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实验

高频实验
高频实验

实验三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

—、实验准备

1.做本实验时应具备的知识点:

?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特点,电压、电流波形)

?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三种工作状态,功率、效率计算

? 集电极电源电压V CC 和集电极负载变化对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的影响 2.做本实验时所用到的仪器:

? 实验板2(丙类高频功率放大电路单元) ? 双踪示波器

? AS1637函数信号发生器(用作为高频信号源) ? 万用表

二、实验目的

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系统。

2.熟悉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三种工作状态,功率、效率计算。 3.了解集电极电源电压V CC 与集电极负载变化对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

1.用示波器监测两级前置放大器的调谐。

2.观察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尤其是过压状态时的集电极电流凹陷脉冲。 3.观察并测量集电极电源电压V CC 变化对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的影响。 4.观察并测量集电极负载变化对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的影响。

四、基本原理 1.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原理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原理电路如图3-1所示。图中,L 2、L 3是扼流圈,分别提供晶体管基极回路、集电极回路的直流通路。R 10、C 9产生射极自偏压,

并经由扼流圈L 2加到基极上,使基射极间形成负偏压,从而放大器工作于丙类。C

10是隔直流电容,L 4、C 11组成了放大器谐振回路负载,它们与其他参数一起,对信号中心频率谐

振。L 1、C 8与其他参数一起,对信号中心频率构成串联谐振,使输入信号能顺利加入,并滤除高次谐波。C 8还起隔直流作用。R 12是放大器集电极负载。

2.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如图3-2所示,其第3级部分与图3-1相同。BG 1、BG 2是两级前置放大器,C 2、C 6用以调谐,A 、B 点用作为这两级的输出测试点。BG 3为末级丙类功率放大器,当K 4断开时可在C 、D 间串入万用表(直流电流档),以监测I c0值。同时,E 点可近似作为集电极电流i c 波形的测试点(R 10=10Ω,C 9=100pF ,因而C 9并未对R 10构成充分的旁路)。K 1~K 3用以改变集电极负载电阻。

五、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

⑴ 在箱体右下方插上实验板2(丙类高频功率放大电路单元)。接通实验箱上电源开关,此时箱体上±12V 、±5V 电源指示灯点亮。

⑵ 把实验板2右上方的电源开关(K 5)拨到上面的ON 位置,就接通了+12V 电源(相应指示灯亮),即可开始实验。

⑶ AS1637输出频率为10.7MHz 、峰-峰值为80mV 的正弦波,并连接到实验板2的输入(IN )端上。

2.两级前置放大器调谐

先将C 、D 两点断开(K 4置“OFF ”位置)。然后把示波器高阻(带钩)探头接A 点,(监测第1级输出),调C 2使输出正弦波幅度最大,从而相应的回路谐振。 再把示波器高阻(带钩)探头接B 点,(监测第2级输出),调C 6使输出正弦波幅度最大,从而相应的回路谐振。然后,仍把示波器探头接在B 点上,再反复调节C 2、C 6,使输出幅度最大。

图3-2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实验电路

3.末级谐振功率放大器(丙类)测量

⑴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观察

①实验准备

(ⅰ) 接通开关K4(拨到“ON”);

(ⅱ) 示波器CH1连接到实验板2的OUT点上;

(ⅲ) 示波器CH2以高阻(带钩)探头(10:1档)连接到E点上。

(ⅳ) 再反复调节C2、C6,使输出幅度最大。

②逐渐增大输入信号幅度,并观察放大器输出电压波形(OUT点)和集电极电流波形(E点)。可发现,随着输入信号幅度的增大,在一定范围内,放大器的输出电压振幅和集电极电流脉冲幅度亦随之增大,说明放大器工作于欠压状态。

③当输入信号幅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放大器的输出电压振幅增长缓慢,而集电极电流脉冲则出现凹陷,说明放大器已进入到过压状态。

⑵集电极负载电阻对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的影响

① V Ip-p(AS1637输出信号)为80mV时的测量

(ⅰ) 取R12=120Ω (接通K1,断开K2、K3) 时的测量

用示波器观察功放级的输入、输出电压波形(B点、OUT点),并测量输入、输出电压峰-峰值V bp-p、V cp-p;用万用表测量集电极直流电流值I c0,并把结果填入表3.1中。测量I c0的方法是:在C、D两点间串入万用表(直流电流,200mA档),再断开K4,便可读得I c0值,然后接通K4,取走表笔。

(ⅱ) 取R12=75Ω时的测量:接通K2,断开K1、K3,重做(ⅰ),观察集电极负载电阻减小对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的影响。

(ⅲ) 取R12=50Ω时的测量:接通K3,断开K1、K2,再重做(ⅰ),观察集电极负载电阻进一步减小对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的影响。

② V Ip-p为120mV时的测量:重复①。

⑶集电极直流电源电压对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的影响

实验板2右上方的电源开关(K5)拨到最下面,就接通了+5V电源(相应指示灯点亮),重做⑵,以观察集电极直流电源电压的减小对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的影响,并把相应数据也填入表3.1。

表3.1

说明:①表中“计算”列内各符号的含义如下:I c1m——集电极电流基波振幅;P o——集电极输出功率;P D——集电极直流电源供给功率;P c——集电极耗散功率;ηc——集电极效率。

②作计算时应注意:在本实验的实测中常用(电压)峰-峰值,而在教材的计算公式中则常用振幅值,两者相差一倍。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测量数据,计算各种情况下的I c1m、P o、P D、P c、ηc。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说明输入信号振幅V bm、集电极电源电压V CC、集电极负载对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的影响(工作状态,电压、电流波形,功率、效率)。

3.倘若实验结果与理论学习时的结论不一,请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原因。

4.总结由本实验所获得的体会。

实验五石英晶体振荡器

—、实验准备

1.做本实验时应具备的知识点:

?石英晶体振荡器

?串联型晶体振荡器

?静态工作点、微调电容、负载电阻对晶体振荡器工作的影响

2.做本实验时所用到的仪器:

?实验板1(石英晶体振荡器电路单元)

?双踪示波器

?频率计

?万用表

二、实验目的

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系统。

2.掌握石英晶体振荡器、串联型晶体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其各元件功能。 3.熟悉静态工作点、微调电容、负载电阻对晶体振荡器工作的影响

4.感受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高的特点,了解晶体振荡器工作频率微调的方法。

三、实验内容

1.用万用表进行静态工作点测量。

2.用示波器观察振荡器输出波形,测量振荡电压峰-峰值V p-p,并以频率计测量振荡频率。

3.观察并测量静态工作点、微调电容、负载电阻等因素对晶体振荡器振荡幅度和频率的影响。

四、基本原理

1.晶体振荡器工作原理

一种晶体振荡器的交流通路如图5-1所示。

图中,若将晶体短路,则L1、C2、C3、C4就构成

了典型的电容三点式振荡器(考毕兹电路)。因

此,图5-1的电路是一种典型的串联型晶体振荡

器电路(共基接法)。若取L1=4.3μH、C2=820pF、C3=180pF、C4=20pF,则可算得LC并

联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f 0≈6MHz ,与晶体工作频率相同。图中,C 4是微调电容,用来微调振荡频率;C 5是耦合(隔直流)电容,R 5是负载电阻。很显然,R 5越小,负载越重,输出振荡幅度将越小。

2.晶体振荡器电路

晶体振荡器电路如图5-2所示。图中,R 3、C 6为去耦元件,C 1为旁路电容,并构成共基接法。W 1用以调整振荡器的静态工作点(主要影响起振条件)。K 1、K 2、K 3用来改变R 5,从而改变振荡器负载。C 9为输出耦合电容。实际上,图5-2电路的交流通路即为图5-1所示的电路。

五、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

⑴ 在箱体右下方插上实验板1。接通实验箱上电源开关,此时箱体上±12V 、±5V 电源指示灯点亮。

⑵ 把实验板1左下方单元(石英晶体振荡器电路单元)的电源开关(K 4)拨

到ON 位置,就接通了+12V 电源(相应指示灯亮),即可开始实验。

2.静态工作点测量

改变电位器W 1可改变BG 1的基极电压V B ,并改变其发射极电压V E 。记下V E 的最大、最小值,并计算相应的I Emax 、I Emin 值(R 4=1.5kΩ)。

3.静态工作点变化对振荡器工作的影响

⑴ 实验初始条件:V EQ =2.5V (调W 1达到),R 5=110kΩ(接通K 1,断开K 2、K 3)。 ⑵ 调节电位器W 1以改变晶体管静态工作点I E ,使其分别为表5.1所示各值,且把示波器探头接到OUT 端,观察振荡波形,测量相应的振荡电压峰-峰值V p-p ,并以频率计读取相应的频率值,填入表5.1。

表5.1

4.微调电容C 4变化对振荡器工作的影响

⑴ 实验初始条件:同3⑴。

⑵ 用改锥(螺丝刀、起子)平缓地调节微调电容C 4。与此同时,把示波器探头

图5-2 晶体振荡器实验电路

荡电压峰-峰值V p-p,并以频率计读取相应的

频率值,填入表5.2。

5.负载电阻变化对振荡器工作的影响

⑴实验初始条件:同3⑴。

⑵改变负载电阻R5,使其分别为110kΩ、10kΩ、1kΩ(分别单独接通K1、K2、K3),且把示波器探头接到OUT端,观察振荡波形,测量相应的振荡电压峰-峰值V p-p,并以频率计读取相应的频率值,填入表5.3。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测量数据,分析静态工作点(I EQ)对晶体振荡器工作的影响。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静态工作点、微调电容、负载电阻等因素对晶体振荡器振荡幅度和频率的影响,并阐述缘由。

3.对晶体振荡器与LC振荡器之间在静态工作点影响、带负载能力方面作一比较,并分析其原因。

4.总结由本实验所获得的体会。

实验六振幅调制器

—、实验准备

1.做本实验时应具备的知识点:

?幅度调制

?用模拟乘法器实现幅度调制

? MC1496四象限模拟相乘器

2.做本实验时所用到的仪器:

?实验板3(幅度调制电路单元)

?实验箱上函数发生器(用作调制信号源)

? AS1637函数信号发生器(用作载波源)

?双踪示波器

?万用表

二、实验目的

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系统。

2.掌握用MC1496来实现AM和DSB-SC的方法,并研究已调波与调制信号、载波之间的关系。

3.掌握在示波器上测量调幅系数的方法。

4.通过实验中波形的变换,学会分析实验现象。

三、实验内容

1.模拟相乘调幅器的输入失

调电压调节、直流调制特性测

量。

2.用示波器观察DSB-SC

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AM波

形,测量调幅系数。

4.用示波器观察调制信号

为方波时的调幅波。

图6-1 MC1496内部电路及外部连接

四、基本原理

1.MC1496简介

MC1496是一种四象限模拟相乘器,其内部电路以及用作振幅调制器时的外部连接如图6-1所示。由图可见,电路中采用了以反极性方式连接的两组差分对(T 1~T 4),且这两组差分对的恒流源管(T 5、T 6)又组成了一个差分对,因而亦称为双差分对模拟相乘器。其典型用法是:

⑻、⑽脚间接一路输入(称为上输入v 1),⑴、⑷脚间接另一路输入(称为下输入v 2),⑹、⑿脚分别经由集电极电阻R c 接到正电源+12V 上,并从⑹、⑿脚间取输出v o 。⑵、⑶脚间接负反馈电阻R t 。⑸脚到地之间接电阻R B ,它决定了恒流源电流I 7、I 8的数值,典型值为6.8kΩ。⒁脚接负电源-8V 。⑺、⑼、⑾、⒀脚悬空不用。由于两路输入v 1、v 2的极性皆可取正或负,因而称之为四象限模拟相乘器。可以证明:

122th 2c

o t T R v v v R v ??=? ?

??,

因而,仅当上输入满足v 1≤V T (26mV)时,方有:

12

c

o t T

R v v v R v =

?,

才是真正的模拟相乘器。本实验即为此例。

2.1496组成的调幅器

用1496组成的调幅器实验电路如图6-2所示。图中,与图6-1相对应之处是:R 8对应于R t ,R 9对应于R B ,R 3、R 10对应于R C 。此外,W 1用来调节⑴、⑷端之间的平衡,W 2用

来调节⑻、⑽端之间的平衡。此外,本实验亦利用W 1在⑴、⑷端之间产生附加的直流电压,因而当IN2端加入调制信号时即可产生AM 波。晶体管BG 1为射极跟随器,以提高调制器的带负载能力。

图 6-2 1496组成的调幅器实验电路

五、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

⑴ 在箱体右下方插上实验板3。接通实验箱上电源开关,此时箱体上±12V 、±5V 电源指示灯点亮。

⑵ 把实验板3上幅度调制电路单元右上方的电源开关(K 1)拨到ON 位置,就接通了±12V 电源(相应指示灯亮),即可开始实验。

⑶ 调制信号源:采用实验箱左上角的函数发生器,其参数调节如下(示波器监测): ? 频率范围:1kHz ? 波形选择:~ ? 幅度衰减:-20dB ? 输出峰-峰值:100mV

⑷ 载波源:采用AS1637函数信号发生器,其参数调节如下:

? 工作方式:内计数(“工作方式”按键左边5个指示灯皆暗,此时才用作为信号源)

? 函数波形选择(FUNCTION):~ ? 工作频率:100kHz

? 输出幅度(峰-峰值):80mV 2.静态测量

⑴ 载波输入端(IN1)输入失调电压调节

把调制信号源输出的调制信号加到输入端IN2(载波源不加),并用示波器CH2监测输出端(OUT )的输出波形。调节电位器W 2使此时输出端(OUT )的输出信号(称为调制输入端馈通误差)最小。然后断开调制信号源。

⑵ 调制输入端(IN2)输入失调电压调节

把载波源输出的载波加到输入端IN1(调制信号源不加),并用示波器CH2监测输出端(OUT )的输出波形。调节电位器W 1使此时输出端(OUT )的输出信号(称为载波输入端馈通误差)最小。

⑶ 直流调制特性测量

仍然不加调制信号,仍用示波器CH2监测输出端(OUT )的输出波形,并用万用表测量A 、B 之间的电压V AB 。改变W 1以改变V AB ,记录V AB 值(由表6.1给出)以及对应的输出电压峰-峰值V o (可用示波器CH1监测输入载波,并观察它与输出波形之间的相位关系)。再根据公式

AB p-p

o c V kV V =计算出相乘系数k 值(p-p 80mV c V =),并填入表6.1。

最后仍把输出电压调到最小(参阅上面(2))。

表6.1

需要指出,对相乘器,有z kxy =,在这里有

o c v kv v Ω=(v o 、v c 、v Ω

相应地是OUT 、

IN1、IN2端电压)。因此,当v Ω=0时,即使v c ≠0,仍应有v o =0。若v o ≠0,则说明MC1496的⑴、⑷输入端失调。于是应借由调节W 1来达到平衡,这就是上面实验(2⑵)的做法(2⑴相同)。另一方面,在下面的实验中,又要利用对W 1的调节来获得直流电压,把它先与v Ω相加后再与 v c 相乘,便可获得AM 调制。这与“失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请勿混淆。

3.DSB-SC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波形观察

在IN1、IN2端已进行输入失调电压调节(对应于W 2、W 1的调节)的基础上,可进行DSB-SC 测量。

⑴ DSB-SC 信号波形观察

示波器CH1接调制信号(可用带“钩”的探头接到IN2端旁的接线上),示波器CH2接OUT 端,即可观察到调制信号及其对应的DSB-SC 信号波形。

⑵ DSB-SC 信号反相点观察

增大示波器X 轴扫描速率,仔细观察调制信号过零点时刻所对应的DSB-SC 信号,能否观察到反相点?(试把调制频率增大到2~5KHz 来进行观察)。

⑶ DSB-SC 信号波形与载波波形的相位比较

将示波器CH1改接IN1点,把调制器的输入载波波形与输出DSB-SC 波形的相位进行比较,可发现:在调制信号正半周期间,两者同相;在调制信号负半周期间,两者反相(建议用DSB-SC 波形(CH2)触发,X 轴扫描用50μs 档)。

4.AM (常规调幅)波形测量 ⑴ AM 正常波形观察

在保持W 2已进行载波输入端(IN1)输入失调电压调节的基础上,改变W 1,并观察当V AB 从-0.4V 变化到+0.4V 时的AM 波形(示波器CH1接IN2, CH2接OUT )。可发现:当

AB

V 增大时,载波振幅增大,因而调制度m 减小;而当V AB 的极性改变时,AM 波

的包络亦会有相应的改变。当V AB = 0时,则为DSB-SC 波。记录m =0.3时V AB 值和AM 波形,最后再返回到V AB = 0.1V 的情形。

⑵ 不对称调制度的AM 波形观察

在保持W 1已调节到V AB = 0.1V 的基础上,观察改变W 2时的AM 波形(示波器CH1接IN2, CH2接OUT )。可观察到调制度不对称的情形。最后仍调整到调制度对称的情形。

⑶ 100%调制度观察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示波器CH1仍接IN2, CH2仍接OUT ),逐步增大调制信号源输出的调制信号幅度,可观察到100%调制时的AM 波形。增大示波器X 轴扫描速率,

可仔细观察到包络零点附近时的波形(建议用AM波形(CH2)触发,X轴扫描用0.1ms 档;待波形稳定后,再按下“m×10 MAG”按钮扩展)。

⑷过调制时的AM波形观察

①继续增大调制信号源输出的调制信号幅度,可观察到过调制时的AM波形,并与调制信号波形作比较。

②调W1使V AB= 0.1V逐步变化为-0.1V(用万用表监测),观察在此期间AM波形的变化,并把V AB为-0.1V时的AM波形与V AB为0.1V时的AM波形作比较。当V AB= 0时是什么波形?

③最后调到m=0.3时的AM波形。

5.上输入为大载波时的调幅波观察

保持下输入不变,逐步增大载波源输出的载波幅度,并观察输出已调波。可发现:当载波幅度增大到某值(如0.2V峰-峰值)时, 已调波形开始有失真(顶部变圆);而当载波幅度继续增大到某值(如0.6V峰-峰值)时, 已调波形开始变为方波。最后把载波幅度复原(10mV)。

6.调制信号为方波时的调幅波观察

保持载波源输出的载波保持不变,但把调制信号源输出的调制信号改为方波(峰-峰值为100mV),观察当V AB从0.1V变化到-0.1V时的(已)调幅波波形。最后仍把V AB调节到0.1V。当V AB= 0时是什么波形?

7.调制信号为三角波时的调幅波观察

同上,把调制信号源输出的调制信号改为三角波。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测量数据,用坐标纸画出直流调制特性曲线。

2.由本实验得出DSB-SC波形与调制信号、载波间的关系。

3.由本实验得出m<100%、m=100%、m>100%这三种情况下的AM波形与调制信号、载波间的关系。

4.画出DSB-SC波形及m=100%时的AM波形,比较两者的区别。

5.解释在1496组成的调幅器中,把载波作为上输入的理由。

6.总结由本实验所获得的体会。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号:070608101

姓名:鲍聪伟

数控仿真软件实验指导书

数控仿真实验指导书 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 2008年实训中心编制

目录 实验一数控车床仿真软件操作学习 (2) 实验二数控车编程及仿真加工实例 (5) 实验三数控铣床仿真软件操作学习 (7) 实验四数控铣床编程及仿真加工实例 (10) 实验五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仿真软件操作学习 (12) 实验六广州数控系统车床操作学习 (15)

实验一数控车床仿真操作学习 一、实验目的 通过使用数控模拟仿真软件,使学生从计算机上直观的学习包括法那克、西门子、华中数控等系统的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方法,同时可输入程序进行仿真加工实验,达到对学生理论课巩固和理解以及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目的。 二、实验内容 1、 FANUC Oimate数控系统车床操作界面及仿真加工过程 2、华中数控HNC21T、西门子802d操作界面 三、实验步骤 1、进入仿真系统 (1)在桌面上找到“机电国贸CZK系列软件”的文件夹,双击进入,找到“数控车床系列”,双击进入,然后选择CZK-Fanuc0iMate。 (2)出现重新选择主机提示框,选择确定(主机名是服务端的计算机名,已经设定好了,学生无须改动)。登录窗口出现后,选择训练模式。 (3)整个仿真软件主要由机床操作面板、仿真机床窗口组成。 2、仿真机床操作面板按键说明(以FANUC Oimate为例) 一>MDI键盘 (1)常用功能键 POS 当前机床位置显示 PROGRAM 程序显示 OFSET 偏置量显示 (2)常用的编辑键 RESET 复位键:终止当前一切操作、CNC复位、解除报警。 INPUT 用于参数、偏置量的输入 地址/数字键用于字母、数字等的输入 CAN取消输入键用于删除已输入到缓冲器的文字或符号 ↑↓光标的移动键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仿真实验报告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仿真 姓名: 学号: 班级:

仿真电路图介绍及简单理论分析 电路图: 电路图介绍及分析: 上图为电阻分压式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B1和RB2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E,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i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ui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o,从而实现了电大的放大。 元件的取值如图所示。 静态工作点分析(bias point): 显示节点: 仿真结果:

静态工作点分析: VCEQ=1.6V, ICQ≈1.01mA,I BQ= ICQ/ ? 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理论分析: 设?=80,VBQ =2.8v VEQ=VBQ-VBEQ=2.1v rbe≈2.2kΩ Ri=1.12kΩ,Ro≈8.3 kΩ Au=-βRL’/rbe=56.7 仿真分析: 输入电阻:输出电阻:

Ri=0.86kΩRo≈9.56 kΩ输入电压:输出电压:

则A u=51.2 在测量电压放大倍数时,A u=-βR L’/r be,根据此公式计算出来的理论值与实际值存在一定的误差。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是实际器件的β和r be与理想值80和200Ω有出入。在测量输入输出阻抗时,输出阻抗的误差较小,而输入阻抗的误差有些大,根据公式R i=R B// r be,理论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应该与β和r be实际值有很大关系。 失真现象: 1.当Rb1,Rb2,Rc不变时,Re小于等于1.9 kΩ时,会出现饱和失真

当Re大于等于25 kΩ时,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截止失真 2.当Rb1,Rb2, Re不变时,Rc大于8.6 kΩ时,会出现饱和失真 3.当Rb1, Rc, Re不变时,Rb2大于10.4 kΩ时,会出现饱和失真

高频实验指导书精简版

实验一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2、学会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调节谐振回路使谐振放大器谐振在10.7MHz。 2、测量谐振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3、测量谐振放大器的通频带。 4、判断谐振放大器选择性的优劣。 三、实验仪器 1、BT-3(G)型频率特性测试仪(选项)一台 2、20MHz模拟示波器一台 3、数字万用表一块 4、调试工具一套 四、实验原理 图1-1所示电路为共发射极接法的晶体管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它不仅要放大高频信号,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选频作用,因此晶体管的集电极负载为LC并联谐振回路。在高频情况下,晶体管本身的极间电容及连接导线的分布参数等会影响放大器输出信号的频率或相位。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由电阻RB1,RB2及RE决定,其计算方法与低频单管放大器相同。 图1-1 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五、实验步骤 本实验中,用到BT-3频率特性测试仪和频谱仪的地方可选做。 参考所附电路原理图G2。先调静态工作点,然后再调谐振回路。 1、按下开关KA1,则LEDA1亮。

2、调整晶体管QA1的静态工作点: 不加输入信号(u i =0),即将TTA1接地,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20V 档)测量三极管QA1发射极对地的电压u EQ (即测P6与G 两焊点之间的电压),调节WA1使u EQ =3V 左右,根据实验参考电路计算此时的u BQ ,u CEQ ,u EQ 及I EQ 。 3、使放大器的谐振回路谐振在10.7MHz 方法是:BT-3频率特性测试仪的扫频电压输出端和检波探头,分别接电路的信号输入端INA1及测试端TTA2,通过调节y 轴,放大器的“增益”旋钮和“输出衰减”旋钮于合适位置,调节中心频率刻度盘,使荧光屏上显示出放大器的“幅频谐振特性曲线”,根据频标指示用绝缘起子慢慢旋动变压器的磁芯,使中心频率o f =10.7MHz 所对应的幅值最大。 如果没有频率特性测试仪,可用示波器来观察调谐过程,方法是:在TTA1处输入由高频信号源提供的频率为10.7MHz ,峰峰值Vp-p-=20~100mV 的信号,用示波器在TTA2处观察输出波形,调节TA1使TTA2处信号幅度最大。 4、电压增益A V0 使用BT-3频率特性测试仪测0v A 的方法如下: 在测量前,先要对测试仪的y 轴放大器进行校正,即零分贝校正,调节“输出衰减”和“y 轴增益”旋钮,使屏幕上显示的方框占有一定的高度,记下此时的高度和此时“输出衰减”的读数N 1dB ,然后接入被测放大器,在保持y 轴增益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扫频信号的“输出衰减”旋钮,使谐振曲线清晰可见。记下此时的“输出衰减”的值N 2dB ,则电压增益为 A V0=(N1-N2)dB 若用示波器测量,则为输出信号幅度大小与输入信号幅度大小之比。方法如下: 用示波器测输入信号的峰峰值,记为U i 。测输出信号的峰峰值记为U 0。则小信号放大的电压放大倍数A V0=U 0/U i 。如果A V0较小,可以通过调节静态工作点来改善。 5、测量通频带BW 用BT-3频率特性测试仪测量BW : 先调节“频率偏移”(扫频宽度)旋钮,使相邻两个频标在横轴上占有适当的格数,然后接入被测放大器,调节“输出衰减”和y 轴增益,使谐振特性曲线在纵轴占有一定高度,测出其曲线下降3dB 处两对称点在横轴上占有的宽度(记为BW1),根据内频标就可以近似算出放大器的通频带BW= BW1=B 0.7。 6、放大器的选择性 放大器选择性的优劣可用放大器谐振曲线的矩形系数K r0.1表示 用步骤5中同样的方法测出B 0.1即可得: 7 .01.07.01.01.022f f B B K r ??== 由于处于高频区,存在分布参数的影响,放大器的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后的元件参数值与设计计算值有一定的偏差,所以在调试时要反复仔细调整才能使谐振回路处于谐振状态。在测试要保证接地良好。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说明书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说明书

实验要求(电信111班) l.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完成指定的预习任务。预习要求如下: 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分析、掌握实验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进行必要的估算。 2)完成各实验“预习要求”中指定的内容。 3)熟悉实验任务。 4)复习实验中所用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使用仪器和学习机前必须了解其性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守。 3.实验时接线要认真,相互仔细检查,确定无误才能接通电源,初学或没有把握应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再接通电源。 4.高频电路实验注意: 1)将实验板插入主机插座后,即已接通地线,但实验板所需的正负电源则要另外使用导线进行连接。 2)由于高频电路频率较高,分布参数及相互感应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接线时连接线要尽可能短。接地点必须接触良好。以减少干扰。 3)做放大器实验时如发现波形削顶失真甚至变成方波,应检查工作点设置是否正确,或输入信号是否过大。

5.实验时应注意观察,若发现有破坏性异常现象(例如有元件冒烟、发烫或有异味)应即关断电源,保持现场,报告指导教师。找出原因、排除故障,经指导教师同意再继续实验。 6.实验过程中需要改接线时,应关断电源后才能拆、接线。 7.实验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结果(数据、波形、现象)。所记录的实验结果经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再拆除实验线路。 8.实验结束后,必须关断电源、拔出电源插头,并将仪器、设备、工具、导线等按规定整理。 9.实验后每个同学必须按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一调谐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高频电路实验箱。 2、熟悉谐振回路的幅频特性分析一通频带与选择性。 3、熟悉信号源内阻及负载对谐振回路的影响,从而了解频带扩展。 4、熟悉和了解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及其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双踪示波器 2、扫频仪 3、高频信号发生器 4、毫伏表 5、万用表 6、实验板1 三、预习要求 1、复习谐振回路的工作原理。 2、了解谐振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动态范围、通频带及选择性相互之间关系。 3、实验电路中,若电感量L=1uh,回路总电容C=220pf (分布电容包括在内),计算回路中心频率 f 0 。图1-1 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原理图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

电力电子技术仿真实验指导书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一电力电子器件 仿真过程: 进入MATLAB环境,点击工具栏中的Simulink选项。进入所需的仿真环境,如图所示。点击File/New/Model新建一个仿真平台。点击左边的器件分类,找到Simulink和SimPowerSystems,分别在他们的下拉选项中找到所需的器件,用鼠标左键点击所需的元件不放,然后直接拉到Model平台中。 图 实验一的具体过程: 第一步:打开仿真环境新建一个仿真平台,根据表中的路径找到我们所需的器件跟连接器。

提取出来的器件模型如图所示: 图 第二步,元件的复制跟粘贴。有时候相同的模块在仿真中需要多次用到,这时按照常规的方法可以进行复制跟粘贴,可以用一个虚线框复制整个仿真模型。还有一个常用方便的方法是在选中模块的同时按下Ctrl键拖拉鼠标,选中的模块上会出现一个小“+”好,继续按住鼠标和Ctrl键不动,移动鼠标就可以将模块拖拉到模型的其他地方复制出一个相同的模块,同时该模块名后会自动加“1”,因为在同一仿真模型中,不允许出现两个名字相同的模块。 第三步,把元件的位置调整好,准备进行连接线,具体做法是移动鼠标到一个器件的连接点上,会出现一个“十字”形的光标,按住鼠标左键不放,一直到你所要连接另一个器件的连接点上,放开左键,这样线就连好了,如果想要连接分支线,可以要在需要分支的地方按住Ctrl键,然后按住鼠标左键就可以拉出一根分支线了。 在连接示波器时会发现示波器只有一个接线端子,这时可以参照下面示波器的参数调整的方法进行增加端子。在调整元件位置的时候,有时你会遇到有些元件需要改变方向才更方便于连接线,这时可以选中要改变方向的模块,使用Format菜单下的Flip block 和Rotate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实验报告

基于Multisim的通信电路仿真实验 实验一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1.1 实验目的 1、掌握高频小信号谐振电压放大器的电路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 2、熟悉谐振回路的调谐方法及测试方法。 3、掌握高频谐振放大器处于谐振时各项主要技术指标意义及测试技能。 1.2 实验内容 1.2.1 单调谐高频小信号放大器仿真 图1.1 单调谐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1、根据电路中选频网络参数值,计算该电路的谐振频率ωp。 ωp=1/(L1*C3)^2=2936KHz fp=ωp/(2*pi)=467KHz 2、通过仿真,观察示波器中的输入输出波形,计算电压增益Av0。

下图中绿色为输入波形,蓝色为输出波形 Avo=Vo/Vi=1.06/0.252=4.206 3、利用软件中的波特图仪观察通频带,并计算矩形系数。 通频带BW=2Δf0.7=7.121MHz-28.631KHz=7.092MHz 矩形系数Kr0.1=(2Δf0.1)/( 2Δf0.7)= (14.278GHz-9.359KHz)/7.092MHz=2013.254 4、改变信号源的频率(信号源幅值不变),通过示波器或着万用表测量输出

电压的有效值,计算出输出电压的振幅值,完成下列表,并汇出f~Av 相应的图,根据图粗略计算出通频带。 Fo(KHz ) 65 75 165 265 365 465 1065 1665 2265 2865 3465 4065 Uo(mV ) 0.66 9 0.76 5 1 1.05 1.06 1.06 0.97 7 0.81 6 0.74 9 0.65 3 0.574 0.511 Av 2.65 5 3.03 6 3.96 8 4.16 7 4.20 6 4.20 6 3.87 7 3.23 8 2.97 2 2.59 1 2.278 2.028 5、在电路的输入端加入谐振频率的2、4、6次谐波,通过示波器观察图形,体会该电路的选频作用。 2次谐波 4次谐波

高频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高频电子技术 实验指导书安阳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目录 实验一、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 2 实验二、通频带展宽----------------------------------------------5 实验三、LC与晶体振荡器 ---------------------------------------- 8 实验四、幅度调制与解调---------------------------------------- 18 实验五、集成乘法器混频实验 ----------------------------------- 19实验六、变容二极管调频器与相位鉴频器-------------------------22

实验一、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谐振回路的幅频特性分析——通频带与选择性。 2)、了解信号源内阻及负载对谐振回路的影响,并掌握频带的展宽。 3)、掌握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及其测试方法。 二、实验预习要求 实验前,预习教材选频网络、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相应章节。 三、实验原理说明 1、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基本原理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电路是构成无线电设备的主要电路,它的作用是放大 信道中的高频小信号。为使放大信号不失真,放大器必须工作在线性范围内,例如无线电接收机中的高放电路,都是典型的高频窄带小信号放大电路。窄带放大电路中,被放大信号的频带宽度小于或远小于它的中心频率。如在调幅接收机的中放电路中,带宽为9KHz,中心频率为465KHz,相对带宽Δf/f0约为百分之几。因此,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的基本类型是选频放大电路,选频放大电路以选频器作为线性放大器的负载,或作为放大器与负载之间的匹配器。它主要由放大器与选频回路两部分构成。用于放大的有源器件可以是半导体三极管,也可以是场效应管,电子管或者是集成运算放大器。用于调谐的选频器件可以是LC谐振回路,也可以是晶体滤波器,陶瓷滤波器,LC集中滤波器,声表面波滤波器等。本实验用三极管作为放大器件,LC谐振回路作为选频器。在分析时,主要用如下参数衡量电路的技术指标:中心频率、增益、噪声系数、灵敏度、通频带与选择性。 单调谐放大电路一般采用LC回路作为选频器的放大电路,它只有一个LC 回路,调谐在一个频率上,并通过变压器耦合输出,图1-1为该电路原理图。 中心频率为f0 带宽为Δf=f2-f1 图1-1. 单调谐放大电路 为了改善调谐电路的频率特性,通常采用双调谐放大电路,其电路如图12-2所示。双调谐放大电路是由两个彼此耦合的单调谐放大回路所组成。它们的谐振C Ec 1 f 0.707 02 1 u

高频实验指导书2017

实验平台操作及注意事项 一、实验平台基本操作方法 在使用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时,要按照标准的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一般的实验流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将实验台面整理干净整洁,设备摆放到对应的位置开始进行实验; (2)打开实验箱箱盖,或取下箱盖放置到合适的位置;(不同的实验箱盖要注意不能混淆); (3)简单检查实验箱是否有明显的损坏;如有损坏,需告知老师,以便判断是否可以进行正常实验; (4)根据当前需要进行的实验内容,由老师或自行更换实验模块;更换模块需要专用的钥匙,请妥善保管; (5)为实验箱加电,并开启电源;开启电源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实验箱电源指示灯(每个模块均有电源指示),如果指示灯状态异常,需要关闭电源,检查原因; (6)实验箱开启过程需要大约20s时间,开启后可以开始进行实验; (7)实验内容等选择需用鼠标操作; (8)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打开置物槽,选择对应的配件完成实验; (9)实验完成后,关闭电源,整理实验配件并放置到置物槽中; (10)盖上箱盖,将实验箱还原到位。 二、实验平台系统功能介绍 实验平台系统分为八大功能板块,分别为实验入门、实验项目、低频信号源、高频信号源、频率计、扫频仪、高频故障(实验测评)、系统设置。

1.设备入门 设备入门分为四类,分别是平台基本操作、平台标识说明、实验注意事项、平台特点概述。 2.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是指实验箱支持的实验课程项目,可以完成的实验内容列表,分为高频原理实验和高频系统实验。 高频原理实验细分为八大实验分类,分别是小信号调谐放大电路实验、非线性丙类功率放大电路实验、振荡器实验、中频放大器实验、混频器实验、幅度解调实验、变容二极管调频实验、鉴频器实验。如下图所示。

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一一塞曼效应 一、实验简介 塞曼效应是物理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实验。荷兰物理学家塞曼(Zeeman)在1896年发现把产生光谱的光源置于足够强的磁场中,磁场作用于发光体,使光谱发生变化,一条谱线即会分裂成几条偏振化的谱线,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是法拉第磁致旋光效应之后发现的又一个磁光效应。这个现象的发现是对光的 电磁理论的有力支持,证实了原子具有磁矩和空间取向量子化,使人们对物质光谱、原子、分子有更多了解。 塞曼效应另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由谱线的变化来确定离子的荷质比的大小、符号。根据 洛仑兹(H.A?Lorentz)的电子论,测得光谱的波长,谱线的增宽及外加磁场强度,即可称得离子的荷质比。由塞曼效应和洛仑兹的电子论计算得到的这个结果极为重要,因为它发表在J、 J汤姆逊(J、J ThomSOn)宣布电子发现之前几个月,J、J汤姆逊正是借助于塞曼效应由洛仑 兹的理论算得的荷质比,与他自己所测得的阴极射线的荷质比进行比较具有相同的数量级,从而得到确实的证据,证明电子的存在。 塞曼效应被誉为继X射线之后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1902年,塞曼与洛仑兹因这一发现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研究磁场对光的效应所作的特殊贡献)。至今,塞曼效应依然是研究原子内部能级结构的重要方法。 本实验通过观察并拍摄Hg(546.1 nm)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情况,研究塞曼分裂谱的特征,学习应用塞曼效应测量电子的荷质比和研究原子能级结构的方法。 二、实验目的 1?学习观察塞曼效应的方法观察汞灯发出谱线的塞曼分裂; 2?观察分裂谱线的偏振情况以及裂距与磁场强度的关系; 3?利用塞曼分裂的裂距,计算电子的荷质比 e m e数值。 三、实验原理 1、谱线在磁场中的能级分裂 设原子在无外磁场时的某个能级的能量为E0,相应的总角动量量子数、轨道量子数、 自旋量子数分别为J、L、S。当原子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外磁场中时,这一原子能级将 分裂为2J 1层。各层能量为 E = E o MgJ B B(1) 其中M为磁量子数,它的取值为J , J -1 ,…,-J共2J 1个;g为朗德因子;J B为 hc 玻尔磁矩(A B= );B为磁感应强度。 4兀m 对于L-S耦合

Multisim高频实验指导

Multisim 10 基本应用 一)资源简介 1.Multisim 10 设计界面 图1 Multisim10 的工作界面 2. 元件工具条 主数据库的元器件资源如图2 所示。 图2 元件库资源 选择元器件工具条中每一个按钮都会弹出相应的元器件选择窗口,如图3 所示是元 件组的器件选择界面,其中一个Group(元器件组)有多个Family(元器件系列),每一个元器件系列有多个Component(器件)。 图3 通用器件选择窗口

3. 仪器工具条 仪表工具条如图4 所示,它是进行虚拟电子实验和电子设计仿真的最快捷而又形象的特殊工具,各仪表的功能名称与Simulate 菜单下的虚拟仪表相同,如图5 所示。 图4仪表工具条 图5 虚拟仪表名称 4. 设计窗口翻页 在窗口中允许有多个项目,点击如图1 所示下部的翻页标签,可将其置于当前视窗。 5. 设计管理器 如图1 所示左边的设计管理器可以将所有打开的设计项目中的任何一页置为当前设计窗口,可以利用设计工具条中的按钮开启/关闭。 6. 设计工具条 设计工具条如图6 所示:

图6 设计工具条 (1)层次项目栏按钮(Toggle Project Bar),用于设计管理器的开启/关闭。 (2)层次电子数据表按钮(Toggle Spreadsheet view),用于开关当前电路的电子数据表。 (3)数据库按钮(Database management),可开启数据库管理对话框,对元件进行编辑。 (4)元件编辑器按钮(Create Component),用于调整或增加、创建新元件。 (5)分析结果示窗按钮,其后的箭头下拉菜单选择分析命令。 (6)后处理器窗口开/关,可以对已分析过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7)电气规则检查按钮。 (8)屏幕捕捉器按钮。 (9)返回顶层按钮。 (10)由Ultiboard 反注释到Mutisim。 (11) 注释到Ultiboard 10。 (12)使用中的元件列表,列出了当前电路中用过的全部元件种类。 (13) Multisim 的帮助文件。 二)、Multisim 仿真实例 一. 三极管的高频特性 1.实验目的 (1)理解晶体管的频率特性参数; (2)认识低频管和高频管的频响差异。 2.实验原理 晶体管频率特性主要指晶体管对不同频率信号的放大能力,表现为:在低频范围内,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α、β)基本上是恒定值,但频率升高到一定数值后,α和β将随频率的升高而下降。 为定量比较晶体管的高频特性,工程上确定了几个频率参数:共基极截止频率fα (又称α截止频率,是指α降低到其低频值的0.707,即下降3dB 时的频率)、共发射极截止频fβ(又称β截止频率,是指β降低到其低频值的0.707 时的频率)、特征频率f T (值β下降到1 时所对应的频率)、最高振荡频率f max (功率增益为1 时所对应的频率)。 3. 实验电路 实验电路如图1-1 所示。高频管BF517 在元件工具条内的中选取。

高频实验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系别: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姓名:学号:20120511069 组别: 实验名称:振幅调制与解调仿真举例实验时间: 一、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振幅调制与解调的仿真电路。 (2)学会使用振幅的调制与解。 二、实验原理 振幅调制: 常规双边带调幅(AM)、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DSB-SC)、单边带调制(SSB)和残留边带调制(VSB)信号等。 从高频已调波中取出调制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解调是调制的反过程。 三、仿真电路及条件 二极管包络检波器仿真电路如图1所示。其中,V1为调幅信号产生器,输出幅度为3V,载波频率为100kHz,调制频率为1kHz,调幅度m=0.7。XSC1为双路示波器,其中A路测试检波器输入电压,B路测试检波器输出电压。

图1 二极管包络检波器仿真实验电路 图2 负峰切割失真测试电路 四、仿真实验内容: (1)惰性失真测试“仿真电路如图1所示,负载R1(5kΩ50%)连续可调,改变R1的大小,观察输出电压波形的变化,正常检波时的输出波形如图1-1所示,产生惰性失真时的波形如图1-2所示。

图1-1 正常检波时波形

图1-2 产生惰性失真时波形 (2)负峰切割失真测试:仿真电路如图2所示,直流负载电阻R2(5kΩ50%)连续可调,改变R2的大小,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产生负峰切割失真时的波形,如图2-1所示,也可以改变调制度m的大小,来测试负峰切割失真。

图2-1 负峰切割失真时波形 图2-2 m=0.5时输出波形 图2-3 m=0.2时输出波形 (3)检波器电压传输系数的测试:仿真电路如图2所示,在没有失真的前提下,分别读取输入,输出的振幅,然后根据Kd的定义,计算出Kd。需要注意示波器幅度挡的标尺(v/div)。 解:在不失真的前提下,读得输出电压u(t)=1V,输入信号的幅度(包络)U(t)=3v。 Kd=u(t)/U(t)=1/3=0.33.

仿真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MATLAB的实验环境及基本命令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了解MA TLAB的实验环境 2.在MA TLAB系统命令窗口练习有关MA TLAB命令的使用。 二实验步骤 1.学习了解MA TLAB的实验环境: 在Windows桌面上,用mouse双击MA TLAB图标,即可进入MA TLAB系统命令窗口: 图1-1 MA TLAB系统命令窗口 ①在命令提示符”>>”位置键入命令: help

此时显示MA T ALAB 的功能目录, 其中有“Matlab\general ”,“toolbox\control ”等;阅读目录的内容; ② 键入命令: intro 此时显示MA TLAB 语言的基本介绍,如矩阵输入、数值计算、曲线绘图等。要求阅读命令平台上的注释内容,以尽快了解MA TLAB 语言的应用。 ③ 键入命令: help help 显示联机帮助查阅的功能,要求仔细阅读。 ④ 键入命令: into 显示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箱组件和开发商的联络信息。 ⑤ 键入命令: demo 显示MA TLAB 的各种功能演示。 2. 练习MA TLAB 系统命令的使用。 ① 表达式 MA TLAB 的表达式由变量、数值、函数及操作符构成。实验前应掌握有关变量、数值、函数及操作符的有关内容及使用方法。 练习1-1: 计算下列表达式: 要求计算完毕后,键入相应的变量名,查看并记录变量的值。 ②.向量运算: ) 6 sin(/250π =d 2 /)101(+=a ) sin(3.2-=e c i b 53+=

n 维向量是由n 个成员组成的行或列数组。在MA TLAB 中,由分号分隔的方括号中的元素产生一个列向量;由逗号或空号分隔的方括号中的元素产生一个列向量;同维的向量可进行加减运算,乘法须遵守特殊的原则。 练习1-2 已知:X=[2 ;-4;8] 求 :Y=R ';P=5*R ;E=X .*Y ;S=X '* Y 练习1-3 ⑴产生每个元素为1的4维的行向量; ⑵产生每个元素为0的4维的列向量; ⑶产生一个从1到8的整数行向量,默认步长为1; ⑷产生一个从π到0,间隔为π/3的行向量; ③矩阵基本运算操作。 要求熟悉矩阵的输入方法及矩阵运算的有关命令。 练习1-4求出下列运算结果,并上机验证。已知矩阵: (1) A (:,1) (2)A (2,:) (3)A (:,2:3) (4)A (2:3,2:3) (5) A (:,1:2:3) (6)A (2:3) (7)A (:) (8)A (:,:) (9) ones(2,2) (10)eye(2) (11)[A,[ones(2,2);eye(2)]] (12)diag(A) (13)diag(A,1) (14)diag(A,-1) (15)diag(A,2) (16)fliplr(A) (17)flipud(A) (18)rot90(A) (19)tril(A) ] 5,9,4 [-=π tg R ????? ???????=4443 4241 343332312423222114131211 A

通信仿真实验报告(高频)

实验一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MULTISIM 仿真 实验目的: 1、了解MULTISIM 的基本功能、窗口界面、元器件库及工具栏等; 2、掌握MULTISIM 的基本仿真分析方法、常用仿真测试仪表等; 3、掌握高频小信号放大器MULTISIM 仿真的建模过程。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单频正弦波小信号放大器的MULTISIM 仿真。 1)根据图一所示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电路,创建仿真电路原理图。要求输入信号的幅度在2mV---1V 之间、频率在1MHz---20MHz 之间; 2)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好电路图选项,接入虚拟仪器并设置合适的参数。打开仿真开关,运行所设计好的电路,给出输入输出信号的波形图和频谱图。根据初步仿真结果改变电路元器件的型号和参数,使输出信号波形无失真、幅度放大10倍以上; 1、实验原理图 C3 100nF C1100nF C230pF C4 100uF Q1 2N1711 C5 1nF R2 5.1kΩR3470Ω T1 TS_AUDIO_10_TO_1 R4100Ω 12V VCC V1 2mVpk 10MHz 0° 50% 100kΩKey=A R1 A B T G XSC1 R540kΩ T IN XSA1 2、由示波器观测到的输出波形:

3、此时的输出信号的频谱分析 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观察到电路谐振频率保持不变. 4、改变输入信号的幅度,用示波器观察输出电压波形,测量出输出波形不失真情 况下输入信号幅度的变化范围为1mV到21mV。 5、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用示波器观察输出电压幅度的变化情况 输入信号Vi(mv) 7.5 0.9 1 2 3 4 5 6 7 8 9 输入信号fs (MHz)

控制理论仿真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理论”仿真软件简介 “自动控制理论”仿真软件是在MATLAB6.5的平台上进行开发的,其内容与构成该课程核心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相关联。 将光盘中的MATLAB程序(不能是文件夹)拷贝到当前工作路径中(默认路径一般为MATLAB6p5/Work目录)。双击桌面MATLAB6.5图标打开主界面,在命令窗口中输入“kzllfz”并按回车键,启动仿真软件后,将MATLAB主界面最小化至任务栏,出现第一个界面如图0-1所示。 图0-1“自动控制理论仿真”进入界面 用鼠标点击“简介”按钮,打开一个文本窗口,如图0-2所示,它对本仿真内容作一简介。图0-2窗口下部有一个“返回”按钮,点击后将回到图0-1界面。 图0-2“自动控制理论仿真”简介界面 点击图0-1“退出”按钮,将关闭窗口,退出本仿真。点击图0-1“进入”按钮,进入目录界面,如图0-3所示。仿真内容各部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点击仿真名称左侧的相应按钮,即可进入每个仿真环境。

图0-3“自动控制理论仿真”目录界面

仿真一 线性连续控制系统的仿真 一、仿真目的 1.掌握用数字仿真的方法,求取控制系统输出响应曲线; 2.观察分析在阶跃、斜坡等信号输入下给定系统的响应曲线; 3.掌握由阶跃响应曲线求取系统相关性能指标的方法; 4.了解仿真参数(特别是仿真步长)的设置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二、仿真原理 已知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 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方框图 由图6-1求得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1) ()()(s G s G s R s C += 当系统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时,即s s R 1 )(=,则系统的输出为 s s G s G s C 1 )(1)()(?+= 对上式取拉氏反变换,即可求得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表达式。 同理,可求得系统在单位斜坡输入[21)(s s R =]、单位抛物波输入[3 1 )(s s R =]下的响应表达 式。 三、仿真内容 (1)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10 )(+=s s G 求其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的响应曲线及其性能指标; (2)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828.2(4 )(+=s s s G 求其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的响应曲线及其性能指标; (3)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5)(4(10 )(++=s s s s G 求其在单位斜坡、单位抛物线函数输入下的响应曲线。 四、仿真步骤 点击图0-3目录界面中的“仿真一”按钮,进入图1-2。

Multisim仿真实训报告概要

EDA 工 具 训 练 实 训 报 告 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班级:自动化1201 姓名: 学号:

实验1:三相电路仿真 一.电路设计及功能介绍 三相电路是一种特殊的交流电路,由三相电源、三相负载和三相输电线路组成。世界上电力系统电能生产供电方式大都采用三相制。三相电路由三相交流电源供电,三相交流电源指能够提供3个频率相同而相位不同的电压或电流的电源,三相发电机的各相电压的相位互差120°。三相电路有电源和负载Y连接和△连接等连接方式,本次仿真采用Y--Y连接。 二.三相电路电路分析 1.三相对称负载Y--Y连接。图1-1为其电路仿真。 图1-1.三相电路对称负载仿真 线电流(相电流)/A 相电压/v 负载电压/v 中性线电流/uA 2.2 381.077 220.015 8.277 表1-1 三相电路对称负载仿真各项数据 2.去掉中性线后三相对称负载电路仿真,如图1-2.

图1-2去掉中性线后.三相电路对称负载仿真 线电流(相电流)/A 相电压/v 负载电压/v 2.2 381.077 220.015 表1-2去掉中性线后三相电路对称负载仿真各项数据 3.改变三相对称负载的大小,如图1-3. 图1-3改变三相对称负载后三相电路对称负载仿真各项数据 线电流(相电流)/A 相电压/v 线电压/v 4.4 381.077 220.015 表1-3 改变三相对称负载后三相电路对称负载仿真各项数据 4.三相负载三角形联结的电路仿真

图1-4.三相电路△负载仿真 线电压(相电压)/v 线电流/A相电流/A 381.069 6.6 3.811 表1-4.三相电路△负载仿真各项数据 本实验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三相对称负载Y--Y接法,二是去掉一中的中性线,通过一和二的对比可以得出三相电路中中性线的作用,三改变了对称负载的大小,可以得出负载大小对各项数值的影响,四十三相对称负载Y--△接法,通过四与一二三的对比,可以发现△负载与Y负载的不同。 通过对比以上各组实验及数据,可以得到: 1.在Y--Y三相对称负载电路中,中性线上电流几乎为零,中性线不起作用。 2.三相对称负载变化会引起线电流变化,其他不变。 3.负载Y接法中,线电流等于相电流,负载对称,线电压是相电压的1.73倍。 4.负载△接法中,线电压等于相电压,负载对称,线电流是相电流的1.73倍。 三.总结与展望 世界上电力系统电能生产供电方式大都采用三相制。说明三相电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电类专业的学生,将来如果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供电是基础,所以我们要研究三相电路,研究它各方面特点,熟练掌握Y 接法和△接法。通过本次试仿真实验,加深了我们对三相电路的了解,为将来研究和运用三相电路打下了基础。 实验二:RLC串联谐振 一.电路设计及功能介绍: 电路原理:当ωL-1/ωC=0时,电路中的电流与激励电压同相,电路处于谐

河南理工大学高频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调谐放大器 (1) 实验二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 (5) 实验三 LC电容反馈式三点式振荡器 (7) 实验四石英晶体振荡器 (10)

实验一 调谐放大器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高频电路试验箱。 2、熟悉谐振回路的幅频特性分析--通频带与选择性。 3、熟悉信号源内阻及负载对谐振回路的影响,从而了解频带扩展。 4、熟悉和了解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及其测试方法。 二、 实验仪器 1、双踪示波器 2、扫描仪 3、高频信号发生器 4、毫伏表 5、万用表 6、实验箱 三、 预习要求 1、复习谐振回路的 工作原理。 2、了解谐振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动态范围、通频带及选择性相互之间关系。 3、试验电路中,若 电感量L=1uh ,回路总 电容C=220pf (分布电容包括在内),计算回路中心频率f0。 四、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 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 1. 试验电路见图1-1 (1)、按图1-1所示连接电路(注意接线前先测量+12V 电源电压,无误后,关断电源再接线)。 (2)、接线后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后连接电源。 图1-1 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原理图 IN

2.静态测量 试验电路中选R e=1K,R=10K。 测量各静态工作点,计算并填表1.1 *V B,V E是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对地电压。 3. 动态研究 (1)测放大器的动态范围Vi~V0(在谐振点) 选R=10K,Re=1K。把高频信号发生器接到电路输入端,电路输出端接毫伏表, 选择正常放大区的输入电压Vi,调节频率f使其为10.7MHz,调节C T使回路 谐振,使输入电压幅度最大。此时调节Vi由0.05伏变到0.8伏,逐点记录 V o电压,并填入表1.2。Vi的各点测量值可根据(各自)实测情况来确定。 表1.2 (2)当Re分别为500Ω、2K时,重复上述过程,将结果填入表1.2。在同一坐 标纸上画出Ic不同时的动态范围曲线。 (3)用扫描仪调回路谐振曲线。 仍选R=10K,Re=500。将扫描仪射频输出送入电路输入端,电路输出接至扫频 仪检波器输入端。观察回路谐振曲线(扫频仪输出衰减档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来 选择适当位置),调回路电容点C T,使f0=10.7MHz。 (4)测量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当回路电阻R=10K时,选择正常放大区的输入电压Vi,将高频信号发生器输 出200mV接至电路输入端,调节频率f使其为10.7MHz,调节C T使回路谐振, 使输出电压幅度为最大,此时的回路谐振频率f0=10.7MHz为中心频率,然后 保持输入电压Vi不变,改变频率发由中心频率向两边逐点偏离,测得在不同 频率f时对应的输出电压V0,将测得的数据填入表1.3。频率偏离范围可根据 (各自)实测情况来确定。

高频实验

高频实验报告学年: 2009-2010学年 学期:第二学期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年级: 08 级 姓名: 邱丽媛 座号: 32号 指导老师:邱思杰

目录 实验一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 (3) 实验二通频带扩展电路 (6) 实验三LC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 (9) 实验四模拟乘法器调幅(AM、DSB、SSB) (12) 实验五包络检波及同步检波实验 (17) 实验六三极管混频器 (23)

实验一 小信号调谐放大 一、 实验目的 a) 掌握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b) 掌握谐振放大器电压增益、通频带及选择性的定义、测试及计算; c) 了解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动态范围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电路 仿真波形: T1=5.051us T2=2.883us 五、实验结论 1、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功能是实现对微弱的高频信号进行不失真的放大,

2,、小信号谐振放大器,一般工作在甲类状态,多用在接收机中做高频和中频放大。 六、实验问答题 1,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作用? 答:将微弱的有用信号进行线性放大并滤除不需要的噪声和干扰信号。 2晶体管有没有选频作用? 答:没有。 3为什么要采用谐振回路作负载? 答:采用谐振回路作负载,即对靠近谐振频率附近的信号有较大的增益,对远离谐振频率附近的信号其增益迅速下降,即具有选频放大作用。 学生实验过程记录

实验二通频带扩展电路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混合连接法展宽通频带的工作原理。 2、掌握负反馈法展宽通频带的工作原理。 3、比较上述两种电路对通频带扩展的性能分析。 二、实验内容

1、 研究混合连接法展宽通频带的工作原理的优缺点。 2、 研究负反馈法展宽通频带的工作原理。 三、实验原理与电路 1、混合连接法展宽通频带原理 图3-1 共射-共基组合电路 共射-共基组合电路的电路图示见图3-1。在集成宽频带放大器中广泛采用共射-共基组合电路。 共射电路的电流增益和电压增益都较大, 是放大器中最常用的一种组态。 但它的上限截止频率较低, 使得带宽受到限制, 这主要是由于密勒效应的缘故。 由于集电结电容C b ′c 跨接在输入、输出端之间, 是双向传输元件, 因此使电路的分析更加复杂。为了简化电路, 可以把C b ′c 折合到输入端b ′、e 之间, 与电容C b ′e 并联, 其等效电容为 即把C b ′c 的作用等效到输入端, 这就是密勒效应。其中g m 是晶体管跨导, R L ′ 是考虑负载后的输出端总电阻, C M 称为密勒电容。 另外, 由于r ce 和r b ′c 较大, 一般可以将其开路,这样, 利用密勒效应后的简化高频混合π型等效电路如下图所示。 c b L m M C R g C '' )1(+=b b b ' r r c b b b ' r c

高频仿真实验指导书

电子电路调试与应用 高频仿真实验指导书 卢敦陆编写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二OO八年九月

高频仿真实验一LC串并联谐振回路的特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理解LC串并联调谐回路的谐振特性; 3.掌握谐振回路特性参数的计算和测量方法 二、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 (一)LC串联调谐回路的谐振特性 1.打开multisim2001软件,创建如下所示的电路图: 2.若要求以上回路的谐振频率为1MHZ,那么回路电感L= uH, 3.谐振时回路的阻抗最(大或小),阻抗R= 4.回路的品质因数Q=ωL/R1= 。 5.通频带理论值BW= ,实际测量值BW= 。 6.请画出谐振特性曲线。(即对3点作交流分析,如下图)

(二)LC并联调谐回路的谐振特性 1.打开multisim2001软件,创建如下所示的电路图: 2.若要求以上回路的谐振频率为30MHZ,那么回路电容C= PF。3.谐振时回路的阻抗最(大或小),阻抗R= 。 4.回路的品质因数Q= R1/ωL = 。 5.通频带理论值BW= ,实际测量值BW= 。 6.请画出谐振特性曲线(即对4点作交流分析,如下图所示)。

高频仿真实验二单调谐振回路小信号高频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复习multisim2001的使用方法 2.了解单调谐回路小信号高频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调谐方法 3.学习测量单调谐回路小信号高频放大器的带宽 二、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 1.打开multisim2001软件,创建如下所示的电路图: 2.分析三极管的直流工作点,其中Vb= V,V e= V ,Vc= V。 3.用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的幅度,V omax= V,放大倍数Avmax= 。 4.调节可变电容C6的容量,观察输出信号幅度的变化,当增大或减小C6时,输出信号幅度变(大或小)了。 5.用波特图仪确定放大器的带宽。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