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

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
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

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

——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

(发表于《农业考古》2012年第3期)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朴兵

唐宋时期,北方中原地区的饮酒之风一直很盛。唐代国力强盛,社会风气豪迈雄健、自信飘逸,在这一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纵酒放达在唐朝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大诗人、大文学家是这样,许多一般文人也莫不如此”([1])。宋代虽然始终受外患威胁,但经济繁荣,市场活跃,人们普遍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还有什么比饮酒能让宋人更容易逃避现实的忧患呢?因此,唐宋时期人们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亲朋聚会等许多场合都要设宴饮酒。唐宋宴饮讲究主宾酬酢和巡酒节次,注重娱乐方式和劝饮,为增添酒宴的热闹气氛,人们推出了一系列的佐饮活动,其中传杯唱觥,投骰行令,起舞抛球,游戏毕至,由此形成了熏染一代的饮酒习俗。本文拟就唐宋宴饮习俗的异同进行比较考察,以此来审视中国酒文化在唐宋时期的变迁。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宴饮礼仪的传承

(一)入席礼节

唐宋时期,宴饮的入席礼节逐渐变得较为宽松。唐初时,人们尚比较重视席上位次,《新唐书·尉迟敬德传》载:“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中唐以后,传统的座次观念被打破,人们已不再那么讲究入席的位置了,只是在入席之际,宾主还会相互谦让,以先坐为尊敬。唐代通俗诗人王梵志云:“尊人立莫坐”,即是说首席的尊者没有入座前,其他的人是不能先坐下的([2])。张鷟《游仙窟》曾描述他与十娘等人宴饮:“杯盏交横,列坐南窗之下,各自相让,俱不肯先坐。仆曰:‘十娘主人,下官是客,请主人先坐。’”不同阶层的人们也可以平等入座,《旧唐书·穆宗纪》云:“国家自天宝已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

(二)按巡饮酒

唐宋时期,酒宴开始后,人们有按巡饮酒的习俗。按巡饮酒是分轮由尊长到卑幼一个一个地饮,一人饮尽,再饮一人,这种饮酒习俗与现代人饮酒时大家共同举杯很不相同。酒宴之上,众人都饮完一杯称为一巡,一次酒宴往往要饮酒数巡。唐代饮酒巡数较少,一般为三巡,如元稹《和乐天初授户曹喜而言志》一诗云:“归来高堂上,兄弟罗酒尊。各称千万寿,共饮三四巡。”([3])《旧唐书·李景伯传》载:“中宗尝宴侍臣及朝集使,酒酣,令各为《回波辞》。众皆为谄佞之辞,及自要荣位。次至景伯,曰:‘回波尔时酒巵,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可见,唐代的宫廷酒宴,巡酒也较少。过了三巡,就有大臣箴规了。宋代时,人们多称“巡”为“行”,与唐代相比,宋代酒宴饮酒的行数一般较多。北宋中期以前,人们饮酒多在五行左右,如司马光称:“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或五行,多不过七行。”([4])又如石曼卿在一邻居家饮酒,“酒五行,群妓皆退,主人者亦翩然而入”([5])。北宋中期以后,饮酒行数增多,民间酒宴一般要饮酒十行,如倪思《经鉏堂杂志·筵宴三感》称:“今夫筵宴,以酒十行为率”([6])。宋代的宫廷酒宴饮酒多为九行,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9《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周密《梦粱录》卷3《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周密《武林旧事》卷1《圣节》、卷8《皇后归谒家庙》等所记的宫廷酒宴饮酒都为九行。南宋时,宋高宗幸清河郡王张俊府第,酒宴上行酒达到十五行([7])。

巡(行)酒所到,每个人都必须饮尽自己杯中之酒,否则主人会以各种形式进行促饮,张鷟《游仙窟》中有这样的记述:“酒巡到下官,饮乃不尽。五嫂曰:‘何为不尽?’下官答曰:‘性饮不多,恐为颠沛。’……十娘曰:‘遣绿竹取琵琶弹,儿与少府公送酒。’”这是以奏乐促饮。

两次巡酒之间,往往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之所以如此,宋人倪思认为:“若一杯才毕,一杯继进,须臾之间,宴告终矣。宾主皆无意味。人情不得款曲。”([8])其实,行酒之间进行娱乐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延长饮酒的时间,更主要的是为了侑酒助兴。唐代时,巡酒之间的娱乐活动的类型较少,多为歌舞。宋代时,宫廷饮宴行酒间的娱乐活动也多为歌舞表演。但在民间饮宴上,行酒之间的娱乐活动类型多样,丰富多彩,除歌舞之外,“或奕棋、或纵步,或款语”([9])。有人甚至以书法助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载:一次米芾与苏轼两人饮酒,

“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更相易携去。”

(三)敬酒蘸甲

唐宋时期,巡酒完毕并不意味着饮宴就要结束了。恰恰相反,此时人们酒兴未尽,饮宴尚未进入高潮。巡酒完毕后,进入“自由”饮酒阶段。这时,人们或互相献酬敬酒,或赋诗填词、歌舞助兴,或行酒令助饮。各种佐觞活动逐渐把饮宴推向高潮,以使人们尽兴而归。

巡酒结束后,主宾之间或宾客之间都可以自由敬酒。如果某一座客向邻座或他人敬酒,要手捧杯盏,略微前伸,这就表示了敬酒的愿望,俗称此为“举杯相属”。被敬酒的人一般要予以接受。唐代人敬酒时,还有流行“蘸甲”,即敬酒时,用手指伸入杯中略蘸一下,弹出酒滴,以示敬意。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种作法极不卫生,然而当时却大为风行。唐诗中不乏有描写“蘸甲”习俗的,如刘禹锡《和乐天以镜换酒》云:“频眉厌老终难去,蘸甲须欢便到来。”([10])张孜《雪诗》云:“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11])韦庄《中酒》云:“南邻酒熟爱相招,蘸甲倾来绿满瓢。”([12])等等。宋代时,蘸甲习俗仍很普遍,如陈履常《洞庭春色》云:“定须笑美人,蘸甲不濡口。”([13])徐铉《梦游》之二云:“蘸甲递觞纤似玉,含词忍笑腻于檀。”([14])高登《思归》云:“流匙白云子,蘸甲黄鹅儿。”([15])

(四)劝人饮酒

酒宴上,主人为了显示好客之道,让客人喝足酒,往往会采取多种方式劝酒。唐代时,劝客人喝酒又称为送酒,唐人常以歌舞送酒([16])。宋代时,劝酒之风仍盛行不衰,甚至帝王也不例外,王巩《闻见近录》载:“一日宴射后苑,上酌巨觥以劝太宗,太宗固辞,上复劝之,太宗乃顾庭下,曰:‘金城夫人亲折此花来,乃饮。’上遂命之。”彭大翼《山堂肆考》载:“宋徽宗时蔡攸赐饮禁中,上频以巨觥劝之,攸恳辞不任杯酌,将至颠踣。上曰:‘就令灌死,亦不至失一司马光也。’”([17])宋代不少诗人写有劝酒诗词佳句,如欧阳修《奉答原甫九月八日见过会饮之作》云:“我歌君当和,我酌君勿辞”([18]),黄庭坚《西江月劝酒》云:“杯行到手莫留残,不到月斜人散”等([19])。对于不胜酒力者,饮酒是一种负担。面对劝酒,有人强饮之,有人拒绝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10载:“司马温公尝曰:‘昔与王介甫同为群牧司判官,包孝肃公为使,时号清严。一日群牧司牡丹盛开,包公置酒赏之;公举酒相劝,某素不喜酒,亦强饮,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也。’”

二、助饮方式的发展

(一)以文助饮

酒酣耳热之际,人们往往还赋诗填词,以助酒兴。饮酒赋诗,古亦有之。唐宋时期,诗词创作极盛,这一时期人们饮酒之际赋诗、填词的风习也盛极一时,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远非前代可比。唐宋时期,人们饮酒赋诗,通常是寻求一种文化意境。许多文人还特意召集诗酒之会,以酒劝客,以文会友,情调高雅,但席间有时也不免有显耀文才甚至竞争比试的色彩。唐宋时期,人们即席赋诗,通常要限定时间。赋诗的时候,点燃一只蜡烛,蜡烛上标有刻度,诗词要在蜡烛燃烧到某一刻度之前完成,否则就要罚酒。孟浩然《寒夜张明府宅宴》云:“瑞雪初盈尺,寒宵始半更。列宴邀酒伴,刻烛限诗成。”([20])“刻烛”是当时通行的计时方法,“刻烛限诗成”,是一种难度很大、要求很高的佐饮方式([21])。有时,人们还会摆出奖品,首先写出好诗的人将会夺取头奖,杜甫《崔驸马山亭宴集》云:“客醉挥金碗,诗成夺袍”([22]),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除了个人赋诗之外,当时酒宴上还盛行多人对诗、联诗,张鷟《游仙窟》所记十娘等人对酒唱和的场面,便是唐人席间对诗的现实写照。唐宋以后,酒宴之上赋诗、对诗、联诗等一直是文人们喜爱的消遣娱乐方式。

(二)歌舞助饮

音乐和舞蹈对宴会起着相当重要的调节作用,以歌舞助兴是唐宋时期重要的酒俗之一。唐代时,酒宴之上的歌舞可分为两类:一是自娱性的歌舞;二是他娱性的歌舞。自娱性的歌舞是酒宴上的主人或宾客表演的歌舞。唐代时,酒宴之上宾客往往亲自歌唱,以答谢主人的美意。如尉迟偓《中朝故事》卷上载,“瞻至湖南,李庚方典是郡,出迎于江次竹牌亭。置酒,瞻唱《竹枝词》送李庚。”在把盏飞觥之间,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可以邀请对方唱歌,如《嘉话录》载,李绛为户部侍郎时,曾参加本司酒会,张正甫“把酒请侍郎唱歌”([23])。蒋防《霍小玉传》载:“遂举酒数巡,生起,请玉唱歌。初不肯,母固强之,发声清亮,曲度精奇。”([24])当宴饮进入高潮时,人们还会以自我舞蹈的方式进行娱乐,连帝王都是如此,唐太宗的长孙燕王李忠出生时,太子李治宴宫僚于弘教殿,唐太宗亦参加了此宴,“太宗酒酣起舞,以属群臣,在位于是遍舞,尽日而罢”([25])。这种席间起舞是前代“以舞相属”习俗的继承。这种习俗在唐代又有了一些新内容,有时是专门表示对某位贵宾的尊敬,正如李白《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所云:“山翁今已醉,舞袖为君开”([26])。在酒宴上,唐人还经常以歌舞为形

式互相酬酢,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云:“劝尔一杯酒,拂乐裘上霜。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27])唐代酒宴上自娱性歌舞的盛行,体现出唐人广泛的主动参与性。他娱性的歌舞是由专业的歌舞人员表演的歌舞,主要供参加酒宴的宾客欣赏,用于调节酒宴气氛,也用于表达人们的感情,如在唐代的接风洗尘与送别饯行之类的宴饮活动中,主人经常请歌手为之唱歌,通过悠扬的歌声来表达喜悦或留恋的心情([28])。他娱性的歌舞在唐宋两代酒宴上都很盛行,表演者多是年青貌美、技艺高超的歌妓、舞女。宋代时,自娱性的歌舞已经从酒宴上消失,主人和宾客很少亲自参与音乐和舞蹈活动了,他们成为歌舞的专门欣赏者,而歌妓、舞女则成为歌舞的专门表演者,他娱性的歌舞在酒宴上开始一统天下。由于歌舞完全由歌妓、舞女承担,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酒宴之上歌舞就是为了娱客,而不是自娱。《宋史·王韶传》载:一次王韶宴客,“出家姬奏乐,客张绩醉挽一姬不前,将拥之,姬泣以告。韶徐曰:‘本出汝曹娱客,而令失欢如此。’命酌大怀罚之,谈笑如故。”参加酒宴的宾客们虽然完全成了歌舞的被动欣赏者,但由于歌舞已完全由专业的歌妓、舞女承担,演出水平一般较高,酒宴之上往往“烛光香雾,歌吹杂作,客皆恍然如仙游也”([29]),营造出一种如醉如痴、如梦如幻的境界。

(三)陪酒助饮

除歌舞助兴外,在唐代的酒宴上还盛行女妓陪酒助饮。在唐代公私宴饮的许多场合都可以见到男女同席的场面。白居易《江楼宴别》云:“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30])许浑《闻州中有宴寄崔大夫兼简邢群评事》云:“萧管筵间列翠蛾,玉杯金液耀金波。”([31])吟述的都是男女同席的宴饮场面。席中之女多非良家妇女,而是年青貌美的女妓。因为女妓陪酒活动的增多,在唐代还出现了专门以陪酒为职业的“酒妓”。地方上,不少州镇乐营女子为专业性的酒妓。在两京,从事陪酒职业的女妓更多,陈继儒《北里志·序》云:“京中饮妓,籍属教坊。凡朝士宴聚,须假诸署曹行牒,然后能致于他处。……其中诸妓,多能谈吐,颇有知书言话者。”([32])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云:“比见东洛诸妓体裁,与诸州饮妓固不侔矣。”([33])由于女妓陪酒之风盛行,丞相李逢吉一次甚至下达了这样的宴会通知:“某日皇城中堂前致宴,应朝贤宠嬖,并请早赴境会。”([34])唐代社会风气虽然比较开放,这种男女同席的女妓陪酒之风仍遭到不少人的非议,如李肇《唐国史补》卷下《饮酒四字令》载:“衣冠有男女杂履舄者,有长幼同灯烛者,外府则立将校而坐妇人,其弊如此。”沈亚之《华州新葺设厅记》云:“酒行乐作,妇女列坐,优者与诙谐摇笑,左右侍立,或衔哂坏容,不

可罪也”([35])。宋代时,在官方举行的酒宴上,男女同席的现象基本上已经消失。在私人举行的多数酒宴上,女妓的作用也多限于歌舞助兴。女妓入席陪酒的现象只在酒楼妓馆等色情场合较为盛行,如北宋东京的任店有“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36])。

(四)酒令助饮

唐宋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的助饮方式乃是行酒令助饮。行酒令助饮多在巡(行)酒之后进行,它极大地调动了当时人们的饮酒情趣,唐宋酒令艺术的繁荣对唐宋饮酒之风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地作用。一般认为,酒令的起源与古代的投壶之戏有关,“酒令”一词最早指主酒吏,如《梁书·王规传》载:“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唐代时,“酒令才开始作为一个专有名称,特指酒筵上那些决定饮者胜负的活动方式”([37])。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酒令是唐朝人首先发明并付之实施的佐觞活动”([38]),“酒令艺术至唐代始制定为法”[39]。酒令在唐代形成后,很快就成为人们宴饮助兴的主要娱乐形式,从文人到百姓无不选择适应其活动的酒令来佐饮,蔡宽夫《诗话》称“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40])。唐代的酒令名目繁多,李肇《唐国史补》卷下《饮酒四字令》载:“国朝麟德中,壁州刺史邓宏庆始创

‘平’‘索’‘看’‘精’四字令,至李稍云而大备,自上及下,以为宜然。大抵有律令,有头盘、有抛打,盖工于举场,而盛于使幕。”王谠《唐语林》卷8载:“璧州刺史邓宏庆饮酒,至平索看精四字。酒令之设本骰子、卷白波、律令,自后闻以鞍马、香球,或调笑抛打时,上酒招揺之号,其后平索看精四字与律令全废,多以瞻相、下次据上酒,绝人罕通者。”现在人们能够知道的唐代酒令名目,约有20多种([41])。大多数唐代酒令至宋代时就已经失传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1称:“《醉乡日月》三卷,唐皇甫松子奇撰。唐人饮酒令此书详载,然今人皆不能晓也”。洪迈《容斋续笔》卷16《唐代酒令》称:“(唐代)又有旗幡令、闪擪令、抛打令。今人不复晓其法矣,唯优伶家犹用手打令以为戏云。”宋人多不解唐代酒令这一事实,说明了唐宋两代的酒令有很大地变化。唐宋两代的酒令及人们行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唐代酒令以器具令居多,宋代酒令以文字令居多。唐代的器具令众多,如头盘(亦称投盘、骰盘)令、筹令、抛打令等,这些酒令需要借助于骰盘、筹箸、香球、花盏、酒胡子等器具方能行令。如行筹令时,需要提前制作一些长条形的筹箸,在上面刻上有关饮酒的铭

句,及饮酒的对象、方法和饮酒量等。行令时大家轮流抽取,根据上面的字句,决定如何饮酒。中唐以后,筹令开始衰落,但筹令所使用的酒筹开始广泛应用于宴饮的各种场合,人们劝觞罚酒、请歌打令,均以筹箸为依据([42])。唐人也经常以花枝、草茎代筹,传巡花草行令。与唐代器具令居多不同,留传下来的宋代酒令多是文字令。宋代文字令的盛行与宋代文人群体的迅速壮大密切相关。由于宋代统治者吸取了中唐以后武人跋扈的历史教训,采用重文轻武的政策,加大科举取士的力度,每科录取常十倍于唐代,大大刺激了宋代的文化教育事业,使宋代的文人群体日益扩大,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地提高,人们进行文字游戏的技巧也比较娴熟,酒酣耳热之际宋人也为后人也留下了不少高水平的文字令。

其次,唐人行令强调胜负,宋人行令注重参与。唐人尚武任侠,争强好胜,行酒令时也往往强调胜负,唐代的头盘令本身即源于赌场,所用的器具骰盘本是赌博用具。头盘令在唐代酒筵上极为盛行,皇甫松《醉乡日月·骰子令》称:“大凡初筵,皆先用骰子,盖欲微酣,然后迤逦入酒令”([43])。文献中常可发现唐代酒筵上人们掷骰子相赌的情景,如王谠《唐语林》卷7载:“芦澄为李司空蔚淮南从事,因酒席谓一舞妓觧籍,公不许,……澄索彩具,蔚与赌贵兆,曰:‘彩大者,秉大柄。’澄掷之得十一,席上皆失声。公徐掷之,得堂印。”由于唐人行令强调胜负,负者要罚酒,“唐人最喜欢在酒席上罚别人喝酒,有时看着对方醉倒而大乐不止。受此风影响,人们千方百计去寻找罚酒的理由,以致于你惩我罚,毫无体止”([44]),为公平处理因酒令而引起的纷争和更好地维持酒场秩序,唐人聚饮时常设酒纠(亦称席纠、觥使)。据唐人皇甫松《醉乡日月》记载,酒纠共设有明府、律录事、觥律事三职,各有职掌。每次聚饮,不一定三职全设。担任酒纠必须熟知酒场中的各种规矩,对违犯宴席规矩的行为要进行处罚。当时,凡在酒席上言语失序,行令输误,以及作假逃酒,都会受到酒纠的“制裁”。唐代诗人元稹有一年,“小年曾于解县连月饮酒,予常为觥录事。曾于窦少府厅中,有一人后至,频犯语令,连飞十二觥,不胜其困,逃席而去”([45])。唐代担任酒纠的人不仅有须眉男子,巾帼妇女也不少,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妓女,才艺超人,熟知酒事,常担任酒纠一职。与唐代相比,宋人行令更注重参与,不太计较胜负,这方面的代表是欧阳修,他发明了“九射格”酒令,“九射之格,其物九,为一大侯,而寓以八侯。熊当中,虎居上,鹿居下,雕、雉、猿居右,雁兔鱼居左。而物各有筹,射中其物,则视筹所大而饮之。射者,所以为群居之乐也。而古之君子以争九射之格,以为酒祸起于争,争而为欢,不若不争而乐也。故无胜负,无赏罚。中者不为功,则无好胜之衿;不中者无所罚,则无不能之诮”([46])。由于

宋人行令不太强调胜负,酒席之上的纷争也大为减少,所以宋代酒纠的设置也不如唐代那么普遍。

最后,唐人行令比较豪爽,宋人行令比较文雅。唐人行令时,气氛相当热烈,人们往往大呼小叫,正如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所云:“鞍马呼教住,骰盘喝遣输。长驱波卷白,连掷采成卢。”([47])唐人行令之所以比较豪爽,除了唐人普遍开放豁达之外,与唐代的酒令形式也不无关系。由于唐代的器具令居多,行令时,人们的注意力随着骰盘、香球、花盏、酒胡子等器具的运动而转移,往往面目紧张,情绪激动。除器具令之外,唐代酒宴上还流行各种动作令。许多动作令更是节奏紧凑,行令时人们手舞袂扬,往往把酒宴闹得热火朝天。与此相反,由于宋代的酒令多为文字令,需要的是口齿清晰地吐字讲谈,而不是如狂似颠地大呼小叫。加之宋人行令不太强调胜负,酒席之上的纷争也大为减少,因此宋人行令就显得比较谦和、随意和文雅。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唐宋两代的饮酒习俗固然相似之处甚多,但在许多方面,唐代的饮酒习俗显得比较豪放,宋代的饮酒习俗则显得比较文雅。

注释:

([1])李肖:《唐宋饮食文化的嬗变》,首都师范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第56页。

([2])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3])曹寅等编:《全唐诗》卷40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487页。

([4])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69《训俭示康》,四部丛刊本,69之4。([5])胡道静校正:《梦溪笔谈校正》卷9《人事》,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版,第350页。

([6])陶宗仪编:《说郛三种》7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482页。

([7])周密:《武林旧事》卷9《高宗幸张府节次略》,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445页。

([8])倪思:《经鉏堂杂志·筵宴三感》,陶宗仪编:《说郛》75,第3482页。

([9])倪思:《经鉏堂杂志·筵宴三感》,陶宗仪编:《说郛》75,第3482页。

([10])曹寅等编:《全唐诗》卷360,第4062页。

([11])曹寅等编:《全唐诗》卷607,第7009页。

([12])曹寅等编:《全唐诗》卷700,第8045页。

([13])查慎行编:《苏诗补注》卷34《附陈履常次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1册第682页。

([14])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

([15])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44,第1123页。

([16])王赛时:《唐代饮食》,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189页。

([17])彭大翼:《山堂肆考》卷192《劝酒至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77册第792页。

([18])欧阳修:《欧阳修集》卷9,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81页。

([19])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00页。

([20])曹寅等编:《全唐诗》卷160,第1664页。

([21])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三),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72-373页。

([22])曹寅等编:《全唐诗》卷224,第2399页。

([23])李昉等:《太平广记》卷179《张正甫》引,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34页。

([24])李昉等:《太平广记》卷487,第4007页;陶宗仪编:《说郛三种》112,第5161页。

([25])刘昫等:《旧唐书》卷86《高宗诸子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24页。([26])曹寅等编:《全唐诗》卷182,第1853页。

([27])曹寅等编:《全唐诗》卷174,第1781页。

([28])王赛时:《唐代饮食》,第187页。

([29])潘永因编:《宋稗类钞》卷2《奢汰二十四》,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页。

([30])曹寅等编:《全唐诗》卷439,第4880页。

([31])曹寅等编:《全唐诗》卷535,第6110页。诗文中“管”一作“鼓”。

([32])陶宗仪编:《说郛三种》78,第3610页。

([33])陶宗仪编:《说郛三种》78,第3612页。

([34])李昉等:《太平广记》卷273《李逢吉》引《本事诗》,第2153页。

([35])李昉等:《文苑英华》卷806,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261页。

([36])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酒楼》,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4页。

([37])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页。

([38])王赛时:《唐代饮食》,第176页。

([39])赵睿才:《时代精神与风俗画卷——唐诗与民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唐代以前中国就有了酒令,如徐连达先生认为:“酒令战国时已有,投壶即为酒令之一种。东汉时贾景伯著有《酒令》九篇。但此时酒令限于少数人中,且多带有儒家教化气息。到了隋唐,由于饮酒的普及,酒令趋向于人情化和多样化,使娱乐的成分大大加强,文人们且用文字备记各种酒令的内容与方法,从而使酒令广泛流行于社会之中。”因此,可以说“酒令起于周秦、行于汉魏六朝,及至隋唐而大盛”。参见徐连达:《唐朝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40])胡仔纂集:《渔隐丛话》前集卷21《香山居士》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2页;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15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27册第291页;彭大翼:《山堂肆考》192《为令属对》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77册第795页。

([41])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关于敦煌舞谱、早期文人词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42])王赛时:《唐代饮食》,第180页;赵睿才:《时代精神与风俗画卷——唐诗与民俗》,第81页。

([43])陶宗仪编:《说郛三种》94,第4323页。

([44])王赛时:《古代的敬酒与罚酒》,《四川烹饪》1994年第1期。

([45])元稹:《元稹集》卷10《黄明府诗并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4页。

([46])欧阳修:《欧阳修集》卷127《归田录》卷2附,第1444页。

([47])曹寅等编:《全唐诗》卷439,第4878页。诗文中“长”一作“急”。

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一、确立课题 观乎世界的变迁与发展,领略历史的层层演变,中国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次我们小组是围绕“中国服饰的演变”而展开的。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自中国进入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向美观、适体、平凡化演变,由长袍马褂到中山装,再创以后的西装,逐渐满及太多数人的需求,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选取了两种有特点的服饰作为研究对象,旗袍由原来的宽松肥大到后来的合身、适体,受到了广大女性的青睐,中山装是直翻领有盛装的四贴袋服饰,其中,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仁、义、廉、耻”,此后,它就成为中国大多数男子喜欢的服装。 经过反复交流讨论,我组成员确定了“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过程”这个主题 二、文献的研究 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便是文献查阅。 首先,八位组员分别分成两组,由四位同学负责上网浏览查询,他们到各大网站进行了搜索,例如我们在百度网站上以服饰的演变为关键检索到服饰的相关内容,然后作上笔记,写明它的经过,另外四位同学在校图书室进一步查找。在相关记载中摘录了许多与服饰演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汇集。 文献查阅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好充分准备,为方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科学、更充实,组员们再次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查询,便于组员们对于课题研究,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对已获得得的各类资料进行了整理汇集,交流了各自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对前期的文献研究的总结;二是对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了整理筛选,这次讨论后,我们小组的论文基本成形。 经过这个阶段的小组研讨,组员们的收获是大家都有面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为我们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四、实地考察 在我们小组的轮讨之后,决定以我们周围的老年人和一些服饰店作为访问对象。首先,我们讯问了他们关于中国历史服饰的变化及其特点,为了搜集更为有效的证据,我们还请求他们展示出他们现存的一些古老服饰进行观察并拍摄下来以备研究,其次,我们还去了一些不同的服饰店和超市进行观察,现优服饰的特点并拍摄一些具有化表性的样品,以备比较和观察,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对中国服饰的变化特点,有许多新的看法和认识。 信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实地考察为我们认识“服饰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现实而重要的依据。 五、撰写论文 我们小组论文的思路在第二阶段的小组研讨中已基本形成,最后由组长执笔完成研究论文。 我们总述了这项研究的意义,接着从近现代服饰谈起,介绍了近现代服饰的特点是,更多地挖掘的近现代服饰发展的演变的原因,最后把近现代服饰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论文不仅对于所获得资料进行了踪述,

会议礼仪试卷及参考答案三

《会议礼仪》测试题(B)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是产生创意的良好场所,通过其可以进行头脑风暴,不断激发出良好的创意。 B A 资料收集 B 会议 C 阅读 D 思考 2 要想让公司中的大部分员工接受一个决议、计划和构想;或者重新整合他们混乱的观念,确保所有人都对一个问题有一致的理解,这时最好的办法是()。 C A 将该决议、计划和构想形成公司制度,强制执行 B 以领导的身份要求员工接受 C 召开会议宣传该决议、计划和构想,努力使员工信服 D 张贴布告 3 临时性会议中的长期会议长度一般说来会在()范围。 D A 30~90分钟 B 30~120分钟 C 一天 D 一天以上 4 公司会议室的投影设备中的投影器多为可移动型,一般安装在投影幕前()米处。B A 1~2米 B 2~4米 C 4~6米 D 6~8米 5 会议主席的确定应从()范围内进行。 D A 参与会议的最高领导 B 与议题关系最为紧密的人 C 会议召集者 D 基于以上三项中的现场控制能力较强的、各方面代表均能接受的人 6 老板突然想到了一个促销的好方法,临时叫销售主管和公关主管到办公室开个小会。你认为该会议的长度应是()。 A A 30分钟以内 B 30~90分钟 C 30~120分钟 D 一天 7 如果为与会外宾准备矿泉水作饮料,最好选择()品牌。 B A 国内新出的 B 有国际知名度的 C 价格便宜的 D 包装精致的 8 作为会议的出席者,假如你对会议的议题毫无兴趣,而同时你手边还有很多其他工作等着你去完成,你将会()。 C A 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不再听取会议议题内容,而是将其他工作拿到会议中进行处理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至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下至贫民百姓的吃饭穿衣,无不在礼仪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礼仪社会。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的中国 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礼仪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一些封建性、宗法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但我们仍不能忽视传统礼仪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礼仪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国民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要跻身世界之强,一定要提

高全体国民素质。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和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同时,传统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改革开放虽然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却在下降。国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已严重造成国民形象的危机。因此,学习传统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这点出了“礼”的社会历史价值,即社会和谐之本。“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在古代,它作为一种法度,严格维护着社会的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礼仪文化的教育,一个具有良好秩序及人际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社会。目前社会中,我们的国民礼仪修养不够,不知礼、不守礼和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比如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乱穿马路,横行逆行,不按顺序排队上车,乱抢座,不让座,出口脏话,社交场合不会用敬语雅语等等行为,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极不协调,其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的失落以及礼仪教育的缺失。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社会调查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1978 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为了基本了解常熟市区交通工具的变迁状况以及对此的有关想法,我针对性地设计并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 我的调查活动步骤如下: 1、设计调查问卷 2、把问卷分发给市区的居民,主要在社区。 3、统计调查问卷 4、阐释调查结果 5、分析原因,提出个人想法与建议 6、写调查报告 7、提交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一、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物质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街道上国外的品牌店,马路上原装的汽车,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无不透露着改革开放的气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人们对于吃也是越来越讲究,现在是要吃的健康吃的放心,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只是能希望吃饱穿暖过好日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很低的。而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升,对于生活的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养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常熟交通的变化就能推及改革开放36年来的变化了。 二、选题缘由 最早选题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堵车”。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常熟人,记得小时候最兴奋的事就是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跟着他到处去玩耍,可是很奇怪的是,现在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一到节假日包括市里的路上都是满满的私家车,虽然“公益自行车”项目在常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但很显然自行车的分布范围还不是特别广泛,并且大多数人都仍然会选择私家车出行,因为保证了速度,又为自己的出行留有了余地。我们宿舍一个舍友上个假期回家,结果在学校外面一点点的路上堵了很长时间,让她很是烦闷。我想,这和我多年前认识的常熟已经大相径庭了,而且路上也多了许多电瓶车之类的新型交通工具,所以就特别挑了这个题目,来研究一下改革开放36年以来常熟的交通工具变迁。 三、数据分析与感悟 自改革开放起,人们的生活就在不断提高。三四年的时间,常熟市区包括的自行车就多起来了,但主要还是旧自行车。从“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你或身边大多数人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这个问题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自行车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了,几乎有18%的人都选择了自行车,而另外58%的人几乎都没有交通工具。那时候农村女孩结婚,几大件就包括了自行车。父亲对我说,他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是个稀罕物,要是能骑在街上可帅气了。父亲的愿望终究还是实现

时代光华---会议礼仪试卷答案

单选题 正确 1.周四早上,总经理临时通知部门经理,要求周四下午召开本部门的工作会议,总经理参加。你认为该会议的长度应控制在(B )范围。 1 A 30分钟以内 2 B 30-120分钟 3 C 一天 4 D 一天以上 正确 2.跨国会议与一般会议相比,最大的特殊性在于(B )。 5 A 会议成本高 6 B 与会者来自不同的国家 7 C 会议准备复杂 8 D 与会者不一定都能准时参加 正确 3.如果得知与会外宾来自美国和英国,那么会议饮料应该提供(D)。 9 A 咖啡 10 B 橙汁 11 C 绿茶 12 D 咖啡和红茶 正确 4. 当有发言者正在进行发言而你对其所述十分迷惑时,你应该(D )。 13 A 向坐在你旁边的与会者询问 14 B 直接向发言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15 C 向其他与会者发牢骚,寻求共同的感受 16 D 把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会下了解 正确 5. 会议司仪的主要职责是(A )。 17 A 适当的补充和提醒主席

18 B 主持整个会议 19 C 为与会者提供所需的任何服务 20 D 作会议咨询 正确 6.(B )是产生创意的良好场所,通过其可以进行头脑风暴,不断激发出良好的创意。 21 A 资料收集 22 B 会议 23 C 阅读 24 D 思考 正确 7.要想让公司中的大部分员工接受一个决议、计划和构想;或者重新整合他们混乱的观念,确保所有人都对一个问题有一致的理解,这时最好的办法是(C )。 25 A 将该决议、计划和构想形成公司制度,强制执行 26 B 以领导的身份要求员工接受 27 C 召开会议宣传该决议、计划和构想,努力使员工信服 28 D 张贴布告 正确 8.老板突然想到了一个促销的好方法,临时叫销售主管和公关主管到办公室开个小会。你认为该会议的长度应是(A)。 29 A 30分钟以内 30 B 30~90分钟 31 C 30~120分钟 32 D 一天 正确 9. 自己想在会上提出一个观点,但未受到会议主席的示意,你应该(A )。 33 A 暂时压下,等下次申请发言 34 B 保持沉默 35 C 等会后再向会议主席提出 36 D 擅自站起提出 正确 10.公司内部的会议一般都在(C)举行。

会议礼仪考试答案集合摘要

学习课程:会议礼仪 单选题 1.确定与会者名单时,首要考虑的条件是()。回答:正确 1. A 与会者应当是与会议的议题有关系的人 2. B 与会者应当是有权力的人 3. C 与会者应当是有经济实力的人 4. D 与会者应当是利于会议顺利进行的人 2.会议室的电灯照明度应该是()。回答:正确 1. A 光亮极强的 2. B 柔和的 3. C 不低于办公室的照明度的 4. D 昏暗的 3. 当有发言者正在进行发言而你对其所述十分迷惑时,你应该()。回答:正确 1. A 向坐在你旁边的与会者询问 2. B 直接向发言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3. C 向其他与会者发牢骚,寻求共同的感受 4. D 把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会下了解 4. 在会议过程中,当出现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部分与会者对议题讨论情绪冷淡的情况时,身为会议主席你应当()。回答:正确 1. A 不予理睬 2. B 采取一些措施对与会者进行激励,使会议气氛活跃起来 3. C 对于情绪冷淡的与会者直接提出批评 4. D 结束该议题的讨论 5. 会议质询的提问者应该把提问控制在()时间范围内。回答:正确

1. A 一分钟 2. B 两分钟 3. C 三分钟 4. D 四分钟 6. 会议司仪的主要职责是()。回答:正确 1. A 适当的补充和提醒主席 2. B 主持整个会议 3. C 为与会者提供所需的任何服务 4. D 作会议咨询 7.作为会议的出席者,假如你对会议的议题毫无兴趣,而同时你手边还有很多其他工作等着你去完成,你将会()。回答:正确 1. A 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不再听取会议议题内容,而是将其他工作拿到会议中进行处理 2. B 既不听取会议内容也不做其他的工作,开始睡觉 3. C 努力平和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参加会议多少都会有所收获,使自己 静下心来继续听,甚至尝试着适当发表自己的观点 4. D 既不听取会议内容也不做其他工作,而是开始向邻座的人发牢骚,寻求共同感受 8.别人反对自己观点时,有人身攻击的语句,你认为应该()应对才是正确的。回答:正确 1. A 反唇相讥 2. B 提醒他注意礼貌 3. C 不予理睬 4. D 继续就议题讨论 9. 在会议讨论部分结束后,主席应()。回答:正确 1. A 立即离开会场

古代结婚礼仪

古代结婚礼仪 古代结婚礼仪 一、古代婚礼基本流程: 主要分为婚前礼和正婚礼。 婚前礼: 1. 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2. 看亲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3.过礼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 正婚礼: 中国古代讲究三书六礼 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20世纪5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裝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彩依然比较单调。 当时典型的服饰及形象 男子服饰 新款中山装。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裝,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还有衬衫和大衣。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为白色,也有淡蓝色和灰色;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观后感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观后感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礼仪流淌着中国千年文化的血液,更加的熠熠生辉。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传承与发扬中国传承五千年的礼仪文明。 看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公开课后,感觉获益良多。总共19集的公开课暂时我还没有看完,但是已经收获很多。尤其是分三集讲的《童蒙养正培根固本》,彭林教授讲到,这个东西是三四岁的小孩子学的,现在你们到了大学阶段了,需要补课。听到这话,想到自己的一些行为,确实感觉挺羞愧的,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忙于学习,对于传统的礼仪文化接触很少,待人接物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就从这三集给三四岁小孩子讲的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明白了很多以前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 里边讲到《弟子规》,总叙中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由此可见,古人认为学有本末,力行为先,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德目不是平行关系,而是本末关系。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属于做人的本分,是为学的第一要义。然后是约束言行,谨言慎行,为人诚信。简单的说就是先做人,在做事。联想到现如今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犯罪,才能理解这种说法的重要意义。品德不好,能力越大,往往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就比如说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的投毒案,清华大学的铊投毒案等高校案件,不得不令人感叹,这血淋淋的教训,不得不引起我们当代大学生对先做人在做事的沉思。而做人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孝。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能善待,他又能善待谁呢?弟子规中讲到,入则孝,出则悌。里面要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就是说父母叫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在由反反复复变化的社会,每一天都好像万花筒一样变出许多的花样,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的我们奔小康,过上好日子,忽然发现我们身边的小细节都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您发现了吗?比如说交通工具,于是按捺不住的我们便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小小的研究。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3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30年后,条条宽敞的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本专题将从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展示交通30年的蜕变。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卓有成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同时,快捷方便的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占有突出地位,一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城市是交通网络上的枢纽,城市交通的滞塞与通畅,不仅左右着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政

治、文化活动的运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1.建国初期——小骡拉车跑得欢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2.70年代——人力踏车满街跑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3.90年代——铁轨连通你我他 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4.现如今条条道路通罗马。 随着经济交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已不再局限与快捷方便,而更多的是关注于其环保实用的部分,对出行工具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交通工具也逐渐向清洁性发展。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的交通工具的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从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经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汉服代表着汉朝的端庄典雅,唐装代表着唐朝的自信开放。服饰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最形象的记录。建国以来,服饰潮流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变革。 建国初期,很多地区的服饰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男子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做衣的面料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 很快,穿衣打扮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时的中国处处都充满着革命的气氛,服饰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其衍生的政治属性所压倒。西装和旗袍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情调,于是便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干部服、列宁装作为新的时尚服饰,在短期内传遍了全国。干部服融合了中山装和军装的特点,有四个衣袋,小翻领,单排扣,多为蓝色,既保持了中山装的儒雅,又和军装相似,广受欢迎,成为男性着装的首选,除机关工作人员外,其他行业的男性也普遍穿着。列宁装是依照列宁常穿的服饰而设计的一种服饰款式,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斜插口袋,有的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穿上这种衣服,显得既新颖又思想进步,遂迅即成为女性的典型服饰,革命女干部更是人人必穿。但在苏联,列宁装本是男性的服饰,传入中国后却成为女性的普遍衣着,这成为了服饰史上的一件趣事。 50年代,全国出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权利投入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多的提高,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与实用和结实。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当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从苏联传入的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饰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

会议礼仪课后测试答案

会议礼仪课后测试答案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公司今年要依据每位员工完成各项指标的多少派发一些红利给员工作为激励,领导者的此项激励策略 最理想的推出方式是()。√ A通过企业广播 B通过企业局域网 C通过会议传达 D通过企业内部期刊 正确答案:C 2. 如果在开会时,你刚一提出观点就遭到了别人的反对,你认为应该()才是正确的行为。√ A立即反驳 B有礼貌的提醒他让自己把话说完 C不予理睬 D请求主席维持会场秩序 正确答案:B 3. 会议议程的时间分配中,对于质询时间的分配应该()。√ A随机确定 B可有可无 C越长越好 D专门留出一定的时间供与会者提出质询 正确答案:D

4. 会议司仪的主要职责是()。√ A适当的补充和提醒主席 B主持整个会议 C为与会者提供所需的任何服务 D作会议咨询 正确答案:A 5. 公司会议室的投影设备中的投影器多为可移动型,一般安装在投影幕前()米处。√ A1~2米 B2~4米 C4~6米 D6~8米 正确答案:B 6. 老板突然想到了一个促销的好方法,临时叫销售主管和公关主管到办公室开个小会。你认为该会议的 长度应是()。√ A30分钟以内 B30~90分钟 C30~120分钟 D一天 正确答案:A 7. 如果为与会外宾准备矿泉水作饮料,最好选择()品牌。√ A国内新出的 B有国际知名度的

C价格便宜的 D包装精致的 正确答案:B 8. 在回答质询时,应该()。√ A尽量简洁,只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即可 B尽量详细,能充分论证的要加以充分论证 C简洁明了,有理有据,并简短说明因由 D直截了当,不留余地 正确答案:C 9. 作为会议的出席者,假如你对会议的议题毫无兴趣,而同时你手边还有很多其他工作等着你去完成, 你将会()。√ A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不再听取会议议题内容,而是将其他工作拿到会议中进行处理 B既不听取会议内容也不做其他的工作,开始睡觉 C努力平和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参加会议多少都会有所收获,使自己静下心 来继续听,甚至尝试着适当发表自己的观点 D既不听取会议内容也不做其他工作,而是开始向邻座的人发牢骚,寻求共同感受 正确答案:C 10. 如果会议进程中,与会者观点互相冲突,作为会议主席应该()。√ A依据自己的观点决定采纳哪个与会者的观点 B对持相反意见的双方分别有清楚的了解,并提出折中方案应对 C不予理会 D等会议结束后,私下交流意见 正确答案:B

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 篇一: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论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摘要: “礼”和“仪”这两个概念有所区别,“礼”是内在的,“仪”是外在的。“礼”要通过“仪”来体现,“仪”是来表达“礼”的。 我国传统礼仪是古老文明的标志,伴随着现代文明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渐渐地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人们的生活变化中,我国的传统礼仪发展成了现在的现代礼仪。我们是应该享受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抛弃现代人浮躁的心理,保留祖先的传统美德,以促进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还是继续学习西方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来改变现在国人的一些不良习惯与思想,发展普遍的现代礼仪。到底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我们应该如何抉择,我想这是每一个过人都应该好好去思考的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国家在文明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传统礼仪、现代礼仪、传承、抉择、发展。 一、传统礼仪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礼仪之帮。礼,在我国的社会交往中历来就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一种身份的象征。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个家庭到整个国家,我们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是由“礼”来笼罩的。我们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的风俗差别非常之大。西方人是以风俗来划分国家的,如果按照西方人的观点,这么大的差别,就是不同国家了。可是在中国,不(: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管你的风俗有多么不同、方言有多大的差别,但是在“礼”这个层面上都是认同的。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非要了解“礼”不可。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众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也是构成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断为我们的中国心输送着养分。一个优秀民族,由于种种原因,哪怕物质上再贫乏,甚至遭人欺凌、压迫,但只要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死,即便发展道路如何的曲折,但终有一天可以实现中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的深重灾难中没有屈服并重新走上强国之路,一个重要原因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开题报告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3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年后,条条宽敞的公 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本专题将从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展示交通30年的蜕变。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卓有成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 同时,快捷方便的 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占有突出地位,一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城市是交通网络上的枢纽,城市交通的滞塞与通畅,不仅左右着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运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1 ?建国初期一一小骡拉车跑得欢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 么发达的。 2 . 70年代一一人力踏车满街跑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

从百年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迁资料讲解

从百年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迁

从百年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迁 [摘要] 生活中,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衣着服饰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们认为不同时期服装的出现,与各自出现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我们开始了本次调查。我们的调查范围是从清代的长袍马褂和满清旗袍;到民国的中山装、新式旗袍和长袍马褂;再到新中国50年代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70年代的“绿色的海洋”,以及改革开放到21世纪的服饰。通过实地访问,实物调查,书籍查阅和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我们对服饰的演变有了一定了解,我们可以证实我们的观点: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服饰。生活中,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爷爷奶奶所穿的衣服和我们穿的衣服有很大不同。他们穿的衣服叫马褂,这些衣服分为长襟和短襟,无领和矮领两种,布料的颜色都为素色,一般没有什么花纹。而我们的衣服花花绿绿,并且样式多样。我们父母的服装则介于这两者之间。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们开始对这些服饰的研究。通过实地访问,实物调查,书籍查阅和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我们对爷爷奶奶到我们间服饰的演变有了初步了解:不同时期服装的出现,与各自出现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一、清代服饰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⑴长袍马褂中国清代官服。马褂加于长袍的外面,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马褂清初仅是八旗士兵穿,后来八旗子弟为表示勇武也多身着马褂。雍正以后,社会普遍流行,渐有礼服的性

会议礼仪答案

会议礼仪答案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学习课程:会议礼仪 单选题 1.企业日常的例会最好选择在一天的()时间召开。 ?? 回答:正确 1.A? 6:00~8:00或16:00~18:00 2.B? 8:00~11:00或14:00~16:00 3.C? 8:00~11:00或16:00~18:00 4.D? 6:00~8:00或14:00~16:00 2. 当有发言者正在进行发言而你对其所述十分迷惑时,你应该()。 ?? 回答:正确 1.A? 向坐在你旁边的与会者询问 2.B? 直接向发言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3.C? 向其他与会者发牢骚,寻求共同的感受 4.D? 把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会下了解 3. 会议司仪的主要职责是()。 ?? 回答:正确 1.A? 适当的补充和提醒主席 2.B? 主持整个会议 3.C? 为与会者提供所需的任何服务 4.D? 作会议咨询 4.要想让公司中的大部分员工接受一个决议、计划和构想;或者重新整合他们混乱的观念,确保所有人都对一个问题有一致的理解,这时最好的办法是()。 ?? 回答:正确 1.A? 将该决议、计划和构想形成公司制度,强制执行

2.B? 以领导的身份要求员工接受 3.C? 召开会议宣传该决议、计划和构想,努力使员工信服 4.D? 张贴布告 5.临时性会议中的长期会议长度一般说来会在()范围。 ?? 回答:错误 1.A? 30~90分钟 2.B? 30~120分钟 3.C? 一天 4.D? 一天以上 6.老板突然想到了一个促销的好方法,临时叫销售主管和公关主管到办公室开个小会。你认为该会议的长度应是()。 ?? 回答:错误 1.A? 30分钟以内 2.B? 30~90分钟 3.C? 30~120分钟 4.D? 一天 7.作为会议的出席者,假如你对会议的议题毫无兴趣,而同时你手边还有很多其他工作等着你去完成,你将会()。 ?? 回答:正确 1.A? 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不再听取会议议题内容,而是将其 他工作拿到会议中进行处理 2.B? 既不听取会议内容也不做其他的工作,开始睡觉

从赠答礼仪看中日两国社会交际文化的相异性

摘要:赠答礼仪是社会交往过程中民族心理的一种映射,。礼物的包装是赠答礼仪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通过了解和分析中日两国礼物内容及包装的不同侧重点,进而剖析中日两国人民在赠答礼仪中所体现出的社交心理:中国人注重“人情”,日本人则注重“义理”。 关键字:赠答;中日;交际;相异 所谓的“赠答”,即互相赠送礼物。在当今人类社会中,人们通过相互赠送礼品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好感与敬意,用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协调与周围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赠答习惯不仅具有了强化集团内部家人、亲戚、近邻之间关系,同时还具备加强地域共同体的意识,维持集体内部秩序的作用。因此“赠送礼物”已经成为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在当今人类社会中,赠送礼物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并且逐渐成为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日常交往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方式。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某个时期,在人与人日常的接触过程中,小到走亲访友,大到两国邦交,总避免不了要通过相互赠送礼物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好感与敬意。因此,一个民族的“赠答礼仪”文化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该民族在交际过程中特有的社交心理与意识。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赠送礼物的内容、形式不尽相同。本文正是通过对中日两国赠送礼物过程中的侧重点进行考察,进而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两国国民社交心理的异同:在日本,人们出于“义理”的原因,相对于所送礼物的内容更注重礼物的外在包装;而在中国,人们则出于“人情”方面的原因,更多地考虑所送礼物的内容,通过送礼来维系人们之间的感情。 一、日本的赠答礼仪 1、日本“赠答礼仪”的历史变迁 在日本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赠答礼仪的内涵及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们在节日时赠送礼物,在亲人朋友结婚、升职、乔迁之时也会赠送礼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元”和“岁暮”,其形式及内容的变化印证了日本赠答礼仪的历史变迁。 中元节是每年7月15日,又称为“中元御礼”或“仲夏御礼”。年过一半的“中元”,被认为是可以把善恶区别开来、原谅人们所犯过的罪过,并用来祭祀神灵的日子。“中元节”由中国传到日本以后,与“盂兰盆节”结合在一起。到了江户时代,祭祀结束后,人们把祭祀给祖先的供品分给亲戚、近邻与朋友,以达到“人神共食”的目的。然而,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中元节”赠答行为中的“共食意识”已经逐渐淡漠。十五世纪以后,“中元节”已不再仅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为了为健在的父母祈福消灾,把鱼类等作为礼物赠送给父母的习俗。发展至今,现在的“中元御礼”主要是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孩子向父母赠送礼物,用意在于感谢他们平日里对自己的恩惠和照顾。“岁暮”则是在年末,从12月份开始。以前也曾经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常常赠送祭祀品给除夕未能回家的人。现在人们常在这个时候来表示彼此之间的感谢之情,主要是上级送下级,长辈送晚辈,家长送孩子等。 2、日本赠答礼物的包装特点及其社会文化因素 日本人在赠答礼仪中,“相对于礼物本身的内容更注重礼物的包装”这一特点,恰恰体现出了日本人心中的那句中国老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对于日本人来说,赠送的礼物不一定要多贵重,重要的是自己对对方的心意,心到,则诚。相反,由于日本人很在意“还礼”,如果在赠送礼物时赠送过于贵重的东西,不仅对对方来说是一种心理负担,还很有可能就会在对方还礼时给对方造成困扰。日本的这一赠答特点与心理,不得不说是与日本人的“义理”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本镰仓时代以后,宋学的“义理”作为哲学概念首次传入日本。从江户时代初期开始,日本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其系统地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将哲学概念的“义理”做了很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 1. 最早的运输工具可说是木棒:棒的一端缚重物,由一人背负;或将重物放在中间,由两人抬行。人类早期发明的另一个运输工具是橇,并由此制造了车。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跨越水域,还发明了独木舟。 2. 人类很早就开始以家养的牛、马等牲畜驮运物品。车出现后,牛、马等家畜又被用於挽拉车辆。 3(建国初期——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 “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4(70年代——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5(90年代—— 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 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6(现在的交通可谓是鼎盛时期随着经济交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已不再局限与快捷方便,而更多的是关注于其环保实用的部分,对出行工具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交通工具也逐渐向清洁性发展。 通过上述材料的了解,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社会的变迁。我记得我是出身在农村的,当我记事起我们那里要买东西的话还要步行2里多的山路去买,交通十分的不变。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里开始修了一条油路,从那时起人们去买东西大多都是骑自行车去买方便了很多。而到了上初中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骑摩托车,到了现在村里面的一些人家都已经开上了小车。而且现在农村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农村来我国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不能说是交通改变了社会,但是我们可以说交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交通工具见证了我们社会的发展,从刚开始的人力推车到蒸汽时代,从蒸汽时代到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到现代科学。我们的交通变得更加的先进更加便捷,在

从服装的演变看中国文化的发展

从服装的演变看中国文化的发展 新闻091 李增娣0920200125

从服装的演变看中国文化的发展 新闻091 李增娣0920200125 内容摘要: 文化的分类有很多种,按准确性、结果与范畴、等级等方面均可分为不同种,中国的文化也包括很多。服装就是文化表征中很重要的一点,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等息息相关,唐装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的服装发展与历史同步,同样的悠远。人类文明一直在发展,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服装发展历程也源远流长。 关键词:文化服装政治经济思想 总说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段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等息息相关。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的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表征。服饰内容的丰富,形式的优美,不仅具有工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化的分类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文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武术、中医、饮食文化、民族风俗、建筑风格、服饰、各门学科(其中包括中医)等等。 世界上有几千个不同的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习俗,因此,世界上的文化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而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包含了诸多元素,从衣、食、住、行中都能反映出来。服装从出现人类文明开始就已出现,并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直演变,因此,服装很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服装的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