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翻译赏析

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翻译赏析
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翻译赏析

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翻译赏析

皇甫松——《梦江南》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注释】

①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②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③萧萧:同潇潇,形容雨声。

④驿:驿亭,古时公差或行人暂歇处。

译文1:

更深烛尽,烛光暗淡,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我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我久别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江南雨季,我独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的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译文2:

我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我久别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江南雨季,我独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的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评解】

烛光暗淡,画屏模糊,词人于梦中又回到了梅熟时的江南;仿佛又于静谧的雨夜中,

听到船中笛声和驿边人语,亲切无比,情味深长。

【简析】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写的是梦境中的江南故乡。词中勾画了一幅江南夜雨图,图中有江南水乡的夜船,蓬背的雨声,窗外的笛声以及驿桥边依依话别的浓情。因此,这个思乡之梦更使人留恋难忘。

皇甫松,一名嵩,字子奇,睦州(今浙江建德)人。生卒年不详。唐工部郎中皇甫湜之子。工诗词,尤擅竹枝小令。能自制新声。《花间集》录其词十二首。

赏析:

皇甫松以《梦江南》为题,共写了两首词,这里所选的这首,是一首记梦之作,主要写作者在某个夜晚所做的一个梦,一个和江南有关的梦。

词作层次清晰,前两句写未眠之前的夜景,也就是室内的景物:灯芯已经燃烧完了,这暗示着夜已经深了;没有了灯光的映照,屏风上描画的红色美人蕉也暗淡下去了。这两句在景物描写之中,也显现出了夜晚的宁静,也正是在这一片静谧之中,才有可能做出一个境界优美的闲梦。后三句主要就是对梦境的描画:梅子黄时日日雨,江南梅子成熟的时节,他乘着一艘小船,在潇潇的夜雨声中,吹着笛子漂浮在水面,同时岸上驿站旁的桥边,又不时传来了一阵阵的柔声细语。

周蒙先生在解读这首词时,以为“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简练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江南暮春雨夜的动人画图。然而就是通过这一刻画,使得诗人的怀乡之情若隐若现地寄托在字里行间了”。(见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二版)——对于周蒙所说的这首词内含着怀乡之情这一说法,我不赞同。若是怀乡,未必就还是“闲梦”了。在古诗词中少有用“闲”字形容乡梦的,原因是旧时交通多有不便,一旦离家,动则经年,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者也不在少数,故而诗人们的思乡之情总是显得那么深切、沉重,总是“黯乡魂,追旅思”(范仲淹《苏幕遮》),总是“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因而思乡的梦不可能是“闲”的。

唐圭璋先生在其《唐宋词简释》中以为这首词还有言外之旨:“然今日空梦当年之乐事,则今日之凄苦,自在言外矣。”依唐先生的看法,这首词表面上是在写作者的梦中乐事,实际上则喻示着他现实中的凄苦,是在以夜梦之乐反衬日间之苦;词作仿佛是座冰山,梦中乐事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部分,而水下的则是作者的凄苦。对于唐先生的如此解读,我也不赞成,整首词洋溢的都是一种宁静和优美的气息,是从容不迫的,看不出来在这背后有何种凄苦隐藏其中。

我的看法是,词作的内容浅近,没有深刻的寓意。全词所写的就是在一个偶然的夜晚,当然也是一个清闲的夜晚,作者梦到了自己曾经在江南度过的一段日子。在那些日子里,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梅熟的时候,在画船上吹笛,而彼时又是夜雨潇潇,在雨声中还听到了岸上

驿桥边有人在说话。词的妙处不在于如周蒙所说的,通过对梦境的刻画表现了怀乡之情,而在于通过一个“闲梦”,描绘了江南特有的风情,而这风情本身具有的美感,已经让我们向往不已,得到了美的愉悦了。有了这一点,对于这首小词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梦江南》又名《忆江南》,唐人用此调而咏此题的作品,今仅传白居易三首、皇甫松二首。王国维辑《檀栾子词》(檀栾子为皇甫松自号)后记中称皇甫松二首“情味深长”,在白居易之上。平心而论,其“楼上寝”一首未必能超过白乐天,但这阕则的确做到了不让白氏专美于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白香山词之警策也,景色是何等的鲜明,情调是何等的亢爽!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诗来评价它,正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相比之下,此篇显得凄迷、柔婉,又是一种境界—“山色空濛雨亦奇”,换句话说,也就是“语语带六朝烟水气”(俞陛云《唐词选释》评语)。烟水氤氲,山色空濛,美就美在“朦胧”。能赏“朦胧”之美,然后可以读此词。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夜,已经很深了。兰烛烧残,烧焦了的烛灺无人为剪,自拳自垂自落,余光摇曳不定。屏风上猩红色的美人蕉花,也随之黯然,模糊不清了。这光景自然是一片朦胧。词人就在这一片朦胧中进入了梦乡。以下三句,便转写梦境。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梅子黄时雨如雾”(宋寇准诗句),雨帘掩蔽下的江船是朦胧的,雨帘掩蔽下的驿、桥乃至桥上之人也是朦胧的。而这一切连同雨帘,又笼罩在夜幕之中。而这一切连同雨帘,连同夜幕,又隐没在梦云缥缈之中。雨朦

胧,夜朦胧,梦朦胧,朦胧而至于三重,真可谓极迷离倘恍之致了。还有那笛声,那人语。笛声如在明月静夜高楼,当然清越、浏亮,但在潇潇夜雨江船,却不免呜呜然,闷闷然。人语如于万籁俱寂中侧耳谛听,虽则细细焉,絮絮焉,也还清晰可闻,但一经与雨声、笛声相混,便隐隐约约、断断续续,若有而若无了。词中诉诸读者的这些听觉印象倘若转换为视觉形象,仍然不外乎那两个字—“朦胧”。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调寄《梦江南》,皆其本体。江头暮雨,画船闻歌,

语语带六朝烟水气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情味深长,在乐天(白居易)、梦得(刘禹锡)上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评》:梦境化境,词虽盛于宋,实唐人开其先路。徐士俊《古今词统》:末二句是中晚唐警句。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梦境,情味深长。“兰烬”两句,写闺中深夜景象,烛花己落,屏画已陪,人亦渐入梦境。“闲梦”二字,直贯到底,梦江南梅熟,梦夜雨吹笛,梦驿边人语,情景逼真,欢情不减。.然今日空梦当年之乐事,则今日之凄苦,自在言外矣。

群文阅读之感受诗歌的魅力

————————————————————————————————作者:————————————————————————————————日期:

群文阅读之感受诗歌的魅力 设计理念: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以知识树为主线,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的知识对应,整合课内外知识,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在交流吟诵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进一步学习古诗词写作特点。 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导谈话: 同学们,诗歌一路走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浩瀚的诗海里,有无数的珍宝熠熠生辉。出示《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今天,我们就到这诗歌的海洋里去捡拾那颗颗闪闪发光的贝壳吧! 主题回顾 前几节课中,我们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的百花园中徜徉,采撷了一路馨香。学习了书中的四首古诗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经.采薇》艰苦思乡 《春夜喜雨》及时喜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恬静热爱 《天净沙.秋》游子思乡 阅读概览 (一)初读诗歌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组内合作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合作解决,读通顺诗句。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曹操的诗歌生命意识 作者:何倩 谈到建安文学,就不可以不提到曹操,建安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大纛,它的写实性和特有的文人心态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少数几个在后世不受争议,只有赞美的文学时代,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对建安文学的建树不言而喻。曹操其本身在政治立场方面饱受后人争议,罗贯中就说其“遗臭流芳本一身”。但他的文学成就却不似他的为人一般惹人争议,曹操的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他诗歌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更是在其文章中熠熠生辉。 曹操流传至今的诗歌总计有24首,和李白杜甫一类的古诗人相比存诗偏少,却题才广泛,涉及游仙、战争、山水、拟古等方面,并且在部分诗歌中隐约表达了曹操对生命的认识和见解,就笔者看来,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精列》、《龟虽寿》、《气出唱》(其一)、《苦寒行》、《蒿里行》、《对酒》这八首诗能很好的展现曹操的生命意识。 一、曹操生命意识在诗歌中的表现 (一)对有限生命的危机意识 曹操对生命有一种特别的危机感,造成这种危机感的原因首先是他清楚的认识到生命终将会有香消玉殒的一天:曹操在诗歌《精列》中写道: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他认为每一样事物都不能逃避它最终消亡的命运,“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这也让曹操感受到,要抓紧自己有限的生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其次,曹操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短促:其《胡秋行》其二说道:“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天与地是亘古不变的,而生命却是如此的短促,一个长久,一个转瞬即逝,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曹操明白人的生命有如白驹过隙,因为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认为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再加上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每时每刻都显得格外的珍贵。曹操没有消极的应对时间的流逝,“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间越是流逝,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一边对逝去的时间哀婉叹息,一边又“壮心不已”而这样的壮心不已更增加了曹操对有限生命的有限时间的危机意识,也让曹操思想的悲剧性不断增强。

试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其影响 系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2012年11月16日 目 录

2 2 2 一、陆游诗词中爱国主义形成的原因 (3) (一)时代影响 (3) (二)家庭熏陶.........................................3 (三)名师影响.........................................4 (四)个人际遇.............................. . (4) ...................... .......5 (一)坚持收复中原,大声呼吁抗金救国 (5) (二)抨击朝廷和戎政策,揭露奸臣罪恶行径.....................6 (三)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 (6) (四)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关怀 (7) 三、陆游爱国诗歌的影响 (一)陆游爱国主义精神对当时人民的影响 (7) (二)陆游爱国诗歌对后人的影响................................................8 结束语....................................................................................8 致谢..........................................................................................7 参考文献 (8)

摘要: 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恢复中原、统一祖国是其一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诗歌的中心内容。本文着重分析了陆游爱国主义情怀形成的原因及其诗歌中爱国主义情 关键词: 陆游;爱国诗歌;渊源;影响 Abstract : Lu You is a great patriotic poet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generation leader in the poetry,an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njoys a high status.Restora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is the core of his life thingking,also is the center of his poetri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Lu patriotic feelings and their poetry reflects feelings of patriotism.Pointed out that the Patriotic Poetry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Keywords: Lu You; Patriotic; Poem; Origin; Implication 前言 陆游,生于1125年,卒于1210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朱自清先生在《爱国诗》一文中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他认为:“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钱钟书先生评陆游诗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论文关键词】杜甫诗歌忧患意识儒家思想责任 【论文摘要】所谓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时期,一些文人志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忧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就充满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究其根源,是因为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终身奉行不愈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他内心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爱和责任所致。 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一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年轻的杜甫“归醉每无愁”,是没有多少忧虑的,所关注的就是个人的抱负和功名的追求。自从他为求仕途人长安再次应试落第后,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开始“十年困守”的艰难生活,使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的现状。自此,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逐渐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歌中也由“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转为“君不见汉家LLI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他对唐玄宗盲目发动开边拓土的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深为担忧;他对清浊不分、贤愚不辨的黑暗政治忧心如焚:“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他看到大雨成灾,就忧虑劳动人民的苦难:“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他“一饭四五起,凭轩心力穷”。面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成长为一位自觉的忧国忧民的诗人。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诗人杜甫也被卷入战争的乱离漂泊之中,他亲眼看到了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亲身经历了与民同难的艰险流离,亲自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贴近了劳动人民,忧患意识更加广泛深刻了。诗人最忧虑的是安史叛军还未平定,四方盗贼仍是很多:“所忧盗贼多,重见衣冠走”,又担忧官吏不顾百姓死活而横征暴敛,引起人民的反抗:“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他希望有贤德的官吏实行仁德之治:“诛求多门户,贤者贵为德”。直到临死之前,诗人仍在忧虑:“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二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无论是忧时忧国,还是忧虑民生,都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和社会根源。杜诗的忧时忧国,是从他“忠君”的儒家正统思想出发,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盛衰起伏密切相关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胡为将暮年,

陆游早期诗歌选本《精选陆放翁诗集》版本源流考 摘要:《精选陆放翁诗集》为现今可考的陆游早期重要诗歌选本,在元明两代的陆诗接受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该选本是由罗椅《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十卷、刘辰翁《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八卷以及《别集》一卷在坊间流传中逐渐合并而成。国内现存的《精选陆放翁诗集》版本都是由罗椅《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刘辰翁《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及刘景寅《别集》三集合刊的本子,这些本子卷帙数量相同,收诗情况一致,应属于一个版本系统。国外有和刻本,其版本情况与国内有所不同。 关键词:《精选陆放翁诗集》成书版本 《精选陆放翁诗集》为现今可考的陆游早期重要诗歌选本,明清两代史志目录、官私书目对其多有著录,如高儒《百川书志》卷十五、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十二、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卷四、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四、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十等。《精选陆放翁诗集》的特殊性在于,它并不像大多数诗歌选本那样经一家之手编辑整理形成,而是由罗椅《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十卷、刘辰翁《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八卷以及《别集》一卷在流传中逐渐合并而成。

罗椅(1214―1277),字子远,号涧谷,吉州庐陵人。有《涧上委稿》传行于世,兵燹后完集不存,后人辑为《涧谷遗集》。另有陆诗选集《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十卷行于世。《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十卷收录陆游诗歌295首,所收陆诗按体编排,依次为古诗39首、七律159首、七绝61首、五律33首、五绝3首。集前有族孙罗??序,所选陆诗间有圈点,无评语。从选诗的题材风格来看,《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多收录陆诗中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诗作,这种选诗趣好对于元明两代的陆诗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一生著述丰硕,尤以善评著称。其诗文评点种类非常丰富,现存三十余种,评点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部。《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八卷为刘辰翁所选陆游诗歌,共收录陆诗220首,其编排体例与《涧谷》一致,按诗体分类依次为古诗93首、七律44首、七绝62首、五律18首、五绝3首。现存的明弘治本《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前后无序跋,句下或诗末间有刘辰翁评语56条,句中有圈点。与罗椅大量遴选陆游留恋光景之作不同的是,刘辰翁对《示儿》《晓叹》《夜读兵书》等陆诗深厚悲壮之作选录颇多,作合刊本观之,二家选诗旨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别集》一卷收录陆游五七言律诗172首,明弘治十年(1497)余杭监税刘景寅辑。其选诗材料来源于元代方回《瀛

Az.:顧隨先生的闡述真可謂是使人開眼。一直以來讀詩都是沒頭沒腦直到今天才覺得什麽才是沒頭沒腦。 開場白詩之感發作用 意在救人尚不免于害人,况意在害人? 诗根本不是教训人的,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与花鸟共忧乐,即有同心,即仁。感觉锐敏,想象发达,然后能有同心,然后能有诗心。 卷一唐之編 第一講初唐三家詩 一王績五律《野望》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内外一如,写物即写其心,寂寞、悲哀、凄凉、跳动的心。“牧童驱犊返”,多么自在;“猎马带禽归”,多么英俊!无功的确感到其自在、英俊(有英气)。自得与自在不同,自在是静的,自得是动的。自得,非取自别人,是收获而能与自己调和,成为自己的东西。君子在礼乐庙堂中固可自得,即是绑赴法场,仍是自得。此近于佛家所谓性不灭。 二沈佺期七律《古意》 唐诗之好处有两点:(一)韵味(神韵)、韵;(二)气象。韵味有远近,气象有大小。凡一种作品文体初一发生时气象皆有阔大处,五言诗之在汉,七言诗之在唐,词之在北宋,曲之在元,皆气象阔大,虽然谈不到细致。 晚唐诗每字称量而出,故不及盛唐气象。王无功由隋入唐,故其诗带点凄怆衰飒情味。鲁迅先生作品亦然,凝练结果真成一种寂寞,不但冷淡是如此,写热烈亦然,终不能阔大、发皇。诗人对人生极富同情心,而另一方面又极冷酷,言人之所不能言,欣赏人之所不敢欣赏,须于二者(同情心、冷酷)得一调和。极不调和的东西得到调和,便是最大成功、最高艺术境界。后人作诗,不是杀人不死,便是一棍棒打死老虎。后来诗人之作品单调,便是不能于矛盾中得调和。 作品不能无“意”,然在诗文中,文第一,意第二。诗是要人能欣赏其文,不是要人了解其意。语言文字到说明已落下乘,说明不如表现。(处世做人有时非说明不可,然亦要简明。) 三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唐人诗不避俗,自然不俗,俗亦不要紧。宋人避俗,而雅得比唐人俗得还俗。(六言诗易俗。)前人论诗常用“意”字——诗意、用意。今人所谓“意”,与古不同,后人所用“意”皆是区别人我是非。 诗所讲“意”,应是绝对的,无是非短长。(俗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正是心服所至,是绝对的。) 诗可以说理,然不可说世俗相对之理,须说绝对之理。凡最大的真实皆无是非善恶好坏之可言。真实与真理不同,真实未必是真理,而真理必是真实。说理应该说此理,否则要小心。 从“世法”讲,心往外跑,即“放心”,没有返照。曾子“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是收“放心”,做返照。凡能称得起诗人、哲人者,皆须有此返照功夫,且此为基础功夫。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亦是返照自我。没有自我反省,稍错仍自觉不错,这便要不得。差以毫厘,谬以千里。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欲纠此病,须能“自我扩大”。

从抒情方式把握诗歌的情感 古诗鉴赏最大障碍是读不懂诗歌,把握不了诗歌的情感内容。这有诗家语言的疏离陌生之因,有时间距离和历史情境之异,也与我们对诗人抒发情志的规律把握不够有关。本文试从诗人情感抒发的角度作一点探讨。 诗主情,或者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产物,没有情感的迸发,就没有诗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所以把握诗人情感抒发的方式,就不失为我们体味诗歌情感内容的捷径。情感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其情感内容一眼便知,一般不会作为考试内容。间接抒情就是情感不直接说出,而是借助对景、物、史、人的描写或咏叹,含蓄委婉地传达出来。在间接抒情的诗歌中,诗人对生活生命的感发蕴积胸中,有时这种感发甚至被遮蔽着,耳目一旦触及外物,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于是情感便因景而生,缘物而发,际会历史风云,神遇相知之士。这一类诗歌,意蕴丰富,手法鲜明,便于设题,所以常作为高考命题素材。 一、写景抒情式 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诗人的生命感发,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养

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它的媒介物――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便形成了诗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之间通常有四种关系。 第一种:以乐景写乐情。杜甫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第二种:以哀景写哀情。2004年广东卷杜甫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第三种:以乐景写哀情。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第四种:以哀景写乐情。李白诗《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的天山,映入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二、写物言志式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说起中国古典诗词,我总是忘不了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对诗词的信手拈来,以及和嘉宾、选手的无缝对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董卿让我领略了中国古典诗词时而温婉时而豪放,时而伤感时而尽兴的美。当捧起这本《中国古典诗词感发》,第一眼就被封面的素雅所吸引,它是叶嘉莹先生40年代听顾随先生课的课堂笔记,书中从顺着历史时间讲述中国诗词,点评诗人及他们的作品,因为一开始对古典诗词的畏惧,我就当做闲暇阅读,看的很随意,可以说是随看随忘,但读着读着却很享受,过程很开心,好像回到大学课堂,老师讲得开心,兴致勃勃随心引发,而我们跟着春游一样,他看见什么就说点什么,满心愉悦。 书中把作诗与做人、诗词与人生相提并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中,领会中国传统人生的妙义,感悟现实生活的哲理。就如开篇说的,诗根本不是教训人的,是在感动人。诗是要人能欣赏其文,不是要了解其意思。读着读着,就想起我们读书时候就是这样,总是死记硬背诗词,往往忽略了他们的美;再者,反思起自己的教学行为,好像在古诗词教学时总是拘泥于诗句的含义,而忘记了带领孩子走进古诗词的意蕴之美,忘记了欣赏“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一起一落之态,忘记了感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茫茫之感,忘记了去攀登唐诗宋词这两座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忘记了

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开阔视野。其实长大了,不读书了,看到一处风景,心生一处感慨,曾经背过的诗从这样,自然而然地从脑海出来了,这才映了景,这才懂得了诗中之意,理解了诗中的情,当然这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会意还需要此情此景的恰当出现! 文如其人,读、诗词跟作者一生联系起来看才更有味道。这也是在读这本书时最深刻的体会。古典诗词可谓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瑰宝,不仅在文字技巧、节奏韵律上登峰造极,在思想意境上也凝练高致、意蕴深远。我们会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人文关怀所撼动,会被“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雄魂壮志所震颤,也会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物我相融所吸引,将小我之间化为大我,在这样丰富的精神文化中生生不息地成长,就如董卿说的,“只看诗词储备量,很多选手都有上千首,但最终,最可贵的不是你记住了多少诗词,而是你有没有体会到诗词中的精神与情怀,诗词有没有完善你、滋养你。”真正走近悠久的史国,走进辉煌的诗国,才能真正的得到滋养,但有时,或许你不一定说得懂那些诗意,但念出来就自然而然就很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古典诗词就是这样,它如墙上的精美壁画,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与灵魂,我们在古典诗词的吟诵中修身悟道,开启现实人生本真的至高境界。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与沉郁顿挫风格 【论文摘要】所谓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时期,一些文人志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忧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就充满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究其根源,是因为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终身奉行不愈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他内心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爱和责任所致。 【关键词】杜甫诗歌忧患意识儒家思想责任 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一、杜甫忧患的一生 杜甫生活中唐王朝由昌盛走向衰落的时期,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以其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存世一千三百多首。杜诗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性至情,内蕴深广,众体兼善,素有“史诗”之称,其人享有“诗圣”之称,使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诗是现实生活最精炼的艺术概括。一个诗人,需要不断地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养其肺腑,扩其胸臆,然后才能发出惊风雨、泣鬼神的声音。伟大诗人杜甫,以他一生的创作实践,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年轻的杜甫“归醉每无愁”,是没有多少忧虑的,所关注的就是个人的抱负和功名的追求。自从他为求仕途人长安再次应试落第后,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开始“十年困守”的艰难生活,使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的现状。自此,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逐渐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歌中也由“家人

陆游诗集的选送详情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一个有文 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他随着家人逃难,“儿时万 死避胡兵”,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父亲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和 他交往的也多是爱国志士。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况说:“绍兴初,某甫成童,亲 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訾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 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惨痛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 从小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感兴》),立 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 陆游自幼就好学, 他说: “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 《解嘲》 )。 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他特别注意兵书,诗中屡次提到“夜读兵书”;同时他还 学剑,《醉歌》说:“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所以他曾这样自负:“切勿 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陆游十七八岁时便有了诗句 ,大约二十五岁左右,又从曾几学诗,在曾几的指教和积极影响下,更确定 了他的诗歌 的爱国主义基调,并进一步冲破了江西派的樊笼。因此,即使他早期的作品 也表现了轩昂豪壮的气魄。 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二十九岁,赴临安应进士试,主考官陈阜卿取为 第一,明年试于礼部,复置游前列,因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 致触怒秦桧, 竟遭黜落。 秦桧死后三年(1158), 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孝宗(赵 目)继位之初,抗战派稍得抬头,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他乘机提出了许多政 治、军事方面的建议,积极赞助张浚北伐。但随着北伐的失利,主战派失势,在 镇江通判任上的陆游,也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家居。 乾道六年(1170),陆游四十六岁,入蜀任夔州通判。“道路半年行不到,江 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一路之上,他游览了大江两岸的名胜,也凭吊 了屈原、李白 、杜甫 诸伟大诗人的遗迹。乾道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为干办公事,襄赞军

《唐宋词选》读后感陆游词的艺术特点 摘要:陆游是我国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因此爱国题材是陆游创作的中心题材,抗敌复国是他诗歌反复强调的主题。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

分为三个时期。他晚年留下了一首《示儿》其中一句“北定中原”也表现出了,他一生做为爱国诗人对国家的牵挂。陆游诗歌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有他鲜明的特点,而他诗篇的思想内容大致也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他的大量诗篇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一生写了很多诗,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 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创作分期特点、思想特点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人,是我国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因此爱国题材是陆游创作的中心题材,抗敌复国是他诗歌反复强调的主题。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变。陆游一生都在致力于抗金报国的伟大事业中,但是当权者贪恋偏安小朝廷的私利,一味求和,致使国家统一的历史任务迟迟不能实现,因此现实中既然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豪情,诗人便常常借助梦境一吐胸怀。陆游的诗中有许多这样意味深长的梦境,或许,连他自己也未必清楚梦境中的圣主亲征到底是他的理想还是梦想,每一首记梦长诗的背后总会有一个同样漫长而不真实的世界,他将自己所有的希望的一切倾注进这个不真实的世界里,似乎这样才能宣泄内心得失望。虽然他满心的失望,但是他没有放弃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他自身所附有的使命。 陆游的诗集中现存诗有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但留存的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不过即使诗风前后转变了三次,但是他诗中还是充满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也是他最大的特色与传颂千古的原因。爱国情感在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了七律创作上的“三变”。 陆游的诗歌,不仅包含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优美的形式,表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他的诗在体裁方面应有尽有。清代学者赵翼说他“使事必切,属对必工。”各种诗体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人称他“小李白”。在语言方面,陆游的诗晓畅平易,精练自然,“无语不天成”。他才气豪迈,议论精辟;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有丽语而无险语,有艳词而无淫词;看似花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他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

感受诗歌的魅力 对我而言,那是一个神灭而美丽的字眼。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我结识了它——“诗歌”。那月夜下诵读《唐诗三百首》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小时候喜爱诗歌,确切的说是钟爱背诗。每当一首诗脱口而出时,总能听到大人们的赞许声,眼见小朋友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心里便对李白,杜甫,王昌龄充满了感恩。即使我并不理解,但我爱诗——一个孩子纯粹的骄傲,诗歌曾带给我荣誉。从泰戈尔开始,原来是个不一定非要如此整齐,才明白原来不只有唐代才盛产诗人。《园丁集》《新月集》,泰戈尔的简约教会我深刻,而他飞扬的文字让我真正学会感受。还记得那首诗:“哪儿有一种执著,超过岸对海的痴情——以同一种姿势环抱大海。” 我为他精妙的设计而折服,各位那份执著,那份静默着的深沉的永恒所打动。于是我开始认识莎士比亚,认识席勒,认识普希金,试着读懂《欢乐颂》,读懂《船长》,更试着去发现美,去汲取思想,去感受,去成长……席勒的《欢乐颂》可以让长期浸在忧郁中,为面包而贱价出卖作品的贝多芬动容,在黑夜里汲取到阳光的温暖,用一曲《欢乐颂》唤醒了整个维也纳沉睡的心。这难道不应归功于诗歌的魅力?因为成长,诗歌带给我的不再是骄傲,荣誉,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双眸和一颗日益丰富的心。事实上,我并不清楚,是成长让我懂得诗歌,还是因为诗歌,我成长…… 诗的韵味教会我欣赏,诗的意境教会我妄想,诗的含蓄教会我深刻,诗的永恒教会我呵护……他唯独没有教会我创作。只是因为在我心里那是一片“处女地”,不容办点玷污。直到我读了名人传记。毕加索酷爱作诗,而他的文字不曾为人所接受,人们的评价是:画你的画去吧!而米开朗基罗由于一生工作于教皇的枷锁下,他的诗歌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他们都不曾放弃过诗歌创作,因为挚爱,也因为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封邮给生活也寄给自己的信件。在发现原来诗歌也是一种随性的艺术而非诗人的特权。于是,我开始尝试创作,不介意指责,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最深刻的体验:“那是天空的音符”,真正的诗歌并非这首《雪》而是那天空的精灵。于是是个不再只是平铺的纸页,美的载体和随性的艺术,他不再抽象,因为它是立体的,是斑斓的,依旧美丽而神秘。 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读不完的诗……

我对于传播中华古典诗歌中感发生命的愿望 2011.2.18南开大学主楼小礼堂 迦陵诗词选讲: 向晚二首一九七八年春 近日颇有归国之想,傍晚于林中散步成此二绝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馀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漫向天涯悲老大,馀生何地惜馀阴。 再吟二绝 却话当年感不禁,曾悲万马一时瘖。如今齐向春郊骋,我亦深怀并辔心。 海外空能怀故国,人间何处有知音。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注:写成前二诗后不久,偶接国内友人来信,提及今日教育界之情势大好,读之极感振奋,因用前二诗韵吟此二绝。 踏莎行一九七八年冬 黄菊凋残,素霜飘降。他乡不尽凄凉况。丹枫落后远山寒,暮烟合处空惆怅。雁作人书,云裁罗样。相思试把高楼上。只缘明月在东天,从今惟向天东望。 临江仙 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平生幽怨几多般。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叶落漫随流水,新词写付谁看。惟馀乡梦未全删。故园千里外,休戚总相关。 高枝一九八三年 高枝珍重护芳菲,未信当时作计非。忍待千年盼终发,忽惊万点竟飘飞。所

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祝取重番花事好,故园春梦总依依。 蝶恋花一九八三年 爱向高楼凝望眼。海阔天遥,一片沧波远。仿佛神山如可见。孤帆便拟追寻遍。明月多情来枕畔。九畹滋兰,难忘芳菲愿。消息故园春意晚。花期日日心头算。 七绝一首 南开校园马蹄湖内遍植荷花,素所深 爱,深秋摇落,偶经湖畔,口占一绝。 萧瑟悲秋今古同,残荷零落向西风。遥天谁遣羲和驭,来送黄昏一抹红。 鹧鸪天2000年 庚辰九月既望之夜,长河影淡,月华如水,小院闲行,偶成此阕。 似水年光去不停。长河如听逝波声。梧桐已分经霜死,幺凤谁传浴火生。花谢后,月偏明。夜凉深处露华凝。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 鹧鸪天2000年 偶阅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女士所写《鲸背 月色》(The Moon by Whale Light)一书,谓远古之世 海洋未被污染以前蓝鲸可以隔洋传语,因思诗中感发之力, 其可以穿越时空之作用盖亦有类乎是,昔杜甫曾有“摇落 深知宋玉悲”之言,清人亦有以“沧海遗音”题写词集者, 因赋此阕。 广乐均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

【课外阅读】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陆游一生勤奋创作,流传至今的诗就有九千四百多首。诗歌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的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正如《唐宋诗醇》卷四二所说:“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本,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 民族矛盾始终是南宋社会最受人关注的问题。宋帝国的半壁河山已经沦于异族的统治之下,而且金兵继续南侵的威胁也始终存在。是发奋图强待机北伐以恢复中原,还是屈膝投降以苟安于东南一隅?这直接关系到宋帝国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全民族的命运和尊严。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复国作为最重要的主题。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既然南北两地的人民都盼望着收复中原,又是什么原因使这种期望长久不能实现?陆游愤怒地指出,原因就是统治者但谋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追感往事》之五)陆游的深哀巨痛集中体现在《关山月》中: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诗中假托一位老战士之口,痛责统治者一纸和议抛弃半壁江山、苟且偷生贪图享乐的无耻行径,倾诉了爱国将士和沦陷区人民的满腔悲愤。这正是南宋中叶沉闷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当然,陆诗中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的忧国深思的作品,如《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之二)如从

诗歌是感性的 诗歌是感性的。 人类语言的初始阶段无经验可寻。最初的语言应当是对自我的感觉的表达,而不是作为理性工具。诗歌在众多文学样式中第一个被语言出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诗歌产生于语言最简单的时期,简单的语言就成为诗歌显着的特征。唯有简单的语言才能最真实地抵达抒情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诗歌挽留了人类语言的纯洁和非功利性。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是语言生长过程中人类表达方式的历史选择,是语言不成熟时期生命冲动的外泄。因此,诗是语言不成熟的产物。在一个所谓成熟的语言环境,难于产生真正的诗歌。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不是一个语言过度成熟的环境?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相同的教科书,以及面目相似的媒体在教导我们如何说话,如何作文。语言作为工具被大量复制,穷于说明和诠释这个时代,内心的抒情世界被一个老大的市场渐渐掏空。早熟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早熟表示超前脱离幼稚和天真。而幼稚和天真是诗歌产生的最初动因。在成年之后还坚持以抒情方式写诗的人,多半被这个时代定格为不谙世故,不够成熟的那种人。因此,许多诗人抛弃抒情而专事叙事。 抒情的难度在于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处于抒情的状态。她需要酝酿和等待那种诗感觉的出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对机遇

的等待和把握。 叙事以貌似简单的形式,突破诗歌文本,马上复制了大批的诗人。诗歌产量急剧上升,而读诗的人却越来越少。诗歌评估体系开始崩溃,其标准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无所适从。诗歌评论多在宏观层面指点江山,或热衷于诗歌文本的创建。诗歌审美功能逐渐弱化,有被拉入以“说事”为特征的再现艺术的趋势。有人站出来宣布一个抒情时代的结束,我对此始终表示怀疑。那些以叙事的手法作出的好诗,并非是所指场景的再现,其文字的背后,仍然是强烈的抒情,只不过是面孔冷一点而已。拒绝抒情的诗人尤如拒绝思想的哲学家,是不存在的。 抒情的另一个难度,是在创作过程中对“情真”与“诗美”的处理。 语言的过分圆熟,给人是语言的另一种美,是那种城府很深,深谋远虑的策划。在安顿词语的过程中被流失的是抒情本质中的那点“真”,语言既是抒情的载体,也是对抒情的干扰。因此,“诗到语言为止”的说法,就显得有些道理。我理解那就是节制语法与节制词语的过程。语言形式的变化只能是抒情方式的变化。 诗不是因为意义而存在。诗人也不是为意义而作诗。一首诗,是对一个诗人内在的抒情世界的突破,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其指涉与象征都应是整体的。显形的语言所指越清晰,读者进入就越轻松,诗在审美过程中,撞击读者的能量来自于能指在整体语境裂变作用下产生的歧义,联想。每一个进入的读者根据不同的文

诗歌创作感悟 诗歌创作感悟 1、诗是生活,生活是诗 诗的沃土是生活,虽然每个人的阅历不尽相同,但只要你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无限的向往,你一定能写出好的诗歌。 2、诗的根 有首歌叫《把根留住》,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新诗运动,我们变 的只是诗歌的形式,而诗歌中流淌的原始基因始终没有改变。我们应该将这种 纯正的基因一直保留下去,不能掺杂一丝杂质。这种纯正的基因,我认为是诗 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魂,意境是魄,如果丢失了魂魄,留着一具华丽的躯壳 有什么用?我们无论做任何文章,都要把中华文化的基因留住,那才是我们的根。作为诗人,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将古典诗歌的精髓发扬 光大。 3、诗的逆向思维 这是我个人二十年写诗的一点体会,我们看待事物,特别是我们这些文学 爱好者,不能只看它的表面。比如:夕阳。一般人看来,形容它的可能是一个 垂暮的老者。但在我的眼里,它可能是一个蓄势待发的年青人,他正以他的青 春活力,点燃天边的云彩。再比如:一片落叶。在常人眼里,它就是一片普普 通通的叶子,随处可见。落叶,你不能总是想象它是生命的终结,你可以逆向 思维一下,为什么不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另一片叶子的新生?在诗人眼中,它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叫《香樟》,我给大家朗诵一下。 《香樟》 握一把风,你推开黑夜之门

收拢月光的琴弦,旖旎地展开 脉络的张望,洞察云宵 晨曦的亲昵,在你的肌肤留下脆脆的回响 一枚本分的叶子,记录了一圈的年轮 你将岁月像咖啡一样煎沸,慢慢品尝 青春渐渐壮大,不老的神话 在地下蔓延于长长的河流 五月,我用镰刀 收割一垄没有花蕊的清香 放入口袋,温暖经年的日子 生活的沉淀,使一切事物在我们眼中变得多姿多彩。 4、诗是寂寞 不管从事何种文体创作,都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当别人坐在牌桌上激战的时候,当别人在包厢中风花雪月的时候,而我们这群热爱文学的人,也许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在敲打着自己的梦想,也许为了一个情节、一个词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陷入冥思苦想的境地。在有些人看来,我们是吃饱了撑的。但我认为我们是幸福的。当一首写好的诗呈现在自己面前,那种兴奋、那种快乐别人无法理解,只有自己懂得那份付出的不易。这一个字一个字是守住寂寞换来的。曾经有人问我,你这样辛苦是为什么?我只回答了两个字"热爱",热爱就是源泉,是生生不息的动力。 5、诗是激情 诗歌能使人年轻,确确实实是这样。我曾接触过很多年纪大的诗人,从外表看上去也许是老态龙钟,但只要是一谈起诗歌,那种激情飞扬的神采,会深

诗歌基础知识 (1)感情基调: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激昂、消沉、深沉等。 (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如:《春望》、《山坡羊潼关怀古》、《归园田居》、《送友人》、《如梦令》等。 (3)不同诗歌类别感情不同: 边塞征战诗,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鉴赏点拨 (一)注重平时积累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二)、分析诗歌意象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三)注重表达技巧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互文等; 3、表现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要理解“赋比兴”所特指的含义,抓住要点体会内涵。 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等。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