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医中国医学史教学纲要_考试复习精简版

广中医中国医学史教学纲要_考试复习精简版
广中医中国医学史教学纲要_考试复习精简版

中国医学史重点

导引: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

针: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

砭石:来自东方(山东),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

灸:从“火”,与火有关。即以“火”(温热)治病。

外治法:外用一些植物、泥土或液体外敷或用手按压。

据人体不同部位划分如:疾首、疾目、疾腹、疾齿。

少数以疾病特征描述疾病,如:龋、蛊、疾年、雨疾等。

《诗经》:最早旁涉药物。《周易》:最早记载阴阳。《山海经》:涉猎药物最多,堪称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

《周礼》

1、医学分科。食医(2):营养医生,主管王室饮食宫。疾医(8):内科医生。疡医(8):外伤科医生,专治肿疡、溃

疡、金创骨折、兽医(4)

2、医事制度

⑴设医师之职官,总管医药行政。医师为众医之长,下设士、府、史、徒等职。周代宫廷设立的医政组织,是目

前所知我国最早建立的医事管理组织。

⑵医生考核俸禄制度:分为五级次,按级别享受其相应的待遇。“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⑶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制度

酒: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后世尊称酒为“百药之长”。汤液:商代伊尹创制。

马王堆汉墓医书十一种: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外科病比重最大。《导引图》:我国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

成书战国-秦汉,托名黄帝作,实非一时一人之手笔。既重视整体观,又重视辩证论治,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包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乃平素所讲学问,偏重于医学理论,灵枢乃神灵之枢要,偏重于针灸。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

《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

⑴注重整体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

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并非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对事物作出辩证分析的一对符号和特定的名词术语。

⑶重视脏腑经络。详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学理、病理变化,这是中医进行辩证和诊断治疗的基

础与依据。还提倡进行人体解剖。

⑷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⑸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二、《难经》

继《内经》之后又一部中医古典著作。成书于东汉,全书以问难答疑形式编撰而成。难,问难之意,共问八十一难。

突出成就:脉学——独取寸口,奇经八脉、三焦、命门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承袭。

三、《神农本草经》:

作者:托名神农,实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年代:东汉。原著于唐代已佚,现流传本子为后世辑佚本。

⑴收录药物365种。⑵据药物性能、功效分上、中、下品。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⑶概括记述了君、臣、

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⑷注明药物产地、采集时间、加工炮制方法。集东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四、《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名机,南郡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东汉著名医学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成《伤寒杂病论》,确立辩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2、《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

⑴确立辩证论治原则,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外感病) 以六经传变形式说明外

感热病复杂病理变化。《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等科)。

⑵对方剂学作出贡献。载方269首,收药物214种,“方书之祖”,创造多种剂型,运用八种治疗方法

⑶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医家均重视对其研究,至今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著名医家

一、扁鹊: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国太子尸厥起死回生(休克)。

二、淳于意: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三、涪翁:东汉四川涪水附近一位民间医生,精通针灸学、脉学,医术传弟子郭玉。

四、华佗: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晋·王叔和撰《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成就:

1、确立“寸口脉法”,提出两手寸、关、尺三部脉位对应所属脏腑的脉学理论。

2、归纳脉象24种,规范脉象名称,记述脉象形态。

3、阐述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把脉与证统一起来。

晋·王叔和,整理、注解《伤寒杂病论》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共厘定穴位349个。

《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著。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七类。

《雷公炮炙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

《肘后方》晋·葛洪著。天花和沙虱的描述是全世界最早的。“以毒攻毒”防治疾病。如狂犬病。

《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现存最早的《素问》注本。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

《注黄帝素问》:唐·王冰,影响最大的《素问》注本。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医学名著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我国第一部论述病因证候学专著。

《千金方》唐·孙思邈著。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创造我国初具规模的老年医学体系。

《外台秘要》唐朝·王焘著。

《四部医典》西藏宇妥·元旦贡布著,最重要的藏医著作。《月王药诊》最早的藏医著作

药物学《新修本草》唐·苏敬等人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

临证医学

儿科:《颅囟经》:现存最早儿科专著,记载用烙脐法治疗脐风。

骨伤科:《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提出骨折复位固定的“动静结合”原则。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

宋金元医学

太常寺:太医署—太医局(管医学教育)。建立校正医书局:出版历代重要医籍。国家药局:尚药局(宋)最高药政机关《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我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个人医药著作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简称<证类本草>)

《本草衍义》—宋寇宗奭撰。

《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临症各科的突出成就

《察病指南》—宋施发撰,创制33种脉象图,为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撰,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舌诊专著。

《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创制药方十首,治肺痨专书。

《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撰,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脱位。

《十产论》—宋杨子建撰,转胎手法是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著。《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著。《幼幼新书》——宋·刘昉著。

针灸学

王惟一,北宋翰林医官尚药奉御《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铜人两具。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著,明确提出“同身寸”法。

《洗冤集录》——宋·宋慈著,法医学专著

养生——宋?陈直《养老奉亲书》

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字守真,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

方》,倡导“火热论”,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临证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2、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金代著名医学家。著《儒门事亲》,倡导“攻邪论”,反对囿于“局方”,

滥用温燥,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故世称之为“攻下派”。

3、李杲——号东垣老人,河北真定人,金代著名医学家,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创立脾胃学说,主张“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上善用甘温补脾之法,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4、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医学家,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倡导“相火论”,主张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临证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明代医学(公元1368-1840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成就:

①.总结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载药1800多种,附药图1000余幅,附方1万首。

②.纠正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

③.提出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从低等到高等,从无机到有机,从贱到共16部。

④.系统记述各种药物知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

⑤.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

⑥.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

⑦.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普济方》—明·朱橚等。最大的一部方书。

吴有性著《温疫论》,成就:

1、明确温疫的病因───戾气论(疫病由“戾气”引起,而“戾气”是物质性东西)

2、阐明戾气的传染途径和发病部位可以通过口鼻侵犯人体。

人痘接种术,最迟在16世纪或更早发明的一种预防天花方法,有痘衣法和鼻苗法。

明代温补派:

薛已——明代,著《内科摘要》,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著,提倡温补脾肾学说。

张介宾—明代,著《景岳全书》,学术上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温补肾阴肾阳,创立许多补肾方剂,如左归丸、右归丸。

赵献可—明代,著《医贯》,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综合性医著:《明医杂著》—明·王伦著,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著。

《解围元薮》—明·沈之问著,我国现存最早的麻风病专书。

《霉疮秘录》—明·陈司成撰,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

《疡医证治准绳》王肯堂著。其中气管吻合术、耳廓外伤整形术为中医外科史上的最早记载。

《幼科发挥》明代万全(号密斋)《万密斋医书十种》。

《审视瑶函》明代傅仁宇,字允科,有《眼科大全》之称。

《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

《养生四要》万全。寡欲、慎动、法时、却疾

清代的医学

《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著。

《本草备要》汪昂。《医方集解》——清·汪昂著。

《本草从新》吴仪洛。太子参、西洋参、冬虫夏草为本书首载

温病四大家

叶天士——名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著《温热论》。

成就:⑴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⑵提出温病发展四个阶段。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

中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⑶叙述温病辨舌验齿的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长洲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著《湿热条辨》,是治疗湿热(温)病的专门文献。认为湿热病变中心在脾胃,湿邪内蕴,复感外邪,而致的一种外感热病。分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三个类型,并对湿热化营入血、湿浊蒙蔽心包提出具体诊治方药。

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著《温病条辨》,①创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说明温病自上而下的传变规律;②提出九种温病,使温病学说的范围得以确定;③总结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及危重阶段的药物使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王士雄—字孟英,浙江钱塘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著《温热经纬》、《霍乱论》,集温病名家著述之大成,推广普及了温病学说;重视对伏气温病的辨治;蚕矢汤为治疗霍乱名方。

临证医学《内科》

徐大椿——清·《医贯砭》

陈修园——清·《景岳新方砭》、《医学三字经》。

何梦瑶——清·《医砭》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著,通过实地考察绘制脏腑图,纠正中医对脏腑形态认识错误。创补阳还五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著。

《幼幼集成》清·陈复正(岭南医家)著。

《重楼玉钥》清·郑梅涧著,喉科名著。

《寿世青编》——尤乘

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丛书:清·吴谦等编著《医宗金鉴》、《徐灵胎医书八种》等。

《吴医汇讲》清·最早的中医杂志。

丹波元胤—清·日本医家,著《中国医籍考》。

广州博济医院(在华历时最久)

唐宗海:中西汇通第一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所著医书五部,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朱沛文:著《华洋脏象约篡》,主张中西汇通“通其可通,存其互异”。

金韵梅:第一个留美的中国女学生。

民国时期的医学

1924年卢乃潼创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地址:现广东省中医院)。

恽铁樵:著《群经见智录》等,统名《药庵医学丛书》。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时逸人:《中国妇科病学》。

中华医学会,1915年成立,是我国历史最就,延续至今的全国性西医学术团体。现在最大。

1929年(民国18年)2月,通过余云岫《废止旧医案》。3月17日定为国医节(中医团结斗争纪念日),于1931年南京设立中央国医馆。

中医四大经典之《温病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 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 D.阳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 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 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 伤 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 火 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 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30.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有传染性B.发病的缓急C.传变的快慢

中国医学史 参考试题三 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三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翰林医官院 2、六气致病说 3、导引 4、《治百病方》 5、广惠司 6、鬼注、尸注 7、医案 8、郭守敬 9、翰林医官院10、医师 二、填空 1、宋代设置的保健慈善机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甲骨文中记载的“鬯其酒” 是目前所知关于____的最早记载。 3、“三品分类法”中上品为____药、中品能____、下品专属____药。 4、“五运六气”中五运指____、____、____、____、____,六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____时代。 6、____所著的《本草蒙筌》是便于诵记的____性本草。 三、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专书是() A.《黄帝内经》B.《肘后救卒方》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 E.《治百病方》 2、世界上最早开办管理药事的药局是在我国的( ) A. 隋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E. 清代 3、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 A.《治百医方》B.《五十二病方》C.《药论》D.《神农本草经》E.以上都不是 4、《素问》最早的注释本是() A.《素问悬解》B.《注黄帝素问》C.《素问训解》D.《黄帝内经太素》 5、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小儿要证直诀》B.《颅囟经》C.《仁斋直指小儿方》D.《幼幼新书》 E.《活幼心书》 6、“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一语见于() A.《尚书》B.《论语》C.《礼记》D.《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E.《汉书?艺文志》 7、我国现存最早医案“诊籍”的作者是() A.华佗B.涪翁C.郭玉D.淳于意E.程高 8、“六气致病说”载于( ) A.《周礼》 B.《礼记》 C.《左传》 D.《周易》 E.《诗经》 9、“掌养万民之疾病”职责的是( ) A. 食医 B. 疾医 C. 疡医 D. 兽医 E. 医师 10、明代地方本草的代表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食疗本草》 C.《食物本草》 D.《本草备要》 E.《滇南本草》 四、多项选择 1、《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是() A. 说明疾病发生 B. 说明疾病传变 C. 说明疾病预后 D. 说明诊断原则 E. 说明脏腑联系 2、西周时期对疾病的认识有了较大进步,有相关记载的早期文化典籍有( ) A.《周礼》 B.《诗经》 C.《山海经》 D.《左传》 E.《尚书》 3、《外台秘要》的文献学价值有()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中医诊断学期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名词解释 1.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突见两颧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生命危在旦夕 2.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湿热熏蒸 3.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寒湿郁阻 4.瘿瘤:颈前颌下喉结的一侧或两侧,结块肿大,或大或小,随吞咽移动——肝气郁结,痰凝血瘀,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5.瘰疬:颈侧颌下肿块累累如串珠——肺肾阴虚,或外感风热时毒,挟痰结于颈部 6.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主湿浊、痰饮——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7.光剥舌(镜面舌):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8.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属实证,多由外感风寒/热、痰湿——肺失清肃 9.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津枯肺损 10.自汗:(清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卫阳虚弱、腠理不固——气虚、阳虚 11.盗汗:睡时汗出,醒则自止,阴虚阳亢、阴不制阳——阴虚、气阴两虚 12.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下午3-5时发热,热势较高,伴腹满、便秘等,属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骨蒸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常伴见颧红,消瘦,盗汗,舌红少苔等,属阴虚火旺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并伴见身重,脘痞,苔腻等症,属湿热蕴结,湿温病 13.完谷不化:大便中夹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 14.癃闭:指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导致以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实——瘀血、结石、湿热;虚——脾气虚、肾阳虚 15.饥不欲食--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16.寸口三部九候: 寸口三部:寸、关、尺 每部三侯:浮、中、沉 寸:浮、中、沉 关:浮、中、沉九候 尺:浮、中、沉 二、问答题 1.试述青、赤、黄、白、黑五色的临床主病? (1)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2)白色:主虚证(气、血)、寒证 (3)黄色:主虚证、湿证 (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2.临床常见的舌色有哪几种?各提示哪些临床意义? (1)淡红舌:淡红舌为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疾病情况下见舌色淡红,为疾病初起,病情轻

决赛《温病学》试题汇编

中医临床学院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竞赛决赛《温病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 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号码填在右边的括号内) 1.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A 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B 以吴有性为代表的温疫学派医家的出现 C 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D 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E 温病病因学说的确立 2.下列哪项不属《难经》所言广义伤寒的病种?() A 温病 B 热病 C 中风 D 湿温 E 暑温 3.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4.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5、温病学说成熟时期是:() A 宋金元时期 B 明清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战国至晋唐时期 E 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6、被誉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 A 王孟英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叶天士 E 薛生白 7、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 《内经》 B 《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 《肘后备急方》 E 《诸病源候论》 8、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A 《温病条辨》 B 《伤寒论》 C《温疫论》 D《内经》 E 《温热论》 9.“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语出哪部经典著作? ( )A《素问》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灵枢》 10.《湿热病篇》的作者是:()A王孟英 B薛生白 C吴鞠通 D吴又可 E叶天士 11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从病名、病机、治法等方面提出温病与伤寒不同的医家() A.王叔和B.刘河间 C.王安道 D.王焘E.孙思邈 12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是: ( ) A .叶桂 B .刘完素 C .吴瑭 D .薛雪 E .吴又可 13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吴瑭的代表作是: ( ) A.《温热论》 B.《湿热条辨》 C.《诸病源候论》 D.《温疫论》 E.《温病条辨》 14.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路上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的医家是:()

《中国医学史》试题

《中国医学史》试题 学号:姓名:座号:系别:年级:专业: 总分合计人:复核人:一、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 (类型说明: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每小题1 分,共 40 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火”在医学卫生保健中的意义 A.御寒 B.防兽C.熟食D.冶炼 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早期医学中的专职人员 A.史 B.府C.医士 D.医师3.《周礼·天官》中记载的“十全为上”是指 A.最高的俸禄 B.完整的病例 C.最好的医生D.最好的成绩 4.关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育卫生记载,见于 A.《山海经》 B.《内经》 C.《礼记》D.《左传》 5.《黄帝内经》共有 A.18卷 B.28卷C.9卷 D.10卷 6.中医学基础理论初步确立的标志,是哪部著作的问世 A.《五十二病方》B.《治百病方》C.《黄帝内经》D.《诸病源侯论》 7.将中医学称为“仁术”的观点,来自于 A.阴阳学说B.儒家学说C.道教学说D.墨家学说 8.“方书之祖”是指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治百病方》D.《神农本草经》9.《金匮要略》对证候的分类,是按照 A.所属脏腑B.所属经络C.所属系统D.所属病因 10.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的妇科医生是 A.张仲景 B.秦越人 C.华佗D.淳于意 11.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颅囟经》B.《幼幼集》 C.《育婴秘诀》D.《保婴撮要》 1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著作是 A.《周易参同契》 B.《合丹法式》 C.《太清诸丹集要》 D.《抱朴子》 13.唐代医学教育机构

国医通17-18中医必修(温病学)题库最全最新

1、“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的主症是B身痛呕逆。 2、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B藿朴夏苓汤。 3、在三仁汤中,杏仁、白蔻仁、生薏仁的作用是C宣上、畅中、渗下 4、白虎汤证与小陷胸加枳实汤证均见口渴,二者的区别在于C饮水解渴与否 5、“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其证候类型属于B湿热并重 6、温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苔薄黄,脉数,治宜A栀子豉汤加味 7、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苔黄燥,为B 足阳明(胃)病变 8、按叶天士所说,温热病表证初起治疗应当用C辛凉轻剂 9、下列非祛湿清热法主要作用的是A轻清宣气 10、小儿暑痫的治疗宜选用A清营汤 11、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治宜B分消走泄 12、用通下法治疗湿热病阳明里结之证时,停止用药的指征是B大便硬 13、下列哪项热型不出现于气分阶段C身热夜甚 14、温病症见身热口渴,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E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15、温病治疗中“分消走泄”法属于C和解表里法 16、祛湿清热法没有下列哪项明显作用D清心开窍 17、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A四时主气 18、属伏气温病的病种是B春温 19、温热病气分证后期肺胃津伤的治法是C甘寒法 20、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的舌象是C舌红赤而苔黄燥 21、真阴耗损又兼“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治疗宜选用C救逆汤 22、温病熄风法的作用是A.肝泄热,滋养肝肾 23、神倦肢厥,手指蠕动,舌干绛而萎,脉虚弱,为B虚风内动 24、下列哪项不属温病泄卫透表法A透热转气 25、温病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的舌态是D舌斜舌 26、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唇燥,头痛,27、苔薄白,舌边尖红等。治宜D桑菊饮 28、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有B春温 29、下列哪项属于湿热病的转归B从阳化热从阴化寒湿热胶结可稽留中焦或逐渐转入下焦 30、白虎加苍术汤证的证候类型属于A胃热夹脾湿 31、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C 32、叶天士列举的治疗湿热病邪留三焦的代表药物是C气营 33、三才汤的主治证是B暑温日久,寝卧不安,不思饮食,元气阴液两伤者。 34、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 E藿朴夏苓汤 35、舌绛不鲜,干枯而痿的舌象可见于B邪热久留,肾阴欲竭 36、湿热病治疗中的“通阳”是指B宣畅气机,分销走泄而利小便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范文

1.女,32岁,3天前出现呕吐清水,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畏寒肢冷,舌淡,苔少,脉沉细。宜诊断为 A.寒饮停胃证 B.胃阳虚证 C.胃气虚证 D.寒滞胃肠证 E.胃阴虚证 答案:1.B 2.女,40岁。失眠3年余,面唇淡白无华;入睡困难,多梦健忘,心烦心悸,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临床辨证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心血虚证 D.肝血虚证 E.胆郁痰扰 答案:2.C 3.女,52岁。心悸胸闷已2年。近日心悸加剧,且胸部闷痛,入夜加重,伴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迟。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心脉痹阻证 D.气虚血痰证 E.心血虚证 答案:3.B 4.男,22岁。心烦失眠1周,近因面临分配工作,心情烦躁,近1周入夜难眠,手足心自感发热,入夜咽干欲饮,舌红苔薄而干,脉细数。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肝火上炎证 D.心血虚证 E.心火亢盛证 答案:4.A 5.男,70岁。患有“冠心病”10年。今上午突然心痛剧作,面色青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阳虚证 B.心脉痹阻证 C.心气虚证 D.亡阳证 E.心阳暴脱证 答案:5.E 6.女,60岁。患“高血压”8年余,近来,自感心前区闷痛,时有心悸,短气,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临床辨证是 A.心脉痹阻证 B.痰阻心脉证 C.肝气郁结证 D.血瘀心脉证 E.心气虚证 答案:6.B 7.女,55岁。心悸,胸闷,气短已3年,活动后加剧,面包淡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入夜不能安睡,舌淡苔自,脉弱。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气虚证 D.血虚证 E.心阴虚证 答案:7.A 8.女,50岁。近来因工作劳累过度,时感气短乏力,近日与他人争吵后感到心前区胀痛,且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失眠,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肝气郁结证 C.气滞血瘀证 D.气滞心脉证 E.寒阻心脉证 答案:8.D 专业知识分享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中医外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晋末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着是 () A.《肘后备急方》 B.《刘涓子鬼遗方》 C.《金匮要略》D.《内经》 E.《诸病源候论》 2.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统称为 () A.疳 B.疹 C.疮 D.痘 E.疥 3.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属于 () A.热肿 B.风肿 C.湿肿 D.气肿 E.痰肿 4.手术法中的切开法适用于 () A.外疡的阴证 B.外疡的阳证 C.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 D.疡脓未成者 E.以上均不对 5.阳证疮疡可 () A.玉露膏 B.风油膏 C.冲和膏 D.生肌玉红膏 E.生肌白玉膏6.疮疡和营法的活血化瘀代表方为 () A.四物汤 B.桃红四物汤 C.四君子汤 D.二陈汤 E.八珍汤7.三陷证是指 () A.内陷、火陷、虚陷 B.火陷、干陷、虚陷 C.内陷、火陷、干陷D.内陷、干陷、虚陷 E.以上都不对 8.痛与肿结合辨,先肿而后痛者其病 () A.浅在肌肤 B.深在筋骨 C.毒已渐聚 D.毒邪四散 E.以上均不是 9.乳房病检查的最佳时间是 () A.月经后15天 B.月经后3~5天 C.月经后7~10 D.月经前3~5天 E.月经前7~10天 10.乳癖肝郁痰凝证选方宜用 () A.二陈汤 B.二仙汤 C.四物汤 D.逍遥蒌贝散 E.逍遥散11.湿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 () A.旋耳疮 B.脐疮 C.四弯风 D.乳头风 E.肾囊风

中国医学史试题

中国医学史试题 2017年中国医学史汇编试题 第一·二章 选择题 1、下列为人类最初的疾病的是(D) A口腔疾病B创伤性疾病C孕产和小儿疾病D以上都是 2、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B)发明了针灸 A、黄帝 B、伏羲 C、神农 D、炎帝 3、古代导引疗法是在哪种最早的卫生保健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 A、用火 B、居处 C、衣着 D、舞蹈 4、人类最早发现的药物是(A) A、植物药 B、动物药 C、矿物药 D、以上都是 5、据现代对甲骨文的研究得知,殷商时期对人体部位已有基本认识、定位、命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象形字“心”表明当时已经观察到心的形状 B、骨、胫、肘等字说明对骨髓腔和关节的一定认识 C、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命名很多 D、发、髯等字是对人体生理现象和功能观察的结果 6、下列不是以主要症状命名的疾病是(C) A、耳鸣 B、下痢 C、疾言 D、蛊

7、某本历史文化典籍突出反映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如:“服之不狂”、“食之不疽”出自(B) A、《诗经》 B、《山海经》 C、《礼记》 D、《周礼》 8、在婚姻嫁娶方面古人认识到“同姓”近亲结婚对繁衍后代不利,(D)载“礼不娶同姓” A、《周礼》 B、《山海经》 C、《诗经》 D、《礼记》 9、环境与疾病密切相关,下列哪项体现了这一点(C) A、轻水多疽与痤人 B、甘水多尪与伛人 C、重水多尰与躄人 D、苦水多秃与瘿人 10、下列哪项与酒无关(A) A、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 B、大量饮服可产生麻醉 C、秦代以前用来处理尸体 D、“通血脉”、“行药势” 11、中医药起源于(A)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早期 D.封建社会中期期 12、在先秦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功效的是(C) A.《周易》 B.《诗经》 C.《山海经》 D.《周礼》 20、为百药之长的是(C) A.汤 B.药草C酒D米 21、相传创制汤药的是(C) A.扁鹊 B.岐伯 C.伊尹 D.华佗 22、以下哪部医药类书籍不属于夏到春秋时期的医学著作(D) A诗经B山海经C礼记D本草经集著 23、以下不属于夏到春秋时期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是(D) A腹部按摩B火灸C沐浴D跑步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1、提出小儿“稚阴稚阳”理论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 E:《温病条辨》 答案:E 解析:第一单元-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细目二-著名儿科专著,第十部专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2、新生儿体重约为()kg A:1 B:2 C:3 D:4 E:5 答案:C 解析: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细目二-生理常数,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新生儿体重约为3kg。 3、小儿“纯阳之体”的含义是:( ) A:纯阳无阴 B:阳常有余

D:发育迅速 E:阳气充沛 答案:D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一-生理特点,二-“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纯阳,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学说之一。不能将“纯阳”理解成正常小儿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4、小儿易产生感冒、咳喘,原因主要是() A:脾常不足 B:肺脏娇嫩 C:肾常虚 D:稚阳未充 E:稚阴未长 答案:B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三-病理特点,小儿病理特点对临床认识儿科疾病病因、疾病谱、证候变化及预后的意义-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人还是从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2014年中国医学史考试试题(一)

中国医学史考试试题(一) 一、填空题(本大题10小题.每题1.0分,共10.0分。) 第1题唐代编撰颁布了《______》,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正确答案】:答案:《新修本草》 第2题危亦林《______》中论述对颈椎骨折脱位的悬吊复位法,比英国医生达维斯提出的同一治疗方法早______年。 【正确答案】:答案:《世医得效方》590 第3题 ______发明的______,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 【正确答案】:答案:华佗麻沸散 第4题秦简中记载的______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正确答案】:答案:疠迁所 第5题唐代设立______,即是医学教育机构,也是医疗单位。 【正确答案】:答案:太医署 第6题秦国名医医和为晋候诊疾提出了______病因学说。 【正确答案】:答案:六气致病说 第7题《周礼》和《左传》中记载探讨了“______”和“______”的预防疾病的方法。 【正确答案】:答案:藏冰变火 第8题《周礼·天官》记载了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答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第9题《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的医家______所著《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正确答案】:答案:淳于意诊籍 第10题《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著。 【正确答案】:答案:却谷食气 二、B型题(子母单选)(共6小题,共6.0分) 第1题 A.王怀隐B.裴宗元 C.韩祗D.成无己 E.曹宗 《注解伤寒论》的作者为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伤寒微旨论》的作者为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期末中医诊断学高起专word精品

1. (单选题)宋代医家陈无择提出致病三因”学说,将眼病病因归纳为内因、外因和()(本题 10711182358722 3.5 分) 疔A、外伤 厂B、不内外因 厂C遗传 'D、老化 厂E、疠气 标准答案:B 2. (单选题)脱肛,便溏,气短纳少,脘腹坠胀,舌淡苔薄,脉弱,证属(本题 3.5分) 1071119 2358723 B、肾气亏虚 r D、脾不统血 ( A、脾气亏虚 ? r C脾虚下陷 标准答 C 案: 1071120 3. (单选题)以下哪项不是聚星障的眼部体征()(本题3.5分) 2358724 A、抱轮红赤 r D、黑睛病灶呈地图状 r C黑睛病灶呈树枝状 r E、黑睛病灶状如豆腐渣 r B、黑睛表面点状混浊 标准答 E 案: 1071121 2358725 4. (单选题)聚星障眼部外用药常选用()(本题3.5分)丨

A、抗生素滴眼液

B 、 抗病毒滴眼液 C 抗真菌滴眼液 E 、 激素滴眼液 D 、 降眼压滴眼液 标准答案:B (单选题)黄疸,发热,胁痛,苔黄腻,脉弦数,此属(本题3.5分) 大肠湿热 C 脾胃湿热 5. B 、 肝胆湿热 A 、 脾胃湿热 D 、 膀胱湿热 标准答案: 6.(单选题 )气从胃中逆上,出咽喉而发声短频者称 :(本题3.5 1071123 2358727 A 、 呃逆 r D 、 暧气 r B 、 太息 r C 干呕 标准答案: A 7. (单选题 2358728 )胞睑红肿热痛,伴大便干结,多为()(本题3.5 1071124 A 、 外感风热 D 、 心火上炎 E 、 肝胆火炽 C

中医温病学试题与答案

温病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 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4.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B A.广温疫论 B.疫疹–得 C.温疫论 D.伤寒温疫条辨 E.临证指南医案 5.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B 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 E.余师愚 6.对温病的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C A.罗天益 B.王安道 C.刘河间 D.朱肱 E.汪石山 7.温病学说形成的时代为:B A.宋到元代 B.明到清代 C.新中国成立后 D.战国到唐代 E.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8.(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9.提出”疠气”病因学说的明代医家是: B A.汪石山 B.吴又可 C.李时珍 D.李中梓 E.王肯堂 10.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郭雍 C.刘河间 D.朱肱 E.罗天益 11.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C A.温热论 B.温热经伟 C.温疫论 D.湿热病篇 E.肘后备急方 12.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 A.湿热病篇 B.温热论 C.温病条辨 D.温热经伟 E.温疫论 13.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刘河间 D.朱肱 E.王安道 14.被誊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B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吴又可 E.薛生白 15.金元时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观点,组创新方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刘河间 C.张从正 D.李东垣 E.朱丹溪 16.在热病治疗上,首先提出以客寒凉清热为主的医家是:B A.朱肱 B.刘河间 C.汪石山 D.吴又可 E.王安道 17..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 A.温病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 B.古方今病不相能 C.立新论、创新法 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E.灵活运用经方 18..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C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1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20.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 E A.唐代 B.宗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21.(广温疫论)一书的作者是:C A.余霖 B.扬栗山 C.戴天章 D.吴有性 E.俞根初 22.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中国医学史试题

《中国医学史》试题“方书之祖”是指8.《神..《治百病方》D.《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 A 农本草经》 姓名:座号:学号: 《金匮要略》对证候的分类,是按照 9.专业:系别:年级:.所属系统D.所属病因 A.所属脏腑B.所属经络C 是 D A.《颅囟经》B.复核人:总分合计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着作是12

一、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得分评卷人抱《..《太 清诸丹集要》 D.《周易参同契》 B.《合丹法式》 C A(类型说明:在每小 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朴子》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 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唐代医学教育机构13.)共 40 分上涂黑。 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每小题1 分,.太医署.御药院.太医院 C.提举 司 D AB 下列哪项不属于“火”在医学卫生保健中的意义1.针灸学理 论体系形成于14..冶炼C.熟食D A.御寒 B.防兽.明清C.金元D A.晋 唐 B.隋唐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早期医学中的专职人员2. 15.现存第一 部骨伤科专着是.医士 D.医师 A.史 B.府C《备急千金要方》《肘后救卒方》C. A.《刘涓子鬼遗方》 B. 3.《周礼·天官》中记载的“十全为上” 是指 D.《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最好的成.最好的医生D.最高的俸禄 A B.完 整的病例 C .《刘涓子鬼遗方》有内治、外治处方16 绩 145余个140余个 D.余 个 A.130 B.135余个 C..关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育卫生记载,见于4 《小儿药证直诀》的作者是17.《左传》.《礼记》 D. A.《山 海经》 B.《内经》 C .陈修园C.陈自明D A.陈藏器B.钱乙《黄帝内经》共有5. 18.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总结的辨证方法是 10卷 DC.9卷. B A.18卷.28卷.颅囟辨证方.小儿六腑辨证方法C A.小儿五脏辨证方法B , 是哪部着作的问世6.中医学基础理论初步确立的标志.指纹辨证方法法D《诸病..《黄帝内经》DB A.《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C 19.《内外伤辩惑论》 一书是哪位医家的代表着作源侯论》 D.张元素.李杲 A B.朱震亨 C.钱 乙来自于7.将中医学称为“仁术”的观点, ,当为良医”,出自于“不为良 相20..墨家学说.儒家学说BC.道教学说D.阴阳学说 A .陈修园D.沈 括 C.范仲淹 B.苏东坡 A. 21.《金匮要略方论》是由谁编辑整理的 34.明清时期骨伤科诊断方面的重大 进步 A.触摸辨别诊断法 B.局部血肿诊断法C.肢体功能诊断法C A.翰林学 士王诛B.王叔和.朱肱D.成无己D22.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 解的医家是.创立功能检查法 35.“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是谁提出的C.纪天锡D.成无己 A.庞安时B.王叔和 A.王清任 B.陈复正23.正骨金镞科在哪个时代独立 成科 C.薛铠D.张景岳 36.“医史研究会”是何人创办 A.元代B.宋代C.清代D.唐代 A.王 吉民B.丁甘仁C.陈邦贤D.张锡纯 24.骨科“六出臼,四折骨”的归类,出 自于医家 37.近代中医院校毕业生任病房住院医师查房制度最早实施于 C.危亦林D.何 若愚 A.窦默 B.王执中 A.北京中医院 B.华隆中医院25.我国医学教 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是 C.上海中医院D.广州中医院 C.绘《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上A.针灸铜人的创制 B.38.制明堂图 D.绘 制腧穴图《中西汇通医书五种》的作者是 A.张伯龙 B.张锡纯 C.唐宗海.26具有完备的解剖全图、系统分图、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汇总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笔记)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一一《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一一《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一一《湿热病篇》 5.吴鞠通一一《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一一《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一一《伤寒温疫条辨》;余霖一一《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一一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 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3■病程发展有一定规律性(①由表入里②由浅入深③由轻转重④由实转虚⑤由功能失常转为实质损伤)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起病急,传遍快②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③易化燥伤阴④易内陷生变)(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智昏迷,手足抽搐等。其中斑疹、出血是热陷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神智昏迷是热邪内闭心包的结果,手足抽搐是热陷肝经而热盛动风的表现) 第三节温病的范围及命名 一、温病的命名 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发生于春季的春温;发生于冬季的冬温

中医类专业本科中医诊断学期末考试试卷

中医类专业本科中医诊断学期末考试试卷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责任校对: 专业年级班 学号姓名 云南中医学院 中医类专业本科《中医诊断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A 型题(在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后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相似之处是哪项 A.以常衡变 B.诊法合参 C.整体审察 D.见微知着 E.司外揣内 2.假神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 A.气血不足,精神亏损 B.机体阴阳严重失调 C.脏腑虚衰,功能低下 D.精气衰竭,虚阳外越 E.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3.在《灵枢·五色》中,“庭”是指 A.前额 B.眉间 C.鼻 D.颊侧 E.耳门 4.鼻端色青,多属 A.气血亏虚 B.肺脾蕴热 C.阴寒腹痛 D.胃气已衰 E.肾虚水停 5.舌绛紫干枯少津,可见于 A.热毒炽盛 B.肝火上炎 C.风热犯肺 D.气不摄血 E.寒凝血瘀 6.红瘦舌,黑干苔,最不见于 A.阴虚证 B.阴虚火旺 C.津枯血燥 D.胃肠热结 E.阳虚寒盛 7.气从胃中逆上,出咽喉而发声短频者称 A.呃逆 B.太息 C.干呕 D.嗳气 E.恶心 8.下列主诉,哪项最正确 A.诊为肝癌而来就诊 B.发热.咳嗽.吐痰 C.患痢疾三个月 D.胁胀.肝肿大一周 E.头晕一周,加重半天 9.时感肌肤麻木的原因,下列哪项最为常见

A.肾精不足 B.肝阴亏虚 C.风痰阻络 D.风寒入络 E.血虚失养 10.胃气衰败的脉象特征最可能的是 A.弦而软 B.弦而硬 C.弦而缓 D.弦而数 E.弦而滑 11.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者为 A.心气亏虚 B.心阳不足 C.痘疹将发 D.心肺气绝 E.宗气不守 12.最能辨别虚实真假的是 A.脉沉取之有力无力 B.舌质的苍老与嫩胖 C.病程的新久或长短 D.整个体质的壮和弱 E.二便的通利和闭涩 13.原高热烦渴,脉洪大,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肢厥,属 A.真热假寒 B.真寒假热 C.热证转寒 D.真实假虚 E.真虚假实 14.伤风证最常见的表现是 A.咳嗽,喉痒,鼻塞 B.恶风,微热,汗出 C.突起水肿,少尿 D.皮肤瘙痒,出风疹 E.眩晕,麻木,振颤 15.下列哪项常不是形成气虚证的原因: A.久病重病 B.劳累过度 C.年老体弱 D.情志过极 E.先天不足 16.下列哪项不是脾阳虚证的特征表现 A.浮肿少尿 B.带下清稀 C.形寒肢冷 D.月经淋漓 E.久泄不止 17.脘腹冷痛,痛势暴急,口吐清水,面青肢冷,苔白滑,脉沉紧,应诊断为 A.胃阳亏虚证 B.寒饮停胃证 C.胃气亏虚证 D.食滞胃肠证 E.寒滞胃肠证 18.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下述哪项最有意义 A.少腹硬满或不满 B.口渴引饮或不渴 C.小便自利或不利 D.神志不清或神清 E.脉象浮数或沉结 19.十二经脉病证一般不包括下列哪项 A.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 B.经络所属脏腑的症状 C.多经合病的症状 D.另条经络所见的症状 E.与相表里经络的症状 20.住院病历的“首次病程记录”完成时间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