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测试题)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完整版)(测试题)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完整版)(测试题)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

一.基础知识

(一)乳酸菌发酵

1、泡菜的制作离不开,这是一种细菌,在下,

将葡萄糖分解为。

反应式为:

2、乳酸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

3、常见的乳酸菌有和两种,其中用于生产酸奶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亚硝酸盐:

1、亚硝酸盐为色状,易,在食品生产中用作

2、蔬菜,咸菜,豆粉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分别为(平均量) mg/kg . ______________mg/kg mg/kg

3、我国卫生标准规定,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在肉制品中不得超过 mg/kg 。

酱腌菜中不超过 mg/kg ,而婴儿奶粉中不得超过 mg/kg。

4、当人体摄入亚硝酸盐总量达到 g是会引起中毒,当摄入总量达到

g会引起死亡。

5、体内的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变成致癌物质,这种物质具有

致癌作用,同时对动物具有和____________作用.

二.泡菜的制作

①将新鲜蔬菜预先处理成条状或片状。

②泡菜盐水按清水和盐为质量比配制煮沸冷却备用。

③预处理的新鲜蔬菜装至半坛时放入等佐料,并

继续装至八成满。

④倒入配制好的盐水,使盐水

⑤盖上泡菜坛盖子,并用密封发酵。发酵时间受到影响。2.3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在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发生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

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三.发酵操作

3.1 泡菜坛的选择标准是、、、、,否则容易引起蔬菜腐烂。

3.2 腌制时要控制腌制的、和的用量。

泡菜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流程:

〖思考5〗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的因素有

和。一般在腌制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降低。

4.结果分析与评价

4.1 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

(1)需要配制的溶液有: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亚硝酸钠溶液、提取剂、氢氧化铝乳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氯化镉和氯化钡。

(2)配制标准显色液的基本步骤是:

①用吸取体积0.2、0.4、0.6、0.8、1.0、1.5mL的

溶液分别置于比色管中,另取1支比色管为

②向各管加入2.0mL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匀静置3~5分钟。

③向各管加入1.0mL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

④最后用定容到50mL。

(3)制备样品处理液的步骤是:

①称取 0.4 kg泡菜,粉碎榨汁,过滤得约200mL汁液。

②取100mL汁液倒入500mL容量瓶,添加200mL 和100mL ,摇床振荡1h,再加40mL ,最后用蒸馏水定容到500mL并立刻获得滤液。

③将滤液60mL移入100mL容量瓶,用定容后过滤,获得的

滤液。

阅读“比色”,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4)比色的步骤是:

①将40mL滤液移入50mL比色管中,并编号。

②分别依次加入2.0mL的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1.0mL的 N-1-萘基乙二胺盐酸溶液,并定容到50mL,混匀静置15min。

③观察颜色变化,并与__________________比较,记录亚硝酸盐含量。

④计算样品滤液(40mL)中亚硝酸盐含量。计算公式是:

亚硝酸盐含量= (mg)/ (40ml滤液的质量,Kg)4.2制作的泡菜一般在 10 天之后食用最好,原因是

例1.以下不属于发酵的是

A、利用需氧型青霉菌生产青霉素

B、缺氧时人的组织细胞产生乳酸

C、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获得酒精

D、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

例2.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当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正确的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例3.乳酸菌培养液中常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但当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反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原因是

A、碳源供应太充足

B、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

C、改变了乳酸菌的pH值

D、葡萄糖不是乳酸菌的原料

例4.变酸的酒表面有一层膜、泡菜坛表面长的一层白膜、腐乳外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它们分别是

A.醋酸菌、乳酸菌、毛霉菌丝 B.醋酸菌、毛霉菌、毛霉菌丝

C.醋酸菌、酵母菌、毛霉菌丝 D.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例5.泡菜的制作过程中,许多乳酸菌产生大量乳酸,共同抑制其它菌的生长,乳酸积累过多,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生长,以上体现出生物关系依次

A.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斗争 B.种内互助、种间斗争、种内斗争C.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种内互助 D.种间斗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画出整个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趋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