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关系

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关系
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关系

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关系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可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一切资产。

国际清偿力的概念比国际储备的概念广一些,是指一个国家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通资金的能力。它不仅包括货币当局持有的各种国际储备,而且包括该国从国际金融机构或国际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的能力、该国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其他国家希望持有这个国家资产的愿望以及该国提高利率时可以引起资金流入的程度等。

国际清偿力就像是家庭或个人对外的经济实力,它是一个国家国际经济贸易实力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所谓国际清偿力是指一国直接掌握或不直接掌握,但在必要时可以用于调节支持本国货币对外汇率安排以及清偿国际债务的一切国际流动资金与资产。

也就是说国际清偿力包括一个国家的储备以及一切可能有的对外清偿力。国际储备的作用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充作干预国际金融和本国经济的资产;2、可以弥补国际收支的逆差;3、其是一个很重要的信用保证。

总的来说,她们的关系是,国际储备是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清偿力包含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区别是什么?

国际清偿力(international liquidity),又称国际流动性,简言之,是指一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具体说,是指一国直接掌握或在必要时可以动用作为调节国际收支、清偿国际债务及支持本币汇率稳定的一切国际流动资金和资产。它实际上是一国的自有储备(亦称第一线储备)与借入储备(亦称第二储备)的总和。

第一,国际清偿力是自有国际储备、借入储备及诱导储备资产的总和。其中,自有国际储备是国际清偿力的主体,因此,国内学术界亦把国际储备看成是狭义的国际清偿力。

第二,外汇储备是自有国际储备的主体,因而也是国际清偿力的主体。

第三,可自由兑换资产可作为国际清偿力的一部分,或者说包含在广义国际清偿力的范畴内,但不一定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只有那些币值相对稳定,在经贸往来及市场干预方面被广泛使用,并在世界经济与货币体系中地位特殊的可兑换货币,才能成为储备货币。

正确认识国际清偿力及其与国际储备的关系,对一国货币当局充分利用国际信贷或上述的筹款协议,迅速获得短期外汇资产来支持其对外支付的需求,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一些重大发展,如欧洲货币市场对各国国际清偿力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国际储备占进口额的比率逐渐下降的趋势,以及研究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案等,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简述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联系与区别。

从内容上来看,国际清偿能力除了包括该国货币当局直接掌握的国际储备资产外,还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向该国提供的国际信贷以及该国商业银行和个人所持有的外汇和借款能力;就这两种资产的性质而言,国家货币当局可以直接和无条件地使用当局直接掌握的国际储备;而对于国际储备以外的、并非由货币当局直接持有的国际清偿能力的构成部分的使用,通常是有条件的;从两者的数量关系上看,一国的国际清偿能力是该国政府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能动用的一切外汇资源的总和,而国际储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一、国际储备的定义和特点

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reserve),一般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紧急需要而持有的在国际间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可自由兑换资产。对国际储备的定义,过去学术界有过争论,认为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国际储备的定义逐渐趋于统一,并且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国际储备的。如1965年,“十国集团”对国际储备作出了如下定义:国际储备是指“该国货币当局占有的那些在国际收

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直接地或通过同其他资产有保障的兑换性来支持该国汇率的所有资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国际收支手册》当中也指出:国际储备是“中央当局实际直接有效控制的那些资产”,“储备资产是由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使用该组织的信贷和非居民现有的债权组成”。可见,IMF不但规定了国际储备的性质,也明确了它的主要构成。目前,从狭义的角度给出的国际储备概念,已被各国普遍接受。

国际储备具有如下典型的特点:

1.官方持有性。即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是中央货币当局直接掌握并予以使用的,这种直接“掌握”与“使用”可以看成是一国中央货币当局的一种“特权”。非官方金融机构、企业和私人持有的黄金、外汇等资产,不能算作国际储备。该特点使国际储备被称为官方储备,也使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区分开来2,自由兑换性。即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可以自由地与其他金融资产相交换,充分体现储备资产的国际性。缺乏自由兑换性,储备资产的价值就无法实现,这种储备资产在国际间就不能被普遍接受,也就无法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及发挥其他作用。

3.充分流动性。即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是随时都能够动用的资产,如存放在银行里的活期外汇存款、有价证券等。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或汇率波动过大时,就可以动用这些资产来平衡国际收支或干预外汇市场来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

4.普遍接受性。即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能够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与接受、使用。如果一种金融资产仅在小范围或区域内被接受、使用,尽管它也具备可兑换性和充分流动性,仍不能称为国际储备资产。

二、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区别

国际清偿力(international liquidity),又称国际流动性,简言之,是指一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具体说,是指一国直接掌握或在必要时可以动用作为调节国际收支、清偿国际债务及支持本币汇率稳定的一切国际流动资金和资产。它实际上是一国的自有储备(亦称第一线储备)与借入储备(亦称第二储备)的总和。

因此,国际清偿力、国际储备与外汇储备的关系可表述如下:

第一,国际清偿力是自有国际储备、借入储备及诱导储备资产的总和(参见表8-1)。其中,自有国际储备是国际清偿力的主体,因此,国内学术界亦把国际储备看成是狭义的国际清偿力。

表8-1 国际清偿力构成

国际清偿力构成自有储备

1,黄金储备

2,外汇储备

3.在IMF的储备头寸

4.在IMF的SDRs余额

国际储备借入储备

1.备用信贷

2.互惠信贷

3.支付协议

4.其他类似的安排

诱导储备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

第二,外汇储备是自有国际储备的主体,因而也是国际清偿力的主体。

第三,可自由兑换资产可作为国际清偿力的一部分,或者说包含在广义国际清偿力的范畴内,但不一定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只有那些币值相对稳定,在经贸往来及市场干预方面被广泛使用,并在世界经济与货币体系中地位特殊的可兑换货币,才能成为储备货币。

正确认识国际清偿力及其与国际储备的关系,对一国货币当局充分利用国际信贷或上述的筹款协议,迅速获得短期外汇资产来支持其对外支付的需求,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一些重大发展,如欧洲货币市场对各国国际清偿力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国际储备占进口额的比率逐渐下降的趋势,以及

研究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案等,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国际清偿能力

国际清偿能力概述

国际清偿能力则是一国现有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可能有的对外清偿能力之和。

一国直接掌握的在必要时可以用于调节国际收支、清偿国际债务的国际流通资产。包括黄金、外汇储备以及按规定限额可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的储备资产和特别提款权。国际清偿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一般指官方直接掌握的国际储备资产,又称第一线储备;广义则包括一国从国外借入的外汇储备、该国商业银行的短期外汇资产和该国官方或私人拥有的中、长期外汇资产(主要指对外中长期投资),又称第二线储备。目前一般倾向于狭义的解释,将它等同于国际储备资产。

国际清偿能力的衡量标准

一种观点认为,以黄金外汇储备相当于若干月份的进口额为标准;

另一种观点认为,以当年应付外债本息占黄金外汇储备的若干百分比为标准。凡符合标准的,皆视为具备正常的国际清偿能力。

也有经济学家指出,一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动向以及一国同国际金融组织信贷关系的变化等,都会影响一国的国际清偿能力,以某种比率或数量作为衡量标准过于简单。还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一国的储备能够应付国际收支恶化时的偿债需要,而不必立即采取限制进口等紧急措施,只在国内采取调整措施即可恢复国际收支的平衡,同时也不影响国家的对外信誉,那么达到这种要求的国家即可视为具备适当的国际清偿能力。因此,储备资产并非越多越好,应在了解本国国际收支情况的基础上,并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使一国的储备资产部分或大部分经常参加周转。

国际清偿能力的构成

国际清偿能力的构成要素

自有储备(国际储备)借入储备

诱导储备

(借入储备的广义范畴)

1.黄金储备

2.外汇储备

3.在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地位

4.在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余额1.备用信贷

2.互惠信贷

3.支付协议

4.其他类似的安排

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

关于第一线储备

第一线储备包括:

①黄金,是保证一国国际清偿能力的重要储备,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但黄金的供应受矿藏和开采条件的限制,同时每年新产黄金还有相当部分成为私人贮藏和工业用金,并不能全部进入各国官方储备,所以各国官方储备的黄金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②自由兑换货币。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等自由兑换货币已成为国际储备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趋势,但仍以美元为主。

③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给成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它是成员国在基金组织“特别提款帐户”上的一种帐面资产,成员国可凭此从基金组织提用资金。因此,特别提款权可以与黄金和外汇并列,作为储备资产的补充。

关于第二线储备

各国的水平差距很大,美国、西欧各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二线储备力量较强,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较弱,80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后更是如此。

关于清算帐户

战后不少国家采用的解决国际清偿能力不足的一种方法。即在国际结算中采用记账方法办理支付,年终再以自由兑换货币清偿差额或在下年度以出口商品偿还,以节约可兑换货币的支出。

国际清偿力、国际储备与外汇储备的关系

国际清偿力、国际储备与外汇储备的关系可表述如下:

第一,国际清偿力是自有国际储备、借入储备及诱导储备资产的总和。其中,自有国际储备是国际清偿力的主体,因此,国内学术界亦把国际储备看成是狭义的国际清偿力。

第二,外汇储备是自有国际储备的主体,因而也是国际清偿力的主体。

第三,可自由兑换资产可作为国际清偿力的一部分,或者说包含在广义国际清偿力的范畴内,但不一定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只有那些币值相对稳定,在经贸往来及市场干预方面被广泛使用,并在世界经济与货币体系中地位特殊的可兑换货币,才能成为储备货币。

正确认识国际清偿力及其与国际储备的关系,对一国货币当局充分利用国际信贷或上述的筹款协议,迅速获得短期外汇资产来支持其对外支付的需求,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一些重大发展,如欧洲货币市场对各国国际清偿力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国际储备占进口额的比率逐渐下降的趋势,以及研究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案等,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增加国际清偿力的途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增加国际清偿力的途径主要包括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以及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安排。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两种途径都不是最佳选择。

首先,就增加外汇储备而言,一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近年来的经常账户恶化,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储备;另一方面,持有储备不仅要挤占生产性资金,存在巨大的机会成本,而且一国持有外汇储备将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次,国际金融机构与发展中国家签订信贷额度协议的条件一般都很苛刻,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或国内宏观经济的复苏。

第2章国际储备及其管理2.1 国际储备的性质

(一)国际储备的含义与特征

1.国际储备的概念

2.国际储备资产的特征

一个国家用于国际储备的资产,通常被称为国际储备资产。一种资产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方能成为国际储备:

(1)可得性。国际储备资产必须能随时、方便地被政府所得到。

(2)流动性。国际储备资产须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在其各种形式资产之间自由兑换,而且,各国政府或货币当局必须能无条件地获得并在必要时候运用这些资产。

(3)普遍接受性。国际储备资产能在外汇市场上或在政府间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时被普遍接受。

其他特征,如国际储备资产内在价值必须相对稳定。

3.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

(1)狭义的国际储备与广义的国际储备的含义:通常所讲的国际储备是狭义的国际储备。

(2)狭义的国际储备与广义的国际储备的区别:

国际清偿力的含义比国际储备的含义广泛些:

狭义的国际储备只限于无条件的国际清偿力(即自有国际储备),而不包括有条件的国际清偿力(即一国潜在的借款能力);而国际清偿力包括:一国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资的现实能力(即国际储备)和一国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资的潜在能力(即一国对外借款的最大可能能力)

(二)国际储备的来源

从一国来看,国际储备的来源有以下几条渠道:

1.经常项目顺差

经常项目顺差是一国国际储备最主要的来源。

2.中央银行在国内收购黄金

用本币从国内市场收购黄金,可以增加该国的国际储备总量;如果用原有的外汇储备从国际市场上收购黄金,只改变该国国际储备的构成,并不会增大其国际储备总量。

3.中央银行实施外汇干预政策时购进的可兑换货币

在本币受到升值压力情况下,一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抛售本币,购进外汇,以稳定汇率。于是购进的可兑换货币便成为该国国际储备的一部分。

4.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对外借款净额

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运用其自身的信誉及经济实力,以国际信贷方式吸收的外汇资金,也是一国国际储备的来源之一。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

由于特别提款权分配总额占世界储备资产总额的比重过低,而且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额不平衡,因此,它不可能成为国际储备的主要来源。

从世界角度看,国际储备主要来源于:

(1)黄金的产量减去非货币用黄金;

(2)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

(3)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输出。

世界储备的主要来源是储备货币发行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输出的货币。

(三)国际储备的作用

1.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国际储备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储备也相应增加,它起着对国际商品和金融资产流动的媒介作用。

2.从单一国家角度考察国际储备的作用

(1)调节国际收支差额

这是持有国际储备的首要作用。

(2)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汇率

(3)充当对外举债保证

2.2 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

(一)国际储备的结构

按照国际储备的定义和特征,广义的国际储备可以分为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

1、自有储备

自有储备,即狭义的国际储备,对于IMF的成员国而言,主要包括一国的货币性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IMF中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SDR)余额。

(1)货币性黄金(Monetary Gold)。

即一国货币当局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黄金,非货币用黄金不在此列。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已有很长的历史,但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则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①黄金产量有限;②黄金的占有和掌握极不均匀;③黄金价格波动频繁。

由于黄金非货币化,黄金实际上已不是真正的国际储备,而只是潜在的国际储备。

(2)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等。充当国际储备资产的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储备货币;②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③其购买力必须具有稳定性。外汇储备现已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3)在IMF中的储备头寸(Reserve Position in IMF)

在IMF中的储备头寸Reserve Position in IMF,也称为普通提款权General Drawing Rights,是指在IMF普通账户中成员国可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具体包括成员国向IMF认缴份额(Quota)中的外汇部分和IMF用去的本国货币持有量部分。

(4)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s,SDR)

特别提款权是IMF为了解决成员国国际清偿力不足问题而于1969年9月在IMF第24届年会上创设的一种新的国际储备资产,其实质是用以补充原有储备资产的一种流通手段。它根据参加国在IMF中的份额按比例进行分配,成员国可运用分配的特别提款权换成外汇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也可以直接用其偿还IMF的贷款。关于SDR的分配有两点值得注意:分配总额占西方世界储备资产总额比重过低;分配极不均匀。

与其他储备资产相比,SDR有着显著的区别:

(1)是一种凭信用发行的资产,本身不具有内在价值,但其价值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2)由IMF按份额比例无偿分配给各成员国。

(3)具有严格限定用途,即只能在IMF及各国政府之间发挥作用,任何私人企业不得持有和运用,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

2.借入储备

IMF把已具有国际储备资产三大特性的借入储备统计在国际清偿力范围之内。借入储备资产主要包括:备用信贷、借款总安排、互惠信贷协议、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等几种资产。

(1)备用信贷(Stand-by credits)

协议通常包括可借用款项的额度、使用期限、利率、分阶段使用的规定、币种等。

备用信贷协议的签订,对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者和投机者具有一种心理上的作用,它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决心,一方面又表明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借款总安排(General Arrangements to Borrow,GAB)

借款总安排是另一种短期信贷来源。目前,借款总安排已成为IMF增加对成员国贷款所需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3)互惠信贷协定(Swap Arrangements)

具体是由两国中央银行相互开立对方货币的账户,并规定相互运用对方货币,在需要资金的情况下,可用本币换取对方货币,用以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货币汇率。

(4)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

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尤其是在离岸金融市场或欧洲货币市场上的资产,虽其所有权不属于政府,也未被政府所借入,但因为这些资金流动性强,对政策的反应十分灵敏,故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新闻的、道义的手段来诱导其流向,从而间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二)国际储备的多元化及其经济影响

1.国际储备多元化

国际储备多元化是在深刻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二战后,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赋予美元以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的职能。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出现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储备流失,动摇了美元币值稳定的基础。而西欧各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实力逐渐增强,放松了外汇管制,加快货币的自由兑换和国际化步伐。60年代,美元危机频繁爆发,特别是70年代,美元先后两次宣布贬值,使很多国家的美元储备蒙受相当大的损失。于是,它们纷纷抛售美元,买进升值的西德马克、日元和瑞士法郎等硬通货,或抢购黄金,使储备资产分散化。而此时又正逢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国际储备多元化乃逐步形成。

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储备资产持有的多元化和分散化特点已十分突出。

2、国际储备多元化的经济影响

1.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有利方面

①摆脱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由于国际储备多元化减少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从而减轻了维持美元汇率稳定的义务和压力,其次减少了因美国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恶化而带来的消极影响。

②促进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在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情况下,各货币发行国可以进行公平竞争,避免或减轻了在单一储备体制下货币发行国操纵或控制储备货币的供应所形成的霸权主义,便于各国进行政策协调和主动选择所需的储备货币。

③有利于调节国际收支。在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对本国的国际收支进行调节。而在单一储备体制下,为调节国际收支而采取变更汇率措施时,必须事先征得基金组织同意后才能实施。

④有利于防范汇率风险。在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情况下,各国可以根据外汇市场变化,适当调整其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以防范或减轻外汇风险和损失。而在单一储备体制下,当单一货币宣布贬值时,必将遭受难以防范的损失。

2.国际储备多元化的不利方面

①加剧国际外汇市场的动荡。

②增加了掌握储备数量和组合的难度。

③加深了国际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

2.3 国际储备的管理

国际储备的管理包括量的管理和质的管理两个方面。

(一)国际储备的需求和适度规模

1、国际储备的需求

持有储备的净成本越高,实际的储备额就会降得越低。反之,实际的储备额就会增加。

2、影响一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

影响一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很多且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储备需求同国际收支调节密切相关。一方面国际储备需求受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影响,调节机制越能顺利运行,国际收支失衡情况越轻缓,所需要提供的国际储备就越少。另一方面,国际收支逆差的规模与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效力与速度也是影响国际储备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2)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等于投资收益率与利息率之差。这一差额越大,表明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越高;差额小,则表明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低。受经济利益的制约,一国需求国际储备的数量会同其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成相反方向变化。

(3)汇率制度。储备需求同汇率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国采取的是固定汇率制,并且政府不愿意经常性地改变汇率水平,就需要持有较多的储备以应付国际收支可能产生的突发性巨额逆差或外汇市场上突然爆发的大规模投机。反之,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其储备的持有量就可相对较低。

(4)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发达的金融市场能提供较多的诱导性储备,这些储备对利率和汇率等调节政策的反应比较灵敏。因此,一国金融市场越发达,政府保有的国际储备便可相应越少;反之。金融市场越落后,调节国际收支对政府自有储备的依赖就越大。

(5)货币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如果处于储备货币地位,它可以通过增加本国货币的对外负债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不需要较多的储备;相反,则需要较多的储备。

(6)外汇管制情况。一国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外汇管制越松,用于抵消国际资金流动冲击所需的储备就越多,特别是在不能有效、及时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借入储备的情况下,自有储备的数量需求就大大增加;相反,一国所需的储备就可少些。

(7)国际货币合作状况。如果一国政府同外国货币当局和国际货币金融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有较多的互惠信贷备用信贷协议,或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其他货币当局能协同干预外汇市场,则该国政府对自有储备的需求就少。反之,该国政府对自有储备的需求就大。

最后,一国承受国际收支政策调节的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政府采用政策调节的意愿,也会影响对储备需求的估计。

综上所述,影响一国最佳储备需求量的因素很多,它们交织在一起,使最佳储备需求的确定复杂化。

3、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及其测算方法

(1)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含义

弗莱明(J.M.Fleming)对国际储备适度性的定义是:如果储备库存量和增长率使储备的“缓解”

(Reserve Ease)程度最大化,则该储备存量和增长率就是最适度的。这种储备“缓解”程度是指一国金融当局相信运用储备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而无须采用支出转换政策、支出变更政策和向外借款融资的能力。

海勒(H.R.Heller)则认为能使解决国际收支逆差所采取的支出转换、支出变更和向外借款融资政策的成本最小的国际储备量就是适度的国际储备需求水平。

巴洛(T.Balogh)针对发展中国家所下的定义是:在现有资源存量和储备水平既定的条件下,如果储备增长能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最大化,则该储备的增长率就是适度的。

阿格沃尔(J.P.Agarwal)认为,发展中国家适度国际储备是,如果储备持有额能使发展中国家在

既定的固定汇率上融通其在计划期内发生的预料之外的国际收支逆差,同时使该国持有储备的成本与收益相等。

弗莱明和海勒的定义偏重持有储备的收益最大化,即为应付国际收支逆差所必需的支出转移、支出削减和国外融资等政策的成本最小化。巴洛的定义则偏重持有储备的成本最小化(将储备资产用于国内的生产性投资,带来经济的充分增长),所以这些观点都失之偏颇。相比之下,阿格沃尔将持有储备的成本与收益相等作为一个标准,比较全面。

(2)有关适度国际储备需求水平测算的理论与方法

当前关于国际储备需求规模界定的方法和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比例分析法

①储备/进口比例法(Ratio Approach)。由于它简单易行,迄今这一理论对于分析和界定各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IMF和世界银行以之为据,把能应付三个月进口额的储备水平视为发展中国家的理想水平。

②储备/债务比例法: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外汇储备规模与外债规模之间应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对各国历史资料计量回归的结果认为这一比例应基本保持在40%左右,即外汇储备量约等于全部外债余额的40%。这反映一国持有储备作为对外借贷的信用保证的作用在强化。为衡量一国的快速偿债能力,还可运用外汇储备与短期债务的比例进行分析,若该比例过低,则会打击外资信心,同时使延期还贷变得十分困难,但一般认为,当外汇储备超过短期外债余额的2倍时,国家将会因大量的资源闲置而蒙受经济损失。

第二,机会成本理论

阿洛沃尔(J.Agaraual)等一些经济学家于1968年提出。他们认为: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就是国内的投资收益率。一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超过国家的需要,就意味着一部分投资和消费的牺牲。因此,一国的储备需求由其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适度的储备规模应该是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达到均衡时的数量。后来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海勒模型综合考察了以下诸因素:外汇储备变动平均数、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进口倾向、国际收支差额、逆差出现概率等。

第三,货币供给决定论

由货币主义学派约翰逊(Herry Johnson)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该理论从货币供应角度来界定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这种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当国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国内需求量时,多余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引起现金余额的减少。所以,外汇储备需求主要由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来决定。

第四,定性分析法

卡包尔(R.J.Carbaugh)和范(C.D.Fan)等经济学家于1976年提出。他们认为,影响一国外汇储备需求量的因素有六个方面:a.储备资产质量;b.各国经济政策的合作态度;c.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效力;

d.政府采取调节措施的谨慎态度;

e.所依赖的清偿力的来源及稳定程度;

f.国际收支的动向及其经济状况等。

尽管卡包尔和范未提出精确的定量模型,这种理论依然为各国界定其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框架。

(二)国际储备的供给及总量管理

一国对国际储备总量的管理,从根本上说,就是使国际储备的供应保持在最适度国际储备需求量的水平上。IMF会员国的国际储备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是IMF根据各国份额予以分配的,一国无法主动增加其持有额。因此,一国国际储备供应的变动主要来自黄金和外汇储备两方面。

1.黄金储备

一国只有用本国货币在国内收购黄金时,才会增加其黄金储备。这一作法称为“黄金的货币化”(Monetization of Gold),即将黄金从非货币用途转引至货币用途。黄金的非货币化(Demonetization of Gold)则正好相反。世界各国的黄金储备基本上是保持稳定不变的。

2.外汇储备

外汇干预是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渠道。当一国当局在外汇市场抛售本国货币,购入外国货币时,这部分新增的外汇就列入外汇储备;反之,当一国当局向外汇市场提供外汇时,本国的外汇储备就会下降。除了外汇干预外,一国货币当局还可以直接从国际金融市场或国际金融机构借入贷款来补充外汇储备。

从根本上看,外汇储备增加的来源是国际收支盈余,其中经常账户盈余是更为可靠、稳定的来源,而来自资本账户盈余的新增外汇储备则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之间,盈余国通过国际收支长期盈余既缓解了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又积累了外汇储备形成了新的供给;而赤字国一方面增加了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外汇储备流失。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反悖制约是现行国际储备体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困境,是今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对于主要的发达国家来说,它们大多是储备货币的发行国,现行的国际储备体制是十分符合它们的利益的。在外汇储备的需求方面,它们在国际商品市场上更易于成为盈余国,即使赤字了,也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储备货币来“支付”其国际收支赤字而减少对储备的需求。在增加外汇储备的供给方面,它们也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除了积累的国际收支盈余外,还有以下途径:

(1)它们可主动通过互换货币相互提供外汇储备;

(2)特别提款权是按照会员国份额来进行分配的,而份额的确定方法是有利于主要发达国家的。

(3)除了储备档份额资金外,构成一国净储备头寸的还有IMF用去的该国货币持有量。

(4)发达国家很容易从国际金融市场筹借到资金补充国际储备。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均为非储备货币发行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途径是争取国际收支盈余。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结构性的巨额经常账户赤字,从国际金融市场筹借资金的途径有限,其国际储备需求面临强烈的下限制约。在国际收支调整能力又十分薄弱的情形下,发展中国家就普遍面临储备不足的窘况。

可见,在国际储备总量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要消除国际储备总量管理上的这种不对称现象,以保证世界经济体系正常顺利地运行,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国际储备体制。一个根本的出路在于将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并改变现行的特别提款权分配办法。为此有三种具体作法可供选择比较:

(1)调整份额以改变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基础;

(2)脱离份额,将特别提款权的分配与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直接挂钩;

(3)近期较可行的是,普遍增加特别提款权的分配总额。

(三)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1、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必要性

一国对国际储备的管理,除了在量上将国际储备保持在最适度水平上外,还需要在质上拥有一个适当的国际储备结构。这是因为:(1)20世纪70年代以来,浮动汇率制与储备货币多元化局面形成,各种储备货币的汇率经常变动,有时变动幅度还很大,硬货币与软货币经常易位。(2)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动荡不定,各种储备货币的利率时高时低。(3)黄金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这就要求一国货币当局要不断调整其国际储备的结构。

2、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国货币当局调整其国际储备结构的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储备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往往互相排斥,具有负相关关系:储备资产的安全性与流动性越高,其盈利性往往越低。一国货币当局持有国际储备资产,要在安全性与流动性得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求得足够高的盈利性。

3、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内涵

由于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一国不能主动增减和进行调整,因而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管理主要是

指黄金储备与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外汇储备的币种管理与外汇储备的资产形式的管理三个部分。

(1)黄金储备与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在当代,黄金由于不能直接用于国际支付,且金价波动较大,而使其流动性和安全性较低。此外,持有黄金既不能生息又需较高的仓储费,因而盈利性也较低。故此,许多国家对黄金储备采取了保守的、数量控制的政策。外汇储备在国际储备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其本身又有流动性和安全性的优势,盈利性一般也高于黄金储备。这使许多国家货币当局采取了减少或基本稳定黄金储备而增加外汇储备的政策。

(2)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外汇储备的币种管理包括储备货币币种的选择和安排,调整各种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两个方面。

一国外汇储备中储备货币币种的构成及其结构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①该国贸易与金融性对外支付所需币种;②该国外债的币种构成;③该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干预本国货币汇率所需币种;④各种储备货币的收益率。一种储备货币的收益率=汇率变化率+名义利率。要在对汇率走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收益率较高的储备货币;⑤一国经济政策的要求。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于70年代瓦解后,美元的储备地位虽然削弱了,但仍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多数国家都将美元作为其外汇储备的主体。这是因为一方面,美元仍是国际结算中使用得最多的货币;另一方面,美国的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最为发达,特别是美国政府每年发行巨额政府债券,为其他国家外汇储备的投资提供了便利和条件,因而美元是多数国家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储备货币。除美元外,欧元、日元、英镑在各国的国际储备中均占有一定的比重。为分散风险,维持预期的收益率,各国货币当局都实行了储备货币的多元化管理。

(3)外汇储备资产形式的结构管理。外汇储备资产形式结构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流动性与盈利性的恰当结合。由于国际储备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因而在流动性与盈利性中,各国货币当局更重视流动性。按照流动性的高低,外汇储备资产可分成三个部分:

①一级储备,流动性最高,但盈利性最低,包括在国外银行的活期存款,外币商业票据和外国短期政府债券。

②二级储备,盈利性高于一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一级储备。二级储备是在必要时弥补一级储备不足以应付对外支付需要的储备资产。

③三级储备,盈利性高于二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二级储备。此类储备资产到期时可转化为一级储备。如提前动用,将会蒙受较大损失。

一般说来,国际收支逆差国须在其储备资产中保留较大比重的一级储备,而顺差国则保留较小比重的一级储备和较大比重的三级储备。

2.4 我国的国际储备

(一)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储备呈现以下特点:

1.黄金储备的数量稳定

我国实行的是稳定的黄金储备政策,一定时期内的黄金储备数量也是比较稳定的。

2.外汇储备的增长既迅猛又曲折

从1983年起,我国开始对外公布国家外汇储备数额,公布的外汇储备由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国银行外汇结存两部分构成。从1993年起,为与IMF统计口径接轨,我国将外汇储备的统计口径改为仅指国家外汇库存。

1994年初,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了企业外汇留成,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实现了汇率并轨,建立了银行间统一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数量随之大幅度增长。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出现了迅猛增长,但同时波动的特征也极其明显。

3.在IMF中的储备头寸和SDR在我国国际储备中不占重要地位

这是因为,其一,外汇储备在我国国际储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二,我国经济实力不够强大,向IMF缴纳的份额也不多,从而决定了我国持有的储备头寸与分配的SDR数量均不大。

4.我国国际储备的作用正日益全面化

1994年1月1日开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后,中央银行通过向外汇市场吞吐外汇,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我国国际储备也起到了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汇率的作用。

(二)我国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理论上,国家外汇储备规模由外汇储备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决定。

较为全面地考察我国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要考虑如下问题:

(1)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外汇储备将保持较高水平。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将努力维持一个合理且相当稳定的汇率水平。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及中国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加之外资进入中国的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人民币面临的升值趋势愈来愈大,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市场干预汇率的可能性亦大幅度增加,从而外汇储备增加的趋势亦将维持一段时间。

(2)中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是一个动态概念。

我国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规模与经济实力亦不断扩大,加之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与完善时期,因此,需要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外汇储备。

(3)中国持有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经济发展。

一是因为我国国际收支的不稳定性需要较高的外汇储备。

二是为吸引外资,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需要较高的国际储备水平。

三是为了祖国的完全统一,需要较高的国际储备。

此外,随着经常项目管制的大幅度放松乃至取消,资本项目也在逐步放松管制,这使我国国际储备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许多未曾遇到的经济问题,高的外汇储备持有量有助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顺利实行。

(4)不能低估国际储备过高的负面影响。

不适当地盲目扩大我国国际储备规模,不仅会增加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币值的大幅度波动亦增大了我国的外汇储备风险。而且,动用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稳定汇率,也不一定可行。

总之,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是一项动态指标,其具体数量取决于一个国家不断变化着的国际收支的实际运行状况及决定国际收支变化的一切因素。故在考察和确定特定时期我国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同期我国国际收支的运行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三)我国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1.管理的对象

从一般意义上说,我国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对象仍是黄金、外汇、SDR和在IMF中的储备头寸四个部分之间的构成比例和运行安排问题,但外汇储备的管理是结构管理的核心。在1993年前,我国的外汇储备由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国银行外汇结存两部分构成。1993年起,为与IMF统计口径接轨,我国将外汇储备的统计口径改为仅指国家外汇库存。因此,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指对外汇库存的管理。

2.管理的内容

(1)外汇储备的安全性管理(2)外汇储备的流动性管理(3)外汇储备的盈利性管理

3.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原则

(1)币种多元化分散风险。必须保持多元化的货币储备,密切注意汇率变动的趋势,随时调整各种储备货币的比例,以分散汇率变动的风险。

(2)与所需相匹配。根据支付进口商品所需货币的币种和数量,确定该货币在储备中所占的比例(3)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相结合。在选择储备货币的资产形式时,既要考虑它的收益率,又要考虑它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4.我国国际储备结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进行管理决策时,全面性、系统性欠缺。

(2)币种结构管理相对单一。

(3)多元化的管理机构影响了效率。

(4)风险防范技术落后。

此外,我国在外汇储备管理上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如缺乏完善的外汇储备调整机制,缺少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必要的管理手段,缺乏专门的国际储备经营管理人才等。

5.我国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改革措施

(1)强化中央银行对国际储备的管理职能。

现阶段,可以考虑由人民银行成立“国际储备处”或类似机构,将一切储备资产均纳入同一机构,集中管理,以便强化中央银行对国际储备的管理职能,加强对国际储备的总量控制和宏观调控,更好地实现国际储备职能。

(2)具体划分国家外汇结存中实际外汇储备和经常性外汇收支之间的界限。

(3)以国家的外汇库存为核心,逐步建立国家外汇储备基金。

(4)逐步制定颁布国家国际储备管理的有关法规、法令,使国际储备管理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健全轨道。

本章小结

1.国际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各种紧急支付而持有的、能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资产。与国际储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国际清偿力。通常所讲的国际储备是狭义的国际储备,即自有储备,国际清偿力是广义的国际储备,是一国的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之和。世界各国均持有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从一国来看,国际储备的来源有以下几条渠道:经常项目顺差、中央银行在国内收购黄金、中央银行实施外汇干预政策时购进的可兑换货币、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对外借款净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从世界角度看,国际储备主要来源于:(1)黄金的产量减去非货币用黄金;(2)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3)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输出。 2.广义的国际储备由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构成,自有储备包括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四种形式;借入储备由备用信贷、借款总安排、互惠信贷协议和一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组成。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国际储备货币出现了多元化局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又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3.国际储备的管理包括量的管理和质的管理两个方面,其中量的管理又包括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需求管理反映的是一国持有储备资产的愿望,其核心是确定适度的储备需求水平,这既要综合考虑影响一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各种因素,如一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汇率制度的安排、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等因素,又要配合运用各种测算储备水平的方法。国际储备的供给管理,从根本上说,就是使国际储备的供应保持在最适度国际储备需求量的水平上。国际储备质的管理即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主要是指黄金储备与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外汇储备的币种管理与外汇储备的资产形式的管理三个部分。一国进行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管理时应以统筹兼顾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为基本原则,重点在于外汇储备的币种管理与外汇储备的资产形式的管理。

4.我国的国际储备资产由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IMF的储备头寸四个部分组成,外汇储备在我国储备资产中占绝对比例。我国储备资产的管理也包括规模管理和结构管理两个方面,其中规模管理由国际储备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目前我国国际储备的供给相对充裕,我国的实际情况也要求持有较高水平的国际储备量。但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是一项动态指标,在考察和确定特定时期我国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同期我国国际收支的运行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在储备资产的结构管理方面,我国目前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