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美术教案 外国美术鉴赏第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高三美术教案 外国美术鉴赏第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高三美术教案 外国美术鉴赏第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学会如何来欣赏现代绘画。

教学重点:

l、色彩和光学的关系。2、莫奈、凡高

教学难点:如何用心来欣赏绘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风格特点?

二、新课讲授课题——印象主义绘画

现在请预习过的同学来给介绍一下: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由来?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请学生介绍莫奈和他的作品《印象·日出》。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问:这是什么颜色?白色!打上红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打上蓝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

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

请同学回忆,曾经学过的形容阳光色彩的词句。我们来看莫奈笔下的阳光的颜色。请看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辨别这三张画,大家可以讨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间画的?黎明、中午、黄昏。

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者,除了莫奈还有谁?

看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

组织学生讨论,请同学简单的来总结马奈的艺术风格。

马奈:十分善于使用黑色的。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响亮醒目而又各得其所。现在我们来看这些画,你能否分辨出莫奈的和马奈的作品。

不同的颜色经过色点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那刚才大家用的绘画的方法就是——点彩画法。看点彩大师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分析:新印象主义: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

引导讨论:大家认为这种绘画方法好吗?这种绘画风格把印象主义对光与色的追求推向了一个极端,还有一批画家在寻求另外的一种对光和色的表现方法——后印象主义。

学生介绍后印象主义: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后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高更、塞尚、凡高。大家看看这是谁的画?很多同学非常熟悉凡高的作品,为什么?对,他的画曾经是世界的最高价。一说起凡高我们就想到向日葵,凡高在自己在一生中画过11幅《向日葵》,它体现了凡高的什么样的性格?凡高为什么要反复画向日葵?

通过课件了解:凡高于1888年2月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在那里他深深地为南方璀璨的阳光而激动。他在给埃米尔·伯纳的信中表达了他的狂喜,他说,那里的河是翠绿的,落日象熔金的炼炉,太阳是金黄色的,“在我眼里,此地的乡间,气氛宁静,色彩绚丽,……与人们在日本版画中见到的景象一模一样。他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金色向日葵。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正如凡高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向日葵》表现出了画家什么样的情绪?对生命的热爱!

这张《麦田上的乌鸦》,有人说这幅画是凡高死亡的预言。请同学们放下一切杂念,用自己的心灵来读这张画。你能读到点什么。“画上的线条很生硬,失去了秩序,不但天地鸣动,所有的凄切、悲哀、绝望、都似乎从地平线的那一端飞扑过来……”

我们还是能从画中感受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凄凉与痛苦。仿佛凡高因近于崩溃而扭曲的脸已融入画中,变成了翻滚的乌云,骚动的麦田,“仓皇逃离”的群鸦……

凡高自杀后,从他身上发现的信中写道“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这一切都无所谓”画家是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让看画的人通过画面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那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怎样的画,会是好画。倾注了画家全部感情的作品才可以打动观众,能激起观众情感共鸣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以前不少同学都说过,读不懂现代的绘画,觉得画的莫名其妙,不好看。我在这儿要说,看现代的绘画作品不能仅仅看画家的绘画技巧、或画的像不像,而是先去简单了解一下画家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再去读作品。也许你就能读懂了。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我们明白了喜欢那幅肖像的原因是因为画家用心灵在绘画,而我们欣赏现代绘画的方法就是用心灵去读画。

四、拓展:

请为本课中你喜欢的画配上一段简单的文字,或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这张画的感受

第八课新的探索──现代绘画、雕塑和工业设计

教学目标

① 了解并感受外国现代绘画、现代雕塑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于这些新变化、新特点,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与分析。

② 对西方现代前卫艺术及其思潮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③ 对新兴的工业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并初步懂得一些评价工业产品设计的方法。

内容结构

本课分成现代绘画、现代雕塑和工业设计三部分,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所选作品都是在美术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包括一些有影响的西方前卫艺术。但是,对于它们的价值和作用,则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现代绘画、现代雕塑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并能对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分析,既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课的难点,是面对纷繁复杂的西方现代艺术现象和艺术思潮,既要更新观念,又要坚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外,对新兴的工业设计,一般都比较生疏,也是一个难点。为此,在本教材的教学参考书中专门介绍外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

目标:使学生对二十世纪绘画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画家、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现代派绘画作品的形式感及艺术成就。重点介绍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及表现主义艺术。

难点:现代派艺术较为复杂,历史的评价不一,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

准备:课件制作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介绍毕加索。(10)

二、展开:

1、立体主义介绍:

(1)出示问题:毕加索的绘画艺术风格主要分成哪几个时期?立体主义绘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谈谈你对立体主义的看法?

① 毕加索: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的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可以分为几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九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玫瑰红时期”。尔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九十一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② 立体主义:

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1908年,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沃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立体主义的主将是毕加索和布拉克。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

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立体主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又给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以不小的推动作用。

(2)播放影片片段《毕加索》(学生带着问题看影片)(9)

(3)学生讨论回答。(6)

(4)教师总结评价。(2)

2、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

(1)野兽主义:

1905年产生于法国的松散的美术社团。这个社团没有共同遵守的明确目标。没有发表过宣言和理论主张。野兽主义这个名称是偶然产生的。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一群青年美术家的作品参展,他们是马蒂斯、德兰、马尔凯、芒金、弗拉曼克、鲁奥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间,有一件展品比较写实,风格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雕塑家多纳太罗的作品。批评家沃塞列斯在描述该展品时,用了“在一群野兽中间的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这样一句话,把马蒂斯等年轻画家的画比作野兽,故名。35岁的马蒂斯被这群风格并不相同的年轻画家拥戴为领袖。

野兽主义是西方20世纪前卫艺术运动中最早的一个派别。他们继续着后印象主义凡高、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倾向。有人把野兽派看作是广义的表现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野兽派不是一个艺术运动,只是马蒂斯等人艺术生涯中短暂的一个阶段,一个特别注意线和色彩表现力、不受任何程式束缚的阶段。马蒂斯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野兽时期是绘画工具的试验,我必须出一种富于表现力而意味深长的方式,将蓝、红、绿并列融汇。”

野兽主义作为社团存在的时间只有二三年。参加这一社团的艺术家后来朝着不同的目标,继续作新的探索。

(2)表现主义:

20世纪初欧洲(主要在德国)的文艺运动和思潮,在美术中有鲜明的反映。德国《狂飙》杂志的编辑H.瓦尔登1911年首次使用表现主义来称呼柏林的前卫派作家,不久被广泛采用。实际上,美术中最早的表现主义社团从1905年即已出现。

表现主义是从后印象主义演变、发展而来,是对印象主义忠实地描绘现实的悖逆。同时,它和德国历史上的民族传统有内在的联系,它承继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化的美。19世纪末,德国的一些哲学家、美学家的理论,曾经对表现主义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直接对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他的作品引起了一群年轻画家的极大兴趣。

第1个社团是桥社,1905年成立于德累斯顿。它的发起者和主要成员和基希纳、黑克尔、施密特·罗特卢夫、米勒、佩希施泰因。这群年轻人凭着乐观主义的热情和一种改革社会和艺术的信念,试图建立一个把生活和创作融合在一起的社团。他们提出到工人区体验工人的纯朴感情,对雇请的模特儿采取平等的态度;宣传艺术不只是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而且还有为了人生、满足生存需要的目的;主张创作者与欣赏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桥社的画家们早期主要画风景和裸体,用写生直接抒发感情。桥社虽于1913年因内部意见不一而解体,但对德国表现主义运动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第 2个社团是青骑士社。组织者是从慕尼黑分离派中分裂出来的、来自俄国的康定斯基。他于1909年成立了慕尼黑新美术家协会,不久又脱离该会,以与马尔克共同主办的刊物《青骑士》为据点,团结一批激进的青年艺术家,参加的有马克、坎彭东克、明特尔、克利和著名作曲家勋伯格。在青骑士社举办的展览会上陈列作品的,还有桥社的成员和法国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画家。1913年支持表现主义运动的瓦尔登狂飙画廊,仿效法国举办了第一次德国秋季沙龙,陈列了包括青骑士成员在内的欧洲各国新流派的作品,并在北欧各国巡回展览,影响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青骑士社中止了活动。但欧洲以至西方各国1910年以后的艺术变革,无不和它有一定的联系。青骑士社中最杰出的画家是康定斯基、克利和马尔克。康定斯基是抽象主义艺术的鼻祖,他在1911~1912年间推出最早的抽象绘画;瑞士画家克利采用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有稚拙趣味的作品;马尔克善于画马,试图把形的结构与色彩的微妙变化有机地结合于形象的塑造,以加强艺术表现力。他们都宣传非理性的、超脱现实生活的纯艺术。

德国表现主义美术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据点是柏林的《狂飙》杂志社和同名画廊。参加《狂飙》活动的,除基希纳外,还有奥地利的科柯施卡。他的画派,在形式上以富有强烈的动感、旋转的笔触和歪曲客体的变形著称;在内容上,以善于剖析对象的心理状态、性格和情绪而引人注意。

第3个社团是新客观社,出现于1923年。严格地说,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社团,而是一个展览会的名称。参预活动的艺术家受桥社和青骑士社的影响,提倡客观现实──主张描绘战争的后果和腐朽不堪的社会,对失去人性的现实和市民的庸俗气作猛烈的抨击。他们不要求极端地分解和歪曲客体,而要求细节的真实性。代表人物是格罗斯、迪克斯、贝克曼。新客观社是表现主义的最后阶段,也是它的左翼。

表现主义艺术家虽然试图不重复现实,不反映现实的表面,而力求反映现实的本质和精神,但由于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由于用人性的、人本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决定了他们不能深入到生活的内里和本质,除少数人外,他们只能用传神的笔,画出一幅幅体现抽象观念的形式感很强的图画。表现主义的绘画,尤其是版画作品,经鲁迅介绍,对30年代的中国新木刻运动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小结: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特征:

既然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上述人类历史上的美术遗产均为现代主义美术家们提供了有益的养料。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但远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都是无可非议的,更不用说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对于现代主义美术不加分析地一味赞扬是不可取的,而视现代主义为洪水猛兽、拒之于门外,不让人们接触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中国80年代以来艺术创造和理论的繁荣、活跃,除了社会、经济的推动这些主要因素之外,与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国文艺提供的可用来参考、借鉴的丰富资料不无关系。

三、教学后记:

现代派艺术对于高中同学来说,较难理解。改变学生传统的观察方法,是欣赏现代派艺术的重点。这样才能理解现代派的画家们为什么这样画,才能真正了解现代派艺术。课堂中我采用介绍性影片和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等方式介绍了现代派艺术中的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画派。看影片学生兴趣较高,也较认真;回答问题,看来不是很愿意,其实都很简单,但是,就是没人想回答,看来这是一个较为头疼的问题。高中美术和音乐都有这样的问题,感觉到了,但是却很难用较好的语言表达出来。一句话,两句话就完了,没有更多更深的东西。

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教法选择:比较法、讨论法

学法选择: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欣赏、表现:看建筑、画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描绘,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作品展示。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教师简要总结。

二、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请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水平)。(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教师总结、归纳。

三、思考与探究: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A、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B、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C、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

学生经过上述赏析活动,对现代建筑的特点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

四、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五、课堂延伸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参观身边的现代建筑,就其形式和功能、价值写一篇小论文。

第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1.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把握1952~1956年我国的阶段发展特征,再通过数据比较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粮食与棉花属于农产品,钢、煤和原油属于工业产品,从数据上看,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率明显大于农产品。因此, A选项是错误的,B、C、D三项结论与表格信息相符。

答案:A

2.右图是新华社编发的北京各界庆祝三大改造胜利大会的照片。关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C.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逐步消灭了地主阶级和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D项结论是土地改革的结果,与三大改造无关。A、B、C三项结论都是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答案:D

3.下表是建国初期我国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

A.我国经济发展迅速B.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发展

C.第三产业发展缓慢D.经济建设方针的正确性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生产结构”这一关键词语。四个选项中只有B、C两项是关于生产结构的概括,而表格材料反映不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故选B项。

答案:B

4.某著作有一段描述,有几个字由于印刷问题看不清楚:“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办)□□□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你认为“□□□”应该是() A.三大改造B.“大跃进”

C.人民公社D.“一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观点的能力。从“1959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等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它描述的应是人民公社化运动。A、B、D三项不存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C

5.1957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曾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更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B.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

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从1958年开始出现了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思想,因此材料中的观点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贯彻。A、B、C三项结论符合史实。

答案:D

6.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一化三改B.综合平衡

C.多快好省D.以粮为纲

解析: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以达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发展。周恩来的对联就说明了这一指导思想。

答案:B

7.“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首江西民歌可能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直接有关()

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浮夸风”,题干材料中的民歌正是这一“左”倾错误的表现。

答案:C

8.在学完1956~1976年的中国历史以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概括了这段历史全貌的是()

A.古老中国的伟大复兴B.东方巨龙的再次腾飞

C.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D.发人深省的民族浩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1956~1976年间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总体来看是在曲折中前进、在艰难中探索,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偏重于成功方面,D项偏重于失误方面,均不能概括这段历史的全貌。

答案:C

9.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以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B.“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C.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是在1958年,当时还未发生“文化大革命”,排除D项。

答案:D

10.1956~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挫折与失误,这给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留下的教训有()

①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②经济建设规模、速度、比例要切合实际③生产关系必

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十年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①②③均符合题意。

答案:A

11.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中国农业的旗帜。作家凌志军在《1978——历史不再徘徊》一书中的第五章标题是:“昔阳到凤阳。”这一标题包含的深刻含义是 ()

①昔阳的大寨精神已经辐射到贫困的凤阳②昭示历经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向尽头③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④风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

A.①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这一变化反映了农村公社已走到尽头,凤阳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

答案:C

12.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经营方式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保护了农民利益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解析:三幅图分别反映的是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题考查其共性,B、C两项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该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D项排除。

答案:A

13.右图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

的背景是()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

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

解析: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小岗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率先分田到户的,A正确;先是有小岗村的试点,然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开始实行,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C错误;1984年,我国宣布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D错误。

答案:A

14.下表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B.我国模仿苏联模式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苏联撕毁中苏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影响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

D.国家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关注民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发生可喜的变化。A、B、C三项结论无论是时间还是含义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D

15.雁塘头的17户社员,1978年以前只有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和一台缝纫机,到1981年有了16块手表、15台收音机和7台缝纫机,还增加了两辆自行车。雁塘头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B.实行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C.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D.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解析:从材料来看,转折点是在1978年,农业合作社和中共八大的召开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1978年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经济发展效果极为显著,雁塘头才有了上述变化。

答案:B

16.1992年,我国政府调低涉及3371个税目产品的进口关税;物价改革也迈出坚实的一步,国家管理价格的范围由1991年底的737种减少到89种,其中下放给企业定价的有571种。与此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的提出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提出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992年我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史实,这与当时我国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直接相关。A、B、C三项史实时间与题干要求不符。

答案:D

17.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历史观点的能力。题干材料强调农业、工业共同发展,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18.2010年,全国百强县出炉,x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四县市并列全国第一,本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x数量最多,有28个。下列对外开放的举措,直接有利于加快x经济发展的是()

①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在长江三角洲开辟经济开放区③开发开放浦东④划定x岛为经济特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直接”,①中有x的连x、南通,②③都能直接促进x的发展。④距离过远,对x的发展不能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答案:A

19.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x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

见》,将x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导的特色经济结构,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这是x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②这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③要实现国务院确定的目标,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④这为x的新发展提供了机遇

A.①②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提高x的对外开放程度,确定更高的目标,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国家的大力支持为x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x也面临很多挑战,所以其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答案:D

20.由下图可知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D.浦东是中国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图例及“投资结构图”可知,浦东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上,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投资很少,A项错误;C、D两项无法从图中直接得出。

答案:B

21.改革开放后x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优惠政策。1984年,x()

A.成为沿海开放城市B.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C.设立经济特区D.开放建设滨海新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1984年,x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x港保税区。

答案:A

22.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从“数量的满足”到“质量的呼唤和走向理性消费”,折射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从追求生活质量消费走向追求生命质量消费。这主要说明了()

A.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发展

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我国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

解析:B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D本身说法错误。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的实行,这从侧面证明了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故答案为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23题18分,第24题16分,第25题16分,第26题14分,27题14分,共7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49年我国国民经济情况表

美术鉴赏常识知识点汇总NO.10

美术专业理论知识 (1)透视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这里所说的透视指的是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而中国绘画则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中国画的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特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焦点透视大体上又可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以一个六面体的位置为参照,如果画面中立方体有一个面与纸面平行,这种透视方式就叫做平行透视,由于透视法遵循近大远小的原则,延长平行透视画面中立方体倾斜的线条后,会有一个消失点(灭点),因此,平行透视又叫做一点透视;如果画面中的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每个面都是与纸面成夹角的,这种透视方式叫做成角透视,延长成角透视画面中立方体倾斜的线条后,会有两个消失点(灭点),因此,成角透视又叫做两点透视。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代表画者眼睛所在的高度。在透视图中,通过消失点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即为该作品的视平线。 (2)色彩 色相:色彩所呈现的质的面貌,是色彩彼此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明度: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黄色就比蓝色的明度高。 纯度:通常是指色彩的鲜艳度,也称饱和度。 (3)构图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 构图根据视点的高低不同,可分为:仰视构图、平视构图、俯视构图。 构图根据画面的总体构架可分为:三角形(金字塔形)构图、S形构图、倒三角形(V

外国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外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授课教师:普兰店市第二中学于强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 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具资料:多媒体、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

幻想。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课件展示)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

高三美术 外国美术鉴赏第3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法选择:举例法、讲解法。 学法选择: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板书课题: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 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 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2)认识美术欣赏的意义、作用及其学习方法。 2、情感目标: 激发、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课型: 概述课、新授课。 教法: 讲解法、引导式教学等。 学法: “听、看、想、讲”相结合。 教学过程:江苏省震泽中学钟立胜 一、组织教学: 1、自我介绍。(让我们一起将高中美术进行到底) 2、高中美术课的特点: 小学、初中美术课注重操作,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高中美术课的重点是艺术鉴赏课,提高鉴赏能力。 3、课程安排: 高一:中国美术欣赏 高二:外国美术欣赏 二、展开教学: “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到美术,你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旨在了解学生对美术的了解程度。)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出美术的分类: ——按制作方法:绘画、雕塑、建筑、工艺。 ——按作用功能: 纯美术:绘画、雕塑 实用美术:建筑、工艺

美术自身的特点:江苏省震泽中学钟立胜 (1)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 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空间、构图等。 (2)艺术形象的创造借助物质材料的运用。 ①齐白石的虾——生宣纸水墨容易渗透,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 ②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洁白无暇的大理石。 ③物质材料——建筑、工艺品、现代工业产品。 (3)由于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同,中西方美术存在着不同: 中国的传统美术,从强调形神兼备,逐渐发展到以抒发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意为主,主要运用以线造型的手法,在绘画中表现色彩和时间、空间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传统美术,崇尚写实,主要运用以明暗造型的手法,具有欣赏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定义“美术”: ——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等手段,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美术的主要功能: (1)教育功能; (2)认识功能; (3)审美功能; (4)娱乐功能。 纠正(大众)审美的误区: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 树立良好的审美习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德·歌德)

国外美术鉴赏黄嘉羽

国外美术鉴赏 黄嘉羽 2009110161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渐渐的学会了怎么样去欣赏国外美术。掌握了比较科学、正确的方法,才能使我自己的欣赏能力、审美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关于美术欣赏的方法,这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美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同时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又有时代、地域、价值取向、艺术形象等等差异。要说有什么方法吗?的确很难一概而论。但是,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因此它也就必然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又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不断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欣赏实践与理解、思考的过程式中,才能真正理解到美术欣赏的真谛。 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它要求人们用眼睛去欣赏。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首先总是会被画面上的内容、情景、形象、色彩这些冲击我们视觉的东西所吸引。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颇有相似之处。画家在写生时,对对象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在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作品时最初的直观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由于最初的直观感受是一种未受干扰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是新鲜的、生动的,甚至是比较准确的。然而,直观感受是因人而异的,由于观赏者的水平不同而存在高、低的差别。重视直观感受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也就是是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和审美术经验,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 对于那些我们所说的“看不懂”的东西,事实上你也许有点意会却难以述说。这种现象说明美术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具备一定的欣赏知识和方法,仅仅凭个人的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很难以上升到“欣赏”的境界。 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美术欣赏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 就欣赏某一幅具体作品而言,最初的直观感受固然十分重要,但它毕竟是一种感觉而已,属于欣赏的初级阶段,还有待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化,这就有赖于采用分析的方法。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美术欣赏的方式方法,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属流派、风格特征、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美术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感觉、联想朝着合理、正确的方向,深入形象的内涵,从一般的观赏升华为纯正的审美活动。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总之,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美术知识,积累审美经验和重视全面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在美术创作中,画家通过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是用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在美术界欣赏中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美术欣赏包含量着观赏者从对作品形象的直观感受为开端,经过自己的联想、补充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多少年后,作品的题目、目内容和故事可能被遗忘了,但画面形象却不易忘却。这就是说,在美术欣赏中理性的分析是必要的,但最终仍需回到对艺术形象的感觉上去——经过理解后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的感觉。这也是在美术欣赏中,还要运用综合的方法,既不能满足于最初的直观感受,也不能停留在理性的分析上,而是要把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品是《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这是一尊很小的高仅11厘米的女性裸体雕像,据考证,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属于奥瑞纳文化时期的作品,距今两万年左右。这尊女性裸体雕像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却以肥胖、成熟而有力的形态,显示了宏伟的纪念

从传统走向现代

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 作者:裴娣娜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316 更新时间:9/24/2005 我国教学论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转换研究主题和方法,以促进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并为构建跨世纪的教学论学科体系寻求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武器,这是我们面临世纪之交时所应进行的基本思考。 基于对教学论发展历程的反思,我认为中国教学论从传统走向现代,在以下三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集中体现了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现代特征。 一、理论基础由传统知识论向主体教育论转换 目前我国教学论学科的理论框架,基本上是在50年代学习前苏联教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强调教师对教学进程的调控,强调班级授课的集体教学形式。尽管这一理论体系是以往教学实践发展的总结,反映一定时期人们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但从严格意义上分析,其理论基础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传统教学论的基本特征。教学论学科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是知识论,在教学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问题。 传统教学论是以知识化为基础,将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考察和研究发生在个体自身内部观念世界中的内隐封闭过程,纯认知过程,考察和研究已经完成了的认识——知识。在唯理智主义思潮影响下,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是撇开了认识活动的主体,从纯理智活动范围内考察认识问题。而旧的知识观,又只承认既定的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的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看成是静止稳定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中,教学过程被理解为知识、技能的“授——受”过程,而且局限于学生个体的知识传授过程,仅作为一个认知过程,作为一个物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按严格规定的教学程序,讲授作为知识信息仓库的教材,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少及程序。与此相关,传统教学论研究所关注的是单位时间内所规定教材讲授任务的完成,并不研究在多方面因素制约影响下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理性因素,而且也忽视了基于教学实践活动基础上学生认识发展内在机制及外在影响因素的探讨。随时代的发展,这一理论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内容摘要: 印象画派(Impressionism)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过渡,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标志着新艺术的开始。印象派在色彩表现上打破了“固有色”概念,科学客观分析色彩关系,创立了全新的色彩体系。印象派对我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的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现代绘画传统绘画 内容: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传统绘画里没有的。传统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

第七课 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印象派绘画与后印象派绘画(也称为印象主义绘画与后印象主义绘画)。印象派绘画提倡户外写生,真实地描绘外光下景物的光色变化,改革了油画技法对西方油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印象派绘画的光源色、条件色、补色关系对古典油画表现物象固有色来说是科学的进步,这一点在讲课中,务必使学生们明白。根据教材内容讲清印象派的由来与印象派绘画的表现手法之间的不同,不要从字面意思上去曲解印象派。 后印象派的出现是印象派的进步。印象派绘画提倡户外写生真实地描绘外光下景物的光色变化,但它追求的是外光下色彩的瞬间变化,画起来很被动。而后印象派绘画则主要表现的是画家对物象色彩的主观感受,不受外光下物象色彩瞬间变化的制约,所以说后印象派绘画是对印象派绘画的进步。后印象派绘画还注重艺术形式的探索。后印象派绘画为西方绘画走向现代开启了大门。在印象派绘画和后印象派绘画中莫奈、塞尚、高更、凡·高是代表画家必须作重点介绍。 课业类别:鉴赏与评述 课时: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完本课应该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印象派绘画使欧洲走出传统,后印象派绘画则开启了欧洲现代绘画的大门。 2、让学生明白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绘画的本质。 3、重点了解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绘画的代表画家莫奈、塞尚、高更、凡·高。 教学重点:对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分析、讨论、评述。 教学难点: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绘画在绘画发展中的历史性贡献(印象派绘画改变了对物象固有色的表现手法,真实客观的表现了物象的光色变化。后印象派绘画则用色彩表现了自己对物象的主观感受。)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讨论法、交流对话法。 教学过程:

美术鉴赏知识回顾

高二美术鉴赏知识回顾 选择题: 1、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文艺复兴盛期的主要代表人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下列四件作品中属于米开朗基罗代表作的是:

A B C D 2、古人将“玉石之美具五德者”称为玉,中国人重玉、赏玉。下面对玉的论述正确的有(填写相应的序号,可多选) A、玉器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中之一 B、特殊的玉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和氏璧就是古代一些王朝的传国玉玺。 C、我国只有一种玉——新疆和田玉 D、玉常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伦理道德的象征,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3 、郑燮的《墨竹图》,写竹数竿,顾盼有情,舒爽飞动,浓淡相应、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追求声韵意趣的手法是绘画的特点。 A、宫廷画B、汉代帛画C、中国文人画D、民间绘画 4、伦勃朗擅长描绘平凡、朴实的事物,以揭示现实生活的恬静、和谐

之美。他是( ) A、17世纪荷兰画派 B、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派 C、古埃及绘画 D、法国绘画 5、敦煌莫高窟的 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A、彩塑 B、佛龛造像 C、壁画D、浮雕 6、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的是( ) A、绘画B、雕塑 C、建筑 D、摄影 7、“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反映了建筑的( )。 A、科学性 B、适应性 C、艺术性D、文化性 8、《五月的风》是坐落在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高达30米,直径27米,重达500余吨,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关于该雕塑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雕塑以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 B、雕塑采用了意象的创作手法,酷似一股迅来的红色疾风 C、雕塑的整体与浩瀚的大海和典雅的园林融为一体,成为“五四广场”的灵魂 D、雕塑以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 的“劲风”形象 9 、年画是一种流传民间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山东潍坊的()为我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 A杨柳青 B杨家埠 C桃花坞 10 、《千里江山图卷》是哪位画家的作品() A张择端 B李可染C王希孟 D范宽 11、毕加索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格尔尼卡》悬挂在联合国大厅中。下列对这幅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画家运用了立体主义的变形、任意组合和超现实主义的夸张、象征等造型方法。 B、画面极力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暴行。 C、为了表现爆炸恐怖的气氛,整幅画面只用黑、白、灰三色,体现了画家的爱憎。 D、毕加索是一位抽象派大师。 12 、俄罗斯画家列宾在1870年创作了著名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下列有关该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体艺术作品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构图角度)

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它是指画家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或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从而形成整个空间或平面的特定结构”。绘画的过程分为构图、造型和用色三个部分。同时,构图所涉及的范围有骨架、位置、边框三个要素。构图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通过对骨架、位置和边框三个外部元素的经营,建设成为一个视觉空间,体现了美感,进而表达了内容。构图对于另外两个形式要素——造型和用色,具有调配、组合和统率的能力。构图处理的布局,决定造型和用色的基调,从而决定整个画面艺术处理的基调。这种基调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重视的态度,也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改变的态度,或者强调揭示客观世界的真谛——对客观世界进行准确无误的选择取舍、概括归纳、提炼升华,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准确而深刻认识上、画家自身主观世界的思索和感动的基础上。因此,构图对造型和用色的统帅作用,使它在绘画艺术的形、色要素中居于“重要”的位置。 构图包括的范围很宽: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电影和摄影的画面、舞台设计、建筑艺术等。有书记载曰:“构图是画面上物象的组合、配置和整顿。”构图首要任务就是安排所要表现的各种对象的位置,不同的布局产生不同的感觉。利用点、线、面和空间在安排上的变化,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的某一个地方,以达到突出这个地方物象的目的。 构图应该以表现主题思想为核心,是作者思想感性和艺术表现形

式的统一,是艺术水准的直接体现,由于艺术家的风格与表现主题思想的多样性,所以每幅画的构图形式又各有特点,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常见的有平行水平、平行垂直、平行斜线、对角线、辐射线、十字架、S形、V形、三角形、螺旋线、圆形等。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单纯运用某一种构图形式是很少的,常需要在同一画面中运用几种视觉功能,在综合运用的同时,又总要以某一种构图形式为主,这就形成一件作品构图的基本形式感。根据画面的主题思想和要求,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布局方式,这一选择应取决于作品内容所反映出来的主要倾向。 下面我选择些许画作,做简单分析: 《格日尼卡》——毕加索 毕加索1937年创作完成的《格日尼卡》,是其最着名的代表作品之一。乍一看去,画面显得有些杂乱,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画面中女人、骏马、公牛、孩子等形象的安排,都是画家精心构思的。画家将画面中光线较亮的图案相互交叠,正好形成中间的等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线,恰好将这幅长条形的画面分割成两个方形。这种巧妙的构图方式,使画面中一个个经过夸张变形又充满动感的形象,在杂乱中表现的统一有序。同时在众多的形象中,画家又很好地表现出了画面的重点。由此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力。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达·芬奇所作的《最后的晚餐》,一排人和桌子形成平行水平线,在构图中造成向两边展开的感觉。这种视觉的引导使十二个弟子的不

家庭:从传统走向现代

家庭: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全球家庭的变动 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家庭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最普遍的社会制度在相应的社会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家庭的状况、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家庭的安危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的变迁必然影响家庭,家庭的变化同样影响社会。家庭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从血缘家庭到普那路亚家庭,再到对偶家庭,最后到一夫一妻制家庭。从此,家庭进入了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可以说,直至20世纪50年代家庭变动还是比较缓和的。 尽管"传统"与"现代"只是相对而言,两者不可截然分开,要准确地划分 "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件困难的事,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总结和描述出一些传统意义上家庭的特征。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家庭的意义和表现形态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人类的共同的组织形态,遵循着共同的发展规律,传统家庭表现出许多类似的现象。一般说来,传统家庭是自供自足的经济单位。家庭往往是几代同堂,家庭人口众多。家庭既是生产单位、生育单位(繁衍后代)、生活单位,又是教育单位、分配单位。它承担着生产、分配、生活、教育甚至医疗等功能。家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父权为中心,妻子和儿女对丈夫、父亲的依附性较强。但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相互依存必然产生感情上的依恋,家庭一般是和睦的,结构比较稳定,有较强的聚合力。从维系家庭的思想体系来看,主要靠严格的道德规范、宗教戒律和"家本位"思想;从婚姻基础看,主要是家庭需要、物质上的依赖、父母的意志、双方的经济条件和宗教信仰,不是男女之间的感情。婚姻关系基本上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和人生责任。人们社交少,人际关系单纯,外遇情况不多,夫妻双方一般能相濡以沫,白头到老。只要妻子能生儿育女、俗守妇道、胜任家务,丈夫较少提出离婚。而女人无论在社会上或家庭中都处于没有权利的地位,出嫁后成为丈夫家的附属成员,不论家庭生活多么不称心,也很少会提出离婚。总而言之,传统家庭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 然而,近代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随着科学

高三美术外国美术鉴赏第1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过程和方法 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 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 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 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野牛等动物形象,于是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穴岩画》与人重逢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现代人也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动机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一种与原始巫术和宗教有密切联系的行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看图片分析,从内容、形式、形象、色彩等方面切入并讨论) 史前雕刻最著名的有法国劳塞尔执牛角的女祼浮雕和奥地利维林多夫的女祼石雕像,大约产生于三万年以前,这些雕像竭力夸张突出的是人的性特征,比如胸、腹、腿,不刻画五官,实际用途是作为当时女性崇拜或生殖崇拜的偶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外国美术鉴赏课件 维纳斯的诞生

. 维纳斯的诞生 波提切利(1445~1510),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原名亚历山大·代·菲利普,波提切利是他的艺名。他的宗教画人文主义思想明显,充满世俗精神,他大量采用教会反对的异教题材,大胆地画全裸的人物,对以后绘画的影响很大。《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最能体现他绘画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名称:《维纳斯的诞生》 作者:波提切利 创作时间:约1485~1486 年 尺寸:172.5 ×278.5cm 类别:布面蛋彩 收藏: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叫阿芙罗狄特),在传说中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据希腊神话描述,她诞生于爱琴海的波涛之中,并且一生下来就已成年,既不必经历懵懂无知的童年,也无需面对死亡将至的暮年,实际上是人类所追求的永恒美的象征。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就是根据这个传说创作的。他以特有的清冷、大胆的笔触,赋予了维纳斯一种空灵、出尘的诗意美。 画面所表现的是西西里岛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一片漂亮的大贝壳漂浮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上面站着纯洁而美丽的维纳斯,画面的左上方,长着翅膀的风神正鼓起双唇轻轻地将贝壳吹到岸边,等候在岸边身着华丽服装的时辰女神正准备把一件缀满鲜花的红色披风披到她裸露的身上。娇艳的玫瑰花瓣从高处纷纷飘落,更给优美的画面增添了诗情画意。维纳斯身材修长,容貌秀美,双眼凝视着远方,眼神充满着幻想、迷惘与哀伤。 她微曲右腿,身体向右微微倾斜,一头金色长发被海风轻轻吹散。她的皮肤光洁剔透,散发出青春的气息,美丽的面庞略显出某种淡淡的迷惘。尤其是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笼罩着一种脉脉的忧郁和哀怨,反映出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无助和迷茫。维纳斯的脖子和双手显得长了一些,但是这更增加了她的优雅和风韵。 因为没有受到庄严的宗教气氛的约束,所以这幅画显得生动活泼,整个画面虚幻、飘逸、恬静优美、不落俗套。画家秀逸流畅、色彩绚丽的艺术风格可见一斑。波提切利通过自己神奇的画笔把画中人物形体的起伏变化和衣褶的卷曲通过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文艺复兴早期最伟大的线条大师。 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在当时颇为与众不同,不是通过明暗法来表现人体造型,而是通过轮廓线,使得人体有浅浮雕的感觉,并且极适合装饰之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效应(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通过对印象派的产生及发展的讲解来确立印象派作为反传统的新画派成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的重要历史地位。 ②了解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主要画家及其代表作。 ③初步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从传统的着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着重主观表现的发展趋势。 2.内容结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将本课分成“印象派的产生及发展”、“印象派主要画家及作品“、“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印象派效应”四部分。通过对印象派画家的艰辛历程的讲述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印象派作为一个反传统的新画派其发展的艰难及在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着重讲清印象派绘画反传统的主要特征,以利于讲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美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且能够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本课的难点:为什么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末? 二、教学过程 各位老师好,我这节课的题目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效应》 前言 众所周知,西方传统绘画强调客观的再现,而现代绘画注重主观的表现。印象派作为反传统的新画派,在面对传当时的统与社会的压力时,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毅力。印象主义的胜利是艺术史上从传统到现代的的一个转折,它传递了一种新的自然观念,在审美语言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使艺术革新论在艺术史上不断上演。 哪么今天我来深入地了解一下印象派,首先就是印象派的产生。 1.印象派的产生 思想在改变人的观念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从18世纪开始,康德肢解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传统,首先将美的重心转移到了形式上。19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很含蓄的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尼采则在形式表达的动力上予以论述,他认为理性的发达抑制了本能和主观意志。这些思潮观念成了现代主义发生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以至后来成为主流观念遍及世界上各个角落。于是,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先后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最后登场的是印象主义。然而,印象主义的出现却遭到史无前例的争议与非难。 1874年一些志同道合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团体——“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他们抛开了屡次落选的官方沙龙打算单独策划一个展览。画展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这是历史性的时刻,就在这个展览上这个团体被称为“印象派”。在此后,从1874年至1886年十年间,印象派群体顶住了社会的压力,先后举办了八次印象派画展。 那么,为什么印象主义会遭到如此强烈的争议与非难呢? 2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 实际上印象派画家只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的探索,改变了过去艺术家的一些表现习惯。 一展示现实生活关注作品的表现形式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哥特式教堂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期末考试论述作业答卷 浅谈哥特式教堂 摘要 在欧洲历史上,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被称为“中世纪”。中世纪据说是最黑暗的时代,那个时候教会掌控人们的生活,要求“灭人欲”,思想禁锢严重,黑死病爆发,十字军东征等都给这中世纪蒙上了阴郁的色调。 然而,正如埃及人因为对法老的崇拜而建立起了金字塔,中世纪对宗教的极端崇拜则催生了教堂史上的一大瑰宝——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十三世纪的巴黎。其中当属哥特式教堂最为闻名。据说,由于内部的高大宽敞,参观者会感到无形的压力,人类的渺小以及上帝的伟大。 最早接触哥特式教堂应该是通过电视电影,记得当初看哈利波特,被霍格华兹魔法学校里面的走廊深深吸引,后来才知道取景地就是哥特式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再后来看的《达芬奇密码》,拍摄地之一的林肯大教堂居然也是哥特式教堂。潜移默化之中,哥特式教堂的尖拱券,小尖塔,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当然这些专业名词是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是完全不了解的)已

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上大学后,有机会去一睹离我最近的一座哥特式教堂——石室圣心大教堂。教堂虽小,五脏俱全,彩色玻璃窗,繁复的尖拱,尖峭嶙峋的外观令人目眩! 一、名称的由来 “哥特人”是指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代指野蛮人。 在15世纪时,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旨在振兴古罗马文化,认为古罗马文化为正统,而哥特式建筑又曾经取代罗马艺术在中世纪风靡一时,所以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 然而,不管这个代称的含义是如何“野蛮”,哥特式教堂仍然如同它的发音一般优雅美丽,魅力难掩。事实上,现在鲜有人真正了解哥特式原本的含义,特别是后来的哥特小说,哥特服装的兴起,更让人忘记了其本来含义,而把它与黑暗、奇异、古怪联系到一起。但是不管怎样,哥特式建筑这个词却无疑是令人向往的。 二、教堂结构的变化 1.突破传统 传统的罗马式教堂给人的印象是结实稳重,不可动摇,从而来体现教会的权威。而哥特式教堂则正相反,它用的是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

高中美术鉴赏《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 印象派》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学会如何来欣赏现代绘画。 教学重点: l、色彩和光学的关系。 2、莫奈、凡高 教学难点: 如何用心来欣赏绘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风格特点? 二、新课讲授课题——印象主义绘画 现在请预习过的同学来给介绍一下: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 的由来?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 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请学生介绍莫奈和他的作品《印象·日出》。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问:这是什么颜色?白色!打上红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打上蓝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 么颜色的?蓝色的。 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 请同学回忆,曾经学过的形容阳光色彩的词句。我们来看莫奈笔下的阳光的颜色。请看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辨别这三张画, 大家可以讨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间画的?黎明、中午、黄昏。 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者,除了莫奈还有谁? 看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 组织学生讨论,请同学简单的来总结马奈的艺术风格。 马奈:十分善于使用黑色的。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响亮醒目而又各得其所。现在我们来看这些画,你能否分辨出莫奈的和马奈的作品。 不同的颜色经过色点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那刚才大家用的绘画的方法就是——点彩画法。看点彩大师修拉的作品《大碗岛 的星期日下午》。 分析: 新印象主义: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 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 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 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 引导讨论:大家认为这种绘画方法好吗?这种绘画风格把印象主 义对光与色的追求推向了一个极端,还有一批画家在寻求另外的一 种对光和色的表现方法——后印象主义。 学生介绍后印象主义: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后印象主义者

美术鉴赏知识梳理

美术学科知识梳理(人美版小学1—6册)第一册 ?《爵士》马蒂斯法国 ?《蓝天》康定斯基俄罗斯 ?《戏鱼》张芝兰农民画 ?《天坛祈年殿》 ?《母与子》潘常旺 ?《洗澡》卡萨特 ?《母亲保护她的女儿》珂勒惠制德国 ?《猴妈妈和宝宝》毕加索西班牙 ?《欢乐柱》田世信 ?《花狮子》张芝兰 第二册 ?《冬日婴戏图》佚名宋 ?《自画像》徐悲鸿 ?《春如线》吴冠中 ?《听雨图》韩羽 ?《百世多吉》齐白石 ?《扑枣图》佚名宋 ?《艰苦岁月》潘鹤 ?《在反扫荡的日子里》宋韧肖峰 ?《花篮图》李嵩宋 第三册 ?《连年有余》清

?《日神羽人画像砖》东汉 ?《菩提树》杰斯艾伦美国 ?《玉舞人》汉 ?《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 ?《印度舞》叶浅予 ?《新疆舞》黄胄 ?《舞台上的舞者》德加法国 ?《豆花蜻蜓图》徐熙宋 ?《坐在柳条上的朵拉马尔》毕加索西班牙 第四册 ?《热带飓风和虎》卢梭法国 ?《鸟翅上滴下露珠,唤醒了眠于蛛网暗影中的罗丽莎》米罗西班牙?《葵花园》克里姆特奥地利 ?《铜奔马》东汉 ?《浅塘渡牛图》李可染 ?《坐虎》陕西凤翔 ?《鸡》张仃 ?《金面罩人头像》商后期三星堆文化 ?《写生珍禽图》黄荃五代 ?《黄杨梅竹笔筒》清 ?《粉彩人物笔筒》清 ?《象牙黑漆地雕梅花》清 ?《白杨树》莫奈法国 ?《和平鸽》齐白石

第五册 ?《夏邦蒂埃夫人和孩子们》雷诺阿法国?《老寿星》汤子博面塑 ?《剥玉米》孙佃珍 ?《向日葵》梵高荷兰 ?《山湖远望》东山魁夷日本 ?《向陶鬶》新石器时代 ?《端阳婴戏图》苏焯宋 ?《欢天喜地》佚名 ?《在战斗中成长》秦大虎张定钊?《翻身奴隶的儿女》于月川 ?《冬天的阳光》王今标 ?《格尔尼卡》毕加索 ?《吴家作坊》吴冠中 第六册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 ?《放牧图》砖画魏晋 ?《黄河逆流》马远南宋 ?《八十七神仙卷》唐 ?《女像》马蒂斯法国 ?《两个青年农民》毕加索西班牙?《海景》琼坎荷兰 ?敦煌320窟壁画唐 ?《挟盾武士俑》北朝

高三美术《外国美术鉴赏》教案

高三美术教案-外国美术鉴赏 目录 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1) 第二课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美术 (4)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8) 第四课“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11) 第五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16) 第六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23) 第七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34) 第八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41) 第九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46) 第十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51) 第十一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58)

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和方法 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 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 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 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 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野牛等动物形象,于是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穴岩画》与人重逢了。 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现代人也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

高三美术 外国美术鉴赏第9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教法选择:比较法、讨论法 学法选择: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欣赏、表现:看建筑、画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描绘,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作品展示。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教师简要总结。 二、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请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水平)。(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教师总结、归纳。 三、思考与探究: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A、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B、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C、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 学生经过上述赏析活动,对现代建筑的特点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 四、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五、课堂延伸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参观身边的现代建筑,就其形式和功能、价值写一篇小论文。 专心爱心用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