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

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
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

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

为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评价其流行危险度。方法随机抽取南山区0岁~、5岁~、10岁~、15岁~、20岁~、30岁~、40岁~等年龄组各80~90人,采集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抗体。结果检测南山区健康人群血清631份,乙脑IgG抗体阳性218份,总阳性率34.55%。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有差异, 20岁以上成人组乙脑抗体阳性率较低;男女性别的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南山区健康人群乙脑免疫水平较低,一旦有输入性病例,暴发和流行的危险度较大。

[关键词]人群;乙脑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病毒性脑炎中病情最重而且预后较差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健康人群免疫水平是预测本地发生流行危险性的重要指标[1-2]。2010年对南山区健康人群的乙脑抗体进行调查, 以了解该区人群乙脑免疫水平及评价流行危险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抽取南山区7个居委会(社区)作为调查点,先按0岁~、5岁~、10岁~、15岁~、20岁~、30岁~、≥40岁分组,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在本市连续居住6 个月以上的90名健康人群作为调查对象。

1.2 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方法每个调查对象采集静脉血5ml,2~8℃放置8~24 h,3000~4000r/min离心10min,血清量>200μl/份,血清标本-20℃冻存,带冰运送至南山区CDC实验室检测。

1.3 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用ELISA法检测乙脑IgG抗体,试剂盒由珠海海泰公司生产,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将随机挑选的10 份样品先进行连续稀释,稀释后的血清分别采用ELISA 检测和免疫荧光检测,根据二者检测结果,选择符合率最高的稀释度作为工作稀释度。其余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以样品OD450值/阴性对照OD450值≥

2.1判为阳性,<2.1为阴性。

1.4 统计分析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的乙脑抗体阳性率共调查631人,218例乙脑抗体水平阳性,阳性率为34.55%(218/631),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

3.21,P<0.01)(表1)。

2.2不同性别的乙脑抗体阳性率男、女阳性率差异无在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表2)。

2. 4 不同免疫史的乙脑抗体阳性率有免疫史的乙脑抗体阳性率分别高于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33,P<0.01;χ2=101.85,P<0.01),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乙脑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05)(表4)。

3 讨论

健康人群免疫水平是评价人群对该病原免疫状况的重要指标,调查健康人群抗体水平,了解人群免疫状况,对预测乙脑流行状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都非常必要[3]。

据文献报道,人群乙脑抗体水平在70%以上就不易发生乙型脑炎流行[4]。本次调查显示,7个年龄组的健康人群的乙脑IgG抗体总阳性率仅为34.55%,表明南山区健康人群乙脑群体免疫状态较低,尚未形成了牢固免疫屏障。其中0~5岁组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64.44%最高,可能与2008年乙脑疫苗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后其接种率较大提高有关。本文结果表明,深圳市南山区本地、外来户籍抗体阳性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深圳市南山区本地人口乙脑疫苗免疫工作比较扎实,但与北京市海淀区[3]结果不一致的具体原因需进一步探

讨;有免疫史的抗体阳性率高于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人群,这一结果与北京市海淀区[3]、陕西省铜川市[7]类似。而20岁以上的成人组均较低,可能是该人群为免疫空白或不详的外来人口为主,也可能与其隐性感染机会不多有关[1]。如此低的抗体水平, 提示一旦有乙脑侵入南山区, 极易在外来人口中引起暴发和流行。

在乙脑的预防控制措施中,以预防接种为最有效最经济[5]。人或动物在接种乙脑疫苗或自然感染乙脑病毒后产生的乙脑病毒保护性抗体能够维持数年甚至几十年[6]。文献对成人乙脑疫苗免疫策略存在争议,刘新利等建议成年人开展乙脑疫苗强化免疫,建立整个人群的免疫屏障[7];而陈海玲则认为成年人不提倡接种疫苗, 成年人较理想的防病措施应是提高防蚊灭蚊, 掐断传播链[8]。南山区近年来通过加强乙脑监测,及时隔离治疗病人,消杀传播媒介,达到了控制疫情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李艺星,尹遵栋,杨俊峰,等.2005 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30(3):216-218.

[2]刘自远,刘成福,崔莲莹,等.2006年开江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监测与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23(6):498-501.

[3]马天薇,孙培源,富继业.北京市海淀区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J].首都公共卫生,2010,4(2):69-72.

[4]沈冰,丁玎,徐瑞芳,等.上海市部分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抗体水平的血清学监测[J].中国计划免疫.2001.7(4):215-216.

[5]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2版.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476-483.

[6]A be M,O kada K,Hayashida K,et al. Duration of 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 after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ation[J].Microbiol Immunol,2007,51(6):609-616.

[7]刘新利,李悦玲,赵巧玲,等.陕西省铜川市健康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2):127-129.

[8]陈海玲.龙岗区2003 年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258-1264.

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

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新城疫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高若开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判定方法。 2.分析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影响因素,用以确定最佳免疫时间、判定免疫效果和辅助疾病诊断。 二、实验内容 1.血凝试验(HA)检测新城疫抗原 2.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新城疫抗体 三、实验原理 1.血凝试验(HA )原理:某些病毒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地使某种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称为血凝(HA ),也称直接血凝反应。 2.血凝抑制试验(HI )原理:当在病毒的悬液中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足以抑制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时,则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血凝素直接接触。这时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I )反应,也称血凝抑制反应。 病毒颗粒 红细胞

四、实验材料 离心机、恒温箱、冰箱、振荡器、96孔血凝版(5块)、微量移液器(20-100微升可调)、吸液尖(若干)、洗耳球、离心试管、普通试管、试管刷、烧杯、吸量管、一次性注射器、ND 标准抗原、1%红细胞悬液、抗凝剂、生理盐水。 五、实验步骤 (一)抗凝剂的配制 将1克柠檬酸钠用25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备用。1毫升抗凝剂可用于采集9毫升血液。 (二)10%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1、用注射器吸取0.5毫升抗凝剂无免疫健康青年公鸡的红细胞4.5毫升。 2、1500转离心5分钟,吸弃上清液。 3、用5-10倍生理盐水1500转洗涤3次,前两次5分钟,后一次10分钟。 4、吸弃上清液,用吸量管吸取红细胞,配制成10%红细胞悬液。 5、2-6摄氏度储存,备用。 (三)血凝试验(HA) 1.在血凝板上第一排的1-12孔内各加入50ul 生理盐水 抗体 抗原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 摘要:在亚洲,乙型脑炎病毒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因,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0例病例。它导致显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库蚊在鸟类和动物之间传播,而人类被认为是其终末宿主。由于登革热在乙型脑炎流行地区也很普遍,因此必须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来证实乙型脑炎阳性血清。噬斑减少中和试验是检测以及量化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黄金标准。然而,噬斑减少中和试验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并且在在6个或24孔板中进行,这对于大规模筛选具有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可用于检测和定量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方案。该法在96孔板中进行,将适合用于大规模筛查人群的免疫水平以及疫苗的免疫效力研究。 关键词: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酶联免疫 引言 在亚洲,主要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乙型脑炎病毒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原。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0个病例,死亡率为25%;并且有高达50%的患者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 乙型脑炎病毒为RNA正链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病毒发生表现有地方性周期性特点,库蚊和猪为其主要的宿主,病毒在其体内大量复制。然而,人类被认为是其终末宿主。(Sabchareon和Yoksan,1998) 在亚洲许多地方乙型脑炎病毒都有流行,往往在这些地方都伴随有登革热病毒流行。因此,为了与登革热区分,就必须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来证实其确为乙型脑炎病毒阳性血清。此外,检测中和抗体也可作为检测乙型脑炎疫苗效力的合理的替代措施。(Markofff L.,2000)。“斑减少中和试验是检测和量化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标准方法(Shyu等.1997)。然而,斑减少中和试验需要一周才能完成并且仅在6或24孔板中进行,从而对于大规模的筛选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在疫苗的效力学研究以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其局限性表现得更加突出。结果通过肉眼计数斑块的数量来获得,而这,也有一定的主观偏差。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测和测定与病毒或疫苗反应后的中和抗体含量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已经研究出了几种方法来改善蚀斑减少中和试验。在微焦点减少中和试验(Jirakanjanakit等,1997)和荧光灶抑制试验(Thacker等,1978),聚焦灶可分别通过过氧化物酶以及抗过氧化物酶荧光染色技术看到。然而,与噬斑减少中和试验相似,聚焦灶也必须人工计数。另一组通过竞争ELISA来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的特异性抗体(Chow等,1997)。该法用三种单克隆抗体与测试血清竞争性结合包被在微滴度板上的乙型脑炎抗原。此法虽然能够区分登革热抗体与日本脑炎病毒中和抗体,但不能检测所有类型的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 为了解决上述缺点,经过多次改进研究出了一种简捷的方法,中和酶联免疫法,这种方法在其他病毒如麻疹(Lee等,1999)的检测中已经得到了应用。 方案如下:Vero细胞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保藏中心(ATCC编号:CRL-1586,Vero细胞-1008)。乙型脑炎病毒(中山株)由陈佑昌教授提供。(新加坡国立大学)。细胞培养在199培养基(Gibco公司),加入0.042%的钠碳酸氢钠(Merck)和2mM HEPES(Gibco公司)并添加8%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 维持液由1X的199培养基,0.028%碳酸氢钠和2mM HEPES并添加2%胎牛血清(FCS)配置成。所用的血清在新加坡一个离岸的岛屿上从26头野生的猪体内取样获得。本次试验进行了重复。

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

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新城疫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高若开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判定方法。 2.分析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影响因素,用以确定最佳免疫时间、判定免疫效果和辅助疾病诊断。 二、实验内容 1.血凝试验(HA)检测新城疫抗原 2.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新城疫抗体 三、实验原理 1.血凝试验(HA )原理:某些病毒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地使某种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称为血凝(HA ),也称直接血凝反应。 2.血凝抑制试验(HI )原理:当在病毒的悬液中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足以 抑制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时,则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血凝素直接接 病毒颗粒 红细胞

触。这时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I )反应,也称血凝抑制反应。 四、实验材料 离心机、恒温箱、冰箱、振荡器、96孔血凝版(5块)、微量移液器(20-100微升可调)、吸液尖(若干)、洗耳球、离心试管、普通试管、试管刷、烧杯、吸量管、一次性注射器、ND 标准抗原、1%红细胞悬液、抗凝剂、生理盐水。 五、实验步骤 (一)抗凝剂的配制 将1克柠檬酸钠用25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备用。1毫升抗凝剂可用于采集9毫升血液。 (二)10%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1、用注射器吸取毫升抗凝剂无免疫健康青年公鸡的红细胞毫升。 2、1500转离心5分钟,吸弃上清液。 3、用5-10倍生理盐水1500转洗涤3次,前两次5分钟,后一次10分钟。 4、吸弃上清液,用吸量管吸取红细胞,配制成10%红细胞悬液。 5、2-6摄氏度储存,备用。 抗体

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

新城疫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高若开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判定方法。 2.分析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影响因素,用以确定最佳免疫时间、判定免疫效果和辅助疾病诊断。 二、实验内容 1.血凝试验(HA)检测新城疫抗原 2.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新城疫抗体 三、实验原理 1.血凝试验(HA )原理:某些病毒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地使某种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称为血凝(HA ),也称直接血凝反应。 2.血凝抑制试验(HI )原理:当在病毒的悬液中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足以抑制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时,则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血凝素直接接触。这时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I )反 病毒颗粒 红细胞

应,也称血凝抑制反应。 四、实验材料 离心机、恒温箱、冰箱、振荡器、96孔血凝版(5块)、微量移液器(20-100微升可调)、吸液尖(若干)、洗耳球、离心试管、普通试管、试管刷、烧杯、吸量管、一次性注射器、ND 标准抗原、1%红细胞悬液、抗凝剂、生理盐水。 五、实验步骤 (一)抗凝剂的配制 将1克柠檬酸钠用25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备用。1毫升抗凝剂可用于采集9毫升血液。 (二)10%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1、用注射器吸取0.5毫升抗凝剂无免疫健康青年公鸡的红细胞4.5毫升。 2、1500转离心5分钟,吸弃上清液。 3、用5-10倍生理盐水1500转洗涤3次,前两次5分钟,后一次10分钟。 4、吸弃上清液,用吸量管吸取红细胞,配制成10%红细胞悬液。 5、2-6摄氏度储存,备用。 抗体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附件2: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 为落实《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科学地预测、预警乙脑发病趋势,加强乙脑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 (一)掌握我国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疫情趋势。 (二)掌握乙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 (三)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 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 29

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精编版

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精 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新城疫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高若开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判定方法。 2.分析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影响因素,用以确定最佳免疫时间、判定免疫效果和辅助疾病诊断。 二、实验内容 1.血凝试验(HA)检测新城疫抗原 2.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新城疫抗体 三、实验原理 1.血凝试验(HA )原理:某些病毒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地使某种动物的红细胞 2.血凝抑制试验(HI )原理:当在病毒的悬液中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足以抑制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时,则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血凝素直接接触。这时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I )反应,也称血凝抑制反应。 抗体 病毒颗粒 红细胞

四、实验材料 离心机、恒温箱、冰箱、振荡器、96孔血凝版(5块)、微量移液器(20-100微升可调)、吸液尖(若干)、洗耳球、离心试管、普通试管、试管刷、烧杯、吸量管、一次性注射器、ND标准抗原、1%红细胞悬液、抗凝剂、生理盐水。 五、实验步骤 (一)抗凝剂的配制 将1克柠檬酸钠用25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备用。1毫升抗凝剂可用于采集9毫升血液。 (二)10%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1、用注射器吸取毫升抗凝剂无免疫健康青年公鸡的红细胞毫升。 2、1500转离心5分钟,吸弃上清液。 3、用5-10倍生理盐水1500转洗涤3次,前两次5分钟,后一次10分钟。 4、吸弃上清液,用吸量管吸取红细胞,配制成10%红细胞悬液。 5、2-6摄氏度储存,备用。 (三)血凝试验(HA) 1.在血凝板上第一排的1-12孔内各加入50ul生理盐水 2.将系苗用生理盐水5毫升稀释,在第1孔内加入50ul病毒抗原,然后依次倍比稀释至第11孔,最后弃50ul。 3.每孔加入1%鸡红细胞悬液50ul 4.轻轻振荡均匀,后放于室温或37℃中静置30分钟 5.结果判定 1、++++:红细胞呈细沙样均匀铺于孔底,即100%凝集; 2、+++:红细胞均匀铺于孔底,当边缘不整齐而稍向孔底集中,即75%凝集; 3、++:红细胞形成一个环状,四周有凝集块,即50%凝集; 4、+:红细胞于孔底形成圆团,边缘不够光滑,四周稍有凝集块,即25%凝集; 5、-:红细胞于孔底形成圆团,边缘光滑整齐,即无凝集。 血凝价的判定

省疾控中心资料收集清单

省疾控中心资料收集清单 1.4.1新涂阳病人发现率 资料清单 1、同期估算结核病新涂阳发病总数(省政府协议) 2、登记新涂阳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1.4.2DOTS覆盖率 资料清单 1、辖区县级行政区划数一览表 2、实施DOTS策略的县级行政区划数(国家结核病规划中期评估报告2001-2010年)1.4.3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 资料清单 1、辖区登记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2、系统管理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7.1.2对下级单位专业培训率(指令性培训) 1、指令性培训任务文件的复印件 2、年度培训计划 3、培训备案表 4、培训通知 5、培训材料 6、考题 7、报到册 8、培训总结 7.3.3专业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 提交发表论文的原件和复印件 7.3.1科研项目综合评分 1、课题申请书 2、合作协议书 3、年度课题进展报告 4、期间所发的文章 5、结题报告。 7.3.2科研成果获奖综合评分 1、成果鉴定全套材料 2、成果评审全套材料 3、成果证书。 8.2.5财政拨款占年度支出的比例 资料清单 1、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2、财政补助收入明细帐。 8.2.6职工年人均拨款数 资料清单 1、本单位编制文件, 2、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3、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4、财政补助收入明细帐。 8.2.7项目预算完成率 资料清单 1、年度预算报表, 2、年度预算各专项资金实施方案, 3、指令性工作拨款文件、任务书, 4、专项资金预算表, 5、项目资金支出明细帐, 6、项目工作总结, 7、年度决算报表。 传染病所绩效考核指标资料清单 1.1.1疫情报告综合评价指数资料清单 1、月疫情分析 2、国家年报 3、本省年报 4、传染病报告年度质量分析零缺报县区统计资料 5、传染病监测工作计划、方案和总结 1.1.2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资料清单 1、漏报调查协议书、计划和现场资料 2、每年漏报调查方案 2、漏报原始材料、调查表或现场工作照片 3、调查工作总结 1.1.3传染病监测完成率资料清单 1、河南省2008年克雅氏病监测方案 2、河南人群、家畜家禽O157:H7感染监测方案(试行) 3、河南人群、家畜家禽耶尔森菌感染监测方案(试行) 4、河南人群细菌性痢疾感染监测方案(试行) 5、河南省2008年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 6、河南省2008年霍乱监测方案 7、河南省2008年沙门菌监测方案 8、河南省2008年伤寒副伤寒监测方案(试行) 9、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10、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 11、狂犬病监测方案 12、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 13、鼠疫监测方案 14、炭疽监测方案 15、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16、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 1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 18、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19、河南省2008年朊毒体病监测工作总结

2009-乙脑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方案

2009年大化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 项目实施方案 一、背景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点地区乙脑等疾病发生,根据《2009年广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项目实施方案》,决定在我县实施乙脑疫苗群体性接种项目。为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有效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二、实施范围、接种对象、接种目标及时间安排 (一)活动范围 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接种乡(镇):大化镇、六也乡、古河乡、都阳镇、北景乡、岩滩镇、羌圩乡、乙圩乡、七百弄乡、板升乡、雅龙乡、贡川乡、共和乡、古文乡、百马乡、江南乡。 (二)接种对象和接种剂次 2002年1月1日~2008年8月1日出生的乙脑疫苗接种史不详或零剂次儿童,补种1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 (三)接种目标 目标儿童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率≥95%。 (四)时间安排 2009年4月11~15日做好人员培训、表格、宣传资料印刷等前期准备工作,4月15日~25日开展宣传动员、目标儿童摸底工作;5月7日前完成完成接种工作,5月20日前上报有关报表和工作总结。 二、群体性预防接种前期准备工作 (一)组织领导 县卫生局直接组织领导开展本次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的技术指导。 (二)成立群体性接种工作领导和技术指导小组

1、为了更好开展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成立大化县县级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韦爱銮(县统战部部长) 副组长:翁家周(县卫生局局长) 李光耀(县卫生局副局长) 段启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成员:覃阳(县广电局局长) 周锡瑞(县教育局局长) 韦文流(县卫生局疾控基妇股股长) 唐运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唐江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林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 2、大化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为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根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坚定办法》,成立大化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和诊断,其成员名单如下:组长:翁家周(县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覃礼德(县卫生局副局长) 李光耀(县卫生局副局长) 成员:段启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韦文流(县卫生局疾控基妇股股长) 黄含秋(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马妮飞(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 覃松碧(县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 唐运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韦乃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科长) (三)社会动员和宣传 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政府和广电部门、教育

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拟设赛项规程 一、赛项名称 赛项编号:GZ-2018011 赛项名称: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 英语翻译:Detection of the Antibody against Chicken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赛项组别:高职组 赛项归属产业:农林牧渔 二、竞赛目的 本赛项由学校、行业、企业共设,通过技能竞赛,能有效促进全国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之间的交流,引领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能进一步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升行业产业发展水平。同时,通过本赛项的资源转化,可以向社会展示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师生风采和建设成果,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竞赛内容 本赛项为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微量法),测定方法按《新城疫诊断技术》(GB/T16550-2008)标准,竞赛时间为180分钟。具体步骤及其分值如下: (一)试验器材准备(占总成绩的8%) 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器材准备,要求器材选择正确、摆放有序,物品标识合理,桌面整洁等。

(二)配制1%鸡红细胞悬液(占总成绩的18%) 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采血、离心、洗涤、配制1%鸡红细胞悬液,要求采血规范、熟练、采血量适量、离心机使用规范、洗涤次数及洗涤时间适宜、配制过程规范、1%鸡红细胞量适宜等。 (三)血凝试验(占总成绩的20%) 按照操作规程,用微量移液器在96孔V型血凝反应板1-12孔滴加稀释液、新城疫标准抗原,充分混匀,倍比稀释后,再次滴加稀释液,再添加1%鸡红细胞悬液,充分振荡混匀,静置感作适当时间后,正确判定抗原的血凝效价。要求微量移液器使用规范、倍比稀释操作规范、结果判定正确等。 (四)配制四单位病毒(占总成绩的10%) 根据血凝试验结果,按照操作规程配制四单位病毒。要求稀释倍数计算正确,稀释液体积加入得当、四单位病毒配制量适宜等。 (五)血凝抑制试验(占总成绩的20%) 按照操作规程,对20个被检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操作,并设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对照、阴性血清对照;正确读取标准阴性血清、标准阳性血清及被检血清的结果,确定抗体滴度,完成报告。要求移液器使用规范、反应板各孔的稀释正确、感作时间得当、对照成立、结果判断正确等。 (六)抗体滴度报告(占总成绩的24%) 按照操作规程,正确判定抗体滴度,完成报告。要求抗体滴度判读正确、报告方式正确、结果误差符合要求、场地整洁等。 四、竞赛方式 本赛项为团体赛。每组参赛学生2名,比赛由2名学生配合完成,

FVIII抗体检测

FVIII抗体检测 二、实验室诊断 (一)初筛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二)纠正试验(证实有时间依赖性的抑制物存在) 延长的APTT不能被正常混合血浆纠正。多数血友病患者替代治疗后产生抑制物显示特征性模式,即患者血浆与正常混合血浆按1:1比例混合后的即刻APTT 结果介于两种分别检测的APTT结果之间,但当37℃混合温育1-2小时后检测APTT,其APTT结果进一步延长。 (三)确诊试验 FⅧ:C减少,且随孵育时间呈进行性下降。 (四)抑制物定量测定(Bethesda方法;Nijmegen改良法) 1. Bethesda法(1975年,Kasper) (1)试验原理:血友病A患者产生的FⅧ抑制物呈时间依赖性。在含抑制物的血浆中加入人源或猪源FⅧ,37℃混合温育,随孵育时间延长,FⅧ被抑制物逐渐中和。如加入FⅧ的量和孵育时间标准化,则可根据FⅧ被中和的量,以Bethesda 单位的方式确定抑制物滴度。 (2)检测方法:将患者血浆与正常混合血浆按一定比例混合,37℃温育2小时后,测定该混合物中剩余的FⅧ :C水平。1BU的定义:能使血浆中FⅧ:C 降低50%的抑制物活性为1个Bethesda单位(BU)。患者血浆稀释倍数的倒数为患者血浆抗体滴度的BU值。(图1)

图1. 抑制物检测(Bethesda法) (3)操作步骤 1)将患者血浆用OVB缓冲液按一定比例倍比稀释,一般做多个稀释倍数,样本一直置于冰上保存。如果之前有关于抑制物检测的相关资料,则可作为参照对样本进行适当的稀释。 2)将正常混合血浆(FⅧ浓度已经过标准化检测)等量加入每份待测的稀释血浆样本中,FⅧ浓度通常为100 IU/dl。因此,每份混合物的FⅧ起始浓度大约为50 IU/dl。 3)37℃孵育2小时后进行FⅧ:C检测,采用正常混合血浆和乏FⅧ血浆的混合物作为标准品进行定标,并以该标准曲线来计算其它混合物的FⅧ活性。本检测中,此混合物的FⅧ:C为100%。 4)根据残余FⅧ与抑制物单位的关系图计算抑制物的浓度。 (4)结果解释:Bethesda试验结果解释见表1。 表1. Bethesda试验的结果解释 滴度(BU/ml)结果解释 <0.5 不显著 0.5~5 存在低浓度抑制物: ——可以被过量的FⅧ纠正 ——可能是低反应型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项目申报书 (46)

附件: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赛项申报书 赛项名称: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 赛项类别:常规赛项?行业特色赛项□ 赛项组别:中职组□高职组? 涉及的专业大类/类: 方案设计专家组组长: 手机号码: 方案申报单位(盖章):全国林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方案申报负责人: 方案申报单位联络人: 联络人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申报日期:2017年8月31日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赛项申报方案 一、赛项名称 (一)赛项名称 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 (二)压题彩照 图1 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比赛现场 (三)赛项归属产业类型 农业 (四)赛项归属专业大类 51农林牧渔大类 二、赛项申报专家组 本赛项主要由本科及高职院校畜牧兽医及相关专业教师,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竞赛项目设计团队。竞赛项目设计团队成员及相关信息如表1。

表1 赛项申报专家组名单 三、赛项目的 本赛项考核的核心技能是鸡的采血方法、1%鸡红细胞悬液配制、血凝试验操作、四单位病毒配制、血凝抑制试验操作、抗体滴度报告撰写等技能。本赛项考核的核心知识是《动物微生物》、《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动物传染病》等专业课程理论知识。 本赛项由学校、行业、企业共设,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技能,通过技能竞赛有效促进学校建设并完善实验、实训平台,加强核心技能的训练,提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通过竞赛方式也有效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高职畜牧兽医等专业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畜牧兽医行业一线技能型人才。 四、赛项设计原则 (一)公开、公平、公正 本赛项筹备与实施的各环节均按规定要求科学组织,公开进行报名、审查,提前公布技术文件、比赛样题,合理设计竞赛规则、程序、标准,公开执行过程,严格命题、裁判回避制度等措施,确保比赛公平。赛项设计源于职业岗位具体要求、又能够展现通用性技术与选手能力;比赛过程在公平和不干扰比赛选手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并邀请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报道,提高赛项知名度,促进职业技能大赛健康发展。 (二)关联职业岗位面广 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是兽医临床衡量养殖场免疫状况、预警免疫缺陷、制定有效防疫方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畜牧兽医专

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

新城疫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高若开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判定方法。 2.分析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影响因素,用以确定最佳免疫时间、判定免疫效果和辅助疾病诊断。 二、实验内容 1.血凝试验(HA)检测新城疫抗原 2.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新城疫抗体 三、实验原理 1.血凝试验(HA )原理:某些病毒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地使某种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称为血凝(HA ),也称直接血凝反应。 2.血凝抑制试验(HI )原理:当在病毒的悬液中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足以抑制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时,则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血凝素直接接触。这时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I )反应,也称血凝抑制反应。 抗体 病毒颗粒 红细胞

四、实验材料 离心机、恒温箱、冰箱、振荡器、96孔血凝版(5块)、微量移液器(20-100微升可调)、吸液尖(若干)、洗耳球、离心试管、普通试管、试管刷、烧杯、吸量管、一次性注射器、ND标准抗原、1%红细胞悬液、抗凝剂、生理盐水。 五、实验步骤 (一)抗凝剂的配制 将1克柠檬酸钠用25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备用。1毫升抗凝剂可用于采集9毫升血液。 (二)10%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1、用注射器吸取0.5毫升抗凝剂无免疫健康青年公鸡的红细胞4.5毫升。 2、1500转离心5分钟,吸弃上清液。 3、用5-10倍生理盐水1500转洗涤3次,前两次5分钟,后一次10分钟。 4、吸弃上清液,用吸量管吸取红细胞,配制成10%红细胞悬液。 5、2-6摄氏度储存,备用。 (三)血凝试验(HA) 1.在血凝板上第一排的1-12孔内各加入50ul生理盐水 2.将系苗用生理盐水5毫升稀释,在第1孔内加入50ul病毒抗原,然后依次倍比稀释至第11孔,最后弃50ul。 3.每孔加入1%鸡红细胞悬液50ul 4.轻轻振荡均匀,后放于室温或37℃中静置30分钟 5.结果判定 血凝效价测定 结果判定标准 1、++++:红细胞呈细沙样均匀铺于孔底,即100%凝集; 2、+++:红细胞均匀铺于孔底,当边缘不整齐而稍向孔底集中,即75%凝集; 3、++:红细胞形成一个环状,四周有凝集块,即50%凝集; 4、+:红细胞于孔底形成圆团,边缘不够光滑,四周稍有凝集块,即25%凝集; 5、-:红细胞于孔底形成圆团,边缘光滑整齐,即无凝集。 血凝价的判定 以100% 凝集的病毒最大稀释度为该病毒的血凝价,即为一个凝集单位。上表看出,该新城疫病毒液的血凝价为1:32,则l:32为1个血凝单位,1:16、l:8分别为2、4个血凝单位,或将32/4=8,

规模化养猪场做抗体水平检测如何有效采样

规模化养猪场做抗体水平检测如何有效采样 目前规模化、集约化养猪是我国养猪普遍采用的模式,在有限的空间内采用工厂化方式饲养尽可能多的猪,从而收获最大利益回报。众所周知,经过高度选育的猪群对疾病特异和非特异抵抗的免疫记忆逐代减少,有限的空间和较高的饲养密度进一步加剧了猪群抵抗力的降低,一旦传染病爆发将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猪群健康问题是规模化养猪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猪场的防疫工作是当前规模化养猪工作中重点。 猪群的疫苗免疫是防疫传染病的有效途径,免疫检测是判断和评估猪群免疫效果的主要手段。对一个养猪场的免疫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价,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做到有效采样,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样采哪些猪? 猪场的公猪和后备母猪是采样的重点,常言道“母猪好好一窝,公猪好好一坡”足可见种公猪在一个猪场的重要性,此外后备母猪是猪场的源头,公猪和后备母猪的抗体水平基本上反映出一个猪场的抗体水平。同时采样怀孕猪、哺乳猪、断奶母猪和小猪,以达到对生长流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 二、采样采多少? 采样要有一定数量,才有统计学意义,采样品数量太少,不足以代表整个养猪场的抗体水平,样品数量多,不经济。根据统计学一般规律,采样量20头时可信度可达98%,30头时可信度达99%,40头时可信度达到99.5%,50头时可信度达到99.9%,因此我们建议每个阶段分别至少采样30头,就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体水平。由于考虑到种公猪的特殊重要性,我们要求每头公猪都需要采样。

三、采样怎么采? 采健康的猪,不采病猪,同时也要保证是随机采样,保证各个胎次都比较均衡。采血时候尽量避免污染,采血部位用酒精棉擦拭消毒,采血量至少2毫升,才能保证析出来足够量的血清用于检测。采集的样品标记要清楚,编号要有规律,样品的排列要有顺序,便于检测,统计结果。采集样品装放有冰袋的保温盒及时送到实验室,在运送途中尽量避免摇晃,以免溶血。采集的样品要有详细的说明,包括:日龄,胎龄,猪群种类,健康状况,最后免疫时间和疫苗的来源等数据。 我们建议有条件规模化猪场一年可以检测2次,如果有很好的条件可以每年检测4次。只有采样科学合理了,我们实验室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养猪场。

猪蓝耳病毒抗体水平监测

贵州省黔南州2013年猪蓝耳病病毒抗体水平监测犹银俊1倪兴维 1 罗齐英2王兴辉 3 李洁3董保豫1* (1 贵州省黔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都匀558000 2贵州省三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三都558100 3贵州省都匀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都匀558000) 作者简介:犹银俊(1982-),女,大学本科,兽医师,从事动物疫病诊断和检测工作。* 通讯作者:董保豫(1963-),男,大学本科,高级兽医师,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摘要:[目的]了解贵州省黔南州猪群高致病性蓝耳病毒免疫水平情况。[方法]于2013年对贵州省黔南州12县(市)1390个场(户)猪群随机采集6887份血样, 应用 ELISA 方法对全州的猪群致病性蓝耳血清抗体水平进行监测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在受检的1390猪场(户)6887份血清中, 抗体合格数5796份, 总体合格率84.2%,其中种畜场72.1%,商品场88.7%,散养户80.4%。[结论]该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黔南州蓝耳抗体免疫状况较好,有效的控制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 关键词:黔南州; 猪蓝耳病; 抗体水平监测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A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 PRRS)俗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变 异株引起的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近年来,黔南州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实行了强制免疫措施,从而确保应免密度达100%,保证免疫质量,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蓝耳病疫情的发生。为了解黔南州

抗体监测报告

抗体检测报告内容

抗体监测报告样本 1、第一次检测:2011年9月29日,采样量40份(母猪)。 1.1、检测结果: 1.2、检测结果分析: 良好猪场猪瘟抗体阳性率100%,合格率90%。离散度25左右。猪瘟疫苗种猪正常免3次后抗体水平范围:普通细胞苗45-75;高效细胞苗/组织苗55-95;脾淋苗65-100。 结合实际免疫所用疫苗种类,样本平均值要求在参考范围内,高于参考值提示已经感染猪瘟,低于参考值提示该种疫苗免疫效果不好。根据检测结果,以及本猪场使用猪瘟疫苗情况,我们判断目前使用猪瘟疫苗免疫效果欠佳。 良好猪场蓝耳抗体阳性率70%-80%。离散度25左右。S/P值在0.8-1.2之间最为理想,并且保证S/P值大于2.5的猪只占猪群5%以下。从结果可见,本猪场发过蓝耳病,并且目前处于蓝耳病稳定期,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良好猪场伪狂抗体阳性率100%,合格率90%。离散度25左右。S/N值均小于0.4最为理想。结果显示,本猪场伪狂疫苗免疫操作到位。 1.3处理意见: 立即换用市场评价好的猪瘟疫苗全群补免一次,4-6周后采血送检以评价补免效果。 做好猪群的保健。 2、第二次检测:2011年11月03日,采样量70份(母猪52头、保育猪18头) 2.1、检测结果:

2.2、检测结果分析: 比较9月份检测结果我们发现猪场母猪猪瘟抗体水平明显提高,补免效果得到保证。保育阶段猪猪瘟抗体水平不理想,可能原因是母源抗体水平降低到一个低的水平,并且没有及时免苗产生抗体。蓝耳抗体检测结果本场正在发蓝耳病。本猪场伪狂疫苗免疫操作到位。 2.3、处理意见: 对仔猪做好超免,对于这部分保育猪补免猪瘟苗。 建议猪场对于猪瘟抗体不合格,蓝耳抗体S/P值大于2.5,并且生产不稳定的猪只酌情考虑淘汰。部分蓝耳阴性的后备母猪和断奶母猪我们建议进行驯化,具体做法如下:将这部分蓝耳抗体阴性猪与猪瘟抗体检测合格并且蓝耳S/P值0.8-1.2之间的猪混群饲养至少一个月以上。针对保育栏部分阴性猪我们建议免疫经典毒株的蓝耳疫苗。 3、第三次检测:2011年12月13日,采样量71份(母猪51头、小猪20头)。 3.1、检测结果:

20100613_规模化猪场重要疫病监测方案

规模化猪场重要疫病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及时发现隐性感染猪,消除传染源;准确调整免疫程序,确保猪场各阶段猪只重要疫病的抗体水平始终处于有效水平。 二、监测措施 1、猪瘟 流行特点和危害:大面积流行较少,主要转变为有限地区(如某个地区的一个和数个猪场或一个村或数个村)散发性流行,疫点减少,病程以隐形感染、慢性过程为主,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病原毒力表现为地区性降低,出现持续性感染,母猪繁殖障碍,新生仔猪先天感染(表现为断奶前后大批死亡,或免疫耐受或无症状带毒),这种猪进人新的易感猪群,往往引起猪瘟急性暴发,导致大批死亡。怀孕母猪隐形感染,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这种先天感染常导致胎儿木乃伊化或死胎、流产和产弱仔。猪瘟病毒在胎儿体内繁殖,所以母猪分娩时可排出大量病毒。如果先天感染猪出生时外观健康,并保持数月,实际上这类病猪起到一种难以辨认的散播病毒的连续传染源作用。因此,这种持续先天性猪瘟在猪瘟流行病学中是极重要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安徽省集约化、规模化猪场发展较快。生猪及其产品自由贸易频繁,使隐形猪瘟感染猪在当地或更大地区流传,致使疫情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频繁发生,防不胜防。 监测方案:种猪场视饲养的种猪数量,先按10%~15%抽样检测,做一下初步摸底,了解自场种猪猪瘟带毒情况,如确实发现有带毒种猪存在,一要坚决淘汰,二要对余下种猪进行逐头检测。强毒抗原监测一般每隔3~4个月1次,连检3~4次,直到全部阴性为止。猪瘟免疫一个月内,要对种公猪、繁殖母猪全群监测猪瘟免疫抗体,后备猪和仔猪按不同比例采血,监测猪瘟免疫抗体。凡免疫抗体低于1:16者,都要进行猪瘟野毒抗原的监测,对猪瘟野毒感染猪必须坚决予以淘汰。 规模化商品猪场猪瘟免疫一个月内,对种公猪、繁殖母猪、架子猪、育肥猪、仔猪按不同比例采血,监测猪瘟免疫抗体,抗体滴度低于1:16-1:32的猪及时隔离二次注苗,复查免疫抗体,仍低于1:16者淘汰处理,并追查疫源。 2、伪狂犬 猪病监测每三个月一次,按不同批次猪和不同生理阶段猪采血,每次采血5ml。 采血对象:配种前15天后母猪, 产仔前10天怀孕母猪, 20日龄未注猪瘟苗前哺乳仔猪, 60日龄未注猪瘟苗前培育仔猪, 80日龄育肥猪。 抽血头数:各生理阶段猪每次抽血5-10头。 抽血部位:前腔静脉或耳静脉。 主要监测内容:猪瘟抗体及强毒、伪狂犬、乙脑、兰耳病、传染性胸膜胸炎、圆环病毒、猪口蹄疫等。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方案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可以用国家免疫规划类疫苗进行预防,以保护易感者为主的能达到控制乃至消灭疾病发生的这类传染病。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OPV)、麻疹疫苗(MV)、百白破混合疫苗(DPT)、乙肝疫苗(HepB)、卡介苗(BCG)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麻风、麻腮风、A+C、白破。 几种主要的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麻疹(俗称“醋子”)、新生儿破伤 风、 乙型肝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监测与控制的原则 疫情信息的报告与监测; 疫情的核实、调查和报告; 血清学/病源学监测; 爆发疫情的处理; 《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按卫生部规定对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麻疹等传染病进行专门报 告和管理。 专报系统应比常规报告系统敏感。 20世纪90年代起:手工报表; 2004年以后:起用网络报告形式。《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3.0.0.3版,包括:AFP监测、麻疹监测、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接种率监测、接种异 常反应监测、15岁以下乙肝监测6块内容。 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 病种:脊髓灰质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 最新要求:要对乙脑、流脑流行区进行监测。 方式: 无论医疗机构是否报告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10天到辖区内的监测医院进行主动监测,查看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住院日志等资料,主动搜索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并做好记录。 新生儿破伤风应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主动监测,主要由乡镇防疫医师进行主动搜索和报告。 “零”病例报告制度: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无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时,也应每10天向所在地县级疾控机构进行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零”病例报告。 血清学监测 ①病例血清学诊断: 麻疹(所有疑似病例包括暴发病例在发病7~14天内采血)。出疹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IgM阳性率为70%左右;阴性者要求采第2份血标本。 ②免疫成功率监测:

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定稿版

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新城疫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高若开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判定方法。 2.分析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影响因素,用以确定最佳免疫时间、判定免疫效果和辅助疾病诊断。 二、实验内容 1.血凝试验(HA)检测新城疫抗原 2.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新城疫抗体 三、实验原理 1.血凝试验(HA)原理:某些病毒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地使某种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称为血凝(HA),也称直接血凝反应。

2.血凝抑制试验(HI )原理:当在病毒的悬液中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足以抑制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时,则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血凝素直接接触。这时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I )反应,也称血凝抑制反应。 四、实验材料 抗体 病 毒 颗 粒 红细胞

离心机、恒温箱、冰箱、振荡器、96孔血凝版(5块)、微量移液器(20-100微升可调)、吸液尖(若干)、洗耳球、离心试管、普通试管、试管刷、烧杯、吸量管、一次性注射器、ND标准抗原、1%红细胞悬液、抗凝剂、生理盐水。 五、实验步骤 (一)抗凝剂的配制 将1克柠檬酸钠用25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备用。1毫升抗凝剂可用于采集9毫升血液。(二)10%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1、用注射器吸取0.5毫升抗凝剂无免疫健康青年公鸡的红细胞4.5毫升。 2、1500转离心5分钟,吸弃上清液。 3、用5-10倍生理盐水1500转洗涤3次,前两次5分钟,后一次10分钟。 4、吸弃上清液,用吸量管吸取红细胞,配制成10%红细胞悬液。 5、2-6摄氏度储存,备用。 (三)血凝试验(HA) 1.在血凝板上第一排的1-12孔内各加入50ul生理盐水 2.将系苗用生理盐水5毫升稀释,在第1孔内加入50ul病毒抗原,然后依次倍比稀释至第11孔,最后弃50ul。

河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要点.

河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要点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省发病高峰在夏秋季。2005年我省报告发病数为33例,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邯郸、沧州、衡水等地。为落实卫生部《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和《全国乙型脑炎监测方案》的要求,掌握河北省乙脑流行病学特征、疫情趋势、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特制定2006年河北省乙脑防控工作要点。 一、流行病学监测 1、病例报告 各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积极督导医疗机构乙脑疫情报告工作,医疗机构对发现的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附件1),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 2、病例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48小时内对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详细填写乙脑病例个案调查表(附件3),及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上报至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对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使乙脑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基本信息一致。6个月后对病例进行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原始个案调查表,保存备查。 1

当出现乙脑暴发疫情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12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波及范围,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实施相关控制措施,疫情处理完毕后3天内写出调查处理报告并逐级上报。 3、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结合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到相关科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内科或神经内科病房、儿科、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病例,应及时追踪并补报。本年度出现乙脑病例的县(市、区),应对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并记录搜索情况。 二、疫苗接种率监测 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开展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应急接种和群体性预防接种情况监测,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范围、接种人数等情况填写附件6,上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将监测结果(附件6)以电子版形式上报至我单位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实验室监测 1、标本采集 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附件7),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的要求(附件2、附件8),采集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各2份,转送到本院检验科分离血清,低温(-20℃以下)保存脑脊液、血清标本,立即报告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标本检测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