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原理

可持续发展原理

可持续发展原理

可持续原理是昝廷全(1996)在其系统经济学中提出的三大公理之一。随着冷战的结束, 经济竞争正日益成为世界性的主旋律, 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更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反映这种时代背景, 经济学目前正面临着拓展研究范围和发展新研究方法的双重革命。为了在经济理论内核中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而不只是把生态环境等问题作为经济理论的外在约束, 昝廷全(1996)提出统帅整个系统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它与世界最经济原理和社会福利原理一起构成整个系统经济学的公理系统。

持续发展原理(表述之一) : 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要以不降低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水平和不损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前提。

持续发展原理(表述之二) : 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以不降低持续发展指标(Is) 和藕合度指标(Lo)的数值为前提, 并逐步建立和完善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规范, 努力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使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资源配置包括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经济元, 其合理性反映在如何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如何使每一种资源有效地配置干最有效的使用方面。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指在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为既定的前提下, 经济元如何使用这些资源, 其合理性反映在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 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同时又不破坏生态环境。

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可以用持续发展指标(Is )来衡量; 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可以用经济过程与生态过程的藕合度(Lo )来测度。

参考文献: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的对象、内容与意义[J].经济学动态,1996,10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8-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理论简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0.引言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下面结合选题的研究对象——河北省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四工程公司,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作一归纳性论述。 1.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现、概念和类型 1.1.1 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理由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1.1.2有关概念界定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使企业得以进一步运行,实现企业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为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人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第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第二,有些人把人的发展仅仅定位于对外在功

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有些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后续的发展为代价的,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第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把别人当成跳板,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制约着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修养和政治文明程度,制约着一个人政治鉴别力的提高。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提高其政治鉴别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不但思想受到侵蚀,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对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为不利。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确保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 ●跨学科性和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学习根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 ●价值驱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 ●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树立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的信心; ●多种方式:文字、艺术、戏剧、辩论、体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与决策:学习者可以参与决定他们将如何学习; ●应用性:学习与每个人和专业活动相结合; ●地方性:学习不仅针对全球性问题,也针对地方性问题,并使用学习者最常用的语言。(引自《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自1988年国际社会出现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和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为ESD)以来,一些专家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在中文表述方法方面有所不同,有的从英文字面含义直接将EFS或ESD翻译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也有的从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角度将EFS或ESD翻译成“教育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 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把人类召唤到一张圆桌前,并达成共识的神奇力量。它表明:上帝已经死了,人类的理性和良知尚在。 ——摘自《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道路》 近一时期,随着对树立科学发展观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理论界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可以讲,这是在发展问题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是人类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新觉醒,这也是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一次大升华。今年五一期间,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党的总书记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有这样高的认识和概括,势必要引发经济界、理论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本文试图从概念的产生、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形成等几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缘起和发展过程进行诠释和解析。 一、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一)缘于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对鸟类的关怀 在所有可持续发展大事记中,有一个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的名字总会被提起,她就是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这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中叶她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毁灭性危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尽管这本书的问世使卡逊一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在这之后,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其概念最初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后被广

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 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 经济增长战略 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 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 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 贫富不均严重 社会问题突出 1.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 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 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 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遇到破坏 自然资源日趋枯竭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意识 互动共济的人伦观

2.1.2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 2.2 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而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2.2.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历程概述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出现最早能够追溯到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野生动物基金协会(WWF)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纲要》文件中首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布伦特兰女士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享的未来》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该报告中不仅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还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系统性的阐述,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成为了在所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最被人们认可且影响深远的一个,此后学者们对可持续的定义多数都是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 1981年,美籍学者布朗(LesterR.Brown)在其着作《建设一个发展 的社会》中写到“通过控制人口的过度膨胀、保护资源基础与开发高效绿色的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 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来自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一致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不仅使得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索阶段走向实践阶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付诸行动,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同年,中国政府当局也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其编制的《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自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被正式纳入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幻灯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 (1)系统协调性原则:即一方面要把人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要素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 另一方面要把全球范围内的地区间、国家间视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强调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乃是一个涉及各种因素的系统工程, 必须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 处理好各种矛盾, 协调好各种关系, 使"人--自然"系统健康有序发展。 ? (2)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所追求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自然和生态系统可以支持的范围之内,发展不能靠耗尽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 不应危害支持地球生命长期存在的生态系统。 ? 当这一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 它能够加以恢复并保持原有的生命力和出产能力, 能够承载其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物质要素, 不断地存在并演化下去。 ?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 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 ? (3)公平性原则:是指每个人, 不论其国别和种族, 也不论其世代, 都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都应享受平等的发展利益。 ? 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优先加以考虑解决, 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的发展权。 ? (4)合作性原则 ? 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合作,我们现在有了地球村的概念,在小小的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应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负责,不同国家要加强合作,国际上的环境与发展、人口与发展等组织要制定统一的目标、共同的准则,只有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的基础上,全球共有的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各国才能在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中受益。 ? 所以,建立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国际社会的广泛沟通和广泛合作,确保资源的共有共享, 确保环境和生态的恢复和平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幻灯奥康剃刀(Ockham's razor) Ockham剃刀是15世纪时William of Ockham提出来的一个原理。原意为"不应当不必要地增加事物的复杂性"。如果你有两个理论,它们都可以解释所有事实。你应当选择其中最简单的一个理论,除非有更多的事实出现。 剃刀背后的理由是,对于任意一组事实,会有无数多个理论能够解释它们。例如,在图上有四个点排成一条直线,那么最简单的理论解释是它们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当然你也可能做出无数条曲线通过这四个点。没有证据表明直线关系是正确的,但是它是所有可能关系之中最简单的。因此,你可以应用这个理论,直到某个人发现一个不在直线上的点。 同样,如果你有数千个点在一条直线上,而某个人说有一个点在线外。公平地讲,更可能是那个人错了。 下面是一个反对Occam剃刀的论点: "这个最简假说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真理是更复杂的。因此Occam剃刀并不管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赖互为加强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也极为关注。1991年,中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 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 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4年3月 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 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 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 。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它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了解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们对“可持续发展”这五个字并不陌生,但并不一定知道何谓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它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里,我想先谈下可持续发展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常提到的节水,节电,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塑料购物袋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体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口号亦是其一个方面。可以说,我们已经在生活中实践着可持续发展理论,那么到底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呢?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到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讲座.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事业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10年后,两位著名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的享誉很市制《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对生存与环境的认识带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增

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二、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与体会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传统的发展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其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其发展的目标和原动力,因而它往往片面强调发展的经济指标,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数量,而忽视生态保护,忽视资源的综合利用,忽视污染防治,因而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繁荣的发展方式。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共同发展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这个巨系统不可分割的子系统。系统的最根本特征是其整体性,每个子系统都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只要一个系统发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诱发系统的整体突变,这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表现最为突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论 1、理论提出的学术背景: 人地关系的理论从决定论、或然论、适应论到协调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创新的过程。这些理论在当时的科学文化背景下曾经代表了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最高水平,而且对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因多种限制(社会的、技术的、历史的),难免有失之偏颇,甚至谬误之处,其中最严重也是几个理论共同的不足,就是忽略了对人地关系整体的、有机的(结构与层次)、动态的深入分析,从而引起人地关系认识的非此即彼的简中一化倾向。20中叶以来,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代表的新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法的出现,把人地关系纳入系统的轨道,认为人地系统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和他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所联结起来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 2、理论倡导的观点: 第一、强调人地关系的整体观念和整体与部分(层次)之间的辨证关系。 第二、强调人地关系系统之间的协调。 第三、强调发展的观念。由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所组成的人地系统变化发展规律是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使人地系统的状态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3、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和表现。如有人已经指出的那样,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人地关系”这个旧主题的新研究。人类通过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而进入持续发展阶段,就是要建立起在合理的管理与干预下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的高度综合统一,是人地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和表现。 第二、人地系统的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诸如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技术科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题。以系统思想为指导的联结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于一体的人地系统的理论,无论在深度上与广度上都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一致性。 第三、加强人地系统的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设。从区域着手研究人地地域系统,从方法和手段上寻找新的突破点,以更好地发挥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设上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人地系统中具有地域特点的人文要素的研究,把人文要素的研究深入到政策和管理的层而上,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三种生产理论 1、理论提出的学术背景: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两种生产理论不可能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危机给予合理的解释并提出解决途径。客观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对传统的两种生产理论进行反思,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因此,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三种生产理论代替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与逻辑发展的必然。 2、理论倡导的观点: 整个世界系统的生产过程包括人的生产、物资生产与环境生产等三方面内容。在三种生产中,人的生产是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物资生产是指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物质产品(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从而满足其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总过程。环境生产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与非生物有机体,以及生物系统内部进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历程概述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出现最早能够追溯到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野生动物基金协会(WWF)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纲要》文件中首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布伦特兰女士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享的未来》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该报告中不仅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还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系统性的阐述,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成为了在所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最被人们认可且影响深远的一个,此后学者们对可持续的定义多数都是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 1981年,美籍学者布朗(Lester )在其着作《建设一个发展的社会》中写到“通过控制人口的过度膨胀、保护资源基础与开发高效绿色的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来自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一致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不仅使得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索阶段走向实践阶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付诸行动,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同年,中国政府当局也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其编制的《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自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被正式纳入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是被确立为中国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必然实施的战略,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范围扩大到了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层面。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类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 综述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历程概述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出现最早能够追溯到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野生动物基金协会(WWF)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纲要》文件中首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布伦特兰女士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享的未来》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该报告中不仅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还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系统性的阐述,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成为了在所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最被人们认可且影响深远的一个,此后学者们对可持续的定义多数都是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 1981年,美籍学者布朗()在其着作《建设一个发展的社会》中写到“通过控制人口的过度膨胀、保护资源基础与开发高效绿色的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来自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一致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将经

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不仅使得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索阶段走向实践阶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付诸行动,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同年,中国政府当局也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其编制的《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自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被正式纳入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是被确立为中国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必然实施的战略,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范围扩大到了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层面。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类 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至今,各国专家和学者都就其定义和内涵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诠释,而在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更是超过一百种之多。通过将不同学者、组织、机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加以收集整理,并且参考了不同学者提出的分类之后,可以将现存文献中对的定义大致分为以下五个类别。 (一)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发展和保证人类的生存 这一类型的定义多产生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孕育的早期阶段,是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对该理论的最终目标深入探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联合国组织起草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主要文件《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问题由理论推向行动。1992年里约会议结束后,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研究达到了空前的活跃。 2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界定 范柏乃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1998)中提到关于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几种说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发展、保证人类生存,本质是寻求经济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动态平衡,核心

教案: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传统的“增长第一战略”来发展本国经济,其主要特征是大力推行工业化,以谋求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 传统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的战略,虽然使许多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经济上的较快增长,但却暴露了一系列严重的弊病。由于它是以人主宰自然为指导思想,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浪费来换取经济的繁荣,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同时,为了追求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往往偏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衣食住行需要而注意生产那些高产值、高利润的奢侈品,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还常表现在失业率上升、“城市病”蔓延、发展中国家债台高筑(尤其是拉美和非洲更为突出)、贫富两极分化等方面。因而从70年代传统发展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世界各国在探索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被提出及被认同。人们为寻求一种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的长期发展的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先后提出过“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等构想。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 (G.H.Brundland)任主席。联合国要求该组织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制订“全球的变革日程”。1987年该委员会把研究长达4年、经过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该报告对当前人类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评价,指出过去我们关心的是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则迫切感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的退化对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不久以前我们感到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相互联系的重要性,而现在我们则看到在国家之间的生态学方面的相互依赖的情景,生态与经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个互为因素的网络之中。 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Building a Su stainable Society)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了世界各国对可持续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第4卷第1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4N o.1 2004年1月Jour nal of N o rthw est Sci-T ech U niver sity of A gr icult ur e and F or estr y(So cial Science Edition)Jan.2004 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罗 慧1,2,霍有光1,胡彦华3,庞文保2 (1.西安交通大学,西安 710049;2.陕西省气象局,西安 710015; 3.陕西省抗汛防旱指挥部信息中心,西安 710004) 摘 要: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文明而至的全球生态危机,促使以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渐兴起。文章对可持续发展的演进、定义以及自然主义类、经济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延伸定义作了简要综述,提出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即环境稀缺论、环境价值论、“时空公平”的区域层次性可持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观等,总结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定义共同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稀缺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4)01-0035-04 当今世界面临人口激增、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等五大问题,它们互相影响,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罗马俱乐部早在1972年的《增长的极限》中认为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将无可回避地导致贫富悬殊、人际失衡和生态无序等“全球性问题”。[1] 迈尔斯在《人的发展与社会指标》一书中指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各成员的人的发展,强调社会平等、国际平等、关心未来和注重现在四个方面。[2]紧随着工业文明而至的全球生态危机,标志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土地种植和挖掘地球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制止或逆转生态环境的退化,以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逐渐兴起。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延伸 可持续性的概念源远流长,中西方均早有论述。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纲,以大绳属网,绝流而渔者也;弋,以生丝系矢而射也;宿,宿鸟。洪氏曰:“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然尽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为也。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孔子对自然的态度值得后人学习:钓鱼而不用鱼网,射鸟而不用带丝线的弓箭射杀宿鸟(夜晚睡觉的鸟),既利用自然资源(不得已而钓、弋),又保护自然资源,不一网打尽。孟子也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吕氏春秋》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焉有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西方经济学如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的著作中也较早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2] 1978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首次在文件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由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 mon Future)发表之后,可持续发展才对世界发展政策及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大会取得的最有意义的成果是两个纲领性文件:《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 (一)布伦特兰报告和《地球宪章》可持续发展的 收稿日期:2003-04-02 作者简介:罗 慧(1971—),女,甘肃人,陕西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