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端阻力特征值与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的换算

桩端阻力特征值与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的换算
桩端阻力特征值与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的换算

桩端阻力特征值与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的换算

对于桩基础的侧阻值和端阻值,我们采用了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94的阻值表,并将极限侧阻、端阻力标准值除以2后变换为侧阻、端阻力特征值。

将极限侧阻、端阻力标准值除以2后变换为侧阻、端阻力特征值的根据有二:一是桩基础承载力特征值实际上就是容许值,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在试验方法要点中明确规定,将静载荷试验得到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2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而桩基础技术规范给出的阻值表应该和静载荷试验结果是相吻合的,将桩基础规范中的极限侧阻、极限端阻力除以2的安全系数作为桩的侧阻力、端阻力特征值是合理的,其差异应该是某一根桩的试验结果和在大量试验结果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后给出的经验值之间的差异;二是根据现行桩基础技术规范和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将桩基础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和桩基础承载力特征值进行换算,换算结果也是比较接近的。

桩基础规范采用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法,所定义的单桩承载力标准值所对应的荷载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所采用的荷载已经考虑了作用分项系数,既将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分别乘以和的分项系数,通常情况下可取综合分项系数,在计算桩承载力设计值时,将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除以抗力分项系数,对于预制桩取。现行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所定义的承载力特征值所对应的荷载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既荷载没有乘以作用分项系数,在计算桩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将桩基极限承载力除以2的安全系数,我们假设单桩极限承载力为2000kN,按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计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2000÷2=1000kN,该承载力对应的上部荷载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按桩基础规范计算,单桩的承载力设计值为2000÷(抗力分项系数)=1250 kN,此时对应的上部荷载是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将其折算成标准组合时除以作用综合分项系数恰好等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000。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将桩基础规范中的极限端阻力、极限侧阻力除以2的安全系数后作为桩基础侧阻力、端阻力特征值,计算结果与桩基础技术规范的计算结果差别不大,差别只是桩基础规范中桩型不同时抗力分项系数不同所产生的差别。

(摘自《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地方特点及与国标之对比分析》

桩的侧摩阻力分布曲线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比较

桩的侧摩阻力分布曲线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比较关键词:侧摩阻力桩土相互作用分布曲线荷载传递机理 问题的提出:施加于桩顶的轴向荷载是如何通过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传递给地基的?即桩对周围土体性质和应力状态将引起什么变化。了解这个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桩基承载力的理解。 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研究揭示的是桩—土之间力的传递与变形协调的规律,因而是桩的承载力机理和桩—土共同作用分析的重要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桩在外荷载Q的作用下,首先是桩身上部受到压缩而产生相对土的向下位移;与此同时,桩的侧表面受到土的向上摩阻力Qs的作用。随着荷载的增加,桩身压缩量和位移量逐渐增加,桩身下部的摩阻力也逐渐发挥,桩身荷载传递到桩底,桩底土层受到压缩而产生桩端阻力Qp。即桩顶荷载Q通过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传递到桩周围土层中。 这里,重点研究侧摩阻力q s的大小与分布。 一.桩侧阻力沿深度分布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精确的研究要通过推力并辅以实验验证,才能比较接近真实。 这里先从受力分析方面入手,进行理想化分析。 一)桩侧阻力实质是摩擦力,而摩擦力的大小和两方面的因素有关。 (1)摩擦系数f (2) 作用与摩擦面上的压力G 即 土力学的基本知识:土的侧应力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一点类似水的压力。 我们把滑动摩擦力F等同桩的侧摩阻力,土的侧应力(压力)等同木块的压力。土的侧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桩的侧摩阻力必将随桩的深度而线性增加。 据此,桩侧摩阻力沿深度呈三角形分布。如图:

二)1.首先回顾一下材料力学中,剪切胡可定律:在剪切比例及县范围内,切应力与切应变成正比。对桩而言,桩身轴力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而桩侧土因受到摩擦力(桩表面侧摩擦力,实为剪应力)而产生剪切变形,姑且理解为摩擦力的大小和剪切便形成线性关系。 据此,桩侧摩阻力沿深度呈梯形或倒三角形分布。如图: 2. 桩身下段的侧摩阻力 桩身下段的侧摩阻力,取决于桩身下段的位移大小。对于端承桩,位移较小,侧阻较小;对于摩擦桩,位移较大,侧阻力较大。 二.结论:综合以上几点,桩侧摩阻力分布如图:

钻孔灌注桩的端阻力qp

桩的端阻力q p (侧阻力q s )特征值(KPa )(用于泵站、闸门、船闸、工民建工程) 钻孔灌注桩 混凝土预制桩 地基土 承载力特征值(f a k) 5≤L <10 10≤L <15 15≤L <30 30≤L L ≤9 9<L ≤16 16<L ≤30 粘 性 土 流塑、淤泥 (12) 9~12 填土、淤泥质土 (20) 9~10 80 软塑0.75<I l ≤1 75~100 (15) 100~130 (15) 130~200 (15) 130~200 (15) 100~350 (20~25) 260~550 (20~25) 500~700 (20~25) 120 可塑0.5<I l ≤0.75 150~200 (25) 200~250 (25) 250~300 (25) 300~375 (25) 350~680 (25~30) 550~850 (25~30) 750~1100 (25~30) 160~200 硬可塑0.25<I l ≤0.5 275~300 (30~35) 300~350 (30~35) 350~400 (30~35) 400~500 (30~35) 600~900 (35~40) 900~1300 (35~40) 1000~1400 (35~40) 220~260 硬塑 0<I l ≤0.25 350~400 (40) 400~500 (40) 500~700 (40) 700~800 (40) 1000~1500 (40~50) 1500~2500 (40~50) 2500~2800 (40~50) 280~300 坚硬 I l ≤0 500(45) 600(45) 700(45) 800(45) 2000(45~50) 2600(45~50) 3200(45~50) 350 粉土 稍密 (12) (12~20) (12~20) (12~20) 120 中密0.75≤e ≤0.9 100~130(22) 150~200(22) 225~275(22) 300~350(22) 350~600(22~30) 500~800(22~30) 700~1000(22~30) 160 密实e <0.75 250~350(35) 300~400(35) 350~450(35) 450~500(35) 550~1000(30~40) 700~1200(30~40) 1000~1500(30~40) 220 粉砂 松散(水下) 稍密10<N ≤15 80(8) 100~150(8) 150~200(8) 200~250(8) 80(8) 300(10~20) 600(10~20) 800(10~20) 0 80 中密~密实N >15 200~280 (20~28) 280~350 (20~28) 350~450 (20~28) 450~500 (20~28) 500~800 (20~40) 700~1200 (20~40) 1200~1800 (20~40) 100~180 细砂 松散 N <10 (水下) 100(8) 150(8) 200(8) 100(8) 150(8) 200(8) 稍密 10<N ≤15 200(11) 250(11) 300(11) 400(11) 400(10~20) 700(10~20) 1000(10~20) 100 中密 15<N ≤30 300(25) 400(25) 550(25) 650(25) 1000(25~30) 1500(25~30) 2000(25~30) 200 密实 N ≥30 400(33) 550(33) 700(33) 750(33) 1800(30~40) 2200(30~40) 2600(30~40) 250 中砂 松散 N <10 200(15) 250(15) 300(15) 300(15) 400(15) 500(15) 150 稍密 10<N ≤15 350(20) 400(20) 500(20) 500(22) 800(22) 1100(22) 200 中密 15<N ≤30 400(28) 550(28) 700(28) 900(28) 1600(25~35) 2500(25~35) 3000(25~35) 250 密实 N ≥30 500(38) 700(38) 850(38) 1000(38) 2500(35~45) 3000(35~45) 3500(35~45) 300 粗砂 稍密 10<N ≤15 400(33) 500(33) 600(33) 600(35) 1000(35) 1300(35) 250 中密 15<N ≤30 700(38) 1000(38) 1100(38) 1250(38) 2500(36~45) 3200(36~45) 3800(36~45) 300 密实 N ≥30 800(48) 1100(48) 1200(48) 1300(48) 3200(50~60) 3800(46~50) 4500(46~50) 350 砾砂 中密N >15 700(55) 850(55) 1000(55) 1250(55) 2600(56) 3200(56) 4000(56) 350 密实N ≥30 850(60) 1000(60) 1250(60) 1600(60) 3800(65) 4500(65) 4800(65) 400 圆砾、角砾 中密~密实N 63.5>10 850~1000(68) 1000~1700(68) 3200~4500 (80~90) 4000~5000 (80~90) 400~600 碎石、卵石 中密~密实N 63.5>10 900~1400(70) 1400~1900(70) 3500~5000 (100~140) 4800~6000 (100~140) 450~800 全风化软质岩30<N ≤50 300~500(40) 1500~2500(50~60) 180~220 全风化硬质岩30<N ≤50 500~900(60) 2000~3500(70~80) 260~300 强风化软质岩N 63.5>10 600~1000(80) 2500~4000(80~110) 500~800 强风化硬质岩N 63.5>10 800~1200(100) 3000~5000(100~140) 1000~2000 注:○1()括号内数据为桩的侧摩阻力特征值q s (kpa)。 ○ 2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除以安全系数(k ≈2)。(桩的承载力极限值摘自《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桩 型 桩 长 范 围 ( m ) 土 的 状 态 岩 土 名 称

桩周摩阻力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Ⅰ一般规定 5.3.1 设计采用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桩基,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2 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桩基,当地质条件简单时,可参照地质条件相同的试桩资料, 结合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综合确定;其余均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3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桩基,可根据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确定。 5.3.2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执行; 2 对于大直径端承型桩,也可通过深层平板(平板直径应与孔径一致)载荷试验确定 极限端阻力; 3 对于嵌岩桩,可通过直径为岩基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也可通过直 径为0.3m 嵌岩短墩载荷试验确定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4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宜通过埋设桩身轴力测试元件由静载试 验确定。并通过测试结果建立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与土层物理指标、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以及与静力触探等土的原位测试指标间的经验关系,以经验参数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Ⅱ 原位测试法 5.3.3 当根据单桥探头静力触探资料确定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如无当地经验,可按下式计算: p sk i sik pk sk uk A p l q u Q Q Q α+=+=∑ (5.3.3-1) 当21sk sk p p ≤时 )(2 1 21sk sk sk p p p ?+=β (5.3.3-2) 当21sk sk p p >时 2sk sk p p = (5.3.3-3) 式中 sk Q 、pk Q ——分别为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u ——桩身周长; sik q ——用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值估算的桩周第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 i l ——桩周第i 层土的厚度; α——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可按表5.3.3-1取值; sk p ——桩端附近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标准值(平均值); p A ——桩端面积; 1sk p ——桩端全截面以上8倍桩径范围内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 2sk p ——桩端全截面以下4倍桩径范围内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如桩端持力层为密 实的砂土层,其比贯入阻力平均值s p 超过20MP a 时,则需乘以表5.3.3-2中系数C 予以折减后,再计算2sk p 及1sk p 值; β——折减系数,按表5.3.3-3选用。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1、单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基本概念 单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是基桩承载力的最基本参数,其他如特征值、设计值都是根据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计算出来的。新旧桩基规范对单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定义是一致的,是指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合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它取决于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材料强度。 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一方面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包括桩的类型、材料、截面尺寸、入土深度、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成桩后休止时间以及成桩施工方法等;另一方面由桩端、桩侧土的性质决定,体现为土的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是决定承载力的基本因素,但其发挥受一方面因素的影响。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和《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均规定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确定方法,一般根据以下几点综合分析确定: (1)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2)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3)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或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或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取前一级荷载值。 (4)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m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桩,可取s=0.05D(D为桩端直径)对应的荷载值。 对于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它是实测值统计的结果; (2)根据规范公式计算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设定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实际值应由实测值最后确定; (3)一些工程中,桩的检测没有达到极限承载力,而是根据规范公式计算出的设定值进行检测设计,达到设定值即终止检测,,而没有真正得到桩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2、桩侧阻力和端阻力经验参数的调整背景 2.1 单桩侧阻力和端阻力经验参数的本质

桩侧负摩阻力的计算

桩侧负摩阻力的计算 一、 规范对桩侧负摩阻力计算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桩基,当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超过基桩的沉降时,在计算基桩承 载力时应计入桩侧负摩阻力: 1、 桩穿越较厚松散填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欠固结土、液化土层进入相对较硬土层时; 2、 桩周存在软弱土层,邻近桩侧地面承受局部较大的长期荷载,或地面大面积堆载(包括 填土)时; 3、 由于降低地下水位,使桩周土有效应力增大,并产生显著压缩沉降时。 4、 桩周土沉降可能引起桩侧负摩阻力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考虑负摩阻力对桩基承载力 和沉降的影响;当缺乏可参照的工程经验时,可按下列规定验算。 ① 对于摩擦型基桩,可取桩身计算中性点以上侧阻力为零,并可按下式验算基桩承载力: N k 乞 R a ( 7-9-1) ② 对于端承型基桩,除应满足上式要求外,尚应考虑负摩阻力引起基桩的下拉荷载,并 可按下式验算基桩承载力: N k Q g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方法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2008第5.2.2条公式5.2.2计算: R a=Q uk/K 式中: R 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Q 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K——安全系数,取K=2。 1. 一般桩的经验参数法 此方法适用于除预制混凝土管桩以外的单桩。 按JGJ94-2008规范中第5.3.5条公式5.3.5计算: 式中: Q sk——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 pk——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u——桩身周长; l i——桩周第i 层土的厚度; A p——桩端面积; q sik——桩侧第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参考JGJ94-2008规范表5.3.5-1取值,用户需在地质资料土层参数中设置此值;对于端承桩取q sik=0; q 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参考JGJ94-2008规范表5.3.5- 2取值,用户需在地质资料土层参数中设置此值;对于摩擦桩取q pk=0; 2.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d≥800mm)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计算 此方法适用于大直径(d≥800mm)非预制混凝土管桩的单桩。按JGJ94-2008规范第5.3.6条公式5.3.6 计算: 式中: Q sk——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 pk——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 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可按JGJ94-2008规范中表5.3.5-1取值,用户 需 1取值,用户需在地质资料土层参数中设置此值;对于扩底桩变截面以上2d范围不计侧阻力;对于端承桩取q sik=0; q pk——桩径为800mm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可按JGJ94-2008规范中表5.3.6- 1取值;用户需在地质资料土层参数中设置此值;对于摩擦桩取qpk=0; ψsi,ψp——大直径桩侧阻、端阻尺寸效应系数,按JGJ94-2008表5.3.6-2取值;

钢管桩测摩阻力计算

钢管桩设计与验算 钢管桩选用Ф800,δ=10mm 的钢管,材质为A 3,E=2.1×108 Kpa,I= 64 π (80.04-78.04)=1.936×10-3M 4。依据设计桩高度,钢管桩最大桩长为46.2m 。 1、桩的稳定性验算 桩的失稳临界力Pcr 计算 Pcr= 2 2 l EI π= 3 2 822 .4610 936.1101.2-????π =1878kN >R=658.3 kN 2、桩的强度计算 桩身面积 A=4π(D 2-a 2) =4 π (802-782)=248.18cm 2 钢桩自身重量 P=A.L.r=248.18×46.2×102×7.85*10-3 =90000kg=90kN 桩身荷载 p=658.3+90=748.3 kN б=p /A=748.3×102/248.18=301.5kg /cm 2=30.15Mpa 3、桩的入土深度设计 通过上述计算可知,每根钢管桩的支承力近658.3kN ,按规范取用安全系数k=2.0,设计钢管桩入土深度,则每根钢管桩的承载力为658.3×2=1316.6kN ,管桩周长 U=πD=3.1416×0.8=2.5133m 。依地质勘察报告,河床自上而下各层土的桩侧极限摩擦力标准值为: 第一层 粉质黏土 厚度为3m , τ=120 Kpa

第二层 淤泥粉质黏土 厚度为4m ,τ=60 Kpa 第三层 粉砂 厚度为1.8m ,τ=90Kpa N=∑τi u h i N =120×2.5133×3+60×2.5133×4+90×2.5133×h 3=1316.6 kN =904.7+603.1+226.1 h 2 =1316.6kN 解得 h 3=-0.84m 证明钢管桩不需要进入第三层土,即满足设计承载力。 钢管桩实际入土深度: ∑h=3+4=7 m 4、打桩机选型 拟选用DZ90,查表得知激振动570 kN ,空载振幅≮0.8mm ,桩锤全高4.2 m ,电机功率90kw 。 5、振动沉桩承载力计算 根据所耗机械能量计算桩的容许承载力 []P =m 1 { ()[] v a A f m x 12 231111 βμα+-+Q } m —安全系数,临时结构取1.5 m 1—振动体系的质量 m 1=Q/g=57000/981=58.1 Q 1—振动体系重力 N g —重力加速度=981 cm /s 2 A X —振动沉桩机空转时振幅 A X = 10.3 mm M —振动沉桩机偏心锤的静力矩 N. cm μ—振动沉桩机振幅增大系数 μ= A n / A x

超长钻孔灌注桩桩侧摩阻力发挥特征分析

Hans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 2015, 4, 56-6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79347335.html,/journal/hjce https://www.360docs.net/doc/e79347335.html,/10.12677/hjce.2015.41007 Analysis on Pile Shaft Friction Resistance of Ultra-Long Bored Piles Jianguang Li AVIC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Email: lijianguang10@https://www.360docs.net/doc/e79347335.html, Received: Dec. 25th, 2014; accepted: Jan. 15th, 2015; published: Jan. 22n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e7934733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results of test piles of typical projects, characteristics of pile shaft friction resistance are summarized for ultra-long bored piles. Pile shaft friction resistance mainly depends on shear strength index (c, φ), effective overlying pressure, and pile-soil relative move-ment. Effective overlying pressure and pile-soil relative movement ar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o pile shaft friction resistance. Keywords Ultra-Long Bored Pile, Static Load Test, Pile Shaft Friction Resistance 超长钻孔灌注桩桩侧摩阻力发挥特征分析 李建光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Email: lijianguang10@https://www.360docs.net/doc/e79347335.html, 收稿日期:2014年12月25日;录用日期:2015年1月15日;发布日期:2015年1月22日 摘要 本文在分析典型工程超长钻孔灌注桩试桩成果基础上,总结超长钻孔灌注桩桩侧摩阻力的发挥特征,并

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验算

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验算 桩承载力计算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第5.2.2-3条; 根据第二步的计算方案可以得到桩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取其中最大值N=856.94kN;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按下面的公式计算: 其中 R──单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Q sk──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 pk──单桩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 ck──相应于任一复合基桩的承台底地基土总极限阻力标准值: q ck──承台底1/2承台宽度深度范围(≤5m)内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取q ck= 190.000 kPa; A c ---承台底地基土净面积;取Ac=5.000×5.000-4×0.385=23.461m2; n ---桩数量;取n=4; ηc──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按下式取值: ηs, ηp, ηc──分别为桩侧阻群桩效应系数,桩端阻群桩效应系数,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 γs,γp, γc──分别为桩侧阻抗力分项系数,桩端阻抗力分项系数,承台底土阻抗力分项系数; q 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 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u──桩身的周长,u=2.199m; A p──桩端面积,取A p=0.385m2; l i──第i层土层的厚度; 各土层厚度及阻力标准值如下表:

序号土厚度(m) 土侧阻力标准值(kPa) 土端阻力标准值(kPa) 土名称 1 1.4 2 70.00 1750.00 粘性土 2 2.30 36.00 1400.00 粉土或砂土 3 6.50 45.00 2100.00 粉土或砂土 4 4.00 75.00 2850.00 粘性土 由于桩的入土深度为14.00m,所以桩端是在第4层土层。 单桩竖向承载力验算: R=2.20×(1.42×70.00×0.98+2.30×36.00×1.02+6.50×45.00×1.02+3.78×75.00×0.98)/1.67+1.15×2850.00×0.385/1.67+0.37×(190.000× 23.461/4)/1.650=2.01×103kN>N=856.942kN; 上式计算的R的值大于最大压力856.94kN,所以满足要求!

桩基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及其计算

浅析桩基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及其计算 【摘要】桩周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下沉时对桩身产生相对向下的位移,这就使桩身承受向下作用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就是桩基的负摩擦阻力。本文针对桩基负摩擦阻力产生的机理及原因,并通过实例计算分析桩基负摩擦阻力。 【关键词】桩基;负摩擦阻力;机理及原因;实例计算 rough discuss the reason and count of pile foundation force of negative friction wang zhigang1 liang guankao2 (1.fifth geological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inner mongolia, baotou 014010, p.r.china;2.inner mongolia geology engineering co.,ltd, hohhot.010010,p.r.china) 【abstract】owing to some reasons ,the soil around pile foundation occur subside will produce displacement downward to pile foundation,so pile foundation will bear downward friction force,this friction force is negative friction force。this paper point at the reason of pile foundation negative friction force and analysis pile foundation negative friction force by living example。 【key words】pile foundation; negative friction force;the mechanisation and reason;living example account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与设计值区别

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抗力分项系数(一般左右)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静载试验确定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2 1 、94桩基规范中单桩承载力有两个: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和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由载荷试验(破坏试验)或按94规范估算(端阻、侧阻均取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该值除以抗力分项系数(、,不同桩形系数稍有差别)为单桩承载力设计值,确定桩数时荷载取设计值(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荷载设计值一般为荷载标准值(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的倍,这样荷载放大倍,承载力极限值缩小倍,实际上桩安全度还是2()。94规范时荷载都取设计值,为了荷载与设计值对应,引入了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在确保桩基安全度不低于2的前提下,规定桩抗力分项系数取左右。所以,单桩承载力设计值是在当时特定情况下(所有规范荷载均取设计值),人为设定的指标,并没有实际意义。 2、02规范中地基、桩基承载力均为特征值,该值为承载力极限值的1/2(安全度为2),对应荷载标准值。同一桩基设计,分别执行两本规范,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2008第条公式计算: R a=Q uk/K 式中: R 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Q 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K——安全系数,取K=2。 1. 一般桩的经验参数法 此方法适用于除预制混凝土管桩以外的单桩。 按JGJ94-2008规范中第条公式计算: 式中: Q sk——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 pk——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u——桩身周长; l i——桩周第i 层土的厚度; A p——桩端面积; q sik——桩侧第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参考JGJ94-2008规范表取值,用户需在地质资料土层参数中设置此值;对于端承桩取q sik=0;

桩基(设计、设计极限、极限、承载、终压、复压值)计算确定

桩基(设计、设计极限、极限、承载、终压、复压值)计算确定 一、概述 1、概念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单桩承载力极限值=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单桩承载力(设计) 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单桩承载力极限值。 2、静压桩终压值确定 压桩应控制好终止条件,一般可按以下进行控制: 1)对于摩擦桩,按照设计桩长进行控制,但在施工前应先按设计桩长试压几根桩,待停置24h后,用与桩的设计极限承载力相等的终压力进行复压,如果桩在复压时几乎不动,即可以此进行控制。 2)对于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按终压力值进行控制: ①对于桩长大于21m的端承摩擦桩,终压力值一般取桩的设计极限承载力。当桩周土为粘性土且灵敏度较高时,终压力可按设计极限承载力的~倍取值; ②当桩长小于21m,而大于14m时,终压力按设计极限承载力的~倍取值;或桩的设计极限承载力取终压力值的~倍; ③当桩长小于14m时,终压力按设计极限承载力的~倍取值;或设计极限承载力取终压力值~倍,其中对于小于8m的超短桩,按倍取值。

3)超载压桩时,一般不宜采用满载连续复压法,但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复压,复压的次数不宜超过2次,且每次稳压时间不宜超过10s 。 3、静压桩复压值确定 取终压力值 举例:桩长18~20m , 800kn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2×800 kn =1600 kn 单桩承载力(设计)极限值 =1600 kn/=1000 kn (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1600 kn ×=2000 kn(终压力值、复压力值) ,当桩长小于21m ,而大于14m 时,终压力按设计极限承载力的~倍取值(取)。 二、钢管桩承载力 (5.3.7-1) 当h d /d<5时, (5.3.7-2) 当h d /d ≥5时, (5.3.7-3) 式中:q sik 、q pk 分别按表5.3.5-1、5.3.5-2取与混凝土预制桩相同值; :桩端土塞效应系数;对于闭口钢管桩λ = 1,对于敞口钢管桩按式(5.3.7-2)、(5.3.7-3)取值; p pk p i sik pk sk uk A q l q u Q Q Q λ+=+=∑d h b p /16.0=λ8 .0=p λp λ

桩侧负摩阻力

桩侧负摩阻力 摘要:基桩负摩阻力是桩基础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有关负摩阻力的一些基本概念、其影响因素、计算等。简要介绍了桩基负摩阻力问题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当前负摩阻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对今后桩基负摩阻力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桩基负摩阻力时间效应防治研究问题 引言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外对桩基负摩阻力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国内对负摩阻力的研究起步稍晚。但至今国际上对负摩阻力的研究尚不深入,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理论研究方面:比较经典的是有效应力计算负摩阻力方法,但计算结果往往偏大。1969 年Polous 提出了基于Mindlin解的镜像法计算桩的负摩阻力大小,但该方法仅用于端承桩。1972 年在上述基础上并根据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导出了单桩负摩阻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影响负摩阻力的因素很多,精确确定负摩阻力难度很大,因此很多学者从有效应力法出发,提出经验公式。目前多根据有关资料按经验公式进行估算。 原位测试方面:李光煜利用滑动测微计成功地量测了一根钢管桩的负摩阻力,并用有效应力法进行了一些探讨。陈福全、龚晓南等通过现场试验,给出了中性点的深度。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利用有限元计算桩基负摩阻力已经逐渐运用 到工程设计中。但是有限元的计算需要确定大量的参数,且参数不容易确定,同时需要占用较大的计算空间,因此在工程中很难得到广泛应用。 1. 负摩阻力及其成因 桩基础中,如果土给桩体提供向上的摩擦力就称为正摩阻力,有利于桩承载;反之,则为负摩阻力,不利于桩承载。桩侧负摩阻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桩周土的沉降大于桩体的沉降。桩土的相对位移(或者相对位移趋势)是形成摩擦力的原因,地基土沉降过大,桩和土相对位移过大地基土将对桩产生向下的摩擦力拉力,使原来稳定的地基变得不稳定,实际荷载可能超过原来建议的地基承载力。 一般可能由以下原因或组合造成:

桩周摩阻力

5.3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Ⅰ一般规定 5.3.1 设计采用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桩基,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2 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桩基,当地质条件简单时,可参照地质条件相同的试桩资料, 结合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综合确定;其余均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3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桩基,可根据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确定。 5.3.2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执行; 2 对于大直径端承型桩,也可通过深层平板(平板直径应与孔径一致)载荷试验确定极 限端阻力; 3 对于嵌岩桩,可通过直径为0.3m 岩基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也可通 过直径为0.3m 嵌岩短墩载荷试验确定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4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宜通过埋设桩身轴力测试元件由静载试 验确定。并通过测试结果建立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与土层物理指标、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以及与静力触探等土的原位测试指标间的经验关系,以经验参数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Ⅱ 原位测试法 5.3.3 当根据单桥探头静力触探资料确定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如无当地经验,可按下式计算: p sk i sik pk sk uk A p l q u Q Q Q α+=+=∑ (5.3.3-1) 当21sk sk p p ≤时 )(2 1 21sk sk sk p p p ?+=β (5.3.3-2) 当21sk sk p p >时 2sk sk p p = (5.3.3-3) 式中 sk Q 、pk Q ——分别为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u ——桩身周长; sik q ——用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值估算的桩周第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 i l ——桩周第i 层土的厚度; α——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可按表5.3.3-1取值; sk p ——桩端附近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标准值(平均值); p A ——桩端面积; 1sk p ——桩端全截面以上8倍桩径范围内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 2sk p ——桩端全截面以下4倍桩径范围内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如桩端持力层为密 实的砂土层,其比贯入阻力平均值s p 超过20MP a 时,则需乘以表5.3.3-2中系数C 予以折减后,再计算2sk p 及1sk p 值; β——折减系数,按表5.3.3-3选用。

桩侧负摩阻力的计算

桩侧负摩阻力的计算 一、规范对桩侧负摩阻力计算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桩基,当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超过基桩的沉降时,在计算基桩承载力时应计入桩侧负摩阻力: 1、桩穿越较厚松散填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欠固结土、液化土层进入相对较硬土层时; 2、桩周存在软弱土层,邻近桩侧地面承受局部较大的长期荷载,或地面大面积堆载(包括填土)时; 3、由于降低地下水位,使桩周土有效应力增大,并产生显著压缩沉降时。 4、桩周土沉降可能引起桩侧负摩阻力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考虑负摩阻力对桩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当缺乏可参照的工程经验时,可按下列规定验算。 ①对于摩擦型基桩,可取桩身计算中性点以上侧阻力为零,并可按下式验算基桩承载力: a k R N ≤ (7-9-1) ②对于端承型基桩,除应满足上式要求外,尚应考虑负摩阻力引起基桩的下拉荷载,并可按下式验算基桩承载力: a n g k R Q N ≤+ (7-9-2) ③当土层不均匀或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较敏感时,尚应将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计入附加荷载验算桩基沉降。 注:本条中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只计中性点以下部分侧阻值及端阻值。 二、计算方法 桩侧负摩阻力及其引起的下拉荷载,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中性点以上单桩桩周第 i 层土负摩阻力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i ni n si q σξ'= (7-9-3) 当填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欠固结土层产生固结和地下水降低时:ri i σσ'=' 当地面分布大面积荷载时:ri i p σσ'+=' (7-9-4) 其中, i i i m m m ri z z ?∑+?='-=γγσ1 1 21 (7-9-5) (7-9-3)~(7-9-5)式中: n si q ——第i 层土桩侧负摩阻力标准值;当按式(7-9-3)计算值大于正摩阻力标准值 时,取正摩阻力标准值进行设计; ri σ'——由土自重引起的桩周第i 层土平均竖向有效应力;桩群外围桩自地面算起,桩 群内部桩自承台底算起;

极限侧摩阻力标准贯入试验报告

*****二期强夯地基 各土层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试验报告 ********测绘有限公司 2013 年8 月16 日

*******二期工程强夯地基 各土层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试验报告 报告编写: 核定: 审查: 批准: *******测绘有限公司 2013年8月16日

试验声明 1、试验报告涂改无效。 2、试验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或单位公章无效。 3、试验报告无主检、审核、批准人签字或等同标识无效。 4、未经本单位书面批准,不得全部或部分复制本检测报告。 5、试验数量达不到抽检比例时,仅对被试验点负责;一般情况下,仅对来样负 责。 6、对试验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15日内向本单位书面提请复议。 地址:邮编:255086 电话:传真:

目录 首页 (1) 1 前言 ···············································································································2 2 工程地质状况································································································2 3 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依据及主要仪器设备 ·····································5 3.1试验目的································································································5 3.2试验方法································································································5 3.3 试验依据·······························································································7 3.4 主要仪器设备·······················································································8 4 试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8 4.1资料整理································································································8 4.2 桩身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计算····························································8 5 试验结论........................................................................................................9附录1试验点位平面图 (10) 附录2标贯试验曲线图 (11)

桩顶荷载对桩基负摩阻力特性影响

A.桩顶荷载对桩基负摩阻力特性影响* 摘要:比较了在桩顶荷载作用下的负摩阻力特性与无桩顶荷载时的差异,指出不考虑桩顶荷载的中性点位置是最低的,下拽力是最大的。分析的结果表明,当有桩顶荷载作用时,中性点的位置明显高于无桩顶荷载时,下拽力也明显小于无桩顶荷载时,而且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中性点上移的趋势明显,下拽力减小的趋势也很明显。桩顶荷载较小时,负摩阻力对于桩基沉降的影响基本上是线性的。在桩顶荷载作用下,长桩比短桩的中性点位置和下拽力的变化都小些。这对桩基负摩阻力特性的研究是有益的。 关键词:桩顶荷载负摩阻力特性影响 1. 概述 桩的摩阻力是由于桩土之间的相对位移而产生的,在桩周土的向下位移大于桩的向下位移的条件下,桩侧摩阻力的方向是向下的,称为负摩阻力。中性点是桩土位移相同的位置,在中性点以下部分,桩周分布着向上的正摩阻力;而在中性点以上部分,桩周都不同程度地分布着负摩阻力。 对软土地区的桩基而言,负摩阻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对于摩擦桩,负摩阻力会使得桩基的沉降增加;而对于端承桩,使得桩身轴力增大和桩端荷载总量的增加,严重的会造成桩基的破坏。负摩阻力的出现、发展和发挥都是桩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相关设计规范规程[1][2]中,对于负摩阻力的考虑忽略了桩顶荷载的影响,这对正确评价负摩阻力的影响是不利的。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也很少。本文拟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桩顶荷载对于负摩阻力的影响,探求桩顶荷载的影响规律。 2. 桩顶荷载对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 当桩顶没有荷载作用时,桩周土体的沉降是桩土相互作用的主要原因。土体沉降在桩身产生负摩阻力,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拽力使桩身产生压缩变形和桩端沉降。而桩身压缩变形和桩端沉降的出现又使得桩-土之间的相对位移关系发生变化并使桩的中性点上移。中性点上移使得桩身下部的出现正摩阻力的桩身长度增加和正摩阻力总量增加,出现负摩阻力的桩身长度减小并且负摩阻力总量减少。而正负摩阻力的长消使得桩-土间共同作用重新达到平衡。只有在桩和土的沉降都稳定时,桩的中性点以及摩阻力沿桩身的分布才能稳定下来[3]。 当桩顶有荷载作用时,土体变形不再是引起桩土相互作用的唯一原因,桩顶荷载也是影响桩土相互作用的主要原因。桩顶荷载作用下产生桩身压缩和桩端沉降,这是在短时间完成的,桩周土体的沉降变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稳定。在这样的桩土相互作用中,只有桩周土体沉降大于桩的位移时,负摩阻力才会出现。显然,负摩阻力出现的部位与桩顶无荷载作用时有很大的区别,中性点的位置肯定会高于无桩顶荷载的情况。随后也会出现与无桩顶荷载相似的因下拽力产生的桩附加变形和中性点的位置变动。由于桩的沉降-压缩曲线是随着荷载水平的提高而表现出由线性到非线性的,因此,负摩阻力的特性也会呈现与桩顶无荷载时不同的形态,而且会随着桩顶荷载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3. 有限元分析及结果讨论 为了分析桩顶荷载对桩基负摩阻力特性的影响,对摩擦桩做了轴对称有限元分析。分析中采用三 角形十五节点单元离散土体和桩身混凝土,采用接触单元模拟桩土界面。土体的本构关系采用弹塑性Mohr-Coulomb模型,桩身混凝土采用弹性模型。 在有限元分析中,桩长分别为12 m和15m,直径Φ600mm,桩身混凝土标号为C25。先按照现行规范[1]的要求通过计算的荷载-沉降曲线确定桩的极限承载力(桩顶沉降40mm对应的桩顶荷载)和正常状态下的承载力特征值R,然后再分析桩顶无荷载的负摩阻力特性,再按承载力特征值的50%,75%,100%和125%四种桩顶荷载作用于桩顶,在上述负摩阻力的计算中地面堆载总是保持相同的水平,25KN/m2。以此来分析桩顶荷载变化的情况下负摩阻力特性变化。桩身穿过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场地的地下水位位于地表下6.4米。 表1:土层分布及物理力学指标 Table1:Soil Layer Distribution and Indexes of Soil 土层名称土层厚度 m 干容重 γ/kNcm-3 湿容重 γ/kNcm-3 内聚力 c/MPa 内摩擦角 φ/° 泊松比 ν 压缩模量 E s/kPa 亚粘土10 16 18 8.5 24 0.3 47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