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专委会、浙江省中医药学

2019年浙江省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专委会、浙江省中医药学
2019年浙江省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专委会、浙江省中医药学

2019年浙江省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专委会、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学术年会暨柴可群名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第十届同德国际学术周中西医结合肿瘤论坛暨中西医结合肿瘤综合治疗进展学习班

隆重召开

2019年7月26-27日,由浙江省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专委会、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共同举办的“2019年浙江省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专委会、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学术年会暨柴可群名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第十届同德国际学术周中西医结合肿瘤论坛暨中西医结合肿瘤综合进展学习班”在杭州望湖宾馆隆重召开。来自省内外的近三百名肿瘤防治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的主题,共同分享中西医结合肿瘤医学最新进展,研讨肿瘤防治工作。

开幕式上,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浙江省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专委会主委、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柴可群教授致开幕词。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主委、浙江省康复与姑息委员会副主委张沂平教授主持会议。杭州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线粒体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吕建新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执行院长、世中联肿瘤精准医学专委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结合肿瘤整合专委会副主委李琦教授,浙江省抗癌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扬在开幕式上发言。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殷东风教授,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崔同建教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蒋益兰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张恩欣教授,杭州市中医院副院长林胜友教授,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委冯正权、舒琦瑾、谢长生、黄挺、单泽松,浙江省康复与姑息委员会副主委陈恩国、卢丽琴、郑晓、骆学新、张片红等出席了开幕式。

在学术会议阶段,殷东风教授的讲题为《中医药与强阿片药联合在癌痛治疗全程管理中的作用》。报告内容主要为中医药早期介入癌痛治疗、强阿片类药治疗难治性癌痛/疼痛危象及中医药与强阿片类药双轨升阶治疗癌痛方案,提出了中国本土化治疗-中医结合强阿片治疗癌痛,以努力达到减少癌痛患者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舒适度。

柴可群教授做了讲题为《基于基础与临床的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靶向治疗中的运用》的学术报告。柴教授指出,中医药在靶向治疗中的运用有别于传统的“增

效减毒”,应当基于中医“辨证观”和精准治疗理念指导下协同运用。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有助于开拓中医药的在靶向治疗中的运用思路与方法;中医药协同靶向药物,注重提前干预以优化治疗条件、协同用药以提高临床疗效,并针对心脏毒性、皮疹、高凝状态等不良反应开展防治,最终起到提升综合疗效、改善疾病预后的作用。

吕建新教授介绍了《线粒体基因组与肿瘤》。吕教授由浅入深地把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的代谢重编程、形态的改变等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阐述,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线粒体相关“肿瘤标志物”及其突变在在癌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崔同建教授分享了《爆发性癌痛全程管理》。崔教授从爆发痛的概述、临床治疗爆发痛的药物及爆发痛药物的新选择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我国对于爆发痛的相关疼痛评估工具较缺乏,应加快研究与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评估工具。

林胜友教授介绍了《基于精准医学理念的中医临床实践-龙胆泻肝汤治疗肿瘤倂发带状疱疹认识与体会》。林教授指出精准医学理念应该是基于精准理念下的精准临床实践,精准医学不仅是基于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治疗,中医临床个体化实践特点符合精准医学原理,并就中医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做到精准医学的问题,其用龙胆泻肝汤的临床用药探讨做出了清晰的解答;并提出了精准中医肿瘤整体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蒋益兰教授的讲题为《原发性肝癌中西医治疗进展》。蒋教授主要从肝癌的流行病学、西医治疗现状、中医治疗现状及治疗展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强调肝癌的治疗要根据肝功能的指标来进行,并从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出发指出了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特色与优势。

张沂平教授带来了《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解读》。张教授解读了难治性癌痛的专家共识,张教授讲解到多数难治性癌痛并不是单一机制,而是已经形成了疼痛综合征,需要对难治性癌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类型来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张恩欣教授分享了《中医肿瘤经方临证心得》。张教授的主要讲解内容为常见肿瘤及并发症经方/效方应用及解析,指出其治疗主要是临床辨证与专病、专方、专药相结合,在讲座中列举了诸多有效临床方药,给参会者带来满满干货。

舒琦瑾教授分享了《中药手足宁外用治疗抗肿瘤药物所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策略》。舒教授详细的向我们介绍了手足综合征的分级与治疗,并用真实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手足宁方的“短、平、快”、“简、便”、“廉、验”、“保治、保量”的优点。目前手足宁方已申请专利,期待其能受益于更多的临床手足综合征的患者。

郑晓教授介绍了《寡转移NSCLC局部放疗进展》。郑教授提及:过去,医生常说:“我不可能把所有转移灶都照一下”;现在,“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照射所有病灶”;并指出单个转移灶(脑、肾上腺)可能受益最大;积极治疗原发灶显得尤为重要。最后郑教授提出未来需要解决哪类人群可能从局部治疗中获益、局部治疗的最佳时机、是否需要SBRT级别的剂量、短程分割及如何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联合的问题。

卢丽琴教授讲座主题为《如何解读,看懂二代测序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卢教授讲说到:免疫治疗的时代来了,然而昂贵的药物并非对于所有的患者都有效,如何筛选有效的用药患者显得至关重要。卢教授通过对免疫治疗的难点、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与检测方法进行了一一解读;明确了目前已确定的免疫治疗标志物,STK11和KEAP1基因突变是免疫治疗疗效差的标志,并提及探索中的免疫治疗物的种类以及如何选择一个更好的免疫治疗biomarker,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陈恩国教授介绍了《支气管残端瘘的介入治疗》。陈教授主要讲解了BPF发生的高危因素、主要症状及治疗策略,并举例证明了介入治疗取得的立竿见影的临床疗效。

张片红教授的讲座主题为《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与实例》。张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营养筛查与评估部分、化疗部分、放疗部分及手术部分,在讲解的过程中强调营养的诊疗与肿瘤的治疗应全程统一,统一的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

余志红教授分享了《柴可群教授痰毒论治肿瘤的理论与实践》。余教授阐述了肿瘤微环境中“炎-癌转变”与中医肿瘤“痰-毒转变”有较高的相似度,阐明肿瘤微环境的变化,可阐明中医“痰毒”的本质;并提出围绕恶性肿瘤的痰毒这一病机着力于肿瘤微环境,应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徐国暑教授介绍了《柴可群名中医治疗肠癌术后不全性肠梗阻经验分享》。徐教授指出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临床中结肠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开展常规治疗的同时,应当重视运用中医中药联合治疗,从而减轻炎症损伤,促进肠功能恢复,缓解肠梗阻症状;治疗全程注重“六腑以通为用”。

学术讲座结束后,优秀会议论文代表上台进行交流。来自浙江省肿瘤医院的任莉莉医师交流了《整合素β1和上皮间质转化介导苦参碱抑制乳腺癌转移研究报告》一文,来自浙江省中医院的朱影医师交流了《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与癌旁共表达新生抗原的特性研究》一文。

最后,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委,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冯正权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冯教授指出,此次大会是浙江省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学术盛宴,讲座中,既有理论研究,也有临床实践,涵盖理、法、方、药各个层面;前辈后生齐秀,前辈分享经验,后生继往开来。

在大会的召开的前一天,浙江省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专委会召开了全体委员会议及委员增补和青委会成立会议。大会经民主表决后增补了徐国暑等5位学会委员并成立了学会青年委员会,为中、西医肿瘤青年学者搭建了交流与进步的平台,并为学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在随后的青委论坛上,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琦教授作了《经方与精准医学》的专题报告,展示了中医经方运用思维与精准医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列举了大量科研与临床素材,开拓了广大青年学者的眼界和思维。青委代表浙江省中医院的寿柳梅医师作了《手足宁方在手足综合征中的应用》,展示了科学转化基于中医理论指导的临床经验方的研究实例,并为解决靶向药物引起手足综合征带来了新希望。在MDT讨论环节,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展示了各自团队的疑难病例,将会议的学术气氛推向了高潮。

此次大会聚焦国内外肿瘤学最新前沿和最新发展,为工作在肿瘤防治战线最前沿的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搭建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交流的良好平台。通过交流肿瘤中西医结合防治新进展、新成果,探讨肿瘤研究热点和难点,必将进一步弘扬中医药在肿瘤防治方面的优势与特色,促进中医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提高中医肿瘤学科的学术水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通知 根据《浙江中医药大学关于做好2016硕士调剂、复试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院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实际情况,经学院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现确定我院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及录取工作办法如下。 一、复试及录取工作原则 1.坚持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在保证人才培 养质量的前提下,考虑对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尊重考生的意愿,同时还应兼顾国家需求和学科建设工作的需要,同时考虑各学科导师队伍情况。 2.复试工作要做到全面考察,有所侧重,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衡量的基础上,突出 对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核。应积极采用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办法,使复试有利于对创新人才和科研能力突出人才的选拔。复试过程要政策透明、程序规范、操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要提高服务意识,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二、录取规模 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招生规模进行录取。 三、复试工作的组织、指导及督察 1.学院根据本办法要求组成复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分管副院长、 纪检委员和学位委员会共同组成;分管研究生教育的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实行组长责任制,全面负责本院复试工作重大事项的决策,并负责组织、指导及协调本院的复试工作。 2.学院根据情况按二级学科组成若干个复试专家组,复试小组专家一般不少于5人 (其中具有本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者不少于3人),复试小组成员需由办事公正且没有直系亲属报考本院的教师担任。 3.学院复试领导小组和二级学科复试专家组名单、联系电话等上报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备案。 4.所有拟录取的考生均应通过复试(已经复试过的免试推荐生不再重复进行)。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重点

解表药:辛散解表,肺、膀胱经,偏行肌表,促进发汗 【鉴别用药】 1.荆芥与防风:相同点: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 不同点: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2.麻黄、桂枝、细辛:三者皆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君可知风寒感冒。然 麻黄:辛开苦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治风寒表实证为主,且可宣肺平喘治咳喘,利水消肿治风水水肿。 桂枝:辛甘温煦,以温通为用。发汗力弱,治风寒表虚有汗为主,且温经通阳,治经寒腹痛、闭经及胸痹、心悸、痰饮等。 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但散寒力胜,适当配伍还常用治寒犯少阴之阳虚外感。 3.白芷、羌活、藁本:同治头痛,阴虚头痛禁用。 白芷—散阳明经风寒,善治前头痛(阳明头痛)羌活—散太阳经风寒,善治后头痛(太阳头痛)藁本—散厥阴经风寒,善治头项痛(厥阴头痛) 1 / 24

【鉴别用药】 1.桑叶与菊花: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2.薄荷、牛蒡子、蝉蜕:共同点:疏散风热,透疹,利咽。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咽喉肿痛。 不同点:薄荷清轻凉散,发汗力强,又能疏肝解郁;牛蒡子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力强,兼能滑肠;蝉蜕甘寒质轻,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3.葛根、柴胡、升麻:三者均能发表,升阳,治风热感冒,清阳不升 其中,柴胡、升麻二者均能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脱垂;升麻、葛根有能透疹,用于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柴胡:主升肝阳之气,长于疏散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治寒热往来之少阳证。常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提升之力较柴胡之力强,并善于清热解毒,常用于多种热毒病症。 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生津止渴、止泻之功,常用语热病烦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同时,主退阳明肌表之热,善治表实兼有项背强痛,无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均可用。 清热药:性寒凉,沉降入里 2 / 24

子任务4实施方案—浙江中医药大学—发酵法制备N乙酰氨基葡萄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子任务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 基于海洋微生物发酵的新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子任务名称:发酵法制备N-乙酰氨基葡萄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子任务编号: 2-4 项目承担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项目子任务承担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 国家海洋局

二○一四年八月

项目子任务信息表 项目名称基于海洋微生物发酵的新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 子任务名称发酵法制备N-乙酰氨基葡萄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子任务编号2-4 子任务承担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文路548号浙江中医药大学邮政编码310053 联系人 姓名程汝滨处(室)药学院职务副研究员 联系电话 5 传真 6 手机 电子信箱 项目起始时间项目完成时间实施年限4年 项目子任务 经费预算 196万元 财政拨款196万元 其他财政拨款万元 单位自有货币资金万元 其他资金万元子任务负责人 姓名程汝滨出生日期 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其他性别男 职称副研究员专业海洋药物 所在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身份证号码372328X 手机号码 办公电话 5 参加人数11人。其中: 高级 3 人,中级 2 人,初级人,其他 6 人; 博士6 人,硕士 5 人,学士人,其他人。 累计工作时间242人月 研究类型 □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行业重大公益性技术前期预研 ■行业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国家标准和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计量、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创新类型□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预期成果与应用类型■形成专利□形成国家标准和行业重要技术标准■形成实用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局部试点示范 □业务化运行□较大范围推广应用□研究报告□形成海洋开发与管理应用理论或公益技术□论文论著 研究内容(200字以内)建立稳定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合成相关基因的异源表达和功能评价技术,从海洋生物中挖掘潜在的高效氨基葡萄糖合成酶和氨基葡萄糖乙酰化酶基因;通过微生物遗传育种的方法,获得高产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发酵生产菌株;在此基础上优化培养基组成、发酵温度和时间等条件,建立微生物发酵法生产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新工艺,在100L级的发酵罐中进行中试研究;以多种提取技术相结合,建立高效快速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提取和纯化技术。 考核指标(200字以内)1.从海洋生物中克隆获得高效N-乙酰氨基葡萄糖合成相关功能基因 2-3个; 2.通过微生物遗传育种改良技术,获得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高产菌株 4株以上; 3.获得100L级N-乙酰氨基葡萄糖发酵中试工艺技术,5d培养获得N- 乙酰氨基葡萄糖30g/L以上; 4.建立稳定高效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分离提取和纯化技术,提取率 达到90%以上; 5.获得纯度90%以上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样品2kg; 6.申请发明专利2项。

中医药大学_药理学重点整理完整版

一、序言 药物: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用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新药研究过程: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调研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 离子障:分子型的药物可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生物膜的一侧,称为离子障 意义: 首过消除:药物通过胃肠壁和肝脏时可被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以口服途径给药最为常见 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后对药物的影响:药理活性暂时消失,不能跨膜转运 药物与血浆结合特点:可逆性、非特异性、差异性、饱和性、竞争性 体内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称,又叫药物的处置 消除:代谢和排泄的总称,是药物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 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通过胆汁排入小肠,在小肠被水解,部分药物可被再吸收重新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肝药酶:存在肝细胞内质网中,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主要是C色素P450 酶诱导剂(酶促剂):能使肝药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利福平 酶抑制剂(酶抑剂):能使肝药酶合成减少或活性减弱的药物.如西咪替丁、异烟肼 酶促剂意义:使药物代谢加速,药效降低,常需增加剂量才能维持疗效。一旦停用药酶诱导剂,可是同服的药物浓度过高,药效增强,甚至中毒,是停药敏化现象的原因之一;还可加速自身代谢,是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 之一;利用药酶诱导剂的酶促作用,可诱导新生儿肝药酶活性,促进血中游离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经胆汁排出,用于预防新生儿脑核性黄疸 一级与零级消除动力学的差别: 一级消除动力学零级消除动力学 数学模式等比1000→500→250 等差1000→900→800 发生条件给药量小于机体的消除能力给药量大于机体的消能力 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不恒定,与血药浓度有关 时量曲线曲线直线 对数时量曲线直线曲线 量效关系增加药物的剂量增加药物的剂量 药物作用时间呈低比例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呈超比例延长 曲线下面积AUC:药物时-量曲线下的面积,AUC大小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成正比,反应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意义:确定给药时间;估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所需时间;估计停药后药物体内消除所需时间;按半衰期时间的长短对药物分类;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按血浆药物浓度C来计算进入体内药物总量A应占有的血浆容积,其计算式为Vd=A/C,Vd值大说明药物分布广泛 生物利用度:经肝脏首过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A占给药量D的百分率F,F=A/D×100% 清除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内含药物被清除 三、药物效应动力学 局部作用:药物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全身作用):药物吸收入血之后,分布到全身各部发生的作用 直接作用:药物对机体先产生的作用

中药学试题(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试题(北京中医药大学)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七十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药物数是: A.730种 B.365种 C.840种 D.240余种 E.100余种 [答案]D [题解]七十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药物数240余种。故应选D。 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本草拾遗》 B.《本草经集注》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证类本草》 [答案] C [题解]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一般认为该书约成公元二世纪。故应选C。 3.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E.《新修本草》 [答案] B [题解]《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故应选B。 4.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是: A.《炮炙大法》 B.《本草拾遗》 C.《炮炙论》

D.《神农本草经》 E.《新修本草》 [答案] C [题解]南朝刘宋时雷敩所著的《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故应选C。 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拾遗》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答案]C [题解]《新修本草》是唐显庆四年经政府批准编修的,它是世界上公布的最早的药典,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故应选C。 6.宋代的本草代表著作是: A.《开宝本草》 B.《本草纲目》 C.《嘉祐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衍义》 [答案] D [题解]宋代本草学的代表著作当首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故应选D。 7.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是: A.《图经本草》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品汇精要》 [答案] B [题解]《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故应选B。 8.首载太子参、鸦胆子、冬虫夏草的本草文献是:

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内期刊分级名录(1)详解

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内期刊分级名录(2011年版)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的科技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参考其它高校期刊分类标准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内期刊分级名录(2011年版)》。具体如下: 一、一级期刊(183种) 1.医学 1 中华医学杂志 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4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5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6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7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 虫病杂志 8 中华内科杂志9 中华外科杂志 10 中华妇产科杂志11 中华儿科杂志12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3 中华血液学杂志14 中华肿瘤杂志15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6 中华肾脏病杂志17 中华消化杂志18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 中华精神科杂志20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1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2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3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4 中华骨科杂志 25 中华神经科杂志26 中华放射学杂志27 中华皮肤科杂志 28 中华烧伤杂志29 中华眼科杂志30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31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2 中华创伤杂志33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34 中华麻醉学杂志35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36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37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38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杂志 39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 志

40 中华病理学杂志41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42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43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4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 杂志 45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46 中华护理杂志47 中华传染病杂志48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49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50 细胞研究(英文版)51 科学通报 52 解剖学报53 病毒学报54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55 中国药理学报(英文 版) 56 药物分析杂志57 中国中药杂志 58 药学学报59 中草药(中文版) 60 中国药学杂志 61 中国药理学通报62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学术版) 63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64 中华中医药杂志65 生理科学进展66 中医杂志 67 中国针灸68 中国骨伤69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自然科学 1 中国科学(A-E辑)(中、 英文版) 2 分析化学 3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 生物学报 4 数学物理学报 5 有机化学 6 动物学报(英文版) 7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8 化学学报(中、英文版)9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版) 10 遗传11 生命科学12 生理学报 13 中国物理(英文版)14 生物物理学报15 高分子学报(中、英文版) 16 中国物理C(英文版)17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18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 物理学报(中、英文版)20 环境科学学报21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 动物营养学报23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4 动物学研究25 声学学报26 数学年刊(A、B辑) 27 数学学报 28 中国食品学报29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30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3.工学 1 电子与信息学报 2 电力系统自动化 3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最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期末考试题(A卷) 得分评分人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4 0分) 解题说明:每小题有四个答案,请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并将其标序字母填入 题干后的括号内,以示回答。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我国最早由国家组织编篡的本草是( C )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2、辛味药物不具有的功效是( D ) A发汗解表 B 疏肝解郁 C活血祛瘀 D补气健脾 3、治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恶寒发热,喘咳实证,首选( A ) A麻黄 B桂枝 C白芷 D生姜 4、功能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C ) A防风 B羌活 C紫苏 D桂枝 5、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首选( C ) A细辛 B白芷 C羌活 D藁本 6、功能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C A薄荷 B菊花 C葛根 D升麻 7、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闷,口苦咽干者,首选( B ) A葛根 B柴胡 C升麻 D蔓荆子 8、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者,首选() A石膏 B知母 C黄芩 D金银花 9、长于清除下焦湿热的药物是( C ) A黄连 B黄芩 C黄柏 D连翘 10、具有疏散风热作用的清热解毒药是( A ) A连翘 B大青叶 C板蓝根 D青黛 11、具有凉血、养阴、解毒作用的药物是( B ) A生地黄 B玄参 C牡丹皮 D赤芍 12、具有截疟作用的药物是( C ) A地骨皮 B白薇 C青蒿 D银柴胡 13、治热结便秘,首选( A ) A大黄 B芒硝 C芦荟 D巴豆 14、木瓜不具有的功效是( D ) A祛风湿 B舒筋活络 C消食 D强筋健骨 15、五加皮不具有的功效是( D ) A祛风湿 B强筋骨 C利水 D安胎 16、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浊生冷,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首选( A )A藿香 B苍术 C白豆蔻 D砂仁 17、厚朴的功效是( C )

浙江中医药大学 生理学样卷1

生理学复习样卷 第一套 一.__单选题__(本大题共__20_题,每题___1__分,共___20__分。) 1.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 A. 适应性反应 B. 旁分泌反应 C. 稳态反应 D. 非自控调节 E. 前馈调节 2.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产生饱和现象的机理 A.跨膜梯度降低 B. 载体数量减少 C. 能量不够 D.载体数量所致的转运极限 E. 疲劳 3.动作电位的超射值接近于 A.钠离子平衡电位 B.钾离子平衡电位 C.钠离子平衡电位与钾离子平衡电位的代数和 D.钠离子平衡电位与钾离子平衡电位的绝对值之差 E.锋电位减去后电位 4.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 A. 纤维蛋白溶解 B. 纤维蛋白的激活 C.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 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E. 因子Ⅷ的激活 5.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分析此人的血型为 A. A型 B. B型 C. O型 D. AB型 E. Rh阳性 6.心指数是指下列哪项计算的心输出量

A. 单位体重 B. 单位身高 C. 单位体表面积 D. 单位年龄 E. 单位能量消耗率 7.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A. 肌小节初长 B. 肌钙蛋白活性 C. 肌浆游离Ca2+浓度 D. 心肌收缩能力 E. 横桥ATP酶活性 8.老年人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减弱,所以 A. 收缩压降低 B. 舒张压不变 C. 脉压增大 D. 舒张压升高 E. 收缩压、舒张压都升高9.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 组胺 B. 谷氨酸 C. 乙酰胆碱 D. 肾上腺素 E. 去甲肾上腺素 10.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是 A.血液中的H+ B.血液中的CO2 C.脑脊液中的CO2 D.脑脊液中的H+ E.血液中的PO2降低 11.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氧合血红蛋白 D.高铁血红蛋白 E.都不是12.下列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B.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 D.幽门腺分泌黏液 E.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 13.关于基础代谢率测定条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清晨 B.清醒,静卧 C.肌肉放松 D.环境温度在10~15℃ E.空腹 14.机体的散热器官不包括 A.肺及呼吸道 B.泌尿道 C.消化道 D.皮肤 E.肝 15.原尿和血浆相比较,在成份上不同的是 A.K+含量 B.蛋白质含量 C.葡萄糖含量 D.Na+含量 E.以上均不是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药学答案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中药学》入学考试辅导资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DABEE DEECE11-20EABCA ADBBC 21-30DBCBD DACDA31-40CDEED CDEAB 41-50EDABD EDAEA51-60BDACE BDEDD 61-70BDBAB CDBDC71-80DBDAB DDEBE 81-90BEDBA ECABC91-100CACBD AACEC 101-110BDCAB BCCBA111-120ECEAD BCEDE 121-130DCCAA AECDB131-140BDCCC CABED 141-150BACDE ECDDE151-160DBAEC EAADE 161-170CCAAA BDBCC171-180CDABE ACBCE 181-190ADBCE BACCE191-200EABDC BCAED 201-210CABDE CABBA211-220BDCAB ECABD 221-230ABCEB BEADA231-240CBADE BEACD 241-250DABCE AECDB 二、问答 1、①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功效。 ②通过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③通过配伍,可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从而达到全面兼顾治疗的目的。如寒热错综的病证,应当寒热药并用;虚实相兼的病证,应当攻补兼施 2、附子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用于亡阳证。 (2).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阳痿滑精,宫寒不孕,夜尿频多。 (3).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4).用于寒湿痹痛。 3、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功效:①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②解表药除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外,部分药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作用。 适应范围:①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②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兼有表证者。 使用注意: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以免出汗过多,损伤阳气和津液;解表药忌用于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亦应慎重使用。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4、 茯苓┐利水渗湿:水肿、小便不利┌健脾作用较强。兼能宁心安神:惊悸、失眠。 苡仁┘健脾止泻:湿胜脾虚泄泻└祛湿作用较强。兼祛湿除痹:风湿痹痛; 5、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用于肝郁之月经不调,痛经。 丹参活血调经,用于瘀血阻滞之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用于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症。 桂枝温通经脉,用于寒凝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症。

山东抗癌协会

山东抗癌协会 2008年抗癌宣传周活动情况总结 在今年的抗癌宣传周期间,我会遵照中国抗癌协会的统一部署,向各地、市抗癌协会;各分会;山东省肿瘤医院等单位下发了开展以“提倡全民戒烟,让儿童远离癌症”为主题的抗癌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各单位均围绕该主题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安排、先后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达到了预期的科普宣传目标.现特将本次抗癌宣传周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工作进展情况 分别在济南(如山东省医科院门前、山医大附院、山东省肿瘤医院、济南军区总院院内等等)以及枣庄、菏泽、泰安、潍坊、滨州、烟台、聊城等地市设立宣传点,共同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癌症患者义诊、咨询等活动,先后组织全省肿瘤专家近150余人,义诊咨询近4000人次,发放肿瘤防治宣传材料1万余份。吸引了众多群众积极前来参与。 2.工作成效

经过此次抗癌宣传周的活动,有效地宣传了烟草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危害以及相关的防、抗癌知识。向社会发出了“小手牵大手,无烟共健康”的控烟倡议。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拒绝烟草、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提倡全民戒烟,让儿童远离癌症”的全民行动中来。有力地抵制了烟草泛滥化、低龄化的趋势,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意识,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为实现和谐社会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3.下一步工作安排 继续坚持“宣传防癌、抗癌知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也是协会的重要任务”这一根本原则,深入总结本次宣传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成果、收获,吸取相应的经验、教训并将其整理、收录下来。以备在协会在年终工作会议上讨论、研究,形成指导性文件、决议,来指导协会各部门再接再厉,更全面、详实的做好明年宣传周的准备工作。 山东抗癌协会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总结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除中药的制剂外,均是中药学研究的内容。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 《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365种。 除《本草经集注》外,均是清代的本草。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新修本草》。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证类本草》的作者是唐慎微。 《证类本草》成书于宋代。 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的官修本草是《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清代。 《中药大辞典》,成书于民国时期。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滇南本草》。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植物类药,叶类的采收期是花蕾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炮制。 中药炮制的目的减毒、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增效、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纯净药材及矫味矫臭。 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性能。 大戟、甘遂、川乌、巴豆等药物内服需炮制,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毒性、烈性、副作用。用酸醋炒玄胡,其炮制目的是增效。 常用的炮制大法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切制不常用炮制的大法。 修制包括的内容是纯净处理、切制处理、粉碎处理。 雄黄的炮制方法是研成细粉或水飞。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烘焙、煨、煅。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 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宜采用酒制。 用液体辅料与药材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是炙。 为了增强黄芪、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宜采用炙。 为使磁石、自然铜、鳖甲等药物酥脆,宜采用淬。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是惮。 除常用的四类炮制法以外,其他常用的特殊制法有制霜、发酵、发芽。 将大麦、稻谷发芽,其目的是产生新药效。 第四章中药的作用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不良作用。 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毒性反应、副作用。

校外导师简介 - 网站首页-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校外导师简介 郭增喜副主任中药师,男,中共党员(浙江省药品检验所) 研究方向:中药鉴定、分析 科研情况:1.中药材及中成药检验 2.重要质量标准的制定研究 个人简介:1986.8 南京药学院中药专业,本科 1989.8 浙江医科大学生药学毕业,研究生 1989.9~1995.10 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质量检验产品开发 1995.10~只将省药检所,中药研究 陈碧莲副主任中药师,女,(浙江省药品检验所) 研究方向:中药质量标准制订和新药开发 科研情况: 主持国家课题“康莱特注射液指纹图谱研究与质量标准的提高”的研究工作;参加国家课题“香丹注射液指纹图谱研究与质量标准提高工作”的研究工作,负责其中降香指纹图谱研究工作;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专项课题“中药指纹图谱关键技术与对照谱库建立的方法学研究”中丹参指纹图谱关键技术与对照谱库建立的方法学研究;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莪术油品质提高和质控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参加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课题“中药中有害残留物检测技术研究平台”工作。 个人简介: 1993年7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制剂专业,同年8月到今日在浙江省药品检验所工作,在中药分析和新药开发方面有自己的专长,数次获省级优秀科技咨询奖,如:注射用薏苡仁油工艺改变前后药学方向补充资料的研究工作,获省优秀科技咨询二等奖;浙八味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获省优秀科技咨询三等奖。 郑高利男,研究员,中共党员(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科研方向:1、新药药理研究和安全性评价

2、骨代谢相关药理研究 3、寡肽生物功能研究 科研情况: 省科技厅科研院所研究开发专项重大项目、活性多肽OGP鼻腔给药系统研制及抗骨质疏松作用评价、省科技厅科研院所研究开发专项重大项目、深海鱼皮寡肽的制备及生物功能研究 个人简介: 1987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专业本科毕业, 1997年浙江医科大学营养生化硕士, 2002年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专业方向为老年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药理学研究。 芦柏震主任中药师,男,(浙江省肿瘤医院) 研究方向:医院中药学 科研情况: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参与者已完成,正在申报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参与者正在结题)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参与者正在申报中) 个人简介: 1978年2月-1980年2月:浙江省金华卫校中药专业学习 1980年2月-至今:浙江省肿瘤医院中药房工作 (2004年-2006年:湖北长江大学成教学院药学专业学习) 揭清高工,女,党员(杭州奥默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创新药研发、药学、药剂学等 科研情况: 每年承担的新药研发课题十多个,其中Ⅰ类新药CS007头孢类抗生素已经申请临床。拥有发明专利十多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Z2020年第一次作业

您本学期选择了“中药学Z” 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1-7,总分为44分,您的得分为44分您本学期选择了“中药学Z”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1-7,总分为44分,您的得分为44分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酒炙当归的目的是 [1分] A.增强活血功效 B.增强补肾功效 C.增强疏肝功效 D.增强止咳功效 E.增强止呕功效 2. 陈皮的道地产区是 [1分] A.广西 B.河南 C.云南 D.广东 E.四川 3.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1分] A.《开宝本草》 B.《神农本草经》 C.《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

4. 《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数量为 [1分] A.365 B.180 C.730 D.844 E.1892 5. 治疗湿热内蕴病证的药物,具有的性味是 [1分] A.甘寒 B.咸寒 C.辛寒 D.苦寒 E.酸寒 6. 具有敛肺止咳功效的药味是 [1分] A.咸 B.苦 C.甘 D.酸 E.辛 7. 为增强香附的疏肝解郁功效,宜用 [1分] A.酒炙 B.姜炙

C.盐炙 D.醋炙 E.蜜炙 8. 淡味药的作用是 [1分] A.补益 B.燥湿 C.利水渗湿 D.泻下通便 E.发散解表 9. 与瓜蒌相反的药物是 [1分] A.藜芦 B.川乌 C.甘草 D.海藻 E.细辛 10. 入汤剂,需要后下的药物是 [1分] A.枳实 B.灶心土 C.川乌 D.薄荷 E.西洋参

11. 黄连的道地产区是 [1分] A.湖北 B.四川 C.广东 D.河南 E.浙江 12. 三七和茯苓的道地产区是 [1分] A.四川 B.山西 C.云南 D.吉林 E.浙江 13. 入汤剂,宜先煎的药物是 [1分] A.青蒿 B.钩藤 C.大黄 D.龙骨 E.薄荷 14. 明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1分] A.《本草经集注》 B.《神农本草经》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试卷.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试卷 一、选择题(选择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40分) 1、GLP是以下哪条的缩写 A Great Laboratory Practice B Good Laboratory Program C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D Good Monitoring Practice 2、下列哪版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本 A 1953版 B 1963版 C 1973版 D 1985版 3、下列关于中药制剂卫生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口服药品每克或每毫升不得检出大肠杆菌 B 用于创伤、黏膜和腔道的药品不得检出活螨 C 不含生药原粉的口服固体制剂每克含细菌数不得过1000个,霉菌数不得过100个 D 均正确 4、以下丸剂的药物释放速度快慢排列正确的是 A 水丸>蜜丸>糊丸>蜡丸 B 蜜丸>水丸>糊丸>蜡丸 C 糊丸>蜡丸>蜜丸>水丸 D 水丸>蜜丸>蜡丸>糊丸 5、下列不属于物理灭菌法的是 A 干热空气灭菌法 B 热压灭菌法 C 紫外线灭菌法D气体灭菌法 6、药酒的制备方法是 A 冷浸法 B 热浸法 C 渗漉法 D 均是 7、以下哪种注射液不宜采用混悬液的形式 A 皮内 B 肌肉 C 静脉内 D 皮下 8、下列有关注射剂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注射剂均为澄明液体,必须热压灭菌B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C适用于不能口服药物的病人D疗效确切可靠,起效迅速 9、下列关于注射用水的叙述哪条是错误的 A为纯水经蒸馏所得的水B为pH值5.0-7.0,且不含热原的重蒸馏水 C为经过灭菌处理的蒸馏水D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无味 10、为了增加混悬液的动力稳定性,在中药药剂学中可采取的措施是

广州中医药大学考研初试中药学题库

《中药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每小题1分。) 1.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 A. 《证类本草》 B. 《新修本草》 C. 《本草拾遗》 D. 《本草纲目》 E. 《本草经集注》 2.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 A. 《证类本草》 B. 《唐本草》 C. 《本草求真》 D. 《本草拾遗》 E. 《滇南本草》 3. 辛味的作用是: A. 补益、收敛、固涩 B. 泻下、软坚 C. 发散、行气血 D. 燥湿、利湿 E.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4. 苦味药的作用是: A. 行气、行血 B. 燥湿、利湿 C. 燥湿、健脾 D. 渗湿、利尿 E. 燥湿、降泄、通泄、清泄 5. 咸味药的作用是: A. 收敛固涩、补肾 B. 泻下、利尿 C. 软坚散结、泻下 D. 软坚、利水 E. 缓急止痛、行血 6.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是: A. 药物的性味 B. 药物的质地 C. 药物的成熟程度 D. 炮制和配伍 E. 服法和煎法 7. 用咸味药治瘰疬、痰火结核、瘿瘤等证,是取其: A. 泻下之功 B. 软坚散结之功 C. 宣泄之功 D. 发散之功 E. 补益之功 8. 用苦味药治热结便秘, 是取其: A. 宣泄之功 B. 燥湿之功 C. 坚阴之功 D. 通泄之功 E. 行气之功 9. 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宣肺平喘的药物是: A. 麻黄 B. 桂枝 C. 紫苏 D. 生姜 E. 荆芥 10. 既能发汗解肌,又能温通经脉的药物是: A. 麻黄 B. 紫苏 C. 桂枝 D. 羌活 E. 防风 11. 既能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又能止血的药物是: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第四届全国淋巴增生性疾病病理研讨会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淋巴瘤病理诊断新进展”学习班日程 2018年5月12日(周六) 08:00–08:30 开幕式(主持:李小秋) 领导致辞:王华庆、刘卫平、朱雄增、王坚 08:30–09:15 Elias Campo (主持:刘卫平) Pathology of the indolent B-cell lymphomas (惰性B细胞淋巴瘤病理学) 09:15–10:00 John K.C. Chan (主持:刘艳辉) Acute and chronic EBV syndromes (急性及慢性EB病毒感染综合征) 10:00–10:15 茶歇 10:15–11:00 Andreas Rosenwald (主持:高子芬) Aggressive B-cell lymphomas: WHO classification, genet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WHO分类、遗传学及临床应用) 11:00–11:45 Ken H. Young (主持:王晋芬) Castleman disease and lymph node disease mimics: Diagnosis, molecular advance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Castleman病及类似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分子进展及临床处理)11:45–12:30 Elias Campo (主持:汝昆) Molecular diagnosis in lymphoma: Why, when and how to apply? (如何做好淋巴瘤分子诊断?) 12:30–14:00 午休 14:00–15:00 Wah Cheuk (主持:王哲) T and NK cell lymphoma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胃肠道T细胞及NK细胞淋巴瘤) 15:00–15:45 John K.C. Chan (主持:陈刚)

精深中医药大学 药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效学: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 药效学。 3、药动学: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及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 律等,称为药物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1、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患者不利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 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称为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2、药物的不良反应: 副作用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反应。 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服用巴比妥类引起的“宿醉现象” 继发反应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继发的葡萄球菌性肠炎 特异质反应①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的人对骨骼肌松驰药司可林特别敏感。 ②先天性G6-PD缺乏者服用磺胺及伯氨喹啉后可发生溶血。 致畸反应

药物依赖性①躯体性:指使用麻醉药品如吗啡后,产生欣快感,停药后出现严重戒断症 状(生理功能紊乱)。 ②精神性:由于停药引起的主观上不适的感觉,精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 3、药物剂量: 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2)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剂量与极量之间,临床使用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 4、量效曲线特征性变量: (1)强度(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 (2)效能: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强度高,用量小;效能大,疗效好。 5、质反应量效曲线: 治疗指数: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 LD ED ,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间距离越大,越安全。 6、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生理效应的条件: (1)亲和力(亲合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是效价强度的决定因素。 ﹡(2)在活性(效应力):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进一步引起生物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最大 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 第三章药物的体变化——药动学 1、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是什么? ①膜面积和膜两侧的浓度差:越大,越易扩散 ②脂溶性大,易扩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七年制中药专业(90)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前言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集、采收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仅作参考。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本课程学时总体安排 本学科的教学时数为80学时,标本实验教学为10学时。共90学时。 3.对本课程授课要求 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辩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的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明确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