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网络模型

公共交通网络模型
公共交通网络模型

公共交通网络模型

摘要:

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有大量观众到现场观看奥运比赛,这将对北京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以给出的北京地区公交路线为参考资料,根据公交网络换乘问题构建了公共交通网络模型。对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下:(1)针对问题1,本文首先利用MATLAB编程将公交线路读出,求出各站点间的邻接矩阵。再根据所求的邻接矩阵。对求得的邻接矩阵进行处理;判断起点和终点之间有没有直达的线路,如有就确定为最优线路,没有就在通过程序寻找一个合适的数值(记为M)作为限制(即找出邻接点最多的那部分站点),找出通过次数超过这个数值的站点。

下一步则寻找换乘站点。通过把求得的站点与要求的起点和终点,建立循环逐个修改开始站点与最终站点的值可求出通过各站点的路线,再将经过所求得的站点的路线与经过起点和终点的路线进行比较,寻找相同的路线,若存在,则这个站点可以作为所给的这对起点与终点的中转站(但根据人们乘车的习惯,假设中转的次数不超过2次)。如果的站点中无法找到中转站,则调整M的值,直到可以找到可行的乘车路线为止。

根据得到的可行乘车线路,利用路过分别与费用和时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出按照吸收较小转车次数的原则,比较用钱少、费时少的线路,最终得到最优的乘车方案。

(2)针对问题2,将换乘地铁站和公汽站视为对等的,与问题1相似,利用相同的方法求出最优线路,但是情况比问题1更复杂,特别是地铁与地铁之间还可以换乘,这需要单独进行考虑。此时,站点数、费用和时间的函数发生了变化,因此,利用新的函数表达式求解再比较得到最优线路。

(3)针对问题3,考虑步行时,可先利用图论中的Floyd算法求出任意两站点间的最短道路,并在此基础上求出这段路步行所需要的时间。再在第二问的基础上,对时间加一个阈值T。当计算出的两点间最短路的步行时间<阈值T时,就选择

步行,否则,选择问题2中求得的最优线路。

本文所考虑的算法,可以查询任意两个站点间的乘车最优路径。

关键词:MATLAB程序、公交换乘、限制求解、Floyd算法、最优线路

一、问题重述

北京申奥的成功,对北京市的交通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国外举办奥运会的经验教训来看,奥运期间交通状况是否良好,交通管理是否高效,是关系奥运盛会能否圆满成功举办的举足轻重的条件之一。因此,必须在全面调研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规划及管理策略,为奥运会的成功保驾护航。

在观众的交通行为中,轨道站点、外围停车场和专用巴士的换乘,是整个交通链的重要环节,一旦出现交通瓶颈,其向上游反馈形成的阻塞波(或者称为交通扰动)会溯源而上并且影响加剧,最终造成主会场人员疏散的延误和交通设施服务水平的降低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和连带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应从系统全局考虑进行换乘系统规划,保证观众出行全过程的流畅。

二、模型假设

1、乘客到起始站可以直接选择公汽或地铁班次上车,即不记在起始站的等待时间。

2、在实际过程中,对于公交(包括公汽与地铁)可能要换车2次以上,用户已无法容忍,视为无法到达。(因为如果他们之间换乘就使得费用增大了很多,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且一般只坐地铁是无法到达终点站的,所以还要再换乘其他的工具,换乘次数太大我们也不再将其纳入考虑的范围)。

3、相邻地铁站平均行驶时间(包括停站时间):2.5分钟。

4、相邻公汽站平均行驶时间(包括停站时间):3分钟。

5、公汽换乘公汽平均耗时:5分钟(其中步行时间2分钟)。

6、地铁换乘地铁平均耗时:4分钟(其中步行时间2分钟)。

7、地铁换乘公汽平均耗时:7分钟(其中步行时间4分钟)。

8、公汽换乘地铁平均耗时:6分钟(其中步行时间4分钟)。

9、公汽票价:分为单一票价与分段计价两种,标记于线路后;其中分段计价票

价为:0~20站:1元;21~40站:2元;40站以上:3元。

10、地铁票价:3元(无论地铁线路间是否换乘)。

11、已知所有站点之间的步行时间。

12、同一地铁站对应的任意两个公汽站之间可以通过地铁站换乘(无需支付地铁费)。

13、郊县和繁华地区公交车站的间隔大概一致。

三、符号说明

1、表示第一问中从起点站到终点站所用的总时间。

2、表示表示第一问中从起点站到终点站经过的总站点数。

3、M表示求取局部最优解的限制值。

4、T表示判断是坐车还是步行的阈值,但这个值因人而易。

四、问题的分析

文献

[2]对公交乘客的出行心理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换乘次数”是大部分公交乘客在选择出行路线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其次是出行耗时和距离长短。而出行耗费的时间与换乘的次数,及等车的时间以及距离的长短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出行耗时和距离长短,转化为换乘次数最少的基础上出行距离最短的问题。对公交换乘的问题进行

研究,首先就是要解决公共交通网络模型如何合理地表述;其次是公交换乘问题的解决思想。

公共交通网络不同于一般的道路交通网络,在许多书籍文献中都对公共交通网络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如网络的连通性不同于普通道路网,结点有其空间位置特性和一对多的属性等,并分析了弧段的特性及有向线的性质。对于公交网络的特点不再赘述。

在GIS网络分析中,公共交通网络可以映射为一个有向图。根据公共交通网络的特点,把公交网络模型映射为,其中,G为有向赋权图;V表示网络上所有结点即公交站点的集合,一个公交站点可能是多条公交线路的上下客站点;表示网络边(连接公交线路上两个公交站点之间的弧段)的集合,若A站点与B站点是

n条线路的相邻上下客站点,那么A与B之间至多有2n条连接边:R表示网络上连接起始点和目标点间所有结点的公交线路的集合;是结点的非负权值;是边的非负权值[4]。最优出行路径就是指乘客从起始点到目标点所选择的一系列连通结点组成的距离最短的路段及最少换乘的公交线路的集合。

[3]

在GIS中道路网络的基本框架是“结点一弧段”模型。但对于弧段包含的属性是一对多的关系、弧段使用线型系统而不是二维坐标确定点的位置、弧段中的属性需要分段处理等情况,这种模型显得无能为力。这里将交通网络模型采用“结点一弧段(可有多条弧段)一有向线”的数据结构(如图1)来存储网络图。按照公共汽车线路选择所经过的“站点一路线一站点”形成路径分析中的有向线。所以以分支多的站点作为求解换乘站点的突破点。

由对与各站点邻接的站点的个数的统计,如图2所示(其中14表示的是含有邻接点个数为16的情况),可以断定邻接点个数较小的站点的比列较大,在大部分站点处换乘机会存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们并没有必要多所有的站点进行搜索,找寻换乘点;而只需在含有邻接点个数较大的站点中找寻,从而产生了限制性的搜索方法。

五、模型的建立

5.1只考虑公汽的情形:

由于公交车站的间隔大概在1000m左右(郊县和繁华地区可能略有差别,所以忽略这种差别),因此在换乘次数尽量最少的原则之下,以从出发地点到达目的地点的总乘车站数为基准,找出换乘车前后总乘车站数为最少的作为系统的推荐线路,这样即符合常规,也可能是最优线路[2]。

对于任意的起点和终点,可能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起点与终点在同一线路上,不需要换车(即存在直达路线);

(2)、起点与终点不在同一线路上,需要换车1次;

(3)、起点与终点不在同一线路上,需要换车2次;

(4)、起点与终点不在同一线路上,需要换车次数大于2次,视为通过换车无法达到(见模型假设2)。

为尽量满足使换乘次数达到最少,首先利用递归的方式,判断起点和终点之间是否有直达路线,如有就比较其用时与费用,选择花费时间与金钱都最少的路线作为最优路线;否则,就确定M的值,选择含有邻接站点个数大于M的那些站点进行考虑(即采取限制求解的方法),在他们中间寻找换乘站点,而不是对所有的路线进行考虑。

具体方法是:把求得的站点与要求的起点和终点,利用附录:(三),建立循环诼个修改begin_s与end_s的值可求出通过各站点的路线,再将经过所求得的站点的路线与经过起点和终点的路线进行比较,寻找相同的路线,若存在,则这个站点可以作为所给的这对起点与终点的中转站(但根据人们乘车的习惯,假设中转的次数不超过2次。如果求得的站点中无法找到中转站,就调整M的值,依上面的步骤继续进行,直到可以找到可行的乘车路线为止。

根据得到的可行乘车线路,利用路过分别与费用和时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出按照吸较小转车次数的原则,比较用钱少、费时少的线路,最终得到最优的乘车方案。如所走线路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为:

5.1同时考虑公汽与地铁线路的情形:

因为公汽与地铁之间可以换乘,所以当同时考虑公汽与地铁线路时,可以将可换乘的地铁站和公汽站视为对等的,这样就与第一小问相同了,可利用相同的方法来解决。虽然仍只是先求出可行线路,但情况要更复杂了,特别是地铁与地铁之间的换乘,这还需要单独进行考虑。此外,此时站数分别与费用和时间的函数却发生了变化,需利用新的函数表达式求解再比较得到最优线路。

新的站数与时间的函数如下:

设n表示走地铁所经过的站数

其中:a式表示从起点经过地铁直达终点所费时间;b式表示从起点经过公交和地铁到达终点所费时间;c式表示从起点经过公交和地铁,再经过公交到达终点所费时间。

由条件可知,T1是上行,下行站完全相同的一条地铁,而T2是一条环路,且他们之间在D12站点可以相互换乘,即是说两条地铁的结构图可能为

5.3当已知所有站点之间的步行时间时的情形:

可先利用图论中的Floyd算法[1]求出任意两站点间的最短道路,并在此基础上求出这段路步行所需要的时间。再在第二问的基础上,对时间加一个阈值T。①、当计算出的两点间最短路的步行时间<阈值T时,就选择步行,走得到的最短道路;

②、当计算出的两点间最短路的步行时间>阈值T时,就选择第二问中求得的最优线路。

六、模型的求解

6.1只考虑公汽的情形求解结果得:

针对问题1,运用本文所述算法,求得6条线路的乘车公交线路如下:

(1)、S3359→S1828换乘一次

起点站

班次

中转站

班次

终点站

时间

总费用

S3359

L436

S2606

L217

S1828

130

3

S3359

S1784

L167

S1828

101

3

(其中粗线条的行表示求得的最优公汽线路)(2)、S1557→S0481换乘两次

起点站

班次

中转站一

班次

中转站二

班次

终点站

时间

总费用

S1557

L84

S0028

L348

S2361

L312

S0481

157

4

S1557

L84

L348 S2361 L312 S0481 160 3

S1557 L84 S0978 L206 S1511 L460 S0481 162 4

S1557 L84 S0978 L212 S3409 L460 S0481 133 3

S1557 L84 S1919 L189 S3186

S0481 106 3

S1557 L84 S1921 L279 S0618 L72 S0481 169 4

S1557 L84 S1921 L279 S0327 L72 S0481 160 3

S1557 L84 S1921 L80 S0618 L72 S0481 169

4

S1557 L84 S1921 L58 S3878 L239 S0481 196 4

S1557 L84 S1921 L58 S3878 L514 S0481 193 4

S1557 L84 S1921 L80 S1327 L72 S0481 160 3

S1557 L84

L80

S0618

L72

S0481

160

4

S1557

L84

S1919

L80

S1327

L72

S0481

151

3

(3)、S0971→S0485换乘一次

起点站

班次

中转站

班次

终点站

时间

总费用

S0971

L13

S0992

L417

131

3

(4)、S0008→S0073换乘一次

起点站

班次

中转站

班次

终点站

时间

总费用

S0008

L159

S3919

L103

S0073

149

3

S0008

L198

S1383

L282

S0073

113

3

S0008

L198

S3766

S0073 113

3

S0008 L355 S2302 L57 S0073 86

2

S0008 L463 S1383 L282 S0073 113

3

S0008 L463 S2083 L170 S0073 92

2

S0008 L463 S2084 L170 S0073

2

(5)、S0148→S0485换乘两次

起点站

班次

中转站一

班次

中转站二

班次

终点站

时间

总费用

S0148

L308

S0128

L276

S1671

L395

S04-85

232

6

(6)、S0087→S3676换乘一次

起点站

班次

中转站

终点站

时间

总费用

S0087

L454

S3496

L209

S3676

100

2

6.2同时考虑地铁的情形求解结果得:

对于问题(1)、(2)、(3)、(4),加入地铁后的所有线路,由于需要换乘的次数较多,超过了人们可以承受的换乘次数,且如果采纳这样的路线行使,会使金钱上的花费巨大,所以不采用这类方案,而直接采用一种交通工具即公汽。那么在这种情形下,问题(1)、(2)、(3)、(4)的最优路线并没有改变,即上面表格统计的结果。

针对问题2,与问题1相比,其中的第(5)和(6)的乘车线路有变化:(5)、S0148→S0485公汽→地铁→公汽

起点站

班次

中转站一

中转站二

班次

中转站三

中转站四

班次

终点站

时间

S0148

L24

S1487

D2

T1

D21

S0464

L469

S0485

87.5

5

(6)、S0087→S3676坐地铁T2直达起点站

中转站

班次

中转站

终点站

时间

总费用

S0087

D27

T2

D36

S3676

29

3

6.3当已知所有站点之间的步行时间时的情形:

1、可先利用图论中的Floyd算法[1]求出任意两站点间的最短道路,并在此基础上求出这段路步行所需要的时间。

2、再在第二问的基础上,对时间加一个阈值T。

①、当计算出的两点间最短路的步行时间<阈值T时,就选择步行,走得到的最短道路;

②、当计算出的两点间最短路的步行时间>阈值T时,就选择第二问中求得的最优线路。

七、模型的评价

一方面,因为我们采取的措施是限制求解,所以求得的结果不一定是全局最优解。但所得结果一定是局部最优解,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以缓解计算机因为数据过多而无法运行或死机等问题。除此以外他还可以节约计算机运行的时间。

另一方面,即使说求出来的是全局最优解,那也只是限于对题目中所给的数据而已,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还有许多影响人们行使路线的因素,且每个人对金钱和时间的考虑都不同,所以这也只对大部分人适用。

再者,虽然我们得到的是局部最优解,但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是不需要采取全局最优解的方案的。原因是如果这个地区的人都采取这样的方案来实施,那么就会使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很多新的现象(如堵车等)来影响这个措施的实施过程,使其答不到他预期的效果,而相反的,局部最优解相对而言在资源的配置方面就更具有可实施性。

八、模型的改进方向

显然这个模型如上面所提到的,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不同人群的实用性的解决,我建议可以设定两个参数:在人们心目中金钱与时间所占的比重。即利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在模型的最后一步,确定最优解时,可根据人们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使其基本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消除个体差异性对模型结果实用性的影响。参考文献:

[1]赵静,但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城市规划学刊,北京奥运交通组织规划初探,https://www.360docs.net/doc/e816872906.html,/topic /olympic/research/200708/1949_2.html,2007.9.22.

[3]苏爱华,施法中,公交网络换乘问题的实现,工程图学学报,2005年第4期:55,59,2004.

[4]翁敏,公交线路网络分析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

附录

(一)、求解各个站点间的邻接矩阵:

%function y=sxjm_cs_line_1111(x)

clear all

%产生上行和下行的两个520*200的矩阵,行号表示线路号,列号表示线路的每个站点,一条线路从第一列开始放置,后面不足的为0。

up_line=zeros(520,200);%保存上行线

down_line=zeros(520,200);%保存下行线

%读线路文件,

fid=fopen('D:\MATLAB6p5\work\11line.txt','r');%执行时,修改其中的路径为所读取的文件

line_num=1;

while line_num<=520

A=fgetl(fid);%读第一行:线路号

A=fgetl(fid);%读第二行:计费方法

A=fgetl(fid);%读第三行:上行

if A(1,1)>='0'&A(1,1)<='9'%下行线是“上行线原路返回”(站点名完全相同),则第四行为空,仅有第三行有数据,且直接以始发站编号开头。

B=str2num(A);

[m,n]=size(B');

for i=1:m%保存第三行,“原路返回”中的上行线。

up_line(line_num,i)=B(1,i);

end

tt=1;

for i=m:-1:1%保存第四行,“原路返回”中的下行线。

down_line(line_num,tt)=B(1,i);

tt=tt+1;

end

A=fgetl(fid);%读第四行:下行线路,为空行,是第三行的反过程。

else%保存“上下行线”和“环线”

[m,n]=size(A);

BB=A(1,7:n);

B=str2num(BB);

[m,n]=size(B');

for i=1:m

up_line(line_num,i)=B(1,i);%保存第三行,包括“环线”和“上下行线”中的上行线。

end

A=fgetl(fid);%读第四行:如为“环线”,则第四行为空。此时,下面的if语句不执行。如为“上下行线”则执行。

if size(A)%第四行:下行线信息,以“下行:”开头,之后为站点信息。

[m,n]=size(A);

B=str2num(A(1,7:n));

[m,n]=size(B');

for i=1:m

down_line(line_num,i)=B(1,i);%保存第四行,只保存“上下行线”中的下行线。end

end

end

line_num=line_num+1;

end

fclose(fid);%关闭文件

%产生3957*3957的邻接矩阵

relation_matrix=zeros(3957,3957);%定义站点数组,行为:上一站,列为:下一站

for i=1:520

col=2;

while up_line(i,col)>0%将上行线中的线路输入邻接矩阵

relation_matrix(up_line(i,col-1),up_line(i,col))=relation_matrix(up_line(i,col-1),up_li ne(i,col))+1;

col=col+1;

end

col=2;

while down_line(i,col)>0%将下行线中的线路输入邻接矩阵

relation_matrix(down_line(i,col-1),down_line(i,col))=relation_matrix(down_line(i,col -1),down_line(i,col))+1;

col=col+1;

end

end

(二)、对3957*3957的邻接矩阵进行处理,用下面标记的红色数值作为限制,找出通过次数超过其的站点:

max_station=3957;

re=zeros(1,3957);

for i=1:3957

t=1;

for j=1:3957

if relation_matrix(i,j)>0

t=t+1;

end

end

1、公交线网优化

1、公交线网优化 公交优先项目提出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公交线网优化方案、骨干线网优化方案,同时对天府新区公交线网进行优化和规划。 成都市常规公交目前已初步形成“环形+放射状”的“快、干、支、微”四级线网体系。 城市公交骨架线路是在公交网络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线路,它衔接区域内公交客流需求较大的枢纽点,主要满足直达客流的需要,以实现乘客快速、便捷的转移。公交骨架线路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网络运行效率。 成都市公交线网概念骨架图 按照城市任何两个公交服务区之间均应提供快速公交服务的理念,构筑抽象的理想快线网络。通过网络拟合,筛选可行网络,考虑对策略发展区快线支持,补充得到近期快线实施网络。以实施网络为基础,对现有线网进行改造,得到近期快线方案,如下图。

成都市近期公交快线网络规划图 线网优化实例图 随着2014年四川天府新区正式成立,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与中心城区形成双核发展;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动天府新区产城融合,突出国际化服务和创新型引领,突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的国际门户功能和龙泉山现代化

产业基地的集聚优势,把天府新区打造成为新兴增长极核。”因此,将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与中心城区的快捷连通作为公交快线布设的重要因素,同时兼顾天府新区内部各核心组团(天府新城、成都科学城、南部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区)的连通性,规划布局多条公交干线。 天府新区新增/调整快线布局

天府新区公交干线布局 2、交通集成模型数据库 交通模型数据库项目的开展形成了多个预测模型和各项交通指标数据库,使得成都在机动化快速发展中的交通模式向智慧出行、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数据库建设一览表

ISO七层模型的定义及功能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上机作业 题目:IOS七层协议的定义及功能 姓名:学号: 班级: 完成日期: 任课教师:

XX学院 学院:专业:姓名:学号: 授课老师: 作业题目:IOS七层协议的定义及功能 一、OSI七层模型介绍 答:OSI是一个开放性的通行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他是一个定义的非常好的协议规范。OSI模型有7层结构,每层都可以有几个子层。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这7层及其功能。 (一)OSI的7层从上到下分别是 7、应用层 6、表示层 5、会话层 4、传输层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其中高层,既7、6、5、4层定义了应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层,既3、2、1层主要面向通过网络的端到端的数据流。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7层的功能: (二)各层的定义及功能: (1)应用层:与其他计算机进行通讯的一个应用,它是对应应用程序的通信服务的。例如,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字处理程序就不能执行通信的代码,从事字处理工作的程序员也不关心OSI的第7层。但是,如果添加了一个传输文件的选项,那么字处理器的程序员就需要实现OSI的第7层。示例:telnet,HTTP,FTP,WWW,NFS,SMTP等。 (2)表示层: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定义数据格式及加密。例如,FTP 允许你选择以二进制或ASII格式传输。如果选择二进制,那么发送方和接收方不改变文件的内容。如果选择ASII格式,发送方将把文本从发送方的字符集转换成标准的ASII后发送数据。在接收方将标准的ASII转换成接收方计算机的字符集。示例:加密,ASII等。(3)会话层:他定义了如何开始、控制和结束一个会话,包括对多个双向小时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连续消息的一部分时可以通知应用,从而使表示层看到的数据是连续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表示层收到了所有的数据,则用数据代表表示层。示例:RPC,SQL等。(4)传输层:这层的功能包括是否选择差错恢复协议还是无差错恢复协议,及在同一主机上对不同应用的数据流的输入进行复用,还包括对收到的顺序不对的数据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公交站优化设计意义

公交站优化设计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公交站优化设计意义 公交停靠站点相对于城市道路及用地来说,虽然仅仅只是一个点,但由于其在公交系统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性,使其广泛的分布在城市各处,公交停靠站的布局、设置和设计不仅关系到公共交通运输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影响道路交通的运行质量和城市环境,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论文通过较为全面的交通调查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在总结公交运行、停靠特征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路段和交叉口不同类型公交停靠站点与其他交通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理,建立了路段及交叉口不同类型公交站点车辆停靠延误模型及公交停靠对其他交通流延误和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模型,在比较分析、综合优化的基础上,研究发展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公交停靠站布局、设置和设计的优化技术和方法。论文首先对公交停靠的最基本特征指标-公交车辆到达分布、加减速时间分布、公交停靠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分布拟合函数,找出了各种特征分布所遵循的规律。在公交停靠站点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研究方面,论文选取了最常见的三幅路和四幅路沿机非分隔带和沿人行道设置的五种类型的公交站点。通过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分别对各种类型公交站点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对交通流运行的影响程度和态势,选取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不同类型公交站点车辆停靠对道路交通流影响的理论模型,进而根据调查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回归拟合,确定了各类影响模型的回归参数和拟合效果。在公交停靠站点对信号交叉口交通流的影响研究方面,根据公交车辆停靠对不同类

城市公交线网优化的非线性模型_姚本伦

《交通标准化》2006年第10期 COMMUNICATIONSSTANDARDIZATION.No.10,2006 报告认为该段路堑处于古滑坡前缘,最大开挖坡高为13m左右。根据勘探地质资料,路堑开挖后可能诱发古滑坡复活,故在滑体中部设14根抗滑桩。由于对该路段土性的误判,即将残坡积层下伏厚层河流阶地沉积物判为上部滑坡堆积物,滑动面为基岩面,人为增加了滑体厚度及滑坡规模。当施工第一根抗滑桩挖到设计标高处时,设计人员到现场验槽,发现下部挖桩废渣为卵石土,主要成分为砂岩、花岗岩、 石英岩等,成分杂乱,砂质充填,不是残坡积成因堆积物;但二级坡开挖面仍为残坡积物,为谨慎起见,施工方暂停抗滑桩施工,局部开挖一级坡断面,开挖后发现下部卵石层为河流堆积物,卵石排列韵律明显,且无变形迹象。根据揭露地层情况,滑坡残坡积堆积物厚度薄,上部山体基岩出露,后缘残留物较少,重新分析路堑开挖后稳定性,认为不可能复活,因而取消原抗滑桩措施及有关附属工程措施,只 进行一般边坡防护,为工程建设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 4结语 4.1公路工程设计是一系统性 工程,边坡工程是公路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受建设区域自然地质环境、路线设计、施工等多因素的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需认真分析研究。 4.2山区公路工程病害的发生, 主要受坡体地质条件(时代成因、物力力学性质等)控制,而人工切坡、降水等外在条件为诱发因 城市公交线网优化的 非线性模型 姚本伦1,张卫华2 (1.合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01;2.合肥工业大学交通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通过对城市公交线网优化的整体研究,给出其优化的主要内容、优化原则以及线网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公交线 网优化的约束条件和三大优化目标,并给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使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定量化,同时建立公交线网整体优化的模式,并对其进行讨论和评价,有助于提高城市公交线网的优化效率,同时可使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定量化。 关键词:公共交通;线网优化;整体模式;中图分类号:U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786(2006)10-0094-04 ANon-lineOptimumModelofUrbanPublicTrafficNetwork YAOBen-lun1,ZHANGWei-hua2 (1.HefeiUrbanPlanning&DesignInstitute,Hefei23001,China;2.TrafficInstitute,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 Hefei230009,China) Abstract:Basedonthestudyofurbantrafficlinenetworkoptimizationandthediscussiononthe content,principleandmainfactorsforoptimizationwithrelativemathematicalexpressionsfordistinctopti-mumobjectsfunctionformandrestrictconditions,avariedobjectivesandprogrammingmodelofpublictrafficlinenetworkoptimizationcanbebuilt.Itishelpfulforimprovingtheoptimizingefficiencyofurbantrafficlinenetwork. Keywords:publictraffic;linenetworkoptimization;integermodel""""""""""""""""""""""""""""""""""""""""""""" 94

OSI七层模型与各层设备对应

O S I七层模型与各层设 备对应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OSI七层模型与各层设备对应 OSI七层网络模型由下至上为1至7层,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很简单,就是应用程序。这一层负责确定通信对象,并确保由足够的资源用于通信,这些当然都是想要通信的应用程序干的事情。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编码、转化,确保应用层的正常工作。这一层,是将我们看到的界面与二进制间互相转化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语言与机器语言间的转化。数据的压缩、解压,加密、解密都发生在这一层。这一层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将数据处理为不同的格式,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文件扩展名。 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护、控制会话,区分不同的会话,以及提供单工(Simplex)、半双工(Half duplex)、全双工(Full duplex)三种通信模式的服务。我们平时所知的NFS,RPC,X Windows等都工作在这一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传输层,负责分割、组合数据,实现端到端的逻辑连接。数据在上三层是整体的,到了这一层开始被分割,这一层分割后的数据被称为段(Segment)。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面向连接(Connection-Oriented)或非面向连接(Connectionless-Oriented)的服务,流控(Flow control)等都发生在这一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网络层,负责管理网络地址,定位设备,决定路由。我们所熟知的IP地址和路由器就是工作在这一层。上层的数据段在这一层被分割,封装后叫做包(Packet),包有两种,一种叫做用户数据包(Data packets),是上层传下来的用户数据;另一种叫路由更新包(Route update packets),是直接由路由器发出来的,用来和其他路由器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OSI七层模型与各层设备对应

OSI七层模型与各层设备对应 OSI七层网络模型由下至上为1至7层,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很简单,就是应用程序。这一层负责确定通信对象,并确保由足够的资源用于通信,这些当然都是想要通信的应用程序干的事情。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编码、转化,确保应用层的正常工作。这一层,是将我们看到的界面与二进制间互相转化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语言与机器语言间的转化。数据的压缩、解压,加密、解密都发生在这一层。这一层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将数据处理为不同的格式,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文件扩展名。 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护、控制会话,区分不同的会话,以及提供单工(Simplex)、半双工(Half duplex)、全双工(Full duplex)三种通信模式的服务。我们平时所知的NFS,RPC,X Windows等都工作在这一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传输层,负责分割、组合数据,实现端到端的逻辑连接。数据在上三层是整体的,到了这一层开始被分割,这一层分割后的数据被称为段(Segment)。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面向连接(Connection-Oriented)或非面向连接(Connectionless-Oriented)的服务,流控(Flow control)等都发生在这一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网络层,负责管理网络地址,定位设备,决定路由。我们所熟知的IP地址和路由器就是工作在这一层。上层的数据段在这一层被分割,封装后叫做包(Packet),包有两种,一种叫做用户数据包(Data packets),是上层传下来的用户数据;另一种叫路由更新包(Route update packets),是直接由路由器发出来的,用来和其他路由器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数据链路层,负责准备物理传输,CRC校验,错误通知,网络拓扑,流控等。我们所熟知的MAC地址和交换机都工作在这一层。上层传下来的包在这一层被分割封装后叫做帧(Frame)。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

公交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ocx

. 公交查询系统的 设计与实现 班级: 12 物联网工程 学号: 1201141057 姓名:郑秀成 日期:2014 年 12 月 15 日

. 引言 随着因特网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协同工作越来越成为 时代的潮流,使用各种网上的软件方便生活,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以此设 计题目为目的,选择市作为实践对象,以市公交系统为基础,再利用所学知识,熟练运 用开发工具后,开发一个市手机公交线路查询软件,并且尽可能将其开发为一个方便大 众使用的公交线路查询软件。 而且在当今公交出行线路多数是通过PC 机查询获得的,但是假想一下在公交出行 线路走到一半的时候计划有所变化,公交出行线路需要有所调整,那么如何能够动态掌 握线路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将来对生活的满意度也不仅仅是百姓致富安居乐业就足以,而是逐渐趋向于一个更人性化的服务。城市交通服务以及附属的一些服务一直都在 不断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这些服务从最开始的直接人力服务转向技术型服务,如 询问,路牌等,然而这些服务总是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即纵然你知道了这条路该怎么走,下条路线该通到哪却不知,于是开发这个手机公交线路查询软件,可在手机上随时随地 对公交线路进行查询,对用户将要出行的路线了如指掌,这对用户来说可以省去很多麻 烦,节省不少时间。本次毕业设计结合市公交线路系统开发一个公交线路手机查询软件,服务于大众。

. 目录 第一章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1) 1.1可行性分析 (1) 1.2需求分析 (2) 1.2.1 系统功能需求 (2) 1.2.2服务器端需求分析 (3) 1.2.3客户端需求分析 (4) 1.2.4开发环境及工具需求分析 (5) 1.3概要设计 (6) 1.3.1开发流程 (6) 1.3.2系统数据流图 (6) 1.3.3系统整体结构说明 (7) 1.3.4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8) 第二章模式设计 (12) 2.1C/S 模式简介 (12) 2.2B/S 模式简介 (12) 2.3B/S-C/S 模式 (13) 2.3.1B/S-C/S模式定义 (13) 2.3.2B/S-C/S模式特点 (15) 第三章数据库设计 (16) 3.1数据库结构 (16) 3.2服务器数据库设计: (16) 3.3客户端数据库设计: (20) 3.3.1SQLite 简介 (20) 3.3.2数据库设计 (21) 第四章系统测试 (24) 4.1系统测试方案 (24) 4.2性能分析 (24) 总结 (26)

公交线路选择的优化模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816872906.html, 公交线路选择的优化模型 作者:张俊丽 来源:《价值工程》2015年第28期 摘要:本文针对城市公交线路选择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将公共自行车看作独立于公汽、地铁的第三种交通方式。利用网络图,主要从换乘次数、出行花费和出行总时间三个方面来确定最佳线路,分别考虑了各单目标,增加不同的上限约束,建立了任意两站点的最佳线路相应的网络流模型。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rresponding mathema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problem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route selection. The public bicycle as independent of the bus, the subway third modes of transport. Using the network diagram, three main factors are considered to find the best route, the number of trips, travel expenses and travel time.The network flow model of the best optimal line between any two sites, which considers the single objective and the different upper bound constraints. 关键词:公交系统;最佳线路;最小费用流;优先因子 Key words: bus system;best line;minimum cost flow;priority factor 中图分类号:U49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8-0206-02 0 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利用率被公认为是改善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如何优化城市现有公交网络以提高城市公交系统的利用率,是当今倍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公交汽车和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发挥着大动脉的作用,但是由于线路和站点布局的限制,是无法覆盖城市每一个角落的。即在公共交通体系的末端,缺少一套针对每个乘客特定的短途出行需求的公共交通微循环系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种能够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微循环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被引入我国。西安市区也常规地在轨道交通站点、公交站点、社区门口设置租赁点,通过“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来管理这些租赁点的自行车。对租赁站点的发展规模预测、追加投资额的分配问题进行探讨,对政府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如何将公共交通中地铁、公共汽车、公共自行车租赁有效结合一直是个空白。 本文给出了城市中任意两站点最佳线路方案。本文认为所谓最佳线路,应该从乘车费用、公共自行车骑行时间、换乘次数、出行时间四个方面来理解。对于任意两站点的最佳线路,建立了网络流模型。 1 模型准备:构造容量费用网络图N=(V,E,C,B)

网络7层结构资料全

OSI七层模式简单通俗理解 这个模型学了好多次,总是记不住。今天又看了一遍,发现用历史推演的角度去看问题会更有逻辑,更好记。本文不一定严谨,可能有错漏,主要是抛砖引玉,帮助记性不好的人。总体来说,OSI模型是从底层往上层发展出来的。 这个模型推出的最开始,是是因为美国人有两台机器之间进行通信的需求。 需求1: 科学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两个硬件之间怎么通信。具体就是一台发些比特流,然后另一台能收到。 于是,科学家发明了物理层: 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就是由1、0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在转化为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 需求2: 现在通过电线我能发数据流了,但是,我还希望通过无线电波,通过其它介质来传输。然后我还要保证传输过去的比特流是正确的,要有纠错功能。 于是,发明了数据链路层: 定义了如何让格式化数据以进行传输,以及如何让控制对物理介质的访问。这一层通常还提供错误检测和纠正,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需求3: 现在我能发正确的发比特流数据到另一台计算机了,但是当我发大量数据时候,可能需要好长时间,例如一个视频格式的,网络会中断好多次(事实上,即使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网络还是经常中断,只是中断的时间是毫秒级别的)。 那么,我还须要保证传输大量文件时的准确性。于是,我要对发出去的数据进行封装。就像发快递一样,一个个地发。

于是,先发明了传输层(传输层在OSI模型中,是在网络层上面) 例如TCP,是用于发大量数据的,我发了1万个包出去,另一台电脑就要告诉我是否接受到了1万个包,如果缺了3个包,就告诉我是第1001,234,8888个包丢了,那我再发一次。这样,就能保证对方把这个视频完整接收了。 例如UDP,是用于发送少量数据的。我发20个包出去,一般不会丢包,所以,我不管你收到多少个。在多人互动游戏,也经常用UDP协议,因为一般都是简单的信息,而且有广播的需求。如果用TCP,效率就很低,因为它会不停地告诉主机我收到了20个包,或者我收到了18个包,再发我两个!如果同时有1万台计算机都这样做,那么用TCP反而会降低效率,还不如用UDP,主机发出去就算了,丢几个包你就卡一下,算了,下次再发包你再更新。 TCP协议是会绑定IP和端口的协议,下面会介绍IP协议。 需求4: 传输层只是解决了打包的问题。但是如果我有多台计算机,怎么找到我要发的那台?或者,A要给F发信息,中间要经过B,C,D,E,但是中间还有好多节点如K.J.Z.Y。我怎么选择最佳路径?这就是路由要做的事。 于是,发明了网络层。即路由器,交换机那些具有寻址功能的设备所实现的功能。这一层定义的是IP地址,通过IP地址寻址。所以产生了IP协议。 需求5: 现在我们已经保证给正确的计算机,发送正确的封装过后的信息了。但是用户级别的体验好不好?难道我每次都要调用TCP去打包,然后调用IP协议去找路由,自己去发?当然不行,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自动收发包,自动寻址的功能。 于是,发明了会话层。会话层的作用就是建立和管理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 需求6:

(整理)常规公交网络设计与分析

常规公交网络与分析 总体设计过程 一、设计 1.线路设计 公交线路与公交路线的区别。从范畴上讲,公交线路的概念范畴较公交路线大。《 设计原则 (1)沿主要客流方向开线 为了降低线路网的平均乘车距离,应该把客流量最大的线路挑选出来,优先设线,保证设立的公交线路能覆盖这些出行需求最大的路段。 (2)优先大流量的直达客流 为了降低线路网的平均换乘系数,在设立公交线路时,应该优先大客流的直达客流。所设的线路要尽可能和最大的客流方向一致。 ! (3)线路平均客流不低于最低开线标准。 在开设线路前,必须进行乘客数的估算。只有乘客数达到一定标准之后才能开设公交线路。这样能够使线路开通后有足够的乘客数,保证较高的公交运输效率,同时才能保证公交企业的经济效益。 (4)平均满载率尽可能高 在满足最低客流标准的待选公交线路中,应当尽量选出客流量最大的线路,优先布线,保证尽可能高的车辆满载率。 实现方法 】 通过客流预测(实际RP和意向SP调查SP(Stated Preference)调查和RP(Revealed Preference)调查)获取公交客流量在规划的交通区域里的分布情况,确定一定的控制点,从而确定公交线路的布设和走向。“逐条布线,优化成网”。类似于道路勘测设计的工程。 详细设计

(1)线路的长度在所规定的范围内。 这样便于公交系统更好地组织运营。线路太长,车辆周转时间过长,会使车辆准点率下降,发车、配车都有一定的困难;线路过短,车辆周转过快,客流量可能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公交车的运输效率,经济效益差。所以,在设立公交线路时,应该尽量使线路长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关资料建议线路长度以运行30-60分钟,5-15公里为宜,建议采用建设部8-12km的标准。 (2)公交线路的布设应该尽可能地选取最短距离的线路。 : 这样才能保证全服务区乘客总的出行时间或乘行距离最短,以保证公交车服务质量。 (3)线路开设前,要考察线路的非直线系数。 该系数应按照建设部“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的标准执行。(4)要尽量结合城市的公共交通线网状况及相关指标,以使线路的开辟符合线网方面的相关要求。 比如,在线网密度方面,建议结合建设部标准“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公里每平方公里;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公里每平方公里。 : 在线路重复系数方面,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的系数约定为~。建议公交线路重复系数约定为~;开线时尽量减少重点道路、路段的线路重复,避免在有过度重复线路的道路、路段上开辟线路。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中、小城市不应大于 2.场站设计(首末站、中途站和枢纽站) 首末站 设置原则: … (1)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2)与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走廊相临近,且便于与其他客运交通方式换乘处(如火车站,客运车站和地铁站)。

浅析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公交停靠站课程设计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1009053班 学号101006231 姓名王岩

公交停靠站课程设计 【摘要】现在的市政道路中,车流量大,尤其是上下班时间经常会出现堵车情况,在这种状况下,研究和发展一种既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又经济合理,且能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城市交通运输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公交车作为公共交通,有效的缓解了市政交通压力。公交站点虽然只占城市道路中很短的一段,却是公交和道路包括交叉口通行能力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字】公交停靠站现状公交停靠站设置不足公交站点选型设计公交站点站间距布局设计 城市交通拥挤和由此带来的环境与能源问题已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到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在这种状况下,研究和发展一种既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又经济合理,且能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城市交通运输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公交站点虽然只占城市道路中很短的一段,却是公交和道路包括交叉口通行能力的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城市公交站点的建设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站点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公交站点间距过长或过短,交叉口附近公交停靠站位置选择不合理,路段公交停靠站类型选择不合理等,导致公交车辆和其它非公交车辆相互干扰严重,道路通行能力下降,使得公交停靠站停靠延误增大。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之外,站点优化设计不足是十分重要却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方面。 由于公交站点的建设与设计涉及到道路以外的用地、道路条件、站点与站点之间以及其它交通方式站点之间的关系、站点内的布局形式等多方面的因素,仅仅有宏观规划层面的站点数、站场选址、用地规模技术标准等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微观层次上提高公交站点的设计水平,为交通管理的高效实施创造条件。 公交站点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子系统,承担着客流集散的功能,对于公共交通服务的方便度与舒适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公交站点选址、站点形式的选择、站点的容量设计和站点设施的完善等不仅影响到公共交通本身的运营效

网络osi七层模型各层功能总结

1. 物理层 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也是OSI模型的第一层。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物理层的作用是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送,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物理层并不是指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物理设备或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而是要使其上面的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这样可使数据链路层只需要考虑如何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而不必考虑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是什么。“透明传送比特流”表示经实际电路传送后的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对传送的比特流来说,这个电路好像是看不见的,当然,物理层并不需要知道哪几个比特代表什么意思。 为了实现物理层的功能,该层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信连接端口与传输媒体的物理和电气特性 λ机械特性:规定了物理连接器的现状、尺寸、针脚的数量,以及排列状况等。例如EIA-RS-232-D标准规定使用25根引脚的DB-25插头座,其两个固定螺丝之间的距离为47.04±0.17mm等。 λ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信道上传输比特流时的信号电平、数据编码方式、阻抗及其匹配、传输速率和连接电缆最大距离的限制等。例如EIA-RS-232-D标准采用负逻辑,即逻辑0(相当于数据“0”)或控制线处于接通状态时,相对信号的地线有+5~+15V的电压;当其连接电缆不超过15米时,允许的传输速率不超过20Kb/s。 λ功能特性:规定了物理接口各个信号线的确切功能和含义,如数据线和控制线等。例如EIA-RS-232-D 标准规定的DB-25插头座的引脚2和引脚3均为数据线。λ规程特性:利用信号线进行比特流传输时的操作过程,例如信号线的工作规则和时序等。 (2)比特数据的同步和传输方式 物理层指定收发双方在传输时使用的传输方式,以及为保持双方步调一致而采用的同步技术。例如在采用串行传输时,其同步技术是采用同步传输方式还是异步传输方式。(3)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 物理拓扑规定了节点之间外部连接的方式。例如星形拓扑、总线型拓扑、环形拓扑和网状拓扑等。 (4)物理层完成的其他功能 λ数据的编码。 调制技术。λ 通信接口标准。λ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二层,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交换机) 在计算机网络中由于各种干扰的存在,物理链路是不可靠的。因此,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的基础上,通过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即提供可靠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数据的方法。 该层通常又被分为介质访问控制(MAC)和逻辑链路控制(LLC)两个子层。MA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共享型网络中多用户对信道竞争的问题,完成网络介质的访问控制;LL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护网络连接,执行差错校验、流量控制和链路控制。 数据链路层的具体工作是接收来自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并加工(封装)成帧,传送到上一层;同样,也将来自上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并且,还负责处理接收端发回的确认帧的信息,以便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λ数据帧的处理:处理数据帧的封装与分解。 λ物理地址寻址:通过数据帧头部中的物理地址信息,建立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数据链路,并进行维护与释放链路的管理工作。 λ流量控制:对链路中所发送的数据帧的速率进 行控制,以达到数据帧流量控制的目的。 λ帧同步:对数据帧的传输顺序进行控制(即帧 的同步和顺序控制)。 λ差错检测与控制:通常在帧的尾部加入用于差 错控制的信息,并采用检错检测和重发式的差错控制技 术。例如处理接收端发回的确认帧。 3.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三层,它是OSI 参考模型中最复杂的一层,也是通信子网的最高一层。它 在下两层的基础上向资源子网提供服务。其主要任务是: 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文或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 当的路径。该层控制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信息转 发,建立、维持和终止网络的连接。具体地说,数据链路 层的数据在这一层被转换为数据包,然后通过路径选择、 分段组合、顺序、进/出路由等控制,将信息从一个网络 设备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设备。 一般地,数据链路层是解决同一网络内节点之间的通信, 而网络层主要解决不同子网间的通信。例如在广域网之间 通信时,必然会遇到路由(即两节点间可能有多条路径) 选择问题。在实现网络层功能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 下: λ寻址:数据链路层中使用的物理地址(如MAC 地址)仅解决网络内部的寻址问题。在不同子网之间通信 时,为了识别和找到网络中的设备,每一子网中的设备都 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地址。由于各子网使用的物理技术可 能不同,因此这个地址应当是逻辑地址(如IP地址)。 λ交换:规定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常见的交换 技术有:线路交换技术和存储转发技术,后者又包括报文 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 λ路由算法:当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存在多条 路径时,本层可以根据路由算法,通过网络为数据分组选 择最佳路径,并将信息从最合适的路径由发送端传送到接 收端。 λ连接服务:与数据链路层流量控制不同的是, 前者控制的是网络相邻节点间的流量,后者控制的是从源 节点到目的节点间的流量。其目的在于防止阻塞,并进行 差错检测。 4. 传输层 OSI下3层的主要任务是数据通信,上3层的任务是数据 处理。而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OSI模型的第4 层。因此该层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接口和桥梁,起到 承上启下的作用。 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错和流 量控制,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传输层的作用是向高层屏 蔽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即向用户透明地传送报文。该层 常见的协议:TCP/IP中的TCP协议、Novell网络中的SPX 协议和微软的NetBIOS/NetBEUI协议。 传输层提供会话层和网络层之间的传输服务,这种服务从 会话层获得数据,并在必要时,对数据进行分割。然后, 传输层将数据传递到网络层,并确保数据能正确无误地传 送到网络层。因此,传输层负责提供两节点之间数据的可 靠传送,当两节点的联系确定之后,传输层则负责监督工 作。综上,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λ传输连接管理: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输连 接的功能。传输层在网络层的基础上为高层提供“面向连 接”和“面向无接连”的两种服务。 λ处理传输差错: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和不 太可靠的“面向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差错控制和流 量控制。在提供“面向连接”服务时,通过这一层传输的 数据将由目标设备确认,如果在指定的时间内未收到确认 信息,数据将被重发。 λ监控服务质量。 5. 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5层,是用户 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主要任务是:向两个实体的 表示层提供建立和使用连接的方法。将不同实体之间的表 示层的连接称为会话。因此会话层的任务就是组织和协调 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 用户可以按照半双工、单工和全双工的方式建立会话。当 建立会话时,用户必须提供他们想要连接的远程地址。而 这些地址与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地址或网络层的逻 辑地址不同,它们是为用户专门设计的,更便于用户记忆。 域名(DN)就是一种网络上使用的远程地址例如: https://www.360docs.net/doc/e816872906.html,就是一个域名。会话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λ会话管理:允许用户在两个实体设备之间建 立、维持和终止会话,并支持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例如 提供单方向会话或双向同时会话,并管理会话中的发送顺 序,以及会话所占用时间的长短。 λ会话流量控制:提供会话流量控制和交叉会话 功能。 寻址:使用远程地址建立会话连接。λ λ出错控制:从逻辑上讲会话层主要负责数据交 换的建立、保持和终止,但实际的工作却是接收来自传输 层的数据,并负责纠正错误。会话控制和远程过程调用均 属于这一层的功能。但应注意,此层检查的错误不是通信 介质的错误,而是磁盘空间、打印机缺纸等类型的高级错 误。 6. 表示层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六层,它 对来自应用层的命令和数据进行解释,对各种语法赋予相 应的含义,并按照一定的格式传送给会话层。其主要功能 是“处理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如编码、数据格式转换和 加密解密”等。表示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λ数据格式处理:协商和建立数据交换的格式, 解决各应用程序之间在数据格式表示上的差异。 λ数据的编码:处理字符集和数字的转换。例如 由于用户程序中的数据类型(整型或实型、有符号或无符 号等)、用户标识等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因此,在 设备之间需要具有在不同字符集或格式之间转换的功能。 λ压缩和解压缩:为了减少数据的传输量,这一 层还负责数据的压缩与恢复。 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λ 7.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 它是计算机用户,以及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 其功能是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完成用户希望在网络上完 成的各种工作。它在其他6层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完成网 络中应用程序与网络操作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与结束使 用者之间的联系,并完成网络用户提出的各种网络服务及 应用所需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等各种协议。此外,该层还 负责协调各个应用程序间的工作。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和协议有:文件服务、目录服务、 文件传输服务(FTP)、远程登录服务(Telnet)、电子 邮件服务(E-mail)、打印服务、安全服务、网络管理服 务、数据库服务等。上述的各种网络服务由该层的不同应 用协议和程序完成,不同的网络操作系统之间在功能、界 面、实现技术、对硬件的支持、安全可靠性以及具有的各 种应用程序接口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应用层的主 要功能如下: λ用户接口: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以及应用程 序与网络间的直接接口,使得用户能够与网络进行交互式 联系。 λ实现各种服务:该层具有的各种应用程序可以 完成和实现用户请求的各种服务。 8. 7层模型的小结 由于OSI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因此一般网络系统只涉及其 中的几层,很少有系统能够具有所有的7层,并完全遵循 它的规定。 在7层模型中,每一层都提供一个特殊的网络功能。从网 络功能的角度观察:下面4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 络层和传输层)主要提供数据传输和交换功能,即以节点 到节点之间的通信为主;第4层作为上下两部分的桥梁, 是整个网络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部分;而上3层(会话层、 表示层和应用层)则以提供用户与应用程序之间的信息和 数据处理功能为主。简言之,下4层主要完成通信子网的 功能,上3层主要完成资源子网的功能。 9. 建立OSI参考模型的目的和作用 建立OSI参考模型的目的除了创建通信设备之间的物理 通道之外,还规划了各层之间的功能,并为标准化组织和 生产厂家制定了协议的原则。这些规定使得每一层都具有 一定的功能。从理论上讲,在任何一层上符合OSI标准的 产品都可以被其他符合标准的产品所取代。因此,OSI参 考模型的基本作用如下: λ OSI的分层逻辑体系结构使得人们可以深刻地 理解各层协议所应解决的问题,并明确各个协议在网络体 系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 λ OSI参考模型的每一层在功能上与其他层有着 明显的区别,从而使得网络系统可以按功能划分。这样, 网络或通信产品就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当某个产品只需 完成某一方面的功能时,它可以只考虑并遵循所涉及层的 标准。 λ OSI参考模型有助于分析和了解每一种比较复 杂的协议。 以后还会介绍其他参考模型或协议,例如TCP/IP、IEEE 802和X.25协议等,因此,还会比较它们与OSI模型的 关系,从而使读者进一步理解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和各种 协议的工作原理。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成果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公示 一、规划背景 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是法定性、纲领性文件,是对于轨道交通建设的预控性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开展建设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工程可行性研究等环节的上层次规划依据。 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下,结合东莞市新时期产业升级、分区统筹、中心扩容等方面发展需求,遵循轨道引导城市发展的理念,开展东莞市新一轮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构建公共交通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优化出行结构,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目标及策略 (一)规划目标 构建与粤港澳湾区发展战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趋势相适应,与东莞市新型城市空间结构相契合,支持城市经济、产业、民生、环境发展,实现区域地位提高、组团发展统筹、城市中心提质,促进并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可持续轨道交通网络。 (二)规划策略 总体规划策略:开放外联、统筹内聚、强心提质。 1、对外连通,提升地位:谋划高铁资源,提高与内地、湾区城市连通便捷性,扩大经济腹地;完善城际铁路,连通湾区核心、机场及高铁枢纽,提升区域地位。 2、加强统筹,内部聚合:站在市域视角,优化轨道快线,快速连通城市中心及组团中心,强化一心两核的引领作用,促进统筹内聚,空间格局形成。 3、强化中心,提升品质:站在中心区、镇街中心发展视角,规划通勤轨道,积极提升出行品质,构建满足通勤需求的高品质新公交系统。 三、网络规划方案 全市轨道交通网络由市域快线和轨道普线两个层次构成,共规划线路17条。 到远期2035年,规划形成4条城市轨道快线(224公里),8条城市轨道通勤普线(242公里),深圳延伸线路在东莞境内线路1段(7公里),规划总里程

2007年大学生数学建模B题优秀论文 公共交通网络模型

摘要: 明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有大量观众到现场观看奥运比赛,这将对北京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以给出的北京地区公交路线为参考资料,根据公交网络换乘问题构建了公共交通网络模型。对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下: (1)针对问题1,本文首先利用MATLAB编程将公交线路读出,求出各站点间的邻接矩阵。再根据所求的邻接矩阵。对求得的邻接矩阵进行处理;判断起点和终点之间有没有直达的线路,如有就确定为最优线路,没有就在通过程序寻找一个合适的数值(记为M)作为限制(即找出邻接点最多的那部分站点),找出通过次数超过这个数值的站点。 下一步则寻找换乘站点。通过把求得的站点与要求的起点和终点,建立循环逐个修改开始站点与最终站点的值可求出通过各站点的路线,再将经过所求得的站点的路线与经过起点和终点的路线进行比较,寻找相同的路线,若存在,则这个站点可以作为所给的这对起点与终点的中转站(但根据人们乘车的习惯,假设中转的次数不超过2次)。如果的站点中无法找到中转站,则调整M的值,直到可以找到可行的乘车路线为止。 根据得到的可行乘车线路,利用路过分别与费用和时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出按照吸收较小转车次数的原则,比较用钱少、费时少的线路,最终得到最优的乘车方案。 (2)针对问题2,将换乘地铁站和公汽站视为对等的,与问题1相似,利用相同的方法求出最优线路,但是情况比问题1更复杂,特别是地铁与地铁之间还可以换乘,这需要单独进行考虑。此时,站点数、费用和时间的函数发生了变化,因此,利用新的函数表达式求解再比较得到最优线路。 (3)针对问题3,考虑步行时,可先利用图论中的Floyd算法求出任意两站点间的最短道路,并在此基础上求出这段路步行所需要的时间。再在第二问的基础上,对时间加一个阈值T。当计算出的两点间最短路的步行时间<阈值T时,就选择步行,否则,选择问题2中求得的最优线路。 本文所考虑的算法,可以查询任意两个站点间的乘车最优路径。 关键词:MATLAB程序、公交换乘、限制求解、Floyd算法、最优线路 一、问题重述 北京申奥的成功,对北京市的交通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国外举办奥运会的经验教训来看,奥运期间交通状况是否良好,交通管理是否高效,是关系奥运盛会能否圆满成功举办的举足轻重的条件之一。 因此,必须在全面调研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规划及管理策略,为奥运会的成功保驾护航。 在观众的交通行为中,轨道站点、外围停车场和专用巴士的换乘,是整个交通链的重要环节,一旦出现交通瓶颈,其向上游反馈形成的阻塞波(或者称为交通扰动)会溯源而上并且影响加剧,最终造成主会场人员疏散的延误和交通设施服务水平的降低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和连带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应从系统全局考虑进行换乘系统规划,保证观众出行全过程的流畅。 二、模型假设 1、乘客到起始站可以直接选择公汽或地铁班次上车,即不记在起始站的等待时间。 2、在实际过程中,对于公交(包括公汽与地铁)可能要换车2次以上,用户已无法容忍,视为无法到达。 (因为如果他们之间换乘就使得费用增大了很多,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且一般只坐地铁是无法到达终点站的,所以还要再换乘其他的工具,换乘次数太大我们也不再将其纳入考虑的范围)。 3、相邻地铁站平均行驶时间(包括停站时间):2.5分钟。 4、相邻公汽站平均行驶时间(包括停站时间):3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