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功能发展史

风筝功能发展史
风筝功能发展史

风筝功能发展史

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风筝从诞生之初至今,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与风筝多样的功能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军事功能

最早的风筝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由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墨翟所制造,风筝产生于战争时期,因此最初它是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和物资(人员)运输的工具而存在,墨子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就曾用风筝作为勘探工具,视察敌情。

休闲娱乐及健身功能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稳定,风筝的军事功能逐渐淡去,唐宋时期,风筝作为一种业余活动被贵族和百姓所喜爱,他们经常举办各种风筝放飞活动,风筝开始具备现代风筝所承载的“娱乐健身”功能。

文化传播载体

在中国近现代时期,风筝除了保留原有的娱乐和健身功能外,更多的时候,风筝起着文化输出的作用,许多社会团体抓住风筝文化传播的属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如梅澜坊商业街就将在4月25日至5月10日期间,联合长沙风筝协会举办主题为“45°湖风席面,走,追风筝去”的梅澜坊风筝节,风筝节上将会展出近百种风筝,开展趣味风筝DIY活动,举办方希望通过风筝节,将商业街的文化向社会进行输出。

其他

风筝除了以上几种较为常见的功能外,还有着“科学研究”、“文学创作”等其他功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富兰克林曾经在雷雨天利用风筝对电进行研

究。相信在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风筝更多的功能将会被进一步发掘。

风筝历史发展及放飞常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发展及放飞常识 元宝山区风筝协会编制 二零一一年三月

风筝 一历史发展 放风筝是中国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上天空。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汉代起,人们开始将其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元代时,风筝传入欧洲诸国。 风筝运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北京地区的放风筝活动驰名遐迩,一些边远地区也纷纷举行放风筝活动。1981年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文化馆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筝演放会;同年,包头市少年宫也举办了青少年放风筝比赛。1980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风筝学会─—北京风筝学会。此后,每年均举办有较大规模的风筝节。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正式成立,总部设于山东潍坊。 二制作工艺 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传统的中国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又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即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又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又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又包括:风、线、放、调、收。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在式样上,除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近代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三操作原理 众所周知,风筝上天有两个必要的条件:风筝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飞;风筝都得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下来。扬力作用,扬力的产生:风筝在空中受风,空气会分成上下流层。通过风筝下层的空气受风筝面的阻碍,空气的流速减低,气压升高;上层的空气流通舒畅,流速增强,致使气压减低;扬力即是由这种气压之差而产生的,这正是风筝能够上升的原因。 以上可知,扬力的产生有2个要素:1. 风力;2.牵引力;这就解释了开头提出的问题。在风力、牵引力和由此产生的扬力三个力的作用下,风筝在空中基

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

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 摘要:风筝艺术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但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本文试从风筝的起源、分类,制作技艺与不同地域的风筝流派出发,试浅谈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风筝、起源制作、流派、审美价值、民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风筝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集观赏、娱乐、竞技、健身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属于民间艺术品中扎糊工艺一类,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又极具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风筝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发展,它早已成为一门独特的民族艺术,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风筝的起源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风筝被视为平常之物,对于风筝的记载是极为有限的。要说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书《韩非子》中记载,墨子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这便是关于风筝起源的一说,又称“飞鸟说”。传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已发现的古代风筝来看,以鸟的形状为多,加之古人对飞鸟的崇拜,因此“飞鸟说”广受推崇。 在历史上,风筝最初是用于军事目的,比如用于测量两军距离。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大众娱乐。同时由于造纸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因而又称“纸鸢”。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类型更加的丰富。明清时期风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无论是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各种民间工艺和风筝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木版年画、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使得风筝的装饰变得丰富多彩;风筝的音响装置也有所发展,用葫芦、白果壳做成的各种哨子,装在风筝上,发音雄浑响亮。同时,风筝也在向世界各地流传。 二、风筝的制作分类与流派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中国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四艺中,"扎"要求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还要求做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 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类,"硬翅"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软

风筝的起源和演变

风筝的起源和演变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风筝为中国人发明,至今已经2000余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进而演变成为今日的多线风筝。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演变成玩具。 风筝的制作 1、做风筝的材料包括竹篾、纱纸条、马拉纸,工具包括浆糊、纸刀。 2、风筝的做法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纸做肉,即用纸蒙糊风筝。 3、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等。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 风筝的分类 按风筝的形象分类,有动物、植物、人物等形状。 按风筝的构造分类,有硬翅类、软翅类、板子类、串子类、立体类等。 按风筝的功能分类,有玩具、观赏、特技等。 按风筝的大小分类,有巨型、大型、中型等。 放风筝的意义 1、在田野郊外放风筝能呼吸新鲜空气,娱乐身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放风筝能带来吉祥。 3、清明节放风筝有一种放风筝放晦气的说法。 4、放风筝能有益视力,能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 风筝上天的条件 1、风筝要在有风的条件下才能放飞。 2、风筝要有提线的牵引。 故事:风筝起源的传说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说;三是飞鸟说。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斗笠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工具,就像我们现在戴的帽子,很早以前农夫在田地干活时就开始使用,据说有一天,一位农夫正在田地里干活时,忽然刮起了很大的风,把他的斗笠卷走了,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斗笠上的绳子。恰巧这根绳子很长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就演变成现在的放风筝。

有有关风筝的资料

有有关风筝的资料(1)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据<<墨子.鲁问>>篇记载,“公输般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又说“公输般作木鸢,以窥宋城”。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以后称“风筝。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今潍坊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六名儿童在放风筝,足以佐证。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 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风格独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长达百余尺。放飞时先将尾闻和身闻渐次放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往高空。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

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嬴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航天器的发展史

航天器的发展史 摘要美丽的星空、浩瀚的宇宙对于人们来说充满了无限的诱惑,激励人们不停地去探索与发现。从古代的嫦娥奔月到现在的嫦娥一号升天,都寄予着人们无限的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的出现使得脱离大气层飞向外太空不再是一个梦想。同时,对宇宙的探索提高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人类自我的认知程度。当然也必定会带动现在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发展,使得我们的社会文化与经济文化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宇宙;探索与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经济与政治 Spacecraft Development Abstract:The beauty of the sky, the vast universe filled with infinite enticement for people,inspiring people to keep exploring and discovering.From ancient chang e to the number of now ascended into heaven, which wholly people infinite hop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mergence of the spacecraft made from the atmosphere to fly to the outer space is not a dream.At the same tim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improved people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human cognitive degree of self.Of course it also will drive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making our social culture and economic culture mor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Keywords: Universe;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pacecraf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1 航天器的概要 航天器又称空间飞行器、太空飞行器。它是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和宇宙探测器的总称。航天器是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在太空运行,执行探索、开发、利用太空和天体等特定任务的各类飞行器。相传最早的试图飞天的人是中国一名叫做“万户”的人,他做了两个大风筝绑在椅子两边,并且将不少的火药绑在凳子上,然后命令仆人点燃火药,但是随着巨响,他消失在烟雾中,人类最早

武汉市风筝发展现状

武汉市风筝发展现状 从风筝的起源及发展历史来看,风筝运动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风筝运动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风筝文化和风筝运动为中华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模式。 对风筝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描述,介绍了风筝运动的功能:风筝的健身功能、风筝社会文化娱乐功能、风筝运动经济功能。风筝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但风筝起源于中国没什么分歧,早在两千年前就有“木鸢”的记载。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风筝起源于武汉。风筝运动属民族传统体育范畴,较之其他竞技体育项目,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审美娱乐等功能,而且具有文化教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武汉风筝走向了世界,真正达到了它的鼎盛期。 笔者目睹风筝的发展情况,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继续推动武汉风筝文化的持续发展特地到武汉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汉市258名中学生、20位民间风筝爱好者以及相关组织协会进行发放问卷,并对武汉市风筝文化组织协会、民间风筝组织进行走访了解武汉风筝运动现状,同时辅助参考了与风筝相关的资料、书籍,调查收集资料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 笔者将这些资料进行了分类、统计整理。 通过对调查问卷得来的数据对武汉地区风筝活动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并对风筝持续发 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对风筝整体现状讨论得知: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风筝普及的群众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匾乏,缺少风筝培训机构。文章最后提出风筝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政府要加大经济资金投入,保障风筝文化传承活动顺利开展;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风筝文化传 承人才保证;充分挖掘民间艺人,积极参与风筝文化的传承;同时指出学校是传承风筝文化重 要的场所。

风筝的原理及其制作

风筝的原理 -------重庆电子校王者勇飞整理 摘要:风筝飞升的三大平衡原理 关键词:风流,“坠重”平衡,“横杆”平衡,“定向出风”平衡原理 风筝,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喜爱和欣赏,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它又以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及发展经济的纽带出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而我的家乡南通就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所以我对风筝有着特殊的感情。下面,首先让我对地面风的特征及风筝的升力作一简单分析,然后来探讨风筝飞升的平衡原理。 一、风筝的升力 地面上的风,无论是大风或小风,从宏观看,其流动均是基本平行地面的,然而,从微观看,其流动却始终处于上下翻滚,左右迂回的状态中,也就是说,地面上的风从微观看,始终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而不是绝对平稳的。如图1所示。那么,基本平行于地面流动的风是如何给风筝以一个升力呢?我们从图2,即风筝受力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由于风筝迎风面与风流方向构成了一定的迎风角度(迎风角度由风筝脚线的位置和长短来确定),根据力的分解原理可知,当风筝受力后,产生一个垂直于风筝平面的合力,这个合力可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分力,一个是与风流方向一致的水平分力,这个不能使风筝飞升;另一个力是垂直向上的分力,这个力即为风筝飞升的升力,由此可知,风筝的升力越大,风筝线与地面的夹角就越大,当然,升力是个综合因素,这里只讨论风筝飞升的平衡原理,至于影响风筝升力大小的因素就不作详细讨论了。 二、风筝飞升的三大平衡原理 地面上的风以及由风筝的迎风角度产生的风筝的升力只是为风筝的飞升创造了必要条件,而要使用风筝飞升,还必须具备风筝飞升的充分条件。这个充分条件,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风筝飞升的三大平衡原理。 放飞风筝,无疑是人类对空气动力学的运用之一,风筝在放飞过程中,始终在其外力,即风力的作用下作动态平衡运动,而要使风筝在风力的作用下达到飞升的平衡,无论是传统风筝,还是创新风筝,是国内风筝,还是国外风筝,均离不开飞升的三大平衡原理,即: 下面,我们就这三大平衡原理逐一加以讨论。 1、风筝飞升的“坠重”(坠飘)平衡原理 采用“坠重”平衡的风筝,一般为平板式的,讨论“坠重”平衡这一原理,根据力学中物体受力的平衡原理,由图3可知,力F1、F2是忽左忽右的风流形成的,故F1≠F2,从而给风筝形成了旋转的力矩;力F3是人为加上的“坠重”力,且此力通过风筝中心,从而给风筝形成了较大的重力矩,该力矩是反抗风筝旋转力矩的,只要重力矩≥旋转力矩,风筝就可达到飞升的平衡,F3的大小起决于风筝尾巴的长短、宽窄及材料,且应随着风的大小而适当改变其中某一因素。 2、风筝飞升的“横杆”平衡原理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中国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初中阅读)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

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成为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操控。 (摘编自网络)【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六人。其中,两个着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4分)

中国风筝

中国风筝 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一种能由人类自已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因为那 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越是历史久远的东西,留给后人的悬念越多。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追宝寻艺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中的内容,很难考究其历史的真伪。风筝,在中国的历史上,在 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雕虫小技”。有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始源头。 第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因墨子与鲁班同是鲁国人,据此说推断风筝鼻祖“木鸢”发源于齐鲁一带。 第二种说法认为韩信是风筝的发明者。依据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纸鸢》中说: “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 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种说法认为风筝的发明年代在南北朝时期,即羊车儿之说。《资治通鉴》是这样描述的: “高州刺史李迁仁、天门太守樊文皎,将援兵万余人至城 一。"台城与援军信命已绝。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 …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 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 第四种说法认为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 “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第五种说法是由柴茂智先生和刘忠先生在其合著的《风筝的制作与和放飞》一书中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见解。 他们认为,风筝的直系祖先不是木鸢,而是测风的鸢旗。鸢旗缘于以鸟羽测风。 二、风筝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使得风筝的作用也随着发生的变化。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经有过多次的转换,其最初的功能据说是用于军事,许多历史资料中都曾提到: 汉将韩信曾将风筝放飞到空中,根据风筝的放飞线长度来计算到未央宫的距离之事。在史书中曾经记载过,公元559年,齐文宣帝下令让囚犯乘坐风筝,从八丈(大约26米高,今残台高12米 )高的金风台上向下飞行,能够飞出城的便可赦其死罪。被囚禁者急欲求生,“各乘纸鸱以飞”。结果,中有一个叫黄头的死囚乘风筝滑翔成功,安然飘到城外一个叫紫陌的地方 ,但后来又被捕,饿死在狱中(见《北史卷十九献文六王传》)。

风筝的起源的三种传说

风筝的起源的三种传说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有关风筝的资料

有关风筝的资料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是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伪时期——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

案例风筝的制作

心灵手巧,制作风筝》案例 萧山区湘湖小学王彩凤 一、活动设计意图风筝是我国古老的民间玩具,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项航天科技作品。学生放风筝是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春季户外体育活动,也是一项运用数学、物理、美工知识进行动手、动脑的科技活动。学生通过研究风筝,了解风筝的历史、了解风筝的演变、了解风筝的种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设计风筝、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基本任务。 本案例是以风筝的制作为主线,加强学生手工技能的培养,通过“研究风筝”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在手工技能上让学生学会画线、折叠、定位,学会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设计风筝、制作风筝、放风筝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自我劳动带给生活的美好、快乐、情趣。 二、活动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主题五《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之活动二——风筝的制作。本课教材以文字、图示的形式扼要地向学生介绍了风筝的种类、制作风筝的主要材料和简易的风筝骨架及制作过程。图案简明而又新奇,色彩十分艳丽。 三、活动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风筝掌握扎线、定位、粘贴、打结的基本技能。 2、制作一只风筝或者小组创作一只风筝,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研究、小组合作的精神。 3、通过制作风筝让学生感到通过劳动带来愉悦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扎制一个简易的风筝,让学生了解风筝制作的整个过程。 2、教学难点:(1)启发学生设计新颖并富有儿童个性和趣性的风筝作品; (2)扎风筝骨架和定风筝三角线的技能。 五、教具的准备:自制课件,具代表性的风筝、竹条、白纸、白胶、线团、剪刀等。 六、活动教学过程: (一)引发动机、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几种学生熟悉的动物形象,并提问:师:同学们,这些动物你们喜欢吗?生:喜 欢。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这些动物飞向蓝蓝的天空?生:让它们长上翅膀。 生:再给它们加上尾巴。 生:把它们制作成风筝。师:小朋友说的真棒,你们想看一看吗?生:想。 (设计意图: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积极调动起学生的设计热情,让学生喜欢上设计,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主动进行制作前先设计的良好习惯,也才能更加高效地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劳技作品。)

风筝的起源与传说

风筝的起源与传说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张东伟) 风筝的起源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中国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中国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来源:中国潍坊网) 风筝的起源的三种传说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

历史典故:风筝的起源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e77741271.html,) 〔历史典故: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潍县志》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 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

北京扎燕风筝的传承与发展

北京扎燕风筝的传承与发展 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是根据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复制出来的风筝工艺,起始于乾隆十九年左右。《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技艺,每种都绘有骨架图、彩图,并配有扎糊诀和画诀,图文并茂,实属罕见。是对我国风筝的一个全面的、艺术的大总结,具有极高的思想意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2004年,北京奥组委将费保龄设计的“曹氏风筝雏燕”五件作为奥运会指定商品。 北京扎燕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挖掘、申报经历了八年的艰辛历程。从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再到现在成功申请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北京扎燕风筝及费保龄一起经历了蜕变。 风筝在中国的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同为鲁国人的墨子与鲁班都制作过“木鸢”,由此推断,“木鸢”发源应在齐鲁。后来人们在风筝上系上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称“风筝”。风筝艺术随着纺织业与造

纸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北京沙燕风筝、天津软翅风筝、山东长串风筝、南通六角板鹞与广东灵芝风筝等中国风筝五大流派。 而居于五派之首的北京沙燕风筝,正是以曹(雪芹)氏风筝里的扎燕儿风筝为代表,其扎制的燕子图案化、拟人化,形神兼备,组成了充满个性与情感的燕子家族。 风筝分为四种技艺,扎、糊、绘、放。扎是扎架子,首选毛竹,劈成二尺到一丈二不等的竹条,再烘干发汗,做热处理。 扎燕儿风筝拟人表达真善美 曹氏风筝的拟人化以扎燕儿为代表,有肥燕、瘦燕、比翼燕、小燕、雏燕,每个风筝都有个典故,有雄的、有雌的、结婚的、订婚的、老年的、小孩的等这么一个美满大家族,共有77种画法,多表达的是真善美。 费保龄介绍:“‘比翼双飞’,是两个风筝前后叠在一起。比翼双飞,同命相依,‘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长生殿里的情调,用画面表现出来了,多美啊!美国的迪斯尼把米老鼠、唐老鸭的拟人化也不过50多年,而我们的风筝拟人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最早风筝谱为宋徽宗所著 风筝不是仅供消遣的玩物,最早它还用于军事方面、传递信息、民间娱乐、表达爱情等,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世界上公认风筝最早是中国发明的,历史上有两次总结。最早的风筝谱是宋徽宗所著的《宣和风筝谱》,再就是乾隆年间曹雪芹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他把硬膀和软膀结合起来做成了复式的,结果效果很好啊。我的《曹雪芹风筝图谱》等几本书不是我发明的,是收集了历史资料,主要是把流散了的一些东西集中起来,总结成册,留待启发后人。 只有曹氏风筝有独立文字记载 不同地区的风筝做工、特色各有不同,分为不同流派。早期中国风筝有五大产地:北京、天津、潍坊、南通、阳江。北京风筝在汲取各地精华后,主要以文化内涵为主,具有北京特色。有独立文字记载的只有曹氏风筝,也是主流。 而天津是港口城市,对于我国的风筝艺术向世界各地传送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像现在骨架可以折叠的风筝最早就是为了便于运输而发明的。其制作风筝多以动物、飞禽图案为主,吸收中国画、版画的优点。潍坊是风筝发明人之一墨子的故乡,有着悠久的风筝制作历史。

风筝的由来

风筝的由来 大家都知道,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这是说明了潍坊的风筝做工独特,色彩鲜明,远近闻名,而 如此精美的风筝又是怎样来的呢?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而古代风筝的由来还有两种说法: 一、古代,有一农夫在斗笠系上绳线,无意中被风吹起,所引起的灵感。二、风吹起,黏住在蜘蛛丝上的落叶,所引起的灵感。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 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潍坊购买自己中意的风筝.风筝的体裁很多,造型.色彩也各不相同, 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

生活谚语 吃一堑,长一智。吃饭勿忘种田人,喝水要想掘井人 人穷只怕志气短。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牛马。 前人栽树后人凉。烟是虚空酒是痨,饭是根本肉长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好有好报,恶有恶报,若是勿报,时辰勿到。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里。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不见高山,那知平地。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算算用用,一世勿穷。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养儿防老,积谷防荒。 远亲不如近邻好。 鳑鲏鱼也要留三寸肚肠。 天下呒难事,只怕有心人。 人望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绣花针。 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随身。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遗子千金,莫如教子一经(书)。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篱笆三根桩。 万事开端从岁首,一年之计在春头。 日里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风筝知识普及

风筝知识 一、了解风筝 风筝文化或称艺术,在伟大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在风筝文化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流传于民间,保留在民问。虽然在很长的历史期间称不上什么高雅文化或艺术,但它与广大人民的生活、娱乐和审美需求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情结。 二、风筝的历史: 从资料上我们知道: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及休闲活动。我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献中「韩非子」曾记载「哲人墨翟,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约纪元前300 年左右),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以后才有纸风筝的出现,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在正史中也有关於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梁武帝被候景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候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西元549 年)时,候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於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鸣鸣声音。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五代时候,北朝的齐宣帝也用风筝载人为乐,有一次居然於出五里多远。「北史」中记载,齐宣帝是利用天牢里的死囚乘坐风筝,让他们「以席为翅,从台飞下」,供齐宣帝娱乐。这些死囚如果完成皇帝的心愿,罪刑可以获得赦免。清朝的李涣曾经编过一部名曲「风筝说」,书中记载一美一丑的姊妹詹妍、詹强和风筝的故事。两姊妹分别在风筝上题了诗句,然后把风筝放掉。后来,拾到断鹞的两位男士前去求亲,终於促成两对美满姻缘。这是风筝有关的一段佳话。又从其他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亚洲人做风筝的技巧,比欧洲人要高明多了。马来西亚的风筝是用秣草和乾芦苇编成的,和韩国、印度的风筝类似,操纵起来很灵活。他们可以让风筝很正确的降落在指定地点,还有人可以让风筝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风筝绝不会碰到地面。 三、风筝的种类

杨家埠风筝的形成与发展

杨家埠风筝的形成与发展 山东潍坊的杨家埠风筝与民间木版年画一样,源远流长。它以造型合理、色彩艳丽、起飞高稳、富有民间乡土气息而自成一家,在中国风筝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关于杨家埠风筝,在清代曾流行着一首《十个大姐放风筝》的民歌: 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十人去踏青,捎带着放风筝,放风筝。 大姐放的是白素贞,二姐放的是许相公,西湖来调情,来调情。 三姐放的杨宗保,四姐放的是穆桂英,气死六郎公,六郎公。 五姐放的张君瑞,六姐放的是崔莺莺,红娘真机灵,真机灵。 七姐放的祝九妹,八姐放的是山伯兄,尼山读《诗经》,读《诗经》。 九姐放的牵牛郎,十姐放的是织女星,天河隔西东,隔西东。风筝越高情越浓,引来一群小后生,一阵脸儿红,脸儿红。 不知不觉拽风筝,暗暗拜求月老翁,红线你传送,你传送。 从这首民歌中,不仅可以窥见那时当地群众放风筝的情况,而且可以得知杨家埠风筝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与文艺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前几年,法国出版的《中国年画》一书中,印有清末时期杨家埠永长兴画店所刻印的内容为十个姑娘放风筝的《十美图》木版年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杨家埠风筝的起源,现已88岁的风筝世家老艺人杨同科讲:“不记年载”。口碑所传杨家埠风筝在明代已经流行。笔者认为这种传说是可信的。

潍县城内白浪河的南坝崖,清代就是杨家埠风筝的集散地,真是有口皆碑,潍县城内有些人看上这个好买卖,他们结伙拉帮,占据市场,在那里转手倒卖风筝。杨家埠人不甘心自己的风筝市场被人夺走,清乾隆时,双方聚集武士,以力相争。在争斗时,临村齐家道有个齐武举(名齐士敬,雍正年间中武举,封官不就,在家为农)帮助杨家埠打败了那伙人。诉诸公堂之后,杨家埠的讼师杨五烈(名杨景镐,长兴画店八世祖)又为杨家埠打赢了这场官司。从此以后,潍县城内白浪河边南坝崖的风筝大市场一直为杨家埠人所占有。民国年间这里的风筝交易还很兴旺。 据《潍县志稿》和杨家埠《杨氏宗谱》记载:从明末祟祯十二年(公元1636年)到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年),潍县一带战火连绵,杨家埠“适当其冲死绝逃亡其仅存者半”(杨家埠《杨氏宗谱》)。杨家埠风筝绝对不会在此期间有所发展。然而,清代初年,潍县南坝崖上的杨家埠风筝市场已为他人所眼馋,奋起相争,说明战乱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杨家埠风筝的产生、发展,并转化为商品生产,都是在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之前完成的。 虽说迄今尚未发现有关杨家埠风筝在明代即已存在的文字记载和实物遗存,但杨家埠年画可作佐证;杨家埠年画画店“同顺堂”依靠年画的生产与销售发家致富,清嘉庆、道光年间,为杨永烈之妻树贞节石牌坊一座,耗尽家资而破产。相传在这以前“同顺堂”家的好日子过了300多年。据此可知,杨家埠年画作为商品生产之肇端,不会晚于明代中期。 杨家埠的年画画店,为了取得顾客青睐,一向有依靠制作年画的技术制作其他工艺品的习惯。有些工艺品使人见之流连忘返,闻名不见不肯罢休。例如灯彩就是一例。杨家埠的画店自从开业之后,年年都要费尽心思,制作奇巧绝妙的灯彩,相互比奇、斗巧、争妍。清朝末年,绘图精美的灯彩成了普通之物,风云变幻、人物迫逐的走马灯也已失去了人的垂青。令人围观、交口称赞者,转为具有特技趣味的灯彩。例如:“二鹊争梅”、“雄鸡相斗”、“才子佳人”、“幽情对语”,以及“猴子戳蜂窝”、“农人摇辘护”等等。这些具有皮影表演艺术特点的灯彩,全靠掌烛后形成的热气流为动力,显现各自的风采。民国初期,此风仍然很盛。闹元宵时百里之外赶赴杨家埠观灯者不计其数。杨家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