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改)

1.1-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改)
1.1-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改)

1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分离定律

学习目标:

1、描述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重点、难点)

2、描述对分离现象的验证实验。(重点、难点)

3、阐述分离定律的内容。(重点)

4、说出孟德尔科学研究的方法、过程。

【预习案-夯实基础】

自主认真阅读课本P 5~7,补充完成下列空白:

一、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___决定的。

①遗传因子就像一个个________的颗粒,既不会相互________,也不会在传递中________。

②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______________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______字母表示;决定______________的为_______遗传因子,用______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存在的。

①遗传因子组成________的个体叫做纯合子,如纯种高茎豌豆_______、纯种矮茎豌豆dd 。

②遗传因子组成________的个体叫做__________,如F 1的杂种豌豆Dd 。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_________时,成对的遗传因子____________,分别进入_______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_________。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___的。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孟德尔巧妙设计了________实验,让_______与______________杂交,根据他提出的假说,预测实验结果。

2、孟德尔实际进行测交实验,用_____________高茎豌豆(_______)与隐形纯合子________豌豆(_______)杂交,观察并统计产生后代的性状及数量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符合预测,从而验证了他的假说。

3、孟德尔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法,即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后,通过推理和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假说进行______________,再通过_______________演绎推理的结论,若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________,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________的。

三、分离定律

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被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______________: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_____________的遗传因子____________,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_____,分离后的_____________分别进入_________________中,随________遗传给后代。

【探究案-思考探究】

孟德尔成功发现分离定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采用了假说-演绎法的科学研究方法,合理设计实验程序。他以高茎纯种豌豆和矮茎纯种豌豆作亲本,分别设计了纯合亲本的杂交、F 1的自交、F 1的测交三组实验。请回答:

(2)三组实验中,属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阶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提出的问题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解释实验现象,孟德尔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检验假说阶段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F 1测交,即让F 1植株与_________________杂交,其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案-巩固提升】

()1、下列关于遗传因子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B.具有显性遗传因子的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

C.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D.具有隐性遗传因子的个体都表现为隐性性状

()2、(多选)下列关于分离现象的假说正确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互不融合

B.生殖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D.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多选)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B.纯合子自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C.性状相同,遗传因子不一定相同D.显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4、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B.测交也可用F1与显性纯合子杂交进行

C.杂种后代中,一定出现性状分离D.若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一定符合3∶1的分离比()5、(多选)下列关于隐性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表现的性状B.由隐性遗传因子决定的性状

C.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F1代不能表现的性状D.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能表现的性状

()6、下列几组杂交中,哪组属于纯合子之间的杂交:

A.DD×Dd B.DD×dd C.Dd×Dd D.Dd×dd

()7、下列四组交配中,能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的一组是: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杂合子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子B.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C.纯合子的细胞中无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D.两个纯合子的后代必是纯合子,两个杂合子的后代必是杂合子

()9、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为1∶1 B.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C.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F1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例为1∶1

()10、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F1×隐性类型→测F1遗传因子组成B.通过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C.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D.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F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性状表现反向推知的()11、下列关于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F2的表现型之比为3:1 B.F1产生的配子之比为1:1 C.F2的基因型之比为1:2:1 D.测交后代之比为1:1 ()1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13、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在一个育种实验中,采用

A、B两棵植株进行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实验一在杂交Ⅰ中,将植株A的花粉粒转移到同一植株的雌花上,授粉后,雌花发育成穗轴上的玉米粒。

实验二在杂交Ⅱ中,植株B的花粉粒被转移到同一植株的雌花上,进行授粉。

实验三在杂交Ⅲ中,植株A的花粉粒被转移到与植株B具有相同的遗传因子组成的另一植株的雌花上进行授粉。

上述三种杂交所获得玉米粒的颜色如下表所示:Array(1)在玉米粒颜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G代表显性性状,g代表隐性性状,则植株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

B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杂交Ⅰ的子代中,紫红玉米粒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杂交Ⅰ的子代中,紫红玉米粒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记一记】

2

物理小常识

物理常识问答 1跳远运动员都是先跑一段距离才起跳,这是为什么? 答:利用惯性,跳起后身体还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以增大跳远的距离,所以运动员先跑一段距离才起跳。 2,锯,剪刀,斧头,用过一段时间就要磨一磨,为什么? 答:锯,剪刀,斧头,用过一段时间就要磨一磨是为了使它们的齿或刀锋利而减小受力面积,使用时用同样的力可增大压强。 3,把塑料衣钩紧贴在光滑的墙壁面上就能用它来挂衣服或书包。这是什么道理? 答: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墙面上时,塑料吸盘与墙壁间的空气被挤出,大气压强把塑料吸盘紧压在墙壁上。挂衣服或书包后,塑料吸盘与墙壁产生的磨擦力以平衡衣服或书包的重力,所以能挂住衣服或书包。 4,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走的时间长些? 答:发条拧得紧些,它的形变就大些,因此具有的弹性势能就多些,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就多些,就能推动钟表的齿轮做较多的功,使钟表走的时间长些。 5,钢笔吸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几下,墨水就吸到橡皮管里去了是什么原因? 答:按下弹簧片时,橡皮内的一部分空气被挤出,放手后因橡皮管要恢复原状使管内空气压强低于管外大气压强,墨水被管外大气压强压进水管内。 6,用高压锅煮饭菜比用普通锅煮饭菜熟得快,为什么? 答;因为水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煮饭菜时高压锅的气压比普通锅内的气压高,所以水沸腾时高压锅内的温度高于普通锅内的温度,温度越高,饭菜越快熟。 7,你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会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就会感到凉,这是因为酒精蒸发时,从身体吸收了热量,使皮肤的温度降低感到凉。

8,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发黑,为什么? 答:因为钨丝受热产生升华现象,然后钨的气体又在灯泡壁上凝华的缘故,所以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发黑。 9,冬天,人在感觉手冷的时候,可以用搓手的办法使手变热,也可以把手插进裤袋里使手变热,这两种办法各是通过什么方式使手得到热量的? 答:搓手通过做功得到热;手插进裤袋用体温把手暧热,这是通过热传递得到热。 10, 试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答:在任何温度下,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液体分子中总有一些分子的速度大到能克服液面其他分子的吸引跑到液体外面去,成为气体分子,液体变成气体。 11, 喝开水时,如果感到热开水烫口,一般都向水面吹气,这是什么缘故? 答:这是因为液体蒸发时温度会降低,也就是说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向水面吹气,可以加快水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也就越快,这将就会加快水温度降,使热开水不会烫口。 12, 冬天人们从外面进屋后,总喜欢用口对着双手哈气,,同时还爱两手相互摩擦,这是为什么? 答:冬天室外很冷,人的双手总是裸露,而人口呼出的气温近于人的体温,对手哈气,可使手吸收口中呼出的气的热量;双手互相摩擦,摩擦力做功,增加手的内能,都可以使手变得温暖。 13, 在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后,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为什么? 答:冬天,眼镜片在室外是冷的,进入暖和的屋子里后,屋子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后液化(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14, 手分子运动论的理论解释:在长期堆放煤的地方,有很厚的一层土层都是黑的。 答:因为煤是黑色的,煤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土层变黑就是因为煤分子扩散进去的结果; 15, 安装照明电路时,如果装保险丝时拧得不紧,往往容易熔断。为什么?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学案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1课时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班级姓名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识记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准确应用。 (2)能说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过程。 (3)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相互交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孟德尔的个人资料等。 (3)自主探究性状分离的模拟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五、自主学习过程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者:奥地利人 (2)孟德尔选择豌豆做实验材料的原因:豌豆是严格的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情况下一般都是;品种间性状易于区分(例如高茎 1.5~2.0m,矮茎0.3m左右)。 (3)过程: 首先咱们看一下什么是性状?什么又是相对性状? 答: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的总称或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 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例如,豌豆的花色有白色和

红色,绵羊的毛色有白毛与黑毛。该如何去理解这个概念呢,应该注意哪几点并举例说明?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 P代表 F 1代表 F 2 代表 ♀代表♂代表代表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通常把F 1 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 为;F 1 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如白花性状。 如何理解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出现的现象,称为 (4)结果: F 1 只表现出的性状 F 2 出现,性状分离比为。 2.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后来称为基因)决定的。 看一下课本P 29 页基因的概念。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 来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来表示。举例说明

物理现象解释.

物理现象解释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常涉及到现象解释题的考查,考查中涉及到的知识有光现象、物态变化、惯性现象、安全用电、能量的相互转化等方面。这类试题通常会围绕某个物理现象或通过一段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并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合理选择信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例1.(2012年泰安)如图1所示是物理教材中的一幅插图--《鱼在哪里?》,“划船叉鱼”的过程中,用到许多物理知识。请你找出两个“划船叉鱼”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填在下表中,写出相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 解析:本题考查了物理知识的应用,解此类情境开放题,只要所描述的情境能合理地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均正确,但一定要将情境与物理知识对应。 物理现象物理知识 1水中的倒影光的反射 2看见水中的鱼变浅光的折射 3船桨杠杆 4船桨向后划水船前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船运动状态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鱼叉尖锐压强 7船浮在水面浮力 例2.(2012年绥化)如图2所示,结合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和对水壶的了解,就水壶的结构或使用过程等提出两个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水壶应用了很多的物理知识:从水壶的把手、能量的转化、白气等方面进行分析。 (1)问题:水开时,壶盖为什么会跳起?回答:水蒸气对壶盖做功。 (2)问题:水开时,壶盖周围为什么会有“白气”?回答: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 (3)问题:为什么把手上有花纹?回答:为了增大摩擦力。 例3.(2012年防城港)小明制了一些肥皂液,他用吸管沿着水平方向在太阳光下向空气中吹肥皂泡时,发现大部分肥皂泡先上升后下降,且他在一些肥皂泡上看到了“小彩虹”,你能帮助小明解释这些现象吗? 解析:用吸管吹出肥皂泡时,吹进去的热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上升;肥皂泡上升的过程中,里面的气体温度降低,体积变小,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变小,当浮力小于重力后,肥皂泡开始下降。肥皂泡上看见的“小彩虹”是太阳光照射到肥皂泡上产生的。 例4.(2012年河北)如图3所示是运动员在空中降落时的图片。请回答下列问题: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课程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 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 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 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 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1.生命观念——通过假说—演绎的过程分析,形 成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科学观念。 水平二 2.科学探究——通过分析测交的原理,理解测交 的作用,并能阐明孟德尔利用测交实验验证其对 分离现象解释的过程。 水平一 3.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一对遗传因子的杂交 实验,利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分析一对遗传因 子杂交实验中是如何落实假说—演绎的基本步 骤的。 水平二 4.社会责任——能够利用孟德尔分离定律,已知 亲本遗传因子组成求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 表现类型及比例;并能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 例推测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水平二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自主梳理——————————————— (1)为什么测交可以用来测定待测个体所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提示测交是指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的杂交,而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隐性配子,所以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就取决于待测亲本所能产生的显隐性配子的种类及比例。(2)如何根据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确定待测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提示若测交后代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待测亲本为显性纯合子;若测交后代全部表现为

隐性性状,则待测亲本为隐性纯合子;若测交后代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则待测亲本为杂合子。 [典例1]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让F1与隐性个体进行测交,通过该测交实验不能了解到( ) A.F1相关遗传因子的化学结构 B.F1产生配子的种类 C.F1的遗传因子组成 D.F1产生配子的比例 解析通过测交实验可以验证F1的遗传因子组成,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验证F1相关遗传因子的化学结构,A错误。 答案 A [对点练1] 某植物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受一对遗传因子A和a控制。为确定某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让其与另一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得到足够多的杂交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方式属于测交 B.如果后代均为红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C.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4 解析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属于测交,A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均为红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出现白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C正确;Aa与aa杂交,后代为aa的概率为1/2,D错误。 答案 D 联想质疑 ★与隐性纯合个体交配即可测定基因型 【归纳总结】测交的作用

高频考点15用水循环基础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 目前我国大城市的中心湖泊及一些小湖泊生态功能近乎丧失殆尽。为解决此问题,武汉市开展“以水治水,引江入湖、江湖连通”的试验,即从汉江引水入汉阳的龙阳湖、墨水湖、三角湖和南太子湖,然后流入长江。读“武汉局部地区河流湖泊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城市中心湖泊生态功能衰退的原因,不包括() A.用水过度,水域萎缩 B.污水数量巨大,直接排放 C.水循环微弱,更新再生极慢 D.石油运输造成的污染严重 2.武汉市此试验方案,最大的优点是() A.分湖梯级整治,便于分层次利用不同质量等级的水资源 B.使封闭的湖泊成为开放的水域,利用自然水循环改善水质 C.自然河湖与人工渠道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 D.改善自然环境形成生态用地,促进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东北面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的影响,出现大面积干涸。据此,完成3~4题。 3.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最直接有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与大气输送 B.径流、水面蒸发与大气降水 C.地表径流、下渗与大气降水 D.径流、大气降水与大气输送 4.应用水循环原理,人们可以采取缓解或避免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措施有() ①控制渔业生产,减少湖面水汽蒸发②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③退田还湖,扩大湖区④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下表为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下图为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图。据此,完成5~6题。 注:甲为1967~1976年,乙为1977~1986年,丙为1987~1996年。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丙时段南疆与北疆年平均降水量差异最小 B.南疆的年平均降水量比北疆大 C.阿克苏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 D.甲~丙时段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长率大于北疆 6.表中和图中所反映出的变化可能给新疆带来的影响有() 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②河流的结冰期变短 ③使新疆由干旱地区变为湿润地区④增加灌溉水源 A.①④B.①②C.②④D.①③

物理化学生活现象的解释

过热液体的形成 过热液体:是指液体的温度超过其沸腾温度而没有沸腾的情况,此时若加入可以引起液体沸腾的多孔物质或金属,可导致液体爆沸,若液体温度高过其沸腾温度过多,可能导致爆炸。用微波炉加热用不会引起沸腾的玻璃容器盛装的水会出现过热液体。 形成原因:液体沸腾时,液体内部有大量的气泡形成,使汽液分界面大大增加,于是整个液体剧烈汽化。在一般情况下,液体中容有空气。以这些既有的空气泡作核而形成的气泡具有足够大的半径,接近于分界面为平面的情形,只要气泡中的蒸汽压等于液体的压强,即发生沸腾。如果液体中没有现存的空气泡作核,最初气泡的形成,其半径必然极小,泡内饱和蒸气压必然远小于外压力,因此在外压力压迫之下,小气泡难于形成,致使液体不易沸腾,从而成为过热液体。当达到正常沸点的温度,即饱和蒸汽压P等于液体的压强p,力学平衡条件要求气泡内的蒸汽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而相变平衡条件又要求气泡内的蒸汽压强小于液体的压强。因此在正常沸点的温度,不能同时满足力学平衡条件和相变平衡条件。除非液体的温度高于正常的沸点,使相应的饱和蒸汽压大于液体压强。故此,形成了过热液体。 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为了节约时间,人们已经习惯用高压锅来煮饭菜。其实它并非是现代生活中的发明,早在300多年前,法国物理学家帕平就用它做过“大餐”。 一次,帕平在做实验时,由于不小心,被从加热容器中喷出来的蒸汽烫伤了手,伤势十分严重。帕平就向波意耳请教这次的蒸汽格外热的原因。波意耳的解释是,在高压下水的沸点升高,所以它的蒸汽特别烫。实验中水是在密闭容器里加热的,沸腾后的水蒸气使容器上方的空气密度加大,从而使气压升高。反之,在低压情况下,沸点降低的水蒸气就不烫手了。 受到启发之后的帕平设计并且制作了一个密闭的容器,然后把容器内的水加热,容器里的压力随着水温的升高越来越大,因而水的沸点也升高,食物也就熟得快了。他从此得出结论,气压的高低与水的沸点温度成正比。帕平制造了第一只高压锅,然后,他用高压锅做了牛肉等各种食物,举办了一个名为“加压大餐”的宴会,大家吃过以后都啧啧称奇。就这样,高压锅开始走入千家万户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50个) 1.人走路时的摩擦力 2.长跑比赛的终点计时员是以看到发令枪的烟开始计时 3.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4.粘水后的玻璃不易分开 5.热水冒白烟 6.彩虹 7.冬天窗户上出现一层"冰花" 8. B超 9.水沸腾现象 11.樟脑丸用久了会变小 12.超声波洗碗机 13.发光的灯泡 14.谚"霜前冷,雪后寒" 15.用高压锅煮饭快 16.向热汤碗里吹气降温 17.吹电风扇时会感到凉爽 18.游泳上岸后会感到冷 19.向手上哈气取暖 20.电视机上总是沾着一层灰 1)夏天从冰箱里那出的啤酒瓶出“汗”: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瓶子上。(2)冬天窗户上结冰花:水蒸气凝华。 (3)早上睡醒觉看见大雾: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现象。 (4)冬天被冻住的衣服会变干:冰的升华。 (5)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水的沸点不同:大气压的差异。 (6)水只能把饺子煮成白色的,而油能把饺子炸成黄色的: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7)海市蜃楼现象:光由于遇到不均匀大气而发生了偏折。 (8)小孔成倒立的像:光的直线传播。 (9)平面镜能成像:光的反射。 (10)伸入水的筷子弯曲了:光斜射入另一介质而发生了折射现象。 (11)太阳光被三棱镜折射后成为七种颜色:光的色散。 (12)日食现象:光的直线传播。 (14)月球上没有声音: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13)凸透镜能成像:光的折射。 (14)月球上没有声音: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15)先看到闪电,后看到雷:光在地球上比声音在地球上的传播速度快的多。(16)我们能用普通杆秤测量物体重量:杠杆原理 (17)用吸管“喝”汽水:大气压的挤压 (18)将菜放在锅里炒能熟:热传导现象 (19)人和车能在地面行走: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20)人体肌肉运动:杠杆原理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教学文案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一)我国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在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正是冬季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0℃以下。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量散发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储存热量较多,气温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发的热量已很多,而获得大气辐射补偿的热量很少,气温下降很快,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因此我国有“霜冻见晴天”的农谚。如果气温降到了0℃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汽,就凝结不成白霜了,但农作物仍受到了冻害,农民称此为“黑霜”。如夜间阴天多云,云的逆辐射作用能较多的不断补偿地面热量的损失,气温则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会出现霜冻。所以霜冻一般都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二)什么样的天气看烟花最妙 每到“国庆节”、“五一”这样盛大的节日,人们总希望别下雨,碧空无云最好。因为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大家翘首以待的烟花盛会。其实,碧空无云并非最好的施放烟花的气象条件,无云的天空好比一个黑洞,很难衬托出强烈的烟花效果。 看烟花最妙的气象条件是:有较多的分散性的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有较多的水汽,风力小于3级,能见度6公里以上。有毛毛雨、有薄雾也无碍。 在上述的气象背景下燃放烟花,通过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能烘托出意想不到的灿烂背景,达到梦幻般朦胧境界。加上云层对声波的多次反射,延长交混响时间,天地共鸣,更有气吞山河之势。 (三)说说服装气候 人穿上衣服后,在衣服和皮肤之间就形成一个温暖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能保持人体热量不快速散发,同时衣服有较好的吸汗和透气性能,于是在这一小气层内就形成舒适的小气候——服装气候。 穿上衣服感到最舒适时,皮肤平均温度为33℃,衣服内层与皮肤间空气温度为32℃左右,相对湿度约50%。衣服越厚,空隙中含空气越多,保温性越好。环境温度较低时,增加衣服厚度可维持最舒适状态。 外界气温与身体裸露部分温差15.6~17℃时,穿一件衬衫,衬衫表面温度与气温差为11.8℃;再加一件背心,温差为9.9℃;再穿上外套,温差仅6.3℃。衣服表面与环境温差较小时,人才感到舒服。 (四)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其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又是整个物理教学的基础。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本讲主要阐述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特点和过程。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一方面,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有力工具。借助于这种简约、概括的思维形式,人们找到了支配复杂的物理世界的简单规律,建立了假说、模型和测量方法体系,从而筑起了规模宏大的物理学理论大厦。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基本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可见,建立起科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 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建立牢固、清晰的物理概念。即要求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概念。②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组成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系统中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物理概念教学过程十分复杂,给物理概念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了许多困难。下面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学习心理和教学过程的实际等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形形色色的联系中,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非本质的联系常常是丰富多彩的,而本质的联系往往是单一的、内在的。内在的东西往往不能直接感知,容易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掩盖,使之变得模糊不清,造成人们掌握事物本质的困难。当主体与环境发生作用时,客观事物和过程总是作为一个综合性刺激物出现,且在很多情况下,本质特征的刺激并不是最强烈的,而非本质特征的刺激不仅是形形色色的,而且还是很强烈的,在这种情况下,非本质特征的强刺激往往掩盖了本质特征的弱刺激,导致人们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例如,在“用力推桌子则桌子移动,停止用力则桌子也停止运动”这类现象中,强烈的表面联系的刺激��“力使物体运动”掩盖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些本质联系的刺激,在“高速行驶的汽车比慢行的汽车难刹车”这一现象中,“速度大则惯性大”这种非本质联系的刺激掩盖了“惯性是物体的客观属性,与速度无关”这种本质特征的弱刺激。正是由于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物理概念的深刻性、抽象性,在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探索历程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二)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分析 由学习心理可知,学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意义学习,一类是机械学习。当一些词、符号出现时,学生头脑中唤起了其代表的认知内容,这些符号对学生而言获得了心理意义。反之若未能理解符号代表的意义,而只是强记内容的学习是机械学习。

人教版必修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教案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原理 (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2)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3)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2.实验过程 (1)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放入两种彩球各10个。 (2)摇动两个小桶,使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

(3)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记下两个彩球的字母组合。 (4)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 3.实验结果与结论 彩球组合中,DD∶Dd∶dd比值接近1∶2∶1,彩球组合类型代表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桶内的彩球模拟的是F1产生的两种配子() (2)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总数一定要相等() 答案(1)√(2)× 据“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装置图,分析问题:

1.每个小桶内的两种彩球必须相等,这是为什么? 提示杂种F1(Dd)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 2.为了保证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均等,且所得结果与理论值接近,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1)抓取小球时应随机抓取;(2)双手同时进行,且闭眼;(3)应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桶; (4)重复多次。 3.有两位同学各抓取4次,结果分别是DD∶Dd=2∶2和DD∶Dd∶dd=2∶1∶1,这是不是说实验设计有问题? 提示不是。DD∶Dd∶dd=1∶2∶1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该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 露 雾 雹 冰 雪 霜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雾淞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

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3.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

10个有趣的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解释

10个有趣的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解释 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其实隐藏了很多物理知识,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相信你的物理学习会变得五彩缤纷!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 9 ”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 9 ”的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 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

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 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 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7、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 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9、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转速越大,拉力减小越多。 这是因为吊扇转动时空气对吊扇叶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转速越大,此反作用力越大。 10、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 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各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2018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018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高中地理知识的名词解释

1. 什么是绿肥? 答:绿肥是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有时将绿色植物体直接翻压于农田耕地之中以增强土壤肥力。例如:常见的豆科绿肥,黄豆、绿豆、豌豆,黄豆根部有大量固氮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能被作物吸收的氮肥,以增加土壤肥力。豆科绿肥的优势在于种植期短而且可以与作物套种。 2. 能否说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均属于外流河? 答:不能,因为在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东侧也有一个内流区,名为:乌裕尔河内流区。 3. 西藏的江南指的是哪些地区? 答:西藏的江南包括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林芝察隅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兼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共同影响,呈现出一片浓郁的亚热带甚至热带风光,植被景观体现出强烈的垂直地带性。 4. 什么是草甸?草甸和草原的区别是什么? 答:草甸草原和普通意义上的(疏林)草原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差异造成了草的类型有差异,草甸草原里的草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个头比较大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可以形象的记忆为,草甸就是“草长得沉甸甸,长得茂盛!” 5. 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的区别是什么? 答:这是两个经常被搞混的概念,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应该是活着的人的所有年龄叠加/人口数约为42岁。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则是根据一段时间(例如一年)已死的人的年龄总和/总人数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3岁。所以平均寿命只是一个预测值,但在短时间内变化不大。 6. 咸水湖是如何形成的? 答:咸水湖可以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是一个淡水湖,但由于流入的水小于流出的水,湖面会逐渐变小,而蒸发量也会逐渐变小,最终实现了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之间的平衡,湖泊面积不再变化。而汇入湖泊的河水必然有少许矿物质,这些矿物质逐渐沉积,随着湖泊面积的缩小,盐度也逐渐升高,最终变成了咸水湖。7. 为何说洪泽湖是一个悬湖? 答:洪泽湖,在江苏洪泽湖区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洪泽湖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在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这条长堤不仅保护着下游地区的万顷良田和千百座村镇,而且拦蓄的丰富水源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便利。 8. 滑坡和泥石流有什么区别? 答:地理位置一般有差异:滑坡一般在坡面上,泥石流则一般出现在山谷之中物质组成不同:泥石流的含水量较大

省重点高中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的实质 测试题

省重点高中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的实质测 试题 生物 2018.1 本试卷共10页,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1.下列生物学现象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A.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出现某些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贫血病 B.正常的双亲生出患白化病的后代 C.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 D.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细胞随机结合 2.用纯种高茎豌豆(DD)与纯种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F1全为高茎,将F1自交得F2,F2中高茎∶矮茎为3∶1。下列选项中不是实现F2中高茎∶矮茎为3∶1的条件的是( ) A.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形成两种配子 B.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随机结合 C.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成活率相同 D.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之比为1:1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关于该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过程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交和反交实验 D.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可验证基因分离定律 4.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A.杂种后代出现不同性状B.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 C.F2性状分离比接近3:1D.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彼此分离 5.家兔的褐毛对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四只家兔,甲和乙是雌兔,丙和丁是雄兔,已知甲、乙、丙兔为黑毛,丁兔为褐毛。甲与丁多年交配,子兔全部为黑毛;乙与丁交配,子兔中有褐毛兔。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黑毛对褐毛是显性 B.设B为显性基因,b为隐性基因,则甲、乙、丁兔的基因型分别为BB、Bb、bb

八年级上物理现象解释素材

一、教材素材 1.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的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在屏幕内。为什么? 2.在用图1.4-1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两次运动的平均速度v1、v2不一样,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列出两条可能的原因 3.在教室里讲话比在旷野里响亮,为什么? 4.某种昆虫烤翅振动发声,如果昆虫翅膀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人能听得到吗?为什么? 5.蝙蝠通常只在夜间活动,但他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并且以很高的精度确认目标。它们的“绝技”靠的是什么? 6.将放在常温的实验室中的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到热水中,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为什么? 7.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往饮料中加几块冰,而不是直接加冷水为什么? 8.在探究固体熔化过程温度的变化规律时,如果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过长,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 不能准确反映出这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9.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例子。熔化吸热,凝固放热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请各举一个例子。 10.用光滑的厚纸做得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过一会水就会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请简要说明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 因为纸的燃点为183℃高于水的沸点100℃,并且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在纸锅里装一些水,放在火上加热,过一会儿发现水会沸腾,而纸锅不会被烧坏. 1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12.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为什么? 13.在烧水做饭时,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为什么? 14.北方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眼镜上会蒙上一层水珠。请说明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5.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试着分析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

高中生物 第1章第1节 第2课时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测控导航表 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抓取时,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表示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在孟德尔的实验中,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 C ) A.环境条件的影响 B.与F1相交的另一亲本的遗传因子 C.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D.F1产生配子的数量 解析:测交实验中,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由于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中只含有隐性遗传因子,不会掩盖F1配子中的遗传因子,因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代表了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关于该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D )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 制的”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过程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交和反交 实验 D.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可验证基因分离定律 解析:孟德尔没有提出基因的概念,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可以彼此分离”;孟德尔时代还没有发现减数分裂,孟德尔在提出假说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理;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证明F1可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证明分离定律的正确性。 4.牛的毛色遗传黑色对棕色是显性,要确定一头黑母牛是否为纯合子,选用和它交配的牛最好是( B ) A.纯种黑公牛 B.棕色公牛 C.杂种黑公牛 D.杂色花公牛 解析:由于牛的毛色遗传黑色对棕色是显性,所以黑母牛可能是显性纯合体,也可能是杂合体。要鉴定该头黑母牛是否为纯合子,最好选用隐性纯合子与之测交,所以只能是纯种棕色公牛。如果后代都为黑色牛,说明要鉴定的黑母牛很可能是纯合体;如果后代中出现了棕色牛,说明要鉴定的黑母牛肯定是杂合体。

初中物理 - 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

初中物理 - 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 一、冬天窗户上结冰花 形成冰花的这种情况叫做凝华,原因是冬天屋内的水蒸气温度比玻璃的温度要高一些,当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时,会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形成小冰晶,从而形成了冰花。 二、水结成冰 冬天,水流到屋檐下会凝固成冰锥,这是凝固现象。许多液体在凝固时会结晶,形成晶体。 三、雾凇 雾凇在严寒的天气里,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晶或小冰粒。 四、霜 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直接凝华成固体。 五、冬天被冻住的衣服会变干 温度低于0℃,冰不能熔化,消失的原因是冰逐渐升华为水蒸气了。 六、从嘴中哈出“白气” 人嘴呼出的气体中有水蒸气,冬天外面的温度很低,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变为液态水,我们看到的白气就是这些小水滴。

冬天对着手哈气感觉到暖和,是口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这是个放热的过程,所以手会感到暖和。 七、眼镜起雾 戴眼镜的人,冬天从室外走进暖和潮湿的房间,眼镜变得模糊不清,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属于液化现象。 八、在下雪的路面撒盐 下雪时撒盐是因为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凝固点低,而且盐水的浓度越高,凝固点就越低,这样雪就可以更快地熔化掉,从而起到防滑的效果。这就好比海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凝固点更低,把盐撒到水中后使水密度变大,从而不易结冰。 【补充】物态变化知识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6)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九、冬季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常在傍晚时向秧田里灌一些水,第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