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习题及答案

《邓稼先》习题及答案
《邓稼先》习题及答案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何共同点?在性格上有何不同?(2分)

1.他们都是各自国家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国家的功臣;邓稼先:忠厚坦白,从不骄傲;奥本海默:锋芒毕露,令人难堪。

2.文章为何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2分)

2.旨在说明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体会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和作用。(4分)

(1)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

..相信他。

1)“绝对”表明人们对邓稼先非常信任,一点也不怀疑,语气坚决肯定。

(2)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2)“竟”字表明邓稼先有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呼应了“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4.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2分)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度评价,肯定、赞颂了邓稼先的优秀品质。

答案

1.他们都是各自国家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国家的功臣;邓稼先:忠厚坦白,从不骄傲;奥本海默:锋芒毕露,令人难堪。

2.旨在说明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1)“绝对”表明人们对邓稼先非常信任,一点也不怀疑,语气坚决肯定。

(2)“竟”字表明邓稼先有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呼应了“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4.高度评价,肯定、赞颂了邓稼先的优秀品质。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班级: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磐石(pán) 含蓄(xù) 白皙(xī) 钦佩不已(qīn)

B 荒漻(miǜ) 筹划(chóu) 赫然(ha) 兀兀穷年(wù)

C 彷徨(páng) 暑名(shǚ) 深邃 (suì) 迥乎不同(jiǒng)

D 涉猎(sha) 迭起(di?) 彭湃(bài) 义愤填膺(yīng)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鲜为人知(很少)死而后已(停止)兀兀穷年(达到极点)

B.家喻户晓(了解)沥尽心血(滴)气冲斗牛(直冲)

C.杂乱无章(条理)迥乎不同(不同)鞠躬尽瘁(劳累)

D.锋芒毕露(全)可歌可泣(可以)心会神凝(领会)

3.下列各句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议论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全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B.《邓稼先》一文是作者带着传统意识、全球视野、历史眼光、民族感情而写作成的。

C.《音乐巨人贝多芬》通过作者与贝多芬的一次见面来表现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巨大造诣。

D.《孙权劝学》以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这位局长受贿的丑行被揭露后,立刻变得声名狼藉

....。

B、我校有一位年过古稀的老教授,他德高望重

....,很受人尊敬。

C、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不能墨守陈规

....,要有创新精神。

D、小王因做错了事而有点心虚,真可谓虚怀若谷

....。

5.下面是学生的作文片段,按要求修改三处画线语句。(3分)

①每当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使我油然产生无尽的遐想;祖国需要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②去开创那辽阔的大西北,③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改变模样:需要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大西南的横断山中,营造出一个个高峡平湖……

(1)第①处句子成分残缺,修改方法是:

(2)第②处“开创”这个词使用不当,应改为

(3)第③处“改变模样”欠生动,宜改为

6.填空。

(1)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讲解学习

《邓稼先》导学案(含 答案)

《邓稼先》教学案教与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教与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 提示: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

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完整版)《邓稼先》导学案与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与答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学习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前预习】 1、本文背景及作者情况:提示:关于“两弹一星” 1999 年9 月18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 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 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 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邓稼先,1924 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 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 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 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 年8 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 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杨振宁,1922 年9 月22 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 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 情。 2、生字词: 邓稼ji a先元勋x un至死不懈xi 0鞠j 口躬尽瘁cu i选聘p in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 1.正确认读和识记汉字。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彷.徨()挚.友()孕.育()鲜.为人知() 选聘.()说.服()难堪.()至死不懈.()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锋芒bì()露鞠躬尽cuì()可歌可qì()家yù()户晓 马革guǒ()尸妇rú()皆知任人zǎi()割 jié()然不同 2.选词填定 ①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者。(开辟开创) ②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________,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震荡动荡)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为了还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真实形象,小编搜集了一些李光耀鲜为人知 ....的小故事。 B.说起土肥原,这是日本侵华史上一名当之无愧 ....的人物。 C.他立下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 ....的悲剧英雄形象。 D.在西方基督教国家里,《圣经》是一部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的书,也是多数人必读的一部书。 4.下列语段的方框中所用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 B.。,。,?? C.。,,。;。 D.。,。:?。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黄包车在冷落的郊道上走,靠右不远是一条小河,_____ ;车过去,便蓦然惊起,撒下一串哇哇的叫声,向凄迷的天野飞去。 ①隔岸零落地蹲着些破陋的茅屋, ②一些破陋的茅屋零落地蹲在对岸, ③一片宽广的荒场就在左边,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两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并理解词语,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以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徨.páng 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选聘.pìn 元勋.xūn 鞠躬尽瘁.cuì ...妇孺.皆知rú殷.红yān 宰.割zǎi 筹.划choǔ 2、解释词语 可歌可泣: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层出不穷: 3、相关链接 (1)、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胜

利时,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印第安纳洲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成绩突出,不足两年边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校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荣获若贝尔物理学奖。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在清华园是邻居。两人的父亲是深交的老友。少年的杨振宁和邓稼先一起打弹珠、爬树。后来又同在北平崇德中学读书,在西南联大又是校友。 (3)、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二、整体感知,完成下列问题: 1、读完课文你对邓稼先怀有怎样的感情?为什么? 2、这篇传记的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根据小标题给六部分概括大意。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引子,,第二部分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3、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根据你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邓稼先》导学案7复习过程

总第课时 11.邓稼先(一)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深入阅读,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6分钟了解学习目标和预习回馈,8分钟合作探究,12分钟展示点评,5分钟质疑拓展,4分钟课堂知识总结,5分钟评价并布置学后训练。 【预习导学】 (一)资料助读 1.邓稼先: 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3.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导形式,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讯最常见的类型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二)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筹划() 妇孺皆知( )锋芒毕露( )殷红() 2.在方格中正确填写汉字。 yùn 育仰mù shǔ名 zhì友 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 (1)比喻人的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 (2)指小心谨慎,不辞辛劳,竭尽全力,直到死为止。() (3)每家每户都知道。()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 (5)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4.邓稼先,著名家,是中国的主要的理论设计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奖章。 5.本文是一篇通讯。这种文体要求能真实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以叙述为主,也可结合;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邓稼先》课文解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了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会让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学习到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本文行文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全文共有六部分。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在新中国刚诞生的那一刻,就迎来了海外赤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所做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及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及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及悽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象,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1 / 1

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2 课时 课题《邓稼先》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资料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关于杨振宁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 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邓稼先》课文解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了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会让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学习到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本文行文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全文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在新中国刚诞生的那一刻,就迎来了海外赤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所做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悽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象,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

《邓稼先》导学案(学生)

教学导学案(学生用) 七年级学科:语文执笔人:执教者:编写日期:2014-3-19课题11邓稼先课型预习+展示 导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导学 重点难点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邓稼先的品格与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导学 用具 课后 思考 【导入课题】 你知道“两弹元勋”是谁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随着他的朋友一起感 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 【自主预习案】 【自主学习指导】 1、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了解邓稼先。 3、掌握生字词。 2、结合资料了解邓稼先、杨振宁生平。 提示: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 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 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 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 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关于杨振宁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 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 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 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 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 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 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一.学生自主学习 (一)积累字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邓稼先___元勋____至死不懈___鞠躬尽瘁___选聘___ 无垠___殷红____彷徨____鲜为人知___锋芒毕露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__然不同chóu___划yǜn___育妇rú__皆知 马革guǒ___尸céng___出不穷家yǜ___户晓 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 1.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2.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为止。() 3.每家每户都知道。()

(完整版)《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结合语境赏析精彩句段 2.学习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写作的手法,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 3.探寻“两弹元勋”的足迹,感受他为科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 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搜集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事迹,如此,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一个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那段惨痛的历史(幻灯片展示图片)。1964年,随着中国大地上的一声巨响,“任人宰割”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原子弹爆炸视频)在这背后,对这一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今天就让我们结识一位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中国的“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背景介绍 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三、字词识记 读一读,写一写 邓稼先宰割可歌可泣鲜为人知鞠躬尽瘁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说服热泪满眶马革裹尸平沙无垠风悲日曛兽铤亡群蓬断草枯殷红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大家快速默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 本文共有六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现时代背景,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惘,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

【2020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 邓稼先 学案及答案

1 邓稼先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学习本文精心剪裁,巧妙布局的特点。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长句短句交错使用的作用。 4、学习写人物传记。 5、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背景资料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宰.割署.名奠.基开拓.元勋.仰慕. 孕.育选聘.大厦.无垠.夐.黯. 曛.铤.筹.划签.字颤.抖燕.然 嫣.红挚.友彷徨 ..罗布泊.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妇孺.皆知马革裹.尸 3、理解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宰割:署名: 奠基:开拓: 元勋:仰慕: 孕育:无垠.: 筹划:嫣红:

邓稼先课文内容概括

《邓稼先》课文内容概括 《邓稼先》一文介绍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高度评价并赞扬了邓稼先的突出成就、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文章分为六部分,作者分别用六个小标题的形式来安排: 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近代的悲惨历史背景下,引出邓稼先。 二、两弹元勋: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三、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的品格和奉献的精神。 四、民族感情?友情?:侧面烘托出邓稼先严谨,做出的巨大贡献。 五、“我不能走”:用恶劣的工作环境衬托出邓稼先坚强,奉献的意志,坚定的信念。 六、永恒的骄傲:借用电报、书信赞扬邓稼先高尚的人品,无私的精神,巨大的贡献。 《邓稼先》一文内容探讨 1.《邓稼先》一文中使用小标题的好处有哪些? 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6个小标题,如一串闪光的珍珠宝石,串缀起邓稼先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十分醒目,而又中心突出。小标题拟得也很有特色,或用对比,对照鲜明,优劣得显;或引将军的赞扬,高度概括,画龙点睛;或用设问,启人心智,引人入胜;或引主人公朴实的语言,展示他美

丽光华的灵魂;最后用“永恒的骄傲”收束,总结全文。如果我们把总题目和最后一个小标题连起来,就成了“邓稼先——永恒的骄傲”.多么富有情趣,多么精彩,真是匠心独运,精妙绝伦,浑然天成。2.《邓稼先》一文由小标题分为六个小部分。请你简要地概括出六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介绍邓稼先这位历史性的人物对祖国、民族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部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突出邓稼先忠厚质朴、坚忍奉献的可贵品质。 第四部分:澄清关于中国两弹研究有外国人参与的谣言,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突出邓稼先的杰出成就。 第五部分:展现邓稼先超凡的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第六部分:从各方面概括评价邓稼先的杰出成就、高尚品格、历史贡献,总结他不平凡的一生。 3.《邓稼先》一文有六个部分,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部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全文六个部分紧密关联.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对比奥本海默突出表现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教学案教与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教与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 提示: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

11《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11邓稼先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5.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鲜(xiǎn)为人知鞠(jū)躬尽瘁(cuì)孕(yùn)育罗布泊(pō)黯(àn)曛(xūn)铤(tǐng)邓稼(jià)先至死不懈(xiè)选聘(pìn) 无垠(yíng)殷红(yā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元勋:立大功的人。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邓稼先课文字词拼音

邓稼先课文字词拼音 11.邓稼先 课前预习 1、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籍裔学家。1957年曾获奖,本文是在邓稼先逝世后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2、你还知道作者的哪些相关信息,请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 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邓稼()先元勋()至死不yú()jū()躬尽cuì()选聘()无垠()殷()红zhì()友zǎi()割仰mù() 课堂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无垠(yín)元勋(xūn)鞠躬尽瘁(jú) B懈怠(xiè)奠基(diàn)当之无愧(kuì) C选聘(pìn)孕育(yùn)妇孺皆知(rǔ) D开拓(tuò)仰慕(mù)鲜为人知(xiān) 2、画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内改正 ①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必露() ②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振荡。() ③我要向他建意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④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至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长后,一次井下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人们劝他回去,他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A、忽然焦急却 B、突然焦虑只 C、突然焦急却 D、忽然焦虑只 (二)整体感知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三)课内阅读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和稳健的。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 导学案(教师版)

邓稼先导学案 (教师版)(2018.3)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2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3理解文章在继续、理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重点】 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2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获奖无数。著作有《选集与后记》《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关于“两弹一星” 2、“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全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开始挺直了腰板。 【自主学习】 1、注音 氢弹.()懈怠.()癌.症()开拓.() 孕.育()聘.()无垠.()难堪.() 兽铤.()挚.友()日曛.()妇孺.皆知() 鲜.为人知()马革裹.尸()彷.徨() 答案:dàn dài ái tuò yùn pìn yín kān tǐng zhì xūn rú xiǎn gé páng 2、解词 ①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②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 ③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毕,完全。 ④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喻,明白。晓,知道。 ⑤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马革,马皮。 ⑥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没有间断地出现。 ⑦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指界线极为分明的样子。 ⑧妇孺皆知:连妇女和孩子都知道。 ⑨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⑩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合作探究】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答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1985年7月的一天,在解放军三○一医院的走廊上,国防部长张爱萍正焦急地等待医院的化验结果。几天前,他的亲密战友、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被诊断为癌症。他多么希望这只是误诊哪! 几分钟后,化验结果再一次击碎了他和人们的美好愿望。张爱萍握着化验单的手颤抖了,他走到邓稼先的床前,难过地问:“老邓,有什么要求吗?请尽管提出来。” 邓稼先微笑着说:“没有。组织上不要再为我麻烦了,也不要给国家再浪费了。” 在场的人都哭了。邓稼先却平静地对妻子说:“我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只是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三个月后,北京红叶正浓,到处是秋天的景色,到处洋溢着国庆的欢乐气氛。邓稼先被深深地感染了,对警卫员说:“走,去看看北京。” 他们悄悄溜出了医院,伴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上了一辆公共汽车。邓稼先身上挂着导尿瓶,穿着土里土气,不时亲热地向陌生人微笑。拥挤的车厢内,谁能知道这位瘦削、虚弱的老人就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哇! 久违的天安门广场,终于在他们面前出现了。邓稼先显得异常兴奋。他走走停停,一切都那么让他陶醉,让他迷恋,也不由得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1950年6月,他与“留美科协”总会的人们聚集在邓肯湖畔,大家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畅谈对新中国的向往。 两个月后,他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那一年,他只有二十六岁。 取得学位的第九天,他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那一次,他只带了两样礼物:几双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和满脑袋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一件是要送给他朝思暮想的父亲,另一件准备送给他日夜思念的祖国。 八年后,他真的用上这些知识——研究原子弹。从那时起,他告别了妻儿,离开了温暖的家。为坚守国家的保密制度,他不能同亲人通电话,也不能写信。相濡以沫的妻子不知道他的实际工作内容,只是隐隐感到丈夫在干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慈爱的母亲不知道他的真实去向,只知道儿子是在尽忠报国。 那是建国后中国最为困难的一段历史时期。全国许多地方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公开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领头人,他多次向同志们表示: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国外对我们封锁,专家也撤走了,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了!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但是,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罗布泊腾空升起了一朵蘑菇云,全世界都为中国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所震惊。此后,他又马上投入到氢弹的艰难研制工作中去了。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 【知识与目标】 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设计1: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 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设计3: 激情朗诵:前国防部长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 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 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容。 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目标导学一:文章速读,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容。 学会速度课文,提取关键语句。 用简明的语言概况每个小标题下具体容。 第一标题: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