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总复习新版练习及答案2015(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语文总复习新版练习及答案2015(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语文总复习新版练习及答案2015(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必修1~5)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 (“悦”,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 (“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 (“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返”,返回) 12、请辞决矣( “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震”,震慑) 14、故振慑。(震)

15、设九宾 (“傧”,傧相 , 迎宾赞礼的人) 16、图穷而匕首见 (“现”,出现)

17、秦王还柱而走 (“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环,绕)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捧)

21、轲既取图奉之(捧)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捧)

23、卒起不意 (“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猝)

25、卒惶急不知所为(猝)

《鸿门宴》

26、距关 (“拒”,把守) 27、毋内诸侯 (“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 (“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早”,提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 ( “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 (“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

《赤壁赋》

3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凭”,乘) 34、山川相缪( “缭”,环绕)

35、举酒属客( “嘱”,劝人饮酒) 36、举匏樽以相属( “嘱”,劝人饮酒)

37、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溯”:逆水而上)38、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缭”:(连结,盘绕) 

39、举匏尊以相属(“樽”:酒杯) 40、杯盘狼籍(“藉”) 

《游褒禅山记》

41、长乐王回深父 ( “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必修三

《寡人之子国也》

4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毋”,不要) 4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4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斑”,花白 ) 4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途”,道路)《劝学》

46、虽有槁暴( “又”,再。 “曝”,晒) 4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智”,才智) 48、君子生非异也 (“性”,资质,禀赋) 49、輮以为轮( “煣”,用火烘木使弯曲)《过秦论》

50、合从缔交(“纵”。合从) 5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敝”,困顿,失败)

52、陈利兵而谁何 (“呵”,呵问) 53、始皇既没 (“殁”,死)

54、而倔起阡陌之中 (“崛”,崛起,兴起) 55、赢粮而景从 (“影”,影子)

《师说》

5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授”,传授) 57、或师焉,或不焉( “否”)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58、肉袒伏斧质。( “锧”,铁砧) 59、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 “否”)

60、臣愿奉璧往使( “捧”) 61、拜送书于庭( “廷”)

62、召有司案图( “按”,审察,察看) 6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熟”,仔

细)

6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穆”) 6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耶”,吗)

《苏武传》

66、畔主背亲( “叛”,背叛) 67、与旃毛并咽之( “毡”,毛织品)6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弆”,收藏) 69、法令亡常( “无” )

70、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沾襟”。 “诀”) 71、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72、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73、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乐。)

《张衡传》

74、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圆”) 175、傍行八道( “旁”)

76、一时收禽( “擒”,捕捉。)

必修五

《陈情表》

77、夙遭闵凶( “悯”,怜悯) 78、零丁孤苦( “伶仃”, 孤独的样子)

79、常在床蓐 (“褥”, 草席) 80、四十有四 (“又”)

二、古今异义(必修1~5)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动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个人)

《荆轲刺秦王》

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眼泪)

6、持千金之资币(礼物)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处境困难”)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袒露一只臂膀)

8、诸郎中执兵(宫廷的侍卫)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投击)

10、断其左股(大腿) 11、今闻将军之首 (用重金收买)

12、图穷而匕首见 (穷尽) 13、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容,原谅)

14、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投掷,投打)

《鸿门宴》

15、约为婚姻 (儿女亲家) 16、所以遣将守关者(……的原因)

17、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变故) 18、将军战河北 (黄河以北)

19、臣战河南(黄河以南) 2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鱼和肉,指被欺凌)

21、再拜献大王足下(两次) 22、沛公居山东时 (肴山以东)

23、而听细说(小人的谗言)

必修二

《兰亭集序》

24、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5、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赤壁赋》

26、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7、白露横江 (白茫茫的水汽)28、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游褒禅山记》

29、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3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平常,不一般)

3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 32、于是余有叹焉( “于”,介词“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

3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泛指求学的人)

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相对的)第二年)

3、因为长句 (因此创作)

4、暮去朝来颜色故 (神态、脸色、姿容)

5、老大嫁作商人妇 (年龄大)

6、凄凄不是向前声 (从前,刚才)

7、曲终收拨当心画 (在……中心) 8、铁骑突出刀枪鸣 (冲出来)

9、整顿衣裳起敛容 (整理) 10、去来江口守空船(去了以后)

《寡人之于国也》

1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 12、移其粟于河内。(黄河以内)

13、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 ) 14、弃甲曳兵而走。(跑,逃跑) 1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供养活着的人) 16、然而不王者。 ( “然”这样,“而”却,但是)

17、填然鼓之。(拟声词,模拟鼓声)

《劝学》

18、金就砺则利。(指金属制的刀剑) 1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验,检查)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的学问) 21、假舆马者。(借助,利用)

22、蚓无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 23、輮以为轮。(把……做成.)

24、声非加疾也。(大) 25、蟹六跪而二螯。(蟹腿)

26、用心一也。 (因为心思) 2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安置,安身)

28、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先秦时专指“长江”“黄河”)

《过秦论》

2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 30、赢粮而景从。 (担负,背负)

31、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 32、于是六国之士, (在这时)

3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吝惜;用来招致)

《师说》

34、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3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3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 3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38、吾从而师之。(跟随) 39、今之众人。(一般人)

4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2、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内亲外戚)

4、请指示王。(指给……看)

5、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

7、布衣之交。(平民) 8、左右欲刃相如。(左右的侍从)

9、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目光短浅) 10、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名词,约定、契约)

11、臣等不肖,请辞去。(不才) 1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门客)

《苏武传》

13、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14、皆为陛下所成就(提拔)

15、我丈人行也。(老人,长辈) 16、且陛下春秋高(年纪)

17、卧起操持。(同义复词,拿着) 18、以货物与常。(财物,礼品)

19、武等实在。(确实存在) 20、常从容淡静。(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21、欲因此降武。(趁这时) 22、独有女弟二人。(妹妹)

《张衡传》

23、不好交接俗人。(追求功名和富贵的人) 24、覆盖周密无际。(四周严密)

25、振声激扬。(清脆响亮) 26、伺者因此觉知。(凭借这个)

27、衡下车。(官吏初到任) 28、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有学问的人)

必修五

《腾王阁序》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县令)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

3、谁悲失路之人(同情)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困厄,处境艰难)

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远)

6、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这)

7、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第二次) 8、千里逢迎。(迎接)

9、俨骖騑于上路。(高高的路) 10、一介书生(个)

11、孟学士之词宗(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12、识盈虚之有数(定数)

13、彩彻区明(日光) 14、序属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

15、阮籍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16、君子见机(看见细微的征兆)

《陈情表》

17、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18、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19、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报答) 20、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优秀人才)21、臣之辛苦,(辛酸苦楚,苦衷) 22、臣欲奉诏奔驰(赶快往前)

23、拜臣郎中(尚书部的属官) 24、急于星火。(流星的光,比喻急迫)25、则告诉不许。(申诉) 26、寻蒙国恩。(不久)

27、除宦洗马。(授予官职) 28、刘夙婴疾病。(绕)

29.晚有儿息(子) 3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

31.人命危浅(不长) 32.日薄西山(迫近)

三、词类活用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晋军函陵 (n-v,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 使……灭亡)越国以鄙远(n-v,把……当边邑)

夜缒而出(名作状,在夜里)既东封郑(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肆其西封(扩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adj-v,损害)《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作状,用匣子)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认为迟)

又前而为歌曰(名作动,上前)乃朝服,设九宾(名作动,穿上朝服)

使使以闻大王(动使动,使……听闻)箕踞以骂曰(名作状,像簸箕一样)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adj-v,亲近)皆白衣冠以送之(n-v,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群臣怪之(意动用法,觉得奇怪)左右既前(n-v,上前)

断其坐股(砍断)

《鸿门宴》

①名词的活用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作状语,连夜)吾得兄事之(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作状语,像鸟翅那样)头发上指(作状语,向上)

间至军中(作状语,从小路)沛公军霸上(作动词,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作动词,称王)籍吏民(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作动词,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作动词,处罚)道芷阳间行(作动词,取道)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动,让…为王)

②动词的活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作使动,使……活)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动,使……止)

拔剑撞而破之(作使动,使……破)

③形容词的活用

沛公今事有急 (作名词,紧急情况)君安与项伯有故(作名词,老交情)

素善留侯张良(作动词,与……交好)

必修二

《兰亭集序》

映带左右(名作动,环绕)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形作名,贤士、年长的人、年少的人)

死生亦大矣(形容作名,大事)齐彭殇为妄作(形作动,把…看作相等)

辜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作动,把……看作一样)足以极视听之娱(副作动,穷尽)《赤壁赋》

①名词的活用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作动,打鱼砍柴)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作动,攻占)

歌窈窕之章 (歌,作动词,朗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作状语,向西、向东) 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以……为伴,以……友)

②动词的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舞动)泣孤舟之嫠妇(使动,使……哭泣)

哀吾生之须臾(为动,为……哀叹)

③形容词的活用

渺沧海之一粟(作动词,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之既白(作动词,显出白色)

《游褒禅山记》

①名词的活用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作动,筑舍定居)以故其后名之曰(作动词,命名)由山以上五六里(作动词,向上走)有泉侧出(作状语,从旁边)

②动词的活用

往往有得 (作名词,心得)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名词,所见景象)

③形容词的活用

入之甚寒,问其深(作名词,深度)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作名词,叫人迷惑的地方)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作动,走到尽头)火尚足以明也(作动词,照明)后世之谬其传(使动,使……错误)

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①名词的活用

填然鼓之(作动词,击鼓)然而不王者(作动词,称王)树之以桑(作动词,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作动词,穿上)王无罪岁(作动词,怪罪)养生丧死无憾矣(作动,为……办丧事)

②形容词的活用

谨庠序之教(作动词,认真从事)

《劝学》

①名词的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作动词,游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作状,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作状语,向上、向下)

②动词的活用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名词,河流)

③形容词的活用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作名,善行)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名词,高处)故木受绳则直 (作动词,变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动,使……走得快)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类词的活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相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捉) (2)名词活用为状语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劝学》)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三: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 2.动词的活用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 例:小学而大遗。(小: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4.数词的活用 数次活用为动词 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 例: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完整版)词类活用练习(含答案解释)

文言文小测系列专题:词类活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无不膝.行而前 C、欲东.下井陉击赵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沉.船,破.釜甑 A、水上军开入.之 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而相如廷.叱之 D、而耻.学于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项王军.壁垓下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 B、大王必欲急.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项伯杀人,臣活.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小.学而大.遗 C、积善.成德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后人哀.之而不鉴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牛困人饥日已高.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D、足下深沟高垒,坚勿与战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必修三词类活用1

词类活用 《指南录后序》 A.名词作状语 1、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2、予分当引决分:按本份 3、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4、日与北骑相出没日:在白天 5、夜趋高邮夜:在晚上 B.名词作动词 1、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2、则直前诟(gòu)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3、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为……作序 4、道中手自抄录手:亲手 5、名曰《指南录》名:命名 C动词作名词 1、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巡徼:巡徼的人 D形容词作动词 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五人墓碑记》 A名词活用 1、去今之墓而葬焉墓,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2、其疾病而死,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 3、为之声义声,名词用如动词,伸张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名词动用,出任……巡抚 5、缇骑按剑而前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6、显荣于身后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8、而为之记记,名词动用,作记 9、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名词动用,用盒子装 B形容词/副词活用 1、激昂大义激昂,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2、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明 3、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形容词用如名词,远近的百姓 4、则尽其天年尽,副词用如动词,享尽 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先,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 C动词活用 1、不敢复有株治株治,动词用如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2、安能屈豪杰之流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 3、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离骚》 A名词作动词 1、名余曰正则兮名,名作动,取名 2、字余曰灵均字,名作动,取字 B形容词作名词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作名词,美质 C动词作名词 1、纫秋兰以为佩佩,动词作名词,佩戴在身上的饰物 D名词作状语 1、朝搴阰之木兰兮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2、夕揽洲之宿莽;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烛之武退秦师》 A名词作状语 1、夜缒而出夜,表时间,在晚上 2、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3既东封郑东,表处所,在东边 B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与郑人盟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C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1、既东封郑封: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2、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D动词作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E动词的使动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2、烛之武退秦师使动,退,使……退却 F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7词类活用答案

词类活用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名词活用知识点规律说明,系统全面掌握名词活用现象相关知识。 2.复习课内名词类活用现象,丰富课内相关积累。 3.加强训练,提高课外名词知识运用及考查的能力。 【学习要点】 1.名词活用相关语法知识。 2.识记课内名词活用现象。 一、高考考点示例 例1.【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18.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自圆.其说 B.不胫.而走 C.降.龙伏虎 D.貌.合神离 例2.【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自垣内视之,则系干之别枝若虹之垂地,首尾无端不可测。居人以为神,祠而祀之。 18.下列加点词与“祠而祀之”中的“祠”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A.会天雨.,道湿不可行 B.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 道.芷阳间行 E.侣鱼虾而友.麋鹿 例3.【2012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2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例4.【2012年上海秋季高考卷】 1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2)布衣 ..草履而牧羊() 二、考点简析 第1、2例以选择题形式辨析实词的活用情况,重点是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其它活用情况,第1例中“鬼”、“禨”与B项中的“胫(长腿)”都应该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的意思。其它的“病”是使动用法,“使……成为病态”;“舟”是名词作状语,乘船,表明出行的的方式,凭借的工具;“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圆”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圆”;“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貌”,名词做状语,在外表上。第2例中的的“祠”与A项中的“雨(下雨)”、D项中的“道(取道)”是名词作动词。 第3、4例是同一年中对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知识点的集中考察,虽然题型不同,但难度不高,主要检测学生的灵活性。例3中,“妻”活用为动词,根据语境是“嫁作妻子”的意思;例4中,“布衣”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穿布衣”,前后语境明白晓畅。该题的失分主要在于学生“想当然”地把该词往文化常识上靠,解释为“平民”,缺乏对词语在语境中含义的斟酌。 【课内整理】请把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加点,并在括号内解释1.名我固当(名:称呼,命名)《种树郭橐驼传》 2.病瘘(病:患……病)《种树郭橐驼传》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种树郭橐驼传》 4.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指甲掐)《种树郭橐驼传》 5.而卒以祸(祸:遭受祸害)《种树郭橐驼传》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绳:约束)《病梅馆记》 7.而江浙之梅皆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8.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9.试使斗而才(才:显示才能)《促织》 10.杖至百 (杖:用杖打)《促织》 11.大喜,笼归(笼:用笼子装着)《促织》 12.上于盆而养之(上:放)《促织》

古汉语练习答案(词类活用)

一、以下是从《史记·苏秦列传》中依次摘出的句子。请指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说明活用的条件,并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 1、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致力”,与“工商”构成动宾关系。译文:按照周国人的风俗,大家都经营产业,致力工商,把谋取十分之一二利润作为谋生的手段。 2、禹无百人之聚,而王诸侯。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与“诸侯”构成动宾关系。译文:夏禹聚集的人数没有一百人,却统率了天下诸侯。3、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臣”活用为动词,“臣人”意思是“使别人称臣”,“臣”为使动用法;“臣于人”意思是“对别人称臣”,“臣”用如一般动词。 4、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 洹水:水名,在今河南省北境。通质:交换人质。刳:剖开并挖空,此泛指宰杀。名词用“而”连结时,一般活用为动词。“盟”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结盟”、“订立盟约”。译文:让天下的将领和卿相在洹水边上会盟,互相交换人质,宰杀白马来订立盟约。 5、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宾:通摈,排斥,弃绝。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

词,意思是“合纵”。译文:六国合纵相亲,共同对抗秦国,那么秦国的军队一定不敢走出函谷关来危害山东各国了。 6、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犀首:本魏国武官名,此指魏人公孙衍,当时在秦作官。龙贾:魏将。雕阴:地名,在今陕西甘南县南。“兵”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兵”(方位名词“东”作状语)。名词放到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译文: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活捉魏国将领龙贾,攻取魏国的雕阴,并且打算向东方用兵。 7、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逆:接受。“市”活用为动词,购买。译文:拿有限的土地去迎合无止境的贪求,这正为通常所说的买下怨恨结下祸根的意思。 8、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而孤秦。 “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词,合纵。“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孤立”。译文:所以替大王您考虑,没有哪个赶的上六国合纵相亲以孤立秦国更好。 9、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帝”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帝”。译文:合纵成功就能让楚国称王,连横成功就会使秦国称帝。 10、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相”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任相国”。译文:苏秦做了合纵联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词类活用答案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答案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 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29、未果,寻病终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30、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 3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32、恵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幅:名词做动词,赐福,保佑。 34、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5、肉食者谋之,又何加间焉间:名词用作动词,参与。 36、驴不胜其怒,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踢。 3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38、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 39、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 4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41、行舟绿水前行:名词用作动词,前行。 4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4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 44、造化钟神秀钟: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45、浑欲不胜簪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 46、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47、客此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8、大雪三日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一、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 3、天雨墙坏(雨,下雨)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 5、其家甚智其子(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 8、愿为市鞍马(市,买)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名词作状语 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 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4、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 5、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 6、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7、面刺寡人者(面,当面)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9、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 10、箪食壶浆(用箪,用壶) 11、乃丹书帛(用朱砂) 二、动词活用 动词作状语 1、几处早莺争暖树(争) 2、忽啼而求之(啼,哭着) 3、跳往助之(跳,跳着) 动词作名词

必修1~5词类活用归纳

必修1~5词类活用归纳 必修一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边邑 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既东封郑(封,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肆其西封(肆,形容词作动词,扩张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作动,损害 第5课《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迟 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上朝服 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使……听闻 箕踞以骂曰(箕,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次作动词,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头发上指(上,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左右既前(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断其坐股(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砍断 第6课《鸿门宴》 ①名词的活用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作状语,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作状语,像鸟翅那样

间至军中(间,作状语,从小路 沛公军霸上(军,作动词,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作动词,称王 籍吏民(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目,作动词,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刑,作动词,处罚 道芷阳间行(道,作动词,取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让…为王 ②动词的活用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作使动,使……活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使……止 拔剑撞而破之(破,作使动,使……破 ③形容词的活用 沛公今事有急(急,作名词,紧急情况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作名词,老交情 素善留侯张良(善,作动词,与……交好 必修二 第4课《诗经》两首 ①名词的活用 其黄而陨(黄,作动词,变黄 雨雪霏霏(雨,作动词,下 夙兴夜寐(夙、夜,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岂不日戒(日,作状语,天天 ②形容词的活用 三岁食贫(贫,形容词作名词,贫乏 ③数词的活用 士贰其行(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二三其德(二、三,使动,使…三心二意 第5课《离骚》

词类活用练习

词类活用练习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词类活用练习 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 、妣,先大母婢也,乳. 二世。 C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 、火尚足以明. B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C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 、无乃尔是过. 与 C 、刑.人如恐不胜 D 、年十七,好. 古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 、拔剑撞而破.之 B 、骊山.北构而西.折 C 、天下云. 集响应 D 、道. 芷阳间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 、侣鱼虾而友. 糜鹿 C 、序八州而朝.同列 D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 、且夫天下非小. 弱也 C 、小.学而大遗 D 、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 、歌.窈窕之章 B 、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 C 、则其至.又加少矣 D 、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 、却.匈奴七百余里 B 、上. 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吾得兄.事 D 、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 、覆道行空,不霁何虹.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沛公军. 霸上 D 、此其志不在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 、既来.之,则安.之 B 、襟.三江而带. 五湖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交戟之卫士欲止. 不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 、族.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 、下. 江陵 C 、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D 、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 C 、以愚.黔首 D 、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 、后世必为子孙忧. C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 、秋毫不敢有所近.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必修1-5词类活用(教师答案版)

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之粤教版必修1—5词类活用三、请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词的含义,试试吧! (一)名词作动词 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取名;取表字。 2.杂彩三百匹,广交市.鲑珍:买。 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坐辇车 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5.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8.前辟四窗,垣墙 ..周庭:砌上墙。 9.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吃饭。 10.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 11.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 1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向上飞;落下来。 13.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总结。 14.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摆酒。 1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作歌。 1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击鼓。 17.王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1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 1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罪。 2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游泳。 21.过.秦论:指出……的过失。 22.诸侯恐惧,会盟 ..而谋弱秦:集会结盟。 23.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24.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水缸做(窗户),用草绳栓住(门枢)。2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学习。 26.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怪罪。 27.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居……之下。 28.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驻扎。 29.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30.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口。 31.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3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敬酒。 3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4.晞一营大噪,尽甲.:穿上铠甲。 35.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致辞。

(综合知识)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综合知识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大家都知 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 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常识 古代汉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词类活用答案

高三文言文知识复习词类活用 【复习参考书目】《高一上语文课本·附录》 一、在文言文中,名词可以单独修饰动词用作状语。请划出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说明其作用,并加以解释。 例:而相如廷叱之(表处所)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1.天下云集响应表特征像云那样像回声一样《过秦论》 2.赢粮而景从表特征像影子那样《过秦论》 3.其岸势犬牙差互表特征像犬牙似的《小石潭记》 4.人皆得以隶使之表态度当作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表态度像对待兄长似的《鸿门宴》 6.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表工具用盒子《荆轲刺秦王》 7.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表工具用(乘)辇车《阿房宫赋》 8.呈卷,即面署第一表方式当面《左忠毅公逸事》 9.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表方式亲手《项脊轩志》 10.谁得而族灭也表方式整族的《阿房宫赋》 1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表处所从侧面《游褒禅山记》 12.内立法度,务耕织表处所在国内《过秦论》 13.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表时间按时《秋水》 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时间每天《劝学》 15.项王则夜起,饮帐中表时间在夜里《垓下之围》 1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表时间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六国论》 17.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表方位对上对下《左忠毅公逸事》 18.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表方位在上面《与朱元思书》 19.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王表趋向向东《垓下之围》 20.对此欲倒东南倾表趋向向东南方《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在文言文里,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会当作一般动词来使用。请划出下列各句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加以 解释,试归纳活用的规则。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穿戴白衣白帽穿上丧服《荆轲刺秦王》 2.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插上《训俭示康》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称《游褒禅山记》 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晾干《捕蛇者说》 5.乃使其从者衣褐穿《廉颇蔺相如列传》 6.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用盒子装《伶官传序》 7.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做人质《荆轲刺秦王》 8.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游泳《劝学》 1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识其本名《游褒禅山记》 1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向东(进发)《垓下之围》 12.客逾庖而宴吃饭《项脊轩志》 13.荆轲笑顾舞阳,前谢曰上前去《荆轲刺秦王》 14.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手指目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吃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6.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看《口技》 1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把破瓮当作用绳子系《过秦论》 1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玉石、金字、珍珠当作《阿房宫赋》 1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记下《桃花源记》 20.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得《陈涉世家》 三、在文言句中,形容词后面如果带宾语,而本身又不是使动、意动或为动用法,就活用为一般动词。有时,形容词 在句中不表示某一性质、状态、特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特征的动作行为,也活用为一般动词。划出下列各句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形容词,并解释。

词类活用之一

词类活用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的常性,词有定类:某一个词属于摸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如: 人、树、山、火、水,这些是名词通常作主、宾、定。 视、走、听是动词,通常作谓语。各类词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固定的,这种情况古代与今天基本一致,但古代汉语在词类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便是实词的活用。 什么叫实词的活用呢? 就是某个词原属甲类,但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却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结构特点,临时当作乙类词来使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这里“水”本是名词,根据名词作谓语名词的语法特点。它不能受能愿动词修饰,不能做位于,但在这里它受了能愿动词的修饰,作了谓语。这是名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是把名词临时当作动词 ◎二.活用主要包括: (一).名词用为一般动词 (二).形容词用为一般动词 (三).使动用法(形、动、名) (四).意动用法(形、名) (五).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 (六).名称用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称在意动的语言结果中临时应为一般动词。这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在什么情况下,名词或用为动词呢? 1.两各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就必定有一个是名词活用。 例如: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目:指用眼睛示意。 ②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留侯世家》 ③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④许子冠.乎?《孟子》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便活用为动词 (名词一般不修饰代词,因此,名词跟后面的代词一般不构成修饰关系,另外,一般也不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只要名词后面出现了代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后用作动词)代词就是它的宾语。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答案

1、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使动,使……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③序八州而朝同列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六. 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②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 《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 “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动用法。使……活。 7.乘车,从吏卒。《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存活) 十. 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 ① 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使……变小) ②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昂”,高,即“使其值昂”)/(形容词+ 宾语/名、代) ③ 4.数词的使动用法。 ④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使……二三) ⑤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 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⑥ 三、活用为意动词在文言文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 动关系,在文言词法中叫意动用法。 ⑦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一种,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 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 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就是意动,是根据意思加上去的。意动中的" “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⑧ 活用为意动词: ⑨ ⑩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当作……/以……为……)(名+名)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2.十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 “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21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

词类活用(练习含教师版)

词类活用练习 第一组: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无不膝行而前 C、欲东下井陉击赵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沉船,破釜甑 A、水上军开入之 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 B、天下苦秦久矣 C、而相如廷叱之 D、而耻学于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项王军壁垓下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 B、大王必欲急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项伯杀人,臣活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小学而大遗 C、积善成德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等死,死国可乎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C、后人哀之而不鉴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牛困人饥日已高 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D、足下深沟高垒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公始常欲奇此女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3、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④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粪土当年万户侯⑥生死而肉骨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⑧籍吏民,封府库 ⑨六王毕,四海一⑩李牧连却之 A、①④⑩/②③⑦/⑧⑤/⑥⑨ B、①④⑧/②③⑥⑩/⑤/⑦/⑨ C、①④⑧/②③⑦/⑤⑥/⑨/⑩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⑩//⑧⑨ 14、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患志之不立②羞与绛、灌等列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诸候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不能容于远近⑥秦孝公据函之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⑧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7专题复习之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古代汉语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活用作动词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活用为使动词 1.名词的使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三)活用为意动词 1.名词的意动用法。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数词的意动用法。 二、活用为状语 1.名词作状语。 2.动词作状语 三、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四、为动用法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范增数目项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1、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2、能愿动词+名词/数 3、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4、名+名/代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