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摘要】中国幅员广大,丰富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特色,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建筑文化。了解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方法,有利于我们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加以研究和借鉴,获得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地理环境建筑文化

引言

泱泱中华,方圆九州,五千年古国,星移物换。西起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东至太平洋的东海岸,在这片广大的地域中,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江河湖泊,所有这些大自然的赐予,滋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由汉、回、壮、藏、蒙等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发展、丰富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

由于中国幅员广大,从风光绮丽的北国到绿林茂盛的南疆,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隔绝,影响了各地区人民的交往,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区的城镇和建筑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布达拉宫,没有长城,没有故宫、天坛,没有承德避暑山庄,没有各地民居和少数民族的建筑等等,又怎么能够让人们完整地理解中国丰富的古代文化。中国各地的民居绮丽多彩,由于各地的气候、地理、人文、生活习俗之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从冰封千里的东北看厚大石墙的四合院,从云、贵、黔山地看山寨的吊脚楼,从闽江、珠江流域看飘逸通秀的闽粤民宅,真是缤纷多彩。又如皖南民居依山面水,一簇簇、一群群,展现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除黄河、长江外,我国还有好多重要的河流,孕育、产生了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人们利用黄土夯筑城垣、城墙,城楼建筑十分壮丽。窑洞民居,浑然天成,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赐予,适应地貌环境的特征,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及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姿多彩,而建筑又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从而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了解自然环境对于建筑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将建筑与自然结合为有机整体,创造适合人们游憩栖居的人居环境。

一、宅舍与地理环境

1.1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基本形态

1.1.1外部环境

江南的乡村建筑,四周远山近林,田畦小径,环境令人怡然。它虽有围墙相隔,但仍然令人感到屋内屋外是个整体。另外,灶间内的烟和气味可以自由地向透空处排向户外。当然,烧煮茶饭时的大股的烟是由烟囱排向上空的。这些烟和气味都是良性的,以柴薪、秸秆为燃料燃烧后多为二氧化碳及草木灰,一般无毒也易被环境吸收。而且附近环境中林木花草吸收、净化,则使环境空气仍保持新鲜。这种乡村民居形态,在我国各地是很多的。东北地区的建筑,由于冬天寒冷,所以墙做得较厚。屋顶用林秸保温,门窗均可糊皮纸透光不透风,所以窗格做得很细小,纸不易损坏(古时候没有玻璃)。由于地处北方,所以其周围的绿化条件不及南方,多少也有些种植,而且这种绿化,往往是前低后高,以利阳光照射,有中国山水画之效果;或者说,画师自然。云南哈尼族山村住宅,由于民族的居住习俗,这种建筑外周除了门和一个很小的窗户以外都用墙围起来。多数为草屋顶。但是这种住宅和外界环境是很和谐的,它利用山峦地形的高低错落,布置得很有机、妥帖。建筑周围林木丛生,具有很理想的生态环境。另外,建筑所用的材料虽然简陋,但却与环境十分融合;草屋顶,砖墙(有的用泥或者石灰粉刷),勒脚用毛石砌筑,似乎是有机地从山石中“长”出来似的。

1.1.2内部环境

民居的平面布局,重在功能、也重在生态环境。曲尺形的平面,堂屋朝南。卧室朝东。灶间在建筑的西北端。这样的布局不仅利于农事、利于日常生活,而且也利于生态环境。一些重要的房间朝东或朝南,可谓冬暖夏凉。这里夏天无西晒太阳之酷热,冬天又吹不到寒冷的西北风,天气好时还可以在户外晒太阳。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那里既有气候、地貌、水文等特殊的自然条件,而且又有许多人文(民俗)条件,所以这类民居的内部环境则又有自己的特点。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式”民居,房屋架空于地面上,方形平面,南首有廊,楼梯上下。这种布局有三个原因:一是根据建筑材料(以竹和木为主)的结构合理利用;二是出于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如架空的地板,尖而透气的屋顶;三是出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就与汉地的古代礼仪大不相同了。世代相续,他们都以这个模式建房,大同小异而已。蒙古包,这种住宅的室内空间是圆形的,蒙古、哈萨克等民族居住之。他们过的是游牧生活,所以用毡包盖房,便于拆迁。室内布置是箱柜之类放在圆壁处,里面铺毡毯,寝卧趺坐均可。中间有火炉,可以烤牛羊肉、烧茶煮饭蒸馒头,还可取暖。烟气排向帐篷式屋顶的中心最高处。这里留有孔洞,可以开闭,也作为采光口。夜晚或下雨,就有毡盖上。

1.2居住习俗与地理环境

1.2.1中国古代居住建筑分类分析

中国古代的居住建筑,早在周代就已基本定型,即内院分进式布局。但从全国来说,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居住建筑形态,在此便分三种类型来分析。

第一种类形,利用自然物可居条件进行加工修造的固定生活空间。这类居室基本上沿袭了古俗,用挖掘窟穴的办法修造的,它的主要结构特征是利用地形、地势、地物等天然条件,修成“窑洞”、“地窖子”形成的住屋。有的运用挖掘技术造成拱形洞顶,室内设有木架结构,完全依靠人工洞穴的天然撑力防止崩塌。晋北陕北等地多有这种住宅。还有掘地穴再连地洞的形式,或地穴加顶盖形式。这些建筑是东北的“地窖子”形式。另外还有用树干为立柱,用树条搭架成临时“窝棚”,既有“构木为巢”的古风,又利用了天然树干作木架结构。

第二种类形,适应自然环境,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制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住宅处于游动状态。这种类型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长年世代过着游牧的生产和生活的;另一

是临时性的生产和生活的。前者即蒙古包之类。这种住屋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史记》记载,称此为“弯阎”。《匈奴传》中称之为“弯庐”,《淮南子·齐俗训》中称之为“穷庐”、俗称“毡帐”、“梅帐”。这是一种内撑木架、栅,外包毛毡,缚以毛绳的“庐”形房屋。游动形居住还有居在船上,在沿海一带或水网地带,有些人就以船为家。除此之外,还有临时搭窝棚居住的。

第三种类型,有屋顶、柱墙、台基三段式固定的住宅,即所谓“上栋下宇”的房屋。利用地面空间建造住宅,使饮食起居,家族亲友交往,文化教育,文艺娱乐及诸礼仪活动等,更走向社会化。这种形态,一直延续到中国古代之终结。甚至到了现代,也仍然在许多乡村及小城镇延续着。

1.2.2居住习俗与地理环境

一是住屋的布局及设施。民居的构建,总是以居住功能为主要依据,这其中也包括室内的一些家具设施。居住,要求建筑及其空间保证其安全需求和人身健康,同时还要求方便舒适。因此,建造住宅,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是很重要的。建筑结构的坚固性是首要的,屋架、梁仿、柱椽、基础,要有足够的坚固性。屋顶,冬天不会被雪压塌,不会被强风刮走,雨天不会漏水等等。门窗要足够的坚固紧密,墙壁要起卫护的作用,不会让贼在夜间撬开壁洞行窃。冬天室内能御寒,古时候没有玻璃,用的是透光不透形的皮纸或桃花纸糊在细木格子上挡风。室内还要生炉子取暖,北方住宅中多设暖炕,灶的位置一般多放在大门口,中间堂屋作为过渡空间,暖气烟道就在炕的下面转弯抹角地流过,让炕面以及整个房间暖和。炕下的烟道,其实做法很简单,就是用砖搭出一条条的烟道,让烟在里面穿来穿去。除了炕,有的还做“火墙”,其方法也差不多。另外家中也有用火炉、火盆、脚炉。屋顶也作保温层,其实做法较简单,也不昂贵,就是用泥巴、芦苇、林桔等材料一层层地铺设在屋面上,但由

于材料简陋,经不起大雨淋,雨后须修补,当然考究的房子用煤渣代替泥巴,刚可用数年无妨。

夏天抵御酷暑,也有许多办法。一是房子造得高敞,或建造楼房,楼上不住人,只是放杂物,其实也是隔热的好方法。我国沿长江一带,夏天炎热。安徽、江西及两湖、川、渝诸地,夏天十分炎热,南京、武汉、重庆,有长江“三大火炉”之称。这一带的民居多有这种做法,夏人住在楼下是很阴凉的。南方一些地方,建筑做得敞开,让室内有穿堂风(但一般来说卧室不容许进穿堂风)。如广东福建一带的民居多用这种做法,南北通风的效果较好。因此,广东一带的生活习俗,也往往在夏天生活于通风好的地方。有的广东民居,为了通风需要,平时不关闭大门,但为了安全,另作一个推拉式的“套扰”(栅栏门),不能出人,风和视线皆通。

二是住宅建筑的朝向和位置。在采光取暖上根据向阳背阴原则,多为靠山面水,山坡也选向阳坡。建造住宅,我国早已有了用日光测向的办法,使建筑物在适应气象方面,多采取避风方向;在选择地形方面,宅院中的位置也以此原则。我国北方地区有民谚:有钱不住东西房,冬不暖,夏不凉。北京四合院就以此原则,来进行论资排辈地居住。以大家族为例,封建家族制的尊卑、长幼、妻妾、嫡庶、王室的后妃,都在居住位置上显示出身份。家中长辈住北房正屋,坐北朝南;以下依次均住配殿或厢房。在东北,受取暖条件影响,按惯俗连二火炕的炕头住的是家长、老人,子女住炕梢。东西下屋多为储藏室。

1.3传统中庭建筑环境

1.3.1中庭建筑的源流

歧山凤雏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南北长约46米,占地约1500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沿纵轴线布局,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是影壁、门道、中庭、大厅、过廊、前堂、后室。东西两侧排列有厢房,其间都设有回廊,并有台阶通向院子。院落四周的基址下设有排水管和卵石盈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在这座建筑遗址中,门内由四面房屋所围成的封闭空间,即“庭”,又称“大庭”或“中庭”。后院又被廊分为东庭和西庭。利用庭的空间去组合周围的房屋建筑,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庭”,在《说文》中释为“宫中也”,此处的“宫”意为房屋,“宫中”即指四面房屋所围成的院子。《玉海》:“堂下列门谓之庭”。小孟鼎铭文称“大庭”;(仪礼·士丧礼》等称“中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空间的类型也日益繁多,但传统的四合院中庭建筑这一类型,不仅没有被埋没,而且,结合新功能的建筑文化的需求,更趋于完善地向前发展。到了汉代、

这种四合院带中庭的住宅已经非常普遍了。从汉到唐,四合院中庭建筑作为我国汉民族的一种最主要的居住形式已经基本确立下来。

北京四合院中庭在我国北方城市中具有典型性。方院宽敞,冬季日照充分,具有防风沙侵袭,向阳温暖,并适合植物栽植等优点。

东北抚顺、吉林满族民居中庭,是我国最宽敞的中庭建筑,除了土地条件和生活、生产习惯等因素外,北方严寒气候条件下,希望得到充分的日照,无疑是这种中庭类型构成的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依据。

陕西关中地区中庭建筑在空间形式上与前二者又有变化:在窄四合院中庭中,一般是南北向窄长,大约9mx3m,冬季可进阳光,夏季可避西晒。到了夏季还可以利用“活檐”封闭天井,具有遮阳降温的效果,院内与街道相比可降低3至5摄氏度,是比较理想的夏季生活和工作空间,也是一组生态节能建筑。

江浙皖一带民居中庭是我国中庭建筑类型较多,最为集中的地方。由于气候温暖湿润以及社会、建筑文化的发展,中庭形式灵活多样,但以天井式中庭最为流行。天井式中庭常常布置在居住或工作房间廊厅的侧面、背面,构成极为凉爽而又宁静的中庭空间。加之园景淡雅清秀且有意境效果。

福建及广东的住宅建筑中庭布局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与气候环境的密切关系。民居中庭对窄天井布局的运用可以说是灵活多变,降温效果显著。

云南、四川一带的一颗印式中庭布局,反映出比较强烈的防御感,从而带来了封闭感,安全感和安静感。

新疆一带是我国联系西亚国家丝绸之路的特殊环境气候地区,如风沙大、空气干燥、晴天率高、光照强烈。中庭形式像中东国家回教部落一样,中庭成为他们生活的掩蔽体,庭院中多有葡萄架、遮阳降温,空气湿润,夏季可里床、桌椅,成为居住生活工作和家庭团聚的中心。

1.3.2中庭建筑的生态功能

中庭建筑如此长时期被人们所钟爱、沿用,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的生态功能和特点:

(1)可以开展室外健身活动和吸取新鲜空气,排放污浊空气和烟尘。

(2)是家务劳动、亲朋交往、节日聚餐、儿童游戏等的良好场所。

(3)加强日照通风,改善室内外环境,设有排水暗渠,在有条件的地方还有引清流人庭。

(4)按气候区的不同,利用中庭空间形式(包括深、宽、窄)调节温、湿度以达到冬暖夏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