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佛学与阳明心学的关系

禅宗佛学与阳明心学的关系
禅宗佛学与阳明心学的关系

禅宗佛学与阳明心学的关系

(再次修订版)

惠能大师(638年-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六祖慧能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自幼砍柴为生,终生不识一字,不会写字。他的唯一著作《六祖坛经》是门人弟子对他生前言论的记录。但是在中国人所有的佛教著作里面,只有六祖惠能的《坛经》被尊称为“经”,其他人的著作只能叫做“论”,可见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圆寂于公元713年夏天,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他的尸体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抗日时期日本军人进驻到南华寺,不相信他的神奇,将六祖的尸身从后面剖开一处,发现五脏六腑都完好无损,才相信佛法无边,将身体重新安好,顶礼而退。现在六祖肉身完好的放在广东历史博物馆。

何为六祖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附解: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碍、有尘埃,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上所有着相皆为虚妄。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我所属。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是教人没有执著。

~~~~~~~~~~~~~~~~~~~~~~~~~~~~~~~~~~~~~~~~~~~~~~~~~~~~~~~~~~~~~~~~~~~~~~~~~

王阳明(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中国浙江余姚人。集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于一身,是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杰出的儒家心学大师。杰出的儒家大将。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家、佛家、道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九渊,而形成为风靡时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对我国明、清以至近现代的儒学有较大影响,且波及日本、朝鲜等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龙场悟道

仗义执言得罪了太监刘瑾的王阳明,被廷杖下狱而大难不死,最终被剥夺官职,贬谪到遥远的贵州龙场。出狱之后的王阳明,在去往龙场的途中,为摆脱了锦衣卫的追杀,躲进一家禅院(寺院)。几次逃脱死亡之后,王阳明前往龙场就职。而当时的龙场,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死地。然而,王阳明却在这样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中,他日夜默坐,动心忍性,思考圣人处此将何所为。就在龙场的一个普通的夜晚,禅定后的王阳明忽然大悟,顿感人生,了悟生死,“不觉呼跃,从者皆惊”。他突然找到了苦苦追寻二十多年的圣人之道,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并从此开始创立了与程朱学说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心学”一派,他的思想光芒也从此穿越千古。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阳明心学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可以使现代人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大加强,使自我修养的过程大大缩短,使现代人在“知行合一”中得到解脱、安慰和智慧。对当下迷惘的年轻人尤其适用。阳明心学的精髓即为四句教。是王阳明用来表述自己思想精华的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

明万历二十年(1592),周汝登在南京的讲学会上提出四句教来讨论。许孚远写了一篇《九谛》,主张性体至善无恶,反对以无善无恶为宗。周汝登写《九解》,发挥了四无说。明末顾宪成直接反对王守仁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他说以心之体无善无恶,合下便成一个空。空则一切解脱,无复挂碍,何善非恶?近代大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王守仁的说法是模仿佛家的禅宗思想。

是啊,若是近代的封建帝王们能按照“阳明心学”(就是王阳明先生根据佛家思想,按照儒家理论创立的儒家心学派)来治理国家,也许就有救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因为,阳明先生在担任地方父母官时,用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理论来处理政务时,使得一方百姓民风淳朴,安居乐业,受到百姓们的拥戴。用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理论来实践和创立他的军队,阳明军队被当时人称“阳明神军”,其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是啊,这一切只有将佛儒的思想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如,阳明心学),才能创造出人间奇迹来。正如,伟人毛泽东主席在武汉有一次问周总理:“为什么你办事总是那么圆满?别人办不成的事你总办的成?你有何招法?”,周总理回答道:“主席,我除了马列,还有佛法”。

题外话:

王阳明的心学,恢复了早期儒学阳刚雄健的人生姿态,恢复了儒学:“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的刚阳之气。确实无他这般人。师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论;师心--禅明自己的心本性,王阳明发扬光大了陆九渊“心即理”之说,而震动天下。成为唯一与儒家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家心学派,这对中国当时以及后世之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及哲学史上书下了浓墨一笔。

自从宋朝的程朱理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奴役教育开始以来到解放前的旧中国,中国的理学儒术,就是对中华民族意志的摧残,尤其是对女性的摧残,就是一部血泪史。由于不平等的“男尊女卑”理教,使得从母亲到女儿,她们无不挣扎在无边的苦海之中,一部部辛酸的血泪史无处申诉,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听,这种无法形容的痛哭,现代人是无法了解的。从宋朝以来的“一家独秀”的奴才儒术,使得中华男儿没有了刚阳之气,变成了一群点头哈腰的奴才小人(正如,许寿棠所说: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民气益衰,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视清末或且加甚),但摧残起女性来却有着独到的男子汉大丈夫气概。新时代的男儿们请理解现在的有些女性会如此的反目或不近人情。是因为,在过去的“男尊女卑”不平等的儒术枷锁下,使得她们的前世遭受的苦难太多太多。。。。。。听到和看到历史记载的那些心酸的事,不禁潸然泪下——在旧中国做女人太心酸、太可怜、太苦了。

从纪录片《中华汉字五千年》的第七集上半部细心观看便能看出,儒生们为了保持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关闭自封、不求上进、拒绝外来文化,才使得中国近代封建社会混沌不前,落后挨打。新时代的中华儿女们应认识到“一家独秀”的理学儒术乃祸国殃民之法,“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才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从近代历史上看,这次近代西方对中国的入侵与瓜分,绝不能等同于元蒙和满清对华夏中原的入侵和统治,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与不同。元蒙和满清对华夏中原的入侵和统治是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入侵和统治,在当时,元蒙和满清的游牧文化无论在科技水平和文化文明程度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原的农耕文化,再加上当时是冷兵器时代。所以,元蒙和满清不可能长期统治整个中国,甚至有被先进的农耕文化同化的可能(对满清的同化就是很好的证明)。而这次,近代的西方列强,是带着坚船利炮和先进的科技与文化来入侵中国。在近代的旧中国,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腐败无能、衰败没落的封建政府只好赔款割地,签订一系列不平等之条约,白花花的数亿万两白银被刮去,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割去。由于外来的入侵,中国已沦为极度贫穷、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成混乱的贫民窟状态,西方列强已经划分好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已成定局,中华民族将会有着美洲印第安人一样的悲惨结局,此时此刻已为时不远。正如,《国歌》里所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幸好有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后来,又幸好有了伟人毛泽东主席领导的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挽救了中国被瓜分的可能。

注:可以在比特精灵(BitSpirit)的种子市场中搜寻到BT种子文件:动画片《中华上下五千年》[宽屏珍藏版][RMVB][4.91G] ,在这个里面就有纪录片《中华汉字五千年》。

学习阳明心学个人心得收获

学习阳明心学个人心得收获 一、良知的力量-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 任何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盗贼、匪寇,内心也有“良知”。人生在世,应该不断地发现良知,实践良知。 世界纷繁芜杂,诱惑众多,在生命过程中,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见识了太多人性中赤裸裸的“恶”,如果没有一颗良知之心,是极容易堕落的。在利益与诱惑面前,我也曾动摇过、纠结过。通过学习阳明心学,使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然后自己所期望的那些美好都会向自己飞奔而来。 二、专注的力量-如何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阳明心学,顾名思义,一门修炼自己强大内心的学问。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之所以在困难面前游刃有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关键在于他在面对各种难题时,首先做到“心静”。心静了,做事情时全神贯注,内心的潜力便会被激发出来,外界的环境便无法影响他,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我在年轻时,经常处于一种浮躁、茫然的状态,做事情时经常感觉心烦意乱,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找到

自己的问题所在:心不静,心境自然不会摆脱各种偏颇情绪的干扰,做事情不专注,自然导致效率低下。现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及时提醒自己静下心来。当心灵清澈、明净,不受任何现象拖滞时,反而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各种看似棘手的问题。 三、信念的力量-如何克服畏难情绪。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事情,务必要有一个必定成功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纷至沓来,成为横亘在我与目标之间的拦路虎。人生是一场考验勇气与毅力的竞赛,在这过程中,如何克服畏难情绪,知难而进?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相信:坚定的信念是克服畏难情绪的良方。因为我充分意识到:我们做任何事,如果信念不坚定,内心的力量会匮乏,便无法做到全力以赴,事情自然不会成功。 四、行动的力量-如何立足于行,在事上磨炼自己。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至成。 只有把问题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即“立足于行”,在事上磨炼自己。 我们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也一样。在生命过程中也曾遭遇当时看似无解的难题,痛苦、绝望如影随形,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怎么办?我一遍遍的拷问自己。生活还要继续,问题必须解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是关于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良知的力量-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 任何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盗贼、匪寇,内心也有“良知”。人生在世,应该不断地发现良知,实践良知。 世界纷繁芜杂,诱惑众多,在生命过程中,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见识了太多人性中赤裸裸的“恶”,如果没有一颗良知之心,是极容易堕落的。在利益与诱惑面前,我也曾动摇过、纠结过。通过学习阳明心学,使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然后自己所期望的那些美好都会向自己飞奔而来。 二、专注的力量-如何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阳明心学,顾名思义,一门修炼自己强大内心的学问。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之所以在困难面前游刃有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关键在于他在面对各种难题时,首先做到“心静”。心静了,做事情时全神贯注,内心的潜力便会被激发出来,外界的环境便无法影响他,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我在年轻时,经常处于一种浮躁、茫然的状态,做事情时经常感觉心烦意乱,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心不静,心境自然不会摆脱各种偏颇情

绪的干扰,做事情不专注,自然导致效率低下。现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及时提醒自己静下心来。当心灵清澈、明净,不受任何现象拖滞时,反而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各种看似棘手的问题。 三、信念的力量-如何克服畏难情绪。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事情,务必要有一个必定成功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纷至沓来,成为横亘在我与目标之间的拦路虎。人生是一场考验勇气与毅力的竞赛,在这过程中,如何克服畏难情绪,知难而进?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相信:坚定的信念是克服畏难情绪的良方。因为我充分意识到:我们做任何事,如果信念不坚定,内心的力量会匮乏,便无法做到全力以赴,事情自然不会成功。 四、行动的力量-如何立足于行,在事上磨炼自己。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至成。 只有把问题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即“立足于行”,在事上磨炼自己。 我们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也一样。在生命过程中也曾遭遇当时看似无解的难题,痛苦、绝望如影随形,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怎么办?我一遍遍的拷问自己。生活还要继续,问题必须解决。阳明心学像一束光,照亮我陷入困厄的心。它使我明白:生活把这苦难赐予你,是来磨炼你的意志,考验你的能力的。通过不断的解决生命中的难题,我的意志力愈发坚定,内心愈发强大。

中国的佛教——禅宗

中国的佛教——禅宗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直在两个方面上开展。一是对佛教经义的探究,这是一种作为宇宙人生最终目的的追寻的哲学。二是作为一种求得解脱现实痛苦、抵达某种生活妙境的修行手段。两者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界限,离开了前者,对生活妙境的追求便失去了深刻的依据;而离开了后者,佛教的发展便失去了现实土壤。正是在佛经的翻译、佛理的深究中,中国佛教才渐渐地走出了一条迥异于印度的路子来,才渐渐地与本民族先秦时代萌芽发展的老庄哲学相互融通,渐渐适应了中国文化的要求而融汇成中国的佛教。禅宗的形成便是印度佛教变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显著标志。 禅宗的形成大体可以“六祖”慧能的成名作为分界。慧能的佛学思想体现在他的门徒所编撰的《六祖坛经》中,这部书记叙了慧能师从弘忍求法,得五祖衣钵真传,而后弘扬禅法的诸多事情,因慧能在当时声名显赫,门徒颇多,所以记叙大体可信。《坛经》所宣扬的思想是禅宗的精髓,也是慧能之后禅学之所以迅速发扬光大的原因。 《坛经》中所诉的慧能经历有许多传奇成分,但这些成分并不都是编造。六祖本不识字,却具有极高的天赋,尤其是对空无的悟性。她借助不识字便不陷入繁琐名相的优势,倒把成佛的道路极大地缩短了,举手投足之间,若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便能成佛。这理所当然地成了大多数人都愿意走的解脱之路。六祖的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并不是不讲究修行之法而是将这法放在自己对内心的悟上。最重要的是认识本性,能自悟,悟了即是解脱,就是佛。佛不在其他地方,正在你的心中,心即是佛!禅宗的佛理就是如此简捷明快,因而对于修行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一、禅宗的形成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也体现了佛教由繁琐到简捷的变化,其形成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 1、佛教发展的自身规律 佛教在汉时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朝代更迭迅速,人们的信仰出现严重危机,追求遁世,脱离现实的需要加强,到唐代形成普及局面,后来一些知识分子借重道进入仕途,这种有悖于佛教教义的行为,是统治者对佛教产生了某种戒备心理,地主阶级不时地利用政权力量,对佛教进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朝,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的高潮期。这个时代激发了知识阶层的情感,引导他们寻求完美的人生。他们当中有的鄙弃狭小的书斋,企图摆脱读书、科举、仕宦的传统人生模式和劳碌逢迎、无所作为的官场生涯,渴望投身于金戈铁马的战斗,以建立永垂青史的功业。有的厌倦和鄙视纷争不息、倾轧机诈、屈从强者意志的政治舞台,渴望寻求一处能够自由呼吸的精神乐园。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氛既促成了他们对传统人生模式的不满,而国威的远扬、边塞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安定、交通的通达、物质生活的丰足,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于是,有人投身于边塞,走向大漠;有人拥抱自然,皈依“仙境”。总之众多知识分子都在努力摆脱平凡的、更高境界的人生。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高昂的政治热情。只是,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逐渐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王维是一个禀性极高的诗人,才华横溢,仕途亦较顺畅,后来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中年时期又接连丧妻丧母,特别是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执政,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内心的苦闷可以想见。于是他将精力投到了对佛教的信仰和研究上,希望由此获得精神自由。 禅宗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惠能为代表,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时称南能北秀。王维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受母亲影响,一直与北宗禅师有着广泛的联系,并潜心研究和接受北宗的佛教思想和禅文化。到了晚年,才转而信奉南宗。 然而与一般的信徒不同,王维对佛教的接受表现出他自身的特点: 1.他对佛教的接受是多宗派,他并不恪守某一家的宗旨,他兼收并蓄,并且还与儒道思想相结合。 王维是博学兼收的佛教学者,他不仅不局限于禅宗南北之界,还广泛吸收儒道思想。如:《能禅师碑》文中,广引儒道二家经典,以描述弘忍对慧能的传法:“皆日升堂入室(《论语》),测海窥天。谓得黄帝之珠(《庄子》),堪受法王之印。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天何言哉(《论语》)圣与仁岂敢。子日赐也,吾与汝弗如(《论语》)。”以黄帝与象罔、孔子与其生徒的关系及事迹,比附弘忍与慧能,义过于通,但我们能感受到的是,王维所具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在对外来文化和新的思想接受过程中那种顽强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能领略到异质文化思想的冲击与融合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给王维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涂上了浓重的底色。王维的佛学思想是从这一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我们探究王维的佛学思想、亦要透过这层浓重的底色。 儒家思想,主张在成就功名的过程中体现其主体的价值。实质乃是主体的人生价值消融于客体对象世界之中,主体价值由客体而得以实现的过程恰恰也是其主体性失落的过程;而道家则是以“无为”之态的消极出世态度应对世事。王维由儒而道,最终到佛,是封建士大夫命运的一个典型,从一定程度看,王维是在追求一种高士风范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走向虚空境地的随缘。于是形成一个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这实质上亦是儒道佛的相互激荡而爆发的。儒道佛被王维很自然的化为一炉,在山水田园诗中流溢出来而不露痕迹。 2,他的接受是多层次的。他奉行佛教戒律,他树立佛教信仰,而他最热心的是佛教思维方式; 王维非常尊祟禅家的生活方式。据《旧唐书》载: “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有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数十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约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王维的高妙之处在于,他将佛教的清静生活和中国文人的高雅情调结合起来,日子过的有

阳明心学

拜师学习的要义 阳明先生说:「要向比我早觉醒的人学习,既然已经承认他比我早觉醒,就要尊重他的地位,跟他拜师,就应当专心致志,只有他说的话缠听,如果他的观念与我不合,不可就把他的话弃置,必须跟随着他的脉络去思考,如果思考不能获得解答,还要再跟他请益厘清,务求彻底了解他全面的意思,不敢动辄滋生对这位先觉者的质疑与困惑。因此《礼记》说:『只有老师严格其门径,大道缠能被尊重,大道被尊重,然後人民缠能知道要尊敬学习这件事情。』假如没有尊崇老师的地位,对他的教育怀抱着笃实信仰的心情,则必然有轻忽怠慢,把学习这件事情看得太过容易的意念,这会使得他的言语我们未曾严谨倾听,那犹如未曾听进去;听进去却不严谨思考,那犹如未曾思考,如此虽然自称跟他拜师,犹如未曾跟他拜师一般。」 这出自〈示弟立志说〉,阳明先生写给其弟王守文有关立志的一封信。 如果没有给出观念,使得世界因此而存在,那宇宙对我们人类来说,根本不能意识到其存在。因此,能给出观念的人,让我们透过意识,能安身在这宇宙内,这就是我们的先觉者。宇宙的源头就是本体,然而,宇宙本体不会自称其本体,只有观念能让本体被洞见,能帮忙我们洞见本体的观念,就是世界本体,透过世界本体,我们与宇宙本体扣应。就儒家的义理来说,这世界本体得要由人担任,观念缠会因此现身,我们如要学习能洞见宇宙本体的观念,就得要去认世界本体,这就是古时候拜师会如此重要的根本原因。 理性知识的观念,自己或许能读书获得;灵性知识的观念,如果没有良师的细致指引,那就难免会被各种观念的黑洞给卷失,终生迷路在宇宙里。有关於宇宙本体的观念,会含有大量的冥契经验,冥契经验这个桥梁,沟通着天与人这两个主体(与受体),能让天与人相互契合的内在脉络,就是世界本体给出的灵性知识。谁能担任世界本体?这个问题不应该问自称是世界本体的人,而应该问在寻觅宇宙本体的人,如果你想与宇宙本体相见,你就应该承认能帮忙你相见的宗主,当你承认「他是我的宗主」,你就应该笃实去信仰他的教育,按着他给出的指示去学习掌握观念。这种信仰的过程并不是如同傻子般不闻不问,正好相反,你应该要摊开来检视生命,把自己的各种状态细致与他对论究竟。 自我与自性是个既矛盾且相容的两个机制。人如果没有自我意识,那大概就无法行住坐卧了,人如果只有自我意识,那大概就无法去复见自性本体了。但,行住坐卧里,依旧有着自性本体的作能,阳明先生强调「事上磨练」,就是在强调这个作能。自我意识让人能确认自己肉身的存在,自性本体却能让人因了解世界的存在,而了解宇宙的存在。没有肉身,我们无法体察万有,但,局限在肉身,我们无法与万有合一。在静坐里,最常发生的困境就在於人每当「发现」自我意识不见了(那同样意味着肉身不见了),人就会惊慌失措,立即想要「拉」回来自我的存在感。你就能看出要让人泯灭自我,这是如何困难的一件事情。这

禅宗的理论与方法

第五讲禅宗的理论与方法(基本资料) 一、起源和传承 二、主要理论:自性说 三、参禅法 1、直指法 2、参话头法 3、开悟与保任 四、禅宗教学法 1、有言无言 2、棒喝 3、机锋 五、禅宗与主体性确立 一、起源和传承 (一)起源:拈花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二)传承:西天二十八祖。中土六祖。五家七派。 1、初祖菩提达磨:梁武帝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番禺。 (1)与梁武帝论道 梁普通元年(520)泛海至广州。帝迎之到建业。 问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写经有何功德?” 磨曰:“无功德。” 帝曰:“何以并无?” 师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云何真功德?” 磨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磨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磨曰:“不识。” 帝不悟。遂渡江之魏。 (2)一苇渡江。 (3)面壁九年。 (4)只履西归。 2、二祖慧可:立雪断臂 初名神光。二祖初生时,神光烛室,亘于霄汉。又一夕神人现,谓二祖曰:“何久于此?汝当得道时至,宜即南之。”二祖以神遇遂名神光。久居伊洛,博极群书。每叹曰:“孔老之教,祖述风规。”近闻达磨大师住少林,乃往彼晨夕参扣。达磨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忖曰:“昔人求道,敲骨出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如?”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大雪,二祖立于砌下,迟明积雪过膝。达磨悯之曰:“汝立雪于此,当求何事?”二祖悲泪曰:“惟愿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磨曰:“诸佛妙道,

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无有是处。” 二祖闻诲励,向道益切,潜取利刀,自断左臂,致于达磨前。磨知是法器,遂问曰:“汝立雪断臂,当为何事?”二祖曰:“某甲心未安,乞师安心。”磨曰:“将心来,与汝安。”祖曰:“觅心了不可得。”达磨云:“与汝安心竟。”后达磨为易其名曰慧可。 3、六祖慧能。 (1)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2)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4、五家七派 ┌沩山─仰山……………………………沩仰宗 ┌南岳─马祖─百丈┤┌………………………………临济宗 │└黄檗─临济─兴化─南院─风穴┐ │┌──────────────┘ ││┌黄龙……………黄龙派慧能┤└首山─汾阳─石霜┤ │└杨岐……………杨岐派 │┌天皇─龙潭─德山─雪峰┐ ││┌────────┘ │││┌云门…………………………………云门宗 └青原─石头┤└┤ │└玄沙─罗汉─法眼…………………法眼宗 └药山─云岩─洞山─曹山……………………曹洞宗 二、主要理论:自性说 (一)自性的特征: 性觉与性寂(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理论差异) 1、性寂(印度佛教):自性本寂,无为法,无作用,悟时证。 2、性觉(中国佛教):自性本觉,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本源,返本还源即可证得。 (二)禅宗的宗旨:见性成佛 达磨《血脉论》: “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坛经》: “菩提自性,本来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三)见性的境界——悟境。 1、“言语道断”。

1儒家篇之6阳明心学

第五讲阳明心本论 The Philosophy of Wangshouren 本讲概述 一、明代理学概况 二、王阳明生平与学述 三、心外无物 四、致良知 五、知行合一 六、王守仁心学及其学派 第一节明代理学概况 (一)明初理学的官学化 主要由朱元璋、刘基、宋濂等推动。 1042年朱棣命胡广等编订《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 代表人物:刘基、宋濂、方孝儒、曹端、薛瑄、吴与弼 (二)明中期心学的崛起 1、江门之学(陈献章、湛若水); 2、姚江之学(王阳明)。 第一节明代理学概况 (三)明中期气学与理学反思思潮 1、罗钦顺; 2、王廷相; (四)王门后学 1、浙中王门:钱德洪;王畿; 2、江右王门:邹守益、聂豹; 3、泰州学派和异端思潮:王艮、罗汝芳、李贽。 第二节王阳明生平与学述 王阳明像 王守仁,字伯安,生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死于公元1528年(明世宗嘉靖七年),浙江余姚人。 自号阳明子,曾筑室故乡会稽山阳明洞,称阳明先生。 军政的王守仁(1472-1528) 28岁中进士。1500年授刑部主事,改兵部主事。因反对过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公路站长)。后来累升为右副都御史。 有近于“豪雄”的军事谋略,这在平定南赣及以后的政治生涯中可以体现出来。 皇室贵族宁王朱宸濠起兵企图篡夺帝位,王守仁率兵讨伐,生擒朱宸濠,为明朝廷平定了内乱,升南京兵部尚书,受封为新建伯。 王守仁的涵养(1472--1529) 精神气质近于浪漫主义,这影响了他思想发展的方向。 他富于创造精神,充满活力,盈溢着生存体验与生命智慧。 哲学家王守仁(1472-1528) 早年潜心于朱熹理学,后于龙场悟道,晚年提出著名的“四句教”。 确立了心学理论体系。提出“知(道德意识)行(道德行为)合一”观。对破除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强调实践具有巨大作用和现实意义。 阳明哲学远播海外,在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哲学家王守仁(1472-1528)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佛教中的段子手---禅宗

佛教中的段子手---禅宗 禅宗创立以来已有千年,却能在佛教已经式微的今天,至今长盛不衰,甚至连苹果教父乔布斯大爷都修习禅宗,足见其魅力所在。那么其魅力究竟在何处呢?禅宗是佛教的世俗化,也是佛教的中国化。季羡林先生是这么说的:“首先,一部分禅宗大师,比如百丈怀海,规定和尚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认为“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印度佛教本来是不让和尚劳动的。这种做法脱离群众,引起非议。中国禅宗一改,与信徒群众的隔阂就除掉了。这也符合宗教发展的规律。因此,在众多的佛教宗派中,禅宗的寿命独长。别的宗派几乎都销声匿迹,而禅宗巍然犹在。其次——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禅宗越向前发展,越脱离印度的传统,以至完全为中国所同化,有的学者简直就说,禅宗是中国的创造,话虽过点分,却也不无道理。有的禅宗大师实际上是向印度佛教的对立面发展,他们呵佛骂祖,比如道鉴(慧能六世法孙,唐末865年死)教门徒不要求佛告祖(达摩等),说:“我这里佛也无,祖也无,达摩是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屎汉,等妙二觉(指佛)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架是系驴橛,十二分数(十二部大经)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初心十地(菩萨)是守古冢鬼,自救得也无。佛是老胡屎橛。”又说:“仁者莫求佛,佛是大杀人贼,赚多少人人淫魔坑。莫求文殊普贤,是田库奴。可惜

一个堂堂丈夫儿,吃他毒药了。”这样咒骂还可以找到不少。这简直比佛教最狠毒的敌人咒骂还要狠毒,咬牙切齿之声,宛然可闻。说它是向佛教的对立面发展,难道有一丝一毫的歪曲吗?这哪里还有一点印度佛教的影子?说它已为中国思想所同化,不正是恰如其分吗?”季先生说了两点原因,第一个讲的就是世俗化,第二个讲的是中国化。季先生说的很好,最关键的是这句话,禅宗的寿命独长。这句话刨到根儿上去了。对于宗教而言,它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异教,而是异端。何谓异端,就是不同于正统教义的新教义。各教对异端都是最不留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督教本身就是犹太教的异端,耶稣的下场大家都知道,被钉死在十字架了;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主要烧死的也都是异端;今天,逊尼派和什叶派互相视为异端,还是水火不容。他们都深知,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佛教徒一向给人的形象一直是温和的,那么对异端的态度呢,既然说禅宗,禅宗最出名的六祖慧能不得不说。禅宗流传到后来的主要是惠能的南宗。当初禅宗的五祖弘忍要传衣钵,让命诸弟子作偈以呈,以神秀的偈子水平最高,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六祖惠能不识字,在寺内舂米,亦诵一偈,请人题于壁上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惊为天人,并传衣钵,定为传人。这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一般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故

学习阳明心学的体会

学习阳明心学的体会 我想先说一说我在接触阳明心学之前的一些个人经历,主要讲的是我在心理学方面获得的帮助。我能在一开始接触心学的时候就有很强烈的亲近感,主要归功于我的那段经历。 可以说,正是一段心理咨询的经历,帮助我走到现在修习阳明心学的路上。在三年前,我参加了我们市的一个心理咨询师体验班。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静坐冥想,或者说是半催眠的状态下,收获了很多以往没有的体验,主要就是理清了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打通了“心”与“脑”的链接通道,从那时起我对世界的看法有了转变,个人的精神情质,家庭关系,工作状态,都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明显的改观。(分清心和思维不是一回事,是心学入门的第一个障碍)在那段时间里,我首先接触的一个观念就是爱的秩序,假如爱的秩序混乱,人的情绪状态就会固化在一个混沌之中,感到处处不如意,体验不到幸福和真正的喜悦。最让人感到舒适的爱的秩序是什么呢?这里的排序是,第一位是自己,接下来是配偶,亲人,朋友,事业。 正如阳明先生讲到的,有我的一点灵明,才有世间万物的感应,所以出发点是自己,配偶是自己的另一半,夫妻关系和谐是家庭的基础,有了基础,孝敬父母,教育子女,都能更顺畅。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等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对他们的爱是自然的事,这也是良知的一种体现。工作和事业只是我们修行的途径,关键还是修好自己。(工作和生活只是人生的载体,而不是人生自己。这个次序清楚了,就很

容易理顺了) 初次听到这样的新概念“爱的秩序”的时候,我感到恍然大悟,从此,我不再纠结于别人的眼光,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一段时间,我暂时放下了一些曾经在乎的事情,专心做回自己,可以说真是打开了一扇心门。(“心即理”是人与世界的相对位置,这个位置定了,才能谈到其他) 以上是我接触心学前的经历,下面说说加入阳明心学群以来,我对一些概念的领会。 其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概念强调的是以“心”感知万物,用心观察万物。以前对待事物会受到外物的诱惑,或者别人情绪的干扰,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就随之波动;现在对待事情能以平稳的心态对待,就是能稳住自己的心绪,并尽量保持觉悟的状态。关于心的感应,我想分享一段小说里的描述: 科幻小说《三体》中一段描写,说的比较有趣,写的是一只蚂蚁,爬在一个墓碑上,从它的视角看,就是凸起和凹陷的一些路线,它其实不能感知到全貌,(即便看到全貌也不能辨识出这是墓碑,它并没有这样的概念)。 其实很多概念,名词都是人特有的思维辨识的结果,是心体落在事物上的感应。 用这样的感知方式去观察事物,观察人,我感到了人的渺小,就像一个蚂蚁走在世间,其实不知道它自己在经历什么,我也感受到了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是从自己的经验经历得到的,放下自己原有的

传承阳明心学-对外汉语教师个个知行合一汇编

学习-----好资料 传承阳明心学对外汉语教师个个知行合一 近日,日本政治学家福山和比较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外国专家局改革建言座谈会,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及其“心学”,随之也突然成为 了舆论谈论的一个焦点。对外汉语教师们在世界各大国讲解汉文化思想价值,传递着中华精髓理念。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影响了全东亚,可谓非常的不一般。作为中国明代思想家的理论精髓,对于近代,以至现代的改革事物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如此实用的指导意义。可见中国文化思想价值体系展现出的魅力的强大,备受多国的欢迎。 对于“知行合一”思想的辩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民族和伟大人物身上都有体现,他们是如何解读和利用这套理论,是认为行在前,还是知在前。在历史潮流面前,社会该如何发展,人民该如何运动,知与行都是不可避免的哲学问题和实用理论思想。 王阳明认为,在未亲身“实践”之前,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完美“知” ,作为“行”的指导。王阳明认为,“知”要靠自己的“行”去获得。否则,即便那“知” 是孔子所留下的,对自己也未必对;相反,如果是自己在“行”中体会出来的,即便那“知”再怎么显得稀松平庸,也不能说它是错的。 在王阳明看来,人必然先有想吃东西的心,才会去吃东西,所以,想吃东西的心,就是“行”的开始,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障碍,这时候,就需要动用“学、问、思、辨”的能力,去一一克服,换句话说,王阳明反对“学问思辨”好了后再去行动,而是认为,只有在具体的行动中,才会产生真正有效的“学问思辨”,进而获得真正的“知”。 这种“心学”思想,为东亚国家提供了政治层面的思想资源,比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需要尽快自强,处理好改革整体的问题,但无别国的成熟案例可以参考,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一切“摸着石头过河”为日本维新人士提供了精神上的信心支持,让他们奉为理论圭臬,团结一心,进行改革事业的推进。 这种价值思想的流传必然是当年一些先进人士的推动和交流。而如今,中国 语言和数千年文化的实用性和强大魅力被全球更广泛的国家和民众所接受。他们希望学习汉语来获得与中国更深入的合作和发展,汉文化中的精髓理念和思想价值,也同样散发着耀眼惠泽的光芒。大量的学习、传播和交流的需求,则要倚赖对外汉语教师的功劳。 现代科技发展迅猛,汉语教学的理论不断发展创新,学习的方式也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海外民众或与老师面对面进行学习,或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随时随地的在线沟通学习。 更多精品文档

禅宗的形成、传承与演化研究

禅宗的形成、传承与演化探究 摘录: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禅宗从创立到成熟、发展以至推广到日本、欧美的历程,就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做深入分析,对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流派做了总结性的归类,关于禅宗在当今的现代化发展和学术研究,本文也进行了一些讨论,以凸显禅道智慧切近时代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禅宗中国化世界化现代化 一.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形成 禅宗文化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相互论衡、提炼的结果。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就在朝野得到广泛的传播。随着其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佛教渐渐表露出其独立的特性。出家僧众不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与众不同,重要的是,佛教经义与儒道之学的主旨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正是这种本质的差异,促使上层集团的统治者排挤和打击佛教。而一些以儒学自命的知识分子也从维护自身地位和利益出发,积极参与排佛活动。 佛教在起初遭受排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儒学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获得了正统的官学地位。虽经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冲击,但儒学从来就是官方钦定的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和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首先,道教作为中国的民间宗教,处于辅佐儒教的地位。但面对外来的佛教,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泛滥发展,儒道结成了以儒为主、以道为辅的统一战线,与佛教展开了长达五百余年的理论斗争。官僚士大夫对佛教违背中国传统伦理纲常的出世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佛教徒弃亲别子、君臣义乖,导致家国失序,此即所谓出世与入世之别;其次,儒道认为沙门不敬王者,是佛教对国家王道政治的根本蔑视。再次,从历史上看,南朝的齐、梁,十六国的后赵、后魏,其灭亡都与佛教脱不了干系。此外,人们认为,佛生西域,教在戎方,不符合华人的儒雅秉性,道士则以佛教徒的衣着样式为夷狄之风加以贬斥,认为学佛是舍华夏而学夷狄,这说明当时的社会观念还将佛教与主流思潮看作中国与印度文化之分。 佛教为了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争得一席之地,针对这些根本性的挑战,不断地调整自身机制,进行了较为圆满的回应,显示出佛教完整的再生再变能力。这种调整主要表现在:首先,突出佛教中孝道伦理的因素,向世俗伦理纲常靠拢;其次,认为佛教可以佐教化、利国治,承认皇帝即佛,在政治上对王道政治表示顺从;其三,在教规上,为适应中土民众的习俗,与时俱进,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态度和方法,推动了佛教的本土化,使佛教越来越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对儒道的非难作出了积极而有效的回应。 佛教作出的有力反击,为外来文化民族化、本土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这种论难与回应成就了包括禅宗在内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形成。回顾记述禅宗的早期文献,内容庞杂,自相矛盾处隐约可见。直至20世纪初,胡适等人斟酌参考西方科学理论和实证主义的方法,在“疑古”的基础上甄别史料,并借鉴日本

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 收藏打印关闭字体:[大 宜春,古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今辖袁州、樟树、丰城、高安、靖安、奉新、上高、宜丰、铜鼓、万载三市六县一区。宜春悠久历史耀古烁今,众多人杰灿若星辰。宜春城有2200多年的历史,为历代州府首邑。千古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所指其人其物均出自宜春。宜春的钟灵毓秀,蕴藏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尤以唐宋以来,佛教禅宗文化在宜春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一首诗中写了段见闻:“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水边林下逢纳子,南北东西古道场。”描绘了古宜春一派梵天佛国的景象。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靖安宝峰寺方丈一诚大师欣然题笔“宜春是禅宗圣地”。 称宜春为禅宗圣地,是因为宜春这块版图上,集中闪烁着许多决定禅宗发展走向的亮点。一般认为,确定禅宗教义的是六祖慧能,大兴禅宗道场的是马祖道一,始创禅宗戒律的是百丈怀海。这三位祖师中,马祖舍利塔在靖安宝峰寺,怀海归真于奉新百丈山,其灵骨均安葬在今宜春市境内。而禅宗真正的创始人慧能,志载也曾结茅靖安山中,其地后辟为禅院,寺名亦以慧能弘法之地“曹溪”而命之。 禅宗发展到“一花开五叶”时,进入了极盛期。所谓“五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宗派。后来临济宗下派生出杨歧、黄龙两宗,故曰“五家七宗”。史称“江右奥区”的宜春市,为禅宗各家的孕育繁衍、成长壮大提供了一块充满生机的沃土。 禅宗五家中,沩仰、临济、曹洞三宗出现于晚唐。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袁州仰山。沩山灵祐先于奉新百丈山师从怀海,后迁湖南沩山,其弟子慧寂徙居宜春仰山,别创禅宗一派,是曰“沩仰宗”。黄檗希运亦于百丈山师从怀海,后居宜丰黄檗。其弟子义玄远赴河北临济院,又创禅宗一派,是曰“临济宗”。曹洞宗创始人良价,系云岩昙晟的弟子,昙晟亦师从怀海二十年。良价云游至宜丰洞山,又创禅宗一派,是曰“曹洞宗”。 禅宗五家中,云门、法眼二宗出现于五代。两宗虽不发祥于宜春,但其法嗣们却都相中了宜春这块风水宝地以振宗风。云门始祖文偃一传弟子道谦禅师出居靖安宝峰,法济禅师出居宜丰黄檗,清禀禅师出居宜丰洞山。法眼始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 韩冬梅胶东阳明心学研究会 一、良知的力量-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 任何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盗贼、匪寇,内心也有“良知”。人生在世,应该不断地发现良知,实践良知。 世界纷繁芜杂,诱惑众多,在生命过程中,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见识了太多人性中赤裸裸的“恶”,如果没有一颗良知之心,是极容易堕落的。在利益与诱惑面前,我也曾动摇过、纠结过。通过学习

阳明心学,使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然后自己所期望的那些美好都会向自己飞奔而来。 二、专注的力量-如何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阳明心学,顾名思义,一门修炼自己强大内心的学问。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之所以在困难面前游刃有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关键在于他在面对各种难题时,首先做到“心静”。心静了,做事情时全神贯注,内心的潜力便会被激发出来,外界的环境便无法影响他,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我在年轻时,经常处于一种浮躁、茫然的状态,做事情时经常感觉心烦意乱,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心不静,心境自然不会摆脱各种偏颇情绪的干扰,做事情不专注,自然导致效率低下。现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及时提醒自己静下心来。当心灵清澈、

明净,不受任何现象拖滞时,反而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各种看似棘手的问题。 三、信念的力量-如何克服畏难情绪。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事情,务必要有一个必定成功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纷至沓来,成为横亘在我与目标之间的拦路虎。人生是一场考验勇气与毅力的竞赛,在这过程中,如何克服畏难情绪,知难而进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相信:坚定的信念是克服畏难情绪的良方。因为我充分意识到:我们做任何事,如果信念不坚定,内心的力量会匮乏,便无法做到全力以赴,事情自然不会成功。 四、行动的力量-如何立足于行,在事上磨炼自己。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至成。

罗树忠《王阳明心学今用 领导力心法》

王阳明心学今用——领导力心法 课程背景: 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将儒学制胜法宝与现代管理技术结合,使阳明心学为中国经济成功转型提供助力。王阳明心学是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者,是实践的学问,是得到实践检杨的学问,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社会500年。现代企业人学习心学,会从道德观和方法论上改善自己,获得竞争的成功。 课程对象: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创业者、政府公务员、国学爱好者。 课程目标: 1. 学习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 2. 了解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和心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 心学如何指导王阳明的建设实践和战争实践。 4. 阳明之后,心学的继承和发展:儒商、稻盛和夫六项精进 5. 毛泽东思想对心学的继承和发扬 6. 现代企业应用心学的领域和方向 课程大纲 第一讲:为什么先学曾国藩后学王阳明 1. 从儒学造诣和理论成就来讲王阳明的成就远在曾国藩之上,但为什么学曾国藩已经热了很久,但王阳明刚被关注呢? 2. 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为什么要突出王阳明心学的继承? 第二讲:搏击命运,王阳明人生传奇 1. 王阳明的人格特质; 2. 大志向、永远把握主动、冷静、对外界事物好奇、喜深入研究事物; 3. 反映王性格的几个典型事例:巧制后母、逃脱刺客、疑惑宁王。 第三讲:心学理论要旨详解 1. 认识论:吾性自足、心外无物; 2. 道德观:良知、致良知

3. 实践论:事上修,立志、勤学,知行合一,四句教 第四讲:王阳明本人的心学实践 1. 龙场悟道; 2. 免税止讼; 3. 江西剿匪; 4. 速灭宁王和江西重建; 5. 安定广西; 6. 建设角度的心学应用。 第五讲:心学继承清代儒商和稻盛和夫 1. 非主流儒学,得不到官府支持; 2. 儒商对心学的继承; 3. 日本人对心学的继承和弘扬; 4. 日本制造高质量的基于心学的心智模式。 第六讲:毛泽东思想对阳明心学的继承 1. 毛泽东与王阳明的性格及其相似; 2.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论、认识论与王学几乎一致。心外无物在实践领域是承认物质的客观性; 3. 毛泽东在长征、抗日战争中的心学实践; 4. 林彪、粟裕指挥艺术中的心法; 5. 邓小平拨乱反正中心法。 第七讲:现代企业应用心学的领域 1. 决策领域:转型期企业家心态的转型,从机会型到良知型; 2. 以道御术,稳健经营。 案例分析: 1)任正非论危机; 2)好嘉利董事长致客户的信,看良知在决策中的作用。 3)文化建设领域:在实现目标的同时,改变人的心智,借假修真。 案例:海航文化建设详解。

从雕塑看佛教的发展(终)

从雕塑看佛教的发展 摘要:佛教以其禅宗思想而深入中国历史将近2000年,而其佛教雕塑不仅作为宣扬佛教禅宗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作为其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成为佛教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组成元素。本文讲述了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及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分析各个历史阶段佛教雕塑所具有的不同特色,揭示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发展、融合的关系。 关键词:雕塑佛教汉化融合 正文: 印度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汉化。西汉至清末,经历了传入、传播、兴盛和时盛时衰几个阶段,即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传译阶段,隋唐的创造阶段,以及宋元明清的融合阶段,从一个文化的“舶来物”,到被汉文化所同化,到最后完全地汉化而与民间世俗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泛的宗教。 佛教是从外国传入的,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不可能是外来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寄去了外来优秀文化艺术的精髓以后,在中国传统艺术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因此佛教雕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与我们本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吸收、融合直至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艺术总是受到时代文化的强烈影响,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逐步汉化,佛教雕塑必然地随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雕塑的发展史与佛教的发展史一样,同样是一个汉化、世俗化的过程。并且,其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变化。 1、佛教雕塑艺术的东传 佛教雕塑艺术的第一次兴起应该是阿育王弘法的年代,阿育王孔雀王朝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宣扬佛法,佛教建筑雕刻一时大兴。但是在阿育王时代的佛教雕刻中却回避了释迦牟尼佛具体造像问题,佛的具体造像都是用佛座、佛足印等物来“标号式”的表现,而回避佛的形象直接出现在画面上。到公元前127年,孔雀王朝的实力已渐势微,大月氏迅速强盛起来,建立了崇奉佛教的“贵霜王朝”。这时候开始了具体的佛教造像艺术活动,形成后世所谓“犍陀罗”、“秣菟罗”两种艺术风格。犍陀罗和秣菟罗的佛教造像艺术随着佛教的东向传播,逐渐延伸到中国境内。 从战国到汉代,新疆地区分散着诸多小国,汉武帝时候,与汉朝有交往关系的西域诸国就从三十六个逐次增加到五十多个。而这时候中国佛教雕塑成就主要体现在新疆地区发现的众多佛洞。其中有新疆库车“森木塞姆千佛洞”、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库车库木吐拉千佛洞等。如果把这些千佛洞的地点联系起来,就会看到有一条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边缘地带由西向东的上行传播路线。 2、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流变 西域的于、莎车、疏勒一代虽然在汉代已经是佛教开始兴起的国度,但是西汉武帝刘彻“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雷厉风行,深入人心,此后一直是汉代治国的思想之本,佛教思想的东渐必然受到抵制。到了三国以后,北方少数民族逐鹿中原,先后有“三秦五凉”等十六国政权更迭。从思想文化上说,这些少数民族的汉文化根基有限,汉代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也不深,这就为原本在西域一带甚为流行的佛教东向提供了空间。 南北朝社会弥散着崇佛的风气,由于绝大多数君王对佛教的利用和支持,以及长期的崇佛的社会生活气氛,修建佛寺和开凿石窟在这一段时期一直方兴未艾。如果以敦煌为一个站点,那么,在十六国直至北朝时期,从敦煌到玉门,再到张掖、威武的各个站点,正是沿着河西走廊的通道直下到达天水,即沿着东南与西北向的祁连山北侧产生了大大小小的石窟。这段时间的佛教雕塑艺术主要包括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的雕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湛如法师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讨论《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我个人对禅宗没有什么体会,仅仅是在学习当中翻阅了一些文献,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我准备分八个题目来谈这个问题。 禅宗,尤其是唐、五代以后,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唐武宗灭佛以后,中国佛教最具特色且能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祖宗。为什么祖宗这一山林佛教,最后能取代贵族佛教的唯识宗、天台宗和华严宗的地位呢?原因比较多。我认为,禅宗的生命力之所以这样顽强,应该跟它的理论、实践和教育方法以及弘扬范围有关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证实这样一个事实:物质无论如何丰富,科技无论如何发达,都不能够填补人类的精神荒原与生命的空虚。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说,有来自客观的:过份的机械化,使人沦为机械的奴隶;也有主观的:人们不思进取,失去自我,尤其是那些甘心沦为物质奴隶的人,他们很难有心思去观照自心,反省自已,净化自已,完善自已。而禅宗则能运用它的活泼教理,针对时弊,就病施方。所以作为山林佛教的禅宗,比贵族佛教、都市佛教更能适应社会。比如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被摧毁得最严重的应该是贵族佛教。因为贵族佛教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帝王、贵族、士大夫过份依赖。而禅宗不然,它没有固定的寺庙,禅宗的大师们都是衣钵寄生涯,随缘度岁华。在这是山都有庙的遍地开花式的发展中,禅宗已深深地扎根、渗透到民间的各个角落。在北方佛教走向衰微的时候,禅宗又以卷土重来的之势,重在北方,甚至整个中华大地上大放民彩。一直到宋代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繁荣局面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禅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核心思想又是什么?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色在于禅。因为禅宗能改变这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禅能塑造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