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练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练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练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辐射干燥指数

辐射干燥指数=R/Lr,式中,R为年辐射平衡;L为蒸发潜热;r为年降水总量。

2.纬度地带性

各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3.耗散结构

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4、地球表层

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5、自然区是

在发生上相同又能表现自然地带特征的区域。在它的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构造、地形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地方气候、土壤类型、生物群落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体有规律地典型地重复出现。

6.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7.波尔兹曼统计熵

公式是S=klnΩ,其中S为波尔兹曼统计熵,k为波尔兹曼常数,Ω为热力学几率或无序度。

8.干湿度地带性

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9、平亢地

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

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10、水迁移元素:以简单的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通过水圈进行迁移的元素。

11、自然地理区划:一方面要把具有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有规律的地域联系的自然地理单元自下而上地合并联结起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的共同性、自然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区域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地划分开来。

12.季节节律

由于地球公转而出现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以季节(年)为周期的节律性变化。

13.旋回性节律

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14.阶段性节律

是指生物类群在周期性或旋回性变化的背景上,以一定阶段为周期表现出的突变性的重复。

15.负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是抑制系统偏离原状态则称为负反馈。

16.正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加剧了系统脱离原状态则为正反馈。

17.天然环境

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

18.人为环境

自然条件经过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2.“七山一水二分田”代表的是一个区域的(土地结构)。

3.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

4.综合自然区划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5.地球表层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

6.自然地理系统最先出现的圈层是(大气圈)和(岩石圈),而后出现(水

圈),再后出现了(生物圈),与此同时,地球表层的最后一个自然圈层(土壤圈)也产生了。

7.综合自然区划的三个一般性原则是(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轭性原则)。

8.土地分级单位自下而上可分为(相)、(限区)和(地方)。

9.(正)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负)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10.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如下四种:(供给功能)、(处置功能)、(抵制功能)和(保存功能)。

11.辐射干燥指数R/Lr的变化从0→4,景观由森林、(草原)、半荒漠变成(荒漠)。

12..(大气)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绿色植物)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13.岩石地形复合体为自然地理系统提供(疏松物质和化学元素)。

14.彼列尔曼根据化学元素迁移条件,把地表面上各种各样的形态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残积处境)、(水上处境)、水下处境。

15.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

16.地域分异主要指:(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及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17.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结合原则。

18.地带性区划单位从高级到低级为:(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19.山坡面按其形态可分为直坡、(凸坡)、凹坡和凹凸坡。

20.影响土地评价的因子有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

2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22.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23.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目前己知最大地震不超过(8.9里氏级)里氏级。

24.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

25.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等温线)表示。

26.局地环流包括(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地方性风。

27.(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

29.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30.风对地表细粒的作用有(风蚀作用)、(搬运作用)、(风积作用)三种形式。

31.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地貌类型。

三、单项选择题

1.地球表层的能量基础是(A)。

A.太阳能 B.生物能 C.水能 D.风能

2.对于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C)是最主要的动因。

A.空气 B.水 C.生物有机体 D.土壤

3.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C )。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4.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是(C)。

A.大气 B.水分 C.有机界 D.土壤

5.形成地貌基本格局的能量因子是(B )。

A.太阳能 B.地球内能 C.潮汐能 D.生物能

6.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B)。

A.原始共生阶段 B.和谐共生阶段 C.改造自然阶段 D.顺应自然阶段

7.(B )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A.大气 B.岩石地形复合体 C.水分 D.有机界

8.地球表层的能量基础是( A)

A.太阳能 B.生物能 C.水能 D.风能

9.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C)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10.当一个系统对周围环境输出过多的能量和物质,从而使系统因满足不了最低需求而使系统受损,这种损伤功能类型称之为( B)

A.进料过多 B.泄漏 C.进料不足 D.阻塞

11.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下列那种不是对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C )

A.自然带 B.自然亚地带 C.自然地区 D.自然地带

12.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汉书·地理志》 B.《管子?地员篇》 C.《梦溪笔谈》 D.《禹贡》

13.综合自然区划中特有的关键性原则是:C

A.发生统一性原则 B.相对一致性原则

C.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D.区域共轭性原则

14.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为:C

A.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省—自然州

B.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州

C.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D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

15. 贯彻发生学原则的主要区划方法是:( C )

A.地理相关分析法 B.类型制图法

C.古地理方法 D.主导标志法

16. 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B

A.地球内能 B.太阳能 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

17. 土地分类单位自上而下为: A

A.科—属—种 B.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 C.相-限区—地方 D.级—亚级单元

18. 土地分级单位自上而下为: B

A.科—属—种 B.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 C.相-限区—地方 D.级—亚级单元

19.下列单位中,属于地带性单位的是:A

A.自然地带 B.自然地区 C.综合带 D.自然州

20.下列哪个单位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A

A.自然地带 B.自然带 C.自然地区 D.自然州

2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A

A .《管子?地员篇》

B .《汉书?地理志》

C .《宇宙》

D .《地学通论》

22. 系统的最主要特征是:A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层次性

D .相关性

23.综合自然区划中特有的关键性原则是:C

A. 发生统一性原则 B .相对一致性原则

C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D .区域共轭性原则

24. 完整的垂直带谱其顶带应该是:A

A.永久冰雪带

B.基带

C.树线

D.高山草甸带

25. 季节节律的显著程度随纬度增加而( ),昼夜节律随纬度的增加而( ):B

A.增加 增加

B.增加 减少

C.减少 减少 C.减少 增加

四、简答题

1.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答:①地球的外能与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

2.画图说明正反馈,并说明正反馈的作用。

答:当正因果反馈环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反馈环中各个环节的连锁反应,加强了这种变化趋势,使其脱离初始状态,这种在变动中起自我增强的作用是正反馈环的作用。以下图为例:

+

—猫的数量 鼠的数量

灭鼠药的数量 + —

3.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答:支配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进来。

自然地理环境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天文因素与地球因素共同作用,支配了自然地理环境演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基本规律。自然地理环境附近的地圈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

4.地区性的表现有哪些?

答:地区性是在一定的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如中亚热带自然地带内部由沿海到内陆存在这样的差异:

东部(浙、闽)沿岸是台风侵袭的范围,暴雨影响很大;

中部(湘、赣)是夏季受伏旱控制的地区,炎热干旱,秋末冬初等季节受寒潮影响较大,春季常出现倒春寒;

西部(川、贵)降水比较均匀,降水强度不大,多云雾,形成比较阴湿的气候。

5.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1)水圈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参与各种各样的自然地理过程

(2)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并且是供生物生存的环境的组成部分(3)水是自然地理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水可以做溶剂也可以做原料,参与大部分自然地理过程。如元素的迁移、生物光合作用等。

(4)水在地球表层的物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物质进行搬运,参与能量的固定转移。

6.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1)有统一的自然地理过程,一个自然区只有一个自然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不同,

则产生不同的自然区

(2)自然区既体现地带性特征,又体现非地带性特征。

(3)拥有完整的系列和组合方式

7.地球表层整体性的表现形式。

(1)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交换,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影响。

(2)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是在水、生物、土壤、大气等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

(3)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自然系统中某一条件,将产生系列的效应。

(4)地球表层有稳定的结构,包括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8. 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建立起一定的结构,从而完成一定的功能、形成整体效应。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实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功能和整体效应的重要过程;

②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换与传输。如水的循环,植物的光合作用;

③物质循环与物质平衡不可分割。不平衡,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出现物质循环、能量传

输,最终又达到相对平衡;

④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如生物循环、水循环。

9. 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变的基本特点

①演化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②演化是不断重复的节律过程

③演化是前进与节律的统一过程

10. 综合区划的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之间有什么关系?

主导因素原则与综合性原则并不矛盾:

综合性原则强调在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区域的各组成要素和地域分异因素。

主导因素原则强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查明某个具体自然区域形成和分异的主导因素。

基于上述认识,有的自然区划工作者把这两个原则合称为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原则

11.科学的土地概念包含哪些内容?

土地概念包括下列内容:

(1) 土地具有—定的综合自然特征。这主要取决于其组成成分相互作用所体现的整体性特征。

(2) 土地是具有一定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的地段,其规模随土地等级的大小而不同,在空间上彼此存在—定的镶嵌组合关系,即地域结构关系。

(3) 土地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受自然规律制约,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4) 土地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除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定的经济利用价值。因此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利用和改造。

12.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什么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非常密切:

(1) 结构是保证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的渠道。

(2) 功能是维持结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没有无结构的功能,也没有无功能的结构。

13.地方性与地带性、非地带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1) 地带性——就是由于地球形状、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2) 非地带性——是指由于地球产生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有规律分异。

(3) 地方性——就是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由局地分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陆地表面小范围、小尺度的分异规律性。

五、论述题

1.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是怎样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如何协调发展?

答: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①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②人类的三大种族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③人口分布和人口质量的自然地理因素:④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阻延作用。

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

①对于地表状态的改变;②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③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

④对生态平衡的改变;⑤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

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促进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途径: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振兴经济发展,改进增长方式;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开展自然地理环境建设。

2.一般系统的熵变化是怎么构成的?各部分各起着什么作用?

答:(1)对于开放系统,熵的变化规律可以用著名的普里戈金方程表达:

ds=dis + des

式中:ds——系统中熵的变化;

dis——由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变化,也称熵产生;

des——通过系统的边界输入的熵,也称熵流。

(2)各部分所起的作用:

熵产生dis总是大于或等于零,它使系统向无序化方向发展。

熵流des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零,

当熵流des大于零时,加速了系统向无序化方向发展;

当熵流des等于零,该系统为孤立系统,ds=dis≥0,由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逐渐增加,系统向无序化方向发展;

当熵流des小于零时,可以抵消系统内部产生的熵,甚至可以超过它,使系统越来越有序,保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

des <0,des < dis时,ds>0,系统处于退化状态;

des <0,des =dis时,ds=0,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des <0,des >dis时,ds<0,系统复杂化或生长出新的系统。

3. 试述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有何异同。

答:①概念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垂直地带性---随地势高度的变化,沿垂直方向呈水平环带状的地域分异,受

水平地带性影响,又不同于水平地带性。

②相似性:a.带谱相似,但方向不同 b.成因相同

③差异性:a.自然带的宽度不同 b.湿度变化不同 c.光照不同 d.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不同

4.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①支配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进来;

②自然地理环境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不断进化发展,并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

③宇宙因素和行星因素合称为天文因素,天文因素给予自然地理环境以数学规则性的影响,使得自然地理过程出现周期性和地带性;地球因素破坏规则性,两者共同作用,支配自然地理环境演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基本规律;

④自然地理环境附近的地圈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

5.黑土退化原因分析:

黑土是发育于暖温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土壤类型。我国黑土主要发育在东北区。黑土的退化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变迁而使黑土成土条件缺失。二是人类活动、耕作而导致黑土退化。

1、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引起的黑土退化

黑土的形成是由于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我国黑土分布在东北地区,原来是沼泽地开发形成,长期无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条件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干冷。腐殖质形成,分解缓慢,经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巨厚的黑土。随着自然地理环境变迁,气候因素改变,黑土地区温度升高快,腐殖质分解过度,使积累量逐渐减少,而黑土地区的植被变少,产生的动植物残体减少,也减少了腐殖质的来源,黑土的形成受到影响,消耗增加,引起退化。

2、人类活动引起黑土退化

人类活动是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人类大面积的开垦黑土用于耕作。破坏了黑土地区的原生植被和自然地理环境。不合理的开垦利用方式,加速了黑土的退化,使土层变薄。(2)人类耕作使黑土的积累过程受到干扰。种植作物,收获之后归还土地

的有机物残体极为稀少,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有机物补充,而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只能由积累的腐殖质释放,只“出”不“进”,黑土不能积累,土层变薄,黑土退化。

(3)人类使用化肥、农药破坏了黑土,尤其是农药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导致有机物难以分解,土壤生物死亡增加,黑土得到有机残体的量减少。(4)人类耕作使黑土裸露;易受流水作用、风沙侵蚀,加速了黑土的流失

6.简述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

导致地域分化和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因素,称为地域分异因素。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

一个是来自地球外部,即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布因素称为地带性分异因素(或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另一个来自地球内部,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等导致不沿纬度方向的分异,称为非地带性分异因素(或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

自然地理综合练习题(一)

一、选择题 下图中图1为“某大陆地形剖面”,图2为“某假想陆地的部分图”,图3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4题。 1.根据图1中所示大气环流状况判断,此时,下列现象可信 的是 A.秘鲁沿岸海水异常升温,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B.图中C地草类葱绿,动物大规模向南迁移 C.开普敦天气晴朗,好望角附近海域风平浪静 D.恒河河水量大增,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2.图1大气环流所示季节,半年后图2中小岛F西海岸的气候特征正确的是A.月平均气温大于0℃,降水量较大B.月平均气温小于0℃,降水量较大 C.月平均气温大于0℃,降水量较小D.月平均气温小于0℃,降水量较小3.若黄赤交角为0°,图2中甲乙丁戊所代表的气候类型不再存在的是 A.甲B.乙C.丁D.戊 4.在图l大气环流所示季节,图3中地球绕日公转处在轨道上的位置大约应为A.a B.b C.c D.D 图6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地貌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虚线表示不可见。回答第9~10题。5.图中P等高线的数值为 A.712米B.713米 C.714米D.715米 10.图示地貌形成原因是 A.岩浆喷发冷却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D.流水作用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模式图,完成7~8题。 7. 若AB线是30度纬线,则这个海域肯定位于 A.南半球 B.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8. 如果该海域完全位于东半球,则下列洋流属于此环流的是 A.千岛寒流B.西澳大利亚寒流 C.拉布拉多寒流D.加那利寒流 读下边模式示意图,完成9~10题。

9. 若该图表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圈示意图, 为近地面风带,则 A.①气压带主要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B.②为干冷气流 C.③气压带控制下多锋面气旋 D.④盛行偏西风 10. 若该图为太平洋环流示意图,且甲地附近全年昼夜等长,则 A.①洋流沿岸形成热带荒漠景观 B.②洋流为暖流 C.③洋流流经处渔业资源丰富 D.④洋流为北赤道暖流 地壳运动可以留下许多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在山东省临沂大地上,沂河和沭河平行南流,被人们亲切称为“姊妹河”,据此回答11~12题。 11.双河并流奇观与地质构造有关,试分析右图中四幅图表示正确的是A.甲B.乙C.丙D.丁 12.该“姊妹河”与塔里木河均在夏季进入汛期,原因是 A.均受夏季风影响B.均受高温影响 C.分别受夏季风和高温影响D.分别受高温和夏季风影响 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某河段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该河段的主航道应位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仅从自然因素考虑,该河段航运量最少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A为沉积岩B.C为岩浆 C.D为岩浆岩D.E为变质岩 15.图中各个数码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理学 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2.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3.自然环境 答:自然环境是指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综合体。其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

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另一部分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那些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和强度,而其本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因此,无论是人为环境还是天然环境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4.经济环境 答: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来评价,这种地域特征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这种地域则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二、简答题 什么是地理环境? 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2)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1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 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 、类型:(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和规模划分)(1)大循环:海陆间循环(2) 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3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依次所需要的时间。 4 、效应:(1)地球圈层构造(2)全球气候(3)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4)生 态平衡(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水量平衡 1 、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 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 2 、方程及意义:(1)全球:海上降水量+陆上降水量=海上蒸发量+陆上蒸发量 (2)海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海上蒸发量(3)陆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陆上蒸发量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量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三、海与洋 1 、洋与海的概念区分:(1)洋: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2)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成为海。 2 、海的类型: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四、海水的化学成分 1 、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2 、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 、影响盐度的因素:大洋盐度一般在33~37之间,因受降水、蒸发和入海径流 的影响而发生区域变化。盐度=0.03+1.805*氯度 五、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1 、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海水对蓝光吸收少,海水中质 点对蓝光散射强烈。 2 、透明度:近海岸低,大洋腹地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含参考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各要素的变化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下列体现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火山喷发喷出的尘埃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 B.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而西北内陆干旱 C.在热带草原中生活着善跑便于迁徙的长颈鹿、羚羊等动物 D.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A.蒸发量减少B.下渗量减少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3.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自然灾害减少 C.生物多样性增加D.土壤肥力下降 2019年4月以来,我国多地发生森林火灾,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我国森林火灾呈现火势大、灭火难的特点.计划烧除是指在经营和保护森林中,通过控制火强度,在规定范围内,烧除林区内积累的可燃物,达到预防森林火灾、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等多目的的科学用火。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我国近年来森林火灾呈现火势大特点的人为原因是

A.枯枝落叶分解产生易燃气体,加剧火势 B.林区植被以松、柏类为主 C.生活用能源从薪柴向其他能源转变 D.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枯枝落叶积累多 5.计划烧除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A.不利于促进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转化 B.可以防治病虫害,促进森林更新成长 C.在较短时期内,有利于森林植被的恢复 D.可直接提高森林叶子的光合效率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质因素 B.人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植被因素 7.4-6月份,导致该河流深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温②降水③泥沙淤积④地壳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4-6月河床抬高,水位上升B.8月水量减少,泥沙淤积 C.4-6月河水侵蚀作用增强D.6月水量大,含沙量大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 月 七 月 一 月 七 月 全 年 ①23° 08′②39° 48′③48° 58′

4.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着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 11据图4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自然地理学课堂练习题

一.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海陆分布不均匀,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大陆海拔高度与海沟深度差别悬殊 3.岛屿与海沟近乎对应分布 4.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亦在地表进行。 5.固、气、液态物质共存于地表,并相互转换 6.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7.地球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8.地球表面存在复杂的物质分异 9.地表是人类活动的场所。 二.名词解释:克拉克值, 矿物,岩石,层理,节理,断层,构造运动,地质构造,相对年代法,绝对年代法 丰度: 化学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 克拉克值: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 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养龟立铁盖,那甲美,哈哈)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层理:是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的成层性 节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节理面的性质叫节理. 节理和断层:岩石因所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节理,破裂而发生明显位移的则叫断层。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构造圈 地质构造:岩层或者岩体经过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三.试述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产状、结构与构造、主要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结构岩浆冷却速度:慢快; 结晶:粗细; 显晶质:熔岩较慢冷却充分结晶形成 →伟晶(>10mm ) →粗粒( 5 ~10mm ) →中粒( 2 ~5mm ) →细粒(0.2 ~2mm ) 隐晶质:(显微镜下可见)熔岩较慢冷却形成 玻璃质:岩浆快速冷却来不及结晶的结构 斑状结构:岩浆冷却速度先慢后快 ◆构造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东北师范大学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平亢地 2. 水迁移元素 3. 自然区 4. 地球表层 5. 自然地理区划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如下四种:()、()、()和()。 2.地球表层的界限是上至(),下至()。 3.()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A.大气 B.岩石地形复合体 C.水分 D.有机界 2.地球表层的能量基础是() A.太阳能 B.生物能 C.水能 D.风能 3.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4.当一个系统对周围环境输出过多的能量和物质,从而使系统因满足不了最低需求而使系统受损,这种损伤功能类型称之为()A.进料过多 B.泄漏 C.进料不足 D.阻塞 5.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下列那种不是对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A.自然带 B.自然亚地带 C.自然地区 D.自然地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2. 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3.地球表层整体性的表现形式。 五、论述题(共30分) 黑土退化原因分析 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 平亢地: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2. 水迁移元素:以简单的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通过水圈进行迁移的元素。 3. 自然区:是在发生上相同又能表现自然地带特征的区域。在它的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构造、地形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地方气候、土壤类型、生物群落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体有规律地典型地重复出现。 4. 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5. 自然地理区划:一方面要把具有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有规律的地域联系的自然地理单元自下而上地合并联结起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的共同性、自然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区域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地划分开来。 二、填空题 1.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如下四种:(供给功能)、(处置功能)、(抵制功能)和(保存功能)。 2. 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 3. (大气)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绿色植物)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 (正)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负)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三、选择题 1.B 2.A 3.C 4.B 5. C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综合练习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综合练习题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六章测试题 1.读亚洲河流、气候分布图,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成员,认真研究了下面两幅图,从中获得了一些地理信息,其中正确的有() ①赤道横穿亚洲东南部②亚洲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③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④亚洲气候复杂多样,有世界上所有的气候类型⑤亚洲的大河都发源于中部山地,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⑥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⑥ 2.有关亚洲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B.大河自东向西注入大西洋 C.位于亚欧大陆西部 D.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广大 3.下列关于亚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面积最大的洲 B.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 C.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着 D.受地形的影响,多数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4.“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下列关于亚洲突出的地理特征,你认为正确的是() A.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大洲 B.是世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 C.河流呈放射状流入海洋,澜沧江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D.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大洲 5.亚洲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大西洋西岸 B.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部低,四周高 C.河流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周边海洋 D.气候复杂多样、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最广 6.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亚洲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下列有关亚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部分位于寒带 B.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C.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D.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小,季风气候不显着 7.有关亚洲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B.大河自东向西注入大西洋 C.位于亚欧大陆西部 D.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广大 8.有关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大西洋 B.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C.气候类型单一,季风气候分布广 D.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 9.亚洲面积和地势起伏特点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下面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类型单一 B.地形类型单一

自然地理学题库

自然地理学习题库 绪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当代地球科学关注那些前沿领域? 2、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3、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事件和过程可以区分为哪几种事件尺度?为什么自然地理学注重研究中间尺度的事件和过程?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它有哪些主要的分科? 5、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所要回答的问题。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简要回答太阳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 2、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3、列举出四个关于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球体的简明例证,埃拉托色尼是怎样测量地球的圆周长度的?提出地球的形状是个椭球体而不是一个真实的球体的证据什么? 4、通过地球两极横切地球所得的剖面是什么样的几何形状?什么叫地球的扁平率?用什么样的分式可近似地来表达这一扁平率?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什么叫大圆?怎么可以得到一个大圆?什么叫小圆?列出大圆的六种特征,大圆有何重要的实用意义? 7、什么叫经线?地球仪上的经线是怎么组成的?列举出经线的一些特点。 8、什么是纬线?纬线是怎样构成的?列举出纬线的一些特征。 9、经度的定义是什么?经度通常是怎样表示的?试举例。什么是本初子午线?格林威治子午线是在何处?在赤道上经度是1度的长度是多少?在纬度60度处是多长?在极地处又是多长?10、纬度的定义是什么?怎样表示纬度?试举例。纬度1度的长度是多少?从赤道到两极纬度的长度是变更的吗?变化有多大?为什么? 11、什么是地球自转?什么是根据太阳而来的地球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 12、试描述和解释傅科摆实验。这一实验证明什么?你能否根据傅科摆来测定你所在的纬度?为什么? 13、什么是地球公转?有哪两种方法可以计算一年的长度和起点?我们的历法系统是用哪一种方法?这种历法的一年有多少日?为什么这种理发必须定期校正才能与我们现在的历法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14、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地球表层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15、地球的轨道是什么形状?什么是近日点?什么是远日点?它们是在哪一天?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地间的距离各为多少?这种距离上的差异对季节有什么影响? 、试描述地轴与地球轨道相倾斜的情况。什么是倾角?这种角度全年中是否有变化?16. 17、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18、地球内圈分为哪几层?简述各层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和矿物组成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19、简述地球表层系统中六大圈层的基本性质与功能,以河流为例,说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如何形成地球表层系统。 20、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简述陆地和海底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划分依据。 21、试比较地球与火星、金星、水星、月球和外层行星的表面环境。地球的表面环境在哪些方面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地理节律: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而表现出的周期性规律称为地理节律。2.整体性: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双列系统:分别按照地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所拟定的两种并列的等级系统。 4.地质循环:在自然地理系统中,岩石圈的内部以及与其环境之间所存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称为地质循环。 5.节律性:把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之为节律性,或周期性。 6.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统称。7.综合自然区划双列系统:双列等级系统是把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提,双列系统中的地带性单位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非地带性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 8.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9.开放性: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耦合性:自然地理系统中任何一种组分同时要受到多种层次节律的作用,这种节律在地理事物上得到巧妙的耦合,使地理事物不断向前进化。 1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的水平地带性分异。12.单列系统:综合反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统一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13.土地: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当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14.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15.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16.主导标志法:这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经常运用的方法。区划时,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要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划定区界的依据。 17.土地潜力评价: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土壤、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附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附答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月七月一月七月全年 ①23°08′13.328.440.0210.01614.1 ②39°48′-4.726.0 2.6196.0682.9 ③48°58′ 3.518.454.353.6647.4 ④54°17′ 1.813.4225.0117.02399.0 4.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2020届高考地理专题综合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综合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19广西宜州期末]下图中①~⑦代表陆地自然带,“干”“湿”表示水分状况。读图,回答1~2题。 甲大陆沿某经线的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乙大陆沿南半球某纬线的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01自然带从①至④的变化反映的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从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规律 02甲、乙两大陆陆地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 ) A.①与⑤ B.①与⑥ C.③与⑤ D.③与⑥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区域定位等知识。读甲大陆沿某经线的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可知,该大陆自然带以①自然带为轴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据此可以判断甲大陆是非洲大陆,再根据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判断①是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草原带,③是热带荒漠带,④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因此自然带从①至④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选A项。第2题,读乙大陆沿南半球某纬线的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可知,该大陆自西向东由干变湿,且西部干旱地区分布较广,东部湿润地区分布较窄,可以判断乙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再根据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⑤是热带荒漠带,⑥是热带草原带,结合上题可知C项正确。 [2019山东临沂期末]长白山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下图示意长白山天池北部地形及植被分布。读图,回答3~5题。

03图中甲、乙两处的植被分别为( ) A.针叶林、高山苔原 B.针阔叶交林、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高山灌丛 04图中海拔1 800~2 000米的岳桦林上部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其原因是该地( ) A.干旱、寒冷、大风 B.坡度大,易被流水侵蚀 C.寒冷、贫瘠、大风 D.海拔高,光照弱,生长期短 答案:3.A 4.C 5.D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判断。由题可知,长白山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而甲位于海拔1 800米附近,气温低;乙位于森林带和荒漠带之间,故甲为针叶林,乙为高山苔原,选A项。第4题,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由图可知,岳桦林带分布在海拔1 800~2 000米,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下部,地面坡度陡峻,气温低,风力强劲,蒸发量较小,相对湿度大,土层薄,岳桦林上部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能适应高山严寒的气候、贫瘠的土壤和强劲的大风。第5题,题干中“岳桦林带的树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小”,说明海拔低处先出现岳桦林,海拔高处后出现岳桦林,这说明岳桦林带不断向高处分布,故D项正确。 05研究发现,近年来图中岳桦林带的树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小。该现象表明( ) A.植被演替停止 B.苔原带下侵

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02~11) 2002年自然地理学 一. 简答题(54) 1. 简述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6) 2. 简述李四光地质学包括哪几种构造体系?(6) 3. 大气降温过程有哪几种途径?(8) 4. 简述大气经向三圈环流中的信风环流圈(Hadley 环流圈)的形成过程(6)。 5. 拉梅奇(Ramage,1971)所绘制的全球季风分布图,其判别季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8) 6. 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6) 7. 简述地球上水循环的“海陆循环”过程。(6) 8.简析绿色植物对美化环境有哪些主要作用?(8) 二.论述题(46) 1. 试论述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基本特点。(15) 2. 简析我国土地沙化的基本情况,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13) 3. 试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18) 2002年中国自然地理 一. 简答题(67) 1. 中国的气候特征。9) 2.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9) 3. 中国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变化。6) 4. 我国水系内外流域的分界线。9) 5. 我国生物海岸的类型及分布。4) 6. 四川盆地的地貌分区。9) 7. 云贵高原的区域特征。8) 8. 秦岭--淮河以北温带土壤的干湿带性分布规律。9) 二. 论述题(33) 1. 第四纪以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18) 2. 西北地区区域开发与整治的主要方向 2003年自然地理学 一.简答题(82) 1.地球表面有那些特征?(9分) 2.什么叫三圈环流?它是怎样形成?(12) 3.简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12) 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怎样流动的?(12) 5.马克耶夫亚欧大陆理想自然带分布有哪些基本特点?(10) 6.自然区划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什么是自上而下的方法?(15) 7.什么叫自然综合体?(6) 8.什么叫生物多样性?(6) 二.论述题(68分)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