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代表和标志,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聚集地之一。21世纪的城市已经成为人类进步和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核心动力,目前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在加速,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和潮流,是社会文明程度进步的标志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则更加令世人瞩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则是由生态学家提出的,后来又延伸到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都涉及到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许多经济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走“紧凑型”的城市化规划建设道路是合理利用资源的手段之一,所谓“紧凑型”就是让城市保持一定的密度,比如坚持每平方公里一万人的城市用地标准,只有合理的密度,才能够更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使各种生态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节约土地和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还要贯彻空间均衡的原则,空间均衡的原则要求经济、人口与资源在一定的城市空间相协调,引导经济和人口向适宜人口居住的空间进行分布。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则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开发新型能源,城市的各种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理,在城市化进程中做到维护生态平衡。

(2)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要使本地区的产业构成与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相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依靠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合理竞争,优胜劣汰。当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机制的偏差和盲区进行矫正和弥补,使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能够合理。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及产业链的创建,实现该城市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

(3)因地制宜的走多样化城市化道路。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城市的规模、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及现实的经济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是不相同的,全国不适宜走同一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地走多样化的城市化道路,更适合城市化的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多年的城市化政策是控制大城市发展,这一政策并不符合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对能源造成巨大的浪费等。大城市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小城镇,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创造就业机会方面起着比中小城市无法替代的作用。加快小城镇也不是城市化道路的唯一模式,小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市场化难度大,发展经济的成本比较高,加之小城镇第三产业不发达,提供的就业机会就相应的减少,如果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大部分往小城镇集中必然增加小城镇的就业压力。

当然,抑制大城市发展还是加快小城镇发展,还得看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有的地区适合抑制大城市发展,比如长江三州地区,已经形成较完备的城市体系,小城镇的发展有更好的依托,较快发展起来。而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稀少,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小城镇的阻力就会相对较大。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因地制宜的走多样化城市化道路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道路还很漫长,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宗旨和努力的方向,这并不是在短时间里能实现的,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 https://www.360docs.net/doc/e78803835.html, 2006年11月09日 11:27 《中国金融》 -本刊记者林铁钢 记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注意到,您近期指出“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那么,能否请您阐述一下我们应如何看待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城市化之间的相关关系? 蒋正华: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重大转变,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成为关系到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的重大因素。可持续发展问题已被提到了世界各国首脑桌前,并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决策的基本要素。近年来,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节约型经济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 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环境问题而提出,见诸国际文件则开始于1972年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很多,至今尚无一致公认的界定。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作出的解释是,可持续发展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内容比较含糊,各方面可以按自己的认识加以解释,被各界广泛引用。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我国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极为重视。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党和政府就从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短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面临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多重压力的具体国情出发,制定了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中,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保护自然资源,二是保护生态环境。营建健康城市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也是发展节约型经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城市化是各国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与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瓶颈”。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尤其是寻求城市化战略的进一步提升,缓解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社会公平的二元结构矛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在此期间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是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左右。中国政府已将“城市化战略”列入发展规划,作为21世纪中国实施迈向现代化第三步走的重大措施之一。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综合实力加强、国民经济总量增大、

过渡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一是住房问题。在拉美,住房建设“非正规化”趋势比较明显。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人口总量在二战之后增加了五倍多多,“正规住房”的建设速度却难以跟上人口爆炸的速度。由于拉美国家过分强调住宅自有率,而忽视政府提供的公共住宅,所以,相当一部分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之后只能通过非正规渠道自己来解决住房问题,最终导致“非正规住宅”大量存在。一般来说,“非正规住宅”是指没有上水和下水、缺乏基本生活设备等设施的住宅,在一些国家就直接表现为“贫民窟”,甚至在有些国家,非正规住宅直接就是指贫民窟。从某种程度说,由于拉美城市化过度泛滥,尤其是拉美各国住房政策出现导向性失误,导致了贫民窟现象比较普遍的后果。 二是就业问题。同住房情况一样,拉美就业情况的非正规性较强,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十分庞大,就业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日趋明显。和正规就业部门不同,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就业需求、工作岗位、收入水平都不明晰,没有良好预期。拉丁美洲在上世纪80-90年代非农化进程中,相当一部分农民处于亦工亦农的边缘地带,跟目前中国的农民工群体情况相像。例如,在当时的厄瓜多尔,很多农民家庭是妻子在家种地,丈夫在城里做工,或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进城做工。这就导致就业、失业情况无从统计,失业和就业的界限不是非常清晰。这个情况在90年代以来有所好转,但由于城市创造就业的机会和能力十分有限,不能为蜂拥而至的城市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所以,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不得不流向非正规部门。换句话说,拉美的非正规部门十分庞大,吸纳了较大的劳动力,这既是过度城市化导致的问题之一,但同时也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出了贡献。所以,拉美的就业率在世界各地区中不是最低的,甚至还处于上中等水平。 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比较低,制度供给跟不上城市化进程。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人口爆炸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就业的非正规性这个劳动力市场特点所决定的。比如,拉美地区社保制度承继了其宗主国的“碎片化”社保制度的传统,城市社保制度在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于是,城镇社保制度面临空前的财务压力,有些国家不堪重负,不得不进行社保制度的私有化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拉美社保私有化改革的催化剂。因此,拉美地区就成为社保私有化模式的发源地和诞生地,同时,也成为社保制度私有化改革的急先锋。但是,城镇就业的非正规性又为扩大社保制度覆盖面带来了困难,相当一部分应保尽保的灵活就业群体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参加进来。尤其在私有化改革之后,由于消费文化、传统观念、生活习惯和其他诸多原因,社保覆盖面比私有化改革以前还要低,大约平均在40%左右。这说明,社保制度供给与过度城市化之间的出现巨大鸿沟,社保制度难以赶上或满足过度城市化的发展要求,绝大部分劳动年龄人口不得不裸露在社保制度之外。 四是贫困化现象十分严重,贫困率居高不下。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居住条件差,同时没有正规、固定的收入来源,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人口往往处于贫困线边缘,成为拉美社会中最脆弱、最穷苦的一部分群体。这个群体在拉美城市中数量庞大,导致拉美地区的贫困率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拉美贫困发生率一直在40%以上,最高时竟达48.3%,就是说,拉美地区大约有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2003和2004年以来,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强劲,贫困发生率开始明显和持续下降,2010年下降到32%,成为30年来几乎是贫困率最低的年份,即使如此,拉美仍是世界上贫困化程度和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除上述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导致拉美地区贫困化率居高不下,那就是拉美地区社保制度的覆盖面十分狭小。一般来说,“被裸露”在社保制度以外的群体都是非正规就业部门,而他们的收入本来就很低,工作岗位不固定,工作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低下,处于社会边缘地带;他们是最需

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内容: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仁起源:(1)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产物。(2)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世界城市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3.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有 (四大文明古国) ______________ 试分析其优势自然条件:气候:_____________ 水源:_________ 地形:_______ 土壤:_________ 二、城市化内涵 1 .城市化的概念:一般指________ 转化为___________ , _______ 转化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 转化为 ___________ 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 要标志。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包括_____________ 的变化, 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的变化。 典例:世纪金榜P33-6题、11题(1-3)以及P35-例2 (1)。 三、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 1.当代世界城市化特点: (1)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城市病:过度城市化导致资源过度集中的后遗症

城市病:过度城市化导致的资源过度集中后遗症 时间:2011-02-28 来源:东方网作者: 于立:生态城是社会、经济、环境一体化发展规划总平面及鸟瞰图大全 谁该为交通拥堵埋单?世界遗产资料大集合(权威版) 海南香水湾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 城市病其实就是过度城市化导致资源过度集中,进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历程,城市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在城市化发展阶段,如果人口的过度集聚超过了工业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会发生某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过度城市化”现象,产生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矛盾和问题,国际上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膨胀 特大型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在人口快速集聚的过程中,一旦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导致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出现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例如,19世纪末前后,英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造成住房短缺,贫民窟比比皆是;公共卫生设施奇缺,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环境恶劣;就业竞争激烈,工人处境艰难;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又如拉美地区,在20世纪中叶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后,城市人口迅速集聚,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出现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发展速度的“过度城市化”(或称为“超前城市化”)。

(二)交通拥堵 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在伦敦,由于市中心区域集中了政府机关、法院以及大量的企业、金融机构和娱乐场所,并有超过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天在高峰时段有超过100万人口和40000辆机动车/小时进出中心城区,造成该区域严重的交通拥挤,区域内平均车速只有14.3公里/小时,成为全英国最为拥挤的区域。在巴黎,上世纪60年代,由于采取了“适应小汽车发展”的政策,结果私人小汽车与日俱增,导致市区交通严重阻塞,1973年环城快速路开通后不久就出现了持续性的拥挤。在曼谷,由于车速过慢,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停车场,甚至出现过3个月内有900名孕妇因堵车被迫在轿车中分娩的情况。 交通拥堵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据相关统计,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亿美元之多。第三,交通拥挤还破坏了城市环境。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根据伦敦20世纪90年代的检测报告,大气中74%的氮氧化物来自汽车尾气排放。交通拥挤导致车辆只能在低速状态行驶,频繁停车和启动不仅增加了汽车的能源消耗,也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增加了噪声。 据英国SYSTRA公司对发达国家大城市交通状况的分析,交通拥塞使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交通事故的代价约占GDP的1.5~2%,交通噪音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0.3%,汽车空气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0.4%,转移到其他地区的汽车空气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1~10%。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莘县高中地理 优质课评选 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课时1) 丁 兆 慧

莘县第一中学 2014年4月20日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解读】 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等是达成该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教材分析】 本节从城市的起源入手,介绍了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据课标要求,重 点论述了城市化、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城市的起源,主要介绍了城市产生的基 本条件:二是城市的发展,教材将其分了三个历史阶段可对比说明。 第二目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首先介绍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然后图 文结合讲述了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可为学生搜集材料,提高学生分析运用 材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高中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半年多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地理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3、学生有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可多放手,多鼓励,善诱导。 【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来理解课文中较为难懂的问题,扫平知识理解中的障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活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说出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和城市发展的阶段 2、结合实例,说出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3、运用图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4、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风帆起珠江》。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学生:我们从视频中看到了珠三角的快速城市化。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又具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标准答案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 1.城市化的核心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业化或非农产业化 o B.居民点的出现 o C.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o D.资源的充沛 ? 2.无序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城市群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郊区化 o B.城市群间本质上并无经济分工、协作的关系 o C.城市群间的就业与通勤存在紧密联系 o D.城市群呈现连绵形态 ? 3.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环境恶化 o B.房价过高 o C.生活服务设施外延 o D.城市核心区空心化 ? 4.在我国人口数量达到()可称之为大城市。(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10万人—20万人 o B.20万人—50万人 o C.50万人—100万人 o D.100万人以上 ? 5.由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经济学家廖士(A.Lsch)共同提出的“中心地理论” 是指()。(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在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B.在研究城市发展中,以地理位置中心区域为发展核心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C.在研究城市布局时,首先确定中心区域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D.在研究城市扩张时,探索最优资源区域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 6.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相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早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o B.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o C.在城市化成熟阶段,提出生态城市理念 o D.在城市化水平相对不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7.()是指人口就业和产业活动通过非农化过程,实现人口从就业岗位上从事的农业活动转变成非农业活动,以及居住的形态从乡村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国际大都市 o B.城市化 o C.城镇化 o D.核心商业圈 ?8.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矛盾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随着人口而增长的需求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 o B.经济增长方式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o C.城市化提高过程中,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 o D.人口转移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矛盾 ?9.下列关于我国未来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以此来提高城市化率

过度城市化Over Urbanization

过度城市化Over Urbanization 为什么巴西的城市化水平高于日本? 虚假城市化一般指过度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所谓过度 是指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和农业相应发展的 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城市化,甚至是无工业的城市化。由 于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 城市化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其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也使很多居民在 实现地域转换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 基本特征: (1)工业化发展滞后于城市化,工业化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不足。到2000年,拉美 城市人口的比重已占地区总人口的78%,但工业人口的比重却不超过35%。 (2)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困人口占到总人口的40%以上,其中60%以上居住在城市特 别是超大城市中。城市中既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产业、高档住宅和相应的现 代化设施,同时也存在着原始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缺少最基本公共设施的贫民居住区、被边缘化到城乡接合部的大量贫民窟。 (3)城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主要被富人占有,穷人很少能享受这个时代的文明生活。 不少后发国家着意发展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从而造成了这类特大城市与农村区 域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特大城市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城市贫民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情况在南亚、拉美的一些国家比较明显。就连公认发展比较成功的韩国也同样存 在着这类问题。金泳三曾谈到“现在汉城不是满员,而是超满员。以人作比喻是患了异常肥胖症。大韩民国四分之一的人口都集中在小小的汉城内。汉城人口高度集中引起 了许多深刻的问题。目前成为韩国深刻社会问题的教育、交通、土地、住宅等一切问 题的发源地都正是汉城。也许是这个原因,至有了'汉城共和国的提法”。 原因 (1)落后的农业及错误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导致大批农民被过早挤出农村,而无序地流人城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在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而我 国部分地区的城市化则是在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力还未达到相应高度的情况下由 外力推动的。在城市尚不能提供足够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大量农村劳动力无序地涌入

鲁教版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 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 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城市化存在盲目过度开发问题

城市化存在盲目过度开发问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e78803835.html, 2011年03月26日 11:25 新浪财经 “十二五”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高层论坛于2011年3月26日在上海举行。上图为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图片来源:新浪财经梁 斌摄) 新浪财经讯“十二五”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高层论坛于2011年3月26日在上海举行。上图为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专栏)。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杨伟民: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论坛在上海风景秀丽的美兰湖畔举行,请允许我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参加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草案,在这里对“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也做了明确地部署,下面我就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些内容,介绍一下“十二五”时期我们国家最近城镇化的一些主要任务。 大家知道“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这个为主线,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中央建议当中非常明确地提出来,要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也就是说扩大内需是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的方面,在中央的建议当中放在首位。同时提出来,怎么去扩大内需的战略,非常明确提出来要建立一个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当中,第一条讲的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当然下面还有一些扩大内需具体的层面,比如怎么扩大就业、完善消费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所以推进城镇化是我们“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方面。究竟怎么推进城镇化?在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矛盾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随着人口而增长的需求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 o B.经济增长方式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o C.城市化提高过程中,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 o D.人口转移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矛盾 ? 2.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是()。(单选题3分) 得分:0分 o A.环境恶化 o B.房价过高 o C.生活服务设施外延 o D.城市核心区空心化 ? 3.下列关于我国未来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A.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以此来提高城市化率 o B.要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 o C.要避免空间规划失衡、空间管治失控 o D.要经过科学规划,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城镇 ? 4.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相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早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o B.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o C.在城市化成熟阶段,提出生态城市理念 o D.在城市化水平相对不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 5.城市化的核心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业化或非农产业化 o B.居民点的出现 o C.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o D.资源的充沛 ? 6.()是指人口就业和产业活动通过非农化过程,实现人口从就业岗位上从事的农业活动转变成非农业活动,以及居住的形态从乡村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国际大都市 o B.城市化 o C.城镇化 o D.核心商业圈 ?7.无序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城市群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郊区化 o B.城市群间本质上并无经济分工、协作的关系 o C.城市群间的就业与通勤存在紧密联系

潜在过度城市化

潜在过度城市化 潜在过度城市化”视角下房地产价格攀升探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8-09-09 11:38:00 ]作者:朱磊编辑:studa0714 [摘要]近几年,中国各地区房地产市场一片欣欣向荣,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房价非常规地攀升已使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密切关注。住房价格的迅猛增长使老百姓叫苦不迭,争论就在于这种价格增长是属于市场供求驱动还是投机呢?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周期符合供求分析,而当前的价格迅猛攀升源于有效需求的强力支撑,潜在过度城市化功不可没。 [关键词]潜在过度城市化;房地产价格; 攀升;供求关系

一、引言 200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博弈中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房价一路高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频出、开发商在二线城市迅速扩张、消费者持币观望、外资大量涌入,这一切不断挑动着房地产市场的神经,使楼市充满了躁动的气息。回顾一年的中国楼市,使人记忆深刻的莫过于调控政策频出与房价逆势飞涨的鲜明对比,一方面政府从金融、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旨在稳定房价,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商品房的价格却在节节攀升,调控政策并不明显。对于楼市价格的迅猛攀升,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剖析。综合来看,认为房价迅猛攀升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房地产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中低价位商品住房供不应求,以致普通住房市场需求转向中高档次,导致需求过旺。(2)开发融资结构不合理。国内房地产开发商融资渠道主要在银行借贷,信贷比例过高,增加房地产开发的成本。(3)供给市场的垄断。由于房地产具有的区域属性,导致房地产本身具有局部垄断性,政府和少量的房地产商构成市场的垄断方。(4)土地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以及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广义的城市化也包括城市用地的扩展,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演变和传播。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产物。人类进人工业文明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导力量。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表明,城市化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标志,是当代世界的历史性潮流。 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从此世界开始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从乡村化时代进人城市化时代。到199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5%。二战以后,继发达国家城市化以后,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南美、亚洲、非洲的城市化进程尤为迅速。目前发展中国家已集中了世界城市人口的60%。 世界城市化趋势不仅表现为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显著增加,而且大城市的规模也急剧扩大。在1800年,世界上人口达到100万的城市只有一个,而到1990年人口达到200万的城市就有94个。从本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迅速变化。一方面,城市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人口、资本、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向大城市和大城市周围地区集聚;另一方面,城郊之间的交通高度发达,城市由长期的向心集聚向相对分散的郊区化发展,城市高收人阶层从中心区外迁,随之工业、服务业也出现郊区化倾向,造成郊区急剧扩张,大城市边缘新城镇大量涌现。这种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运动推动大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与周围新市镇连成一体,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地区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化地区,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共同构成内部相互关联、有一定空间层次、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巨型城市地域综合体,即大都市区。 与此同时,在世界若干经济核心区,城市地域空间和影响范围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城市逐步被城市化区域所取代,形成规模庞大的大城市连绵带。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产业、资本、技术、人口等社会经济要素的集中分布区,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标志着城市化进人更高级阶段。自70年代开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

(完整版)城市化滞后及超前城市化现象

表中数据列出了世界上的几个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加拿大、韩国、法国,以及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国、俄罗斯、印度、越南和巴西。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城市化率普遍高于70%。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俄罗斯和巴西外,城市化率普遍低于50%。造成这一现像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发达国家经济起步早、经济实力强,城市化发展进程早而且成熟,普遍进入后城市化阶段,发展中国家经济起步普遍较晚,城市化发展依托的工业化基础较薄弱,经济基础不牢。2、发达国家人口较少,除美国日本外人口过亿的国家较少少,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压力较小,而新兴经济体国家人口普遍超过一亿人,中国和印度超过十亿,城市化任务艰巨。3、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高的原因在于经济和大城市的畸形发展,人口过多的集中于几个大城市或超大城市所致,在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类似情况。 第二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化滞后、超前城市化并存的分析(一)中国城市化总体上具有“滞后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滞后”,是指一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与该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由于以市场导向的工业化启动,城市化进程提速。城镇人口比重从1978年的19%升至2010年的45%。但总体上讲中国城市化水平长期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3.4%,我国仅达到26.4%,到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我国只有36.2%。 其次,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GOP结构转移不同步。城市化进程的度量可以通过三大产业转移中的两大指标:产值(GDP)结构与就业结构指标加以考察。一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变农村人口为 城市人口以及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广义的城市化也包括城市用地的扩展,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演变和传播。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产物。人类进人工业文明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导力量。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表明,城市化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标志,是当代世界的历史性潮流。 18 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从此世界开始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从乡村化时代进人城市化时代。到1995 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5%。二战以后,继发达国家城市化以后,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南美、亚洲、非洲的城市化进程尤为迅速。目前发展中国家已集中了世界城市人口的60%。 世界城市化趋势不仅表现为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显著增加,而且大城市的规模也急剧扩大。在1800 年,世界上人口达到100 万的城市只有一个,而到1990年人口达到200 万的城市就有94个。从本世纪50 年代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迅速变化。一方面,城市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人口、资本、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向大城市和大城市周围地区集聚;另一方面,城郊之间的交通高度发达,城市由长期的向心集聚向相对分散的郊区化发展,城市高收人阶层从中心区外迁,随之工业、服务业也出现郊区化倾向,造成郊区急剧扩张,大城市边缘新城镇大量涌现。这种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运动推动大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与周围新市镇连成一体,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地区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化地区,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共同构成内部相互关联、有一定空间层次、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巨型城市地域综合体,即大都市区。 与此同时,在世界若干经济核心区,城市地域空间和影响范围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城市逐步被城市化区域所取代,形成规模庞大的大城市连绵带。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产业、资本、技术、人口等社会经济要素的集中分布区,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标志着城市化进人更 高级阶段。自70 年代开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也出现了向大城市连绵带发展的趋势。 20 年来,社会经济领域的变革,尤其是信息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倾向再一次推动和调整了世界城市化的进

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阶段复习

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下学期城市与城市化阶段复习〖基础练习〗 1.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C.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2.下列城市中作为宗教中心兴起的是 A.张家界B.大庆C.株洲D.麦加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 A.城市的人口规模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D.特大城市的数量 4.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 A.速度快B.水平高 C.起步早D.普遍出现逆城市化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6.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 〖能力提升〗 下图中X、Y、Z为某城市的局部区域,回答下列各题。

7.若图中X、Y、Z分别是某城市的三个功能区且布局合理,该地常年盛行风为西南风,则()A.X是工业区B.Y是工业区C.Z是居民区D.Y是绿化带 8.若X、Y、Z为某平原上的三个区域,人口密度X>Y>Z,则三个区域内等级相同的某商业部门的服务范围可能是() A.X地最大B.Y地最大C.不确定D.Z地最大 下图示意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分布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为() A.田园模式B.同心圆模式C.扇形模式D.多核心模式 10.图中①用地所在的功能区主要特点是() A.土地价格比较低廉B.建筑物分布稀疏 C.人口数量昼夜差别不大D.内部功能分区明显 “睡城”也称“卧城”,主要指大城市周边人口相对集中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人口虽然大量入住,但是仅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照样开车或乘车赶往市中心。燕郊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市,是我国众多“睡城”中的典型代表。每日跨省上班的京漂族,在燕郊和北京之间的道路上,呈现出明显的“潮汐式”流动。下图为燕郊相对位置示意图,图中箭头及数字表示京漂族每天上班的方向及平均距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化典型模式

一、国外城市化典型模式: 1.西欧的“新城”模式。以伦敦和巴黎两大都市为代表实践田园城市理论树立了城乡一体化最为成功的先进典范。英国政府于1949年启动大伦敦计划在距离中心城一定的距离选择地价较低的农业区建立新城并把城市人口转移到就业和生活自给自足的新城。在距离中心20公里至35公里的区域建立“反磁力中心”并推广到一切城镇居民体系规划布局中形成结构完整的城镇体系均匀地分布生产力和人口推进城市化与乡村的城镇化 2.自由放任式城市化道路。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即实现城市化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当“城市病”日趋严重之后,人口又开始自愿地向社区和小城镇分散。美国的自由发展模式。二战之后美国郊区化发展进程加快中小城镇发展也十分迅速商业外迁加剧产业的信息化、弹性化、分散化强化导致“边缘城市”的产生结合了城市和乡村的优点衔接起城市与乡村经济是一种城乡交融的一体化状态。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行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的“示范城市”试验计划使得75的美国人生活在小城镇郊区化也推动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先放后调式城市化道路,这种城市化模式首先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人们向城市转移,但当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中,出现过度集中的状况时,政府开始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疏散人口,以极快的速度新开发小城镇。这种模式主要以日本为代表。 3.市场引导与政府并重的城市化道路。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人口向城市集中还未发生明显的“城市病”之前,政府便开始干预,通过颁布法令、制定优惠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人们向不同等级的城市和集镇定居。这种模式主要以德国为代表。 4.拉美的“过度城市化”模式。拉美农村土地的缺乏和贫困农民被迫向城市流动而城市就业机会非常有限从而造成“过度城市化”。2003年巴西城市化水平高达83但人口空间转移在前就业转移在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脱节大中城市普遍出现贫民窟和无业游民导致严重的社会治安和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并埋下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秩序不稳和经济衰退的病根。 二、国内先进地区城市化典型 1.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模式。城乡一体化历经三个阶段一是商品农业阶段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二是农村工业化阶段重点是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阶段重点是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框架。 2.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其以上海城乡为整体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 3.宁波“城镇梯度发展”模式。侧重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57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梯度发展格局。 4.成都“三三见六以一化二”模式。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六”是指六句话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化二是指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来破解“二元结构”。 解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市化。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属于地方性事务,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