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超敏反应教学总结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教学总结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教学总结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选择题

【A 型题】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A. 巨噬细胞 B.单核细胞 C.肥大细胞 D.B 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 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组胺 B .白三烯(LTs ) C .肝素D.腺苷酸环化酶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 Ⅰ()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 .IgE B. IgD C. IgM D. IgA E. IgG

5.I 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IgE 形成细胞

6.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抗原注入后 4 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D .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 .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 .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 .类风湿关节炎 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 .系统性红斑狼疮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过敏性哮喘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

B .致敏淋巴细胞

C .血清Ig

D .血清补体

E .中性粒细胞

10 .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A . 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补体

D .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1.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新生儿溶血症

B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 .接触性皮炎

D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 .输血反应12.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3. 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输血发硬

B .支气管哮喘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4.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Ⅱ、Ⅳ型超敏反应

15.预Rh 血型不符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A .用抗Rh 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 球蛋白

D .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Rh 抗体

E .分娩72 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 免疫血清

16.脱敏治疗可用于()

A .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C .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17.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

B .攻膜复合体

C .细胞毒性T 细胞

D .细胞因子

E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18.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M 直接吞噬靶细胞

B .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

19.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 .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Ⅱ、Ⅳ型超敏反应

D .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20.下列哪种因素出现时可能发生血清病()

A .存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B .大量IgE 产生

C .补体水平升高

D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

E .巨噬细胞功能亢进

21.引起Arthus 反应的主要原因是()

A .Th1 释放的淋巴因子的作用 B. 单个核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C.肥大细胞脱颗粒D .IgE 抗体大量产生 E .IC 引起的补体活化

22.在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组织损伤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A .Mφ B .血小板 C .淋巴细胞 D .中性粒细胞 E .NK细胞

23.下列哪一种因素与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发病无关()A. 大量淋巴细胞局部浸润 B .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 C .激活补体产生大量C3a、C5a D.大量IC 形成 E .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24.能使胎儿Rh+红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的抗体是()

A.IgM

B.IgA

C.IgD

D.IgG

E.IgE

25.下列哪一种物质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炎症无关()

A .蛋白水解酶

B .弹性纤维酶

C .IL-4 D.胶原酶 E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26.一般不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A .豕草花粉

B .油漆

C .化妆品

D .青霉素

E .结核菌素27.下列哪一种物质与I 型超敏反应无关()

A .组胺

B .备解素

C .激肽

D .白三烯

E .前列腺素

28.Ⅲ型超敏反应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

A .巨噬细胞浸润

B .淋巴细胞浸润

C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D .中性粒细胞浸润

E .红细胞浸润

29.与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成分是()A.补体 B .吞噬细胞 C .肥大细胞 D .IgG E. IgM

30.关于I 型超敏反应皮肤实验,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一般在15~20min 观察结果

B .局部皮肤出现红晕,风团直径>1 ㎝,皮试为阳性

C .受试者前臂内侧皮内注射

D .可检测到引起I 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E .可有单个核细胞

【X 型题】1. 抗毒素脱敏疗法的机制是()A.小剂量变应原只引起微量的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 B .少量介质作用时间短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

C .短期内小剂量、多次注射逐渐消耗肥大细胞上的IgE

D .Ig

E 耗尽,机体处于暂时脱敏状态

E .脱敏治疗后接受大量变应原,不引起超敏反应

2.在I 型超敏反应防治中,最常使用的肾上腺素具有的主要作用是()A. 稳定肥大细胞胞膜 B .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C.提高胞内cAMP 浓度 D .减少腺体分泌E.抑制磷酸二脂酶

3. 有IgE 抗体参与的免疫过程是()

A.血清病

B.Arthus 反应

C.过敏性鼻炎

D.过敏性胃肠炎

E.支气管哮喘

4.T 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结果可以是()

A. 肉芽肿形成

B.皮肤局部红肿、硬结

C.移植排斥反应

D.剥脱性皮炎

E.支气管哮喘5.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和分子是()

A.血小板

B.IgG 和IgM

C.补体

D.NK 细胞

E.中性粒细胞

6.与补体有关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新生儿溶血

C.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D. 甲状腺功能亢进

E.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发病有关的因素是()

A.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B.沉积的IC 激活补体

C.吞噬细胞释放过敏毒素

D.中等大小循环IC 的形成

E.可通过攻膜复合物加重组织损伤

8.具有IgE Fc 受体的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B 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肥大细胞

9.介导I 型超敏反应的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是()

A.组胺

B.激肽原酶

C.PAF

D.PGD2

E.LTs

10.能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 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是型: A. I 型 B. Ⅱ型 C. Ⅲ型 D. Ⅳ型 E. 以上都不是 2. 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 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 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 以上均不是 3. 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属于细胞毒型 B. 有NK 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 C. 没有补体参与 D. 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 是由IgG 和IgM 介导的 4. 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是: A. 特应性皮炎 B. 输血反应 C.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 接触性皮炎 E. 移植排斥反应 5. I 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 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是: 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NK 细胞E.内皮细胞 7.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E.过敏性鼻炎 8.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 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是: A.肾上腺素B.阿司匹林C.青霉素D.抗血清E.扑尔敏 10. 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是对花粉产生了:A.I 型超敏反应B.II 型超敏反应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 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 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 A.自身组织细胞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B.输血反应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G 和IgM D.吞噬细胞和NK 细胞的杀伤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E.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 13. 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 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B.II 型C.III 型D.IV 型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 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习题) 点击:185次| 回复:0次| 发布时间:2012-11-12 19:18:48 A型题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 1. A.巨噬细胞 2. B.单核细胞 3. C.肥大细胞 4. D.B细胞 5.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1. A.组胺 2. B.白三烯(LTs) 3. C.肝素 4. D.腺苷酸环化酶 5.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1. 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2. B.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3. 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D.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5. 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1. A.IgE 2. B. IgD 3. C. IgM 4. D. IgA 5. E. IgG 5.I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1. A.致敏淋巴细胞 2. B.患者的血清 3. C.特异性转移因子 4. D.生物活性介质 5. E.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6.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1.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2. B .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3.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4. D.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 5. E.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1. A.过敏性休克 2. B. 血清病

3. C.类风湿关节炎 4.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5. E.系统性红斑狼疮 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1. A. 新生儿溶血症 2.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3. C .血清病 4. D. 接触性皮炎 5. E. 过敏性哮喘 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1. A.巨噬细胞 2. B.致敏淋巴细胞 3. C.血清Ig 4. D.血清补体 5. E.中性粒细胞 10.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1. A . 细胞因子 2. B.单核吞噬细胞 3. C.补体 4. D.免疫球蛋白 5. E.免疫复合物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初次接触变应原机体处于致敏阶段,不发生超敏反应。只有再次接触变应原时发生,才会致敏。 变应原:能引起超敏反应/变态反应的Ag。 分型:(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快;Ⅱ型超敏反应主要引起细胞损伤;Ⅲ型超敏反应是由于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型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慢。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㈠变应原的特点及其分类: 1. 特点: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CD4+Th2细胞能分泌IL-4,使B细胞分化为分泌IgE的浆细胞。 有些参考资料认为IgG4也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2. 分类 https://www.360docs.net/doc/e73942251.html, ⑴吸入性变应原: 植物花粉、屋尘等; ①花粉:在欧美及日本,豕(shǐ)草属花粉是引起花粉超敏反应的主要抗原,其主要过敏成分是E抗原。豕草分布广泛、繁殖力强,花粉颗粒轻而小,可随风飘扬传布,其免疫原性及强,过敏者仅接触小量即可发病。 ②屋尘:是引起吸入型哮喘、遗传性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的重要过敏原,它实际是真菌、人和动物皮屑、昆虫体等的混合物。 ⑵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各种动物性食品,如鱼的肌浆蛋白、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等均为过敏原,主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教学总结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选择题 【A 型题】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A. 巨噬细胞 B.单核细胞 C.肥大细胞 D.B 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 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组胺 B .白三烯(LTs ) C .肝素D.腺苷酸环化酶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 Ⅰ()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 .IgE B. IgD C. IgM D. IgA E. IgG 5.I 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IgE 形成细胞 6.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抗原注入后 4 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D .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 .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 .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 .类风湿关节炎 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 .系统性红斑狼疮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过敏性哮喘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 B .致敏淋巴细胞 C .血清Ig D .血清补体 E .中性粒细胞 10 .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A . 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补体 D .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1.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新生儿溶血症 B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 .接触性皮炎 D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 .输血反应12.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3. 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输血发硬 B .支气管哮喘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4.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Ⅱ、Ⅳ型超敏反应 15.预Rh 血型不符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A .用抗Rh 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 球蛋白 D .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Rh 抗体 E .分娩72 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 免疫血清 16.脱敏治疗可用于() A .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C .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17.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 B .攻膜复合体 C .细胞毒性T 细胞 D .细胞因子 E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18.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M 直接吞噬靶细胞 B .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 19.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 .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Ⅱ、Ⅳ型超敏反应 D .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20.下列哪种因素出现时可能发生血清病()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选择题 A 型题】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 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 . IgE B. IgD C. IgM D. IgA E. IgG 5. I 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 )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 IgE 形成细胞 6. 关于W 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 抗原注入后 4 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 .能通过血清 Ig 被动转移 E .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7?下列哪一种属于W 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 ) A .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 .类风湿关节炎 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8属于川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 .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12. 属于n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3. 属于w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输血发硬 B .支气管哮喘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4. 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 ) A. i 、n 、w 型超敏反应 B .i 、n 、川型超敏反应 C. I 、川、w 型超敏反应 D . n 、川、w 型超敏反应 E .n 、w 型超敏反应 15. 预 Rh 血型不符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 ) A .用抗 Rh 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 Rh 球蛋白 D .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 Rh 抗体 E .分娩 72 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 Rh 免疫血清 16. 脱敏治疗可用于 ( ) 17. 免疫复 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 B .攻膜复合体 C .细胞毒性 T 细胞 D .细胞因子 is.n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 M 直接吞噬靶细胞 B . CTL 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C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 ADCC 19.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 .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1介导I 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 A. 巨噬细胞 B. 单核细胞 C. 肥大细胞 2.介导 I 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LTs ) C .肝素 3. 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 Fc & R I A .单 核细 胞、 巨噬细 胞 B .中 性粒细 胞、 () D.B 细胞 E. () 中性粒细胞 D . 腺苷酸环化酶 E. 前列腺素 () 肥大 细 胞 C . 中心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E .系统性红斑狼疮 () E. 过敏性哮喘 9.W 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 B .致敏淋巴细胞 C 10 .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川型超敏反应 A . 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补体 11.属于 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 () 血清 IgD .血清补体 E .中性粒细胞 () D .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 ) .接触性皮炎 D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 .输血反应 () E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四型。目前国内外由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速发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②发生快,消退亦快;③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组织细胞严重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 变应原(allergen)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IgE,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临床常见的变应原主要有:①药物和化学性变应原,如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它们是半抗原,进入机体与某种蛋白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变应原; ②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丝及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③食物变应原,如奶、蛋、鱼虾、蟹贝等食物蛋白或肽类物质;④近年来还发现有些酶类物质可作为变应原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如: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细菌酶类物质(如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哮

喘。 (二)IgE及其受体 1.IgE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并引发Ⅰ型超敏反应的部位。IgE的产生依赖于IL-4。变应原刺激的Th2型反应可产生大量IL-4等细胞因子,诱导特异性B细胞向IgE 类别转换并增殖、分化成产生IgE的浆细胞。 IgE为亲细胞抗体,与IgG不同,它可在不结合抗原的情况下,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 Fc受体(FcεRⅠ)结合,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IgE受体与IgE Fc段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两种:FcεRⅠ和FcεRⅡ。FcεRⅠ为高亲和力受体,FcεRⅡ为低亲和力受体。两种受体表达于不同细胞,FcεRⅠ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呈高水平表达,而FcεRⅡ分布比较广泛。临床上,特应性个体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高水平表达FcεRⅡ,同时血清中存在高水平分泌型FcεRⅡ。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mast cell)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在形态学上非常类似,均来源于骨髓髓样前体细胞。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皮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学时:4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学时:4 目的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I,II,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熟悉:I,II,III,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3.了解: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防止原则。 教学内容: 1.I型超敏反应的特征,参与细胞及分子,发生机制(致敏,发病,生物活性介质及其效应,晚期反应等) 2.I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及防止原则。 3.I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常见疾病。 4. II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常见疾病。 5.IV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常见疾病。 [本章主要内容] 一、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机体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病理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Cell和Coombs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Ⅰ型超敏反应,即速发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2.基本特点:(1)I、Ⅱ和Ⅲ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并通过血清中的抗体可被动转移给正常人。Ⅰ型超敏反应由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高亲和的IgE介导;Ⅱ型由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相结合的IgG或IgM参与;Ⅲ型为IgG或IgM与可溶性抗原形成一定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之后致病。Ⅳ型超敏反应是由T细胞介导,可通过T细胞而转移。(2)补体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Ⅲ型超敏反应。(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5)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 二、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1.主要特征:(1)由结合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介导。(2)速发速止,多为功能性紊乱。(3)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表现为过敏体质。 2.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花粉、尘螨和某些药物等变应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初次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此抗体可借助Fc片段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FcεR 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此阶段无任何临床症状,一般需1~2周。青霉素等化学药物多属于半抗原,需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后形成完全抗原,才能致敏机体。 (2)发敏和效应阶段:①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ab段特异性结合,介导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的IgE交联(桥联),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并释放储存的(如组胺、激肽原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及新合成的(如白三烯、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进而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亢进等临床表现。②Ⅰ型超敏反应具有时相性,早期反应发生在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几分钟内,大多属于功能性紊乱,经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由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合性FcεR I结合介导,释放的储存介质主要参与此反应过程,嗜酸性粒细胞对此反应有负反馈调节作用;晚期反应发生在再次接触抗原后的几小时或几天,伴有炎性病理改变。新合成的介质、细胞因子及嗜酸性粒细胞是主要的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