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21y

(一)感染性疾病!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

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

5E19B21世纪药店!毒等。21yod版权所有!世纪药店!5E1(二)非感染性疾病21yod版权所有!21

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 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 21世纪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21yod版权所有! 21如药物热、风湿热。21yod版权所有!2.变态反应疾病

)、皮肌炎、结节性多SIE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3.结缔组织病版权所有!21yod21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严重失水或出血热 4.其他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5E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等。21yod世纪药店!21理21yod版权所有!机

5E19B343FE2F5421yod其发生机理主要是体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

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通过各种不

(白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肿瘤

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其致发、白细胞介素2细胞介素1目前认为可能是通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羟色胺)环

5-(E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如前列腺素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磷酸腺苷(cAMP)、钙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出调节冲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调节中枢,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人冲动,也参与寒战的发生。这是感染性致体温升高,上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近年有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板血管器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世纪药店!版权所有!21yod21而引起发热。 5E19B343FE2F54版权所有!5E19B343FE2F5421yod21世纪药店!术后(心肌梗死、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组织损伤肺栓塞、发热、胸腔或腹腔积血等)、变态反应、血型不合的输血、药物.

热、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结缔组织病等,致体温升高的机理主要为抗原抗体复合物对产生致热原细胞有特殊的激活作用,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

单纯肿瘤而致发热恶性肿瘤引起发热,部分患者合并感染,者约近半数多数学者认为由恶性肿瘤破坏的炎性病灶和肌瘤本(尤其霍奇淋巴瘤身的免疫反应所致。常见有恶性组织细胞病、金病)。前列腺癌、

肾癌、结肠癌胰腺癌、肝癌、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有甲状腺产热大于散热者:由于产热散热异常引起的发热,危象、癫痫持续状态和嗜铬细胞瘤等。脑部失血等。因散热减少所致者有阿托品中毒、大量失水、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损害丘脑下有广泛慢性退行性病变或脑出血。部,可有超高热。交感神经受抑制。皮肤干而无汗,散热减少。版权所有!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21yod21yod版权所有!21

5E19B343F发热诊断:221世纪药店!肿瘤与结缔组织病在发热过程中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

但绝大多数根据临床特点致使临床表现复杂,可夹杂感染因素,与全面检查后仍可明确诊断。了解原因不明发热病因分布的频热型与临床特有助于提供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根据热程、率,2周)、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程小于

周且多次体温在38℃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热)。一般认为急性发热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肿瘤、血管-结缔组织病。这三类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在

局限性脓肿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结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结核远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为多见,依次为淋巴瘤恶性多于肺结核。恶性肿瘤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既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质性肿瘤, 5E19 2121yod

版权所有!世纪药店!往增高。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是对临床资料要综合分析判断热程长短对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感染性疾病热程相对为最热程长无则以肿瘤为多见。短。如热程短呈渐进性消耗

衰竭者,结缔组织病-中毒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

血管重视新出要密切观察病情,的诊断在原因不明发热诊治过程中,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据此做进一步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一病史与体格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21yod详细询问病

5E19B343F21检查21yod版权所有!世纪药店!如起病(包括流行

病学资料)认真系统地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史缓急,发热期限与体温的高度和变化有认为畏寒多数提示感染,说明畏寒并非2/3也有畏寒,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约然而淋巴瘤、(肺感染性疾病所特有。但有明显

寒战则常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炎双球菌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等)、疟

疾、输血或输液反应等。在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则少见。一般不见于风湿热。发热同时常伴有头昏、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无鉴别诊断意义。但是定位的局

如剧烈头痛、如发热伴有神经系统症状,部症状有重要参考价值。则提示病变在中枢神经脑膜刺激征等,呕吐、意识障碍及惊厥、系统,应考虑脑炎、脑膜炎。老年患者有严重感染时,常有神志世纪药21变化,而体温不一定很高值得注意21yod版权所有!

5E19B343FE2F54店!生活习惯、职业、季节、年龄、询问流行病

学史如发病地区、旅游史,与同样病者密切接触史、手术史、输血及血制品史、外有时一点的发现在诊断上均有重要意义。伤史、牛羊接触史等,5E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即可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临床上21世纪药店!5E19B3二分析热型21yod版权所有!热

型也会发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不同的热型在病程进展过程中,评价疗效和预后均判断病情、生变化。因此了解热型对于诊断、世纪药店!2121yod版权所有!有一定的参考意义。5E19B343FE2F54世纪药版权所有!21(一)按温度高低(腋窝温度)21yod店!

5E19B343FE2F54、~40℃)高热型)(393938中热型分为低热型(<38℃)(-世纪药店!2121yod超高热型(>40℃)。版权所有!

5E19B343FE2F54.

(二)按体温曲线形态分型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

5E19B343FE2F54

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双峰热消耗热、波状热、不规则

大多认为热型与病变性质有热等热型的形成机理尚

未完全阐明。决定病变性质的因素为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速度量和释放人血关。版权21yod的速度,这些均影响体温调定点上移的高度和速度。5E19B343FE2F54所有!21世纪药店!世21三区别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21yod版权所有!

5E19B343FE2F54纪药店!世纪药店!2121yod版权所有!(一)感染性发热5E19B343FE2F54世纪药店!版权所有!21感染性发热多具有以下特点:21yod5E19B343FE2F54世纪药版权所有!211起病急伴有或无寒战的发热。21yod

5E19B343FE2F54店!世纪药店!21全身及定位症状和体征。21yod 版权所有! 2 5E19B343FE2F54版权所有!。21yod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L,或低于/L3

5E19B343FE2F5421世纪药店!%,20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4 四唑氮蓝试验NBT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21版权所有!21yod)应用激素后可呈假阴性。10%(正常值<

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

5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

5E19B343FE2F54,增高37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正常值为0~ 6恶性淋巴瘤当除外妊娠癌肿、愈高愈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版权所21yod者更有意义。应用激素后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阳性5E19B343FE2F5421世纪药店!有!世纪药店!版权所有!2121yod(二)非感染性发热5E19B343FE2F54世纪药店!版权所有!21非感染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21yod5E19B343FE2F54版权所21yod热程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1 5E19B343FE2F54有!21世纪药店!版权所有!无明显中毒症状。长期发热一般情况好,21yod 2 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21版权所21yod 3贫血、无痛性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5E19B343FE2F5421世纪药店!有!世纪药店!21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21yod版权所有!

5E19B343FE2F54如血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判断。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检.

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X线、B型超声、CTMRI、ECT检查,组织活检

(淋巴结肝、皮肤黍膜)、骨髓穿刺等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

对大多数发热患者诊断性治疗并无诊断价值鉴于临床上治

除肿瘤外可以进行诊断性治疗。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者,疗问题,副作用最小的药物,选择特异性强疗效确切、但必须持慎重态度,大多用于诊断性治疗如甲硝酸治疗阿米巴肝病抗疟药治疗疟疾。(如这些药物均有副作用药物有抗生素、抗原虫药抗风湿药等,药热、皮疹肝功能损害、造血器官损害等),如应用不当反而延就诊断而言特效治疗的结误病情。须注意此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如疑为疟疾者用氯隆正规治疗果,一般否定意义较确诊意义大。世纪药店!版权所有!21

无效,认为疟疾的可能性很小。21yod世纪药店!

5E19B343FE2F545E19B343FE2F5421yod版权所有!215E19B343FE2F54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发热鉴别诊断:21yod

世纪药店!版权所有!2121yod一急性发热世纪药店!

5E19B343FE2F545E19B343FE2F54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2121yod版权所有!(一)感染性发热

5E19B343FE2F54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21yod版权所有!21%70本组疾病占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呼吸道病毒性感染1

-80%。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其临床特点为多种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较轻而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症状较重。诊断

线检查及对抗生素的治疗反X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白

发热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21y (-)感染性疾病!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 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 其次为病毒等。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 (二)非感染性疾病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 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21yod版权所有!21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 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21yod版权所有!21 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彖。严重失水或出血 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等。21yod版权 所有!21世纪药店!5E 机理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21yod

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 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 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 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 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 干扰素等)。其致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通 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 (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疑色胺)环磷酸腺昔(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岀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 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 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人冲动,也参与寒战 的发生。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 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这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升高 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 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而引 起发热。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 5E19B343FE2F5421yod 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 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组织损伤(心肌梗死、肺栓塞、术后发热、胸腔或腹腔积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 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 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 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 无关的新并发症。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 ?(一)病史询问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 1、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皮肤外伤及疖痈就是诊断败血症得线索。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热型: ?(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体温升降方式: 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伴随症状 (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5)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6)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7)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8)伴神经障碍者,见于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中暑、颞动脉炎、红斑狼疮脑病等。 (9)发热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就是败血症、 (10)就是否伴有皮疹及出疹时间: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二)、体格检查?应做全面得体格检查,但应注意: 1、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黏膜检查,注意全身营养状况。恶病质提示重症结核、恶性肿瘤、注意有无皮疹及皮疹类型:斑疹见于丹毒、斑疹伤寒;面部蝶形红斑、指端及甲周红斑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环形红斑见于风湿热;丘疹与斑丘疹见于猩红热、药物热;玫瑰疹见于伤寒与副伤寒。睑结膜及皮肤少许淤点,指端、足趾、大小鱼际肌有压痛得osler小结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软腭、腋下有条索状或抓痕样出血点,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皮肤散在淤点、淤斑、紫癜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恶性结缔组织病。大片淤斑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皮肤疖肿者要考虑败血症与脓毒血症、 2. 注意全身淋巴结有无肿大、局部淋巴结肿大,质软,有压痛,考虑相应引流区域有炎症。局部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可能为癌肿转移或淋巴瘤。全身淋巴结肿大见于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头颈部检查: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出血热、斑疹伤寒;扁桃体肿大,其上

-发热待查鉴别诊断

. 一、感染性疾病 1、败血症:病人常有高热、畏寒寒战,明显中毒症状,查体可见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血象白细胞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抗感染治疗有效。本患者虽有高热,但无明显中毒症状,血常规白细胞不高,经头孢哌酮舒巴坦及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无效,考虑败血症可能性不大。可做血培养、中段尿培养、肺部薄层CT、腹部B超以排除菌血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隔下脓肿等疾病。 2、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有间歇性发热,可见肢端末梢时有疼痛或瘀点瘀斑,听诊心脏原有心脏杂音性质改变或无杂音患者新出现杂音,做心脏彩超以辅助诊断。 3、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常见发热、咽痛、皮疹、肝功能异常,可累及肾脏,致造血系统异常,外周血涂片可见异性淋巴细胞增多。查外周血涂片,可进一步做EBV-DNA检测,以辅助诊断。 二、非感染性疾病 1、皮肌炎:患者可有发热、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和触痛,可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伴特征性皮肤损害如以眶周为中心的浮肿性紫红斑,查体受累肢体肌力下降,查肌浆酶生升高,本病可能性极大,已预约肌电图,必要时做肌肉活检以辅助诊断。 2、红斑狼疮:大多数病人患有皮疹,以颧颊部水肿性蝶形红斑最常见,指(趾)节伸面暗红斑和甲周以及末节指(趾)关节屈面红斑为特征性;可累及前额、耳垂、肩胛、上臂、四肢大关节伸面、手背等处。多有发热,90%以上有关节肿痛,可呈游走性疼痛。可出现脱发,肾脏、心脏时常受累,常累及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造血系统常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患者目前不能排除红斑狼疮的可能,查自身抗体以辅助诊断。 3、淋巴瘤:由于病变部位及范围不同,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有淋巴结肿大,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常为首发症状,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发热、消瘦、盗汗为主要全身症状,发热热型多不规则,可呈持续性高热,也可间歇性低热。特异性皮肤损害多见于T细胞成人白血病/淋巴瘤综合征,本病可侵及肝、脾、肾、胃肠道等多个器官。预约全身浅表淋巴结B超,必要时行淋巴结活检。并做骨髓活检以辅助诊断。 4、药物热:常有发热、皮疹、可累及血液系统,本患者有发热、血常规示两系显著下降,要考虑药物热可能。 5、血管炎:可表现为高热,通常累及小动脉、小静脉,好发于老年人。多伴有皮疹,常累及多脏器,常见肾脏损害,查自身抗体如ANCA常阳性,予查自身抗体以辅助诊断。 6、实体肿瘤:多发生于老年人,常有消耗症状,及相应脏器占位病变,可查肿瘤标记物或做相关影像学检查以排除之。 7、成人still病:表现为发热、咽痛、大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皮疹、WBC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 .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 (一)病史询问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 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 (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 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 (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5)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6)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7)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8)伴神经障碍者,见于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中暑、颞动脉炎、红斑狼疮脑病等。 (9)发热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 (10)是否伴有皮疹及出疹时间: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二)、体格检查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

发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感染性疾病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 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严重失水或出血 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 组织坏死等。 机理 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

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其致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通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羟色胺)环磷酸腺苷(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出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人冲动,也参与寒战的发生。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这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板血管器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而引起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组织损伤(心肌梗死、肺栓塞、术后

发热鉴别诊断-306医院

发热鉴别诊断: 一急性发热 (一)感染性发热 1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本组疾病占急性呼吸道疾病的70%-80%。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其临床特点为多种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较轻而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症状较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和X线检查及对抗生素的治疗反应等近年由于诊断技术的进展,可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诊断方法可确定病原。常见有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腺咽结膜热;疱疹性咽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等。须与呼吸道细菌性感染鉴别。 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e-atory 、、syndrome,SARS)该病于2002年11月首发在我国广东省,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具有明显传染性的肺炎,重症患者易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死亡。对于有SARS流行病学依据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和肺部体征,并有肺部X线CT等异常影像改变,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做出SARS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SARS冠状病毒RNA (SARS COV RNA)检测阳性,或血清SARS COV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则可确定诊断。SARS COV分离是确立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分离只允许在防护严密的p3实验室进行,且体外细胞培养分离方法复杂且烦琐,不适合临床实验室作为诊断的手段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重症SARS:①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min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48h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②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40 kPa(300mm-Hg)③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3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依据: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 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 体温在 24 小时内波动达 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 . . .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 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 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 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 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 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 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 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是间 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 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 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 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 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 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 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 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 (一)病史询问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 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 (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 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 (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5)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6)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7)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8)伴神经障碍者,见于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中暑、颞动脉炎、红斑狼疮脑病等。 (9)发热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 (10)是否伴有皮疹及出疹时间: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二)、体格检查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80289

---------------------------------------------------------------最新资料推荐------------------------------------------------------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 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 体温在 24 小时内波动达 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 1/ 20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 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 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 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 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

发热待查鉴别诊断

发热待查鉴别诊断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一、感染性疾病 1、败血症:病人常有高热、畏寒寒战,明显中毒症状,查体可见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血象白细胞显着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抗感染治疗有效。本患者虽有高热,但无明显中毒症状,血常规白细胞不高,经头孢哌酮舒巴坦及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无效,考虑败血症可能性不大。可做血培养、中段尿培养、肺部薄层CT、腹部B超以排除菌血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隔下脓肿等疾病。 2、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有间歇性发热,可见肢端末梢时有疼痛或瘀点瘀斑,听诊心脏原有心脏杂音性质改变或无杂音患者新出现杂音,做心脏彩超以辅助诊断。 3、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常见发热、咽痛、皮疹、肝功能异常,可累及肾脏,致造血系统异常,外周血涂片可见异性淋巴细胞增多。查外周血涂片,可进一步做EBV-DNA检测,以辅助诊断。 二、非感染性疾病 1、皮肌炎:患者可有发热、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和触痛,可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伴特征性皮肤损害如以眶周为中心的浮肿性紫红斑,查体受累肢体肌力下降,查肌浆酶生升高,本病可能性极大,已预约肌电图,必要时做肌肉活检以辅助诊断。 2、红斑狼疮:大多数病人患有皮疹,以颧颊部水肿性蝶形红斑最常见,指(趾)节伸面暗红斑和甲周以及末节指(趾)关节屈面红斑为特征性;可累及前额、耳垂、肩胛、上臂、四肢大关节伸面、手背等处。多有发热,90%以上有关节肿痛,可呈游走性疼痛。可出现脱发,肾脏、心

脏时常受累,常累及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造血系统常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患者目前不能排除红斑狼疮的可能,查自身抗体以辅助诊断。 3、淋巴瘤:由于病变部位及范围不同,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有淋巴结肿大,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常为首发症状,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发热、消瘦、盗汗为主要全身症状,发热热型多不规则,可呈持续性高热,也可间歇性低热。特异性皮肤损害多见于T细胞成人白血病/淋巴瘤综合征,本病可侵及肝、脾、肾、胃肠道等多个器官。预约全身浅表淋巴结B超,必要时行淋巴结活检。并做骨髓活检以辅助诊断。 4、药物热:常有发热、皮疹、可累及血液系统,本患者有发热、血常规示两系显着下降,要考虑药物热可能。 5、血管炎:可表现为高热,通常累及小动脉、小静脉,好发于老年人。多伴有皮疹,常累及多脏器,常见肾脏损害,查自身抗体如ANCA常阳性,予查自身抗体以辅助诊断。 6、实体肿瘤:多发生于老年人,常有消耗症状,及相应脏器占位病变,可查肿瘤标记物或做相关影像学检查以排除之。 7、成人still病:表现为发热、咽痛、大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皮疹、WBC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TH )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 0C ,达数天或数周之久, 24 小时体温波动不超 过 1 0 C 。可见于 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热:体温在 24 小时波动达 20C 或更多。可 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 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膜炎、风 湿热、恶 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 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 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波状热:体温在数天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 久又再发热, 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 恶性淋巴瘤、 脂膜炎、 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恶 性疟、大肠埃希 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 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 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 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 一)体温调节中枢 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二)常见热型

发热诊断和鉴别诊断

发热诊断和鉴别诊断 病因分析 1.急诊重点 (1)在急性感染性疾病最多见。 (2)仍有许多患者发热诊断未明。 (3)急诊重点是尽可能明确诊断和排除下列潜在严重后果疾患 1)败血症。 2)脑膜炎,脑炎。 3)急性脑血管意外。 4)头部创伤。 5)急性心肌梗死。 6)恶性高热。 7)药物戒断。 8)甲亢危象。 9)环境相关发热性疾病。 2急性感染件疾病 (1)急性起病,伴或不伴寒战。 (2)全身不适,伴肌痛、关节痛。 (3)感染器官系统表现如咳嗽、咳痰,腹泻,尿频。 (4)急性淋巴结或脾脏肿大。 (5)血象WBC:>10000/mm3或< 4000/mm3。 3.药物热 (1)任何药物均可产生药物热。 (2)发热开始于药物治疗后7~l0天。 (3)停药后24~72h缓解。 (4)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和嗜酸细胞增多。 (5)常见药物 1)青霉素和其他B内酰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钠,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甲基多巴,肼届嚷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卡因,安非他明。4.不明原因发热(FUO) (1)发热3周以上,体温超过38. 3℃。 (2)在院外检查1周后仍未明确诊断。 (3)通常不能在急诊室诊断FUO。 (4)最常见原因为感染和恶性肿瘤,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 5.环境相关发热性疾病 (1)热痉挛。 1)高温下强体力劳动时或稍后发生。 2)大肌肉群痛性收缩。 3)体内缺盐,肌肉低钠血症所致。 (2)热衰竭 1)高热导致血容量耗竭,脱水。 2)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头痛,头昏,兴奋。 3)胃肠道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

4)体温<39℃。 (3)热休克 1)过度暴露于湿热环境中。 2)高热,体温>40℃,多半无汗。 3)中枢神经系统:意识障碍,抽搐。 4)心血管系统:肺水肿,休克,心律失常。 5)肝脏系统:肝坏死。 鉴别诊断 1.体温假性升高 (1)医源性。 (2)人为造成发热假象。 2.生理性体温波动 (1)妇女排卵期,妊娠期。 (2)剧烈运动,饮食,情绪激动因素。 (3)突然进入高温环境。

发热待查鉴别诊断

一、感染性疾病 1、败血症:病人常有高热、畏寒寒战,明显中毒症状,查体可见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血象白细胞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抗感染治疗有效。本患者虽有高热,但无明显中毒症状,血常规白细胞不高,经头孢哌酮舒巴坦及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无效,考虑败血症可能性不大。可做血培养、中段尿培养、肺部薄层CT、腹部B超以排除菌血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隔下脓肿等疾病。 2、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有间歇性发热,可见肢端末梢时有疼痛或瘀点瘀斑,听诊心脏原有心脏杂音性质改变或无杂音患者新出现杂音,做心脏彩超以辅助诊断。 3、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常见发热、咽痛、皮疹、肝功能异常,可累及肾脏,致造血系统异常,外周血涂片可见异性淋巴细胞增多。查外周血涂片,可进一步做EBV-DNA检测,以辅助诊断。 二、非感染性疾病 1、皮肌炎:患者可有发热、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和触痛,可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伴特征性皮肤损害如以眶周为中心的浮肿性紫红斑,查体受累肢体肌力下降,查肌浆酶生升高,本病可能性极大,已预约肌电图,必要时做肌肉活检以辅助诊断。 2、红斑狼疮:大多数病人患有皮疹,以颧颊部水肿性蝶形红斑最常见,指(趾)节伸面暗红斑和甲周以及末节指(趾)关节屈面红斑为特征性;可累及前额、耳垂、肩胛、上臂、四肢大关节伸面、手背等处。多有发热,90%以上有关节肿痛,可呈游走性疼痛。可出现脱发,肾脏、心脏时常受累,常累及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造血系统常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患者目前不能排除红斑狼疮的可能,查自身抗体以辅助诊断。 3、淋巴瘤:由于病变部位及范围不同,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有淋巴结肿大,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常为首发症状,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发热、消瘦、盗汗为主要全身症状,发热热型多不规则,可呈持续性高热,也可间歇性低热。特异性皮肤损害多见于T细胞成人白血病/淋巴瘤综合征,本病可侵及肝、脾、肾、胃肠道等多个器官。预约全身浅表淋巴结B超,必要时行淋巴结活检。并做骨髓活检以辅助诊断。 4、药物热:常有发热、皮疹、可累及血液系统,本患者有发热、血常规示两系显著下降,要考虑药物热可能。 5、血管炎:可表现为高热,通常累及小动脉、小静脉,好发于老年人。多伴有皮疹,常累及多脏器,常见肾脏损害,查自身抗体如ANCA常阳性,予查自身抗体以辅助诊断。 6、实体肿瘤:多发生于老年人,常有消耗症状,及相应脏器占位病变,可查肿瘤标记物或做相关影像学检查以排除之。 7、成人still病:表现为发热、咽痛、大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皮疹、WBC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