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

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

杨开忠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00871)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学是日益重要的区域科学和经济学分支学科。本文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学科划分和理论方法架构,明确了区域经济学描述性和分析性两种定义途径,提出了描述性和分析性两种区域经济学分支学科分类体系,指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四大学派。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区域科学地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学派

区域经济学,又称为地域经济学、地区经济学、区位经济学。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这门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在西方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领域;在我国,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有关区域经济学的博士点、硕士点在全国高校和研究院所可谓爆炸式增长。然而,当前我国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是相当混乱的,如不澄清势必会影响到该学科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试图立足国内外区域经济学学术思想史和近今趋势,系统梳理和厘定区域经济学的内涵、外延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供参考。

一、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结构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每一个区域经济学家或每一本区域经济学教科书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定义,即使这种差异常常是微小的。这种状况首先基于一个事实,即目前国内部分区域经济学家通常不引用或接受任何特定的定义,习惯于按自己的方式去定义和理解这门学科。另一原因,区域经济学是更为广大的区域科学(Regional Science)难以分割的一部分(理查森,1990;瓦尔特.艾萨德,1991,第2页;杨开忠,1999)1,涉及经济、地理、政治、社会、文化、生态诸因素。然而,纵观学术思想历史,区域经济学无非有描述和分析两种定义角度和途径。从描述角度讲,区域经济学是关于区域经济的经济学。在这里,所谓区域经济,也称空间经济、区位经济,是指一定区位条件下在生活中相互作用的一群人,或者说相互作用的一群人之空间分布。许多学者都或多或少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区域城镇化管理的系统研究”(项目资助号:70433002)。[作者简介]杨开忠(1962-),男,湖南常德人,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1周起业(1989)教授等把区域科学等同于区域经济学.

这个角度定义过区域经济学。如Nousre(1968)指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缺资源地理分布的科学,杨开忠(1991)指出,区域经济学是从空间分布观点研究人类活动的经济科学。景跃军、王胜今(2001,第16页)指出,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彼得.尼茨坎普、埃德温.S.米尔斯(彼得.尼茨坎普,2001)、安虎森(2004)则指出,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

从分析来讲,区域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它的稀缺资源空间配置。在这里,“空间配置”即“空间组织”,是指在一定区位条件下各种竞争性用途间安排稀缺资源使之具有一定系统性的行为或过程,包括个体(企业、家庭/个人)的区位决策,区位相互作用以及作为整体的区域经济运行。因此,更进一步讲,区域经济学是人的区位决策、区位相互作用以及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的经济学。许多学者(H.H.涅克拉索夫,1987,第15页;杨开忠,1989,第1页;程必定,1991;郝寿义,2004;任保平,2004)都曾从空间配置或空间组织的角度定义区域经济学。如果把区域发展(空间发展)定义为满足人的需要的空间组织过程,那么正如某些学者那样(杨开忠,1991;李京文,1999;丁四宝等,2003;孙久文、叶裕民,2003;武有德、潘玉君,2004),我们也可以将区域经济学定义为研究区域发展的经济学。

当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什么活动在哪里?为什么?该怎么办?”三个问题(埃德加M.胡佛,1991,第6页;Hoover 和Frank Giarratan,1999;张可云,2005,第38页)“活动”是指满足人自身需要的人类行为,按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企业活动、家庭活动和公共活动。“哪里”是指相对于其它活动的区位,它包括空间型式的接近性、集中、分散、以及异同, 而且它既可以在宏观地理区域也可以在微观地理分区、邻里和场点上讨论。“为什么”是在经济学家能力和胆识弹性范围内,关于人类活动区位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决定人类活动区位选择的各种解释。“怎么办”是社会应该如何干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第二,谁作出什么活动在什么地方的决策?依据什么程序和规则?该怎样改进制度和规制?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中,政府负责依据一定的原则决定什么活动在什么地方;而在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中,则依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自由交换来决定什么活动在什么地方进行。现实总是某种程度的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混合的经济。那么,“什么活动在什么地方”的决策,在什么范围内是由政府作出?在什么范围内是由私人作出?“一个组织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而个体之间的利益不一定是一致的,同样,他们与组织本身的利益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因此,组织给决策分析带来了大量突出的问题。”(斯蒂格利茨,2000, 第12页)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区域经济学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特点是强调地理空间,并主要涉及三种维度不同的地理空间,即:零次空间,也称“点空间”,假设所有生产和消费发生在单一地理空间点,在这里,区域经济学常常与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汇合交叉;一次空间,也称“线”空间,假设经济活动发生在“线”空间上,探讨这条线上点与点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距离是描述一次空间的参数,在这里,区域经济学常常与交通经济学汇合交叉;二次空间,也称“面”空间,探讨的是分布问题,面积、密度等都是描述二次空间的重要参数。

第二个特点是强调区位,设法揭示产生各种区位模式的因素,提出更加合理或更加有效的区位模式。正是从这种意义上,区域经济学也称为区位经济学。

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土地利用,设法揭示土地利用型式。

第四个特点是强调空间差异。由于生产要素在空间上是不完全流动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总是存在的。区域经济学关注这种差异,强调区域在描述、分析和调节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区域经济学也可以定义为:资源不完全流动性的经济学,或在空间上不完全流动性条件下,从区域——经济视角研究人类活动的经济科学(杨开忠,1991)。

二、区域经济学分支学科划分

根据研究对象的细分,区域经济学可以从描述和分析两种角度进行分支学科划分。区域经济学描述性分类体系是指按空间组织形态等级类型划分的区域经济学分支学科体系;分析性分类体系是指按空间组织不同尺度行为划分的区域经济学分支学科体系。

(一)分析性分支学科体系

对此,学术界尚无一致的概括。目前,主要有两种相关观点2。一是认为,区域经济学由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方法和区域经济政策三个部分组成。Richardson(1978)在总结至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经济学现状时,就是分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方法和区域政策三个方面展开的。彼得.尼茨坎普、埃德温.S.米尔斯(2001)则认为区域经济学对经济理论的真正贡献在于区位分析、区域经济模型和方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任保平(2004)认为区域经济理论、方法和政策是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支柱。这种区域经济学内容的体系化是在回顾区域

2除了这两种观点外,还有许多其它观点。如魏后凯(2005,第15-17页)将区域经济学内容分为经济活动区位、区域供给与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以及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五个方面;张可云(2005,第39-40页)把区域经济学分为区域经济学基本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运行四个方面。

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虽然体现了区域经济学的主要领域,但无疑遗漏了许多方面,是不全面的。二是将区域经济学概括为匀质区、节点区和规划区分析三个部分。这种观点以理查森(1990)为代表,他把匀质区分析称为区际宏观经济学,研究区域收入、区域经济周期、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域贸易与要素流动;节点区分析强调集聚经济和距离的作用,研究区位和集聚、节点体系;规划区分析包括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这种观点虽然把区域经济学内容与三种区域概念联系起来了,但轻视了空间计量经济学,而后者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做出重要贡献并在不断发展的领域。

我们认为,空间组织行为性质和研究目标来看,区域经济学宜分为区域微观经济学、区域宏观经济学、区域计量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政策学。

区域微观经济学研究构成经济的个体——企业、家庭和个人的空间行为,集中探讨个体如何作出区位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区域微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最重要的基础,它的目的在于解释个体区位。马丁.J.贝克曼、杰奎斯-F.蒂斯(彼得.尼茨坎普,2001,第21-22页)运用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按时间把区位论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部分。在短期,所有企业和家庭都有固定的位置。企业可以选择价格,这样产出和市场区就可以确定了。区域微观经济学探讨空间需求与供给,空间定价与产出;在中期,既有工厂可能扩张或收缩其生产能力,也可能重新选址,一个全新的工厂也可能选择自己的区位。区域微观经济学探讨区位选择,如运输成本最小化区位以及价格-区位问题;在长期,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新的工厂或废除已有的工厂来进入或离开市场,不仅企业区位而且企业的数量和密度都是变化的。在这种条件下,区域微观经济学探讨空间资源(土地)利用以及空间均衡。有人认为,区域经济学并不包括区位理论,后者是独立于区域经济学之外的学术领域(张可云,1992)。这种观点显然有悖于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区域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和作为总体的空间经济行为,包括区域收入核算、就业、价格水平,区域经济增长、投资、消费以及诸如区际贸易和要素流动等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国内一部分学者或者强调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经济关系的学问(陈栋生,第19页)。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区域宏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和内容,但远非区域经济学全部内容。

区域政策经济学研究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手段的公共区域经济行为,亦可称为区域公共经济学,包括区域政策社会偏好、区域政策制度分析与选择、区域规划、区域微观政策、区域宏观政策。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政策经济学取得了大量成果,其中的Tiebout(1956)模型、区域规划最优

化模型和冲突分析模型,尤其为区域科学方法和经济政策原理的建立与分析作出了真正的贡献。正是由于最优化模型发展的贡献,德国区域科学奠基人Funck (1975)称上个世纪70年代的区域科学为“运筹区域科学(Oper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空间计量经济学(Spatial Econometrics)亦可称为区域计量经济学,其基础是一整套用于理论检验和预测应用的区域经济定量方法。虽然这个术语是1974年由著名区域科学家J.Paelinck率先提出的,但这个学科却渊源于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区域科学奠基人Isard关于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1960年发表的他的著作“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Science”是这个学科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早期研究的基础和指南。Cliff和Ord(1981)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开拓性工作,发展出广泛的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技术,使得经济计量学建模中综合空间因素变得更加有效。正如Anselin和Florax(1995)所指出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于对空间的重新、官方统计部门提供的以区域为统计单元的大型数据库可及性提高,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分析软件和高效处理空间观测的计算技术发展,空间计量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并发展了支撑城市区域政策分析的空间整合模型系统平台,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区域经济学Paul Waddell领导开发的Urbansim等。

(二)描述性分支学科体系

区域经济学关注从邻里、城镇、民族国家到国际区域一体化组织和作为整体的全球的各类空间组织(埃德加M.胡佛;瓦尔特.艾萨德,1975;杨开忠,1991;Hoover and Giarratani,1999)。不同等级的空间组织,既具有共同性,也存在特殊性。因此,区域经济学可按空间组织等级类型划分不同的分支,即:以邻里为对象区域的邻里经济学、以城镇为对象区域的城市经济学、以国家为对象的国家区域经济学、以国际区域组织为对象空间的多国区域经济学、以全球为对象的全球区域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1960年代从一般区域经济学分支出来的一门学问(K?J?巴顿,1984,第3页),是“区域经济学这个更广阔领域的组成部分”(埃德加M.胡佛,第345页)。有一种观点把区域经济学等同于城市经济学。O’Sullivan(2000,pp2-3)指出,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区位选择的,之所以不称为区位经济学或空间经济学而称为城市经济学,是因为美国超过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大多数区位选择及由此而引起的重要问题都发生在城市,区位分析主要涉及城市地区。这种以美国区位分析主要涉及城市地区为依据,而一般地把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等同起来、进而把区域经济学关注的空间限于邻里、城镇,显然是不合适的。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为相互独立的两门经济学分支。例如,美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沃纳?赫希(1990, 第1页和第8~19页)认为,“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独立于区域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将之视为区域经济学的产物是错误的。这种观点不符合城市经济学是从区域经济学分支出来的历史事实,也忽视了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区域经济学分支分析基础的一致性,因而同样是不敢苟同的。

国家区域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很多学者定义的区域经济学实质上就是国家区域经济学。例如,程必定(1991)、厉以宁(胡代光高鸿业, 1996,第679~680页)、陈秀山、张可云(2005)、魏后凯(2006)就是在这种意义上定义区域经济学的,他们认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规律,研究一国范围内具有全国意义的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或条件以及各个不同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及其变动趋势。正是这个原因,在相当长时期内,在我国经济学分类目录中,区域经济学是作为国民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我们认为,国家区域经济学是十分重要的区域经济学分支,但不应把其等同于区域经济学。否则,就是以偏概全,不利于区域经济学全面繁荣和发展。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区域政策一直主要限于一国领土范围内,以致很多区域经济学家都把这门学科理解为研究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空间经济的经济学分支。然而,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国际区域组织和全球的空间经济问题日益凸出,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尽管多国区域经济学和全球区域经济学没有被正式提出,但事实上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学的重要领域和方向。例如,1980年代末以来,保罗.克鲁格曼(2000)就特别强调经济地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甚至认为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地理学”3的特例。

另外,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济学家对邻里效应的兴趣不断复苏(Durlauf,2003),邻里的经济研究随之发展起来。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体制从国家-单位制向国家-社区制的转型,邻里经济研究开始逐步兴起。目前,虽将之视为区域经济学、特别是城市经济学的一个研究专题,尚未见到邻里经济学(Neighborhood Economics)的提出,但随着关注不断增加和研究不断深入,可以预见,作为区域经济学分支之一的邻里经济学将会应运而生。

三、区域经济学研究目标和学派

3保罗.克鲁格曼所讲的“经济地理学”即本文所指的地理经济学。

1.研究目标和途径

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4都涉及社会如何管理它的稀缺资源空间配置,以致于人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地理学逐步演化而来的(任保平,2004,第5页;白永秀,2005)。然而,从最经典意义上讲,二者是两门研究目标和途径不同的学科。首先,作为一门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目标在于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提出一些有待验证的假说或理论”(瓦尔特.艾萨德,第2页,1991),确定和揭示空间组织的基本规律――即控制均衡和组织结构,并与效率、平等、社会福利有关的规律;而作为一门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目标则在于对空间组织进行类型划分、区域划分和制图,是一门关于空间组织的分类学科。虽然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计量地理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使经济地理学的描述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定量化和现代化,但其研究目标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改变。其次,区域经济学重在演绎和建模,强调从一组基本假定开始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空间组织的一般理论。然而,正如Isard (1956, p.viii)已经认识到的,抽象的理论具有自我循环的倾向,如果没有实践检验的制衡,势必愈来愈远离实际世界。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区域经济学强调建立便于理论检验和应用的模型。在这里,模型是在有限意义上使用的,它是在其中相关变量及其相互关系详尽说明的理论的形式化表达。这种形式化表达,在一定技术、特别是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可以运行和操作;当有效的资料得到满足时,它就有能力产生出一定的结果,人们通过对照这种结果与在实际世界中观察到的情形,就可以达到对区域经济学理论有效性进行检验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1)模型化是以理论化为逻辑前提的,没有理论化,任何建立模型的尝试都只能是对数学方法的一种盲目崇尚,不能有真正的模型化;(2)模型化是理论化的进一步发展,它通过使理论运行化、操作化,达到对其有效性的检验,从而推动理论的健康发展。因此,理论和模型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经济地理学则重在归纳和综合,强调通过空间组织的独特性和相似性经验事实的归纳和综合得到分类。

2 区域经济学学派

虽然区域经济学通过演绎建立理论和模型,但由于师承不而形成有不同的派别。概括来讲,区域经济学主要有以下不同学派。

地理经济学(Geographical Economics)学派:也称新古典区域经济学派。

4经济地理学是一个用得十分混乱的术语,概括起来有四种用法。一是最广义的,用以总称有关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一切学问;二是经典意义上的,指关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描述;三是用以指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即本文所讲的地理经济学;四是总称经典意义上的经济地理学与空间政治经济学等异端经济学对空间的解释。本文在经典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

新古典经济学是“没有空间的仙境”,地理经济学把空间因素(即空间距离、差异、集聚)纳入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强调相互交易产品和劳务的企业和家庭的分散决策与地理空间的关系,其目标用空间坐标重写没有空间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使所有需求、供给以及价格变量能够表达为区位的显函数。自上个世纪50年代正式兴起以来,这个学派的范式经历了从5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的由Isard (1956)领导的竞争均衡模型到1980年代末以来由保罗.克鲁格曼,滕田昌久,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2005)领导的垄断竞争模型即新经济地理学的转变。进入本世纪以来,新经济地理学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高度关注(李小建李庆存,1999;张发余,2000;刘安国杨开忠,2001;谢燮,杨开忠,2004;郭利平,沈玉芳,2003;张文忠,2003;何伟,2004;梁琦,2005)。

演化和复杂性学派:把空间经济作为一个不断演化的复杂系统的研究,采用可计算和模拟的方法对空间经济进行理论化,而不是采用纯数学方法。与新古典学派不同,演化和复杂性学派在空间上包容了异质空间;在时间上关注动态非均衡演化,更多强调的是远离均衡机制而非均衡解;在微观基础上,强调异质经济人,个体被假定为拥有空间上有限的信息、不均等的资源和知识以及不同的决策战略。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出现以来,这一学派很快为国内学者所关注(杨开忠,薛领,2002)。

新政治经济学派:亦称为城市和区域新政治经济学(Urban and Regional New Political Economy)或空间新政治经济学(New Political Economy of Space),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与公共选择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经济社会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和规制理论结合的产物。新政治经济学派强调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如何管理它的稀缺资源空间配置,强调制度、规制、治理在空间经济中的作用。目前,在新政治经济学各家学说中,新制度经济学越来越表现出统领之势。

生态经济学学派:也称城市与区域生态经济学(Urban & Regional Ecological Economics),学术渊源于政治经济学。与新古典学派把环境视为人类经济的子域不同,生态经济学派把人类经济看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从人类经济与自然生态之间空间的和动态的相互依赖来分析社会如何管理它的稀缺资源空间配置。自1970年代末开始兴起以来,生态经济学派主要关注与生态系统相关的经济规模和分配,其目标就是把空间经济思维和实践基于物质现实、特别是放在物理学和生物法则之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学派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探讨中得到重要应用和发展(杨开忠,1994;杨开忠、杨咏,2000;廖尚华、胡保清等,2007)。

【参考文献】

[1]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 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白永秀.区域经济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Z].区域经济论丛(一),2005。

[5]彼得?尼茨坎普.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区域经济学[M]. 安虎森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 张兆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7]保罗.克鲁格曼滕田昌久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陈栋生.区域经济学[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9]陈秀山、张可云. 区域经济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10]程必定.再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陈栋生.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起点[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11]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刘力赵伟. 区域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2]郭利平,沈玉芳.新经济地理学的进展评价[J].学术研究,2003,(7):73-76。

[13]哈利?W?理查森. 区域经济学概论[M]. 李俊译. 北京:海潮出版社,1990。

[14]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5]何伟.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7)。

[16]胡代光、高鸿业.现代西方经济学词典[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7]景跃军、王胜今.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18]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9]李小建、李庆存.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2)。

[20]梁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05,Vol.4(4)。

[21]廖尚华、胡保清严志强.区域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1)。

[22]刘安国、杨开忠.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J].经济学动态,2001,(12)。

[23]H.H.涅克拉索夫.区域经济学[M].许维新许晶心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24]聂振华.区域经济学通论[M]。

[25]任保平.区域经济理论方法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6]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M]. 梁小民黄险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7]孙久文、叶裕民. 区域经济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8]瓦尔特.艾萨德. 区域科学导论[M]. 陈宗兴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9]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0]武有德、潘良玉. 区域经济学导论[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1]沃纳?赫希. 城市经济学[M].刘世庆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2]谢燮、杨开忠.新经济地理学诞生的理论基石[J].当代经济科学,2004,26(4)。

[33]杨开忠. 区域科学学科地位、体系和前沿[J].地理科学,1999, 19(4)。

[34]杨开忠. 区域经济学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A].陈栋生.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起点[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35]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36]杨开忠,一般持续发展论(上,下)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3~4)。

[37]杨开忠、杨咏.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6)。

[38]杨开忠、薛领. 复杂区域科学:21世纪的区域科学[J].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1)。

[39]张发余.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评价[J].经济学动态,2000,(11)。

[40]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1]张可云.空间经济学新论.开发研究[J],1992,(2)。

[42]张文忠.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

[43]周起业. 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4]Anselin, L.and R.J.G.M.Florax ed. New Direction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Springer-Verlag,1995.

[45] Durlauf, S. N. Neighborhood Effects,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3,Vol. 4.

[46] Funck, R. et al. "Frontiers of Regional Science: Theory, Problems, and Planning," Panel Discussion of the Third Advanced Studies Institute in Regional Science,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Vol.34,1975.

[47] Hoover,E. M. and F. Giarratani.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the Web Book of Regional Science,1999.

[48] Isard, W.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 Mass: MIT Press, Cambridge,1956. Richardson, H.W.The State of Region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1978, (3).

[49]Isard ,W. Methods of Region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Science, MIT Press,1960. Cliff,A.D.and J.K.Ord. Spatial Processes: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Pion, 1981.

[50] Nourse,H.O., Regional Economics : A Study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Growth of Regions,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8.

[51] O’Sullivan, A. Urban Economics, McGraw-Hill, 2000.

[52] Richardson, H. W., The State of Region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1978 (3), 1~48.

[53] Tiebout,C.M.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64(5), 1956.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笔记(第1章 经济学核心概念)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 第一编基本概念 第1章经济学核心概念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学概述 1.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其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为: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利用有限的资源。 2.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在诸多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之中,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例如决定是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消费品,还是应当生产较少的消费品和较多的投资品,从而让明天拥有更多的产出和消费。 (2)如何生产?一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生产,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生产技术。 (3)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所生产出的产品。 3.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稀缺与效率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称之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稀缺是指资源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们的愿望和需求。正是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 4.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 经济学除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2)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 (3)货币的稳定性。 二、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一整套机制解决了“生产什么、如

产业经济学定位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产业经济学定位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于立钱勇张嫚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国际上经济学界对产业经济学学科定位的共识和国内的分歧,概略分析产业经济学学科定位所涉及的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基本概念的涵义,试图澄清思路,促成共识。文章最后提出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经济学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缩小不必要的分歧,以便大家能够齐心携力,集中精力发展产业经济学学科,并发挥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优势,侧重研究中国急需探讨的诸多现实问题。 关键词: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 一、引言:国际共识与国内分歧 对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在国际上的主流经济学界,早已形成共识(Cable,1994; Martin,1994;Williamson,1990 ;Greer,1992;Phlips,1998;陈小洪,1990;马建堂,1993;等)。这些共识主要包括: 1.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马建堂,1993,第14页;于立,1996,第 4页;潘振民,1989,第2页)。 2.产业经济学等同于应用价格理论(Applied Price Theory)(Phlips, 1998, 第xi页)。 3.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微观经济学(Applied Microeconomics) (Williamson,1990,第ix页)。 4.产业经济学是制定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Greer,1992,第3页)。 总起来说,产业经济学,或称产业组织学(理论),早期亦称价格理论,它渊源于微观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是各国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以上是国际上对产业经济学学科达成的共识。但是,在中国国内,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解却不大相同。或者说,关于产业经济学学科定位的分歧,指的是国内存在的不同认识。其主要原因大概是受“先入为主”因素的影响,应该有个认识转变过程。 国内学者对产业经济学学科的理解存在几种情况:有的曾到国外攻读经济学学位或进修,熟悉经济学的学科分类;有的在国内受过现代经济学的系统训练,对产业经济学也有正确的认识;有的一开始不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但很快有了正确的判断。应该说,随着学习和交流,分歧将越来越小。 二、产业定义(Industrial Definition) 产业经济学涉及的首要概念就是“产业”。其实,对其可有多种理解,不同的理解或不同的产业分类具有不同的用途。见下表。

简答题简述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与范围

简答题:简述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与范围。 参考答案:(1)中国法制史,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使用,一是作为学科概念使用。作为历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指的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本身,是一种历史存在。作为一个学科概念,中国法制史则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传播法制史知识的现代专门学科,中国法制史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一门专史,同时还是法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科。从总体上看,中国法制史是一个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政权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学科。(2)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在这一点上使其与集中研究中国历史上各学术流派、各重要思想家法律思想的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相区别。具体说来,中国{击制史学科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时间和地域的角度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包括自中国国家和法形成至研究者所处年代期间,在中国地域内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除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全国性政权的法律制度以外,一些在局部地区实施较长时间统治的政治集团所建立的有一定影响和价值的法律制度,也应纳人中国法制史研究的视野之内。从内容上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立法成果,包括立法体制、立法括动及其社会背景、立法根据、立法技术以及由立法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第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诉讼原则、狱政管理、具体的司法活动,以及与司法密切相关的司法设施。第三,中国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包括宏观立法情况、立法与司法的联系、法律的执行情况、法制的整体社会效益等。第四,各个时期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和学说,特别是与具体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密切相关的思想因素,都应是中国法制史着重研究探讨的问题。第五,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 论述题:试论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与突出特色。 参考答案: (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以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为起点,中国古代法制伴随着国家文明的昌盛而开始了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辉煌历程。在夏、商、西周三代,不成文的习惯法居于主导地位,到春秋末期,公开、成文的制定法终于破茧而出,具有成文法的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法制开始迅猛发展。经过此后几千年的积累与回旋,中国古代法律体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从相对粗略和幼稚的简单法条,发展成了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风格特异、义理精深的庞大的法制体系。(2)基本内容:首先,就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在很多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看来,经济学是门“不明觉厉”的学科,就像外行人看IT和码农一样。为什么要学点经济学呢,或者说,经济学能给我带来什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更能看到很多用本能看不到的精彩。专栏里有个例子,受过经济学训练和毫无经济学基础的两群人,对这个世界看法的差异,远远超过他们的种族、信仰、职业、身份等等差异。学习新知识的一个悖论在于,只有学会了新的知识,才能体会到因此带来的新视野和快感,很多时候,正因为我们对新事物的不了解导致我们没有兴趣去了解它。 开篇,薛教授即讲述了经济学家的视角及研究对象: “好经济学家与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只能看见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权衡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通过推测得到的后果。” “经济学要研究的,不是‘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的问题,而是研究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它要问的是,为什么有时候好心会办坏事”之后,薛教授以经济学家的视角,讲解了稀缺、成本、需求、价格、供应、信息不对称、合作等方面的经济学核心概念,语言简单易懂,思想新奇独特,案例丰富有趣,一气读完,丝毫不觉乏味。

我们怎么看待社会上流行的破窗理论 从经济学家的视角,我们要思考那些看不到的损失。“如果窗户没有被打破,这户主人所拥有的资源,就可以用来从事其他生产,可以产生更多的财富。这些由于创伤而消失的其他生产和财富,是我们不容易看见的。” 沉没成本是不是成本 “沉没成本,就是指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当我们没办法再收回、没办法再放弃时,就不存在成本。凡是提到成本,我们一定是向前(未来)看,而不是向后(过去)看的。所以,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存款为什么有利率 “任何一宗现货跟期货的交易之所以存在利率,关键是人们都有时间偏好,人们都愿意早一点消费,而不愿意晚一点消费。而那些想要换取现货的人为了说服别人,让他们推迟消费、接受期货,就只有一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补偿。补偿就是利率的基础。” 关于我交易的期货市场,薛教授也有精彩论述: “期货市场不是赌博,它只是重新分配了本来就不可避免的风险。而赌博是制造了本来并不存在的风险。期货市场是一个正和游戏——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重新分配风险以后,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在很多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看来,经济学是门“不明觉厉”的学科,就像外行人看IT和码农一样。为什么要学点经济学呢,或者说,经济学能给我带来什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更能看到很多用本能看不到的精彩。专栏里有个例子,受过经济学训练和毫无经济学基础的两群人,对这个世界看法的差异,远远超过他们的种族、信仰、职业、身份等等差异。学习新知识的一个悖论在于,只有学会了新的知识,才能体会到因此带来的新视野和快感,很多时候,正因为我们对新事物的不了解导致我们没有兴趣去了解它。 开篇,薛教授即讲述了经济学家的视角及研究对象: “好经济学家与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只能看见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权衡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通过推测得到的后果。” “经济学要研究的,不是‘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的问题,而是研究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它要问的是,为什么有时候好心会办坏事?”之后,薛教授以经济学家的视角,讲解了稀缺、成本、需求、价格、供应、信息不对称、合作等方面的经济学核心概念,语言简单易懂,思想新奇独特,案例丰富有趣,一气读完,丝毫不觉乏味。 我们怎么看待社会上流行的破窗理论?

从经济学家的视角,我们要思考那些看不到的损失。“如果窗户没有被打破,这户主人所拥有的资源,就可以用来从事其他生产,可以产生更多的财富。这些由于创伤而消失的其他生产和财富,是我们不容易看见的。” 沉没成本是不是成本? “沉没成本,就是指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当我们没办法再收回、没办法再放弃时,就不存在成本。凡是提到成本,我们一定是向前(未来)看,而不是向后(过去)看的。所以,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存款为什么有利率? “任何一宗现货跟期货的交易之所以存在利率,关键是人们都有时间偏好,人们都愿意早一点消费,而不愿意晚一点消费。而那些想要换取现货的人为了说服别人,让他们推迟消费、接受期货,就只有一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补偿。补偿就是利率的基础。” 关于我交易的期货市场,薛教授也有精彩论述: “期货市场不是赌博,它只是重新分配了本来就不可避免的风险。而赌博是制造了本来并不存在的风险。期货市场是一个正和游戏——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重新分配风险以后,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观点,限于篇幅,不在此赘述了。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正如书中前言所说,它助我变得更理性、悦纳和进取。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编辑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目录 1地域文化 2特点 方言文化 饮食文化 民间信仰 民间建筑 环境不同 移民影响 区划影响 民族分布 3发展途径 4研究意义 5社会发展 6形成 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例如: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2特点 方言文化 地域文化 中国的方言数不清楚,尤其是南方(因为多山区交通闭塞不便利,所以方言较多)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 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 方言成为媒介交流的在文字外的补充。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众多不同的方言。 中国人所谓的“同乡”有大同乡与小同乡之分,小同乡通常一定是同一方言的。在政治活动中,往往会走到一起,利益往往比较容易一致。 汉高祖刘邦的例子——老乡被重用(方言比较方便)——之后每个朝代都差不多宋太祖——丞相不能用南人,南人说方言北方人听不懂 李莲英祖籍绍兴,却不会说绍兴话 翁同和祖籍江苏常熟,却也不会说那里话 这两个人都是在北方长大的,所以不会有语言问题,而且已经隶属于北方的文化 饮食文化

微观经济学题库完整版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种资源是最不具稀缺的?() A、医生; B、苹果; C、铁矿石; D、经济学课程; E、空气。 2、下列中的哪一个属于规范经济问题?() A、通货膨胀和失业是由什么引起的? B、政府应该雇用所有失业的工人吗? C、消费者如何对较低的价格做出反映? D、收入和储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经济学可定义为( )。 A、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 B、企业获取报酬的活动 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分配稀缺资源及不同的用途 D、人们靠工资生活 4、经济学主要是研究( )。 A、与稀缺性和选择有关的问题 B、如何在证券市场上盈利 C、何时无法作出选择 D、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 5、“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最终要被消耗光 6、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市场上贩卖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7、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

A、供给大于需求 B、失业或者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 D、资源得到最适度分配使用 8、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则只有减少一种物品的生产才能 导致另—种物品生产的增加 C、改进技术会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 9、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失业 B、通货紧缩 C、资源增加或者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减少,资本品生产下降 10、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 A、怎样生产 B、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11、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 )。 A、 1982年8月美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己超过30000美元 12、微观经济学所要论证的根本思想或目的是 A、一般均衡论 B、“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C、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D、完全竞争市场下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2、试述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及两重属性。

语义范畴及相关概念

语义范畴及相关概念 作者:高娟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2期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语义范畴成为语言学者关注的对象。本文针对文章中与语义范畴相关概念如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句法语义范畴等做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语义范畴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65-02 一、范畴化与语言化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认知相关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认知是人们主观经验对客体对象在人脑中的感知,这种感知认识即认知并非任意形成的,而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遍性。它是与人类的主观经验密切联系的,建立在广泛认识基础上的主观感受。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会形成抽象概括的认识,这种思维能力我们称之为认知能力。人类要认识和把握世界,就需要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体现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这个分门别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 认知范畴的语言化,即从认知世界投向语言世界,便形成各种各样的语义范畴。语义范畴是认知范畴的物质表现形式。认知范畴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概念,思维的东西不可能赤裸裸地存在,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来表现才能使思维这一抽象的概念变为可以感知的。语言并非体现思维的唯一手段,动作、表情、神态等都可以成为表达抽象思维的物质手段,但是语言却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固定思维的手段。因而,认知范畴这一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在语言中的投射,我们就称之为语义范畴。 二、语义范畴 在语言中,语义范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的称作语法范畴,有的称作语义语法范畴,还有的称作句法范畴,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有关语义范畴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它包含哪些内容?与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句法范畴是何种关系? (一)语义范畴、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 我们之所以要区分语义范畴、语法范畴和语义语法范畴三个概念,一方面是在语言研究中不同学者采用的术语不同,容易使读者产生混淆。例如赵军在《现代汉语程度量及其表达形式研究》一文中使用了“语法·语义范畴”;李宇明在《程度与否定》中使用的是“语义·语法范畴”;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马庆株《语义语法范畴研究》、邵敬敏、赵春利《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胡清国《否定观念和否定范畴》、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等文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017-11-17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进行有价值的生产,并把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稀缺(scarcity):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资源总是显得不足的状态。 效率(efficiency):社会对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没有再改进的余地,即如果不让某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差,就不能让任何其他成员的境况变得更好。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what,how and whom):一个经济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也叫资源配置,社会必须就这三个问题做出选择,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微观经济主体,即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市场的经济学分支,其核心是价格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一个经济总体运行的经济学分支。 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由计划当局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经济。 市场经济(market ecomomy):由市场特别是价格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经济。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伟大代表,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从而创立了近代经济学体系。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他的其它著作包括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等。 边际(marginal):某个变量的微小变动,引起的其它变量的改变量。 总收益(total revenue):企业出售产品得到的全部货币。 边际收益(marginal benifit):某种活动的微小增加所增加的总收益。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把做这件事的资源用于其他事情,所能产出的最大价值。 均衡(equilibrium):本来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指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而保持一种暂时不动的状态。经济学界借用这个概念,分析消费者、厂商以及宏观经济达到的最佳状态及其实现条件。 经济人假设(economic man’s hypothesis):每个人都是在给定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极大化的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1、口头文学和语言; 2、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 4、传统手工艺 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 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 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 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 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 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 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 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 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 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 (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 (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3、历史研究法:主要是从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纵向研究; 4、实践研究法:主要是注重实际的调查和搜集整理工作,以掌握第一手资料。 五、民间文学的范围 英国考古学家、民俗学家威廉·汤姆斯第一次把民间文学一词引用到科学中来。

EDA技术的概念及范畴(doc 11页)

EDA技术的概念及范畴(doc 11页)

EDA技术的概念及范畴 EDA技术是在电子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器软件系统,是指以计算器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器技术、信息处理及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电子产品的自动设计。利用EDA工具,电子设计师可以从概念、算法、协议等开始设计电子系统,大量工作可以通过计算器完成,并可以将电子产品从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到设计出IC版图或PCB版图的整个过程在计算器上自动处理完成。现在对EDA的概念或范畴用得很宽。包括在机械、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化工、矿产、生物、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EDA的应用。目前EDA 技术已在各大公司、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教学部门广泛使用。例如在飞机制造过程中,从设计、性能测试及特性分析直到飞行模拟,都可能涉及到EDA技术。本文所指的EDA技术,主要针对电子电路设计、PCB设计和IC设计。EDA 设计可分为系统级、电路级和物理实现级。EDA常用软件EDA工具层出不穷,目前进入我国并具有广泛影响的EDA软件有:EWB、PSPICE、OrCAD、PCAD、Protel、Viewlogic、Mentor、Graphics、Synopsys、LSIlogic、Cadence、MicroSim 等等。这些工具都有较强的功能,一般可用于几个方面,例如很多软

件都可以进行电路设计与仿真,同时以可以进行PCB自动布局布线,可输出多种网表文件与第三方软件接口。下面按主要功能或主要应用场合,分为电路设计与仿真工具、PCB设计软件、IC设计软件、PLD 设计工具及其它EDA软件,进行简单介绍。1、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工具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工具包括SPICE/PSPICE;EWB;Matlab;SystemView;MMICAD等。下面简单介绍前三个软件。(1)SPICE (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推出的电路分析仿真软件,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应用最广的电路设计软件,1998年被定为美国国家标准。1984年,美国MicroSim 公司推出了基于SPICE的微机版PSPICE(Personal—SPICE)。现在用得较多的是PSPICE6.2,可以说在同类产品中,它是功能最为强大的模拟和数字电路混合仿真EDA软件,在国内普遍使用。最新推出了PSPICE9.1版本。它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电路仿真、激励建立、温度与噪声分析、模拟控制、波形输出、数据输出、并在同一窗口内同时显示模拟与数字的仿真结果。无论对哪种器件哪些电路进行仿真,都可以得到精确的仿真结果,并可以自行建立元器件及元器件库。(2)EWB(Electronic Workbench)软件是Interactive ImageTechnologies Ltd 在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电路仿真软件。目前普遍使用的是EWB5.2,相对于其它EDA软件,它是较小巧的软件(只有16M)。但它对模数电路的混合仿真功能却十分强大,几乎100%地仿真出真实电

方案管理的概念范畴和原则(1)

项目管理的概念范畴和原则 学习建议: 1. 比较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哪些是项目工作,哪些不是项目工作。体会和理解项目和项目管理的特点。 2. 本章内容是项目管理学科的出发点,对其基本概念,原则和专业术语要牢牢掌握。 本章重点: 1. 项目的定义和属性 2. 项目范畴的含义和内容 3. 项目管理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4. 项目管理的原则 第一节项目的要领与属性 1.项目定义 项目在本文中有专门的含义。项目可定义为具有某种属性的一次性工作任务。工作总是以两类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的,一类是持续和重复性的,在本文中称为运作(运行或操作)。例如:火车在某一线路上往复运行。另一类是独特和一次性的,在本文中称为项目,例如:某人乘火车赴某地完成一项任务。 任何工作无论是运行还是项目均有许多共性,比如: (1)要由个人和组织机构来完成。

(2)受制于有限的资源。 (3)遵循某种工作程序。 (4)要计划、执行、控制等。 项目这类工作具有以下属性。 2. 项目属性 (1)一次性 一次性是项目与其他重复性运行或操作工作最大的区别。项目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先例,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复制。项目的其他属性也是从这一主要的特征衍生出来的。 (2)独特性 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或者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自身的特点;或者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项目类似,然而其时间和地点,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自然和社会条件有别于其他项目,因此项目的过程总是独一无二的。 (3)目标的确定性 项目必需有确定的目标: ①时间性目标如在规定的时段内或规定的时点之前完成。 ②成果性目标如提供某种规定的产品或服务。 ③约束性目标如不超过规定的资源限制。 ④其他需满足的要求包括必须满足的要求和尽量满足的要求。

微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微观经济学题库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种资源是最不具稀缺的?() A、医生; B、苹果; C、铁矿石; D、经济学课程; E、空气。 2、下列中的哪一个属于规范经济问题?() A、通货膨胀和失业是由什么引起的? B、政府应该雇用所有失业的工人吗? C、消费者如何对较低的价格做出反映? D、收入和储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经济学可定义为( )。 A、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 B、企业获取报酬的活动 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分配稀缺资源及不同的用途 D、人们靠工资生活 4、经济学主要是研究( )。 A、与稀缺性和选择有关的问题 B、如何在证券市场上盈利 C、何时无法作出选择 D、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 5、“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最终要被消耗光 6、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市场上贩卖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7、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 A、供给大于需求 B、失业或者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 D、资源得到最适度分配使用 8、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则只有减少一种物品的生产才能导致另—种物品生产的增加 C、改进技术会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 9、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失业 B、通货紧缩 C、资源增加或者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减少,资本品生产下降 10、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 A、怎样生产 B、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11、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 )。 A、 1982年8月美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己超过30000美元 12、微观经济学所要论证的根本思想或目的是 A、一般均衡论 B、“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C、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D、完全竞争市场下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二、简答题

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

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 44)人次| 投稿| 收藏] 在中国汉人社会的研究中, 从民间宗教人手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祭祀圈在其中就是一个研究者都耳熟能详却又莫衷一是的概念。究其原因, 并不是研究者对祭祀圈在取代或补充施坚雅(W. Skinner)“市场体系”来认识中国这样一个有国家的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上存在分歧, 而是对祭祀圈内涵的认识存在分歧。这一分歧可以从另外一个倍受冷落的概念——信仰圈中进行探讨。本文虽然主要是就前人对祭祀圈和信仰圈的定义进行梳理, 目的却并非要界定两个严密, 完备的概念, 而是去揭示民间宗教祭祀中存在的义务性和自愿性这两个特质, 由此去引发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神祗领地的观念对民间宗教可能存在的影响。由于涉及到本文所要探讨的两个特质的研究主要限于台湾学者的研究, 下文的讨论就集中在他们所作的研究上。[1] 一、理论形成的背景 早在1938年,日本学者冈田谦在对台北近郊士林的研究中就提出了祭祀圈的概念,但其在台湾汉人社会研究中的广泛运用则迟至70年代。原因可以从一些台湾人类学者回顾台湾人类学研究发展史的文章中探知。[2]

70年代以前,在台湾人类学研究中居主流地位的学术取向是历史学派,其研究对象主要是高山族, 研究方法上偏重解释历史,重建过去,详于描述,疏于理论建构,且不注重现状研究。此一状况由两方面因素造成。一是学术传承。台湾早期的人类学研究机构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实际上承袭了1949年以前大陆上的中央研究院,尤其是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民族组的学术传统。史语所中的李济、凌纯声、芮逸夫等著名的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都是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和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的领导骨干,保持了史语所研究少数民族、注重历史解释的传统。二是政治敏感造成的人为禁区。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对农民革命噤若寒蝉,有关汉人农村的研究成为禁区,少数原先从事台湾汉人研究的学者也只能三缄其口。两方面因素从主观和客观上限制了台湾人类学研究的视野,阻碍了汉人社会的研究。 60年代中期,在一批批欧美人类学者来台湾研究汉人社会的影响下,一些台湾人类学者才开始走出高山族的范围,跨入汉人社会的研究领域。这些到台湾的欧美人类学者对汉人社会的研究并非从零开始, 他们深受弗里德曼(M. Freedman)、弗瑞德(M. Fried)的影响,并以此同样地影响台湾人类学者,以致日本人类学者铃木满男“曾形容台湾汉人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为‘弗里德曼式的中国(台湾)社会人类学’”。[3]实际上,这话只对了一半。因为欧美人类学者带来

微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微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微观经济学题库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种资源是最不具稀缺的?() A、医生; B、苹果; C、铁矿石; D、经济学课程; E、空气。 2、下列中的哪一个属于规范经济问题?() A、通货膨胀和失业是由什么引起的? B、政府应该雇用所有失业的工人吗? C、消费者如何对较低的价格做出反映? D、收入和储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经济学可定义为( )。 A、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 B、企业获取报酬的活动 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分配稀缺资源及不同的用途 D、人们靠工资生活 4、经济学主要是研究( )。 A、与稀缺性和选择有关的问题 B、如何在证券市场上盈利 C、何时无法作出选择 D、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 5、“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最终要被消

耗光 6、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市场上贩卖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7、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 A、供给大于需求 B、失业或者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 D、资源得到最适度分配使用 8、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则只有减少一 种物品的生产才能导致另—种物品生产的增加 C、改进技术会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 9、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失业 B、通货紧缩 C、资源增加或者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减少,资本品生产下降 10、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 A、怎样生产 B、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11、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 )。 A、 1982年8月美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经济学核心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 分配 效率: 给定技术 + 稀缺资源 = 最优质量 + 最多数量 的商 品和服务。 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 《国富论》; 宏观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经济科学的目的就是要理解经济生活。 怎样理解经济生活:观察经济事件、利用统计分析(例如经济计量学等的专业分析技术)和历史记录等科学方法。 经济推理中的一些谬误: (1) 前因后果谬误:(出自于因果推论),如果我们仅仅 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前,就想当然的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那么,就犯下了前因后果 谬误。 (2)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分析一个变量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3)合成谬误:如果你认为对局部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那么就犯了“合成谬误”。 实证经济学:研究事实本身,只要利用分析和经验例证就可以找到答案的。 规范经济学:涉及伦理信条和价值判断而非事实本身,只能依靠政治辩论和投票决策去解决。 B.经济组织的三大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 最基本的经济问题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市场经济: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一整套机制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指令经济: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 所有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成分也带有指令经济的成分的混合经济。(大多数决策都由市场经济而形成,政府主要负责监督和纠偏作用) C .社会的技术可能性 投入:指的是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劳务。 产出:是指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用的物品或劳务,它们可以用于消费或用于进一步生产。 投入的别称:生产要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有效率地得到的最大产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供一个经济体进行选择的菜单。 增加投入,或改进生产技术,能使经济体产出更多的商品和 土地: 自然资源。 劳动:人们花费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 资本:一个经济体为了生产其他物品而生产出来的耐用品。

道教学的定义对象和范围

道教学的定义、对象和范围 朱越利 2012-7-26 10:20:19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01期内容摘要:本文将道教学定义为以道教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指出其任务是系统地描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社会现象和文化而存在的道教的内涵及表现形式,追溯其历史,分析其特点,判断其价值,揭示其本质及发展规律。本文还介绍了道教经典、道教史、道教思想、道教科仪、道教文学、道教宫观名山、道教音乐、道教外丹术、道教内丹术、道教医学等方面,认为这些是道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认为,道教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与上层建筑的其它领域,与国外,都发生了或疏或密的联系,这些联系也属于道教学研究的范围。 关键词:道教道教学道教文化 作者简介:朱越利(1944—),中国道教学院教授。 对道教进行近现代学术研究,开端不算晚。在漫漫而修远的道路上,中外学者上下求索,按照最保守的算法,也已经一个多世纪了。从当初检阅《道藏》,讨论何谓道教,无异于披荆斩棘,开垦处女地,到今天完成专题,构筑体系,一望鲜花成片,硕果累累,道教学者差可欣慰。道教学会、道教学专业、道教研究室、道教研究会、道教研究所、道教学院等先后建立或开设,还有杂志叫做《道教学探索》、《道教研究》、《道教文化》等,真可谓道教学方兴未艾。老一代学者皓首穷经,有人留下开拓者的业绩后魂归道山,有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道教学行有航标,又有年轻的莘莘学子,甘于寂寞,接续薪火,初生牛犊,勇往直前,道教学后继有人。道教学从萌芽到成长,终于象一棵树一样,挺立于学术之林,树干虽然还未参天,但树冠已张起了一片绿帆。应该介绍一下道教学了,本文仅抛砖引玉。 一、道教学定义 每一学科,都有学科定义,用以指明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属性和研究目的,用以与其它学科相区别。道教学是以道教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其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