浑身拧成一股绳,从而所获得的整劲,也叫浑元劲、螺旋劲。 走八卦单换掌可用劈拳的架子,一手前扑一手后兜,将这个架子维持住,两手不要再动。在圈子上的内脚直走,外脚内拐,这样就走成了圆圈。劈拳一手前扑一手后兜时,隐含着向左右的撑起之力,既然走了圈,就要将这隐含的劲撑圆了。走八卦练的是浑身的完整,手势不动,要以身动手。内脚直走,身子前进,架子就有了向前扑的劲,外脚内拐,身子侧转,手臂就有了向外撸的劲。一扑一撸地走圈,劲力就鼓荡上了。练单换掌看似两手不动,其实劲力在不断地翻腾,一比武就有了招。走圈就是蹬身子,鸡翘脚般随时能独立,但不能露了形,要看似脚不离地的走。 有人练八卦转一会,就头晕目眩,这是光蹬身子了。八卦圈不是脚脖子转出来的,而是头领出来。头首先要虚顶,只有虚顶了才能转动灵活,头微一侧转,整个身子就得调过来。这个圈子是一侧一侧走出来的,所以偏门攻防的意识就养成了。学会了调身子,重量就跟上了。这么走走,就是“全身重量上拳头”的好法子。而且劈拳两臂发挥向左右之力,架子就抱圆了,所谓“两弘圆则气到丹田”,可以养生出内劲,有身轻力厚之妙。弘是两臂内侧的肌肉,两臂通着呼吸,两弘伸展,胸就含住了,气息就能向下深入。脑门有顶意,拳头的分量就加大,后脑有仰意,撤身就快。可见单换掌“以头领身”的训练多么巧妙,脖颈僵硬地走八卦,就走不着东西了,单换掌是先有头功再有腿功。 前掌虚实牛舌样,转掌时一手在前,松肩、坠肘、舒指、坐腕,五指上竖回裹,虎口撑圆,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对于中国武术的德,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对于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如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等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应该克服。因为它是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

定势八掌

定势八掌 一、定势八掌简介 定势八掌,是以八个固定的掌势依次(或相互交叉)按照八卦步法的标准。沿着八卦图形不停地往复围圆走转。根据不同的年龄分上、中、下三盘,年龄大的、腰腿功夫较差的可走上盘,年轻的、基本功好的可走下盘,次之走中盘。定势八掌是八卦掌的基础掌法和入门功夫,以练功为主,是习练者每日必操之功。 初练者可以不用转腰,仅面向前沿圈线走转,待日久功深后逐渐以腰为轴面向圆心走转。 为了使初学者能够看清动作,每一掌都在同一个位置起势,并以左势动作(逆时针沿圈线走转)为例,走转圈数不限,待日久熟练后可做左右换势走转。 掌型、掌法按照第三部分中程式掌开、合、领、顶、裹的要领去做。 步型、步法按照第三部分中趟泥步(行步)的要领去做。 身型、身法按照第三部分中拧、裹、钻、翻的要领去做。 二、动作名称 第一掌下踏掌第二掌平托掌 第三掌双撞掌第四掌合抱掌 第五掌阴阳掌第六掌横开掌 第七掌指天打地双插掌第八掌推转掌(推磨掌) 三、动作说明 第一掌下踏掌 方法:两臂圆撑按于腹前丹田位置,相距一拳,踏腕顶 指,两肘窝与两手指尖均和对(图4-1-1)。 要领:行走时,两掌似按一球在水中行走,用意不用力, 呼吸自然。 作用:此掌以练气为主,使气归于下腹,做到胸空腹实, 即合八卦中的坎中满卦。是调身、调心、调息的主要掌法。 意识:内观下腹动态。 禁忌:翘额、撅臀、憋气、僵直。 第二掌平托掌 方法:两掌从颔下分别沿眉梢方向向两侧搓出,当 目平视时,以余光能看到两掌为准,两臂微屈,含胸沉 肩,两肘里合,两掌外开。掌心向上(图4-1 -2)。 要领:背部要圆,两掌掌心要空,掌要平,好像托 着盛满水的两只碗,行走时不能将水洒落。 技击作用:此掌能练两臂的六合力,即上托力、下 压力、里合力、外开力、内抽力(带或领)、斜搓力,起 到斜拢胸肩、掌穿面眼的作用。 养生作用:腹实胸空离中虚,心火下炎温肾气。 意识:接自然界之阳气,使之下行。 禁忌:抬肩、臂高举、肘过屈。

中国武术文化的中美学

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绵延数千年,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仅因为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还因为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中国武术可以说最具有常有的审美文化色彩,而各拳种都有自己的审美风格。在现代体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想使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屹立于国际的舞台,我们固然要修改规则适应国际环境,也应该要从武术文化蕴含着的美学价值来把握。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文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武术,又称国术和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浸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术理论的影响。武术运动之所以能在中华体育史中放射出华光异彩,不仅是由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所决定,而且从运动中充分反映出它的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文化内核的系统性、连贯性、复杂性和经典性。中华武术在其发生、发展和日臻完美的过程中,有其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大文化对于武术的熏陶是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看,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行为,都是文化的或离不开文化的。武术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都是与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相联系的。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国人民绚丽多彩的文化史就是中华武术的源与流。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艺运动中的集中反映。武术文化是“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后多指“强身、自卫等技击之术”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积的反映。武术文化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均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又有其独有的理论涵盖和行为特征。 中华武术文化其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理学原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套路径略、服装器械、武艺门派等等,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反映得既集中又深刻、既本质又表象,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反映,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涵含。所以说,武术文化的涵义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武术动作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动作,就在于这些动作(或符号)有自己的特殊定向和性质,也就是说,武术动作是发挥自我体力和技术优势的战斗动作,是攻击和防卫的统一体。由此可见,武术文化是人体动作的文化,在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中,反映出人的思想、道德、意念、方式、手段、美感、机、器与文明程度,是人体动作的宝库,是人体动作的高度完善、潜能发挥的最优方式,功能渗透到人体的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人体文化之最.中华武术文化处处体现出东方人的哲学、宗教和思想观念。武术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结合的东方文化最好的典型之一。 对于中国武术的美可以分两种: 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体现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套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武术套路中的没主要在于神韵美,意境美,自然美,及武术套路中的美与善的统一。 二,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形式美

针灸入门练习秘诀

针灸入门练习秘诀 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学习和运用针灸的人越来越多,但在教学环节和临床实践中,练针却被作为次要内容而忽视。笔者有感于此, 在收集、学习前人有关练针方法的基础上,撰写此文,为学针者提供便利,并与同道共勉。关于练针,历代医家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并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笔者试作归纳为四,即: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 一、练心意练针中的心意是指习者对针感的体验和毫针的控制。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当心意高度集中在指端、针尖时,指感最敏锐,指力最强,手指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最好,病人也最易得气。因此,练针首先要练心意。《内经》极为重视用针时医者的心意,称其为"治神",并将其作为针刺治病的要则,针灸医生的首务。 主张"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指出用针时如果忽视"治神",就可能出现"精神不专,志意不理",造成"神气不相随,入针气不至"的不良后果。这实际上就强调了练心意的重要性并向习针者提出了练心意的要求。

1.练心意的方法很多,如蔺云桂先生在《针法灸法图解》一书中提出了准确度练针法和指感练习法。前者是由同一点进针刺向棉垫中不同位置 的黄豆、绿豆的练习;后者是刺置于棉垫中不同层次的、直径4cm以内的牛皮纸片、毛边纸片,并探明其所在的层次、大小及形状,如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等。二者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练心意关键是在练针时思想集中,凝神于指端、针尖,细心体察针下感觉,同时提高手脑协调、 控制毫针的能力和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即"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只有平时在练心意方面多下功夫,临床用针时,才可精神安详,心无外慕,将自身的精、气、神灌注于针下,并能辨气之变,以意行气,令补泻无误,取得良好的疗效。 二、练指力指力,不仅指手指力的强度,更重要的是操作者控制毫针的能力,将有限的指力控制和集中在针尖上,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能。从广义上说,指力包括了掌力、腕力、臂力,甚至全身气力和意念的协调。这种力量是一种”巧力",应当"强而不猛,迅而不躁,轻而不漂, 和而不滞"(魏凌云《针灸科学与技术》)。毫针,针体细而软,如果没有相当的指力,很难顺利进针,随意运针,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或使补泻手法失败。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指力的大小与得气、针刺感的强弱及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着针刺疗效。有适当的指力,才能

浅谈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武学的最高境界。它传承了道家哲学本体论的观念,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于自然协调一致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习武者即可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八卦掌借天地之气来修身养性,太极拳的身心合修。" 武术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激发来体现。武术练功时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天气、时辰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此来取得最佳的效果。如《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备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1.2 具有攻防特点的技击性 武术的产生主要是依靠生产劳动,人们通过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动作与野兽斗争来获取食物,这武术最原始的技击性,当然这也是最低级的,但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物质基础。武术的发展是在部落之间的斗争,在战斗中逐渐演变成较高质量的攻防技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与军事紧密相连,结伴而成。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本身的功放含义,长拳的一张一合,太极的以柔克刚,南拳的步法稳固,这些都足以说明技击性是武术的核心。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套路运动是武术动作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内容包括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在套路中充分体现了武术攻防技击等特点。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形式。目前武术中正在足部开展的有散打、推手。短兵三项。搏斗讲究真实,给人以最真实的技击性。不管是套路还是搏斗都能充分体现武术的攻防含义,但与现实中的打斗还是与区别的。 1.3改善和增强体质 现在,随着人的生活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这就是养生。然而武术就赋予这样的特征,想太极拳、气功等等。通过对其它武术形式的练习,不仅在形体上得到锻炼,而且是人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筋络、调精神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

[八卦门散手八式技法剖析(中)] 八卦掌散手技法应用

[八卦门散手八式技法剖析(中)] 八卦掌散手技法应用 (接上期) 三、白猿搬枝谱诀:进步摧心力要猛,拧臂旋腕脱化精;扣步转身急搬枝,手搬臀顶腰胯力。 1 在实战中,敌我双方均采取右老僧托钵式相互对峙。我采取主动进攻法先发制人,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左脚紧跟一步,脚下步势不变;同时,右手掌随身而进,仰掌迎面一点,手腕迅速内旋下沉,掌心朝前,掌指向上,以右摧心掌法,直奔对方的心窝膻中穴,力达右掌;左手掌心朝下,紧护左胸部。目视对方面部(图17)。 对方见我来势凶猛,急忙坐身含胸避让我锋锐;同时,急用右手钻穿刁捋我右腕,右转体速用左手掳抓我右肘部,欲用擒拿法拿我右臂,以施顺手牵羊技法。目视我面部(图18)。 注意要点:我进步时应用八卦门中跟步法,始终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固,右掌穿点随步身而人,一点即旋腕,速度要快,劲力要猛,力达掌根。拳谱:掌用小天星,按实始用力。整个动作须手眼身法步高度协调,灵活巧妙,一气呵成方妙。 技法说明:摧心掌技法独特,临敌实战中,脚踏中门夺地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破坏对方的重心,攻防兼顾,往往能取捷效。如对方以右顺步拳击我上中盘时,我左掌向左下一搂按其来手,右手顺势以右反背掌击打对方太阳穴;对方必以左手格截,两臂一交,立即顺势旋腕翻塌对方心窝膻中穴;亦可身随步进,右掌一点对方眉头双睛,以惊扰其心神,无论对方接招与否,先声夺人,出声惊叫,以扰其心神;左转体借拧腰转胯之势,右掌翻腕旋对方心窝,势若马上开弓,迅若奔雷,亦常取捷效。

2 紧接上动,我见对方欲施擒拿之术,速将右肩松沉,右臂内旋往对方裆部拧插;使对方擒拿法不得力,迫使其双手随我而动,以解中节肘部之围,日视对方(图19)。 上动不停,我左脚迅速向前迈进扣步,右臂此时疾以逆时针旋转划圆,如描太极;同时,左掌紧扣对方右肘部,紧护中门,以防对方右肘中节之技。(图20) 注意要点:我左脚进步须进身,且左掌扣抓其右肘时应要似紧非紧,含有推托之意,以防其捶肘受制,右臂划圆要顺其自然,借势借力,不可妄用拙力。 技法说明:此即八卦门破擒拿法之传统技法,临敌实战中效果特佳。若把握准时机,在敌双臂手擒拿法未成实劲之际,右臂逆时针划圆,左手护中,当敌右臂划之我右侧方时,左转体借拧腰转胯之势,右臂一抖,其拿法自解,且可用右肩臂反击对方左肋部。 临敌实战中,可视当时情景,或进步或撤步转身均可解脱。 3 紧接上动,我用左掌推托对方右肘部,继续右转体,右脚乘势向后偷插以抢把位,此时对方由于左臂不得力,自会放开我右臂,但我右掌将其右臂向其左侧方推托,使其形成背势,难以发动进攻,此时我立即借右转体拧腰转胯之势,迅速坐身将对方右臂扛于我左肩部(图21、图22)。 上动不停,我速用左手俯掌用力向下搬其腕部,腰胯用力,臀部紧贴身上翘,对方必由后向前由我身后摔出(图23)。 注意要点:偷步抢位一定要把握时机,使对方难以觉察,抢位时身往下钻,使其右臂自然放于我左肩头;扛摔时,一定要腰胯用力,臂往下搬,臀往上翘开,上下相随一气呵成,方可一举成功。

“功夫”与“中国文化”

“功夫”与“中国文化” 我对《功夫熊猫2》,完全是出于慕名加喜爱,二者一并成为了我观影的动机,让我戴上3D眼镜,坐在电影院里,快乐地从头到尾欣赏了一遍,以至于结束后让我意犹未尽。功夫,和中国文化如此漂亮的呈现在了荧幕中,而且这次是出自美国人之手。 很多电影的第二部都会出现糟糕的评价与口碑,质量高的很少。但这次,我认为《功夫熊猫2》成功了。在此之前,让我认为可谓“成功”的第二部影片只有《哈利.波特与密室》。真的,《功夫熊猫2》非常好看。 故事梗概我不想说了。简化为一句就是:“成为‘神龙大侠’后的阿宝与盖世五侠干掉了本集的Boss(孔雀沈王爷),救了中原,并且阿宝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的亲爹不是鹅,是熊猫),学会了新的功夫(我认为是太极),有了感情戏(悍娇虎)。 故事的一开始,电影是用类似中国剪纸画的方式将Boss——孔雀沈王爷的背景交代出来。并且有意思的是,它和《哈利.波特》里的伏地魔类似,因为一个预言而走向终极的邪恶,为了不让预言中“将来有一个阴阳相间的高手会干掉自己”成为现实,他血洗人间,意欲统治全世界,并制造可怕的火炮,能将人炸成碎片。这样的邪恶动机似乎形成了一个统一:一切的邪恶,更多的不是因为他强,而是始于他怕。怕,才用邪恶来武装自己,以为可以改变日后的命运,但却不知道自己越是这样,越会将自己拉入厄运,越是驶入预言中所布好的人生轨迹,以致万劫不复。 而孔雀的可怕,不在于他的功夫造诣,而在于他造出的火炮,这种武器是功夫大师的肉躯所不能挡住的,这也无形中将现实写入了电影:“功夫再快快不过子弹。”可熊猫阿宝做出了回答:“功夫是不死的!”一句话,简单,响亮,带着自信与执着,这句话不仅仅是台词,也是一种理智的崇拜,美国人比我们更清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他们用这句话来告诉世界,“功夫是不死的!”这不是文化侵略,不是献媚,在我看来,是发自内心的对一种伟大力量,伟大文化的赞美,我们中国人在听了这句话后,应该如何呢? 此后,故事的内容无不充满童趣,喜感,打斗之精彩,画面之惊艳,并且从中并不仅仅是美国好莱坞的技术,我在打斗中看见了徐克的武侠电影、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影子;场景中也有很多徐克和过去经典武侠电影的感觉与气场;包括阿宝的性格,隐约中有些像周星驰电影中塑造的人物。由此可见,功夫,功夫电影领域,我们依旧是领军,模范,外国人的精彩制作难以掩盖前辈们的光辉,不知为什么我们频频说出“人家文化侵略”,“抵制《功夫熊猫2》”这样没自信,是水准的傻话来。我们不仅应该高兴自豪;还应该为人家把我国文化表现得如此精彩而高兴;更应该冷静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人家学习我们文化的精神,更好的将我国文化精彩的传承下来。 画面真的好得让人叹为观止;而且小阿宝的可爱熊猫造型令影院里的观众喜欢的叫出了声;戴着3D眼镜的感觉更是好得出奇,可谓享受。美中不足就是中文配音了,好在里面对功夫哲理的翻译还算到位,毕竟功夫是中国的。 阿宝在这集中已有了一种大侠风范,不仅仅对功夫的驾驭真正向“龙卷轴”中所传授的“无法为有法”(李小龙真伟大!)接近,而且那种正气,责任感,不言放弃的精神也在片中有充分的体现。面对自己家庭身世的悲惨,他能够正确面对,正如台词中所说:“也许你的过去并不快乐,可看看你的现在。”是啊,那些不悦的过往,也许会成为难以愈合的伤痕,但我们有必要选择如何面对,是继续那样的悲惨过去还是改变自己的人生。阿宝想到了爱自己的父亲(尽管是非亲生的),朋友,师父,自己成就的功夫梦,自己的现在是多么快乐,与痛苦的过去相比,那些过往对他就不再造成影响。他学会了静心,因为他已经经历,并勇敢的面对了自己的过去,经历了最痛后,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可以静心了。他领悟到了新的哲理,到达了新的武术境界,于是也就能更好地运用功夫来惩奸除恶。他成功了。 相比第一部,《功夫熊猫2》教会观众的道理要少一些,可是字句珍贵,字句到位,与

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武术在传统文化中继承下来的不光有中医的理养生之道,更有道家与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五行学说是太极哲学中是一种以对立统一与发展变化为核心的物质观。五种要素衍生出宇宙万物阴阳运动和变化中的相生相克关系,而中医和气功同源。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上的“三宝”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产的根本。中医用脏腑经络理论反映了生命现象——疾病与伤患,气功用经络和精气神理论论述了生命功能——养生。气功是使精气神相互转化的技术。中医认为:“肾藏精,肺藏气,心藏神,肝藏血,脾主运 化”,中医的“精气神学说”,采用动作、意念、呼吸相协调之方式,以固精、养气、调神,从而达到性命双修之目的。 道’原意道路,引申为规律,或程式。中国是农耕社会,长期固定生活在一个地方,从而形成于西方社会以‘个 人’为本位的完全相反的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特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轻易地丢弃,要代代相传下去’ 成了中国人的一个特点。古代人习武之人之所以技击实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提炼,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编排,从而形成了简单的套路,这实际也是一种程式,也是

对中国传统文化追求‘道’的一种具体体现。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中华武术吸取了这一思想,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本质特征。”道”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宗。老子认为万物之本的”道”即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太极拳的基本理论的”无极”一词,即来自《老子》,太极拳的始祖之一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原虚君子,在选徒传艺中更是突出。古时各个流派对习武授德,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则,少林寺”传徒有 十戒”;武当有”十传十不传”、 ,规定凡犯奸、盗、邪、淫、赌都属违反戒律,不予传授技艺。这些严格的武规、武戒,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将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尚武崇德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华武术的民间特色和优良传统。在习武中培养传统武德、尊师重道、讲礼守信、重义轻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是习练武术的真谛。中国武术理论认为人的身、心和道德是分不开的。心理修炼和武德培养是中国武术极其重要的内容,尚武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一直影响着武术实践的发展,而且对促进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有进步性又有它的局限性,我国习武的个体和群体完全接

常走八卦圈 健康自然来

从大的框架来说:走圈(即铁恩方先生单独提出来的八卦走转健身法,目前主要由蓝晟先生在做系统传承)是八卦掌的基本功。按二代先师程廷华所传掌法,单换掌称为"母掌",是八卦掌法的基础掌式;双换掌是掌法的灵活运用;顺势掌是掌法的进一步演变。此三掌合称为"单双顺",是八卦掌掌式的基本功。其中,单换掌又是三掌中最基础的掌法。程系掌法还有"八大形",也都是从基本掌式演化而来;另外,其它的掌式套路也很多。但是,最基本的就是上面说的这些,其它都可以从简。 过去,老辈人会的掌式套路并不多,但功夫纯正,长于变化。现在,有的人专门去学掌式套路,五花八门,却不去重视基本功的练习。拳式套路会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功夫练得好不好。八卦掌的功夫就是转圈--八卦走转--"转"出来的,八卦走转就是八卦掌的特征。曾有人说,各门武功最终道理都一样,没必要分出各自的特点。实际上,这样说未免失之偏颇。虽然功夫练到最后殊途同归,但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你练的某一门武功还是要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所以,每一门武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练功方法,你要练哪一门武功,就要认真地练习这门武功所特有的功夫。对于八卦掌来说,练的是"直步横行、拧旋走转",那么八卦走转当然就是必练的基本功了,而且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为什么说八卦掌一定要多练走圈(八卦走转)呢?这是因为:它涵盖了八卦掌所有的特点。 八卦掌创立之初,祖师爷董海川已是一位精通各门武功精髓的人物。他根据自身特点和异人的传授,选择了"转圈"(八卦走转)作为自己武功传授的方便之门,因此才有了八卦掌这门武术拳种。试想,如果没有"转圈"(八卦走转),八卦掌的拳式招法再多,与其它武功又有什么区别呢?从前辈论述中得知,八卦掌是"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即或离、或丢或顶、忽隐忽现。""忽实忽虚,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要练出这样的功夫,就必须练出相应的步法、身法和劲力。除了与其他拳种相同的地方之外,八卦掌腰的活动余地要加大,身法的辗转起伏和步法的变化也要大,须将全身骨节都松开,松肩、松腰、松胯,把身体上下分开,以"顶头悬"领起全身,斜身、拧腰、轻步。为了达到如此目的,最好的方法当然只有走圈了。可以说,与其他拳种相同或不相同的种种八卦掌功夫,都是通过走圈练出来的。 所以,初学者应把走圈放在第一位,掌式放在第二位,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个走圈,一个单换掌,功夫都是一层层递进的,艺无止境。越练越知道自己永远没有骄傲的余地。 从养生方面来说,走圈也是八卦掌最重要的训练内容:要想身体好,必须气血通,气要先行。而只有"心"静下来,气才能得到补充。走圈首先就是要练"凝神静气",以此松开全身筋脉、骨骼、肌肉,从而畅通气血。走圈就是"行桩",它的特点在于"动静结合"始终贯穿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另外,它的绕圆走转、松肩沉气,与日常走路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补气"为主;一个是体力消耗为主。实践中有这样的例子:有的人身体不好,平时散步时间稍长一点儿都觉累,但是他(她)练走圈两个小时,却没有太多累的感觉。这就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八卦掌的神奇功效。在走圈的基础上再练掌式,就是相辅相成,能使功夫提高得更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