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陕甘回民的大规模进疆

清代陕甘回民的大规模进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73890744.html,

清代陕甘回民的大规模进疆

作者:

来源:《文化纵横》2017年第04期

清乾隆中期统一天山南北后,出现了内地人口大量持续西向流动进入新疆的态势,籍隶陕甘的回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不少相关研究中,研究者每每习惯于用“汉族移民”来对此类现象进行定位,进而形成“内地移民=汉族移民”的表达模式,回族移民的存在被忽略了。在向新疆迁移的问题上,无论汉人还是回民,在政策上都是作为内地民人来对待,同样,回民兵弁也是作为绿营官兵的一员进入新疆。了解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是全面把握陕甘回民向新疆的迁移活动的基本前提。学者华立基于两岸所藏的满、汉文档案,认为陕甘回民迁移新疆的契机,主要与军事政策、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相关:首先,为了镇守西陲,保持在当地的军事防御力量,统一新疆后的二十余年间,有多达两万名满蒙八旗兵携眷永驻新疆,同时作为兵屯的生产劳力,大批绿营兵丁进入新疆;其次,官方组织的移民出关和民间自发的流动投入到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些内地穆斯林移民通过经商或从事手工业,投身运输业,担当佣工、驻防屯田兵、户屯劳动者等社会角色谋生自立并构建移民共同体,对此后新疆的人口构成与社会面貌皆产生了重大影响。

华立:《清代陕甘地区回民向新疆的迁徙流动——以乾隆时期的事例为中心》,《清史研究》2017年第2期。

回族的三大节日

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开斋节 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开斋节,一般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洗小净,然后换上清洁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开始吃“开斋饭”了。 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 以上这些,只是回民狭义的斋戒。广义的斋戒是,不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而两面三刀,恶语中伤,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又称宰牲节,与开斋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是阿拉伯语“尔一德·艾多哈”的意译,亦称古尔邦节。“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 “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相传,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之一——易卜拉欣夜间梦见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当伊斯玛仪侧卧后,他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点皮。 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下决心吧,顺从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听了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劲宰时,真主受感动,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羝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从那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规定为宰牲节,这就是传说的“古尔邦”的来历。 古尔邦节是宗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

历史上的中国回族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的中国回族名人有哪些 回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华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的名人,这些名人是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都为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你知道回族的历史名人有谁吗?下面的回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郑和郑和(1371—1433),回族,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人。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 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海瑞海瑞(1514—1587年),回族,广东琼山人。小官僚家庭出身,家境贫寒。明嘉靖举人,初任南平教谕,后升浙江安知县,推行清丈、均徭。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户部主事时,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任应天巡抚,疏浚吴淞江,推行一条鞭法。后因被人排挤,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再起,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污。他曾平反一些冤狱,民间因而有“海忠介公居官公案”,“大红袍”等传说。着作有《海瑞集》。 马本斋马本斋(1901—1944年),回族,河北省献县东辛庄人。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华北,马本斋义愤填鹰,组织本村青壮年70余名,毅然举起了抗日义勇军的大旗。1938年3月,他率队参加了河北游击军,编为冀中回民教导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回民教导队队长、总队长、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

回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回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篇一: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回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和世界穆斯林一样,回族民族节日的推算,均用“回历”,即“伊斯兰教历”。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都源于伊斯兰教,所以既是回族的宗教节日,又是民族节日。 一、开斋节 (一)开斋节简介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傣·菲吐尔”的意译。这个节日是穆斯林斋戒期满开斋的日子,也是回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在回历每年的十月一日举行。(二)开斋节的来历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的记载,伊斯兰教创立的初期,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开斋)钱,从此以以后,穆斯林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三)开斋节的礼仪开斋节这一天上午要举行会礼。之后,回族群众先向阿訇道安,

接着互道色了目,然后各自到墓地为亡故的亲人念经。从墓地回来,再到亲友家祝贺节日愉快。 二、古尔邦节 (一)古尔邦节简介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傣·古尔邦”、“尔傣·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傣节”。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这一节日在开斋节后的第七十天,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举行。伊斯兰教规定,教历12月上 旬,是穆斯林去麦加朝觐的日期。朝觐的最后一天要宰杀牛羊庆祝,所有人共餐,称为献牲。(二)古尔邦节的来历传说伊斯兰教先知易卜拉欣梦见安拉(真主)要他亲手杀自 已的爱子作祭品,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忠诚的易卜拉欣果然准备于次日遵命动手,此举感动了安拉,便派天仙送来一只羊代替其子作祭品。穆罕默德为了纪念易卜拉欣,便规定将朝觐的最后一天作为“宰牲节”。(三)古尔邦节的礼仪回族对古尔邦节的重视度仅次于开斋节,这天他们要沐浴盛装,参加会礼,互相拜贺。除炸油香、馓子而外,还要宰牛、羊、骆驼等。一般经济条件允许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所宰的肉要分成若干份,分赠给亲友、阿訇和贫民。这一天,回族群众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三、圣纪节

回民之乱的历史

回民之亂的歷史 回部居於天山南路的地區,其人民多信奉回教。及至明中葉時,回教穆罕默德的後 力平定諸部,回教勢力遂遍及天山南路通稱回部。清初以準部人徵收諸城賦稅,威行回部。乾隆初,準部內亂,回部黑山宗乘機獨立。1755 睦撒納為亂。至1759年,大小和卓木敗死,回部遂平。自1764 以西。然而及至乾隆1781年甘肅新舊回教徒發生衝突,地方官袒護舊回教徒,新回教徒起兵反抗,至公元1783年始平。 清宣宗道光初年,西北又有回亂。天山南路的國民,因受清廷官員的壓榨勒索,積忿難平,於嘉慶末奉張格爾(大和卓木之孫) 為首,屢於犯邊。1826年,張格爾陷喀 回部復定。張格爾的家屬,寄居浩罕。1829年,浩罕助張格爾兄玉素普入寇,末幾解圍。至1847年,和卓木的後裔加他漢等七人,又以復仇為名,糾眾入寇,因回民頗少響應,不戰而遁。 當清軍與太平軍、捻匪惡戰之際,西南西北地區的回民又先後叛變。咸豐5年(1855年) ,雲南回民與漢人爭奪礦產,發生衝突,官吏偏袒漢人,大殺回眾,因此激起變亂。回酋杜文秀襲據大理,攻略附近州縣,另一回酋馬現則進攻省城(昆明)。十一年(1861年)12年(1873年) 雲南回亂纔完全平定。 同治初,太平軍一部曾流竄至陜甘,當地回教徒紛起響應。及西捻入陜,與叛回聯合,以馬仕龍為首,亂勢益熾。天山南路回眾,也舉兵反清,而回酋和卓布素魯克(張格爾之子) ,又引浩罕將阿古柏入寇,盡佔天山南北路。左宗棠平西捻後,旋帥剿回。至同治12年(1873年) 陜西、甘肅省回亂,全部肅清。這時阿古柏仍據回疆,交通英俄,聲勢甚盛,朝議以遠征勞費,多主放棄天山南北路,左宗棠堅主進兵。德宗光緒元年(1875年) ,清命左宗棠進討,先定天山北路,次定南路。三年(1877年) ,亂事平定。至八年(1882年) 遂以天山南北路,改置新疆省。 甲、回民之亂的起因: 主要是由於清朝統治階層對回民族所實施的政策所導致促成的。那是利用教派不同,挑撥回族內訌,削弱回族內部力量,利用回族地主教主壓榨回族,勞動人民;更惡毒殘酷的是,挑撥漢族與回族的關係,假借優待漢人,誘使漢人中壞分子欺壓回人,回

回族的主要节日

第一,回族过节不过年。回族人民习惯于欢度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传统节日和阿舒拉节、法图麦节、登霄节等节日,不过回历年,也不过阴历年——春节。 伊斯兰教把公元622年9月穆罕默德由麦加迁至麦地那,称为“希吉来”。穆罕默德逝世后,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就把“希吉来”定为伊斯兰教纪元,并以该年教历一月一日(穆罕默德入麦地那的第二天)为岁首,即元年元旦。现在一般回民只记本民族的节日时间,不大注意伊斯兰教的元旦时间,也不过元旦节。回族人民始终不讲究过年,即使是中国全民性的传统节日——春节,回族一般也不过。城市里跟随过春节的人,春节期间,家门上不贴对联,晚上不放鞭炮,不给孩子压岁钱,也不让孩子叩头拜年。 回民也不过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节日,如祭祀屈原的端午节,以拜月为主的中秋节,以及清明节、腊八节等;居住在彝族地区的回民不过“火把节”;居住在广西、桂林、柳州、南宁、灵川、永福、平罗等地的回民均不过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苗年、瑶族的盘玉节等等。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居住在城市里的一些回民或回汉杂居区的回民,因受汉族的影响,有的也过春节、中秋节等。春节虽没有什么讲究,但也在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也给一些汉族同志拜年,有的在端午节也吃清真粽子。中秋节,虽然不拿月饼作为供品去拜月,但也购买清真月饼自己吃,送亲戚朋友,祝福全家团圆。 第二,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具有全民性、稳定性、纪念性等特点。如回族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无论信教不信教,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大人还是小孩都过自己的节日。如开斋节,虽然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不封斋,但照样过开斋节,而且过这两个节日规模都很大,聚礼时有的地方多达几万人,它已深深地扎根于广大的回族群众当中。从回族形成到现在基本上一直是稳定的,有变化也是缓慢的。如过去回族节日里不玩不闹,现在节日里,年轻回民有的参加一些武术、体育等文娱活动。其他形式不变,始终保持传统节日的稳定性。回族的三大节日和其他节日还有纪念性的特点。如圣纪节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法图麦节是为了纪念圣人的女儿、阿里的妻子法图麦等等。 第三,回族传统节日还具有交流学习、贸易等文化特点。回民在节日期间,一般以清真寺为中心,在会礼前后,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老小汇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感情,畅叙情怀,加深亲朋好友的往来,一些平日有过误会、矛盾的,节日期间通过长者牵线搭桥,相互致“色俩目”问候,并表示道歉。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穆斯林兄弟还互相交流经

回族民间文学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和发展轨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回族民间文学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和发展轨迹 导语: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汉语为回族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打卤面、肉炒 生活常识分享

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浅谈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专业: xxx 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回族舞蹈是伴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在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交流、渗透过程中新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宗教观念和民族生活的特定性,回族舞蹈无论是流散于民间的娱乐活动还是舞台表演的作品创作,都是在以表现民族精神气质、反映民族思想感情、展示民族生活风貌过程中形成自己艺术独特的审美风范。笔者从回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探讨了回族舞蹈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回族,舞蹈,历史变迁,发展,审美特征 ABSTRACT Hui Hui ethnic dance i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Islamic culture and Chinese local culture, two-way communication, the process of penetration of new cultural cre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ligious concepts and the specific nature of national life, whether it is dispersed in Muslim folk dance entertainment or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of works of creation, are in the national ethos of performance, reflecting the national sentiments, showing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life to form their own artistic style Unique aesthetic style. I dance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i of the Muslim dance off the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ui, Danc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回族来源及历史演变

回族来源及历史演变 华夏经纬网 2007-05-30 11:01:04字号:小大 早在唐代,宁夏地区就曾留下了大食及西域各国穆斯林军士、商人及贡使过往的踪迹。到北宋、西夏时期,东来的穆斯林客人也多数从玉门、酒泉经西夏属地而至中原。元初,随着蒙古军队的东归,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民以及阿拉伯人、波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徒到中国来。当时,战争和农耕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东来的穆斯林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编成“探马赤军”。同时,也以工匠、商人、学者、掌教、官吏等不同身份散居到我国各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就留住在宁夏,他们一概被叫作“回回人”。据《元史》记载,至元八年(1271年)九月,元世祖忽必烈“签西夏回回军”,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按照规定,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朝驻宁夏一带的蒙古军队中,有相当多的人信奉了伊斯兰教,成为宁夏回族的族源之一。 元代,宁夏一带是重要的屯垦区,行政区划归属陕西行中书省管辖。元代著名回回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儿子纳速拉丁,曾担任陕西平章政事,他“子孙众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今宁夏纳氏最盛”(《陕西通志》)。在《银川小志》一书中还记载,“纳速耳丁,先世回纥,仕元廉访使”。据《蒙兀儿史记》“色目氏族表”中“回回氏”介绍,“凡名末有丁字者,皆摩诃末(穆罕默德)教徒男子之美称”。此纳速耳丁在元时已被列为当地“乡贤”。在13世纪初及以后的一百三四十年中,回回人已在全国许多地区取得了经济上的生存条件,并逐渐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点。在宁夏,回族人居住的村落和街坊的人口逐渐繁盛起来,成为宁夏主要民族之一。陕西诸道行御史台设回回椽史(《甘宁青史略》),专管回族事务。 明朝初年,不断有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的身份被安插到灵州及固原各州县,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清朝初年,宁夏回族人口更加繁盛,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在奏折中称,“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由于回族在宁夏一带居住得十分密集,故当年在甘肃等地有“回七汉三”的说法。 清朝同治年间,宁夏以马化龙为首的回民起义军,和清军进行了多年的激烈战斗,最后遭到清政府的血腥屠杀。一部分回民曾被逼迁徙到贫瘠地区,置身在“三边一梢”(河边、滩边、湖边、渠梢)生活,尤其是南部干旱山区的回民,生活更加困苦,连日常饮水都得之不易。在城镇,多数回民居住在城关,摆摊做小商贩。 民国时期,宁夏回族聚居区内,封建占有关系日益加剧,良田沃壤都为官僚、地主所侵占,地租、高利贷和超经济剥削都很严重。据统计,光地主就占有全部耕地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宁夏七十多万人,而马鸿逵却豢养了十多万官吏和军队,回汉人民负担着沉重的军事费用。由于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当时在宁夏形成一股惊人的“逃户”现象,如回民聚居的同心县,原有居民四万二千人,到解放前夕,因死亡和逃散,全县剩下不到三万人。该县的王家团庄,原有一百多户人家,到1949年只留下三户孤寡。

北京的回族历史

北京的回族历史…… 北京回族和北京城 北京回族和北京城有着悠久而密切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北京地区曾是各族统治者争夺的舞台,在进进出出的各族当中,有的被迁移出去,有的被融合,在这样的变化中,曾使许多民族至今只成为历史名词而不复存在。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回族。迄今不仅未被融合,而且依然立于民族只林并得到了发展,人数上也有增长。 原来北京旧城的东南角,是唐代幽州藩镇城的所在地。五代时,后晋皇帝石敬瑭为换取契丹人辽王朝的支持,把燕云十六州割给辽。辽王朝于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把幽州作为陪都称做南京。公元1122年,女真族的金朝灭辽,把契丹人赶出幽州。公元1123年(宋徽宗宣和五年),金人把幽州等六州还给宋朝,宋在幽州恢复了主权,把幽州改称为燕京。过了两年,即宣和七年,幽州再次落入金人之手。公元1153年金改燕京为圣都,后又改称中都,自此金人宣告建都于燕,而成了当时大半个中国的首府。蒙古人崛起之后,于公元1213年攻占了金中都,金亡。在这200多年当中,北京曾在辽、金、元三朝间易主,幽州城也由藩镇城一跃成为全国的都会。 在辽的南京(幽州)没有回回在此活动的记载,大概这里是陪都的原因。而在辽的上京(今蒙古巴林旗东北)倒是有回鹘商人居住。金在燕定都后,大兴土木,使整个城市“大部入宫室,百姓绝少”。在这种情况下,回回是不大可能落居与此的。待蒙古灭金占据中都后,情况就不同了。据记载,蒙古军攻打中都之战役,首立大功者就是回回人阿刺浅,史称“赛夷氏”。即阿文Sahid的音译。成吉思汗一次对群臣说:“朕今日得至此(指中都)者,阿刺浅之功也”。待成吉思汗北还后,阿刺浅驻留中都。被任命为达鲁花赤(断事官),即这一地区的行政长官。据《元史百官志》说:“断事官,秩三品,掌刑政之属,国初尝以相臣任之,其名甚重”。阿刺浅不仅是中都地区(即北京)第一任行政长官,也是第一个进入北京的回回市民。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曾带大批波斯、阿拉伯人东来。从这是起一直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大都建成,其间有半个多世纪,中都是蒙古人在华北的重镇,也是蒙古人管理“汉地”的首府。在这一重要的政治中心,有很多色目人来管理各种事物。除被编入“探马赤军”中的回回在此就地落户者之外,还有各样回回人才,如医药、天文、历算、工程技术、传教师和商贾等等。据元世祖中统四年(公元1259年)的统计,中都地区有回回2953户(见王珲《秋涧先生全集》卷88)。平均每户以5口人计算,当时的回回人就有一万五千多人。回回和北京有着如此悠久的关系,回回是“老北京”当之无愧。回族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对于北京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和各兄弟民族一道共同缔造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北京回族的来源和分布 回回大量涌入北京是在元代。待元大都称建成,曾规定迁入新称的条件,即“高居职者先”,所以当时的官宦人家和富商大贾迁入新称,穷回回则仍留在旧称之内。相传当年大都城内有清真寺30多座,由此可以推测大都城内回民遍布与各处。到了明代,北京回回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明初曾大量的从南向北移民。据说,今北京的回族姓氏中,凡任、沙、刘、李、马、金、霍等姓的祖籍大多是南方来的;另一来源是明代兵制所形成的,军人屯垦,把军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回回军人在屯垦中也是聚族而居,这就形成了中国各地的回回营,久而久之就成了地名或村名。据《冈志》(牛街地区志)记载:“燕都之回回,多自江南,山东二省分批来者,何也?由燕王之国,护围(卫)军僚多二处人故也”。所谓由燕王之国,即指明成祖朱棣,曾被封燕王,治所北平(北京),今天北京一些老回回住户仍说他们是“揪着龙尾巴”来的。另外,北京有些回民的姓氏堂号,有的常能表示其来源,如西门刘家(即指南京水西门刘家)、大同马家、泊头曹家、韦河张家、沧州刘家、陈家、陕西古家……等等。从这些堂号中,可知北京回民是来自四面八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