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试卷第1页,总47页

绝密★启用前

2013-2014学年度???学校3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人工湿地是为了处理污水人为设计建造的、工程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如图)。对该人工湿地作用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见下表。其中化学耗氧量(COD)表示在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氧化一升污水中的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生化耗氧量(BOD)表示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调查结果显示此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 )

项目 COD(mg/L) BOD(mg/L) 进水 750 360 出水

150

50

A .COD 、BOD 值越高,说明污染程度越低

B .植物的吸收作用可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C .群落结构多种多样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D .物质的分解只依靠无氧呼吸的微生物完成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COD 、BOD 值越高,表明污染程度越高;植物可吸收水中的NO -

3、PO 3-4等,可以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由调查结果不能得出群落结构多种多样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结论;物质的分解主要依靠的是有氧呼吸的微生物。

2.如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试卷第2页,总47页

B .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

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

D .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答案】D

【解析】A 正确,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生物种群的集合,池塘中的全部

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 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消费者4捕食两种 生物(消费者2和消费者3),有可能使消费者2和消费者3在短时间内减少,进而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C 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D 错误,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除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外,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返回无机环境中去。

3.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 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 .X 1过程吸收的CO 2总量与Y 1、Y 2、Y 3、……及Z 过程释放的CO 2总量相等

C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 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 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 .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答案】C

【解析】X 1过程为光合作用,多数生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完成,少数生物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A 错误;X 1过程吸收的CO 2总量应大于Y 1、Y 2、Y 3、……及Z 过程释放的CO 2总量,B 错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 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 1过程的能量值的1%~4%,C 正确;信息传递不像物质流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那样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 错误。

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 .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第二、三、四营养级;戊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外来物种引入新的环境中,若当地环境条件适宜且无天敌存在,外来物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可能会导致当地的物种大量死亡,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5.下列有关科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选择在患者的家族中进行

B.在设计、制作并观察生态缸的实验中,生态缸应放在黑暗的密室中

试卷第3页,总47页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标志重捕法短时间内统计的种群密度往往比实际的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A 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所以在设计、制作并观察生态缸的实验中,生态缸应放在光照条件下,B 错误;用样方法求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数,会导致统计的个体数减少,种群密度比实际结果偏小,C 错误;由于一次捕捉后比较难捕捉,标志重捕法短时间内统计的种群密度往往比实际的高,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实验设计,意在考查考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6.下图表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经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的利用效率

B .通过蝇蛆、蚯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

C .离开了人的作用,该系统将很快崩溃

D .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答案】ABCD 【解析】

试题分析:略。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7.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 .碳酸盐 B .二氧化碳 C .碳酸 D .碳水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故选B 。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8.以下各项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蝙蝠的“回声定位”

B .蜜蜂跳舞

C .昆虫的性信息素

D .萤火虫发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选项属于物理信息;B 选项属于行为信息;C 选项属于化学信息;D 选项属于物理信息,故选B 。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9.下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试卷第4页,总47页

A .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 .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间接价值

C .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 .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降低了其抵抗力稳定性,A 错误;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直接价值,B 错误;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光属于物理信息,C 正确;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0.下图中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乙中的d 为分解者,a 为生产者 ②人体过敏反应时,甲中的c 增加引起水肿 ③甲中d 处的CO 2浓度最高 ④甲中d 为细胞内液、b 为淋巴

⑤甲中的a 、b 、c 构成内环境; ⑥乙中有3条食物链,其中b 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图中a 为组织液、b 为淋巴、c 为血浆、d 为细胞内液;乙图中a 为生产者、b 分解者、c 为消费者、d 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①错误,④正确。过敏反应a 组织液增加引起水肿;②错误。甲中的d 细胞内液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③正确。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⑤正确。乙中食物链为a →c ,⑥错误。答案选C 。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用图表等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及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1.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能够实现对秸秆中的能量有效利用的措施是( ) A .就地燃烧秸秆 B .秸秆用作饲料 C .发酵秸秆产生沼气 D .秸秆用于造纸 【答案】BC 【解析】

试卷第5页,总47页

试题分析:实现对秸秆中的能量有效利用就是通过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物另一种产品时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其中就地燃烧秸秆使其中的有机物直接分解进入大气,既浪费了资源也污染了环境;秸秆用于造纸没有实现能量的分级利用,因为没有涉及生物的利用。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多级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12.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W1=D1+D2

B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l+B1+Cl+A2+B2+C2+D2)

C .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

D .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能量流动图解中可以看出,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 1)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被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 1),还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 1、流向分解者的C 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 1,所以W1=A1+B1+C1+D1。A 项错误;同理,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D 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A2+B2+C2+D2,进而推出W1=A1+B1+C1+D1=A1+B1+C1+A2+B2+C2+D2,B 项正确;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D1/W1)×100%,C 项错误;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所以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大于D1或(A2+B2+C2+D2),D 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能用文字、图表及数学等多种表达形式描述生物学内容的能力。 13.下表中各项与下图曲线相符的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作用影响曲线为

试卷第6页,总47页

A 错误。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高,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B 正确。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为单峰曲线,曲线图为

C 错误。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并不影响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该传递效率为10%-20%,

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抵抗力稳定性、酶活性影响因素和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菜青虫吃掉白菜叶并将其转换成生物量的情况。观察发现虫子

一天吃2 m 2

的菜叶。为了估算方便,又作了一些测量。各字母的含义分别是W :该菜叶

每2 m 2

的平均干物质量;X :虫子每天呼吸的消耗量;Y :虫子每天粪便的总量;Z :虫子每天CO 2的排出量。则估算虫子每天积累的生物量B 的公式应为 A 、B =2W -Y -Z B 、B =W -Y -Z -X C 、B =2W -X -Z -Y D 、B =W -X -Y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菜青虫积累的生物量=摄入的食物总量-粪便量-呼吸消耗量=W -Y -X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量的含义。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15.2007年 5月30日,由于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爆发,水源水质恶化,最终使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6月21日,无锡太湖局部水域再次出现蓝藻聚集。也就在这一天,这个城市七成的供水,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臭水。温家宝代表中央向无锡市民表示歉意。下列关于蓝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蓝藻的遗传物质分部于细胞核内 B.蓝藻是好氧藻类,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蓝藻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只有基因突变引起蓝藻变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也没有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蓝藻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因此不会发生基因重组,蓝藻没有染色体,因此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所以蓝藻的可遗传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以无锡蓝藻爆发为背景,考查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6.我国早已绝迹的野生植物有( )

A.银杉

B.水杉

C.崖柏

D.珙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崖柏是已经绝迹百年的树种;银杉、珙桐等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区域明显缩小,种群数量骤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水杉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故选C

试卷第7页,总47页

考点:本题考查野生植物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17.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B .B 是生产者,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 .①②⑥中碳的循环主要以CO 2和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

D .能量流动早于碳循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温室效应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导致二氧化碳在短期内大量释放导致的,A 正确;图中B 是生产者,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错误;图中B 、C 、A 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内部碳的循环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C 错误;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它们是同时进行的,D 错误。

考点:物质循环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识图、理解层次的考查。

18.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 .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肯定大于①

B .④中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D .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②/①)×100% 【答案】ABC 【解析】

试题分析: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所以⑤可能比①小,故A 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所以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故B 错;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故C 错;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②/①)×100%,故D 正确。故选ABC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点评:本题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为载体,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理解能

试卷第8页,总47页

力和应用能力,有一定难度。

19.下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营养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戊是生产者,乙是次级消费者

B .最长的食物链共有5个营养级

C .甲、乙、丙、丁、戊可以构成4条食物链

D .获得能量最多的是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戊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最长的食物链是戊→乙→丁→丙,共有4个营养级;甲、乙、丙、丁、戊可以构成4条食物链:戊→乙→甲、戊→乙→丙、戊→乙→丁→丙、戊→丙;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获得能量最多的是乙、丙。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20.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A .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 .过渡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 .长年旱灾,赤地千里 D .地壳运动频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森林具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黄土高原现在的“荒山秃岭”景象,正是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水土大量流失所造就的。答案B 。 考点:生态系统的价值

点评: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是为人类提供木材、食物、药材等,往往人们只是注意到这些,而忽视了其更重要的的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价值,从而导致现在污染严重、恶略天气增多等严重环境事件。

21.棉蚜虫被瓢虫捕食时,被捕食的蚜虫会立即释放一种报警信息激素,于是周围的蚜虫纷纷跌落,这种现象属于( )

A .种内竞争

B .种内互助

C .种间互助

D .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报警信息激素是同种个体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同种个体被捕食,所以这种现象属于种内互助,B 正确。 考点:种内关系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点评: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形式有很多种,其中报警信息激素、性外激素都是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信息。

22.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大葱、蘑菇,活的鸡、猪,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等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A.B.C.都不是 【答案】D 【解析】

试卷第9页,总47页

试题分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可以随机交配的属于同一个种群;不同种群在自然环境中占有不同的生态空间构成群落;不同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进行着信息传递构成生态系统。可见农贸市场上新鲜的白菜、萝卜、大葱、蘑菇,活的鸡、猪等生物“并不能随机交配和进行能量流动。所以答案D 。 考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

点评:解答本题不能简单从概念字眼上去理解,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概念的内涵。 23.一个森林群落中不包括:

A .细菌和真菌

B .所有动物

C .微生物

D .落叶和土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落叶和土壤本身(不包括其中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属于非生物的物质,所以答案为D 。 考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点评:准确把握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区别和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 )

A .生物群落中

B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

C .生产者与消费者间 D. 生产者与分解者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生物体的C 、H 、O 、N 、S 、P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25.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的是 ( ) A .蝙蝠的“回声定位” B .萤火虫发光

C .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D .雄鸟的“求偶炫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蝙蝠的“回声定位”, 萤火虫发光,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都属于物理信息;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2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 A .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 .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C .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诗句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草木枯萎后,即草原生态系统虽被破坏,但在春天环境适宜的时候,草木又再度生长出来,草原又恢复往日的生机。由此看来,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点评:本题以诗句为背景,考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2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 ( ) A .生产者 B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 .分解者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B

试卷第10页,总47页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大。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28.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

量为107

千焦,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

A 、0KJ

B 、106 KJ

C 、2×10KJ 6

D 、106 ~2×106

KJ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大象属于初级消费者,其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不能计入它所同化物质中的能量,而应属于植物所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即分解者不能通过大象的粪便获得大象所同化的能量。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点评:本题考查我考生对“林德曼效率”的理解,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应当明确: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某生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生物所同化的能量。

29.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 .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 .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一般而言,初生演替的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高,生态系统就越稳定;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之一,遗传多样性越低,个体间的差异越小,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30.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 A .自然选择 B .物种退化

C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的濒危和灭绝不是人类对其资源正确开发和利用的结果,而是人类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以及对动植物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的结果。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被破环的原因。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31.在“棉花→棉蚜→食蚜蝇→瓢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一只食蚜蝇要有5m 2

生活范围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则一只鹰的生活范围至少是( )

A .5×103m 2

B .5×104m 2

C .53m 2

D .54m 2

【答案】D

试卷第11页,总47页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获取能量的多少与生活范围成正比,即生活范围越大,获取的能量就越多。一只鹰的生活范围至少需要多少,就按能量传递效率最高值(20%)来计要。按题中提供的食物链来看,食蚜蝇处在第三营养级,鹰处在第六营养级,它们相差3个营养级,所以一只鹰的生活范围至少是5m 2÷20%÷20%÷20%=54m 2.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32.下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 A .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 .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少

C .该食物网一共包含8条食物链

D .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甲和戊是生产者;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越少,图中含有辛的食物链中,最长的一条是甲→丙→乙→丁→辛,所以此食物链中辛获得的能量最少;该食物网一共包含8条食物链;图中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除了丁和辛外,还要乙和丁、乙和丙。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点评:本题结合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33.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 ) A .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 .属于次级消费者

C .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 .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甲虫能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说明这种甲虫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没有营养级,不在能量金字塔中。分解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分解者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34.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假如鹰的食物2/5来自兔子,2/5来自老鼠,其余来自蛇,那么鹰要增加20g 体重,最多消耗植物( )

A .4600g

B .900g

C .800g

D .5600g 【答案】D

试卷第12页,总47页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意,鹰的食物可来源于三条食物链,直接来源于三种不同的生物:兔、鼠、蛇,如要使其增重20g ,则这三种食物食用后必须使其分别增加8g 、8g 、4g 。可

考虑到是最多消耗,计算时要按最低能量流动效率(10%)计算,这样这三条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800g 、800g 、4000g ,共消耗植物5600克。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有一定难度。

35.在一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对阴湿山洼草丛及其生物等的叙述中,正确的组合是( ) 阴湿山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 ②阴湿山洼草丛中的蚂蚁是一个种群 ③阴湿山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苔藓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②中缺少“所有”一词,故②错;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如阴湿山洼草丛中的所以生物,故③错;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构成,如阴湿山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故①正确;苔藓是生产者,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故④正确。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判读能力,属于容易题。

36.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 ) A .消灭森林病虫害 B .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 .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 .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寒带地区,温度低,分解者少,分解过程缓慢,所以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属于容易题。 37.我国两会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为了解决下列哪一问题

A .酸雨

B .土地荒漠化

C .全球气候变化

D .干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故答案选C 。 考点:生态系统的保护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了解“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38.科学家曾用人工合成的甲基丁香酚涂在纸片上,挂在柑桔园里诱得大量雄性柑桔果

试卷第13页,总47页

蝇并加以消灭,这是下列哪种信息在生产上的应用

A .物理信息

B .行为信息

C .化学信息

D .营养信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以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是化学信息;以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的信息是行为信息;而营养信息就是食物和养分的供应状况。甲基丁香酚是化学物质,以此传递的信息应该是化学信息。故答案选C 。 考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点评:基础题,只要掌握各种信息的概念,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39.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能量金字塔是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的图形。是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故答案选A 。 考点:能量流动的特点

点评:基础题,只要知道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40.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

A .固定CO 2

B .分解有机物

C .利用光能

D .合成有机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腐生生物以吸取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的营养成分为生的生物,属于分解者。ACD 选项是生产者的作用。故答案选B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知识点,属于识记范畴。

41.甲、乙分别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 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B. 乙图中的D 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C. 人体O 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甲图中的B

D. 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 所处的营养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甲图的分析,A 是组织液、B 是淋巴、C 是血浆、D 是细胞内液,人体过敏反应时,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人体O 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C 。从乙图中的分析,可以得出D 是无机环境,A 是生产者,C 是消费者,B 是分解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A ,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C 。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以及碳循环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

试卷第14页,总47页

义。

42.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 、B 、C 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正确的是( )

A .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A 、B 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 .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 .疏松土壤可能加快⑤过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表可知A 是分解者,B 是生产者,C 是消费者;③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⑥化石燃料的燃烧;疏松土壤可增加土壤中O 2,促进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碳循环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碳循环的过程。 43.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可以说明( )

(1)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

(2)A 与 B 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3)图中的生理过程②全在线粒体中进行 (4)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A .(1)(4) B .(2)(4) C .(1)(2) D .(1)(3)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该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以CO2形式存在,可推测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A 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B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CO2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考点:本题考查碳循环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碳循环的过程。 4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

试卷第15页,总47页

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考纲识记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结构的组成。 45.下列各项信息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昆虫撞上蜘蛛网,引起振动 B .孔雀开屏

C .昆虫利用性外激素吸引异性交配

D .蜜蜂舞蹈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A 属于物理信息;C 是化学信息;BD 都属于行为信息; 考点:信息的判断

点评:学生容易混淆物理和行为信息;行为信息强调动物的行为;物理信息强调引起的结果;

46.下图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选项 1 2 A 免疫 特异性免疫B 染色体 DNA C 生态系统 群落D 内环境

血浆

【答案】ABC 【解析】 试题分析: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有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等起作用;A 正确;

染色体是由DNA 和蛋白质构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基因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构成,B 正确;

有同种个体构成种群;又多个种群构成群落;群落加上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故C 正确

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D 错误; 考点:免疫、染色体、生态系统、内环境等基本概念

点评:这种题目学生容易出错是因为知识点不清楚,故要识记相应的基本概念。 47.下列关于小生态瓶设计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态瓶制作完成后,应避免安放在阳光直射处

B .生态瓶中只放入河水和小鱼,也可构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C .生态瓶中的生物之间最好不存在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

D .生态瓶制作完成后,一般要避光存放 【答案】A 【解析】

试卷第16页,总47页

试题分析:生态瓶制作完成后,应避免安放在阳光直射处,防止过热的环境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因为一个生态系统不止需要阳光,还要有别的适宜条件,A 正确;D 错误 B 中没有分解者和生产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错误; C 中稳定性和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复杂程度有关,故错误; 考点:小生态瓶设计制作

点评:小生态瓶设计制作的原理、过程及注意点

48.细菌种类繁多,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如绿硫细菌;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有寄生在动物体内的细菌,如结核杆菌;有腐烂动植物遗体的细菌,如枯草杆菌。上叙四类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别属于

A .生产者、生产者、分解者、分解者

B . 分解者、分解者、分解者、分解者

C . 消费者、分解者、消费者、分解者

D . 生产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解者: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生产者:能利用光能或者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如大部分植物和一些光合细菌;属于自养型; 消费者:利用他人有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的个体,大部分的动物等;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

由题意可知;绿硫细菌和硝化细菌是生产者;结核杆菌是消费者;枯草杆菌是分解者;故选D

考点: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点评: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9下面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图①②③分别是相关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最可能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

B.图①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C.图②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乙与丙可能的关系

D.图③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和丁后,乙与丙可能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通常具备以下特点: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食物链的开始通常是绿色植物;在食物链的第二个环节通常是植食性动物;食物链中的第三个或其他环节的生物一般都是肉食性动物。

A 、根据食物链中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则确定戊为生产者,而丁处于最高营养级。 不符合

试卷第17页,总47页

题意。

B 、在食物链中能量逐级递减。不符合题意。

C 、通过表格中不同种群的能量比较发现,乙和丙应该处于同一个营养级,他们都以戊为食,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竞争关系,而不是图②所示的不是关系。符合题意.

D 、乙和丙的关系是竞争关系,甲是乙和丙的天敌,当去除甲后,如果这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相差悬殊时就会出

现图中所示的情况。不符合题意.

考点:考查生态系统中种群间的关系及食物链的相关内容。

点评: 本题涵盖了图形、表格和文字,看起来很难,但仔细审题会发现,考查的是食物链和种间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50.在沿海滩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高层芦苇茂密,中、低层绿草如茵,大量的禽鸟齐聚其中,水下还分布着大量的文蛤、蟹、虾和鱼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芦苇、绿草属于生产者

B .文蛤、蟹、虾和鱼都是第二营养级

C .其生物群落只有垂直结构

D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信息传递无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芦苇、绿草属于生产者,A 正确;鱼会吃虾,所以鱼还可以是第三营养级;B 错误;生物群落还有水平结构,C 错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信息传递有关;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51.下图曲线Ⅰ代表抵抗力稳定性,曲线Ⅱ代表恢复力稳定性。一片被毁森林在恢复过【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与物种的种类有关,物种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小。

森林在恢复过程中,由于物种种类增多,故抵抗力稳定性增大,恢复力稳定性变小。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稳定性的种类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二者的含义。

52.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CO 2;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被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再有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消费者和生产者又会被分解者利用,碳就流入分解者;分解者、消费者、生

试卷第18页,总47页

产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这样碳又回到无机环境。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碳循环。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碳循环过程。 53.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了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根据某些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此过程传递信息的种类是( )

A.化学信息

B.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

D.其他信息 【答案】B

【解析】选B 。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是依据黄色而非粘合剂,因此此过程传递信息的种类属于物理信息。

54.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生物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物种C 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B.硅藻、虾、小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物种B 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C 的数量会增加

D.物种A 、B 、C 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选B 。根据三种生物的特点以及图中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可知,物种A 、B 、C 分别表示硅藻、虾、小鱼。小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含能量最少。虾的数量增加,小鱼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生物群落除以上三种生物外,还包括微生物等其他生物。

55.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C.原始生命的诞生和生物的死亡

D.生产者和分解者 【答案】D

【解析】生物通常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细胞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再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所以D 选项正确。

56.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确定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总量的比值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种群乙的有机物总量的比值增大,则引起的变化应是图示中的( )

试卷第19页,总47页

【答案】D

【解析】选D 。由图中信息可知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为丙→甲→乙→丁,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加,则丁的食物增加,丁种群数量会增加,甲的天敌增加,所以甲种群数量要减少,即丙的天敌减少,故丙会有所增加。

57.根据图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答案】A

【解析】选A 。生物群落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蛇是四级消费者;细菌为分解者,与蝉不是竞争关系。

58.若以图甲代表与生命系统相关概念的范围,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生物大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组织属于器官,器官属于系统,系统属于个体,个体属于种群,种群属于群落,群落属于生态系统。

5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 kJ

B .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15%

C .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人工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则b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天敌的减少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A.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则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法指导: 重难点: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区别和联系及其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课前独立完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因: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 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 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 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与是不一样的。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1.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C.抗污染能力D.抗干扰能力 3.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一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北师大版生物八下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word复习教案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复习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理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关系,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二、复习提纲 1.广西爱鸟周:每年3月20一26日;爱鸟节:每年3月20日。 2.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类型:水域:海洋、淡水、湿地;陆地:森林、草原、荒漠、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并利用其中的有机物和能量 注: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要基本成分。5.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 6.食物网;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就称为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愈复杂,生态系统愈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学好初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

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检测题

第五章综合检测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 ②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 ④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在食物链中,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C.竞争和捕食是生态系统中两种重要的种间关系 D.农业生产中,过度耕作导致分解者有氧呼吸加强,是温室效应加剧的一个原因 3.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下列生物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生产者,从细胞学角度看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酵母菌 B.水稻 C.大肠杆菌 D.蓝藻 5.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 A.硝化细菌 B.蘑菇 C.酵母菌 D.霉菌 6.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 A.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蝙蝠通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 C.在草→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昆虫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植物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而释放出来 7.下图为生态系统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 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8.“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 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结构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4次) 1.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枯木和生物)共同构成了 A .种群 B .群落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 蚯蚓 B .硅藻 C .硝化细菌 D. 酵母菌 3.如下图所示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以图中信息做参考,判断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中,主要的生物类群是藻类 B .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C .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只有分解者 D .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海水盐度,这一点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区别 4.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 .温度不同 B .盐度不同 C .含氧量不同 D .光谱成分不同 5 .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生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为 A .次级消费者 B .生产者 C .分解者 D .初级消费者 6.根据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来分类,应属于(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消费者 D 因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 7.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 ( ) ①鱼类 ②藻类 ③水生甲虫 ④池边杂食动物 ⑤水蚤 A .④→①→②→③→⑤ B .②→⑤→③→①→④ C .③→②→①→⑤→④ D .②→⑤→④→③→① 8.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 .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 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 2 B 3 C 4 D 5 10.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 种群较为稳定 A a →b →c B C D

高三生物教案: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四、教学课时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第三册[人教版]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知识结构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二、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决方法] 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存在,进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 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再借实例说明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 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那

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 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设置下列问题: 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 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 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 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 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阅读教材P110——111相关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3、草原、北极苔原、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谁强谁弱?恢复力稳定性谁高谁低? 4、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自身的组分和营养结构关系如何?恢复力稳定性呢? 5、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如何? 教师总结归纳:“抵抗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了,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1、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作用和完善的营养结构。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三个方面,它是河流生态系统抵抗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主要依靠群落内种间关系(主要是捕食)和种群内的种内斗争而实现的。 2、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其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成正比。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取决于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即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成正比关系。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抵抗力稳定性不能发挥作用于,恢复力稳定性得以充分体现,最终使其恢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时重难点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典型例题 例1.一个发育成熟的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表现出的功能特征是() A.物种成分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平衡 C.呈现周期性的起伏波动D.对外界干扰有一定的抵抗力 例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例 3.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恢复力稳定性最高的是() 例4.采取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 C.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D.限制某一个演替过程 例5.(天津理综卷,5)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例6.如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各组分间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____________。若要保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输入________。 (3)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 a>y 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 a________b(>、<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环境污染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可用于生态风险评估。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若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1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请根据表中的RQ值预测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态 的影响。 例7.甲、乙、丙、丁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 注“+”表示有;“-”表示无。 A.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B.由于丙瓶中没有小鱼,所以比甲瓶积累的有机物多 C.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 D.本实验说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构成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四种成分 授课过程 问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的能力。 微思考1:稳定性的表现?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知识分享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类型:(了解)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_________的营养级。 同一营养级上,可以有______________的生物。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 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其起点: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昆虫,青蛙,鹰。 7、_______和________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A、B、C的同化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b1、b 2、b3); 2、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分解者利 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doc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知识结构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二、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决方法] 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存在,进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 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再借实例说明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 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

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设置下列问题: 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 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 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 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 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阅读教材P110——111相关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3、草原、北极苔原、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谁强谁弱?恢复力稳定性谁高谁低? 4、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自身的组分和营养结构关系如何?恢复力稳定性呢? 5、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如何? 教师总结归纳:“抵抗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了,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1、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作用和完善的营养结构。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三个方面,它是河流生态系统抵抗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主要依靠群落内种间关系(主要是捕食)和种群内的种内斗争而实现的。 2、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其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成正比。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取决于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即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成正比关系。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抵抗力稳定性不能发挥作用于,恢复力稳定性得以充分体现,最终使其恢复接近原状或代之以另一全新的生态系统,并且重新具备抵抗力稳定性,又表现出自动调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中包含重要概念——负反馈调节。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农村中学高二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普遍较差,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差异极大。 2.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深入地从生态系统方面来认识其稳定性。 3.高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4.部分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提问等特点,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较为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构建模型,清晰地理解负反馈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通过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的学习,确立辩证统一思想。 四、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五、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六、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观察法、比较法、问题解决式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运用于实践。 七、教学资源 利用PPT进行教学。 八、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 马桥中学龚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教材第5章《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本课中主要解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两个内容。 2.教材地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种类等一些知识,为本节授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课中的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利用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的古诗《草》,引导学生说出草原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引入本课主题。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幻灯片图片展示出岩石从从裸露状态 演变为有多种生物生存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建立过 程,并以此例引出阶段性的特征;相对性通过讨论:“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 功能会被破坏吗?为什么?”得出。在讲授动态性特征时,利用山猫和野兔的捕食关系,通 过山猫与野兔的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图进行讲解;自我调节能力着重利用食物链图解,帮助 学生理解。最后简单提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为教材后面的内容“人类活动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打下伏笔。 四、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通过对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和草的数量变化的分析,知道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 调节来达到稳定。 3、通过对动态平衡曲线的分析,感悟科学研究是需要长期坚持、相互合作的。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唯物主义 世界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 计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中包含重要概念——负反馈调节。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农村中学高二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普遍较差,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差异极大。 2.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深入地从生态系统方面来认识其稳定性。 3.高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4.部分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提问等特点,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较为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构建模型,清晰地理解负反馈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专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专题5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础回顾】 考点内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要求:Ⅱ 考纲解读: 1.知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2.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和区分 3.知道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考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技能方法】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表现 (1)由下面的图示可得出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相对稳定。 (2)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可得出生态系统在功能上相对稳定。

2.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例 由以上图示看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4.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 5.生态系统稳定性易错点 (1)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4)负反馈调节并非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是使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 6.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生物八年级下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学》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本章以生态系统为框架,研究了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二方面内容,是本章主题的一个核心概念,既是对前面有关生态系统内容的一个总结,又是对相关内容的一个提升,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通过对事例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再让学生联想其他的实例彼此分享,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因此,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也知道了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但并不理解这种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另外,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还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有关结论。而且,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难度。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讨论、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描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自制生态瓶。 【教学内容】 一、情景提问,进入新课 教师活动:实物投影展示制作好的生态瓶,讲述现在同学们看到的是老师在几天前制作好的生态瓶。提问:你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尝试分析一下这个生态瓶中含有哪些成分吗?它们彼此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回答: 在这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中,有生产者水草,消费者小鱼,还有分解者真菌和细菌,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和谐的物质循环: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小鱼提供了营养物质,也提供了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水草、小鱼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它们的残落物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植物利用。(学生上讲台结合投影画面,进行讲解) 教师引入:在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中也同样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但是,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如果我们不加以呵护,它最终会因为某种成分的不适应而打破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毁灭。设疑问: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吗?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