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通论古代汉语的词序

10通论古代汉语的词序
10通论古代汉语的词序

通论(九)古代汉语的词序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主要介绍的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以及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学习本章,要让学生理解词序在汉语中的语法意义,要让他们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掌握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主要方法。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

词序宾语前置

【基本理论】

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

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方法有哪几种都是怎样表示行为数量的

【重点难点】

宾语前置

【教学方法】

讲授与提问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如:

我打你。

你打我。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疑问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②宾语是疑问代词。如:

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何谓:谓何,说的什么。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奚适:适奚,到哪里去。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如: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何以:以何,用什么。

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如:

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如何勿伤:怎么就不杀伤。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如何:怎么样。

“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何:怎么样。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

奈何:怎么样。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

其含义是“对……怎么样”。如: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轮战》)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②宾语必须是代词。如: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未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无我虞:无虞我,不欺诈我。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如: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骗我。

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时不我待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第2学时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如: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如:

唯利是图惟命是听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如:“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

十四年》)

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舍其旧而新是谋。(《左传·城濮之战》)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问:问是,问一问这件事。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把秋天作为日期。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

尔瞻:瞻尔,看你。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夜以继日

提问:以上这四种宾语前置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①前两种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词序在文言语言中的遗留。

有人认为早期汉语的词序应是:主语——宾语——谓语

②后两种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

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而古代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其方法是: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如: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七遇:遭遇七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七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六 判断句,也字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例如: 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三)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例如: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在这两个例子中,“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未测四) (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例如: 无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余由此类推。 但是,字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是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寡君是愿也”是谓语,其余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例如: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左传宣公二年)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子曰:?非吾徒也。?(论语?先进)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重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先看用“乃”字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三)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 “乃”字表示的肯定的意味强,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这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边(是)”“就(是)”,因此在现代汉语里的书面语言里,“乃”字哈可以加在“是”的前面,说成“乃是”。 再看用“非”字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这种用法的“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通论十五《诗经》韵例分析

重点:诗经有些要会默写和分析韵律,要会背韵部&声母和重要结论:韵例(押什么韵), 押韵格式(韵数,押韵位置,换韵or一韵到底),分为几章。默写一首诗经,再分析它的韵 例ps要背王力的三十韵部,默写的诗经范围(卷耳,桃夭,芣苢,静女,相鼠,木瓜,风 上古三十韻部列表 序号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 第一类之职k 蒸 第二类幽 u 觉 uk 冬 u 第三类宵?药?k 第四类侯 o 屋 ok 东 o 第五类鱼 a 铎 ak 阳 a 第六类支 e 锡 ek 耕 e 以上收g[k]尾,舌根,清塞音以上收ng[],舌根,浊鼻音第七类脂 ei 质 et 真 en 第八类微I 物t 文n 第九类歌 ai 月 at 元 an 以上收d[t],舌尖中,清塞音以上收n[n],舌尖中,浊鼻音第十类缉 ep 侵 em 第十一类叶 ap 谈 am 以上收b[p],双唇,清塞音以上收m[m],双唇,浊鼻音上古32生母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清浊 七音 牙音见溪群疑 端(知)透(彻)定(澄)泥(娘)余(喻四) 舌音 章(照三)昌(穿三)船(床三)书(审三)禅 唇音帮(非)滂(敷)并(奉)明(微) 精清从心邪 齿音 庄(照二)初(穿二)崇(床二)山(审二) 喉音影晓匣(喻三)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二)一些結論 1、古無輕唇音:所有輕唇音 2、古無舌上音:上古舌頭音實際上包括中古的舌頭和舌上音 3、喻三歸夏,喻四歸定:中古的喻母只和三等、四等韻相拼,與三等韻相拼的喻母字上古屬於匣,與四等韻拼的喻母字在上古屬定。 4、照二和照三分屬不同古紐:即把莊、初、崇、生並入上古精、清、從、心,把章、昌、船、書、禪並入端、透、定 5、娘、日二紐歸泥:中古的娘、日二音紐,在上古都歸為泥紐,本來上古的娘和泥就是一個聲母,中古时分化為兩個聲母,泥母和娘母 诗经韵例分析 从《卷耳》到《月出》是1班给的重点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韵部:筐、行,阳部。句尾韵,一韵到底,隔句押韵)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韵部:嵬、隤、罍、怀,微部。句尾韵,一韵到底,句句押韵)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韵部:冈、黄、觥、伤,阳部。句尾韵,一韵到底,句句押韵)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韵部:砠、瘏、痡,鱼部。句中韵,一韵到底,句句押韵) 崔嵬、虺隤,叠韵连绵词;玄黄,双声连绵词 《桃夭》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 “其”“唯”三个字。(1 )夫“夫” (f u) 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且夫”“故 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今 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 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 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 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 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 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吧。 ) 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其” 丿、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 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 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 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1—14)

王力《古代汉语》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

古汉语通论十一

古漢語通論十一 詞類的活用 一、定義:某個詞臨時用作其他詞類。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也存在,如這個人真夠阿Q的。但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相對少見的多。 二、常見的活用類型:名詞用作動詞;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動詞作狀語;動詞的為動用法;動詞的對動用法; 三、活用情況分析 (一)名詞的活用 1活用作一般動詞 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戰國策·趙策三) 從左右,皆肘之。(左傳·成公二年) 2名詞的使動用法 這種情況相對較少,如: 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史記·晉世家)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史記·淮陰侯列傳) 築室百堵,西南其戶。(詩經·小雅·斯干) 3名詞的意動用法: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穀梁傳·僖公八年)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 友風而子雨。(荀子·賦) 外黃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論) 附:名詞活用作動詞的判斷方法: (1)兩個名詞連用,其中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 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戰國策·趙策)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戰國策·趙策三) 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2)名詞出現在代詞前活用作動詞 爾欲吳王我乎?(左傳·定公十年)

從左右,皆肘之。(左傳·成公二年) 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史記·項羽本紀)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三國志·諸葛亮傳) (3)名詞出現在助詞“所”後面,活用作動詞。 寡君未知所過也。(韓非子·難四) 乃丹書帛,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4)名詞出現在助動詞能可敢欲等後面,活用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名詞出現在副詞後面,活用作動詞。 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 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秦人聞之,悉甲而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注意: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此句為判斷句,故“兄弟”並未活用。 (6)名詞後帶有一個介賓結構,構成一個組合,活用作動詞。 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記·商君列傳) 師還,館于虞。(左傳·僖公五年) (7)名詞出現在“而”前或後,活用作動詞 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 夫子式而聽之。(禮記·檀公下) 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4普通名詞用作狀語 名詞一般充當主、賓、定語,用作狀語是一種臨時性的用法,從其表達意義來分有以下幾種: (1)表比喻:即用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為特徵來描繪動詞所表示的行動的方式或狀態。 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其後秦稍蠶食魏。(史記·魏公子列傳)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宜·過秦論)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 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 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比较“谁欺”和“欺天”、“谁敬”和“敬兄”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 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 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例如: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愈:祭十二郎文)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仲淹:楼记) 将何适而非快?(辙:快哉亭记)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只有“何如”又说成“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在先时代,它们已经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例如: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释之唐列传) 古书上还有“若何”、“何若”、“奈何”的说法(含义与“何如”、“如何”相同),但没有说成“何奈”的。例如: 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事将奈何矣?(战国策·策)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来发展出来的。“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所以,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或“对着”。“道”,本义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常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词的引申和词的更替 词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在指小腿了。词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 清代的文字学家如段玉裁、朱骏声等,都非常重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彻底了解词义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科学方法。虽然一个词有很多意义,但是他们之间 是互相联系着的,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 的“朝”引申出来的。也有一环套一环,几个引 申义同本义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朝”,它的本义是早晨的意思(《说文》“朝,旦也”),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近的引申义很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尊长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但是长短的“长” 引申为首长的

“长”,它的意义远了,读音也变了。草木滋长(zhǎng)就会越来越长(cháng)了。 古文字学家主要是凭字形辨别本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从而有助于了解词的本义。 (1)向。《说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詩》曰:‘塞向墐戶。’”宀表示房子,房子开一个口,就是窗户,甲骨文是,分明画的 是房子和窗口。 (2)道。《说文》:“所行道也。从辵(chuó)从首。一達謂之道。”朱骏声订正说:“按从辵,首声。”辵表述走路,因此可以证明道德本义和走路有关。 (3)理。《说文》:“治玉也。从玉里聲。”“理”字左边的王就是玉字,因此可以证明“理”的本义与玉有关。 (4)长。《说文》:“久遠也。从兀从匕。亾聲。兀者,高遠意也。 久則變化。者,倒亾也。”《说文》这个说法显然是穿凿附会。按甲骨文“长”作,像人头上的长发。 (5)引。《说文》:“開弓也。从弓丨。”《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勿替,不废)。”《周易˙系辞》:“引而伸之。”开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导”的意义。《诗经?大雅?行苇》:“以引以翼(引,导;翼,扶助)。”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 (6)发。《说文》:“發也。从弓癹(pō)聲。”《诗经?召南?驺虞》:“壹发五豝(bā,母猪)。”射发誓箭离弦,所以引申为出发、发出等意义。 (7)解。《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按甲骨文从双手解牛角)。”这是本义。《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解”,即使用的本义。分解、溶解等义都从此引申而出。解说的“解”,意义较远,其实解说就是说分析(朱骏声引皇氏说),引申的线索也是清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通论(九)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 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二、《說文解字》 1、許慎著。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 2、歷史評價: (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 (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 (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 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 4、清代《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三、《康熙字典》 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 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 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 該:[古]完備;[今]應當。搶:[古]撞;[今]搶奪。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去:[古]離開;[今]相對“來”。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

二、詞義差異的分類: 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 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 (2)、詞義範圍的縮小 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 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 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 (1)褒貶義不同 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 (2)詞義輕重不同 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 3、一些注意 (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 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一、單音詞 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 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 (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 (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 (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 (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 二、複音詞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通论(十一) 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词类活用的情况。 2、名词用如动词 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由上下文决定。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肯定了宾语以后,则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3、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不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但它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 A、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如:“亡郑”“归楚公子”“行之”“鸣鼓”“进之”“退之”“则修文德以来之” 2)有时虽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是使远人来) b、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比较少见:

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还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在形式上,只在意义上。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食”为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胜之(纯及物)=败之(使动) 武丁朝诸侯(使动)-孟子将朝王(纯及物)欲因此时降武(使动)-涉间不降楚(纯及物)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常常用如使动。如:“正其衣冠”“尊长安君之位”“远庖厨”“固国”“劳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词使动还是动词使动) C、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死者复生”;“肉骨”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使白骨生肉”)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异姓立国”) 4、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意动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以贤勇知。“左右以君贱之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值得注意的两点: a、一般说来,代词前的形容词一定用如使动或意动(“苦其心志”使动,“贱之”意动);肯定了宾语之后,就可知宾语前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危士臣”使动,“贤勇知”意动)。 b、同一个形容词是使动还是意动,要靠上下文来分辨。如:“左右以君贱之也”是意动,而“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是使动。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上节我们谈了骈偶问题,现在再谈“四六”问题。 骈体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柳宗元《乞巧文》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都是对骈体文这一特点的说明。因此骈体文在晚唐被称为“四六”,李商隐的文集就题为《樊南四六甲乙集》。从宋到明都沿用“四六”这个名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四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的字数还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以四字句为多。刘宋时代,“四六”的格式已具雏形。齐梁以后,“四六”的格式完全形成,所以刘勰能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更加定型化了。本单元文选所选的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都可以作为代表。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1)四四;(2)六六;(3)四四四四,(4)四六四六;(5)六四六四。这五种基本结构是由对仗来决定的: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现在分别举例如下: (1)四四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沈约谢灵运传论)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吴均与顾章书) 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文心雕龙·熔裁) 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萧统文选序) (2)六六 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沈约谢灵运传论) 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序)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庾信哀江南赋序) (3)四四四四 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沈约谢灵运传论)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 1、关于《墨子》的注本中,清代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最为详备 2、古代汉语中的否定性无定代词是莫 3、上古韵部中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声韵;[m]、[n]、[g]属于阳声韵 4、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5、近代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6、三平调是专门针对仄仄仄平平的句式而言的 7、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8、《尔雅》属于“十三经” 9、从中古汉语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四声。 10、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由于《切韵》失传,我们现在考察的中古音的依据主要是《唐韵》(这句话是错的考判断题) 11、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其研究方法是系聊法。 二、填空题 1、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提出来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观点。 2、《毛诗正义.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XXXXXXXXXX乐土乐土爱得我所XXX[疏]XXXXXX中“贯”事也是毛亨的注,笺 云之后是郑玄的注,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注。 3、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称之为阴声韵;以鼻音[m]、[n]、[g]作为韵尾的韵称之为阳声韵;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 声韵。 4、朱熹在《诗经集注》一书中没有认识到语音的发展演变,而是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主观的临时的改变某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 称之为叶韵。 5、古书备注中见到“屯,音肫(zhun)”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而“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6、《十三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 子》。 7、在校勘中,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误加上的文字在校勘术语中被称为衍文;专指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是脱文。 8、“恶”主要用作形容词,意为“丑恶”,读e,但当用作动词表示“厌恶”时,则改为wu。这种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作法, 称作破读。 三、解释字义及说明用法题 解释字义题:(太多而杂乱了全是老师讲过的文章得复习课本) 说明用法题:(以下是去年考的5个) 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以…..为贱 3、射之,豕人立而啼。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人一样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名词用作动词,杀 5、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 通假字,通“早” 四、翻译(前两年考的) 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徙,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搅乱天下罢了。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要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3、且夫我当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赌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说孔子的学问少,认为伯夷的义气轻,刚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目睹了您的浩瀚远闻,无边无际。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百姓认为他们的饮食很甜美,服装很漂亮,居住很安定,民俗淳朴欢乐。邻国之间可以相互望见,能听到鸡犬声。(两国居民)到老死都不相往来。 5、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6、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地理,职官,科举(一)地理 历代地方区域的划分,各有不同。有时候,同一个区域名称,而涵义大有区别。有些名称则是上古所没有的。现在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又相传舜时分为十二州,即除了九州外,又从冀州分出并州、幽州,从青州分出营州。这样,疆域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州的大小稍有不同罢了。到了汉代,中国的疆土更大了,於是增加了一个交州,一个朔方。后来朔方并入并州,改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东汉时代,共有十三州,即:司隶(直辖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晋初分为十九州,和东汉十三州比较,增加六州。(1)把梁州分为雍、凉、秦三州;(2)把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3)把幽州分为幽、平两州;(4)把交州分为交、广两州。 从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全国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每州置刺史(后或称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后来刺史都掌兵权,不是单纯的监察官了。),有时也是行政区。不过从南北朝起,州的范围渐渐地缩小了。在唐代,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宋元所谓州,则与唐代基本上一致。明清改州为府,所以有“兗州府”、“扬州府”等名称,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於省,散州隶属於府。 郡--郡是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颍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为四十郡。此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变小了。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唐代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宋废郡。 国--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等於郡,所以“郡国”连称。 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於汉代的州。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1)关内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兗青徐四州;(3)河东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注:冀州共出现两次,表示是冀州的一部分。下仿此。这些说法根据郑樵《通志》卷四十《地理略》。);(5)山南道,即古荆梁二州;(6)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扬州;(8)江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剑南道,即古梁州(剑阁以南);(10)岭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开元年间,又分为十五道,这是从关内道分出一个京畿(治长安),从河南道分出一个都畿(治洛阳),再把山南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把江南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注:此外还有少数特为军事而设的路,不领民事。)。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例如福建路、广东路、广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陕西路、河北路等,都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也大致相当(注:广东路又称广

古代汉语 第六章 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 ①句子是疑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动词宾语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敢问何谓也?” 《庄子·逍遥游》:“彼且奚适也?”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介词宾语例: 《曹刿论战》:“乃入见,曰:何以战?” 《论积贮疏》:“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例外例如: 《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问题: 《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左传·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左传·僖三十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战国策·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如(若、奈)……何”形式: 《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史记·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句子是否定句 ②宾语是代词 《国语·齐语》:“邻国未吾亲也。”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已不严格。如: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的仿古例: 贾谊《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宾语用代词复指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 《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惟(唯)……是(之)……”形式: 《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谷梁传·僖公二年》:”‘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4、一般强调性前置(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左传·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左传·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