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临床意义(详细)

肿瘤标志物临床意义(详细)
肿瘤标志物临床意义(详细)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63~1978)是以Abelev和Gold分别发现AFP和CEA开始的癌胚性抗原阶段;第二阶段(1979~1989)是美国Koprowski发现CA19-9以后,使糖链抗原成为肿瘤标志物研究内容,建立一系列特异性较强的肿瘤标志物CA系列;第三阶段(1990以后)是以肿瘤基因标志物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具备的特征:

1.这类标志物必须由恶性肿瘤细胞产生,并能够进入血液、组织液、分泌液或肿瘤组织中被检出;

2.具有特异性,有助于肿瘤的鉴别诊断或能指示肿瘤的部位和类型;

3. 肿瘤标志物的量能与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治疗时数量即下降,复发时又上升,有助于评估疗效、提示预后及治疗方案,监视癌症的复发与转移;

4.它不应在正常组织或在良性疾病中测出;

5.方法简易,适用于常规实验室。

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该是特异性高、敏感性强、可信度高、稳定性强。然而迄今为止尚没

有一种肿瘤标志物都能同时满足以上要求。目前,人类发现的肿瘤标志物已有百余种,但临床常用的仅20多种,能用于大规模人群普查的肿瘤标志物更少。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与应用价值:

1.有助于一些肿瘤的诊断,为某种癌的诊断提供依据。例如甲胎蛋白(AFP)对肝癌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诊断恶性滋养叶肿瘤有决定性意义等。

2. 具有预测或监视肿瘤复发或转移的作用。例如结、直肠癌术前高水平血清癌胚抗原(CEA),术后恢复正常水平,疗后动态观察,定期复查CEA,当血清CEA又复升高,尽管临床无何症状,则提示癌有复发或转移。

3.有助于评估治疗的效果。例如中晚期恶性淋巴瘤一般都伴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升高,其水平与肿瘤负荷呈正相关,经有效的治疗,则LDH血清含量亦随之下降。

4.预测预后。例如乳腺癌检测c-erbB-2、Cath-D(组织蛋白酶D)、P53、PCNA表达阳性,ER、PR阴性表达,表明存在播散高风险因素,对预后有不良影响。

一.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1。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

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是甲胎蛋白(AFP)。AFP是胎儿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蛋白质,亦是胎儿血清中的正常组成成分,胎龄3~5月时含量最高,以后即逐渐下降,出生后1~2周即自行消失。在正成年常人血清中的含量低于25ng/ml。得肝癌以后AFP基因又重新激活,合成了这一肝癌及胚胎性癌特异性较强的标记蛋白。血清AFP水平不仅有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还是肝癌侵袭性和复发的预测指标。

根据AFP肝癌的诊断标准是:①AFP定量≥500ng/ml持续一个月以上;或②凡SGPT 正常,AFP>200ng/ml持续8周。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炎、生殖腺胚胎性肿瘤,即可诊断肝癌。但不是所有肝癌患者AFP水平者都是增高的,约70% 左右肝癌病人AFP阳性。

所以AFP不高,亦不能否定肝癌。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AFP常呈低浓度增高(<200ng/ml)并持续阳性(低持阳)。低持阳1年内肝癌出现率为44%~49%,表明早期表达AFP的肝细胞是癌前病变的征象之一,AFP很有可能成为肝癌化学预防的依据。

早期肝癌与非癌肝病的鉴别诊断:在非恶性肝病中约有15%~51%慢性肝病及33%急性肝炎AFP含量超过正常水平,两者鉴别如下。

⑴SGPT数倍于正常者多为活动性肝病,如SGPT>200单位以上者,以肝炎可能性为大,而SGPT<100单位,AFP持续阳性者,则肝癌出现的机会较多,AFP>500ng/ml者多为肝癌。

⑵肝癌AFP定量呈上升曲线,肝病则随病情稳定AFP降至正常。

⑶AFP与SGPT动态曲线同步或跟随关系者肝病可能性大。肝病AFP增高常为一过性,且含量多呈低水平(50~200ng/ml,个别高达1000ng/ml以上),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及药物诱导性肝病者AFP含量高峰多在SGPT的升高阶段,二者下降也一致,其AFP升高是由肝细胞再生引起。如二者分离即SGPT逐渐下降和AFP进行性上升,则肝癌可能。这种“AFP与SGPT曲线分离”的现象,对诊断肝癌和肝炎、肝硬化活动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鉴别指标。

探索作为AFP辅助或用于AFP阴性肝癌诊断的标志物是一热点。AFP与其他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如与α-L岩藻糖苷酶(AFU)联用,敏感性提高到88.6%,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合用,敏感性为95.5%,三者联合的敏感性为100%。Hsia等认为,在发现肝癌方面,谷氨酰转肽酶(GGT)比AFP好,IL-6、IL-10和GPC3等有助于识别AFP低水平的病人。

2.大肠癌(结、直肠癌)相关标志物

⑴癌胚抗原(CEA):这种抗原在胎儿的肠、肝、胰腺中可找到,在妊娠第8周开始产生,到20周停止生成,故命名为癌胚抗原,其分子量为180KD的糖蛋白。CEA在正常成人不表达,当发生肿瘤时可重新表达。血清CEA升高可见于消化道肿瘤、乳腺癌、肺癌、胰腺癌、胃癌等,并随肿瘤分期的进展、癌细胞恶性程度的升高而逐步升高。大量吸烟也有一过性升高的现象。其中以结肠腺癌升高为甚,约有70%~90%显示阳性,所以CEA不是结、直肠癌的特异性抗原,它是一种较广谱的肿瘤标志物。CEA正常值小于5ng/ml (正常值可随应用的试剂盒及不同检测方法而变,注意检测医院规定的正常值)。

CEA动态观察意义较大,如手术前增高,手术切除后恢复正常,再有升高者,提示复发或转移可能。已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若手术后CEA增高提示复发的可能性极大。据研究表明,血清CEA预测结直肠癌复发转移比影像学及临床检查早6~8个月。

此外,患肠道憩室炎、直肠息肉、炎性肠病、肝硬化、肝炎、胰腺炎、肺气肿、哮喘等良性疾病时也常见CEA轻度升高。

⑵其它结肠直肠癌肿瘤标志物有:CA50;CA19-9;CA242;CA724。

3.胰腺癌、胃癌相关标志物

⑴ CA19-9:亦称胃肠癌抗原。胚胎期间胎儿的胰腺、胆囊、肝、肠等组织存在这种抗原,但在正常人体组织中含量极微量。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胆囊癌、胃癌病人血清中CA19-9含量明显增高。因此,CA19-9升高可见于胃肠道恶性疾病,包括:胰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肝癌,其中以胰腺癌患者升高为甚,胰腺癌阳性率大于75%~85%。正常值小于35u/ml.一般大

于70u/ml可作为胰腺癌指标之一。胰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者血清CA19-9值明显高于无转移者,说明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含量变化与肿瘤组织的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在胰腺癌患者手术后,化疗期间及化疗后,可定期测定血清CA19-9的含量。总之,血清CA19-9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预测有无转移、复发及疗效观察是目前最好的参考指标之一。另外,对胆囊癌、壶腹癌也是有价值的标志物,并可用来鉴别阻塞性黄胆性质,若是癌造成的一般大于200u/ml。

CA19-9对胃癌的阳性率约61.9%,大肠癌阳性率19%,作为消化系统的肿瘤标志物CA19-9与CA-50有一定相似性.

⑵ CA242:其抗原决定簇存在于黏蛋白上,为一种唾液酸化的糖。在正常细胞含量很少,当细胞出现恶性增生时,其含量显著增加,尤其是消化道肿瘤,明显高于良性疾病,对胰腺癌的敏感性为60%~80%,特异性高于CA19-9,优于其他血清标志物。正常人血清CA242小于25 u/ml,正常人假阳性率为4%。

⑶ CA50:是一种以唾液酸脂和唾液糖蛋白为主体成分的糖类抗原,在一般成熟组织中不存在,在多种恶性肿瘤检出不同的阳性率,遍布于结直肠、胃、胰腺、胆囊、膀胱、子宫和肝脏等多种癌组织中,所以是一种广谱的肿瘤相关抗原,但在肝、胰和胃肠道肿瘤患者阳性率高达77%~79%。正常血清CA50值为0~20u/ml。

⑷ CEA:如上所述。对胃癌的敏感性为24.2%。

临床研究表明,诊断胰腺癌CA19-9其敏感性最高为81.25%,CA242的特异性最高为89.96%,CEA与CA19-9特异性近似,均在78%左右,上述标志物与CEA联合测定可以明显提高阳性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晚期胰腺癌中约有8%的病人3种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

我国学者樊代明等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MGAgs胃癌抗原”,它对胃癌有很高的特异性,在正常组织几乎不表达,而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这种新的肿瘤抗原有显著的诊断价值,经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其组织学阳性率高于90%,用于检测(PCR)胃癌血清中的MGAgs,阳性率可高达70%以上,比目前广泛应用的同类方法高15%。将这种抗原用于高危人群的现场普查,结果显示在血清中有高滴度或阳性MGAgs的群体可以检测到胃癌,包括一些早期胃癌。此外还发现MGAgs阳性的患者,5年癌变率达30%,而没有MGAgs的患者很少癌变。

4.食管癌相关标志物

食管癌相关特异性标志物尚在探索之中。但用于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血清标志物CEA、SCC-Ag及Cyfra21-1(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A211)用于食管癌的检测,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研究表明早期肿瘤体积较小,术前三种肿瘤血清标志物总体水平较低,晚期者较高。CEA、SCC-Ag及Cyfra21-1的水平与食管癌的病理分期呈正相关,应用于食管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及随访,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其中尤以SCC-Ag和Cyfra21-1相关性更好。肿瘤越晚、越大、浸润越深,肿瘤组织坏死和凋亡后溶解释放到血液中的标志蛋白就越多。食管癌手术后这些标志物高于正常值的患者可能预后不佳。但由于这些标志物在早期食管癌的表达量很低,平均水平稍高于健康人群,故不便于据此作出早期诊断。另外,这三种标志物并不具有特异性,最终确诊食管癌还应通过细胞学或病理诊断。

二.生殖泌尿系统肿瘤标志物

1. 前列腺癌特异性标志物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自1980年作为前列腺癌标志物应用于临床以来,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使前列腺癌诊断年龄年轻化,年龄<70岁的前列腺癌病人明显增加;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的发现率明显增加;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比例大幅提高(2~3倍);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无复发和无转移生存率提高。

⑴血清PSA是前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它对早期没有症状的前列腺癌的诊断很有意义。正常情况下,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是一种糖蛋白,直接分泌到前列腺导管系统内。它的正常功能是邦助精液凝块水解液化,与男性生育力有关。正常的前列腺导管系统周围存在着一种血—上皮之间的屏障,避免了前列腺上皮产生的PSA直接进入血液之中,从而维持了血液中PSA的低浓度。一般认为,血清PSA小于4.0 ng/ml为正常,PSA大于10ng/ml 则患前腺癌的危险性增加。当前列腺发生癌时就破坏了血—上皮之间的屏障,而癌分泌的PSA亦多了,致使PSA直接进入血内,癌的恶性程度越高,对于正常前列腺组织破坏越大,血清中PSA越高。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无瘤状态的金标准是PSA为零。由于血清中的PSA几乎全部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产生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切除了全部前列腺组织,如果肿瘤被根治,那么血清中PSA 会在1个月内下降为零。前列腺癌术后患者血清中PSA的半衰期为33小时。据此计算,如果1例患者术前PSA为20ng/ml,术后12天就应该检测不到PSA;术前若为10ng/ml,则需要10天;术前若为4ng/ml,则需要8天。

⑵前列腺非恶性病变血清PSA升高:前列腺炎症、前列腺增生、急性尿潴留、前列腺按摩等可使PSA增高,但当致病因素消除后,大约一个月可趋于正常。直肠指诊后血清PSA可增高1倍,膀胱镜检查后可增高4倍,前列腺穿剌活检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后可增至53~57倍。正常状态下的射精也可使PSA增高。因此对肛门指诊检查的病人,应在检查后一周方可进行PSA检测,前列腺活检穿剌后至少6周才能做血PSA的检测。癌症所造成的PSA升高是持久性的,而且随着肿瘤的发展而持续不断的升高。

⑶如何区分良性和恶性的PSA升高:

①游离态PSA(fPSA)的应用: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PSA水平在4~10 ng/ml 时较大部分重叠,在这个所谓灰色区域难以根据PSA水平来区分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PSA 在血清中可以游离态和结合态的形式存在,游离PSA是指游离在血浆中不被结合那部分PSA,表示为fPSA;血清总PSA以tPSA表示。fPSA浓度在癌症患者中低于良性增生患者。临床上就是应用这个差异,从良前列腺增生病人中,将早期前列癌筛检出来。目前应用fPSA/tPSA比值来辅助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增生获得广泛使用。参考值为0.16,即其比值<0.16则患前腺癌的可能性高。fPSA的百分比低,提示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较高.

近年研究表明,fPSA水平在血清中不稳定,fPSA/tPSA比值分布较离散,两者相关性不显著,难以根据fPSA/tPSA比值来筛查和诊断前列腺癌。而结合PSA(cPSA)和tPSA 相关性好。前列腺操作对cPSA的影响弱于对tPSA的影响。前列腺体积对cPSA的影响也弱于对tPSA的影响。故cPSA是诊断前列腺癌的较理想指标。在tPSA<10ng/ml,cPSA/tPSA≥0.78为前列腺癌敏感性97.8%,特异性95.8%.

②PSA密度:PSA密度指血清PSA的浓度与前列腺体积的比值,前列腺的体积可用B超法测定。若发现一个前列腺体积不大而血清PSA水平却是中等程度的病人,往往有前列

癌的可能。而同样数值的PSA对于一个前列腺体积较大的病人,这可能仅仅是良性前列腺增生。PSA密度小于或等于0.15时一般不会有恶性病变存在,但大于0.15时,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增高。

③PSA速度:从现在的研究看,人随着年龄的增加PSA每年增长小于0.75 ng/ml,一般不会患有前列腺癌。大于0.75 ng/ml则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增加。据研究对前列腺癌患者术前PSA增长速度在1年内大于2ng/ml,以及前列腺癌切除或放疗后提示复发的患者中,其PSA倍增时间≤3个月与死亡风险增高相关。近有研究结论认为0.75 ng/ml·年的PSA速率界值的确对于60岁以下的男性定得过高,将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前列腺癌漏诊。PSA 速率高于0.5 ng/ml.年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更高,应当密切随访。

技术鉴定除已知的前列腺相关标志物PSA外,还有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为前列腺分泌的酶,正常时PAP很少进入血液,前列腺癌时,恶性细胞产生PAP而且进入血液。正常值血清PAP小于3.5ng/ml。目前认为,PAP作用有限,但被认为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治疗失败的另一独立预测因素,尽管其不能预测分期以及周围其他器官的情况。前列腺特异性肽(Prostate specific photase , PSP )和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A),由于前列腺癌上皮细胞中PSMA的表达不受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影响,而且对去势后仍有较高表达,检测PSP 、PSMA比PSA或PAP更有意义,该项指标对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复发和进展情况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卵巢癌相关标志物

CA125是卵巢癌的一种相关抗原:主要用于检测、鉴别妇科肿瘤,有60%~80% 卵巢癌为阳性显示,其中浆液性腺癌较黏液性腺癌升高为甚。正常妇女CA125血清含量,最低5U/ml,最高38U/ml,35U/ml为临界值。CA125可随病情加重而增高,极度升高大于1000U/ml为卵巢晚期腺癌,根治后CA125可恢复正常。手术后如CA125浓度不能恢复到正常范围,应考虑残留肿瘤。手术后再度升高(大于65U/ml)则认为肿瘤复发。单纯CA125升高后,将出现肿瘤是无可置疑的。从开始CA125升高至临床或影像学发现肿瘤,时间是3~9个月,长者可达1~2年。但有1~2% 正常人,6% 非肿瘤性疾病有增高表现。晚期卵巢癌患者获得临床缓解后,维持化疗前血清CA125基线水平对疾病复发危险有很高的预测价值,CA125水平≤10 U/ml的患者无病生存期(PFS)较长。卵巢癌术后在化疗3个疗程后CA125是否降至正常是判断病程进展及预后的重要标志.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输卵管及腹膜都能有微量CA125生成。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期CA125也有轻度升高,合并腹膜炎、胸膜炎以及肝硬化的病人也出现类似结果,因此在寻问病史及采血时间上要尽量去除这些混杂因素。

卵巢癌中如含有胚胎性腺癌及卵黄囊瘤成分则AFP增高;含有绒毛膜癌成分则促性腺激素(HCG)增高。

CA125也是子宫内膜癌有用的标志物。但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选价值不大,对于是否存在子宫外转移,以及疗效判定,评定预后及复发的早期诊断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子宫内膜癌复发病例血清CA125阳性率42%~65.6%。在临床诊断复发以前,有60%~78.5% 的病例CA125已有升高。

3.子宫颈癌相关标志物

SCC-Ag(鳞状细胞癌抗原)。最早是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约为45KD。是一种特异性很好的鳞癌标志物。多见于肺、食管及子宫颈鳞癌。其血清水平随宫颈癌临床分期进展而增高,早期阳性率较低。SCC-Ag对宫颈癌诊断的灵敏度达77.24%。Ⅰ~Ⅱ级阳性率为66.67%;Ⅲ~Ⅳ级阳性率达87.71%,特异性为98%。文献报道,SCC-Ag超过2.5ng/ml 时,宫旁浸润,阴道壁浸润的风险比低于2.5ng/ml的人群风险增高3倍. SCC-Ag达到4ng/ml,临床上可以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

SCC-Ag与疗效有密切关系,由于SCC-Ag血清半衰期短,在肿瘤切除15天或经放疗后,血中SCC-Ag转为阴性,可作为肿瘤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有报道提示宫颈鳞癌复发时,SCC-Ag 升高较临床症状出现早数月。因此,SCC-Ag有随访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4. 子宫绒毛膜癌、恶性葡萄胎相关标志物

子宫绒毛膜癌(包括卵巢、睾丸生殖细胞瘤含绒毛膜癌成份)、恶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的特异性标志物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子宫绒毛膜癌、恶性葡萄胎是为一种恶性滋养叶肿瘤。HCG是由滋养叶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内分泌激素,它在血液或尿中出现提示体内有活的肿瘤细胞存在。正常育龄妇女血清HCG含量小于4ng/ml,排卵期峰值小于10 ng/ml。患有子宫绒毛膜癌、恶性葡萄胎的病人血清中的HCG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体内肿瘤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即病灶的消长与血清HCG含量变化是一致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每周检测血清HCG含量的动态变化,对判断治疗效果和指导治疗计划很有价值。如病人症状与病灶消失,HCG仍为阳性,说明尚有亚临床病灶存在,应继续治疗与观察。

游离β亚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约为血清中hCG总量的1%,其意义与hCG基本相似,升高见于正常妊娠和绒毛膜肿瘤,但后者的升高程度远高于前者。

三.胸部肿瘤标志物

1.肺癌相关标志物

非小细胞肺癌(主在是鳞状细胞癌、腺癌及腺鳞混合性癌等)的相关标志物主要有:CEA、Cyfra21-1 (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A211)、CA125及SCC-Ag。

⑴ CEA(阳性标准≥5ng/ml)以肺腺癌水平最高,其CEA阳性率为54.2%~83.3%。在肺腺癌组中血清CEA水平与病期呈正相关。CEA是一种广谱的肿瘤标志物,虽然不能作为诊断肺癌的特异性指标,但在肺癌的鉴别诊断方面仍有重要临床价值。

⑵ CA125是由免疫卵巢癌细胞株产生的单克隆抗体OC125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由于与免疫肺腺癌细胞识别的分子OC125相同,因此CA125是卵巢癌和肺癌细胞共同具有的抗原。肺癌血清CA125水平(诊断肺癌临界值CA125≥20u/ml)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及健康人对照组。肺腺癌CA125水平明显高于肺鳞癌与小细胞肺癌。对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⑶ CA153存在于多种腺癌内,如乳腺癌、肺腺癌、卵巢癌及胰腺癌。CA153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低下,但是,由于血清CA153测定对肺良性疾病的假阴性率低,血清CA153异常升高,则可基本上判断为肺癌,特异性高。

⑷Cyfra21-1( 阳性标准≥3.3ng/ml ) 是一种酸性多肽,水溶性细胞角蛋白,主要分布在肺泡上皮。当这些细胞发生癌变时,可释放Cyfra21-1进入血液循环,导致Cyfra21-1的

血清水平升高。肺癌中晚期患者血清中Cyfra21-1含量明显升高。Cyfra21-1是鳞状上皮细胞癌目前首选的肿瘤标志物,灵敏度可达60%,特异性可达95%。它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Cyfra21-1应用最多的是治疗监测,肺癌根治术后Cyfra21-1的浓度显著下降,若持续升高,应考虑肿瘤进展和复发。

⑸ SCC-Ag ( 阳性标准≥1.5ng/ml ) 是由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肺鳞癌所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但其灵敏度较低,可作为肺癌的辅助诊断指标。

⑹小细胞肺癌和神经母细胞瘤的相关标志物主要是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健康成人血清NSE均值为5.2ng/ml(推荐正常值<20ng/ml)。当组织发生癌变时,细胞内的NSE释放进入血液,导致此酶在血清中含量增高,一般用于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鉴别诊断。

肺腺癌患者CEA水平显著高于鳞癌及小细胞肺癌患者,小细胞肺癌患者NSE水平显著高于腺癌及鳞癌患者,鳞癌患者Cyfra21-1水平显著高于腺癌及小细胞癌患者,肺腺癌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肺鳞癌与小细胞肺癌。4种标志物与3种类型肺癌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Ⅰ、Ⅱ期与ⅢA~Ⅳ期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敏感度也增加,提示分期晚,肿瘤标志物增高。而且这几种标志物与化疗疗效有相关性,化疗有效者则明显降低。持续增高的患者生存时间短,预后差。

2.乳腺癌相关标志物

乳腺癌相关标志物是乳腺癌相关抗原CA15-3。CA15-3是一种类粘蛋白膜型糖蛋白,常由肿瘤细胞分泌入血的乳腺癌相关抗原,但可能存在于多种腺癌内,如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肺腺癌、肝癌。CA15-3在健康人群血清水平参考值< 30u/ml。一般认为早期乳腺癌CA15-3诊断阳性率较低,但特异性优于CEA。乳腺癌术前检测总阳性率为27.5%~65.9%. 60%~80%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CA15-3血清水平高于30u/ml。低分化腺癌阳性率较高,存在恶性程度高,敏感性亦高的趋势。肝转移特别是骨转移血清CA15-3显著升高,阳性率可达100%,如浓度>100u/ml几乎可认为一定有转移。它可比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早48个月发现转移、复发癌灶。其含量升高幅度越大则存在远处转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检测血清CA15-3能较早地发现乳腺癌复发或转移。对监测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是进展期乳腺癌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少数非恶性乳腺疾病患者CA15-3可升高,一般低于40u/ml。临床应对CA15-3阳性的良性病变要高度重视。

四.头颈部肿瘤标志物

1.甲状腺癌相关标志物

甲状腺癌根据病理类型主要分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等4类。其中只有甲状腺旁细胞增生和甲状腺髓样癌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特异性标志物—降钙素(CT),在未经刺激的情况下,血清降钙素>100 pg/ml,则提示可能存在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来源于甲状腺C细胞。在所有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血清中降钙素含量均有增高。因此对甲状腺髓样癌手术治疗和/或放射治疗后,检测血清降钙素可以监视临床有否复发或转移,判断预后及对治疗的效应,对持续性高降钙素患者应密切观察随访。

甲状腺癌尤以滤泡状腺癌相关标志物为甲状腺球蛋白(TG)。它是甲状腺滤泡状腺癌与治疗效果的检测指标。正常血清TG< 60ng/ml。若TG持续增高表明有肿瘤复发或转移可能。

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可能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最有希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alectin-3蛋白在甲状腺恶性肿瘤中高度表达,而在良性肿瘤、正常组织无或少表达,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和较低的漏诊率,且可有用穿剌标本直接涂片免疫组化检查,具有简单、易推广、结果可靠的特点,可作为一项有价值的甲状腺肿瘤分子生物诊断标志物。

2.鼻咽癌相关标志物

鼻咽癌相关标志物主要是EB病毒壳抗原的抗体VCA-IgA和早期抗体EA-IgG。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 EBV)是致瘤病毒之一,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以及免疫功能受损病人淋巴组织过渡增生性疾病等密切相关。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十分密切,但还不能肯定EB病毒是病因还是促发因子。尤其VCA-IgA对鼻咽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其阳性率达81.5%~97.3%,其它恶性肿瘤患者的阳性率低于6%。正常人均阴性。VCA-IgA、EA-IgG不仅可作为诊断鼻咽癌的血清学方法,而且可应用于高发区的普查(VCA-IgA滴度≥1:80为鼻咽癌高危人群),有利于早期诊断,特别是对鼻咽部无明显肿瘤或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具有意义。VCA-IgA抗体水平随鼻咽癌病情从Ⅰ~Ⅳ期的发展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展而不断上升,表明鼻咽癌VCA-IgA水平与癌组织的负荷量有关。

3.垂体腺瘤相关标志物

国外调查证实此病发病率为7.5~15/10万,尸检发现率为9%~65%,正常人群随

机发现率为10%~20%。此病不是少见病。

垂体腺瘤分为功能性与非功能性腺瘤两大类。非功能性腺瘤(歉色细胞腺瘤)尚无相关性标志物,功能性垂体腺瘤相关标志物如下:

⑴生长激素性垂体腺瘤(嗜酸细胞性腺瘤)。临床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①血清生长激素(hGH)是特异性标志物,正常值<8ng/ml。

②IGF-1(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是判断肢端肥大症病情活动性最敏感、最可信的诊断指标.正常人血清IGF-1水平随年龄、性别而变化,测定结果必须与相应的正常值比较。肢端肥大症的判断标准为:高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人水平2个标准差。

治疗目标: 血GH水平的控制,随机血GH <2.5 μg/L,而糖负荷后血GH水平<1 μg/L;IGF-1水平下降至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范围内。

⑵泌乳素垂体腺瘤。通常可引起泌乳—闭经、不孕综合症。血清泌乳素(PRL)是其特异性标志物,正常值<20ng/ml。患者血清PRL水平反映了肿瘤的功能与大小及对治疗的反应。

⑶促肾上腺皮质性腺瘤。亦称ACTH腺瘤(嗜硷性细胞腺瘤)。临床表现为柯兴氏综合症。特异性标志物为ACTH正常值<8.14pmol/L。在柯兴氏症患者中垂体腺瘤发病率约为50%,其中80%为微腺瘤,20%为肉眼所见肿瘤。

⑷促甲状腺素性腺瘤(TSH性腺瘤)。本瘤少见。其血清标志物促甲状腺素(TSH)增高。

上述垂体腺瘤治疗后血清标志物持续正常是治愈的标志,持续增高提示肿瘤残留或复发,垂体腺瘤治疗前后测定相关激素水平,将有利于更好的评价治疗结果。

在众多的标志物中,尤其是当前所研究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相关产物,存在着一种肿瘤可产生多种标志物或一种标志物可存在于多种肿瘤中的交叉现象,故在临床上所要求的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用于肿瘤诊断的理想目标还有距离.

有的病例临床已确诊癌症而肿瘤标志物检查却为阴性,原因是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不高,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引起假阴性的因素有:

①产生肿瘤标志的肿瘤细胞数目少。

②细胞或细胞表面被封闭。

③机体体液中一些抗体与肿瘤标志形成免疫复合物。

④肿瘤组织本身血液循环差,其所产生的肿瘤标志物没有分泌到外周血中去。

⑤此外,标本的采集、储存不当,也会影响肿瘤标志测定的结果。

总结:迄今为止,还未发现理想的、具有100%灵敏度和100%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以上所述的各种肿瘤标志物是一项临床辅助诊断,不能以点代面。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判断。WHO对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中对肿瘤标志物作如下规范描述:“肿瘤标志物不能单独用来评价疗效。然而,如开始时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水平的上限,当所有的肿瘤病灶完全消失,临床评价为完全缓解时它们必须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一规定表明了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肯定其应用的价值。

(作者简介:安徽省立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安徽肿瘤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安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获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

各种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各种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为方便大家学习记忆肿瘤标志物的参考意义现总结归纳如下:甲胎蛋白(AFP):60%~70%原发性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可升高,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有乙肝、肝硬化的患者应定期监测。 癌胚抗原(CEA):胃肠道肿瘤,特别是肠癌,癌胚抗原会升高。癌胚抗原对手术后监测有重要意义,肠癌患者经过治疗癌胚抗原可下降或恢复正常,如果手术后癌胚抗原持续升高,就要考虑复发转移的可能,所以应定期监测。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65岁以上老年男性特别要注意,前列腺癌与前列腺肥大症状相似,两者都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夜尿增多等表现,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务必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以排除是否患有前列腺癌。 糖类抗原19-9(CA19-9):对于诊断胰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高敏性为91.7%,特异性为85% 糖类抗原125(CA-125):80%~90%女性卵巢癌患者糖类抗原125可升高。但也有不少非卵巢癌的恶性肿瘤可升高,如胰腺癌、肝癌、胃肠癌、乳腺癌。 化验患者血液或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可在肿瘤普查中早期发现肿瘤,并观察肿瘤治疗的疗效以及判断患者预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

1)甲胎蛋白(AFP)为原发性肝癌、睾丸癌、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2)癌胚抗原(CEA)为消化系统肿瘤、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3)糖类抗原125(CA125)为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4)糖类抗原153(CA153)为乳腺癌等肿瘤的标忐物; 5)糖类抗原19-9(CA19-9)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标志物; 6)糖类抗原724(CA724)为胃癌、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7)糖类抗原242(CA242)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标志物; 8)糖类抗原50(CA50)为消化系统肿瘤、乳癌、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9) CYFRA21-1(cy211)为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1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小细胞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肿瘤的标志物; 1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1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胚胎细胞癌、滋养层肿瘤(绒癌、葡萄胎)等肿瘤的标志物: 13)甲状腺球蛋白(TG)为甲状腺癌的标志物 14)铁蛋白 (SF)为消化系统肿蜜、肝癌、乳腺、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15)B2微球蛋白(B2MG)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肺癌、甲状腺癌、鼻咽等患者体液中升高; 16)鱗状细胞抗原(SCC)为宫颈瘟、肺鳞癌、食管癌等肿瘤标志物。目前临床上检测的肿瘤标志物绝大多数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肿瘤标志物有动态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及意义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及意义 核心提示: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g/L持续4周,或200~400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 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μ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400μ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水平常<300ug/L。生殖胚胎性肿瘤(睾丸癌,畸胎瘤)可见AFP含量升高。 2、癌胚抗原(CEA) 癌胚抗原是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抗原,属于广谱性肿瘤标志物。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μg/L。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部分良性疾病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肺病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EA 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和阳性率较低。CEA属于粘附分子,是多种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标志。 3、癌抗原125(CA125)CA125存在于上皮卵巢癌组织和病人血清中,是研究最多的卵巢癌标记物,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CA125对卵巢上皮癌的敏感性可达约70%。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良性妇科病(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和早期妊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CA125含量升高。 4、癌抗原15-3(CA15-3)CA15-3可作为乳腺癌辅助诊断,术后随访和转移复发的指标。对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较低(60%),晚期的敏感性为80%,转移性乳腺癌的阳性率较高(80%)。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 5、糖类抗原19-9(CA19-9)CA19-9是一种与胃肠道癌相关的糖类抗原,通常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及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检测患者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有很大意义。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6、癌抗原50(CA50)CA50是胰腺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因其广泛存在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它的肿瘤识别谱比CA19-9广,因此它又是一种普遍的肿瘤标志相关抗原,而不是特指某个器官的肿瘤标志物。CA50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可检出不同的阳性率,对胰腺癌和胆囊癌的阳性检出率居首位,占94.4%;其它依次为肝癌(88%)、卵巢与子宫癌(88%)和恶性胸水(80%)等。可用于胰腺癌、胆囊癌等肿瘤的早期诊断,对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及卵巢肿瘤诊断亦有较高价值。 7、糖类抗原242(CA242)CA242是与胰腺癌、胃癌、大肠癌相关的糖脂类抗原。血清CA242用于胰腺癌,大肠癌的辅助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80%)和特异性(90%)。肺癌,肝癌,卵巢癌患者的血清CA242含量可见升高。 8、胃癌相关抗原(CA72-4)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敏感性可达28-80%,若与CA19-9及CEA联合检测可以监测70%以上的胃癌。CA72-4水平与胃癌的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在胃癌的Ⅲ-Ⅳ期增高,对伴有转移

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解析 全网发布:2011-06-23 21:59 发表者:曹水江(访问人次:4326)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定义 1978年NCI提出 1979年确认并开始使用 由肿瘤组织产生的存在于肿瘤组织本身,或分泌至血液或其他体液,或因肿瘤组织刺激,由宿主细胞产生而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的一类物质。 应当具备:特异性强;敏感性好 肿瘤标志物常用检测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 酶免疫测定技术, 荧光免疫测定技术,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RIA),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DNA提取技术, DNA杂交技术,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PCR技术 肿瘤标志物分类 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β 2微球蛋白本-周蛋白铁蛋白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甲状腺球蛋白SCC-Ag CYFRA21-1,组织多肽抗原(tissue polypeptide antigen,TPA) 糖类肿瘤标志物 CA19-9 CA50 CA242 CA72-4 CA125 CA15-3(CA-27-29) 酶类肿瘤标记物 α-L-岩藻糖苷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降钙素儿茶酚胺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多胺类肿瘤标志物 5-羟色胺 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9) 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β 2微球蛋白本-周蛋白铁蛋白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甲状腺球蛋白SCC-Ag CYFRA21-1 甲胎蛋白(AFP) 1956年在人胎儿血清中发现,单链糖蛋白590aa, MW70000, 胎儿6周开始合成,12-15周高峰,出生后1-2年降至成人水平, 正常妊娠中期达90-500ng/ml, 正常参考值:<10ug/L AFP临床意义 (1)原发肝癌 80% AFP>400ng/ml, 原发肝癌近20% AFP正常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绝大部分AFP<400ng/ml (3)内胚层癌、畸胎瘤、睾丸癌、卵巢癌、胃癌与其伴肝转移者AFP可升高 (4)妇女妊娠3个月后,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高峰,一般在400ng/ml以下,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

常用肿瘤标志物

1.甲胎蛋白(AFP) 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 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 AFP含量显著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预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 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在转移性肝癌中,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 妇产科的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AFP也会明显升高。AFP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sAg携带者。某些消化道癌也会出现AFP升高现象。孕妇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结合孕妇年龄)提示未出生的婴儿有Down’s综合征的危险性。 正常参考值:0~15 ng/ml 2.癌胚抗原(CEA) 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很难测出。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因为这些肿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于血中存在。CEA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的升高尤为明显。 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各种肿瘤的治疗及随访,对肿瘤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CEA浓度进行连续观察,能对病情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CEA的检测对肿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及X光检查。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术前或治疗前CEA浓度能明确预示肿瘤的状态、存活期及有无手术指征等。术前CEA浓度越低,说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越小,其生存时间越长;反之,术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 在对恶性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时,连续测定CEA将有助于疗效观察。手术完全切除者,一般术后6周CEA回复正常;术后有残留或微转移者,可见下降,但不恢复正常;无法切除而作姑息手术者,一般呈持续上升。CEA浓度的检测也能较好地反映放疗和化疗疗效。其疗效不一定与肿瘤体积成正比,只要CEA浓度能随治疗而下降,则说明有效;若经治疗其浓度不变,甚至上升,则须更换治疗方案。 CEA检测还可对经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使CEA恢复正常的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其复发和转移。通常采用以下方案:术后第六周一次;术后三年内,每月一次;3-5年每三月一次;5-7年每半年一次;7年后一年一次。若发现升高,两周后再测一次,两次都升高则提示复发和转移。 正常参考值:0~5 ng/ml 3.癌抗原125(CA125 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如果以65U/ml为阳性界限,Ⅲ-Ⅳ期癌变准确率可达100%。CA125迄今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CA125测定和盆腔检查的结合可提高试验的特异性。对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乳腺癌和间皮细胞癌诊断的符合率也很高,良性病变阳性率仅2%。CA125水平的升高是女性生殖系肿瘤复发的信号。 动态观察血清CA125浓度有助于卵巢癌的预后评价和治疗控制,经治疗后,CA125含量可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 1、甲胎蛋白(AFP):参考值:<20ng/ml (放免法) <10.9ng/ml (化学发光法) .原发性肝细胞癌>200ng/m1,且渐升高,可达400ng/m1。急慢性活动性肝炎可>100ng/m1,但随转氨酶恢复正常可逐渐降低。 .妊娠、睾丸及卵巢肿瘤、某些消化系肿瘤伴肝转移者水平增高。 2、癌胚抗原(CEA):参考值:放免:<15ng/m1 发光:<5ng/ml .对消化道肿瘤如:胃、结直肠、胰腺、胆囊肿瘤有较好的阳性检出率,亦可作为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因其在良恶性疾病间可有交叉,对其特异性有一定影响,但良性病变一般仅有暂时低度增高。亦可作为肿瘤病人的一般追踪随访指标。 3、β2-微球蛋白(β2-Mg): 参考值:血清1.675±0.335ug/ml,尿0.091±0.068ug/ml .体内正常有核细胞均能合成,肿瘤细胞代谢活性增高,至血中水平升高,各类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诊断为有价值指标。 .亦可作为其它肿瘤辅助指标。血、尿中β2-Mg可作为灵敏的肾功能评价指标。 4、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r或SF) 参考值:成年男性:28-397ng/ml,女性:6-159ng/m1 .贫血或肝功能异常,可使Fer的水平增高。原发性肝癌患者70%以上Fer水平增高,与AFP联合应用可提高阳性率。 .血液淋巴系统,及其它系统实体肿瘤可有一定程度增高。 5、糖类抗原CA-50:血清中阳性界值:<25U/m1 .广谱肿瘤标志物,主要为胃、结直肠肿瘤,其它消化系统及卵巢、膀胱,前列腺,肺、乳等均有一定阳性率。可作为其它肿瘤标志物的辅助指标。可做为放化疗及术后观察,或复发监测。 6、糖类抗原CA-19-9:血清中阳性界值:<37U/m1 .胰腺癌、胆管癌特异性升高,可大于200-240U/ml以上。胰腺炎,阻塞性黄疸病人可呈轻、中度升高,症状改善可恢复正常,持续高水平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存在。 .结肠癌、胃癌也可有较高阳性率,可与胃肠道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提高阳性率。 .用于肿瘤治疗中追踪、随访,对复发的早期诊断亦有重要价值。 7、糖类抗原CA-724:血清中阳性界值:<6 U/ml .对胃癌的敏感度为60%,亦适合术后及化疗后疗效观察和追踪复发的指标。 .对胆道系统、结直肠、胰腺肿瘤等亦有一定敏感性,可作为联合检测指标。 8、糖类抗原CA-125:血清中阳性界值:<21 U/m1。 .卵巢上皮细胞癌等卵巢肿瘤指标,并有助确定化疗疗程,监视病情发展和预后期。 .对肝癌、肺癌、结直肠癌诊断有一定辅助参考价值. 9、糖类抗原CA-15-3:正常参考值:<38U/ml .乳腺癌治疗后追踪监视的特异指标; .对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有一定阳性率。 1O、肺癌抗原CYFRA-21-1:阳性界值:<3.3ng/ml .各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阳性检出率为70-75%,随临床分期升高。 .可作为肺癌手术和放化疗后追踪早期复发的有效指标。 .对其它肿瘤,如头颈部、乳腺、宫颈、膀胱、消化道肿瘤均有一定的阳性率。 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参考值:血清:4.7-14.7ng/ml 脑脊液:O.5-2.0ng/ml

精选-肿瘤标志物12项及临床意义

(1) AFP:甲胎蛋白: (2)CEA:癌胚抗原 (3)CA199:糖类抗原199 (4)CA125:癌抗原125 (5)CA153:肿瘤抗原153 (6)CA50:癌抗原50 (7)CA242:糖类抗原242 (8)β2—MG:β2—微球蛋白 (9)Fe Pro:血清铁蛋白: (10)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11)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2)TNF:肿瘤坏死因子 AFP: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 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CEA:癌胚抗原 CEA最初发现于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中,故名癌胚抗原。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15%~53%的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所以CEA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此外,血清CEA水平与大肠癌的分期有明确关系,越晚期的病变,CEA浓度越高。 97%的健康成人血清CEA浓度在2.5ng/mI以下。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意义

常见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近年来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发病绝对人数皆有不断升高的趋势,并趋于年轻化。肿瘤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其优缺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是肿瘤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疗效的观察、病情进展的判断和复发的监测等皆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具有简便无创、测定结果定量客观、可重复测定以便动态监测、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现把我院已经常规开展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评价介绍如下。 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好的肿瘤标志物,是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主要实验室指标,若AFP大于500μg/ L持续4周,或大于200μg/L持续8周,或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在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基础上,即可诊断为肝细胞癌。血清AF P异常升高可早于症状出现6—8个月,故血清AFP的检测非常适合于肝细胞癌的普查。应注意的是在生殖腺胚胎瘤、部分转移性肝癌,以及孕妇、肝炎和肝硬化,AFP的检测可呈假阳性结果,但AFP水平升高的程度和幅度往往不如肝细胞癌;另外,常规方法检测AFP,有少部分(约1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检测始终为阴性,或测定值升高不显著。 癌胚抗原(CEA):主要用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结肠直肠癌、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胃癌等的诊断,阳性率为45-60%,其它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多种妇科恶性肿瘤等亦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与其它肿瘤标志物联检可提高对前述恶性肿瘤的阳性检出

率。应注意消化系统的某些良性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病、结肠息肉、阻塞性黄疸、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以及肾功能不全等可使CE A升高,但其升高的程度和幅度均不及恶性病变;另外,吸烟和妊娠者CEA也可呈阳性。 血清铁蛋白(SF):正常人SF浓度相对稳定,它反映体内铁的贮存量,多种恶性肿瘤SF合成和释放增多,SF异常增高多见于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肿瘤,如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肺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癌、妇科恶性肿瘤等亦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SF测定的另一临床应用是用于检测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对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达80%以上。SF影响因素较多,与年龄、性别有关,男性高于育龄女性,老年妇女高于年轻妇女,妊娠期SF减少,Hb的下降与SF的下降呈正相关,故SF同时是诊断隐性缺铁性贫血的灵敏指标。伴肝脏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各种非特异性炎症亦可使SF增高。β2-微球蛋白(β2-MG):恶性肿瘤细胞能分泌和和合成β2-MG,故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2-MG往往异常升高,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滋养细胞肿瘤、肝癌、肺癌、胃癌、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甲状腺癌、鼻咽癌等均可见到血清β2-MG增高,伴有肾功能不良则同时有尿β2-MG增高。肿瘤患者血清β2-MG水平与肿瘤的分期、疗效、病程和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对疗效估计和预后判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血清肿瘤标志物

血清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又称肿瘤标记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的刺激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并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能够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的方法检测到。 一、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特征 1、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在正常组织或非肿瘤组织中则不存在; 2、肿瘤细胞大量分泌进入血液,可以采用灵敏度较高的方法定量或定性检测。 3、该种物质的含量与肿瘤细胞负荷或肿瘤组织的大小呈平行关系,并能通过定性或定量检测应用于临床,以反映癌症患者的病期早晚和治疗预后。 二、血清肿瘤标志物根据其化学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21-1)、鳞癌相关抗原(SCC)、等; 2、糖类肿瘤标志物,如CA-125、CA19-9、CA15- 3、CA50、CA242等; 3、酶类肿瘤标志物,如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4、激素类肿瘤标志物,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 三、体检时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是不是能够对癌症早期发现呢? 近年全国死亡病因统计显示,恶性肿瘤居首位。因此,如何早期发现癌症以降低病死率成了癌症防治的重心。除临床征象及影像学手段之外,由检测肿瘤标志物早期查出癌症,愈来愈被人们重视。 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肿瘤标志物还不能达到这种目的。 这是因为许多肿瘤早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并不升高,而等到血清中检测到肿瘤标志物时已经处于中晚期。

四、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应用中有什么价值呢? 目前临床应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判断与肿瘤的相关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判断这些标志物的价值就显得非常重要。 实际上,医学界对于实验室检测项目的价值评价是有具体的标准的,一是灵敏度,一是特异性。 所谓的灵敏度也就是真阳性率或阳性率,其计算方式是所有参加测定的人数中超过正常参考值的人数与已经确定患某种肿瘤并参加该肿瘤标志物测定的总人数的比值(百分比)。 假如1000名前列腺癌患者测定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超过正常参考值者为730名,则真阳性率为73%。 所谓的特异性也就是真阴性率,其计算方式是所有参加测定的人数中检查结果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的人数与肯定不患某种肿瘤并参加该肿瘤标志物测定的总人数的比值(百分比)。 例如测定1000名肯定不是肝癌者的血清AFP,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者为960名,则真阴性率为96%。 ACTL技术:以携带肿瘤相关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靶向性抗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 我们要求肿瘤标志物的测定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任何一种肿瘤标志物都不可能达到100%的灵敏度和100%的特异度,因此选择应用于临床的肿瘤标志物的标准应该是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越高越好,而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越低越好。

肿瘤标志物临床意义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意义 1.甲胎蛋白(AFP) 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与ALT结合用于肝炎和肝癌的鉴别。 2.癌胚抗原(CEA) 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CEA的检测对肿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及X光检查。3.癌抗原125 (CA125) 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如果以65U/ml为阳性界限,Ⅲ-Ⅳ期癌变准确率可达100%。CA125迄今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 4.癌抗原15-3(CA15-3) CA15-3是乳腺癌的最重要的特异性标志物。其含量的变化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患者诊断和监测术后复发、观察疗效的最佳指标,但要排除部分妊娠引起的含量升高。 5.癌抗原19-9(CA19-9) CA19-9是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的相关标志物,是至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胃肠道和肝的多种良性和炎症病变,如胰腺炎、轻微的胆汁郁积和黄疸,CA19-9浓度也可增高,但往往呈“一过性”,而且其浓度多低于120U/ml。 6.癌抗原72-4(CA72-4) 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CA19-9及CEA联合检测可以监测70%以上的胃癌。与其它标志物相比,CA72-4最主要的优势是其对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极高的特异性,在众多的良性胃病患者中,其检出率仅0.7%。CA72-4与CA125联合检测,作为诊断原发性及复发性卵巢肿瘤的标志,特异性可达100%。7.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CYFRA 21-1) CYFRA 21-1是非小细胞肺癌最有价值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尤其对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监测有重要意义。CYFRA 21-1也可用于监测横纹肌浸润性膀胱癌的病程,特别是对预计膀胱癌的复发具有较大价值。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CYFRA 21-1值的变化常常早于临床症状和影像检查。 CYFRA 21-1与良性肺部疾病(肺炎、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的鉴别特异性比较好。 8.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NSE被认为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志物。小细胞肺癌患者首轮化疗后24-72小时内,由于肿瘤细胞的分解,NSE呈一过性升高。 NSE也可作为神经母细胞瘤的标志物,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血清NSE水平的测定对于神经母细胞瘤的监测疗效和预报复发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比测定尿液中儿茶酚胺的代谢物更有意义。 9.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 PSA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也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具有器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是

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所产生或分泌并释放到血液、细胞、体液中,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特异性标志物和广谱性标志物。能用化学、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定量地检测。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和多胺以及癌基因产物等。 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水平一般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消退、复发等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中不产生或产生极微。因此,通常通过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水平测定,可以获得有关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评判预后以及预报复发等方面的信息。 肿瘤抗原可以是肿瘤标志物,但肿瘤标志物不一定是肿瘤抗原。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异常物质就叫抗原,简单地说,抗原都是些不好的物质,它进入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和抗体结合能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外来抗原进入人体后,人体立刻会产生相应抗体,并与这些抗原斗争,抗体与抗原的斗争就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免疫反应。 理想中的肿瘤标志物有哪些特征 ①灵敏度高,能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肿瘤; ②特异性好,仅肿瘤患者阳性,能对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③能对肿瘤进行定位,具有器官特异性; ④与病情严重程度?肿瘤大小或分期有关; ⑤能监测肿瘤治疗效果和肿瘤的复发; ⑥能预测肿瘤的预后。 但至今还没有一种肿瘤标志物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并不是只在肺癌患者中检测到这些肿瘤标志物,也就是说不能根据这些标志物的变化来确诊是肺癌或者某一种癌症甚至都不能确定是癌症,确诊还需要我们的细胞学诊断依据。 肺癌肿瘤标志物 癌胚抗原(CEA)正常参考值:血清<5ug/L。临床意义:①血清CEA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胃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②CEA连续随访检测,一般情况下,病情好转时血清CEA浓度下降,病情恶化

肿瘤标志物12项及临床意义

(1) AFP:甲胎蛋白: 令狐采学 (2)CEA:癌胚抗原 (3)CA199:糖类抗原199 (4)CA125:癌抗原125 (5)CA153:肿瘤抗原153 (6)CA50:癌抗原50 (7)CA242:糖类抗原242 (8)β2—MG:β2—微球蛋白 (9)Fe Pro:血清铁蛋白: (10)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11)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2)TNF:肿瘤坏死因子 AFP: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 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CEA:癌胚抗原 CEA最初发现于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中,故名癌胚抗原。CEA 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

肿瘤标志物十二项

AFP: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CEA:癌胚抗原 CEA最初发现于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中,故名癌胚抗原。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15%~53%的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所以CEA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此外,血清CEA水平与大肠癌的分期有明确关系,越晚期的病变,CEA浓度越高。 97%的健康成人血清CEA浓度在2.5ng/mI以下。 原发性结肠癌患者CEA增高占45-80%。除原发性结肠癌以外,腺胰癌、胆管癌、胃癌。食道癌、腺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系统的肿瘤阳性率也很高,一般在50-70%。

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

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 肿瘤标志物概念 肿瘤标志物是癌细胞在发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或几种正常细胞所没有的或含量很低的“特异性”物质,或者是宿主细胞对癌细胞入侵反应所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量或质上与正常细胞或良性疾病相比有显著差异 肿瘤标志物很重要,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和命名 分类: 细胞肿瘤标志物(cellular Tumor Marker) 主要是指肿瘤组织或肿瘤细胞膜上表达的标志如生长因子、激素受体、癌基因以及抗癌基因表达产物P53等 体液肿瘤标志物(humoral Tumor Marker) 是指由肿瘤组织分泌到外周血和尿等体液物质中中的标志,其浓度高于正常生理水平,如肿瘤相关抗原(CEA、AFP和CA系列抗原)以及肿瘤诱导产生的物质(如CRP) 根据肿瘤标志物的来源、分布、增殖程度 及其与肿瘤的关系,有可分为5类: ⑴原位性肿瘤相关物质:在同类的正常细胞中含量甚微,但当细胞癌变时迅速增加,如一些细胞蛋白、各种细胞的酶。特异性不强。 ⑵异位性肿瘤相关物质:是由突变的肿瘤细胞产生,不是同类正常细胞的组分,如异位性激素、脑癌血ACTH可明显升高。小细胞肺癌时血,NSE明显增加,这类物质表达的特异性较强 ⑶胎盘和胎儿性肿瘤相关物质:在胎儿过程中可升高,当胎儿成长后开始消失,而在成人组织细胞癌变时,这类物质又再次产生或表达;癌胚性物质如CEA、AFP、碱性胎儿蛋白(BFP)

和组织多肽抗原(TPA);癌胎盘性物质,如妊娠蛋白(SP);激素如HCG、酶和同工酶。 ⑷病毒性肿瘤相关物质:可引起人或动物肿瘤生成或细胞恶性转化病毒,分为DNA和RNA 病毒两种,如HTC-1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EB病毒(伯基特化淋巴瘤),HS病毒(宫颈癌与皮肤癌),HB病毒(肝癌)和人巨细胞病毒等 ⑸癌基因、抗癌基因及其产物:癌基因激活和抗癌基因失活及其产物表达异常,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如CD117阳性表达,是确诊胃肠间质瘤(GIST)的依据。 综上所述,人体的细胞、组织、血液或体液中有许多物质可作为肿瘤标志物,如酶、激素、抗原、多肽和蛋白质等,广义的肿瘤标志物还 包括肿瘤相关抗原,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产物等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用途 ㈠肿瘤筛查应是一份方便简易的方法,但由于大多数肿瘤标志物同时存在于健康人组、良性疾病组和恶性肿瘤组的循环血液中,而且浓度水平有较大的重叠,其特异性不足以用于癌症普查的过筛试验,只在肿瘤的高发区或有肿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中作为过筛试验。 ㈡临床诊断:由于大多数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尚不够高,难以准确区别恶性肿瘤和良性疾病。标志物浓度轻度升高,可能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变异,也可见于非恶性疾病。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某一肿瘤标志物的测定诊断癌症。但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特别是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取得非常成功。 联合检测 一般选择细胞类型相同的肿瘤所共同表达的标志物,有助于鉴定癌的原发部位。 以上皮细胞癌检测盘为例,乳腺癌、卵巢癌肠癌、前列腺癌、胃癌和胰腺癌等来自上皮细胞都含有类似的遗传组分,但由于各种细胞的细胞分化不同,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有差别,即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 肿瘤标志物 1、甲胎蛋白(AFP):参考值:<20ng/ml(放免法)<10.9ng/ml (化学发光法) .原发性肝细胞癌>200ng/m1,且渐升高,可达400ng/m1。急慢性活动性肝炎可>100ng/m1, 但随转氨酶恢复正常可逐渐降低。 .妊娠、睾丸及卵巢肿瘤、某些消化系肿瘤伴肝转移者水平增高。 2、癌胚抗原(CEA):参考值:放免:<15ng/m1 发光:<5ng/ml .对消化道肿瘤如:胃、结直肠、胰腺、胆囊肿瘤有较好的阳性检出率,亦可作为肺癌、乳腺癌 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因其在良恶性疾病间可有交叉,对其特异性有一定影响,但良性病 变一般仅有暂时低度增高。亦可作为肿瘤病人的一般追踪随访指标。 3、β2-微球蛋白(β2-Mg):参考值:血清1.675±0.335ug/ml,尿0.091±0.068ug/ml .体内正常有核细胞均能合成,肿瘤细胞代谢活性增高,至血中水平升高,各类白血病、何杰金 氏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诊断为有价值指标。 .亦可作为其它肿瘤辅助指标。血、尿中β2-Mg可作为灵敏的肾功能评价指标。 4、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r或SF):参考值:成年男性:28-397ng/ml,女性:6-159ng/m1 .贫血或肝功能异常,可使Fer的水平增高。原发性肝癌患者70%以上Fer水平增高,与AFP 联合应用可提高阳性率。 .血液淋巴系统,及其它系统实体肿瘤可有一定程度增高。 5、糖类抗原CA-50:参考值:血清中阳性界值:<25U/m1 .广谱肿瘤标志物,主要为胃、结直肠肿瘤,其它消化系统及卵巢、膀胱,前列腺,肺、乳等均 有一定阳性率。可作为其它肿瘤标志物的辅助指标。可做为放化疗及术后观察,或复发监测。 6、糖类抗原CA-19-9:参考值:血清中阳性界值:<37U/m1 .胰腺癌、胆管癌特异性升高,可大于200-240U/ml以上。胰腺炎,阻塞性黄疸病人可呈轻、 中度升高,症状改善可恢复正常,持续高水平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存在。 .结肠癌、胃癌也可有较高阳性率,可与胃肠道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提高阳性率。 .用于肿瘤治疗中追踪、随访,对复发的早期诊断亦有重要价值。 7、糖类抗原CA-724:参考值:血清中阳性界值:<6 U/ml .对胃癌的敏感度为60%,亦适合术后及化疗后疗效观察和追踪复发的指标。 .对胆道系统、结直肠、胰腺肿瘤等亦有一定敏感性,可作为联合检测指标。 8、糖类抗原CA-125:参考值:血清中阳性界值:<21 U/m1。 .卵巢上皮细胞癌等卵巢肿瘤指标,并有助确定化疗疗程,监视病情发展和预后期。 .对肝癌、肺癌、结直肠癌诊断有一定辅助参考价值. 9、糖类抗原CA-15-3:参考值:<38U/ml .乳腺癌治疗后追踪监视的特异指标; .对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有一定阳性率。 1O、肺癌抗原CYFRA-21-1:参考值:阳性界值:<3.3ng/ml .各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阳性检出率为70-75%,随临床分期升高。 .可作为肺癌手术和放化疗后追踪早期复发的有效指标。 .对其它肿瘤,如头颈部、乳腺、宫颈、膀胱、消化道肿瘤均有一定的阳性率。 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参考值:血清:4.7-14.7ng/ml脑脊液:O.5-2.0ng/ml .小细胞性肺癌(SCLC)在原发性肺癌中约占20%-25%,恶性程度高,转移快,但对放、化疗

肿瘤标志物的组合及意义(很全很靠谱!)

肿瘤标志物的组合及意义(很全很靠谱!) 2015-04-08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TM)是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肿瘤细胞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可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测定,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疗效、监测复发和预后评价具有临床价值。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TM)是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肿瘤细胞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可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测定,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疗效、监测复发和预后评价具有临床价值。 但是,现用的肿瘤标志物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限,对肿瘤早期阶段(Ⅰ,Ⅱ期)的阳性率低,至今尚未发现“金标准”的肿瘤标志物。并且,有些肿瘤细胞可产生多种标志物,单一的肿瘤标志物难以准确反映肿瘤的复杂性。因此,采用联合检测将是提高肿瘤标志物诊断价值的有效方法。首先,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及其反映的肿瘤情况: 1甲胎蛋白(AFP) 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 μ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 μg/L持续4周,或200~400 μ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水平常<300 ug/L。生殖胚胎性肿瘤(睾丸癌,畸胎瘤)可见AFP含量升高。 2癌胚抗原(CEA) 癌胚抗原是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抗原,属于广谱性肿瘤标志物。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 μg/L。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部分良性疾病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肺病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EA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和阳性率较低。CEA属于粘附分子,是多种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标志。 3癌抗原125(CA125) CA125存在于上皮卵巢癌组织和病人血清中,是研究最多的卵巢癌标记物,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CA125对卵巢上皮癌的敏感性可达约70%。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宫颈癌、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全网发布:2011-02-28 07:56:57 发表者:许洪斌 (访问人次:2708) 长久以来,普通大众将恶性肿瘤冠以“不治之症”及“谈癌色变”之称号,同时 也认为某项肿瘤标志物高就证明患了某种肿瘤。这些认知都已很根深根深蒂固 了,但它却是极端错误的。 我们先看看近一个世纪来,医学对恶性肿瘤都做了些什么? 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恶性肿瘤曾作为“不治之症”的确在肆意吞噬人类的生命,而人类对它却束手无策。但时至今日,随着肿瘤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肿 瘤的认识越来越深,防治肿瘤的方法也逐渐增多,并日臻完善。医学家们已能很有把握地说:“恶性肿瘤是能够治疗的”。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委员会早于1981年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 减轻痛苦、延长寿命的。可见治与不治要因病、因期、因人而异。切不可因对 恶性肿瘤怀有恐惧心理而“讳疾忌医”,甚至即便已发现某些肿瘤的可疑征兆,也不愿往这方面想,有意回避医疗检查,最终导致延误病情,治之晚矣。这种惨 痛病例比比皆是。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医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在近20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使得环境、空气、食品、水的污染日渐加剧以及人口的 老龄化导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急剧上升:据调查,20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发病人数由90万上升到130万,现有癌症病人200多万,预计到2025年时将上升至270万。卫生部公布2006年恶性肿瘤已成为城乡居民首要死因。它也可以称为危协生命的“头号杀手”。据研究表明:我国恶性肿瘤高发的三大主要原因: 1 环境、空气和水的污染日渐加剧。 2 食品污染严重。3 细菌、病毒性疾病引发恶性肿瘤。 由此可见,肿瘤的高发病率并非是医学的停滞,而是文明社会所带来 的必然结果。恶性肿瘤成为危协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它如同我们身边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及其它良性疾病一样成为了常见病,而且大多数恶性肿瘤是可以治疗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回避恶性肿瘤,不但要坦然对之而且还应该积极了解各种恶性肿瘤的防治,并自觉参与支持环境污染的治 理、保护我们的家园等社会公益活动。 恶性肿瘤虽然可以治疗,但要取得更好的疗效还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所以,有人会提出能不能发明一种检查,这种检查能很早的发现你是否患有癌症。其实,医学家们就是怀着这种朴素的想法一直在苦苦摸索这种神奇的检查――肿 瘤标志物。不过,肿瘤标志物在目前阶段还达不到人们所想象的神奇高度,但已经有了可喜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它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地应用它,协助肿瘤 的早期检出。 那么什么是肿瘤标志物呢?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肿瘤标志物又称为肿瘤Marker,它是在1848年首次发现,于1979年在英国正式命名使用,并确定它的概念:肿瘤标志物是癌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