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概念研究及其意义_吴彤

复杂性概念研究及其意义_吴彤
复杂性概念研究及其意义_吴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JOU RNA L O F RENM I N UN IV ERSI T Y OF CHINA No.5 2004

复杂性概念研究及其意义

吴 彤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摘 要] 在对国内外关于各种复杂性的概念研究进行分类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和讨论国内外复杂性研究的进展、特点、差异和本质,提出复杂性概念的本质基础应该是计算复杂性概念;探讨了各个复杂性概念之间的关系,认为已有的50多种复杂性概念大体可以区分为三大类:计算型、多样结构型和隐喻型。三大类复杂性概念之间存在内在关系:计算型复杂性是一维序列的复杂性程度的度量;多样结构型复杂性是纵向层次之间的复杂程度的度量;而目前的隐喻型复杂性概念则是这两类复杂性度量之外的更大语境中的系统与历史、与演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复杂程度的度量。

[关键词] 复杂性;计算;多样性;隐喻

[中图分类号] N9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20(2004)05-0002-08

20世纪后半叶,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个

领域,一个重要词汇涌现出来,并且迅速成为一种研究的新概念范式,它就是“复杂性”(complexi-ty)。史蒂芬·霍金说:“我相信,2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然而,目前看到的各种复杂性概念之多令人惊叹,对复杂性概念的使用情况更是五花八门,致使复杂性概念介于科学和伪科学之间,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各种复杂性概念之间有何联系,是否等价?国内外学界如何研究复杂性,是否存在重大差异?不同领域的研究特征如何?复杂性的哲学研究在复杂性概念还不统一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展开?这些都是困惑学界的重要问题。对以上问题的细致分析有助于廓清复杂性研究上的迷雾,理清思路,拓展视野,明确方向。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及其特点

很多人对国外的复杂性研究有一些误解:第一,以为只有美国圣菲研究所(SFI)在做复杂性研究;第二,以为复杂性概念的贡献中只有SFI关于复杂性的那些描述。实际上,SFI的工作只是众多复杂性研究中的一朵花;多数关于复杂性的描述性定义,并不是SFI科学家的那些描述。即便是SFI的一些复杂性描述定义,如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的若干规则,也与算法复杂性、语法复杂性(乔姆斯基)有关。有人曾经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国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有30种以上有确切定义的复杂性概念。[1]其实,其中绝大多数不是SFI的工作所致。另外,还有一些

建基于模拟、仿真实验的具有定性的或隐喻性的复杂性概念。[2]后者中的若干概念才是SFI 的贡献。

对以上确切定义的复杂性概念,我归为八类(38种),第九类则是隐喻型描述复杂性(15种):

(1)信息类(10种):信息;费希尔信息;Cher-noff信息;共有信息或通道容量;演算共有信息;储存信息;条件信息;条件演算信息含量;Kull-bach-Liebler信息;算法信息含量。

(2)熵类(3种):熵;Renyi熵;计量熵。

(3)描述长度或距离类(8种):自描述代码长度;矫错代码长度;最小描述长度;费希尔距离;信息距离;演算信息距离;Hamming距离;长幅序。

(4)容量类(1种):拓扑机器容量。

(5)深度类(2种):逻辑深度;热力学深度。

(6)复杂性类(10种):Lempel-Ziv复杂性;随机复杂性;有效或理想复杂性;层级复杂性;同源复杂性;时间计算复杂性;空间计算复杂性;基于信息的复杂性;规则复杂性;算法复杂性。

(7)多样性类(2种):树形多样性;区别性。

(8)独立参数个数或维数(2种):参数个数或自由度或维数;分维。

(9)综合(隐喻)类(15种):混合;相关性;分辨力;自组织;自组织临界性;复杂适应系统;报酬递增;路径依赖;适切景观;涌现;生成关联;混沌边缘;自相似;模拟退火;奇怪吸引子。

根据以上各种复杂性概念的名称,我们把第(1)~(5)类复杂性,以及第(6)类中绝大多数复杂性概念简称为“计算型”复杂性概念;把第(7)~(8)类复杂性概念和第(6)类中层级复杂性概念简称为“多样结构型”复杂性概念;把第(9)类复杂性概念中的绝大多数简称为“隐喻型”复杂性概念。

综观国外提出的复杂性概念,其中绝大多数是建立在科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复杂性概念基础上的,与是否能够构造一个对象的算法,以及其算法的计算量的大小有关。这种类型的复杂性概念描述即“计算型”复杂性。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问题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对可计算理论及其算法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数学家提出这数论函数的可计算研究,提出了几种可计算函数(如原始递归函数、部分递归函数、递归集、递归可枚举集、可判定性和半可判定性)定义。例如,哥德尔(K.G?del)、赫博兰德(J.Herbrand)和克莱因(S.C.Kleene)1936年定义了递归函数;丘奇(A. Church)1935年提出了λ转换演算;图灵(A. Turing)1936年提出了图灵机理论(它是计算机科学中可计算性理论或计算复杂性理论的基础);迈克布(A.A.M apkob)1951年定义了正规算法。丘奇—图灵论题的证明表明,存在一种通用的计算或算法复杂性定义。在计算机科学里,算法是计算机解题方法的精确描述。算法就是计算机解题的程序。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数学家研究了算法的特征,给出了算法的基本规则(有穷性、确定性、能可行性等),最终导致了科尔莫哥洛夫、蔡廷和索尔莫哥洛夫各自独立发现的算法复杂性概念(以后被统称为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的建立。

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概念,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复杂性概念,其一般的数学形式为:

K s(x)=min{p∶S(p)=n(x)}

K s(x)=∞ 如果不存在p

其含义为:对每一个D域中的对象x,我们称最小程序p的长度p就是运用指定方法S产生的关于对象x的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对计算机S而言,设给定的符号串为x,将产生x的程序记为p。对一个计算机来说,p是输入,x是输出。粗略地说,关于一个符号串x的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就是产生x的最短程序p的长度。

国外关于复杂性概念的研究,需要提及的还有从哲学、社会科学(包括组织和管理)方面进行研究的一些观点。比较典型的有:

第一,圣菲研究所的工作,主要代表是关于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自组织临界性和经济学领域的复杂性研究,以及最近关于复杂网络的工作。他们提出的复杂性概念主要包括:复杂适应系统、涌现、混沌边缘、报酬递增和路径依赖等。

第二,《Emergence》(涌现)杂志2001年第3卷第1期专门探讨了“什么是复杂性科学?”的问题。它如同《Science》(科学)杂志1999年4月2

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复杂性含义①,其基本含义类似于第(9)类中的各种概念。

第三,拜恩(David By rne)[3]和希利尔斯(Paul Cillers)[4]等人对复杂性与社会科学、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这些学科领域的关系以及在这些领域视野中的复杂性是什么所做的探讨。在这些文献中,复杂性的定义也大体与第(9)类类似。

第四,法国思想家莫兰的复杂性观点。[5]他非常重视复杂性,认为是无序和有序的辩证法构成了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有多重含义,其辩证法特征和隐喻特征都很明显。

第五,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雷谢尔(N. Rescher)从哲学观上总结了复杂性概念。他给出了一个复杂性概念的分类(见表1)[6]:

表1 复杂性概念分类

认识论模型计算复杂性(Formulaic Complex ity)描述复杂性(Descriptive Complexity)

生成复杂性(Generative Co mplexity)

计算复杂性(Computational Complex ity)

本体论模型组分复杂性(Compositional Complexity)

结构复杂性(Structural Complexity)

功能复杂性(Functional Complex ity)

构成复杂性(Constitutional Complexity)

类别复杂性(Taxonomical Compl exity)(异质Heterogeneity)

组织复杂性(O 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层级复杂性(Hierarchical Complexity)

操作复杂性(O perational Complexity)

规则复杂性(Nomic Complexity)

而雷谢尔更倾向于使用认识论意义的复杂性概念即计算复杂性概念,他利用这种复杂性概念探讨了获得知识、科学的极限问题。

关于国外复杂性概念的进一步分析,我们留待后面与国内复杂性概念比较一同进行。

二、国内学界的研究及其特点

在中国,对复杂性概念的研究近期也取得了众多成果,有了长足进步。其主要表现是:第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复杂性问题,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建立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召开了若干次复杂性学术会议(如香山会议),举办了一些讲座、论坛。

第二,翻译了大量国外复杂性研究著作和文献。如:沃德罗普的《复杂》;霍兰的《隐秩序》、《涌现》;巴克的《大自然如何工作》;莫兰的《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霍兰德的《宇宙为家》。此方面贡献最大的国内出版社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第三,复杂性概念研究已经有所深化。中国学界对复杂性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复杂性研究

计算科学、数学可计算理论、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的复杂性研究工作,沿袭并推进了国外的相关工作,逐渐与国际的研究接轨。这可以郝柏林主编的“非线性科学丛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初)的出版作为标志,其中郝柏林的《从抛物线谈起———混沌动力学引论》、谢惠民的《复杂性与动力系统》等著作就是其典型代表。这类研究不再注意复杂性本身的概念,而是直接使用已经建立的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或者某种复杂性测度的算法进行研究,这类研究是大量的,已经深入到各个学术领域。

2.系统科学、管理科学领域的复杂性问题研究

这类研究比较注意复杂性本身的概念问题,但更关注组织复杂性问题。这里要分析的是:国内的第二类复杂性研究中提出和使用的复杂性概念主要特征是什么?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一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他说:“……如果巨系统里子系统种类太多了,子

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花样繁多,各式各样,那这巨系统就成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7]事实上,这里已经对“复杂性”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即复杂性的系统是子系统种类杂多(不是数量众多),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花样繁多(不是数众和量多)。在钱学森组织的系统科学讨论班上的六人著作,也再次印证了这个复杂性含义:“在巨系统中,如果子系统的种类繁多(几十、上百上千等),并有层次结构,它们之间关联关系又很复杂,这就是复杂巨系统。”[8]很明显,这种类型的对复杂性概念的描述即“多样型”复杂性描述。事实上,国内绝大多数系统学者的复杂性概念都类似于“多样型”描述。

《复杂性研究》(1993)是中国较早体现各个学术领域复杂性研究思想的论文集。该文集收录了中国科学院举办的中国首次复杂性研讨会交流的37篇论文,内容涉及一般系统、社会系统、生命系统、人—自然系统、地球系统、日地系统、信息系统和科学系统的复杂性研究,从不同角度去感受复杂性和认识复杂性。例如,张焘在《关于促进复杂性研究的考虑》一文中说:“目前,对复杂性尚无统一的认识。据我的认识,复杂性可以归纳为:系统的多层次性、多因素性、多变性、各因素或子系统之间的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随之而有的整体行为和演化。”[9](P1)于崇文在《探索地质现象的复杂性》一文中提出,可以从存在和演化两种意义来看复杂性。在存在意义上,复杂性指“事物具有多层次结构、多重时间标度、多种控制参量和多样的作用过程”;在演化意义上,复杂性则指“当一个开放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时,不可逆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演化出的多样化`自组织'现象”[9](P240)。其他如于景元、郑应平、姜璐、魏宏森文中复杂性概念基本上也建基于多样结构性。有几篇文章沿用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的探索进行了思索和论述。比较典型的如刘式达的《关于对复杂性的几点认识》,提出复杂系统有三个特征:层次性(hierarchy),鲁棒性(robustness),奇异性(sing ularity)。该文既把复杂性建基于层次、结构,也把复杂性建基于熵测度,而后者则建基于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基础。[9](P65-69)徐京华的《生物学的复杂性》,探讨了三类科学问题与复杂性的关系:复杂性与信息量的关系;语法语言(计算)与复杂性的关系;动力学问题与复杂性的关系。文章提出,生物学更关心生命的瞬态行为,瞬态和变化是复杂性的要素。该文建基于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基础。[9](P161-164)

成思危主编的《复杂性科学探索》(1999)是中国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界复杂性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部论文集。成思危开篇代序作于1998年,认为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1)系统各单元之间联系广泛而紧密,构成一个网络;(2)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3)系统在发展中能够学习并对其层次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及完善;(4)系统开放与环境相互作用;(5)系统动态发展并且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文集中成思危的另一篇文章对复杂性也是如此描述的。①

涂序彦总结的复杂性概念是国内目前以日常语言对复杂性特性进行概括比较完整的,他认为,复杂性有内部复杂性和外部复杂性两类。其中内部复杂性为:关系复杂(多种关系),结构复杂(多通路、多层次),状态复杂(多变量、多目标、多参数),特性复杂(非线性、非平稳性、非确定性)。外部复杂性为:环境复杂(各种环境),影响复杂(多输出、输入,多干扰),条件复杂(物质、能量、信息条件),行为复杂(个体、群体行为),等等。[10]这个概括非常全面,但也有经不住推敲的地方。例如行为复杂,是内部复杂性还是外部复杂性?关系复杂和结构复杂也有部分重合的地方。

更早一点的另一类似观点使复杂性概念离科学更远而离神话更近了。这类复杂性概念应该属于中国“隐喻型”的。周守仁(1997)从本体论与认识论、质和量、绝对性和相对性、存在和演化、空间和时间这五个辩证角度阐释了复杂性的特性,他的最后概括是九个字:多(多层次、多级、多维、多线路、多方向、多变量、多元素、多样化、多重性、多规律性等)、非(非线性、非平衡性、非局域性、非单一性、非逻辑化、非划归性等)、超(超关系、超状态、超集合、超组织、超网络、超循环、超非线性、超不可能性、超协调逻辑等)、不(不可解性、不可判

定性、不可分解性、不规则性、不可逆性、不确定性、不可能性等)、变(变异、变性、变策略、变模式、变形态、变坐标、变概率、变换的不变性等)、自(自组织、自适应、自生成、自随机、自避免、自纠正、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修复等)、难(难分析、难理解、难处理、难控制等)、深(深层次、深机理等)、杂(杂化状态、杂错行为等)。他的定义是:复杂性是事物的能体现其演化创新、内在随机、自生自主、广域关联、丰富行为、柔性策略、多层纹理、隐蔽机制的整体综合的属性和关系。[11]

仔细分析,这些复杂性概括,其中有很好的思想,但是也有无法理喻(如超状态……)的神秘。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杂糅的混合体,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日常语境关系密切,尽管作者文章的标题冠以《现代科学技术下的复杂性概念》,但其内容本质上却是一种离开现代科学技术的玄思结果。然而,这个复杂性描述却不经意地透露了复杂性的神秘性一面,由于存在这种神秘,使得复杂性概念就与中国以及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统联系起来。复杂性的核心是神话吗?①

3.哲学领域的复杂性探索

国内复杂性哲学研究的工作甚至比国外更多更早。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中国科学哲学界如沈小峰、湛垦华、苗东升、张强、孟宪俊、曾国屏、吴彤、胡皓、陈忠、刘华杰等人就探索了后来隶属于复杂性研究范畴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论、分形和混沌理论中的自组织和复杂性问题,但那时还未直接讨论复杂性。

在哲学上,沈小峰最早讨论了复杂性范畴

(1982)[12]

;到1990年,王志康提出了一个复杂性的描述性概念。[13]稍后(1993)出现了从哲学上描

述复杂性的著作即颜泽贤主编,陈忠、胡皓副主编

的《复杂系统演化论》,其中关于复杂性的描述沿用了王志康的定义。该著作的特色之一是试图描述复杂性的各种测度。他们指出,复杂性有三个定义:(1)复杂性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2)复杂

性是客观事物层次之间的一种跨越;(3)复杂性是客观事物跨越层次的不能够用传统的科学学科理论直接还原的相互关系。

[14]

在其后,直接探索复

杂性问题的研究稍有停顿,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组织理论的哲学问题上。其他如苗东升[15]、吴彤②等在20世纪末对复杂性概念及其特性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另外,林德宏两次撰文,提出辩证法是复杂性学说,提出哲学也要研究复杂性,这是丰富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16]

赵凯

荣、彭新武等也对复杂性哲学进行了研究。除笔者外,绝大多数学者提出的复杂性概念是“多样型”的。

三、国内外复杂性研究及其概念的差异

1.可描述的“多样型”复杂性研究倾向与可定量的“计算型”复杂性研究倾向之间的差异

笔者发现,国内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工程技术领域学者对复杂性概念的定义和使用,基本上与国外一样,是以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这种可定量的“计算型”复杂性为基础的。但国内在系统科学旗下进行复杂性研究之专家的复杂性概念绝大多数是以多样性、异质性为基础的。

把复杂性与异质性、数量巨大、层次性、结构多样联系在一起,这成为中国系统研究复杂性的学者与国外同行的最典型的区别之一。存在差异并不是问题。各种复杂性研究都是需要的,也许条条道路通罗马。问题在于,许多学者特别强调惟有自己的复杂性研究全面、客观、深刻,他人的研究则不行,存在着片面、主观、浅薄。这就排斥了学习他人研究的可能。这样,不仅“计算型”复杂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包括SFI 在内的行动性的、模拟研究的“隐喻型”的复杂性概念的内核精髓也可能被忽视。事实上,国内“多样型”复杂性还基本停留在日常语言层面,需要推进其成为一种可

笔者在2000年以后发表复杂性研究论文20多篇。主要是两类:第一类,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探讨复杂性概念和研究内容;第

参见勒-内贝尔热:《欢腾的虚拟:复杂性是升天还是入地》,载《第欧根尼》,1997(2):23-42。文中指出:神话……对复杂性更

为敏感……简言之,神话与宗教形成了各种体系,其要素仍然是相互分离的但在不同的层面上产生作用:物理的、心理的、智力的、精神的、肉体的、身势的以及符号的。复杂性与这些层面成为一体,它不允许任何想要简化的企图。

定量化的具有科学语言和规范的研究成果。以生物学或者生态学为例,国外关于遗传网络复杂性、生态复杂性的研究,已经能够把一个遗传网络或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联系的网络复杂性定量化和抽象成为一种以连通性为基础的定量定义。[17]如经济学研究,国外也有人把认识论意义的计算代价的复杂性测度应用于经济学。直接提出以计算复杂性概念应用到经济学的文献中,日本学者盐泽由典的文章给出的复杂性观点最明确。他在批评制度经济学时指出:“我认为,`计算成本'概念比交易成本概念更具有广泛意义。所谓计算成本是人类处理、思考复杂性问题的代价。如果注意到经济的复杂性的话,那么,计算成本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我们把计算成本定义为在给定环境中为了找到某个问题的可行解所付出的必要的符号操作时间,即计算时间或计算量。”[18]这样的定义完全是科尔莫哥洛夫意义的复杂性定义。在这样的概念下进行研究就容易定量化,而我们的一些学者则通常在研究前就特别强调其不能量化,这就在一开始从意识上阻塞了复杂性问题研究的科学量化道路。

2.客观复杂性研究倾向与认识复杂性研究倾向的差异

如果说,倾向于异质性、结构性的描述定义,而不倾向于寻求可以严格定量度量的复杂性定义是中国与国外复杂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别,那么,强调复杂性的客观性,在描述中主要考虑复杂性描述的客观方面,则是中国和国外关于复杂性研究的本质性区别之一。也许是因为有长期的唯物论传统,我们对复杂性的客观性非常感兴趣。我们常常首先要确定或证明某种复杂性是客观事物和过程的客观属性,然后才论及其他。国内学者的复杂性概念天生具有客观倾向。例如,王志康等的定义就是非常明显的客观性定义。笔者一开始研究复杂性时,也不自觉地采取了这样一种研究策略,探讨了客观意义的若干复杂性定义,类似雷谢尔的做法,笔者把客观意义的复杂性区分为:结构复杂性(分形的、非稳定的突变论的);运动复杂性(分叉运动的、混沌运动的、突变运动的)和边界复杂性。[19]我们当然应该承认客观复杂性,但的直观基础是获得对象的认识代价大小。用认识代价大小度量复杂性是非常有意义的,并且可以把直观观念转化为科学上可以衡量的概念。而我们常常在定义了客观复杂性之后说,认识论的复杂性即客观复杂性的反映。这样的简单替代或简单映射,事实上就抹煞了认识复杂性与客观复杂性的重要差异。例如,关于技术复杂性的研究,我们通常考虑的是技术组分、结构和过程带来的复杂性;而国外学者除了看到上述技术复杂性外,也看到了认识论意义的技术复杂性:“一项技术是复杂的,如果它不能被某一个专家详细地理解而且专家们不能跨越时间与距离精确地交流”,“一项简单技术是指能被某个专家详细地理解而且专家们可以跨越时间与距离精确地交流”[20]。这样的定义很有价值,它不仅仅是认识论的,也同时具有客观和价值意义。在认识论上,它把主体间性引入到事物的复杂性测度上,意识到世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被不同的主体感知的,后者尤其重要。马克思就说过,纯粹的自然界,对人而言等于无。复杂性不仅仅产生于客体,而且也存在于不同主体对同样事物的感知过程中,产生于这种不同认识的交流过程中,注意到认识和认识代价的大小及其价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杂性认知研究。

3.文化上隐喻型的差异

复杂性概念和研究常常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这也是复杂性研究中,国内与国外学者对复杂性描述的另一个重要的潜在区别。国内复杂性隐喻更多的具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神秘性特征,强调了不可言说的性质。而国外的隐喻型复杂性概念,则要么具有仿真实验基础,要么具有类算法的比较基础,要么具有历史案例的支持。比如,报酬递增的概念,有技术变迁过程中的案例———QWERTY键盘研究支持;路径依赖的概念有洛仑兹计算机模拟天气模型的基础;模拟退火的概念有遗传算法的类比。而“超关系、超状态、超集合、超组织、超网络、超非线性、超不可能性、难分析、难理解、深机理、杂化状态”的复杂性背后是什么?是日常语言的“超”默会性、神秘性,是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义的延伸。注意到复杂

的起点,不能停留在宏论复杂性的日常语言描述和复杂性对什么学科如何重要上,更不应该夸大复杂性的神秘性,而应该深入研究下去。仅仅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在那里谈某某复杂性,这样的研究会因其语言没有进入科学共同体范式内而缺乏规范和学术性,更何况低水平重复和日常思维意义的浪费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复”(繁体:;异体:)字义源于“行故道”和“重衣”,具有“往返”和“繁复”的意义。“杂”(繁体:,从衣,从集)意为“五彩相合”。“复”还是《易经》中64卦之一:复卦,坤在上,震在下,即雷在地中,表达一种天地生育万物的本质。复杂成为一种成卦的手段:复杂的卦,即交互的卦,表达了相互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复杂就是交互作用。这种复杂性的解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中国式的隐喻有很多优点,它让我们看到的似乎更深,考虑问题的视野更宽。但无法言说的性质使得这种隐喻在复杂性研究中具有阻隔知识编码化的作用,使得复杂性概念披上了神秘主义外衣。许多鼓吹复杂性的国人特别强调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义上的复杂性概念。然而,如果复杂性概念不能言说,复杂性研究就无法登上科学的殿堂。

我们可能会说,复杂性研究提倡的历史因素、路径依赖使得科学无法完全抽象。原本无人无史的科学形象不再。普里戈金的时间箭头观念引入科学,科学成为语境依赖的。对确定性和决定论的打破,使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成为空洞之物。科学是历史的,历史也成为另外一种意义的科学。可以肯定的是,有实验和历史案例支持的隐喻至少与纯粹神秘的日常语言的隐喻不同,后者离科学更远些。正因为如此,复杂性概念在中国的使用也引起了颇多微辞。它似乎成了一个介于科学和伪科学中间地带的词汇。我以为,这也正是一些科学家看到复杂性概念在中国大地开始泛滥的某种文化担忧所在。①

探讨复杂性概念,涉及一个重要而基本的判断,即如果这些概念是不等价的,不能够相互替代,复杂性研究就很难形成统一的理论。而复杂性研究如果无法形成一种统一的理论,说它是21世纪的革命性科学则成问题。我们对复杂性研究最初所寄予的期望,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我们看到,一方面是复杂性研究的鼓吹者,他们认为,复杂性研究就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科学,是带来革命性挑战的科学;另一方面是许多对复杂性研究表示深度怀疑的人,他们冷眼观望,甚至认为复杂性研究给人们带来了困惑。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的确还没有一个科学家证明这些复杂性概念是等价的,可以相互替代。但是,就第(1)~(5)类概念建基的基础来看,它们的绝大部分是建基于(其间可能存在一些测度的微小差异)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概念基础上的。第(6)类中相当多的概念与前几类是一致的,也是建基于“计算型”复杂性的。第(7)类和第(8)类概念属于另外一种复杂性概念,这一类概念的基础是多样性、异质性和差别性,即“多样结构型”复杂性。而第(9)类概念则是一些无法建模即精确定义的“隐喻型”概念,它们可以归于第三种概念。这些概念似乎没有统一的基础,但大多数都与路径(环境)依赖及其条件或者系统敏感性有关,也是可以部分建基于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测度意义上的。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建议,应该以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为本质基础,整合所有复杂性概念,尽量把隐喻型复杂性编码化,以推动复杂性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深化。

[参考文献]

[1] 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7.329.

[2] M ichael R.Lissack.Co mplexity:T he Science,its Vo cabulary,and its Relation to O rganizations[J].Emer-gence,1999,1(1):110-126.

[3] David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e717940518.html,plex ity T he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An I ntroduction[M].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8.

[4] P aul https://www.360docs.net/doc/e717940518.html,plex ity and Postmodernism: Understanding Complex Systems[M].Routledg e,London and N ew Yor k,1998.

[5] 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https://www.360docs.net/doc/e717940518.html,plexity:A Philosophical Overview [M].Transaction Publ ishers,New Brunswick and Londo n, 1998.9.

[7] 钱学森.基础科学研究应该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J].哲学研究,1989,(10).引自钱学森著(于景元,涂元季编).创建系统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3.

[8] 王寿云,于景元,戴汝为,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2.

[9] 中国科学院《复杂性研究》编委会.复杂性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0] 涂序彦.复杂系统的“协调控制论”[A].成思危主编.复杂性科学探索[C].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9.212-226.

[11] 周守仁.现代科学意义下的复杂性概念[J].大自然探索,1997,(4):102-105.

[12] 沈小峰.论简单性和复杂性范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13] 王志康.论复杂性概念———它的来源、定义、特征和功能[J].哲学研究,1990,(3):102-110.

[14] 颜泽贤主编.复杂系统演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0.

[15] 苗东升.论复杂性[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 (6):87-92.

[16] 林德宏.辩证法:复杂性的哲学[J].江苏社会科学,1997,(5):93-96;林德宏.哲学也应该探索复杂性[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1):41-44.

[17] E?rs Szathmáry,Ferenc Jo rdán,Csaba Pál. Can Genes Ex plain Biological Complexity?[J].Science, 2001M ay18,(292):1315-1316.

[18] 盐泽由典.制度经济研究中的复杂性[J].经济纵横,1995,(4):35.

[19] 吴彤.科学哲学视野中的客观复杂性[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4):44-47.

[20] R.W.Rycroft,D.E.Kash.T he Complexity Challenge———T echnolo gical I nnovation for the21st Century [M].Pinter,London and New York,1999.225.

(责任编辑 林 间)

On Concepts of Complexities and its Meaning in Research

WU Tong

(Center of S 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Ts 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 bstract:In this paper,w e class and compare all kinds of complexities,and discuss the evolvement,charac-teristic,diversity and substance of complexity research at home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e717940518.html,plexity concepts can be based on the arithmetic complexity,and the complexity concepts can generally be disting uished as three kinds:the computation,the multiplicity,and the metapho r.There are inherent relations in them,compu-tational complexities are a measurement of complexity about a set of strands in one dimension,complexities of structural diversity are a measurement of com plexity between administrative levels,and metaphor com-plexities in their outside are a measurement of complexity that interac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sy stems and its histories,its evolvements,its circumstance in greater contex t.

Key words:complexity;computatio n;diversity;metaphor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摘要: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运用社会调查问卷的形式引证出人际关系的对于当前“社会人”的重要性。并依次从分析人际关系的现状、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异同点、人际关系的分类、作用和建立,阐述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对于我们个人的身心和社会活动有极大帮助,而且对于个人社会结交面的范围的大小和事业工作的成功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并且着重指出了学校开设人际关系课程的必要性,以及在校学生在学校和今后的工作中所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 关键字: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十分重要。特别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接触和联系的概率也大大增加。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一个人在一生中与他有过重要交往的平均人数约为500人。这不能不提醒我们应该努力去营造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快乐或烦恼,也在为事业的发展创造机会或设置障碍。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人际关系?要怎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一.关于人际关系现状的社会调查 发放问卷40份,回收35份。 参加调查人员来自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公司

年龄:20-30岁 1.你认为人际关系在你生活中重要吗? 所有参与调查者都认为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了。 2.你满意你现在的人际关系吗? 有25%的参与者很不满意现在的人际关系,45%参与者认为有些不满意,20%参与者认为比较满意,10%的参与者选择满意现在的人际关系。由此看出70%的被访者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已经变成人们工作生活的一门必修功课了。 3. 你想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吗? 所有被访者都选择了“想”。由此看出,所有人都想要获得更好更佳的人际关系 4.你是如何获得人际关系相关知识的? 75%的被访者的人际关系知识都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之中,20%的被访者来自于父母的指导,5%来自于其他途径,然而没有人选择从学校获得人际关系知识。由此看出,虽然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但是大家还都主要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属于“自学成才”。没人有接受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 二.人际关系是什么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指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反应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得到满足,彼此之间就喜欢和接近;相反,就厌恶和疏远。 人际关系的疏密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上。心理学家霍尔就指出,人际关系不同,交往时的空间距离也不同。一般分为四种人际关系距离:亲密距离为0.5米以内,可以感到对方的体温、呼吸与气味,通常是父母与子女、恋人、夫妻之间;朋友距离约为0.5~1.2米,以便于深谈或传递细微的表情;社会距离约为1.2~1.7米,是相识的人之间的距离,多数交往在这个距离之内;公众距离

目录 第1章安全防范工程概述 (2) 1.1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2) 1.1.1安全防范 (2) 1.1.2安全防范基本要素 (3) 1.1.3安全防范基本手段 (4) 1.2安全防范技术与安全技术防范 (6) 1.2.1安全防范技术 (6) 1.2.2安全技术防范 (7) 1.2.3安全技术防范产品 (8) 1.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11) 1.3.1安全防范系统的基本构成 (11) 1.3.2安全防范各子系统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13) 1.4.1安防工程的安全防护水平 (14) 1.4 安全防范技术系统的发展趋势 (19)

第1章安全防范工程概述 1.1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个人安全和财产安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5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们在解决了吃饭穿衣等基本生理需要之后,自然对高一层次的安全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防范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1.1.1安全防范 在现代汉语中,所谓安全,就是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所谓防范,就是防备、戒备,其中防备是指为应付攻击或避免伤害预先做好准备,戒备是指警惕防备以应不测。合起来安全防范可指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伤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不受威胁、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这就是从广义角度理解的安全防范。 在安全生产、公安保卫工作中,安全防范还有狭义层面的解释。比如,安全防范作为公安保卫工作的术语,是指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采取的防入侵、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防爆炸、防火和安全检查等措施(一般简称为“四防”,即防盗、防抢、防破坏和防爆炸)。 由定义可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而安全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火灾安全、爆炸安全、反恐防恐、突发事件、社会安全和国境检疫等各领域。总体而言,可分成两类安全:一种是指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其危害及产生主要不是由人的有目的参与而造成;另一种是指社会人文属性的安全,其危害及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的有目的(往往还是有恶意的)的参与而造成。公安保卫工作中的安全防范主要是指有关突发事件、社会安全等方面的

终身教育理念最早提出与自主学习保罗.郎格朗(Paul·Lengrand,1910— ),终身教育的理论家、实践家.1910年12月生于法国加来的康普兰.巴黎大学毕业,后来在大学任教授的同时活跃在法国成人教育领域,尤其协助创立了法国民众教育运动的团体“民众与文化”,并任会长.1948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秘书处任职,并和德利翁(A·Deleon)一道从事于终身教育的组织工作.1965年发表个人研究成果,把终身教育上升到新的教育原理高度.其后,担任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科科长.1965年12月,在教科文组织“第三次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学术报告,这是在国际会议上讨论终身教育的开端.朗格让是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通过个人的研究阐明了终身教育思想,并积极从事这一教育思想的宣传工作.由于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理论,很快引起各国的重视,不久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习是一个人从小到老的重要过程,没有学习何为的发展?从一个人自身来说:学习可以使一个人进步,陶冶情操,提升个人分内在休养,可以提高人的自身的素质;从一个国家来说: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懂得如何的学习以及借鉴,那么带给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只有灾难.就像以前的中国,闭关锁国,不去学习西方,然而在唐朝我们是世界的领先者而后变成了落后者,四大发明产生于我国,但是西方人学习我们的理论基础上去超越与创新,因此,在当代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没有年龄,只在于自己肯不肯学.只要一天不学习,就会一天赶不上时代的进程. 自主学习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是否就是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一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编辑本段目标 自主学习对施教者提出的基本任务在现代学习社会,施教者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和主渠道,教师和校长是最主要的施教者。自主学习要求施教者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同时辅之以必要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特点? 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质量标准化、企业管理标准化、企业工作标准化相比,安全生产标准化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强制性 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等有关规定,企业必须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 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是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各工种和岗位操作规程和作业场所标准,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保障作业场所的安全条件,并逐步改进和提高标准,通过日常活动使安全生产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和长效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实质就是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的核心就是对照标准进行隐患排查整改,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的目的就是企业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达到安全标准,实现本质安全。 2.群众性 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要求企业全体员工必须参加。全体员工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实际操作者,都要结合各自的工种、岗位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排查生产工艺过程、环节和操作行为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工艺、环节或操作行为进行改造、改进,实现安全水平的提高。 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一方面系统培养和加强全体员工的遵纪守法意识、“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我要安全”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使全体员工系统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排查安全隐患能力,以及应急自救和逃生技能。 3.系统性 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生产活动,也包括管理活动;不仅包括各工艺环节的安全标准化,也包括后勤保障各环节的安全标准化;不仅包括技术标准,而且包括操作规范;不仅涉及到每个岗位的安全操作,而且涉及到每个员工的责任和行动,等等。由此可见,安全生产标准化覆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各个层面、各个岗位和人员,使企业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 4.动态性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的具体内容,每个企业、每个行业、每个地区,都可以有所区别、各有特点。即使在同一企业,随着环境改变、科技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变化,标准化活动的内容也将逐步丰富、不断完善和提高,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中,允许并鼓励企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生产特点,按照学习、实践、改进、提高的模式,对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的形式、方式和具体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创新发展。 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意义? 一、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必要途径 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定明确要求,要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全面开展安全达标。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主体,要通过加强企业每个岗位和环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灵敏素质练习》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灵敏素质练习》教案 教师:班级:人数:人课次:时间:第周

3.检查服装。 4.宣布课内容。 5.安排见习生。 体委汇报出勤人数。 3.向学生问好。 4.宣布本课的教学内 容与要求。 5.安排见习生。 报人数。 3.向教师问好。 4.认真听取课堂内容 与要求。 5.见习生根据教师安 排进行学习。 队形组织示意图: 图1 要求:快、静、齐。 准备 部分 一、热身跑 二、徒手操 扩胸运动 振臂运动 肩绕环 腹背运动 体转运动 前后弓步压腿 绕膝运动 手腕、踝关节运 动 让学生分成两路纵队, 体育委员领跑(如图 2)。 1.教师口令指挥学生 成体操队形散开(如 图3)。 2.教师领做,用口令 队形组织示意图: 图2 要求:队形整齐,口 号响亮。 1.学生成体操队形散 开。 队形组织示意图: 图3 2.学生跟随教师进行 练习。 2 分 钟 3 分 钟 1 1 小 中

指挥。要求:动作舒展大 方,充分伸展身体各 个关节。 基本部分一、灵敏素质练 习 1.“8”字跑 动作方法:在场 地上画一条起跑 线,线前5米处 画两个“8”字形的 两组圆圈,两圈 相距约3米。听 到起跑口令后, 按规定线路绕过 两个圆,跑一个 “8”字形回到起 点。 2.穿梭跑 动作方法:在场 地上画两条相距 20米左右的直 线,在两条线中 间每隔3米站一 个人,听到口令 后,以曲线进行 的方式依次绕过 人群,再跑回起 点。 1.教师将学生分成4 组,成4列横队站 立,教师站在中间。 2.教师讲解“8”字跑 方法并示范,组织4 组学生进行动作练习 (图4)。 3.教师做巡回辅导, 及时纠错。 教学建议: 1.此练习可以单人或 以小组进行合作练 习。单人练习时以3 至5次为宜,每次练 习间隔时间控制在1 分钟左右。小组练习 以6至8人一组为 宜。 2.采用接力赛的方式 进行练习,可以有效 地提高学生练习的积 极性。 3.此练习可以与各种 方式跑的教材搭配练 习。 1.教师讲解并示范绕 竿跑方法。 2.教师组织4组学生 分开练习,教师巡回 指导(图5)。 教学建议: 1.在进行穿梭跑前可 以先进行“曲线接力 赛”。 1.学生分成4组,成 4列横队站立。 2.认真观察教师的示 范动作并认真听教师 讲解“8”字跑方法和要 点。 3.学生按教师要求进 行“8”字跑练习。 图4 1.学生认真听教师讲 解穿梭跑方法。 2.学生按照教师的要 求分开进行练习。 25 分 钟 3 3 中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阅读精选(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1)在东方哲学里,关系就是生产力。在西方,关系是最稀缺的商业资源。关系是一个很 庞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我认为人际关系决定人生良好的关系能为我们的成功插上翅膀,因此锻炼人际交往潜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人熟好办事的潜规则都是适用的。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务必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如果你的关系上有达官贵人,下有平民百姓,而且有人在你春风得意时为你鼓掌喝彩,在你有事需要帮忙时为你两肋插刀。这时候,你就会深刻体会到关系的力量! (2)人际关系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当中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会用到 一些业余时间,如能够定期安排和亲朋好友间的活动。工作和生活就应有区别,工作关系的建立,则应利用休息或零星时间进行联系,在现代忙碌的工作中,对内外人际关系的建立应把握对人的最高热诚,利用好完成重要工作的时间空挡,和同事、上司可利用午饭时间或上班休息时间,与不同人员进行交流,在不影响达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良好的交流定会促使工作更高效的完成。 (3)人际关系越广,路子越宽,事情就越好办。这已经被无数经验和教训所验证。一个优 秀的人往往能理解并影响他身边的人,机遇与交际潜力和交际活动范围成正比。因此,我们应把开展交际与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潜力,不断扩大交际,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使自己与他们的关系更好。拥有良好的关系网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必备的条件。 二: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1)心向一致原则是指人们在协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时,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引导全体 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指向一致、有机统一,促进公司组织和其成员的共同和谐发展。贯彻该原则关键是科学制定公司管理目标,并合理控制与实现目标。 (2)心理投入原则是指老板在协调内部人员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全体员工工树立 用心的参与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内部管理出谋献策,为经济效益为目标实现自觉努力工作。贯彻该原则关键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 (3)心理相容原则是指总经理在处理公司人际关系过程中,善于用人和容人,善于凝聚人心,使领导成员之间,领导成员与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相互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团结和谐、彼此悦纳的心理交往态势,为建立公司良好的人际关系夯实心理基础。贯彻该原则的着力点是致力于创造一种宽容、体谅、信任、合作的心理氛围和工作环境。 (4)心理平衡原则是指企业在处理农民工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秉公办事,公正待人,使每个 成员因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权益和待遇而产生一种舒畅、欢快的心理状态。贯彻该原则的焦点是公正处事、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一)安全防范的概念 安全防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安全防范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维护社会安全,对可能影响社会安全的各种因素、原因和条件进行的预防和控制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安全防范是指治安基层组织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全,依靠社会力量,对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依法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活动。 二)安全防范的原理三)安全防范的特征 本教程研究的是狭义概念上的安全防范工作。理解狭义概念上的安全防范工作因应把握以下几个特点: 1、是由xx 基层组织实施的 安全防范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同层级的公安机关在安全防范中居于不同的地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基层的安全防范工作,是由公安机关的治安基层组织特别是公安派出所来具体组织实施的。 2、安全防范的主体是多种社会力量 社会治安问题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多变性、随机性等特点,从理论上讲,可以发生在人们能够进行社会活动的各种时间和空间,必须依靠社会的各种力量,才能实现有效的防控。 3、安全防范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控制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保障社会安全 治安问题是指受刑法和治安管理法规所保护,而被违法犯罪行为所侵害,通过治安管理客体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治安的非正常状态,包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群体性违法事件、犯罪行为、治安灾害事故四个方面。治安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社会安全的基本因素。治安基层组织,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和方法,加强安全防范,努力减少、控制、消除可除导致治安问题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保障社会安全。 四)安全防范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治安形势日益严峻,各种违法犯罪大幅度增长,给国家

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严重的危害。尽管近几年来公安机关狠抓 了“严打”整治,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治安形势依然严峻。为有效地改变 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把严厉打击与积极防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贯彻“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从根本上去明确公安机关进行安全防范工作的意义,从而提高安全防范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安全防范是预防、制止违法犯罪的重要前提 公安机关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充分认识打防之间的辨证关系。要看 到打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法,两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安全防范工作做得好,既能减少发案,又能使公安机关把精力集中在有限的案件上。 首先,通过治安防范,可针对犯罪分子犯罪活动的规律,发动、组织、指导辖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区的群众,努力做好人防、物防、技防工作,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从而减少犯罪发生。其次,通过对安全防范教育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既增强人民群众敢于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使公安机关及时和有效地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同时又增强人民群众辨别是非、抵制不良风气的能力和安全意识,从而更利于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及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第三,通过加强安全防范教育与管理,既可以帮助有不良倾向的人群,使其不良行为尽早得到纠正,改变其向犯罪发展的方向;又可以掌握重点人口,防止其重新犯罪;同时还可以掌控特种行业、公共场所的情况,防止犯罪分子利用这些场所进行犯罪活动。总之,在打防之间“防”是治本,“打”是治标;“防”是目的,“打”是手段,“防”是主动出击,“打”是被动反应。通过“防”能避免问题,通过“打”能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不如避免问题。因此,搞好安全防范是预防、制止违法犯罪的重要前提。 2、安全防范是治安管理的重要内容 所谓“治安管理”,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对公共秩序、物种行业、危险物品、实有人口、交通、消防、出入境等进行的治安行政管理活动。公安机关通过强化治安管 理,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安全防范工作则是指 公安机关预防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治安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发生而履行职责的活动。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新时代终身学习型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仅有一桶水就够了吗?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学生的认知水平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了更高的起点. 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而现在老师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这些自来水从哪里来呢?简而言之,这就要求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清晨,我与另外两位同事正在值班室闲聊,只见一位身穿灰色衣服、头戴草帽的老人停放好自行车后,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我一边招呼老人坐下,一边想:“老人家来做什么?找领导解决困难?”待老人坐稳后,才从老人的口中得知其来意:想借阅一下近期的报纸,写份材料。从老人走路的姿势、脸上遍布的老年斑以及说话时大拇指不停地抖动来看,老人岁数一定很大,老人是做什么的?写什么材料?为谁而写?一连串的问号在心头涌起。我忍不住问老人:“大爷,你要写份什么材料?”老人一字一顿的说:“市里组织老年干部运动会,我替咱们镇上写份材料。”说完这几句话,感觉老人已经有些气喘吁吁了,我想许是刚才骑车累的。小坐一会儿,老人起身要走,我随口问道:“大爷,您多大了?”“八十一了。”“啊!您这么大岁数,还写材料?”“不管是身体还是大脑,都需要多运动,这样对自己有好处。今年春天我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专门学习国画,在老年大学里属我的年龄最大呢!”老人自豪地告诉我们。我不禁对眼前的这位老人肃然起敬,八十一高龄还这样好学,实在难得,老人的这种行为不正是我们现在倡导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吗? 是的,只有经历饥饿才能体会温饱是幸福,只有经历分离才能体会团聚是幸福,只有经历物质匮乏的年代才能体会生活富裕的幸福,可现在的我们感到幸福了吗? 看着老人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在原地伫立了很久。一位八十一高龄的老人在这炎炎夏日,骑着自行车,从几里开外的村里而来,只为写一份材料,这种不辞辛苦的精神、执着的态度几人能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尚且知道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懂得“教到老,活到老”的意义所在。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意义、目的、作用和要求 一、什么叫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安全生产标准化具有继承性、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质量标准化、企业管理标准化、企业工作标准化相比,它的特征是: 一是突出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二是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法制化;三是体现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把安全与生产、健康与环境作为一项完整的工作来抓;四是起点更高,标准更严;五是对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拓展、规范和提升。 二、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必要途径。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定明确要求,要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全面开展安全达标。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主体,

要通过加强企业每个岗位和环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长效制度。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涵盖了增强人员安全素质、提高装备设施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强化岗位责任落实等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全面促进企业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三)是政府实施安全生产分类指导、分级监管的重要依据。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考评,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各地区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和不同安全生产水平的企业数量,为加强安全监管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 (四)是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能够进一步规范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提高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促进现场各类隐患的排查治理,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发生,促进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三、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主要目的: 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员工作业行为标准化、生产条件标准化和作业环境标准化(人、设备设施、环境),有效防止事故。 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主要作用: 1、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全面贯彻我国安全法律法规、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基本手段 各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标准,均体现了法律法规、标准规程

简述人际关系重要性 第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人们共同协作,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共同奋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为交往创造了快捷方便的 条件,也对交往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许多社会工作任务, 越来越不能靠单个人单枪匹马来完成要通过众多人的共同协作来完成。每个科研项目的攻关,也离不开众多科学家的联手合作,加强 联系,共同研究。 第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现代社会知识量激增,“信息爆炸”,不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进行交往,就不能尽快获得信息。有人曾说,现代社会80%的信息 是通过交往获得的。而在现代社会掌握了信息就等于增加了成功的 砝码。 第三,人们可以从友好协作的人际关系中吸取力量,增强信心,在人生业绩的创造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反之,如果人与人之间 互相拆台,互相牵制,积极性受到压抑,才能无法发挥,消磨意志,空耗时光,则根本谈不上人生业绩的创造。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 一个人如果处在相互关心爱护,关心密切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一定心情舒畅,有益于身体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保持轻松平稳,态度乐观。不良的人际关系,可干扰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焦虑、不安和抑郁。严重不良的人际关系,还会使人惊恐、痛苦、憎恨或 愤怒。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恶劣的情绪实际上是对身心健康的最大 摧残。据悉,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有20%的美国人因惯于生 气而使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人的身心健康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俗话说健康之道在于“和”,这个“和”是指身体内在的和,也指 与自然和社会的和,同样也指人和,即人际关系的和谐。良好的人 际关系的状况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预防和制止盗窃、抢劫、爆炸等治安事件的活动。它可以说是安全防范的定义,也可以说是安全防范的业务范围。 第一节介绍了我们面对的危险(威胁),分为三个大类:自然灾害、系统失效和人的非主观故意造成的事故、人的主观故意(恶意)造成的事件。事件又可分为恐怖活动和治安事件,传统的安全防范就是针对治安事件的,或者说是为局部的、微观的生命财产的保护。可以安防系统的基本特点就是产生于此。同时、我们强调安全技术的共性,其实、安全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许多基本的、相同的技术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就构成了各种行业的安全体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技术研究和学习时,应该跳出上述范围的界限。 安全防范主要是针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根据具体的安全需求,有不同的形式,可以由人力来完成,也可以采用各种物理设施、技术设备和系统来实现,或者把它们结合起来,共同来实现防范的目的。安全防范可以是单次的、临时的行动,它需要一定技术支持和保障,也可能是长期运行的体系,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技术系统作为基础。 通常、根据实现防范的基本手段,安全防范分为“人防”、“物防”和“技防”三种形式。 1、人防是一个最古老、最基本的防范手段 我国治安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如治安联防、群防群治、社区的综合管理及安全教育等。在当前强调技术防范、加强技防系统建设的形势下,坚持这些有益的经验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保安业向社会提供各种有偿的服务主要还是人防方面的,但它也不是单纯的提供人力的服务,也要借助和依靠必要的技术装备和系统。比如运钞业务除提供人员外,还需要专用车辆、人员防护和武器等,运钞的过程要有定位、通信及监控系统作保障。单纯人力的防范已不能适应当前治安形势的要求,没有人防的系统也不会是一个完善的安全系统。 2、物防是安防体系的基础 采用适当的物理设施来提高系统整体的防范水平,是安全防范系统必须考虑的。所谓物防是指相对永久的固定设施和提高系统抗冲击能力的设置和设备。物防可以说是技术防范系统的基础条件和有机的组成部分。目前、小区的封闭化管理、加强建筑本身和周界设施的防冲击能力都是物防的新的形式。其实、物防设施很多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包括它的设计(墙体结构与抗冲击的关系等)。许多物防设施与技防设施结合在在一起(保险柜),或成为技防的一部份(出入系统的锁定机构)。 物防是安全防范系统中有效、经济的加固措施,对于可以相对准确预测的危险(防范目标),通过稳定(相对固定)的设施和手段是最合理的防范。如门、墙、锁、柜等,都有预先切断入侵信道,或增加系统抗冲击(机械力破坏)的能力。 3、技防成为安防系统核心是科技强警的必然 利用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系统来构筑安全防范系统是当前安全防范的一个主要趋势。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也是不断上升的安全需求和治安形势的要求(高技术犯罪、发案率上升)。安防系统在不同历

2.1终身教育提出背景 关于终身教育的思想,古今中外曾有不少思想家对此有过论述"如古希腊大家柏拉图认为,那些极有天赋的人,应受教育到35岁,然后再进行巧年的锻炼,才能成为最好的人才一-哲学王0"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人非生而知之0,而在于终身努力学习"他至晚年仍然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5易6,可以无大过焉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者将至".,l62但是,终身教育被正式提出并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则是发生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应该说,它的提出和发展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历史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开始出现了新技术革命"80年代的电子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以及光纤通讯技术!激光技术!宇航空间技术等重大技术突破,标志着技术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5学会生存6一书指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相比拟"0首先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每年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约50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包含新知识的论文达1.3万篇"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每年超过30万件,平均每天有800一900件的专利问世"/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01刀美国有关部门统计,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少可用30碎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只能使用15~20年;到60年代中期,只能使用8一10年,个别领域则缩短到5年左右,而其它知识都老化!陈旧或无用了"[8]其次,科技革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学科相互渗透性的特征"以前的技术革命一般是由某一领域!某一学科而引起的"但是,此时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无疑出现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环境!能源!材料!海洋工程!宇航空间等等,都是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运用"2.社会政治的变化二战以后,世界众多殖民地国家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民族要独立生存,必先振兴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而这须要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自己的科技工作人员和建设人才"而科技与人才的解决关键在于发展教育"但旧的殖民主义教育体系,不仅无法解决这些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还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这些地区的人口素质偏差,数据显示:亚洲60年代的文盲率为55.2%,70年代为46.8%,非洲在这两个时期分别是81%和73.7%"所以只有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把教育发展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阶段,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体制,才可能实现民族的真正复兴"3.人口剧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一个相对较为平静时期"欧美及众多国家出于因战争因素造成的死亡人数的补偿性增长考虑,这些国家的自然人口迅速增加"如1950年全世界人口为25.2亿人,到1960年增加到302亿人,10年间净增约5亿人"到1970年,全球人口已达36.9亿人"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是这时期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的后果之一就是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换言之,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产生必须接受教育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现实生存感"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医疗技术!条件的先进,人的寿命得到不断延长"人口的变化要求教育的数量!教育的性质!职能!作用等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原则,即

安全标准化建设意义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安全生产标准化定义: 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强化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符合安全管理的基本规律,代表了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先进安全管理思想与我国传统安全管理方法、企业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 安全标准化主要内容 组织机构、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制度、人员教育培训、设备设施运行管理、作业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等方面 规章颁布 2010年4月15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安全生产行业标准,标准编号为AQ/T9006—2010,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 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安全生产标准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规范,是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是安全监管监察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是加强安全生产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全局性工作。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提出的“在全国所有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企业生产流程各环节、各岗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质量责任制。生产经营活动和行为,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我省相继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机械制造(含中小型机械制造)、冶金、有色、地质、水泥、陶瓷、家具、商贸、邮政通信等12个行业(领域)启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制定了一整套安全标准,指导一批企业完成标准化达标建设。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整治了一批安全隐患,改善了企业生产安全设施设备和工艺水平,增强了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意识和规范生产安全行为,有效识别控制了企业的安全风险,提高了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实践证明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强化行业监管,防范生产安全事故,促进地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重要举措。但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展不理想,与发展安全生产监管事业的需要及企业和员工对文明安全生产的愿望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随着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全面深入推进,使得安全生产领域的一些基础性的、共性的、深层问题日益暴露。一是企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不高,工艺技术落后,安全生产设备设施薄弱,安全生产管理不力等问题没有根本解

灵敏素质训练

灵敏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 练习, 素质, 手段 灵敏素质是人体综合能力的反映,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为了提高灵敏素质,教练员应尽可能采取逐渐增加复杂程度的练习方式,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器械、器材等方式增加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和提高运动员掌握动作的能力、反应能力、平衡能力、观察能力、节奏感等。 一、灵敏素质练习的主要手段 (一)在跑、跳中做迅速改变方向的各种跑、躲闪、突然起动以及各种快速急停和迅速转体练习等。 (二)做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 (三)做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如用"之字跑"、"躲闪跑"、"穿梭跑"和"立卧撑"四项组成的综合性练习。 (四)以非常规姿势完成的练习。如侧向或倒退跳远、跳深等。 (五)限制完成动作的空间练习。如在缩小的球类运动场地进行练习。 (六)改变完成动作的速度或速率的练习。如变换动作频率或逐步增加动作的频率。 (七)做各种变换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各种信号作出应答反应的游戏等。 二、灵敏素质练习的途径 发展灵敏素质是提高运动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发展灵敏素质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素质等是发展灵敏素质的基础;竞技体操、武术、技巧、滑冰、滑雪、各种球类运动等项目都是发展灵敏素质的有效项目;在专项练习复杂化的条件下反复练习与专项运动性质相似的

动作,是发展专项灵敏素质的有效途径。发展灵敏素质的途径主要包括徒手练习、器械练习、组合练习和游戏等。 (一)徒手练习(包括单人练习和双人练习两类) 1、单人练习:主要有弓箭步转体、立卧撑跳转体、前后滑跳、屈体跳、腾空飞脚、跳起转体、快速后退跑、快速折回跑等练习。 2、双人练习:主要有躲闪摸肩、手触膝、过人、模仿跑、撞拐、巧用力等双人练习。 (二)器械练习(包括单人练习和双人练习两类) 1、单人练习: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个人运球、传球、顶球、颠球、托球等多种练习,单杠悬垂摆动、双杠转体跳下、挂撑前滚翻、翻越肋木、钻栏架、钻山羊以及各种球类运动、技巧运动、体操运动的专项技术动作的个人练习等。 2、双人练习: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传、接球、运球中抢球,双杠端支撑跳下换位追逐、肋木穿越追逐等双人练习。 (三)组合练习(包括两个动作组合、三个动作组合和多个动作组合的练习) 1、两个动作组合练习:主要有交*步→后退跑,后踢腿跑→圆圈跑,侧手翻→前滚翻,转体俯卧→膝触胸,变换跳转髋→交*步跑,立卧撑→原地高抬腿跑等。 2、三个动作组合练习:主要有交*步侧跨步→滑步→障碍跑,旋风脚→侧手翻→前滚翻,弹腿→腾空飞脚→鱼跃前滚翻,滑跳→交*步跑→转身滑步跑等练习。

安全技术防范概述 一、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的一般概念 根据现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事故;所谓防范,就是防备、戒备,而防备是指作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戒备是指防备和保护。 综合上述解释,是否可以给安全防范下如下定义: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两种安全理念 中文所说的安全,在英文中有Safety和Security两种解释。牛津大学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Safe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平安、稳妥,保险(锁)、保险(箱)等;而对Securi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无危险、无忧虑,提供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险或忧虑之物,抵押品、担保品,安全(警察)、安全(部队)等。 实际上,中文所讲的安全是一种广义的安全,他包括两层涵义:一指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它对应英文中的Safety,其二是指社会人文性的安全,即有明显认为属性的安全,它与Security相对应。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的被破坏主要不是由人的有目的参与而造成的;社会人文性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的有目的的参与而造成的。因此,广义的讲,安全应该包括Safety和Security两层含义,而我们常常说的安全防范主要是指狭义的安全Security,国外通常叫“保安”。 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安全防范的本职内涵 在西方,不用“安全防范”这个词,而用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Loss Prevention & Crime Prevention)这个概念。就像中文的安全与防范连在一起使用,构成一个新的复合词一样在西方,Loss Prevention和Crime Prevention也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构成了Safety/Security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国外,Loss Prevention通常是指社会保安业的工作重点,而Crime Prevention则是警察执法部门的工作重点。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就是安全防范的本质内容。 综上所述,安全防范既是一项公安业务(警察执行部门),又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和社会经济事业。它们的发展和进步,既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公共安全理念 所谓大公共安全理念,就是综合安全理念,就是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时时安全、处处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服务。所谓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保障体系,就是由政府发动、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绝不是公安部一家、更不是公安部执法部门内部的某一机构)联合实施的综合安全系统工程(硬件、软件)和管理服务体系。公众所需要的综合安全,不仅包括以防盗、防劫、防入侵、防破坏为主要内容的狭义“安全防范“,而且包括防火安全、交通安全、通信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人体防护、医疗救助防煤气泄漏等诸多内容。 二、安全防范的三种基本防范手段:人防、物防和技防 安全防范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部分,安全防范行业是社会公共安全行业的一个分支。就防范手段而言,安全防范包括人力防范、实体(物)防范和技术防范三个范畴。其中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防范手段,它们是安全防范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传统的防范手段也不断融入新科技的内容。技术防范的概念是在近代科学技术(最初是电子报警技术)用于安全防范领域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立防范手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

终身学习是时代要求 盘县刘官镇中学高玉二零一零十二月三十日终身学习中,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终身学习是21 世纪的基本生存素质,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终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一)、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崇尚科学精神,就是尊重和推崇科学精神。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学工作,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必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要遵循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教师崇尚科学精神,就是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严格遵循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办事。教师具有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及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教师具有科学精神,还反映在教师严谨治学的品格以及务实认真、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等人格特质也会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得

到充分的展示。教师崇尚科学精神,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的涵义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2)、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现实要求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时期,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 第二,针对少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精神与判断能力,因循守旧、习惯模仿、缺乏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越来越受人类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