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断面设计习题(附答案)

纵断面设计习题(附答案)
纵断面设计习题(附答案)

3-1. 汽车的行驶阻力有哪些?汽车的行驶条件对路面的要求是什么?

答:有○1空气阻力○2道路阻力○3惯性阻力。根据汽车的行驶条件,对路面提出了一定

要求,宏观上要求路面平整而平实,尽量减小滚动阻力,微观上又要求路面粗糙而不滑,以增大附着力。

3-2. 道路最大纵坡是如何确定的?

答:确定最大纵坡不仅根据道路等级、自然条件、动力性能,还要考虑工程和运营的经济的。我国《标准》规定最大纵坡时,对汽车在坡道上行驶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实验,并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特别是驾驶员的意见,也考虑了畜力车通行状况,经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了最大纵坡值。

3-3. 为何要进行坡长限制?达到坡长限制值后如何设计?

答:纵坡越陡,坡长越长,对行车影响也越大。主要表现在:行车速度显著下降,甚至要换低排挡克服坡度阻力;易使水箱“开锅”,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下坡行驶制动次数频繁,易使制动器发热失效,甚至造成车祸;影响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因此,对纵坡长度加以限制。

在纵断面设计中,当纵坡的长度达到限制长度时,按规定设置的较小纵坡路段称为缓和坡段。其作用是恢复在较大纵坡上降低的速度;减少下坡制动次数,保证行车安全,确保道路通行质量。在缓坡上汽车加速行驶,缓坡的长度应适应该加速过程的需要。

3-4. 为何要限制平均纵坡及合成坡度?

答:限定平均纵坡度是为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度、坡长限制和坡段的规定,保证车辆安全顺适行驶;在有平曲线的坡道上,应将合成坡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避免急弯和陡坡的不利组合,防止因合成坡度过大而引起改方向滑移,保证行车安全。

3-5. 竖曲线的要素有哪些?竖曲线最小半径如何确定?

答:要素有:竖曲线长度L、外线长T、外距E

根据缓和冲击、行驶时间及视距要求三个限制因素,可计算出个设计速度时的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标准》规定的一般最小半径为极限最小半径的1.5~2.0倍,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采用大于一般最小半径的竖曲线为宜。

3-6. 为何要设置爬坡车道?如何设置?

答:为何设置:在公路纵坡较大路段上,载重车爬坡时需克服较大的爬坡阻力,是输出功率与车重比值降低,车速下降,大型车与小型车的速差较大,超车频率增加,对行车安全不利。速差较大的车辆混合行驶,必然减小快车的行驶自由度,导致通行能力降低。为消除上述不利影响,宜在陡坡路段增设爬坡车道,将载重车从从正线车流中分流出去,以提高小客车行驶的自由度,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路段的通行能力。

如何设置:1.横断面组成:爬坡车道设于上坡方向正线行车道右侧,宽度一般为3.5m,包括设于左侧路缘带的宽度0.5m,爬坡车道的平曲线需要加宽时,应按一个车道规定加宽设计。2. 横坡度:若爬坡车道位于直线路段时,其横坡度的大小同正线拱坡度,采用直线式横坡,坡向向外。另外,爬坡车道右侧路肩的横坡度大小和坡向参照正线与右侧路肩之间的关系确定。3. 平面布置与长度.爬坡车道的平面布置视公路等级有不同设置,其总长度由分流渐变段长度、爬坡车道长度和合流渐变长度组成。

3-7. 避险车道的作用及其组成是什么? 答: 避险车道具有两个作用:一是使失控车辆从主线中分流,避免对主线车辆造成干扰;二是使失控车辆平稳停车,不应出现人员受伤、车辆严重损坏的现象。

组成:主要由引道、制动车道、服务车道及辅助设施(路侧护栏、防撞设施、施救锚栓、呼救电话、照明等)

3-8. 纵断面设计的方法步骤是什么?

答:1. 拉坡前的准备工作

2. 标注控制点位置

3. 试坡

4. 调整

5. 核对

6. 定坡

3-9. 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460.00,高程为780.72m ,1i =0.8%,2i =5%,竖曲线半径5000m 。 (1) 判断凸、凹性; (2)计算竖曲线要素; (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00.00、K25+460.00、K25+500.00、终点的设计标高。

解答: (1)ω=i 2-i1=5%-0.8%=4.2% 凹曲线

(2)竖曲线要素 L =R ?ω=5000×4.2%=210.00 m

T =L/2=105.00 m E=T 2/2R =1.10 m

(3)设计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K25+460-T =K25+355.00

设计高程:780.72-105×0.8%=779.88 m K25+400:

横距:x =(K25+400)-(K25+355.00)=45m

竖距:h =x 2/2R =0.20 m

切线高程:779.88+45×0.8%=780.2 m

设计高程:780.24+0.20=780.44 m K25+460:

变坡点处 设计高程=变坡点高程+E=780.72+1.10=781.82 m

竖曲线终点桩号:K25+460+T =K25+565

设计高程:780.72+105×5%=785.97 m K25+500:

两种方法

1)从竖曲线起点开始计算 横距:x =(K25+500)-(K25+355.00)=145m

竖距:h =x 2/2R =2.10 m

切线高程(从竖曲线起点越过变坡点向前延伸):779.88+145×0.8%=781.04m 设计高程:781.04+2.10=783.14 m

2)从竖曲线终点开始计算

横距:x =(K25+565)-(K25+500)=65m

竖距:h =x 2/2R =0.42 m

切线高程 (从竖曲线终点反向计算):785.97-65×5%=782.72m

或从变坡点计算:780.72+(105-65)×5%=782.72m

设计高程:782.72+0.42=783.14 m

两种方法结果相

3-10.某城市I 级主干道,其纵坡分别为0020015.15.2+=-=i i 、,变坡点桩号为K1+520.00,

标高为429.00m 。由于受地下管线和地形限制,曲线中点处的标高要求不低于429.30m 而不高于429.40m ,试确定竖曲线的半径,并计算K1+500.00,K1+520.00,K1+515.00点的设计标高

解答:ω=i 2-i 1=1.5%-(-2.5)%=4% ω>0,故为凹曲线

由二次抛物线型竖曲线特性知: 切线长T :T=L/2=R ω/2

外距E :E=T 2/2R =R ω2/8 曲线中点处的设计高程为该点处切线高程加竖距,

由题意,竖距的取值范围为E=(429.30-429,429.40-429)=(0.30,0.40) 所以:E =R ω2/8=(0.30,0.40),

半径的取值范围:R=(1500,2000)

以R=1800.00为例:

L =R ω=1800×4%=72.00 m

T =L/2=36.00 m

E =R ω2/8=1800×(4%)2/8=0.36 m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K1+520.00-T =K1+520.00-36.00=K1+484.00

竖曲线起点高程:429.00+36×2.5%=429.90 m

竖曲线终点桩号:K1+520.00+T =K1+520.00+36.00=K1+556.00

竖曲线终点高程:429.00+36×1.5%=429.54 m

K1+500.00处:

横距x 1=(K1+500.00)-(K1+484.00)=16.00 m

竖距h 1=x 12/2R =162/(2×1800)=0.07 m

切线高程=429.90-2.5%×16=429.50 m

设计高程=429.50+0.07=429.57 m

K1+520.00处:

设计高程=429.00+0.36=429.36m

K1+515.00处:

横距x 3=(K1+515.00)-(K1+484.00)=31.00 m

竖距 h 1=x 32/2R =312/(2×1800)=0.27 m

切线高程=429.90-2.5%×31=429.125 m

设计高程=429.375+0.27=429.39 m

3-11. 某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 ,有一处平曲线半径为250m ,该段纵坡初定为5%,超高横坡为8%。请检查合成坡度,若不满足要求时,该曲线上允许最大纵坡度为多少?

解:二级公路(80km/h )最大合成坡度9%

其合成坡度 I=002

2224.908.005.0=+=+h i i

不满足要求。

最大纵坡 i=00222.408.009.0=-

纵断面设计要点

第五节纵断面设计要点 教学目的:掌握纵坡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步骤 重点难点:纵坡设计方法与步骤 经济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 1.常见的平纵线形组合方式 2.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时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Ⅱ导入新课 前面讲解了纵断面图的基本组成,纵坡大小的选择,坡长以及平纵线形组合的相关内容,在这些基础上,进入纵断面设计的学习。纵断面设计时要注意对前面只知识的综合应用。Ⅲ讲解新课 一、纵断面设计要点 1.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公路等级、沿线自然条件和构造物控制标高等,确定路线合适的标高、各坡段的纵坡度和坡长,并设计竖曲线。 2.基本要求: 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平面与纵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济、平衡 (一)设计标高的控制 1、平原微丘区,主要由保证路基稳定的最小填土高度控制。 为了保证路基的稳定性,最小填土高度为60-80公分,一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最少80公分,不管是填方段还是挖方段。 2、丘陵地区,设计标高主要是保证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价。 3、山岭区设计标高主要由纵坡度和坡长控制。 4、沿河线设计标高主要由洪水位控制,要高出设计洪水位0.5米。 5、高、一、二公路的最小净空高度为5米,三、四级公路为4.5米,考虑将来可能变化, 净空高应预留0.2米。 天桥标志牌 6、人行通道和农用车辆通道的净空最小值分别为2.2和2.7米。 7、公路越铁路时,路线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铁路部门净空高度要求。 8、电力线、地下设施、水运航道地段,也应满足最小净高高度要求。 (二)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1.纵坡的极限值,设计时不可轻易采用,应留有余地。 2.在受限制较严的地带,可有条件地使用纵坡极限值。 3.纵坡应力求平缓,但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最小纵坡不应低于0.3%~0.5%。 (三)关于最小纵坡 1.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9秒的行程为宜。 2.对连续起伏的路段,坡度应尽量小,一般可争取到竖曲线最小长度的-5倍。 (四)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1、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及陡坡限制坡长,一般不轻易采用,而应适当留有余地。 2、平原微丘区纵坡应均匀平缓,丘陵区的纵坡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使路线起伏过大。 3、山岭重丘区的沿河线,应尽量采用平缓的纵坡,坡长不宜过短,纵坡不宜大于6%。

第五章-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复习课程

第五章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概述 定义:沿着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图即为路线纵断面。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 地面高程:中线上地面点高程。 设计高程: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边缘的高程。 设分隔带公路,一般为分隔带外边缘。 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差。 路堤:设计高程大于地面高程。 路堑:设计高程小于地面高程。 纵断面设计内容:坡度及坡长、竖曲线 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 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越岭线哑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4.一般情况下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即纵向填挖平衡设计。 5.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上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即包线设计。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一些,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二、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 影响因素: 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在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 道路等级:等级高,行驶速度大,要求坡度阻力尽量小。 自然条件: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纵断面设计教案

授课时间2009年3月27日1,2节 授课 方式 课堂授课 授课 学时 2学时 授课 题目 第12讲:竖曲线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竖曲线的作用、线形; 2.掌握竖曲线计算方法; 3. 掌握竖曲线最小半径计算方法。 重点:1.竖曲线计算方法; 2. 竖曲线最小半径计算方法。 难点:1.竖曲线最小半径计算方法 授课内容摘要: 第4章纵断面设计 4.3 竖曲线 竖曲线的作用及线形;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逐桩设计高程计算。 参考文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3.《道路勘测设计》. 张雨化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教具课件PPT课件 习题 作业 作业:习题4-2,4-3 课后小结: No. 12

4.3 竖曲线 第12讲:2学时 4.3.1 竖曲线的作用及线形 定义: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所设置的一段曲线。 变坡点: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 变坡角:相邻两条坡度线的坡角差,通常用坡度值之差代替,用ω表示,即 ω=α2-α1≈tgα2- tgα1=i2-i1 竖曲线的作用: (1)其缓冲作用:以平缓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变坡点的突变。 (2)保证公路纵向的行车视距: 凸形:纵坡变化大时,盲区较大。 凹形:下穿式立体交叉的下线。 (3)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和舒 适感。 竖曲线线形:圆曲线 二次抛物线 《规范》规定采用二次抛物线。 要求:抛物线纵轴保持直立,且与两相邻纵坡线相切。一般情况下,竖曲线在 变坡点两侧是不对称的,但两切线长保持相等。 由于在纵断面上只计水平距离和竖直高度,斜线不计角度而计坡度。因此,竖 曲线的切线长与曲线长是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切线支距是竖直的高程差,相邻两 坡度线的交角用坡度差表示。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 系别:土木系 班级:08道桥<1>班 姓名:王俊文 学号:08202052136

第一章总说明 1.1设计概述 1.课题名称:某山区一级公路路线设计。 2.设计要点: 工程概况:设计公路为某一级公路,分车道行驶。本路段为山区,多为高低起伏地貌。地势较陡。 设计年限为20年,设计车速为80Km/h. 地形图比例尺1:2000 3.主要参考文献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道路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 《路基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 《交通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 第二章平面线形设计 2.1说明 道路选线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设计性强的一项工作。它是由面到片,由片到线,由粗略到细致的过程,选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道路选线应根据道路使用任务和性质,综合考虑路线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远景规划。

2.深入调查当地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情况。 3.力求路线短捷及保证行车安全。 4.选线要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行经济的结合原则。 5.充分利用地形,搞好平,纵,横三面结合。 6.道路设计要考虑远近结合,分期修建,分段定级的原则,以取得最佳的用地与投资。 7.要考虑施工条件对定线的影响。 2.2路线平面设计 公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平曲线组合而成,平曲线又分为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是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要素。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景观相协调,并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衡。 2.直线路段应根据地形等因素合理选择,一般直线长度应控制在20v,同向曲线间的直线应不小于6v(以米计),反向曲线间的直线不小于2v(以米计)。(v是设计速度,以km/h计)。 3.圆曲线线形设计应尽量采取大半径,当受到限制时,可以首先取一般最小半径,避免极限半径,对于一级公路山丘地形一般最小半径400m。极限最小半径250m. 4.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时,应设置缓和曲线。一级公路山区地形缓和曲线最小长度100m。 5.一级公路山岭区地形平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为700m,最小值140

纵断面设计计算书

竖曲线计算书 1 变坡点桩号为:K19+080,变坡点标高为374.1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i1=-1.6143333%, i 2 =-1.1111111% ,R=25000m。 1.1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ω=i 2-i 1 =-1.1111111%-(-1.6143333%)=0.5032222%,为凹形。 竖曲线长度: L=Rω=25000×0.5032222 %=12580.555m 切线长度: T=L/2=6290.28m 外距: E=T2/2R=791.35m 1.2 求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739+000-T=K739+000-59.01=K738+940.99 竖曲线终点桩号: K739+000+T=K739+000+59.01=K739+059.01 竖曲线起点高程:399-59.01×(-1.867%)=400.102m 竖曲线终点高程:399+59.01×2.067%=400.220m 1.3 求各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 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见下表 2 变坡点桩号为:K739+300,变坡点标高为405.2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 i 1=2.067%,i 2 =-2.783% ,R=4000m 2.1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ω=i 2 -i 1 =-2.783%-2.067%=-4.851%为凸形。 竖曲线长度: L=Rω=4000×-4.851%=194.028m 切线长度: T=L/2=97.014m 外距: E=T2/2R=1.176m 2.2 求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739+300-T=K739+300-97.014=K739+202.986 竖曲线终点桩号: K739+300+T=K739+300+97.014=K739+397.014 竖曲线起点高程:405.2-97.012×2.067%=403.195m 竖曲线终点高程:405.2+97.012×-2.783%=402.500m 2.3 求各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 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见下表 3 变坡点桩号为:K739+900,变坡点标高为388.5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 i 1 =-2.783%,i 2 =-1.605% ,R=15000m。 3.1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ω=i 2 -i 1 =-1.605%-(-2.783%)=1.178%,为凹形。 竖曲线长度: L=Rω=15000×1.178%=176.7m 切线长度: T=L/2=88.35m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步骤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流程 (最后修订时间:2010.07)一、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 1、设置->设工程名【在HySzGxWork下创建本工程数据储备文件夹】 2、设置->出图比例【施工图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实施方案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3、设置->文字大小【一般取3】 4、设置->标注小数位【一般取3】 5、设置->图框设置【A0~A4图框均不要“对中线、标尺线、会签栏”,全部不打勾,然后保存设置】 6、设置->管道规格【这里我们主要调整给水硬聚氯乙烯管的相关数据即可(以1.0Mpa管道为准),确定保存后,需重启鸿业市政管线程序生效】 7、设置->管线标注->管长管坡

8、设置->纵断表头->给水->用户 序号 行间距 栏类别栏名称备注实施方案施工图 1 1 2 12 设计路面标高原地面标高(m) ① 2 12 12 设计管中心标高设计管中心标高(m)

3 12 12 管顶覆土管顶覆土(m) 4 12 12 坡度及坡长坡度(%%145)及坡长(m) ② 5 12 12 管径管径管材接口基础 6 15 15 道理桩号管道桩号(m) 7 12 12 井编号节点编号 8 40 40 用户自加节点大样 ③ 9 70 70 管道小平面管道平面 ①这里选择设计路面标高类别是为了方便做纵断面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纵断面图上的地面标高 ②%%145在stedi字体中显示为千分号 ③节点大样及管道平面的行间距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阶段做调整 9、设置->纵断标注【施工图桩号间隔:50 实施方案桩号间隔:100】 备注:其中步骤1、2、4、8、9在不同工程不同设计设计阶段中有不同设置,每次均需重新设置。

公路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

公路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 第一章路线设计 路线设计就是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形,地质及其沿线条件来进行线性设计。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以及横断面设计。 1.1 道路等级确定 公路设计等级为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为120km/h;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公路竣工后日交通量约为25350标准轴载(BZZ-100),交通量年增长率为8%,15年内累积交通量约为2.799×107标准轴载。 1.2 选线 1.2.1 高速公路几何指标的汇总 汇总见表1-1。 1.2.2 地形综述 地形条件:本路段有农田分布,渠道纵横交错,丘陵区地势较低。天然建筑材料基本为零,需要全部外运。 地质条件:该地区地势平坦,地下水埋深平均约-3.5m,地下水位以下土体饱和度大于90%。 气候条件:该地区属中纬度北亚热带气候、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按公路自然区划,属东南湿热区。沿线水网密布、地质复杂、有软土分布的路段较长达92KM。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013.4mm,降雨以梅雨、秋雨为主,全年平均气温(七日平均气温)约为26.4℃,最高月平均地表温度T≥35℃。春夏季为东南季风,不利季节时阴雨连绵。 1.2.3 选线原则 平原区地势平坦,选线以两点之内的直线为主导方向,既要力争路线顺直,又要节省工程投资,合理解决对障碍物的穿越或绕避。 1.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1)新建道路要占用一些农田,不可避免,但要尽量做到少占农田和不占高产田。布线从路线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支农运输的效果、地形条件、工程数量、交通运输费用等方面全面分析比较,既不能片面求直占用大片良田,也不能片面强调不占某块田而使路线弯弯曲曲,造成行车条件恶化。 表1-1 高速公路几何指标汇总表 (2)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农田灌溉,尽可能少与灌溉渠道相

道路纵断面设计步骤

道路纵断面设计步骤: 一、平面线形规范检查(检查线形是否满足规范) 用业主给你的平面总图用鸿业—平面—平面规范输入道路参数进行检查,检查线形是否满足规范,如不满足用鸿业—平面—导线法线型设计—基本型缓和曲线进行设计(参数可以从规范上查到); 二、道路纵断面图设计:检查道路纵断面设计时是否会出现高程差特大或不满足要求等情况,涉及到是否需要改线(使用鸿业来完成) 1、地形 地形识别:地形—自然等高线—快速转化—先单击一条地形线—按all表示全部选择同类型的线—回车; 离散:地形—自然等高线—离散—回车(离散间距为10/20 可自行调节,不调也行。 自然标高离散点:文本定义—选择任意高程点文字(按all表示全部选择)—回车—按提示进行下一步; 如果是属性块的情况:属性块定义—选择任意高程点文字(按all表示全部选择)—回车—按提示进行下一步。 标高检查:在自然标高离散点里选择标高检查,选择任意高程点文字(按all表示全部选择)—根据提示输入最大最小标高—检查

完后删除全部的无效点即可。 2、平面 中心线定义:选择中心线定义—回车手动选择图上的中心线—回车按提示完成即可。 桩号 定义桩号:选择定义桩号的中心线,先选择一条中心线,输入all表示选择全部同类型的线性—回车—按提示进行下步操作。 自动标注桩号:在桩号里面自动标注桩号—选择标注的线性—按提示即可。 还可以进行标注桩号设置 线转道路:为了使生成的土石方量准确,按提示完成即可。 超高加宽设计:

根据图在桩号代号右侧单击横断面形式,出现下图 选择左右对称,选择板块型式(有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等,单幅路表示没有中央分隔带,没有两侧分隔带;双幅路是指有中央分隔带,没有两侧分隔带;三幅路是指有中央分隔带,有两侧分隔带;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状,通常采用平曲线或二次抛物线两种。在设计和计算上为方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用转坡角表示。当竖曲线转坡点在曲线上方时为凸形竖曲线,反之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 如图所示,设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 和i2,则相邻两坡度的代数差即转坡角为ω= i1-i2 ,其中i1、i2为本身之值,当上坡时取正值,下坡时取负值。 当i1- i2为正值时,则为凸形竖曲线。当i1 - i2 为负值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基本方程式 我国采用的是二次抛物线形作为竖曲线的常用形式。其基本方程为: 若取抛物线参数为竖曲线的半径,则有: (二)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竖曲线计算图示 1、切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间的竖距通过推导可得: 2、竖曲线曲线长:L = Rω 3、竖曲线切线长:T= TA =TB ≈ L/2 = 4、竖曲线的外距:E = ⑤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 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 R—为竖曲线的半径,m。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一)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 1.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1)缓和冲击 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使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重量减小,所以确定竖曲线半径时,对离心力要加以控制。 (2)经行时间不宜过短 当竖曲线两端直线坡段的坡度差很小时,即使竖曲线半径较大,竖曲线长度也有可能较短,此时汽车在竖曲线段倏忽而过,冲击增大,乘客不适;从视觉上考虑也会感到线形突然转折。因此,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控制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时间不得小于3秒钟。 (3)满足视距的要求 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上,如果竖曲线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的视线。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 2.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1)缓和冲击: 在凹形竖曲线上行驶重量增大;半径越小,离心力越大;当重量变化程度达到一定时,就会影响到旅客的舒适性,同时也会影响到汽车的悬挂系统。 (2)前灯照射距离要求

设计计算书编制规定

设计计算书编制规定 1. 本规定适用范围 本规定一般适用于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少数专业还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2. 计算书编制的一般规定 2.1 计算书编制必须做到三符合:符合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法规;符合国家现行的规范、规程和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的规定;符合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2.2 计算书编制格式必须采用院的统一格式:《设计计算书》。编制的手写计算书必须采用A4纸,用钢笔或水笔誊写;采用计算机打印的计算书,落款和签署必须手写。 2.3 选用电算程序计算的,必须使用有效版本,并应在计算结果前加以说明(选用的计算程序名、版本、选用程序的适用范围、计算原理、输入参数、输出的数值和图形的结果分析)。 2.4 计算书编制必须内容完整、设计深度符合规定的要求、计算公式选用准确、计算无误、说明清楚。 2.5 计算书的文句应通顺,字迹应端正,阿拉伯数字、度量衡单位必须按国标书写,不得潦草、脏乱。 2.6 计算书必须经过校对和审核。校审应留有痕迹,对采用的软件、公式、输入的数据、输出的结果及每幅简图,如认为正确,应标有“√”符号。各级校审人员的校审痕迹应采用用不同颜色的笔加以区分。 3. 各专业编制计算书的具体规定 3.1 建筑专业 3.1.1 要求 1)初步设计阶段,如在初步设计文本中已经列入所有计算内容和计算过程,可不单独编写计算书。 2)施工图设计阶段,如按通过评审的初步设计进行施工图设计,无重大变动的,无需另行计算,不再单独编写计算书。 3.1.2 轨道交通车站 1)项目名称 2)设计阶段 3)设计依据(包括客流) 4)车站规模(包括站厅和站台面积计算) 5)通过能力(包括自动扶梯、楼梯宽度计算;出入通道宽度计算) 6)防灾疏散计算 3.1.3 隧道 1)项目名称 2)设计阶段 3)设计依据 4)横剖面计算 3.1.4 地面建筑 1)项目名称 2)设计阶段 3)设计依据 4)基地面积计算

某二级公路设计计算书

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某新建二级公路设计 学生所在校外学习中心重庆学习中心 批次层次专业201302批次、专科起点本科、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 学号W12114232 学生周峰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摘要 该路段所在地区处属于东部温润季冻区,气候寒冷,主要的病害有冻胀、翻浆、水毁和积雪等。冬季气温很低,路面结冰会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本设计是某新建二级公路路基路面综合设计K0+000~K1+932.615段,全长1.932km,双向二车道,路基宽17m,行车道宽6m,人行道宽2.5m,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本设计进行了线路设计、平纵横立体设计、路基设计、路基路面排水设施设计。路线设计中,从经济实用,安全美观的角度,对沿溪线和山腰线进行了了比较,最终选择了山腰线。 关键词:二级公路路基路面山腰线路线选择

目录 1.引言 (4) 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4) 1.2沿线地形地质及自然环境 (4) 1.2.1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 (4) 1.2.2 交通量资料 (5) 2.公路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标准 (6) 2.1 主要技术标准 (6) 2.2 设计规范 (6) 2.3 设计车辆 (6) 2.4 确定道路等级 (7) 2.5 设计速度 (7) 3.平面设计 (7) 3.1 方案比选 (7) 3.2 平曲线要素,逐桩坐标计算 (9) 4.纵断面设计 (9) 4.1纵坡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9) 4.2竖曲线设计要求: (11) 4.4 竖曲线要素计算 (12) 5.横断面设计 (14) 5.1各项技术指标的确定 (14) 5.1.1 路基宽度 (14) 5.1.2 路拱坡度 (14) 5.1.3 路基边坡坡度 (15) 5.1.4边沟设计 (15) 5.2 横断面设计步骤 (15) 5.3 超高设计 (15) 5.4 土石方调配计算 (16) 5.4.1调配要求 (16) 5.5 横断面高程计算 (18) 结论 (19)

道路勘察设计计算书

2010级《道路勘察设计》课程设计 姓名:华文哲 班级:052103d 学号:20101003877 成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2013年6月

设计说明书 一、概述 (一)、任务依据 根据中国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土木工程《道路勘察设计任务书》。 (二)、工程简介 本项目为XX国道其中一段新建公路,全长约1.4公里。依据交通量预测结果,本合同段远景交通量(2025年)将达34982辆/日,到2025年本段公路仍能提供二级以上服务水平,具有满足设计年限内需要的公路整体功能。 (三)、工程设计标准 1、设计等级:三级公路 2、设计车速:30km/h 3、路基宽度:8.5m(0.75m路肩+7m机动车道+0.75m路肩),双车道 4、路拱横坡:机动车道:2%;路肩:3% 5、路基边坡:挖方1:1;填方1:1.5 6、路面结构形式:水泥混凝土路面 (四)、公路路线规范标准(对于设计车速:30km/h) 平面设计技术标准: 一、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65m,极限值30m,不设超高最小半径350m。 二、缓和曲线最小长度:25m。 三、平曲线最小长度:50m。 纵断面设计标准: 一、最大纵坡度:8% 二、最小坡长:100m 三、不同纵坡度最大坡长: 纵坡坡度(%)最大坡长(m) 3 —— 4 1100 5 900 6 700 7 500 四、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凸形曲线一般值400 极限值250

凹形曲线一般值400 极限值250 竖曲线最小长度25 视距保证: 一、停车视距:30m 二、会车视距:60m 三、超车视距:150m 双车道路面加宽值: 圆曲线半 加宽值(m)圆曲线半径(m)加宽值(m) 径(m) 250~200 0.8 100~70 2.0 200~150 1.0 70~50 2.5 150~100 1.5 不同圆曲线的超高值: 圆曲线半径(m)超高值(%) 600~390 1 390~270 2 270~200 3 200~150 4 150~120 5 120~90 6 90~60 7 注:当圆曲线半径大于600时,可不设超高。 (五)、路线起讫点 本路段起点JD0:K0+000为所给地形图坐标(491392.7180,3405605.1280),终点JD3:K1+400为所给地形坐标(49155.2710,3406824.1680),全长1.4公里。 二、平面设计 根据规范规定,JD1处的圆曲线半径取477m,缓和曲线长度取100m。JD2处因考虑不拆迁房屋,故圆曲线半径取277m,缓和曲线长度取80m。 平面设计计算 一、平面线形组合 选用C型曲线,C型曲线为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线为零处径相衔接的形式。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步骤汇总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流程 海南天鸿市政设计有限公司培训文件 (最后修订时间:2010.07)一、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 1、设置->设工程名【在HySzGxWork下创建本工程数据储备文件夹】 2、设置->出图比例【施工图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实施方案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3、设置->文字大小【一般取3】 4、设置->标注小数位【一般取3】 5、设置->图框设置【A0~A4图框均不要“对中线、标尺线、会签栏”,全部不打勾,然后保存设置】 6、设置->管道规格【这里我们主要调整给水硬聚氯乙烯管的相关数据即可(以1.0Mpa管道为准),确定保存后,需重启鸿业市政管线程序生效】 7、设置->管线标注->管长管坡

8、设置->纵断表头->给水->用户

①这里选择设计路面标高类别是为了方便做纵断面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纵断面图上的地面标高 ②%%145在stedi字体中显示为千分号 ③节点大样及管道平面的行间距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阶段做调整 9、设置->纵断标注【施工图桩号间隔:50 实施方案桩号间隔:100】 备注:其中步骤1、2、4、8、9在不同工程不同设计设计阶段中有

不同设置,每次均需重新设置。 二、绘制平面及纵断面图 操作步骤: 1、布置管线 采用pl命令布置管线,线段及小幅度曲线均可,尽量直线段越长越好,可减少节点量,减轻后续的工作量。 布置完管线后,利用x命令打散管线,给水->定给水管 2、管道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定义给水管线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桩号标注设置【通常常用千米桩号、左侧标注->小桩号侧标注,施工图整桩间隔50,实施方案整桩间隔100】

公路纵断面设计

公路纵断面设计 一、概述 1. 纵断面设计定义沿道路中心线纵向垂直剖切的一个立面。它表达了道路沿线起伏变化的状况。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根据道路的性质和等级,汽车类型和行驶性能,沿线地形、地物的状况,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的条件以及排水的要求,具体确定纵坡的大小和各点的标高。为了适应行车的要求,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主干路及相邻坡度代数差大于1%的其他道路,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因而,道路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所组成。 在纵断面图上,通过路中线的原地面上各桩点的高程,称为地面标高,相邻地面标高的起伏折线的连线,称为地面线。设计公路的路基边缘相邻标高的连线,称为设计线,设计线上表示路基边缘各点的标高,称为设计标高。在同一横断面上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称为施工高度。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上时,路基构成填方路堤;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下时,路基构成挖方路堑。施工高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路堤的高度和路堑的深度。 2. 纵断面设计原则 2.1 设计原则 (1)纵坡设计必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有关纵坡的各项规定,如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按排水要求的最小纵坡等。 (2)为保证汽车以一定的车速安全顺利地通过,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 (3)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应作通盘研究,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使公路畅通和稳定。 (4)按路线起伏综合考虑农田水利方面的特殊要求。 (5)在水文条件不良或地下水位很高的路段,应考虑适当的路基高度。 (6)在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的前提下,争取填挖平衡,节省土石方及其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7)考虑到今后公路改建时,尽量利用原有路面作为新路面的基层或面层的下。 8)纵坡设计应与平面设计密切配合协调。 2.2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除参照公路纵断面设计的原则外,尚须注意下列各点: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目录 一技术标准概述 1.1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3) 1.2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 (3) 1.3路基横断面技术指标 (3) 二平面设计 2.1初选方案及方案粗算...................................................... . (4) 2.2路线方案比选 (6) 2.3选定方案的精算............. ... (6) 2.4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8) 2.5逐桩坐标计算 (9) 三纵断面设计 3.1中桩地面高程 (11) 3.2厘米格坐标纸点绘地面线 (12) 3.3进行纵坡设计 (12) 3.4竖曲线要素计算 (12) 3.5设计高程计算 (12) 3.6竖曲线计算表 (14) 四横断面设计 4.1技术指标 (16) 4.2道路的组成及尺寸 (16) 4.3加宽超高计算 (16) 4.4视距验算 (18) 4.5横断方向地面高程 (18) 4.6路基设计表 (18) 4.7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 (18) 五结束语 (19)

六参考文献 (20) 七附表 (21) 一、技术标准概述 设计公路为三级道路,设计时速为40Km/h 1.1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1)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100 m 极限值60 m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250 m 最大半径10000 m (2)缓和曲线最小长度40 m 一般值50 m (3)平曲线间插入直线长度 同向平曲线长度宜大于6V(240 m)方向宜大于2V(80m) (4)平曲线最小长度 70 m (5)直线段最长距离宜小于20V(800米) 1.2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 (1)最大纵坡度:7% 最小纵坡: 0.5% (2)最小坡长:120m (3)不同纵坡最大坡长 纵坡坡度 3 4 5 6 7 最大坡长—— 1100 900 700 500 (4)竖曲线半径:凸型竖曲线一般值700m 极限值450m 凹型竖曲线一般值700m 极限值450m 竖曲线长度一般值 90m 极限值 35m (5)平纵配合满足“平包竖”,或者错开距离不小于3s的行程(33.33m)。 1.3路基横断面技术指标: (1)宽度行车道宽度:2×3.5m 土路肩宽度:2×0.75m 路基总宽度:8.5

纵断面最小坡长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教学内容:1.初步了解纵断面图的内 容; 2.理解公路最大、最小纵坡和最大、最小坡长确定所考虑的因素,在纵断面设计中能正确运用最大(小)纵坡、最大(小)坡长、平均纵坡、合成纵坡及缓和坡段、纵坡折减等 重点:《标准》对公路最大、最小纵坡和最大、最小坡长的确定及考虑的因素。 难点:最大(小)纵坡、最大(小)坡长、平均纵坡、合成纵坡、缓和坡段。 第一节概述 路线纵断面图:沿着公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公路的纵断面。 纵断面图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公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把公路的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公路的空间位置。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公路等级、地形、地物、水文地质,综合考虑路基稳定、排水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纵坡的大小、长短、竖曲线半径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路线纵断面图的构成: 纵断面图上由两条主要的线和文字资料两部分构成; (1)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 (2)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线,是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公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 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两种线形要素所组成。 直线(即均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是用水平长度及纵坡度表示的。纵坡度i表征匀坡路段 坡度的大小,用高差h与水平长度l之比量度,即 (%) l h i 路线纵断面图上的标高: (1)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doc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学院: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班级:道路与桥梁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2013-6-8——2013-6-22

目录 1 路线选定 (3) 1.1选线的依据 (3) 1.2选线的原则 (3) 2 设计资料 (4) 2.1设计概况 (4) 2.2设计目的与要求 (4) 2.3平纵横线形设计要素 (5) 3 道路平面设计 (5) 3.1平面线形设计 (5) 3.2平面要素的确定与计算 (7) 3.3主点桩号计算 (8) 4 道路纵断面设计 (9) 4.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9) 4.2纵断面设计的方法、步骤 (9) 4.3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与基本要求 (10) 4.4纵断面设计计算 (11) 5 道路横断面设计 (11) 5.1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11) 5.2行车视距 (14) 6 土石方量计算及调配 (15) 6.1土石方调运注意事项 (15) 6.2土石方调配 (15) 6.3土石方数量计算 (15) 7 附表 (15)

一、道路选线 1.1选线的依据: (1) 道路选线就是根据路线的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当地的地形、 地质、地物及其它沿线条件和施工条件等,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 (2) 选线是道路路线形设计的重要环节,选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 使用质量和工程造价。选线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 1.2 选线的原则: (1) 在路线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先进的手段对路线方案进行深入、 细致地研究,在方案论证、比较的基础上,选定最优的路线方案。 (2) 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小、 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宜轻易采用低限指标,但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应与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耕地,注意尽量地不占高 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经济林园(如橡胶林、茶林、果园)等。 (4)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与周围的环境、景观相协调, 并适当照顾美观。注意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重要的历史文物遗址。 (5)选线时应对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的勘探,查清其对 道路工程的影响程度。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当路线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6)选线时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道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 影响与污染等问题,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路线对自然环境与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 纵坡设计前,应根据中桩和水准记录点绘出路线纵断面图的地面线,绘出平面直线、平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标高以及沿线土壤地质说明资料,并熟悉和掌握全线有关勘测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 2.标注控制点 所谓控制点,就是指影响纵坡设计的高程控制点。“控制点”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属于控制性的“控制点”,控制路线纵坡设计时必须通过它或限制从其上方或下方通过。这类控制点主要有: ①路线起、终点;②越岭哑口;③重要桥涵;④最小填土高度;⑤最大挖深;⑥沿溪线的洪水位;⑦隧道进出口;⑧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⑨铁路道口;⑩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必须

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 第二类是属于参考性的“控制点”,叫经济点。对于山岭重丘区的公路,除应标出控制性质的“控制点”以外,还应考虑各横断面上横向填挖基本平衡的经济点,以降低工程造价。横断面上的经济点有以下三种情况: 1)当地面横坡不大时,可在中桩地面标高上下找到填方和挖方基本平衡的标高,纵坡通过此标高时,在该横断面上挖方数量基本等于填方数量。该标高为其经济点,如图a)。 2)当地面横坡较陡时,填方往往不宜填稳,有时坡脚伸得较远,采用多挖少填甚至全部挖出路基的方法比砌石护坡经济,这时多挖少填或全挖路基的标高为经济点,如图b)。 3)当地面横坡很陡,无法填方时,需砌筑挡土墙,此时宁愿全部挖出路基或深挖,该全部挖出或深挖路基的标高为其经济点,如图c)。 当地面横坡很陡,必须作挡土墙时,当采用某一设计标高使该断面按1m长度计施工的土石方与挡土墙费用总和最省,该标高为其经济点。设计时“经济点”通常用“路基横断面透明模板”来确定,如下图所示。

纵断面设计说明

第3章路线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线形设计主要是解决公路线形在纵断面上的位置、形状和尺寸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两项。纵断面设计应根据公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地形地物、地质等情况,考虑路基排水等的要求,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纵坡情况、竖曲线半径大小以及与平曲线线形组合关系进行设计。 3.1本路段纵断面概况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对纵坡所作规定如下: 1.最小坡长:150 m 2.最大纵坡:6.0% 3.纵坡长度限制:i=3% 最大坡长1200m i=4% 最大坡长1000m i=5% 最大坡长800m i=6% 最大坡长600m 4.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凸形竖曲线半径(m):一般值:2000 极限值:1400 凹形竖曲线半径(m): 一般值:1500 极限值:10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50 当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上述最大坡长所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上述规定。 长路堑路段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坡。 本路段共设变坡点3个,最大纵坡-4.54%,最小纵坡 0.52%,两个凹形竖曲线及一个凸型曲线,半径均满足要求。 3.2纵坡设计 3.2.1设计的基本原则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有关规定,一般不轻易采用极限值。

2.纵坡应力求平缓,避免连续陡坡,过长陡坡和反坡。 3.纵面线形应连续、平顺、均衡,并重视纵面线形的组合,在纵面线形的组合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短距离内应避免线形起伏过于频繁,由于纵面线形连续起伏使纵面线形发生中断,视距不良。 (2)避免“凹陷”路段,使驾驶员视觉不适,产生莫测感,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 (3)在较长的连续上坡路段,宜将最陡的纵坡放在底部,接近顶部的纵坡宜放缓。 (4)纵坡变化小时,宜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 (5)纵面设计时应注意与平面线形相协调,尽量作到“平包竖”,“竖包圆”。 4. 纵坡设计应争取填挖平衡,尽量做到利用挖方作就近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节省土石方数量,降低过程造价。 3.2.2纵坡设计步骤 1.加桩及地面标高的读取 关于地面高程的读取,采用等高线内插法读取,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点绘地面线 根据各中桩所对应的地面高程,在规定图纸或计算机上点绘地面线,具体采用的比例分别为:横向(里程方向) 1:2000 ,纵向(高程方向) 1:200。同一张图纸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高程坐标系,以有利于绘图。绘出平面直线、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高程、设计高程、填挖高、坡度、坡长、以及土壤地质说明。 3. 标注纵断面控制点 本路段的主要控制点有:起点、终点、两座中桥。在起点和终点处的填挖值均为0。 4. 试坡 按满足控制点,照顾经济点的原则,用三角板推平行线的办法,移动坡度线,反复试坡,对各种可能的坡度线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既符合标准、又能保证控制点要求,而且土石方量最省的坡度线,将其延长交出变坡点的位置。 5. 调坡 将试坡线与选线时所考虑的坡度进行比较,两者基本相符。根据初定变坡点的位置,详细检查设计最大纵坡,坡长限制,纵坡折减以及平纵线形组合是否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特别是注意陡坡与平曲线、桥头接线等的地方是否一致,如不符合,将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同时考虑选线的意图。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亲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