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

(完整版)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
(完整版)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

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摘要:

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我就结合自己的做法谈几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看法:首先就是要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乐于提问。

关键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是整数解决问题的总结,在这一阶段把整数解决问题中的一般解决问题和典型解决问题作了一个全面的汇总。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包含着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老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敢于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解决问题例2时,就结合我校运动会

开幕式我们年级所表演的体操队行进行教学的。再如,当孩子们学会辨认东南西北,有了空间方位知觉,就有必要让他们亲身体验方位知识,体会到知识本身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本中设计了让学生到操场上辨认八个方位的活动情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观察、描述、和交流来体验方位知识。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了阳泉1路公交路线图,让学生了解车的行驶方向,如果我们现在在一矿按怎样的方位就到了南山公园。然后再出示南山公园的平面图,提问:如果从西门进入公园,要游览水上乐园,四季亭,艺术广场和竹林这几个景点,你能设计出行走路线吗?你最喜欢这个公园的那几个景点,设计游览路线。

二、理清数量关系,体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是说情节,简单数量关系的分析容易被淡化,这是造成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景图突显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因为低年级学生需要更直观的形象记忆,所以可以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来分析数量关系。比如在教学“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多少”这种减法应用题,可以让学生用简单的图形的表示题目的数字,如8-3可以上面先画8个三角形,下面再画3个圆形,学生通过对比,感知8比3多了5,要用减法。同时可适当增加纯文字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

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倡导策略最优化。所以老师有必要设置一些题目,让有能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如“租船”,29人去坐船,每条小船能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小船?这道题可以有不同解法,大部分学生会用除法“29÷4=7(条)……1(人),余一个人,也需要租一条船,所以需要8条船,有些想法多的孩子就用了乘法,4×7=28人,还有一人,所以7条船不够,需要8条船。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了这道数学题,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而且还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知识真正的得到内化。

三、认真审题,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三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弱,耐心不足,部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状态,审题时十分粗心大意。平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注意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哪些是有用处的,哪些是不需要用到的。

四、训练学生,勤问、好问训练学生,

让学生有“心”问,有“胆”问,还应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想,使学生勤问、好问、有“时”问。这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基础。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估算除法”时,

如果让学生去说“被除数可以估成多少”,“商中间、末尾有0时”、让学生去说“为什么要商0”;学习“线段、直线、射线” 时让学生说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3.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4.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

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5.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

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努力让学生有心乐于提问、有胆敢于提问、有机会勤于提问、有脑善于提问,有架向上攀登。努力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培养,同时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