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成长滋味长》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成长滋味长》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成长滋味长》

《成长滋味长》教学设计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四篇选文,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不同的内心世界。

2、通过阅读、批注和分享,体味成长的滋味,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3、通过阅读组文,提起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提升语文素养。

本质议题

感受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

议题综述

通过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不同的内心世界,

体味成长的滋味。

文本组织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风吹起蒲公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如果我不乖,全是你们的错》

教学流程

一、聊聊经历

(一)说经历

1、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再到少年初长成,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成长,说说在你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成长经历。

2、请生说。

(二)总结

从你的表述中,我知道了成长的经历就是一种——(师提炼词语)这就是成长的滋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快乐的事和烦恼的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孩子的内心世界,体味他们成长的滋味。

二、阅读体味

(一)小组选读,了解大意

1、出示四篇文章题目,齐读课题

2、请小组根据题目来选择你们小组想要读的文章。小组讨论,分别确定任务。

3、出示要求:

⑴、快速阅读,了解故事内容。

⑵、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主人公的成长故事。

⑶、读完后小组交流。

4、生读,分享。

师提示发言的方式:

我们小组读的是《》,这篇文章讲了()。

5、总结:成长就是这样,有快乐,有烦恼,但这些都是成长的滋味。

(二)全班共读,体味滋味

1、听了这些成长故事,你们最喜欢哪一篇?

2、全班共读一篇,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勾画能够表现主人公的成长滋味的句子,批注你的感受。

3、生汇报句子,说感受。

4、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表现成长滋味?

(板书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神态、心理、动作)

(三)自由默读,运用方法

1、自由读其他三篇文章

2、出示要求:

⑴、浏览课文,勾画描写人物的句子

⑵、读一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⑶、批注你的感受

3、生读,勾画。

4、分享句子和感受。

三、谈谈收获

(一)说收获

通过孩子们的用心的阅读,我们透过这些描写人物的句子,体味到人物成长

的滋味,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吗?

(二)鼓励自己

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四、推荐阅读

1、《天蓝色的彼岸》艾利克斯·希尔

2、《我的成长没烦恼》

附:

板书设计

成长滋味长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外貌、神态、心理、动作

设计理念

群文阅读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具体理解议题,有效组织学生围绕议题所确立的话题方向进行多文本阅读”,在初读文章时,回顾阅读的方法,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文章,阅读的要求是让孩子读的同时去锻炼他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四篇文章《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风吹起蒲公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如果我不乖,全是你们的错》,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成长的滋味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感动,及时开展集体建构,积极达成共识,这样的设计能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让阅读更高效,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对多个文本丰富而深入的感受,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观点”,这让孩子们能静静地阅读,踊跃地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孩子们的思维在分享中碰撞,融合,在集体建构中达到共识,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切实培养了孩子的阅读能力。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阅读几篇文章,这意味着老师不能很深很细很透地去讲

析文章,这就需要老师有取有舍,并且教会学生很好地运用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在初读课文前让学生回顾阅读的方法,比如跳读、浏览、略读等,在不同要求的读中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高效的阅读,当我们关注了孩子们能力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来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更有收获。通过学习,能让他们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成长的滋味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感动,并能通过阅读、批注和分享,抓住文章的表达方式,抓住作者的描写方法,及时开展集体建构,积极达成共识,在建构与共识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积累,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选文

选文一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

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选文二

风吹起蒲公英

顾晓蕊

十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他一把红棉吉它。母亲是位乡村音乐老师,她轻轻拨动琴弦,流淌出美妙的乐曲。他听得着了迷,缠着母亲教他识谱,教他弹唱。

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指尖也能如蝴蝶般在琴弦间飞舞。那时日子虽然清苦,却有无数小快乐。可是,两年后,母亲因病去世。想念母亲时,他就抱着吉它轻轻弹唱,让琴声带走内心的悲伤。

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父亲指着位个子瘦高的女人,说是他的继母。女人身后站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男孩,父亲说这是弟弟。他的心猛得一疼,难道父亲忘记母亲了吗?

周未,父亲进家,从包里掏出两个苹果。红红的苹果又大又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馋得他直咽口水。父亲当着继母的面,把苹果都递给弟弟,扭身想对他说些什么,他赌气跑开了。他觉得父亲果然变了心,心里更觉悲凉。

他躺在床上,想起刚才的一幕,泪水悄然滑落。这时,有人推门进来,是继母。他合上眼,假装睡着。继母在床边坐了会儿,给他掖掖被,随后,轻轻地离开。他侧过身,碰到凉凉的东西,一看,是个苹果。他心头一暖,委屈消散了许多。自那以后,每每父亲捎回些好吃的,继母总给他留上一些。

继母无声的关爱,为他孤独的心灵,打开一扇亮窗。他和弟弟的感情日渐融洽起来,弟弟的成绩好得出奇,让他这个做哥哥的自愧弗如。

那天,他和弟弟并排躺在田野上,周围丛生着一片片蒲公英,风轻轻地吹着,吹起了一柄柄汢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飘飘悠悠,随风远逝。他们聊起各自的梦想,他说将来想当一名歌手,弟弟说愿化作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向广袤的天地。

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憧憬时,不幸再次降临。父亲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病危之际,拉着他的手说:“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多年的误会和责怨,顷刻间烟消云散。他悲恸地呼唤,最终没能留住父亲。父亲走后,继母一下子苍老许多,她常坐在那里发愣,任忧愁爬满脸庞。

他想了又想,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对继母说要到外边打工,挣钱供弟弟读大学。继母低声说:“我一个妇道人家,没啥能耐,让你跟着受苦了。”她用手指绞着衣角,泪水落了下来。

第二天清晨,他留下一封短信,背起心爱的吉它,悄悄地离开家。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在飞扬的尘土里,抛洒辛勤的汗水。最困难的时候,他住廉价的出租屋,被成群的蚊子叮咬。为了省钱,他甚至连着一个月,每顿只吃盐水煮面条。他把节约下来的钱,寄往家里。

偶然的一个夜晚,他看到有人在街头弹唱,生意似乎还挺火,心中一阵暗喜。弟弟正读高中,购买复习资料,需要更多的钱。他把吉它擦试一遍,调好弦,对着乐谱苦练了几十首曲子。

他穿行在繁华的夜市,用心弹奏每一个音符。有的听众被他的歌声吸引,拍手叫好;也有的听众拿他取乐,推搡中将他撞翻在地。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转身离去。

来到城市这些年,他学会了隐忍。不管人生的际遇多么黯淡,他从没有忘记当初的梦想,并用自身微弱的光芒,去照亮弟弟前行的路。

选文三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美】巴德?舒尔伯格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二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选文四

如果我不乖,全是你们的错

【加拿大】艾米?登普西译/辛献云

十多岁的时候,我把我所有的坏行为都归咎于父母。我的自言自语总是以此结束:“全是你们造成的。”

我承认,我是那种他们恨不得一把掐死的“小魔女”。但我的很多性格缺陷都可以从他们做父母的失败行为中找到根源。

举个例子:我还在蹒跚学步时,我们住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乡下,那时我经常被安置在厨房里的一个高脚婴儿椅上坐着。我留着蘑菇头,长着一双又大又圆的蓝莓般的眼睛。我的妈妈,一位对婴儿的意外死亡怀有无法摆脱之恐惧的母亲,恰巧刚刚看了一部关于婴儿安抚奶嘴危险性的电视专题片。

安抚奶嘴——我称之为“ 嘴嘴”——那时大概是普天之下我最爱的一样东西了。但妈妈却认定奶嘴有让我窒息的危险。

有些人把孩子喜欢的东西拿开也就算了。可妈妈不,她把奶嘴看作是生死攸关的东西,采取了异乎寻常的做法。她把安抚奶嘴拿到地下室,扔到烧木柴的炉子里。然后,她用一把烧烤钳把烤化了、烧焦了的奶嘴从火中取出,走上楼,来到厨房里,把那只变了形的奶嘴在刚刚两岁的我的眼前晃来晃去。

“嘴嘴,没了!”她大声吼道。

这是我最早的童年记忆。这一创伤的后遗症?我对属于自己的东西产生了一种病态的依恋。我成了一个讨厌分享的孩子。当然,在学校我也和其他孩子分享,但那不过是因为我不得已罢了。在和弟弟、堂兄妹一起玩时可就不一样了,我会死抱着玩具不放,有时甚至还要藏起来——我不愿意让别人玩我的东西。

妈妈一向认为慷慨与好客是一对孪生的美德,她对养了一个我这样的孩子深感羞愧。她无法理解我怎么会变成这样。但我心里清楚,我告诉她:“全是你造成的。”

甚至在长大以后,我还是很难和他人分享物品。我想分享,但心里却非常紧张。要是这个东西破了怎么办?坏了怎么办?或者更糟的——烧焦了怎么办?一位朋友对我的评价是:你想分享,但你不知道怎样分享。

让我们将时间快进几年,来看看我爸爸的行为。那时我不到十三岁,正坐在餐桌旁做家庭作业。爸爸正在火炉上用煎锅煎什么东西。那个煎锅很旧了,爸妈一直都想换。我已记不清楚当时爸爸在煎什么,只知道他煎的东西粘到了煎锅底上。

他嘴里咒骂着,把煎锅里的东西一股脑倒进垃圾桶里,然后快步从后门走了出去,站在庭院边上狠命一跺脚,嗖地一下就把煎锅扔了出去。煎锅穿过后院,落在了一片树林里。

那可不是爸爸往树林里扔的唯一一件东西。被他怒气冲冲扔掉的其他东西包括一罐起士专家奶酪(因为打不开)、一串风铃(他讨厌风铃),还有烤煳的面包(他生的是烤箱的气,结果受罚的却是面包)。

所以,有一天,当处于青春期的我怒气勃发地一脚把弟弟卧室的门从合页上踢掉时,我知道这种行为该怪谁:“全是你们造成的。”此后一连几天,我领教了爸爸冰冷的沉默和妈妈无情的怒视。

现在我24岁了,但我仍然喜欢拿自己的东西出气,特别是在厨房里。

很久以来,我的眼里只看到自己不幸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神经过敏。但最近,我开始不断思考我从他们为人父母的不当行为中到底学到了什么。

五岁那年,我拿着一幅我涂好颜色的画给爸爸看,问他是否喜欢。“不喜欢,”他说,“我觉得你可以做得更好。”这也许不是做父亲的该说的话,但确实是真话。因为我把颜色全都涂在了线条外面。后来,我在美术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结果,几年以后,在一家杂货店举办的涂色比赛上,我赢得了一只巨大的巧克力做的复活节兔子。

爸爸教我要勤奋努力。更重要的是,他让我明白了诚实的价值——如何对待诚恳,如何诚实待人。

从横飞的物品和烧焦的奶嘴中我学到了什么呢?我学会了珍视父母的缺点,以及我自己的缺点。

爸爸虽然在厨房里缺乏耐心,但不管我在哪里,不论什么时候,他都能开车过来接我,随叫随到,而且什么都不问。即使他在停车场里等我半小时,也从来不会抱怨一个字。

妈妈对意外事件的担心造就了我的无畏无惧。虽然她仍然担心意外的发生,但却总是鼓励、支持我的冒险精神。

最后一点,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即使我像个混世魔王似的把家里闹个底朝天,爸爸妈妈也总是让我明白我是他们的骄傲。所以,我决定不再责怪父母——现在,就算责怪他们,那也是开玩笑、闹着玩。

说到底,我自己并非完人,他们也不是。但的的确确,如果我不乖,全是他们的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