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区域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区域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区域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第18卷第12期

2009年12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 he Yangtze Basin

Vol.18No.12

Dec.2009

 

文章编号:100428227(2009)1221187206

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区域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张笑楠1,2,3,王克林1,23,张明阳1,2,3,张 伟1,2,凡非得1,2,3

(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2.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

研究站,广西环江547100;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 要:在ARC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 GSTA TS3.3的支持下,分析了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不同人类活动强度样带1988年和2005年2个时期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及2005年研究区4种主要景观类型的格局特征随人类活动强度的梯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环江县景观分布不均匀,林地是研究区的基质景观类型;在景观水平上,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降低,样带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形状复杂程度升高,景观斑块的分布趋于集中;在景观类型水平上,研究区4种主要的景观类型在梯度带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格局的变化特征,其中,各景观类型的面积比重、破碎度和分维数随人类活动强度的梯度变化趋势较为明显,聚集度和连通性的梯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沿人类活动强度的梯度变化规律,可为研究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喀斯特;人类活动强度;景观格局

文献标识码:A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元素斑块和其他结构成分的类型、数量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模式,它作为自然与人为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定区域生态环境体系的综合反映,既是各种干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影响着区域的生态过程和边缘效应[1,2]。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受到降水、高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人为干扰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3]。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使景观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干扰对景观的影响成为生态学家关注的关键课题之一[4,5]。

喀斯特区域是世界上生态最脆弱的地貌类型区之一,地质背景条件非常脆弱,为了缓解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强度增大,改变了合理的景观结构,加速了该地区土地石漠化、土壤退化和肥力耗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6]。当前,我国学者对喀斯特区域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7~10],但研究多集中在景观格局特征及其自然影响因素上,对人为干扰与景观格局的关系缺乏深入分析。本研究以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广西环江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定量化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作为人类干扰程度强弱的表征,研究喀斯特区域景观格局随人类活动强度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梯度分异特征,揭示人类干扰与喀斯特景观格局的相互关系,对该地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选择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研究区。该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缘,九万大山南麓,界于107°51′~108°43′E, 24°44′~25°33′N之间,总面积约4500km2。地貌类型多种多样,有山地、丘陵、峰林谷地、峰丛洼地、羽形河谷、台地等,其中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5119%,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和西部,西部与西北部多为石山,东部多为土岭。气候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1389~1750mm。自然土壤有红壤、黄红壤、黄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5个土壤亚类,

收稿日期:2008210224;修回日期:2008212204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2XB2208);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ISACX2L YQ Y2QN20704);

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06CB403208)

作者简介:张笑楠(1982~ ),女,河南省许昌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水土保持研究.E2mail:zzzxn@https://www.360docs.net/doc/e72793093.html,

3通讯作者E2mail:kelin@https://www.360docs.net/doc/e72793093.html,

大部分成土母岩为石灰岩、页岩和砂页岩,造壤能力低。在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和当地水热条件的作用下,喀斯特极为发育。

1.2 景观类型的划分

景观类型的划分是参考中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用途、利用方式、覆盖特征等因素作为分类依据,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将景观斑块类型划分为11类,分别为水田、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其他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表1)。

表1 景观类型分类及其标准

Tab.1 Classification of Landscape Components 景观类型分类说明

水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包括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耕地

旱地无灌溉水源及设施,靠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

有林地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地

灌木林郁闭度>40%、高度在2m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

其它林地郁闭度为10%~30%的稀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园地等

高覆盖度草地覆盖度>5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条件较好,草被生长茂密

中覆盖度草地覆盖度在20%~50%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

低覆盖度草地覆盖度在5%~20%的天然草地。此类草地水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用条件差

水域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建设用地城乡居民点及县镇以外的工矿、交通等用地

未利用地地表土质覆盖或岩石石砾,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1.3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景观格局分析包括对景观个体单元性质、景观组分空间构型和景观整体多样性三方面特征的度量[11]。本文选取了斑块密度(PD)、平均斑块面积(M PS)、面积比重(PL AND)、面积加权分维数(A WM PFD)、聚集度指数(A I)、连通性指数(CO2 H E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 EI)这8个景观格局分析的常用指数,对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度量与分析。景观格局指标的计算公式和指标含义参见FRA GSTA TS软件说明[12],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是通过FRA GSTA TS313软件完成的。

1.4 人类活动强度指数的构建

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参照胡志斌等构建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数计算模型来定量评价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13],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H i=S i×0.3+R i×0.3

D i×0.4

(1)

式中:D i=1000×lg L i;H i为i像元的人类活

动强度;S i为i像元的居民点影响力值;R i为i像元

的道路影响力值;D i为i像元的地形因子影响力

值;L i为i像元的坡度值。

1.5 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中

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提供。包括环

江县2005和1988年分辨率为30m的Landsat TM

影像、1∶25万D EM数据、1∶25万行政区划图和第

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等。

根据景观分类标准(表1),在遥感图像处理软

件Erdas中对Landsat TM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判

读,生成研究区两个时期的景观类型图(图1)。根

据居民点和道路影响力分值表(表2),利用ARC2

GIS软件对研究区居民点分布图和道路分布图赋值

后,分别进行反距离权重和线条密度函数插值得到

研究区居民点影响力栅格图和道路影响力栅格图,

由研究区的D EM直接生成坡度栅格图,然后基于

人类活动强度计算模型,运用ARC GIS软件的栅格

运算功能得到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栅格图

(图2)。运用自然间断分类方法(Nat ural Breaks)

将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H i)从强到弱分成1~10

个样带。利用A 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1988

年和2005年的景观类型图和10个人类活动强度样

带叠加运算截取两个时段各样带的景观类型图,导

入FRA GSTA TS313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

表2 居民点和道路影响力分值

Tab.2 Influence of Settlements and Roads

道路影响力居民点影响力

国家干线公路10000县驻地10000

省干线公路8000镇驻地8000

县级公路5000乡驻地5000

乡村路2000村庄2000

小路1000其他居民地10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区景观总体特征

从2005年研究区各景观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

来看,灌木林地景观的比例最大,占整个景观的

30102%,其次是有林地和其他林地,分别为

23108%和17151%,旱地景观、高覆盖度草地景观、

水田景观和其他景观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2157%、8108%、4109%和4165%,林地可看作是研

8811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18卷 

图1 广西环江县两个时期的景观类型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Landscape Types in Two Periods in Huanjiang County ,Guangxi

 

图2 广西环江县人类活动强度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y

Intensities in Huanjiang County ,Guangxi

 

究区的基质景观类型。2005年研究区平均斑块面积

12116hm 2,比1988年的25169hm 2减少了52167%,而同期平均斑块密度为8121块/km 2,比1988年的3189块/km 2上升了111105%,说明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日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在部分喀斯特区域实施移民政策,环江县作为典型的环境移民大县,再加上自身人口增长等原因,对景观的人为干扰强度增大,致使景观破碎化程度大幅度增高。另外,整个景观的多样性指数由1988年的1177上升到2005年的1179,景观均匀度由1988年的0173上升到2005年的0175,而

景观丰富度却没有变化,说明景观多样性的增加是

由于各种景观类型日趋均匀分布的结果[14]。2.2 景观水平的梯度分析

在景观水平上,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降低,2005年景观斑块密度呈现出先升高后波动下降的变化规律,1988年景观斑块密度则大致呈现出递减的变化规律。两时段平均斑块面积(图3b )的变化趋势与斑块密度(图3a )相反。人类活动强度对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影响显著,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下降,景观破碎程度降低,平均斑块面积增大,该结果与周华锋等[4]的研究有类似之处。与1988年相比,除了第1带,其余各样带2005年的斑块密度均大于1988年,平均斑块面积均小于1988年,总体而言,由于人类

活动不断分割景观使得原来成为整体的自然景观分化成为不同类型景观,景观破碎度增加,而2005年第1带斑块密度比1988年有所下降,则源于在人口高密集地区人类定向选择的干扰活动使一定景观类型退化或消失,居民点、工矿用地等建设用地及耕地的面积比重及平均斑块面积增大,从而降低了斑块密度[15]。面积加权分维数是景观中单个斑块的分维数以面积为基准的加权平均值,用来表征景观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景观的分维数与人类活动存在内在的制约或影响关系,即景观形状复杂程度受人口数量、人类活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由图3c 可以看出,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降低,研究区两个时期景观的面积加权分维数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景观形状愈加复杂,而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景观规

9

811 第12期 张笑楠等: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区域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划平整,故形状趋向于简单化。聚集度指数是度量景观离散程度的指数,由图3d 可以看出,聚集度随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趋势与平均斑块面积较为一致,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降低,景观斑块的分布趋于集中。多样性指数是一种基于信息理论的测量指数,多样性指数的大小反映景观要素的多少和各景观要素所占比例的变化。一般来说,在人口集中、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由于自然景观受到改造的程度大,土地多被集中开垦为农业、工矿、城市及农村居

民用地,景观类型减少,多样性指数偏低[16]。本研

究中,研究区两个时期的多样性指数先升高,然后缓慢降低,在第4带后又有所升高并趋于稳定的规律,表明整体上多样性指数随着人类活动程度的降低而有所升高,而在农用地、建筑用地等人为景观分布较多的第1带到第3带,在人类规划的作用下,景观多样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规律。由图3f 看出,均匀性指数呈现出与多样性指数相似的变化规律,即景观的均匀度分布和多样性分布基本一致

图3 景观水平上的格局指数沿样带的变化

Fig.3 Changes of Landscape 2Level Metrics Along Transects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y Intensities

2.3 类型水平的梯度分析

在景观类型层次,本研究依据生态学中的“源”“汇”景观理论[17],并参考喀斯特区域景观类型与石漠化关系的研究结果[18,19],主要选取了在研究区分布最广,与石漠化关系密切的旱地、灌木林地、低覆盖度草地和未利用地4种景观类型,以2005年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强度对其格局特征产生的影响。

由图4a 可以看出,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降低,旱地景观的面积比重从第1带的3516%降到第2带的718%,之后在10%左右波动;灌木林地景观的面积比重则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在第10带达到最高,为3519%,这可能是在人类干扰小的条件下,旱地、水田等人为景观减少,灌木林地等自然景观面积大幅度增加,斑块成片分布。除了第1带,其余各带景观类型的面积比例,大致为灌木林地>旱地>未利用地>低覆盖度草地,其中未利用地景观和低覆盖度草地景观在各样带中所占面积比重均较低且比较稳定,分别在2%和013%左右波动。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具有较为明显

的波动特征,斑块密度值在第5带最高,结合其平均斑块面积的变化,可以看出未利用地的破碎度先有所升高,以第5带最为破碎,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下降,低覆盖度草地的斑块密

度波动上升,在第7带后有所下降,而其平均斑块面积在各样带都比较低,其破碎程度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总的来说,研究区各样带的未利用地和低覆盖度草地的破碎度明显高于旱地和灌木林地,这与研究区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宜耕地少,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人们尽其所能地开发土地,未利用地和低覆盖度草地大部分是质量差、开垦难度高的裸岩石砾地、裸土、荒草地、田坎等,分布很不连续,破碎度高。由图4d 可以看出,除了低覆盖度草地的分维数在各样带中均为最低且比较稳定以外,其他3种景观类型的分维数沿人类活动强度梯度的波动特征明显,变化较为复杂。其中,未利用地的分维数波动上升到第5带后趋于稳定;灌木林地的分维数基本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随着人类干扰程度的降低,灌木林地的形状趋于复杂;旱地则表现出先下降,在第3

0911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18卷 

图4 景观类型水平上的格局指数沿样带的变化

Fig.4 Changes of Class2Level Metrics Along Transects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y Intensities

带达到最低后呈波动上升趋势,这是由于在研究区山地面积大、土层薄且不连续的自然背景条件下,在人类活动强度相对较小的区域,有相当一部分旱地为乱石缝地,地块小,形状较为复杂。4种主要景观类型的聚集度随人类活动强度的梯度变化幅度较小,其中灌木林地和旱地的聚集度较高,平均值分别为96101和95103,低覆盖度草地最低,为22191,未利用地为63153。各景观类型的连通度指数与聚集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一致,表明研究区灌木林地和旱地多为聚集分布,连通性较好,而低覆盖度草地的斑块分布较为离散,连通性较差。

3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人类活动强度的量化,将桂西北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分为10个人类活动强度样带,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研究区的整体景观格局特征,并在景观和景观类型层次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沿人类活动强度的梯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环江县景观分布不均匀,林地是研究区的基质景观类型。1988和2005年各样带景观格局指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降低,平均斑块面积增大,斑块密度减少,分维数增大,聚集度增大,多样性和均匀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景观类型水平上,4种主要景观类型的面积比重、破碎度和分维数随人类活动强度的梯度变化趋势较为明显,聚集度和连通性的梯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沿人类活动强度的梯度变化规律,然而,人类干扰只是景观分异的驱动因素之一,如果能进一步结合地形、地貌、土壤、水分等自然要素进行分析,能更好地揭示景观格局的变异规律,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柳晶辉,杨 坤,张 力.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

局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3):456~460. [2] TU RN ER M G,GADN ER R H.Quantitative met hod in land2

scape ecology[M].New Y ork:Springer Verlag,1991.

[3] 毕晓丽,周 睿,刘丽娟,等.泾河沿岸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及驱

动力分析[J].生态学报,2005,25(5):1042~1047.

[4] 周华锋,马克明,傅伯杰.人类活动对北京东灵山地区景观格局

影响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2):117~122.

[5] 郭 泺,夏北成,余世孝,等.人为干扰对泰山景观格局时空变

化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4):235~239. [6] 李阳兵,王世杰,谢德体,等.西南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

观生态建设[J].生态环境,2004,l3(4):702~706.

[7] 孔祥丽,王克林,陈洪松,等.基于GIS的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

景观空间格局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4):134~138.

[8] 邵景安,李阳兵,魏朝富,等.重庆岩溶区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31~40.

[9] 蒋勇军,袁道先,况明生,等.典型岩溶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

化———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04,24(12): 2927~2931.

[10] 张明阳,王克林,刘会玉,等.喀斯特区域景观空间格局随高程

的分异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8,27(7):1156~1160. [11] 张小飞,王仰麟,李正国,等.黄土高原土壤裸露与景观格局关

系[J].第四纪研究,2004,24(6):709~715.

[12] Mc GARIGAL K.FRA GSTA TS3.3software and documen2

1911

 第12期 张笑楠等: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区域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tation[EB/OL].(2002208230)[2008205208].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e72793093.html,/landeco/research/fragstat s/document s/fragstat s

_document s.ht ml.

[13] 胡志斌,何兴元,李月辉,等.岷江上游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及其

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7,26(4):539~543.

[14] 孙 娟,夏汉平,蓝崇钰,等.基于缓冲带的贵港市城市景观格

局梯度分析[J].生态学报,2006,26(3):655~662.

[15] 陈康娟,王学雷.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分

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3):219~223.[16] 李 江.武汉市外部空间形态分形特征演变规律研究[J].长

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3):208~211.

[17]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

[J].生态学报,2006,26(5):1444~1449.

[18] 李阳兵,周国富,龙 健.石漠化土地利用成因分类[J].中国

水土保持科学,2007,5(1):27~30.

[19] 李阳兵,白晓永,周国富,等.中国典型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

石漠化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6,61(6):624~632.

GRADIENT ANALYSIS OF LAN DSCAPE PATTERN IN KARST AREA UN DER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ZHAN G Xiao2nan1,2,3,WAN G Ke2lin1,2,ZHAN G Ming2yang1,2,3,ZHAN G Wei1,2,FAN Fei2de1,2,3

(1.Instit 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angsha410125,China;

2.Huanjiang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of Karst Ecosystem,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Huanjiang547100,China;

3.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Wit h t he support of ARC GIS and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software FRACSTA TS313,t he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of t he karst areas experiencing different intensity of ant hropogenic activities in Huanjiang of Guangx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on t he landscape level and t he class level.The result s showed t hat landscape types of Huanjiang County presented unevenness tendencies,and forest was t he landscape mat rix.Gradient analysis wit h t he landscape2level index showed t hat,wit h t he decrease of ant hropogenic activity,t he landscape in ant hropogenic activity zone was beco ming less fragmented,landscape shape was beco ming more complicated,and landscape aggregation degree was becoming higher.Gradient analysis wit h t he class2level index showed t hat,t he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of t he main landscape types in t he st udy ar2 ea could reflect t he gradient variatio n well,especially t he percentage of landscape,f ractal dimension index and f ragmentation index,whereas t he gradient difference of aggregation index and connectivity index were relatively low.Gradient variations in landscape pattern along ant hropogenic activities were clearly presen2 ted,and t his would be usef ul to supply fine ground and knowledge for exploiting resources reasonably and establishing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plan in t he st udy area.

K ey w ords:Guangxi;karst area;intensity of ant hropogenic activities;landscape pattern 2911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18卷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正面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正面影响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个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当然地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很不容易。因为一方面必须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了解和掌握各种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这本身是一项艰巨的、需要长时间实行探索的重大科学问题;而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势头,包括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变动、活动的范围、消费的方式都是难以控制的。即使为了在一定水平上维持现有人口的生存,也还需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产生相当不小的影响,这些问题在现有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下还很难躲开。所以在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时,人们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要贯彻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首先当然要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再不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搞发展。这就要适度限制发展的行为,选好发展的领域,改变发展的方式,充实发展的科技含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来取得最大的效益。实际上,要充分做到这个点是很难的事,但面对我国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我们只能知难而进,不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再出难题了。实际上,如果按当前很多不可持续的方式搞发展,连当代人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威胁。各级主持发展工作的决策者实在应该在作出决策之前为此而三思。 展是硬道理,很多问题只能在发展中求得解决。要发展而不动用一点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没有一点影响,或只有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在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求得和谐发展。要发展城镇化,使相当一部分农民逐渐转化为城镇居民,还要发展交通运输而修路筑桥,不占一点儿耕地是不可能的。如何少占耕地,占得合理,占后有所补偿,这是和谐发展的必走之路。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应该严格保护,但相当数量已经开垦为耕地,特别是水稻田——人工湿地( 如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在当前要大面积退耕还湿地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合理布局和水利建设上面做好文章,使发展水稻田与改善现有湿地的状况相协调。森林是地球之肺,也是应该严格保护的。但森林同时又是以木材为主的一系列林产品的生产基地,这些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能够也应该合理经营利用的,而且应该通过科学的培育措施,越用越好。除了少数需严格保存的自然保护区之外,合理的采伐利用,仍是必要的森林经营措施,要把森林的保护和经营利用更好地协调起来。在一些江河上(特别是西南地区)修建水电站,这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减少C02排放,但水电站的建设也必然带来一些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何处理这类矛盾必须分清轻重主次,趋利避害,适当妥协,使建设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有些问题的处理,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能够以发达国家先走一步中得到的教训为鉴,但也不必完全跟着“洋人”的调子走。其实“洋人们”的看法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带有普遍性。我们要学会实事求是全面看问题,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处理问题。 了解自然,尊重科学,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经过努力,力争取得高效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高三地理专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考纲要求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运输方式间的合理分配,都必须全面考察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及其功能。 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首先,要求运载量大、成本低、投资少,以便节省用于运输方面的开支;其次,要求货物到达快,以便缩短运输时间,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再次,要求尽可能保证持续不断地、安全地运输。不同运输方式对上述经济指标的满足程度不同。 下表是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的比较(按数序由小到大,表示优劣的大体次序)。

(1)交通运输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最基本条件,不同的交通运输线,有不同的区位因素。影响铁路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如南昆铁路。在具体选择线路的走向时,经济因素仍然起主导作用。一般而言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经济效益最好。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投资,以及建成后的运输成本和运营费用支出,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交通运输网中的点是客货流的集散地,是完成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如上海港。航空港和车站的区位也要受到自然、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航空港的机场占地面积很大,对自然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地形、地质、气候、鸟类等),航空港与城市的距离取决于城市用地、交通联系、环境等综合因素;公路汽车、长途客运站的区位,要能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要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交通方式有方便、直接的联系。可以在市中心边缘设站。在大城 市中,可以在市中心边缘不同方向设置两个以上的长途客运站。 (3)交通枢纽是若干条交通干线在重要的客货流集散地衔接,形成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综合体,是交通运输网的中枢点。分单一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两种类型。交通枢纽的区位选择,主要受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经济因素和城市建设等条件和因素的长期影响。对枢纽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是地理位置和地形;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利用有利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尤其表现在水利枢纽方面;经济因素是枢纽形成和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因为在国家和区际主要联系方向上会形成强大的客流与货流,如我国的主要交通枢纽均分布在南北和东西向的交通干线上;交通枢纽一般与城市共生,城市是区域内政治、 经济等的中心,枢纽设置在城市中的位置,会影响城市的对外交通,工商活动,以及城市人民的生活。因此交通枢纽的布局应与城市布局密切配合。

景观格局的文献综述

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了现代地理学、生态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等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1],景观要素的数量、种类、形状及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2],对景观格局动态的把握,尤其是在大尺度景观监测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变化定量地预测、预报对景观的规划与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 景观生态学一词是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的。随后,关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在欧洲和北美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后,景观生态学已从局限于中、东欧的地区性应用学科发展成为生态学的热点问题并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前沿学科。随着生态学各学科间的交互渗透,景观生态学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上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其原理在森林景观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森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所构成的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在欧洲和北美,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森林景观十分活跃[3]。涉及研究内容也不断的加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区域总体景观结构分析与景观质量控制的研究方面,进行了森林景观特点,景观特征和景观变化的研究;在森林景观变化和森林破碎化过程、景观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景观调控问题上,进行了破碎景观的分析评价,破碎森林斑块间种的扩散等研究;在对森林景观格局与功能相互关系的方面,进行了景观格局对景观特制循环和能量流动格局改变的研究;在人为干扰对森林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火干扰,森林采伐活动和其它干扰对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森林景观生态过程模拟模型和决策模型的研究以及河岸景观生态研究。美国森林景观的研究不仅提出和发展了一些逐渐得到证实和接受的一般性原则或原理,而且还不断充实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4]。 在区域总体景观结构分析与景观质量控制研究方面,R.T.T.Forman及其同事对美国新泽西州濒海平原栋林景观组成与格局的分析,在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们较为系统和全面地分析了这一地区森林景观的特点,并对景观管理与规划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5]。Odum E.P.和Turner M.G.对佐治亚洲景观变化作了研究,并构造了基于转移概率的随机模拟模型[6]。Robert P.采用人工试验地的方法,探讨斑块大小和间距对斑块动态的影响。DaviSJ.Mladenoff从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角度分析了北方阔叶混交林区森林景观变化的特点,阐述传统森林经营与“动态景观异质性”保护之间存在矛盾,应将基于群落生态学原理所采取的经营活动与景观整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要求[7]。古斯塔夫逊应用接近度指标PX(proximity index)分析农业景观区域中增加一定面积的森林时对特种保护的意义,对研究地区景观斑块空间特征的变化和PX 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PX在农业景观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河岸植被与水质和河流动态的影响、农业景观中的树篱和林网结构与功能、森林斑块间的廊道对景观功能的作用、景观结构与异质性对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的影响等[8-11]。姆兰德诺夫从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北方阔叶混交林区森林景观的变化特点,提出了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应着重解决林分经营活动如何在景观水平上进行综合,并做出正确决策的问题[12]。Noss在全面分析天然林与经营森林景观特征差异基础上,阐述了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森林景观条件,这些条件都是反映森林景观结构的指标。Katsue等对日本京都天然林景观规划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编号:30---32 编者:杨广鹏审核:莫涛 课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2010高考说明要求与省教学要求 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二、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的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时代发展 3.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 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阅读P87知识窗,运输方式的选择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图4-1-7主要反映哪个因素的影响?受这一因素的影响,货物运输应如何选择? 5.阅读下表,说说下面货物运输应选择什么运输方式?

吨钢材从上海到重庆⑤50000个芯片从美国到瑞士 6.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 7.交通运输的专业化——集装箱运输 阅读P88知识窗,说出集装箱运输的优点 三、通信 思考:通信被称为社会活动的“神经系统”,说说你的理解。 1.邮政通信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现代社会而言,邮政通信的主要业务应该放在哪些方面? 2.电信通信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相对邮政通信有哪些明显的优势?P90知识窗反映出现代电子通信有哪些特点? 四、商业贸易 什么是商业贸易?商业贸易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担任什么作用?在图4-1-13中存在五个环节,哪些不是商业贸易的范畴?

四、交通运输线 1.交通运输线的主要类型 2.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3.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上面讨论的区位因素在交通线建设中的地位如何,在具体建设时遵循什么样的步骤? 4.案例分析——青藏铁路 (1) 青藏铁路线路和建设解决的三大世界性难题: (2)分析青藏铁路选线原因 知识窗: 读书思考: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内河航道网,运输量大,且季节变化小,试从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层面分析形成原因。 五、交通运输站点 1.交通运输站点的主要类型 2.不同交通运输站点的功能和特征 读书,完成下面表格: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的影响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人类加以开垦、搬运和堆积的速度已经逐渐相等于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的福祉。 人类活动常可使得环境不断恶化,一方面使环境的脆弱性变得显著,自我调整能力转趋薄弱,一方面使人类自身抗灾的能力亦日益下降,再一方面许多人类破坏环境的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在这些多重因素的效应下,自然灾害的层出不穷和快速增长当然成为意料中事。 各地长期开发下,森林饱受破坏,生态逐渐失衡、土层裸露,控水能力变差,一经大雨就可导致山洪暴发、乾季则缺少基流补注,以致无论旱涝均与时俱增。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两大部分组成。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植物营养素(无机盐)是物理环境的最主要要素,生物残体(如落叶、秸杆、动物和微生物尸体)及其分解产生的有机质也物理环境的重要要素。物理环境除了给活的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之外,还为生物提供其生命活动需要的媒质,如水、空气和土壤。而活的生物群落是构成生态系统精密有序结构和使其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生命舞台上各有角色。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自然世界所有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生存的生态系统,同样也包括构造出生命的重要基石――染色体、基因和脱氧核糖核酸。 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生物多样性使生命在地球这个行星上的生存变得可能。没有生物多样性,你几乎不能在这个行星上生存,就算你可以生存下来,你也不可能喜欢这个灰暗的、无生气的、光秃秃的、无聊的世界。没有生物多样性,你不会感受到树林带给你的绿意、海洋带给你的蓝色,也不会有你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喝的水。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案)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课型:新授课主编:谭晨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述区位的定义,帮助学生理解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说明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及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 3、学生能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现实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影响产业活动的因素。 3、运用具体事例分析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事例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2、了解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认真求学的热情。 3、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主要方式。 教学难点: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教学方法】 新课改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6、合作探究2。出表述中存在 的问题。 师生共议 按知识的逻辑顺序,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小组质疑、纠错, 教师补充、评价。 【学生板书1】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现代产业活动种类主要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 融业、信息业等。 2、产业部门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特点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请判断出下列产业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 (1)农业:自然环境(2)煤矿开采:资源(3)造鞋厂:劳动力 (4)饮料厂:市场(5)冶炼厂:能源(6)电子产业:技术 【教师点评】 问:农业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主要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农业生产? 提示:气候因素(降水、热量),土壤因素,地形因素。如平原地区适 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等。 问:为什么饮料厂要接近市场? 提示:产品重量较大,且包装较为脆弱,不易长距离运输。 【学生板书2】 练习:完成P52活动。 【教师点评】 问:“橡胶种植”和“甜菜制糖”属于哪个产业类型?它们的区位条件 为何不同? 提示:橡胶种植属于农业,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没有适宜的水热条 件就无法生产;甜菜制糖属于工业,由于原料运输不便,且原料加工后体 积和质量大大减小,因此适宜靠近原料地。 问:为什么面包制作要接近市场? 提示:产品容易变质,不易运输。 【过渡】 由于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在寻求最优区 位的同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深。主要体现在生产、贸易、信息交 突破重点难点: 先让学生 了解主要的产 业活动类型,然 后通过举例常 见的产业活动 类型,鼓励学生 结合生活实际 思考、分析产业 活动区位因素。 简单区分讲解 农业区位因素 和工业区位因 素,为后续两节 内容做铺垫。 突破重点: 通过实例 分析判断,熟悉 和掌握常见产 业类型的主导 区位因素。 设计问题, 加深对不同产 业活动区位的 理解。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环境科学系2009级一班刘湘益20096380 【摘要】:人类活动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生产活动方式比较简单、规模比较小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环境,特别是生态系统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和工矿区不断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药等有机合成物质、放射性物质和噪声等严重污染环境而形成公害。 【关键词】:人类活动大气圈二氧化碳大气污染然大气层悬浮颗粒物质人为排 放 1.概念描述 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圈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人类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熄灭煤炭、石油和自然气,这些燃料熄灭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形成的[1]。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用。它在大气中增加的结果是构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外表变热起来。因而,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 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2]。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求人们尽量节约用电(由于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地球上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所以,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好森林和海洋,比方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遭到污染以维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能够经过植树造林,减少运用一次性便当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蹂躏草坪等行动来维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协助减缓温室效应[3]。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外表、大气自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一切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外表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空中- - 对流层

9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9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一、选择题 下表中数字1-5表示海运、河运、航空、公路、铁路5种交通运输方式优劣的大体排序(“1→5”表示“优→劣”)。分析表格数据,完成1~2题。 1.阿拉伯半岛各国缺少的运输方式是( ) A.②B.③C.④D.⑤ 2.2010年1月,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了罕见的雪灾,国家民政部向新疆灾区紧急调拨棉帐篷、棉大衣、棉被等救灾物资。此次救灾物资的调运所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解析 1.由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可判断:①为铁路,②为河运,③为海运, ④为公路,⑤为航空。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降水少,缺少河流,因此缺少河运。 2.水陆交通受雪灾影响,无法运送救灾物资,应选择航空运输。 答案 1.A 2.D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图示线路的运输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压输电线路B.水路交通线路 C.铁路运输线路D.管道运输线路 4.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运输方式特点的是( ) A.机动灵活B.损耗小、连续性强 C.运量大、投资少D.速度快、效率高 解析 3.图示为我国川气东送线路,天然气主要通过管道运输。4.管道运输的特点是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好,连续性强和管理方便。 答案 3.D 4.B 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率先建成的第一条最高时速可达350千米的城际铁路。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的影响,错误的是( ) A.促进了京、津两城市的经济发展 B.加强了两个城市的经济交流 C.缓解了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 D.会对天津市的本地商业造成冲击、破坏 6.结合图文材料以及地理区位理论,新北京的空间发展方向重点是向( ) A.东B.西 C.南D.北 解析 5.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可促进两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使人员往来更加便利,对两市商业的发展都会起到促进作用。6.新北京的空间发展将沿着京津城际铁路向东扩展。 答案 5.D 6.A 2009年9月1日,全球零售业老大沃尔玛在郑州的第二家店(紧邻郑州市商

人类活动对地表情况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影响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对地表环境产生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人类通过垦殖和养殖活动把大量天然生态系统改变为农业生态系统,把可食用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满足了迅速增加的人口增长的需要;在长期的耕作中培育了性状和肥力都优于天然土壤的农业土壤;人类对地表和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使地貌发生了变化,水利建设等人为工程改变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影响河流的水文过程和侵蚀沉积过程。 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农业开发必然破坏森林和草原;猎捕、采集动物与人为改变其生活环境加速了物种灭绝,破坏原有地貌通常将导致地表稳定性减弱和侵蚀强度增加;不合理灌溉与耕作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改变土壤孔隙度和渗透能力、加剧土壤侵蚀和土地荒漠化;破坏水源涵养林引起突发性洪流、盲目抽取地下水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过度抽取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开采地下矿床、可溶盐类物质,破坏多年冻土,不当的灌溉与排水等,都可能造成地基沉陷,河流上游超量用水导致下游断流等;采矿抽水常常在灰岩地区形成严重和特殊的崩塌沉陷。人类对大气圈和与气候的影响备受关注,燃烧化学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增加,造成氧平衡失调并可能波及地表环境中的生命过程;人为增加大气固体微粒含量改变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量导致气温变化。从陆地到水体,从大气到土壤和生物的污染,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不是单方面、单因素而是综合性的、参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如森林被砍伐,不仅是景观发生了变化,而且丧失了森林的地理环境功能,将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水土流失、汇流加快、地面返照率增高,昼夜温差增大、辐射纯收入减少、冷空气下沉和抑制降水等。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诞生几百万年以来,一直和自然界相安无事。因为人类的活动能力,也就是破坏自然的能力很弱,最多只能引起局地小气候的改变。但是工业革命以来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工业化意味着大量燃烧煤和石油,意味着向地球大气排放巨量的废气。其中二氧化碳气体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 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烃气体能破坏高空臭氧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减薄。此外,工业化排放的污染气体也使人类聚居的城 市成了浓度特高的大气污染岛……人类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无形中闯下了弥天大祸。这些弥天大祸看起来似乎是天灾,实际上却不折不扣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祸。这也就是地球大气对人类进行的可怕的报复,大自然是决不会因为人类的无知而原谅人类的。 1992年6月,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云集巴西里约热内卢,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上签字。为什么气候变化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科学问题,会变得如此令人关注? 原来,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25%。如果按目前CO2浓度的增加速度,到2100年大气中CO2含量将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一倍。科学家们预测,那时全球 平均气温将会上升 1.0℃-3.5℃,将引起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淹没大片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另外还会引起其他一系列问题,事关重大。因此世界各国领导人才坐到一起,共同商讨削减CO2的排放量问题。 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气候对人的健康和情绪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知道气候 对某些疾病是有影响的,如关节炎、心脏病。气候也会使人心情烦躁。因此,人们应该掌握这些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心情烦躁时注意 克制,有病的人要注意防护。 (2)湿度对人的影响:下雨天会使人情绪低落,当然,这种不 好的情绪有些是因为社会因素。但研究表明,在湿气重的日子里,有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总90-97节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3节) 【考试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课时解读】 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物质流通和信息交流日益重要.(2) 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并促进社会经济有效运行。 2、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1)优缺点比较 方 式 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 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 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 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 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 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 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 费较贵。 水 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 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 然条件影响大 航 空运输飞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 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 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用管 道运输货物(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 煤浆以及其他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 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 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 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2)单项比较(不需要死记硬背) ①按运量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 ②按投资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铁路、公路、航空、河运、海运。

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2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讲义)

1. 理解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 2. 了解商贸联系的含义及主要环节; 3. 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 4. 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难点: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一、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产生原因 由于产业活动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所以不同区域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多种地域联系。 二、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 生产协作 (1)生产协作的背景:随着产品和生产工序的复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不可能再由一家工业企业独立完成,并且生产配置和效益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生产部门间的协作渐渐出现。 (2)生产协作的类型 ①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模式。 一道工序生产的产品是另一道工序生产所需的原料,生产过程是连续的,如下图所示:如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中,铁矿、烧结厂、炼铁厂、炼钢厂之间就属于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 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较长,工艺复杂,加上与之相关的运输业、产品深加工和科技开发部门,再加上服务业,往往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如四川的攀枝花、安徽马鞍山等。 ②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间的联系模式。 由多家零部件生产单位提供不同的零部件给同一家产品生产单位,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没有直接联系。如下图所示: 思考:为什么飞机零部件生产要分散到世界各地? 提示:为了减少市场上交易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或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零部件的最优生产区位,根据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不同,使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区位最优化,以达到最大的利润。 2. 商贸联系 商贸活动使商品由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再进入消费领域,一方面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发生商品的空间位置转移,实现了地域联系。随着产业活动地域分工的加深,工业企业之间的商贸联系日益频繁;商贸联系的形成、分类和作用如图所示: 3. 科技与信息联系 企业为保持竞争的优势地位,需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所以企业之间更需要加强经济协作,扩大技术交流。(如用互联网,使企业联系网络化、经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区位因素。 科技与信息联系与企业产业活动之间联系密切,如图: 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导致产业的空间集聚,进而促进产业地域的形成。产业活动的地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港口101 ,徐雪鸿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一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当然地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很不容易。因为一方面必须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了解和掌握各种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这本身是一项艰巨的、需要长时间进行探索的重大科学问题;而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势头,包括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变动、活动的范围、消费的方式都是难以控制的。即使为了在一定水平上维持现有人口的生存,也还需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产生相当不小的影响,这些问题在现有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下还很难躲开。因此在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时,人们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要贯彻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首先当然要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再不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搞发展。这就要适度限制发展的行为,选好发展的领域,改变发展的方式,充实发展的科技含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来取得最大的效益。实际上,要充分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事,但面对我国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我们只能知难而进,不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再出难题了。实际上,如果按目前许多不可持续的方式搞发展,连当代人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威胁。各级主持发展工作的决策者实在应该在作出决策之前为此而三思。 但另一方面,人民要生存,要过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们以人为本求发展的主要目的。发展是硬道理,许多问题只能在发展中求得解决。要发展而不动用一点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没有一点影响,或只有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在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求得和谐发展。要发展城镇化,使相当一部分农民逐渐转化为城镇居民,还要发展交通运输而修路筑桥,不占一点儿耕地是不可能的。如何少占耕地,占得合理,占后有所补偿,这是和谐发展的必走之路。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应该严格保护,但相当数量已经开垦为耕地,特别是水稻田——人工湿地( 如在黑龙江三江平原 ),在当前要大面积退耕还湿地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合理布局和水利建设上面做好文章,使发展水稻田与改善现有湿地的状况相协调。森林是地球之肺,也是应该严格保护的。但森林同时又是以木材为主的一系列林产品的生产基地,这些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可以也应该合理经营利用的,而且应该通过科学的培育措施,越用越好。除了少数需严格保存的自然保护区之外,合理的采伐利用,仍是必要的森林经营措施,要把森林的保护和经营利用更好地协调起来。在一些江河上(特别是西南地区)修建水电站,这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减少 C02排放,但水电站的建设也必然带来一些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何处理这类矛盾必须分清轻重主次,趋利避害,适当妥协,使建设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有些问题的处理,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可以以发达国家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 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规律的研究,是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前提和理论依据,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的资料,仅供参考。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 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为此,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重难点知识归纳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重难点知识归纳 运输方式 基建投资 运载量运价速度连续性灵活性劳动生产率线路运具 铁路 5 1 2 3 3 1 3 3 河运 3 3 3 2 5 5 4 2 海运 1 2 1 1 4 4 5 1 公路 4 4 4 4 2 2 1 5 航空 2 5 5 5 1 3 2 4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结合上表): 种类 概况 邮政通信电信通信 媒体交通工具有线电、无线电、光电等电磁系统特点点多、线长、面广准确、迅速、保密、方便 主要任务传递信函、邮寄包裹、办理汇兑款、 兼营金融和代理类相关业务 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等信息。 如:电话、电报、传真、广播、电视、 数字通信等 网络组成邮局和邮路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 干扰因素台风、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影响 传递 地形、建筑物等屏障影响信号质量 主 要 航 线 (1)从西欧各港口经北大西洋到北美洲东岸各港口 (2)西欧--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土运河--西亚、南亚、东亚各港口 (3)北美洲东海岸--4巴拿马运河--北美洲西海岸各港口 (4)亚洲东部、东南部--太平洋北美西岸各港口 (1)亚洲:上海、香港、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科伦坡、亚丁、横滨、大阪 著(2)非洲:亚历山大、达累斯萨拉姆、开普敦 名(3)欧洲:伦敦、利物浦、马赛、鹿特丹、汉堡、圣彼得堡。、 港(4)大洋洲:悉尼 口(5)北美洲:纽约、圣弗朗西斯科、西雅图 (6)南美洲: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 运输方式航线、铁路线等主要交通运输线、点(枢纽)其他

水运 海 运 沿海航线 北方 大连、上海为中心;秦皇岛、天津、青岛等 以杭州湾为界 南方 广州为中心、福州、湛江、北海等 远洋航线 上海、大连、秦皇岛、青岛、广州、湛江 有海陆联运集装箱码头 河 运 长江航线 重庆、武汉、南京、南通、上海 黄金水道、通航里程最长 珠江航线 广州、梧州 华南水运大动脉 京杭运河航线 杭州、苏州、扬州、济宁 沟通五大水系,济宁以南航利大 铁 路 运 输 南北向铁路干线 京哈--京广;京沪;京九;焦柳--柳湛线; 宝成--成昆--南昆线 除西藏外,其余省区均通铁路,七个枢纽城市:北京、上海、哈尔滨、兰州、郑州、徐州、株洲 东西向铁路干线 滨洲--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公路运输 国道和交通主干道 高速公路:沈阳--大连;南京--上海--杭州 全国基本实现县县有公 路 航空运输 国内航线 上海、北京、广州、乌鲁木齐 国际航线 管道运输 输油管道 大庆--大连,胜利油田--南京,青岛 天然气管道 四川境内;北部湾----香港 从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梅道新干线)起,到现在世界各国竞相研制、修建高速火车的行驶。 高速铁路主要根据寸速而界定,国际上通常认为:时速140千米以下为常速铁路,时速140--200千米为准高速铁路,时速200--400千米为高速铁路,时速400千米以上为超高速铁路。 1990年5月,法国新一代TGV 高速列车最高时速达515,3千米创下了新纪录。1997年,我国京广、京沪、京哈、陇海四大铁路干线时速提到110—140千米。广深准高速铁路时速达160千米。首条高速铁路京沪线正在勘测中。 七、世界大宗工农业产品贸易 1.煤炭运输港:秦皇岛、青岛、日照、连云港 2.粮食运输港:秦皇岛、连云港、上海 类别 出口国 进口国 石 油 (世界最大宗贸易货物) 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 尼日利亚、委内瑞拉、俄罗斯 日本、美国、德国、法国、 意大利等 铁矿石 (世界第二大宗贸易货物) 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 印度等 日本、德国、法国等 粮 食 (世界第三大宗贸易货物)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法国、阿根廷等 俄罗斯、日本、英国、非洲 和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煤 炭 (世界第四大宗贸易货物)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 中国等 日本、德国、法国、 意大利、比利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