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理恒白话文综合选义 为道教之音网撰《道家文化发展大纲》

桂理恒白话文综合选义——为道教之音网撰《道家文化发

展大纲》

桂理恒白话文综合选义——为道教之音网撰《道家文化发展大纲》前言道教文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弘扬道教文化,是当务之急的必要行动与手段。但道教分为南北两派,全真道与正一道。正一注重符箓斋醮科仪,此是演教之手段。比如祈福消灾,超度拔苦,济人利物,斩妖除魔,亦是道教活动之必要程序。但只能限于在道观里面发展。难以普及与弘扬。而全真道主要内容是修身养性,养生实践,性命双修,内外合一,三教同修。更适合于广大群众与信士所需,不只限于在道观活动而已,所以应当予以推广发扬。让社会众生皆能祛病延年,受益无穷。发展大纲但是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也是多端多样,难以全部列举。今唯有选择其重要内容与实质效益明显的主要部分而言。如果分类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大的部分。下面再作以详细的解释与分析。而弘扬道教文化的具体方法与系统模式,亦需要加以斟酌。比如其他宗教发展,都是以寺院或者教堂为依托,再向外发展信众与力量,自身有一个中心点与根据地。道教亦是如此,现在提出三条发展模式与规划。第一:以道观为大本营为

基础,可以在道观里设立养生堂,讲经堂,弘道院,修真院,主要用以弘扬传播道教文化,也是重大信众信士的学习与交

流场所。另外再广泛发展居士信徒,以道教教徒为根本及导师。再在道观以为设立道堂或道院的分会场以为传道讲学之所,层层推进,相互网络与影响。第二:印送,发放与编辑道教经典,以作为流通与宣传。佛教之所以信徒众多,主要还是在于两方面原因,一者讲经说法,宣讲教理教义。第二则大肆流通经书典籍,以普及信仰宣传。所以道门亦不应当步其后尘。道教经典,浩然卷轶,不可计数。现存者,有明代永乐道藏与万历续道藏,以及道藏辑要。而新编的则有中华道藏,道藏精华,藏外道书,道书集成,敦煌道藏等,其内容与册数,远远在佛教经典的好几倍以上。为何有这么多的经典,而不予以流通?实在是一大遗憾。但编印经书,主要有两部分。一者,选择祖师著作与经典语录,加以编辑整理,以原文为范本。二者,自行编写道教文化的普及与基础入门知识,作为初入门的信众阅读。但此类书籍,需要有一定的道学文化知识功底者才行。而且必须是由道教人士亲自编写,若非道教之人执笔,而以学者身份写出,则难免贻笑大方,似是而非,有失弘道传法之本义。第三:创办网络与道学刊物,月刊。以全面系统的弘扬道教文化。网络是宣传弘法之一大途径,必须创建相关网站,而且网站之内容要丰富,连接与影响要广泛。不能太单调,缺乏内涵与个性。且必须以在道学方面有一定专研以及懂得网络操作之人才

能完成,不能以门外汉的身份去操作,这样没有宣传意义。

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一般性网站,而是作为对外窗口与宣传形象的弘道网站。其次则是刊物,早在民国时期,我们道教先辈陈撄宁,在上海就已经创办过弘道的刊物,仙学月报与扬善半月刊。中国道协成立以后,开始办理中国道教刊物,其后全国各地也陆续办了一些,比如上海道教,武当道教,三秦道教,广东道教等。但总体的影响性与流通性还是不广泛,甚至可以说是狭隘与孤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我们应当汲取其教训,增加其经验,以取长补短。要怎样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亦有三个要点值得注意!第一:内容要精练,分类要系统,道教刊物,既然是以弘扬道教文化为主,就应该把道教文化的精髓部分展现出来,不能像社会上一般的小说或者读物那样,为了大众化而导致低俗化,如此则有失本来意义。分类亦需要系统化,哪一类是什么内容,主讲什么意思,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遢等,草草以置之。第二:主编必须是道教内部人士,而且还有深厚的道学功底与修行涵养之人担任,不能以普通学者来完成。比如佛教最初的刊物,海潮音等,是太虚大师以及后来印顺法师等担任,都是佛学功底一流之人。若对本家文化没有一定的见地与造诣,是不能真正起到宣传普及与度化引导人心的作用的。第三:流通范围要广泛,以前道教刊物,都是限于道教内部流通,而道教内部真正感兴趣的人,又那么寥寥无几。但佛教刊物则不同,一般居士都能够阅读,而且还去帮助流通宣扬。这样的

效果自然不一样。以道教而论,在社会上比较有影响的武当杂志,修真仙剑等杂志,其流通量与影响量就比较广泛,虽然后者只限于小说或者神话的的范畴。但世俗人类对道教文化的希求与渴望,是没有一日中断与减退的,只要真正道教刊物流通发扬出去,其影响与需求,是不会在任何刊物之下,甚至是任何刊物不能相比的。道在人弘,人能弘道,凡是都是需要靠人来发扬。问题的出现,只在于我们做的不够,不是祖师的文化不吸引人心。其责任全在于人的自身,不能有负于祖师当初创教之苦心!下面将对道教文化的六大主干范畴予以明示与讲解。讲经说法道家修炼是以道教信仰为基础,以长生得道为目的,是一个大的文化体系,也是道家的精髓所在。道家修炼信仰,主要分为三个大的部分,一是讲经,二是说法,三是丹道修炼。何为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弘道传教之必要与主要手段。是代天宣化,代替祖师爷说法度人的无量功德之途径。所以不能疏忽与摈弃。道教在创教之初,即有讲经说法的历史,当时宣讲的途径主要有三点,其一是对居士信徒宣讲,以普及教化世道人心。其二则是道教内部,自身的交流学习,在西藏有喇嘛的辩经活动,其实在道教也有。以前每大丛林宫观,皆有讲经堂与讲经台,道观里面专门有经师负责对道友们讲经,以相互交流学习与修真心得。其三,则是对它教的交流,在历史书,道教与儒家及佛教之间,有多次的辩经以及交流活动,或者官方组织,

或者私下交流,当然并非都是贬义争端的因素,更多的还是文化与思想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促进。是一个很好的积极因素。然而经过一系列的历史原因,道教在今天却没有完整的继承与保留这一优秀的主流传统,实在是遗憾之极。所谓讲经,即是讲解祖师爷流传的经典,作为道教徒日常信奉持诵以及修行体道的主要内容。道教每个宗派,都有其主要修奉的经典,而各个宗派之间,亦有共奉的经典。总之,不外乎,三洞四辅之内。所以又称三洞真经,再加上很多是老君亲自宣说的经典,又有三十六部真经之称。这只是言其梗概,笼统之言而已。今略举其重要者,有道教五经四书,犹儒家之学。四书者,参同契,悟真篇,三皇玉诀,青华秘文。五经者,阴符经,道德经,黄庭经,清静经,龙虎经。此是内修之经。而外修者,又有外五经,即度人经,皇经,三官经,北斗经,玉枢经。与外四书,即生神章,济炼科,祈祷仪,千金方。又有太上十三经,西升经,了身经,日用经以及南华、道德,文始,冲虚等四子真经。而说法者,何为说法?法即是道法,修行之法,了道之法。道教各宗派之教法个异,修行方法亦自成一家,但都是以道说教,以道立教。若言其主流者,则正一之天师道,茅山派,灵宝宗,净明坛。此为正一之四大宗。而全真教者,全真而下,则有七大宗派,且相互之间融会贯通,而以龙门之典籍思想最多。除全真龙门而外,影响最大者,即是三丰祖师之三丰派与张紫阳祖师之金丹道南宗。

皆归于全真门下。所以道门之大宗者,不出此七宗两派而已。但各宗之间,并非门户各异,甚且相互融通,方是无上妙道。此是讲经说法之精髓实质所在。而作为讲经之人士,必须对经典深谙熟悉,每部经典与各宗教义,能够做到一以贯之,触类旁通,探赜索隐,极尽精微。如此方是讲经之人才,祖师之法孙,玄门之栋梁,众生之师德,人天之表率,天仙之魁首。道学国学何为道学?道学即是道家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于根底。中国文化,实际就是道的文化。三教百家,都受道家文化的影响而产生。而中国文化之主流,亦是佛道儒三家。其中儒家是直接受道家之影响,孔子亦问道于老子。儒家文化虽然比较偏重于入世,但其根本核心也是出世的修身养性内容。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已经完全脱离其原始意义,开始融合于道儒二家内容,而形成中国化之佛教。甚至在唐宋之时,已有三教并行之说。而至于明清时期,则完全三教合一也。而道家文化的主要,亦有其三个部分,社科院的胡孚琛先生已经指出,道学的三大主流,一者,道家文化。二则,道教义理。三则修真丹道。其余则是方术与道藏两个小部分。作为其参考与依附。所谓道家文化者,则是以老庄思想为主导,提倡清静无为,齐家治国,修身养性之道。道教义理者,即是道教各宗修行教义,教化世俗人心以及提升自我身心境界的修养之法。还有各大高道之经典著作与语录,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难以一一论之。所谓修真丹

道者,即是道教道家的主要修行方法,道家讲究性命双修,精气神的修炼与体验。所以丹道修炼亦成为道教修行之主流,其著作书籍也是不可计数。需要理论博通与实践证明之过来人,方能明白指教与传授。不能但限于文字研究之一面而已。如此则是口头野狐禅而非祖师如来禅。方术则是除丹道而外的诸多修炼方法的名称的总汇,多与修行炼养有关。道藏则是道教经典之汇集,犹如佛教大藏经与儒家四库全书。是道教文化之秘籍宝藏与综合著作。当前国家与社会,都在注重国学文化的复兴与传播。可是很遗憾的是,很多搞国学的人,只是局限于儒家片面文化的传播,而忽略了道家文化的作用与精神,若论中国文化之真正国学,当是中国道学或者是外儒内道之一体之学。儒道二家文化,一内一外,相互影响,本不可分离。若以片面单纯之儒学作为国学来呼吁宣传的话,实在是不幸,国学的悲哀,亦是国人的悲哀,更是中国文化的悲哀!需知历代大儒,没有不涉及不学习道家文化的,先秦孔子,两汉严君平郑康成,三国郭璞,魏晋竹林七贤,隋之文中子,唐初魏征,宋之朱熹,元朝儒学文化中断,亦是道家全真教李志常,宋德方真人予之恢复传授。明之王阳明,清之王船山,以及民国之国学大家,如章太炎,刘咸炘,陈垣,蒙文通,陈国符等,不是涉及佛学,就是深究道家。岂有以儒学之一端,而概纳国学之全部,不亦悲乎?而道学与国学对人类社会之真实意义何在?一言以蔽之,曰:齐家治

国,与修身养性。所谓齐家,家之意义何在,或家庭,或团体,或企业,皆可以归纳之。而治国者,则是一国人民之大家庭,一国之兴衰,政治之利弊得失,人心之归向权衡,全在主政者思想之操纵而已。所以齐家治国之道,不可疏忽,故而历代帝王之崇儒尊道,亦是有其一定原因。而修身养性,虽然在于个人,但个人之修养,却可以直接影响其家族,企业,甚至家国事业政治社会之休咎成败。所以儒家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是一体之学,相互影响与制约。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道教养生何为养生?养生即是炼养身心,对生命之保养关怀与祛病延年以及长生不老之法。整个道家文化,可以说,都是养生的文化。灵宝度人经上面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整部中华道藏,以及历代高道之著作,养生之学,是占主流部分。历代高道,亦可以说都是养生大家。但养生之层次有高下,可以分为三乘。一者,小乘安乐延年法。二者,中乘长生不死法。三者,大乘超凡入圣法。所谓安乐延年者,即是追求祛病延生,身心健康,无灾无患,安乐之人。长生不死者,即是寿命无穷,住世长久,世人皆生老病死,我独与沧海烟霞为伍。而最上乘的则是超凡入圣法,超凡入圣即是道家修行之极致,成仙得道,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不生不灭于自然宇宙之间。是为修行之理想目标。而养生之法,则不外乎,衣食住行,行走坐卧,言行举动,皆是养生

之范畴。有外动,亦有内功,内外呼应,怡养身心。历代高道之养生著作,亦是汗牛充栋,多不计数,今略举例说明其代表者。陶弘景真人之养性延名录,孙思邈真人之摄养枕中方,司马承祯真人之服气精义论,丘处机祖师之四时养生法,以及云笈七笺之摄养部,道藏之摄养类著作,还有诸家之养生论,养生铭。以及历代医家之养生著作,如明高濓之遵生八筏等养生经典,比比皆是,难以列举。而养生之法,亦是多端多途,根据不同之人而行不同之法。而诸多养生之法,又与道家之炼养诸法与方术方技相互结合。比如吐纳,导引,采气,存思,坐忘,房中,守一等法。道家养生文化,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而养生一词,虽然以道家为主导。但除道家而外,实际上三教百家,三教九流,以至于寻常百姓,帝王将相,无不涉及致力于养生之法。佛家亦有,儒家亦有,医家亦有,武家亦有。养生领域可谓延生与侵润于中国人民的每一个角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化因素与生活因素。所以是中国人,都应当知道养生保身之法。但是方今社会却很是不幸,原因在于,真正传统道家文化的养生之法,却堙没于历史之中,很少有人出来弘扬。而偶尔出来弘扬者,亦涉及不法以及迷信之手段,而受到世人之指责与诟病。更悲哀的是,很多世俗养生的滥觞与出现,更是遮掩与损害了养生文化之形象与意义。比如当今大街小巷,门面楼阁之养生招牌,屡见不鲜,而真正懂得养生,而具备养生文化修养与条

件之人又有几?世人需要养生文化,更需要真正的养生文化。而真正养生文化之不弘扬与传播,以及伪养生文化之盛行,却给了世人无比的失望与愤概。这是我们道家人物之使命与责任,却未能予以完善正名。道家之宗旨何在?即是济世度人,所谓济世者,则是对世道,对世界,对众生之帮助与关爱,此关爱非在于物质利益之给予,而更多在于身心精神之帮助与引导。而度人者,则更深层次的表现道家对人类之奉献。仙道贵生,不能在于独享自利。更应当自利利他,度己度人,成就自己,亦要成就它人。使天下众生,人人有分,皆之大道之可学,仙道之可求,长生之有望。岂能作个自了汉而已,此亦非大乘佛菩萨之精神。所以道家养生文化,在今日之时代社会,是应该广泛普及发扬,以回馈利益人类众生。道医祝由何谓道医?道医即是道家医学,自古医道不

分家,十道九医,此言不虚。中古上古时期,医道本是一体的,从事巫术的国家司职人员,既是修道祭祀之人,也是占卜从医之人。但后来经过历史原因,中医从道家脱离出去,自成一家,但至始至终,都未能脱离其与道家之关系。所以历代名医都是博通道学,深研性命养生之道,以寻求医道同源之意义。而历代道教人物,几乎无有不知医道者。道家医学,又称祝由之术,是以祝由十三科等定名发展而来。而中医之主要经典,黄帝内经,本草经集注,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草纲目等,皆是由道家人物撰写而

成。其中黄帝即是中国文明之祖,既是道家之始祖。所以言道者不能不知医,而言医者更不能不知道。所以医道之学,实不可分割。但今天的中医,却是早已与道医脱离关系而自行发展了。所以为了正本清源,不得得言明道医之意义与体用。究其要处而言,道医与中医之区别何在?中医望闻问切,开方治病,对症下药,亦讲究阴阳五行,精气神之学,也堪称完备。若以世间医学而言,一个合格之中医,亦是半个修道之人,可谓名符其实。然而道医之内涵,则更丰富深邃。除了药物方剂本草而外,还有符箓之术与炼养之方,方药治精,符箓治神,炼养治气,则较之中医又复杂一层。所以言道医者,三分药物七分炼养,治病防范于未然,治不病之病,是为圭旨。而炼养之法,既是养生之法,针对不同之情状而行不同之方术,是为因人而宜。既养之,则无病,无病渐通于仙道。而符箓者,则是通过驱邪镇魇之方术而施之于患者,人之病,有时因为阴气过盛而导致邪魅附身,从而精神萎缩,气血不周,此时则唯有通过符箓之术以化之。此时道医之三大因素与手段。但此亦针对寻常之道医者,而更上乘之道医,比如炼气修真之士,其功底深厚,可以内气外发,以用于施救者,则是微妙难言。但此类之人不多见,修至此境界之人,至少已是半仙之体,或者仙佛之身,方才备此功能。比如近代佛门之金山活佛,犹如当年之济公禅师,随处拈来即是药物,可以治病疗疾,而道家之李真果真人,亦具备此功能,

无需药物亦可痊愈病体。此是最上乘之法,近代之气功大师,亦有略具备此功能者,但终究不修上乘,难以精进彻底,故此不宣扬之。求真务实,步步进取,方是修道人之本来。此处略言道医之梗概,诸君宜努力发扬。术数周易何为术数?术数即是方术之数,步天推算及自然阴阳之数。道家之人,不能不知术数。术数是以周易为本,而延生出各种推算与预测之方术,用以趋吉避凶。周易本是道家三玄之一,上古伏羲所造八卦,而成天地生成之数。后来孔子述而不作,整理周易,而成为儒家学问之一,但儒家只限于义理之研究。而真正之推算占卜与象数实践之理,却是道家完全继承下来。故道家亦有占验一派,深明阴阳休咎之学。如鬼谷子,姜太公,张良,诸葛亮,许真君,袁天罡,李淳风,陈抟老祖,铁冠道人等,皆是道家术数之高人。但术数亦是复杂多端之学,博大精深,唯有择取而学,专攻而修,方才有望。而世间与道门之盛行者,无外乎,四柱预测,六爻卜筮,风水堪舆,神相风鉴,梅花易数等。以及三式绝学,奇门,六壬,太乙,但精此者甚少。此是常见术数之学,而道门之内,却有不少独特之术数绝学传承,与世间之法,迥然诡异,名称亦大不相同,各有千秋。但勿论何种术数,务必需要造诣精专,不然则自误误人,后患无穷。术数之宗旨,非是要惑众鸣世,标新立异,而是需要济世利人,趋吉避凶,明知吉凶而劝人以修行功德之法改变扭转吉凶,如此方是术士之本来

精神。如此则可自利利它,不徒以名利之驱使而已。故此略言之以为诸君鉴定!道教武术何为道家武术?道教武术,是道教固有与自成体系之武术系统。道教武术以武当派为主流,除武当而外,则有其他,如华山,昆仑,崆峒,青城,崂山,闾山等地的武术,虽然自成一家,但都是道门之一体。而今则其它门派多失传,唯有武当一派盛行至今。但武当本派之中,亦有十二派之分。可谓洋洋大观。武当武术,源于道教张三丰祖师,三丰祖师成道以后,教授弟子们修道习武,强身健体,内可以修身养性,外可以御敌护身。而三丰祖师亦曰:武当武术之宗旨何在?乃是以武入道而已。何谓以武入道?武即是练武强身,要修道,先要强健身心,增强体魄,在如此基础之上,再修道养德,自然障碍减少,可得大乘。这是一方面原因,其二,道家武术主张以柔克刚,需要以无为自然清净之心性而修炼之,无为自然,本是道家修道之宗旨,通过习武清净身心,自然神气,日久自然进入清净无为之先天状态,而领悟大道无穷之奥妙,自然以武而入道。其三,道家武术练至上乘,不需要穷究毕生之精力,数年之间,则可以技冠群雄,所向披靡,世间再已罕逢敌手,而技击格斗之术,则再无须练习,从而直接进入静养修道之状态。再者,通过道功之提升,自然神气深邃,道法高深,无须技击动作,而只需微毫动念,即可以制强敌于万一,此时甚需武术何用?所言武术者,只是针对初学者而已,故张三丰祖师

曰:希天下英雄皆得延年益寿,而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此言确实在理。延年益寿,即是修道之宗旨与大成,技艺则是末端,非不言技艺,而是早已超出技艺之范围也。道家武当武术,有拳术,有功法,讲求拳功合一,内外双修,身心并炼。不同于一般世间之武术,世间武术,只求技艺,难以入道,且对身心亦无大益处,道家武术养生养气,而世俗武术伤身败气,老而多病,生命垂危,实可哀哉。即便单以技击而论,其理论实践亦是殊异,世间之人好刚强,而道家却是以柔克刚,借用巧劲,借力用力,四两拨千斤,犹如庖丁之解牛,妙然天成,何须多余途径。今以其内容而分类论之。武当拳术则有,武当十三式太极拳,武当传统八十一式九九归真太极拳,以及武当自然拳三十六式,武当十三太宝真气运行法,玄门五雷闪电手,五行站桩功,混元一气功,静坐修炼三丰祖师金丹大道等。十三式太极,即是三丰祖师原创之技击拳术,可以强身健身,亦可以防身技击。而八十一式太极,亦在此基础之上延生而来。招数多端,变化莫测,迎敌实战,犹入无人之境。实乃世间之上乘武术。自然拳,乃武当自然派独特之武术,由徐矮师所创,全是以道家自然之理而应敌变幻,无一定之长势,因人而异,招招制敌于无防。十三太宝则是养生却病之法,其中多呼吸吐纳导引之术,强身治病之效果甚佳。五雷闪电手,则是以应付群敌之用,发人伤人于瞬间刹那,而对方则未反应则早伤之也。五行站桩功,乃

道家武术之基础功法,未炼拳脚先站桩,此是必要之手段,亦是养生筑气之方法,不可忽略。混元一气功则是打坐修真之用。与金丹大道相互辉映,皆属武当道家之上乘功法。而当年三丰祖师,除创立武当武术而外,还留下大量之金丹秘笈作为后世子孙修道成仙之用,比如大道歌,无根树,道情词,玄机直讲,玄潭全集,太极内功等。所以言武术者,非极致也,而修真成道,度己度人,方是大丈夫之所为,亦是祖师之期望与所愿。望诸子共勉之!全球思想家委员会、香山俱乐部——关于道教文化思想之传播发扬全委会道家文化传播负责人——桂理恒撰集全球思想家委员会,是集全球,亚洲,乃至于整个世界之思想学问于一体之文化交流阵地。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资源。而中国文化,更是整个世界文化之聚焦点与凝聚力。中国的道家文化,却又是中国文化之砥柱与精髓。所以作为全委会之文化思想成分,道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文化之传播发扬,途径则有两端。或者内部学术思想交流,或者对外讲学传道而宣扬。后者尤为关键。下面即将道家文化之整体脉络,大致梳理以飨同仁志士。今推拟道家文化之精髓,共计十个部分。下面分别简介!一:【道学文化与国学文化】道学文化是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之精髓。道学文化经典,主要是以《老子》,《庄子》,《列子》,《关伊子》。此四部经典为主。另外还有其它,《素书》,《太公兵法》,《亢仓子》,《淮南子》,

《管子》,《鬻子》,《鬼谷子》等。亦在道家文化经典之列。以及讲论养生之《黄帝内经》,《阴符经》,《祝由十三科》,《神农本草经》,《抱朴子》,《养性延命录》,《孙真人千金方》等。都是道家文化之精髓。道家文化除了理论哲学以外,可以类似于儒家之《大学、中庸》,以及佛家之《金刚、坛经》等。而道家独特之文化精髓,即是注重养生之道,关心人体健康实质。而非空谈哲学思想者可以相比。这也是道家文化优越独特之处。中国的文化精髓在于国学,而国学文化之精蕴,则在于道学。道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底与中流砥柱。中国文化外儒内道之学,已经深入人心,而“孔孟、老庄”则是二家文化之代表。二:【道家经典与道教经典】上面主要介绍的是道家文化与道家经典。而道教与道家,则有似是而非之概念。道家主要讲文化哲学,道家与儒家为中国文化之两大学问。而道教则是宗教概念修炼为主。道教与佛教,则为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注重明心见性,禅净双修。道教提倡性命双修,三教合一。道教有两大派别,一个正一教,一个全真教。正一则以符箓斋醮,禁咒道法为主。全真则以丹道修真,内家武功为重。而整个道教,共同尊崇之经典,常用则有《早晚功课经》,《三官北斗经》,《太上老君所说经典》,《三洞三清所说经典》,《度人经》,《大洞经》,《黄庭经》,《内外日用经》,《虚无本起自然经》,《真武经》,《斗姆经》,《雷祖经》等。而全真教常用经典则《钟吕传道集》,《王重

阳祖师集》,《全真七子祖师集》,《性命圭旨》,《张三丰祖师集》,《大成捷要》,《伍柳仙宗》,《龙门心法》,《古书隐楼藏书》,《方壶外史》,《圆峤内篇》等。三:【道教教义与修真仙学】道教教义,则是以长生修炼,成仙得道为追求。重视人身自我修炼,身心升华,从而达到从凡人而到神仙,真人的境界。道教全真教的修行教义,主要以两大纲领,五个要点为主。所谓两大纲领则是,一则内修性命,二则外积功行。性命即是身心性命的自我修炼。功行即在外在的功德,道德,慈善,德行。内修道,外修德。道以成已,德以成人。而五个要点则是,一是丹道修真,二是心法戒律,三是经典诵持,四是密咒道法,五是内家拳功。如此才是长生成仙之完善修行体系。丹道就是静坐修已,练气养神。心法就是修身养性,提升灵魂。诵持经典就是日常功课,为已修福慧。密咒则是道教秘传咒语,以修身通灵而用。道法则是全真教较为常用之斗法,雷法等。内家拳功则是全真教,武当派等武术。下面再侧重的介绍。此二纲领五要点则合为修道修真之七个要素。四:【道家养生与方术修炼】道家最重养生之道,养生之法也是最多,最广泛,最高明,最彻底。道家之最高三个养生之法,一是丹道修真,二是内家武功,三是道法修持。此是三个最上乘之养生功法,一般都是教内相传,秘而不宣。其余比较普通的养生方法及方术修炼等,则为较多。归纳起来,则有辟谷,采气,吐纳,按摩,导引,守一,

坐忘,存思,房中,服食,炼丹,等养生方术修炼。而其涵盖的内容则是面面俱到,无所不适。延及饮食,生活,睡眠,起居,四时,男女,言行,身心,等各方面。无不包括。当下社会,人心浇漓,国人身体苶弱。都为衣食生计而奔波,却无法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全面之身体,实在有些遗憾。正好道家养生之法,可以弥补这个空缺与需求。而道家历代祖师,宗师之养生著作,医学保健养生等著作,则是多不胜举。几乎历代高道,都是修真养生专家,同时亦精通各种方术与医术,与内功修养武术等。都是道家文化千年以来之精华与国粹。五:【道教武术与内家拳功】道家武术,以全真教武术与武当派武术为代表与主流。历代全真道士,都会武术拳功。道家武术,与社会上武术不同,外面是外家武术,道家是内家武术。内家武术,除了防身自卫之外,主要还能够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全真教祖师王重阳是武术高手,全真七子后来各立宗派,都各有自己之武术派系。比如丘处机的龙门拳,谭处端祖师的南武拳,郝大通祖师的华山拳等。而到了明代,张三丰祖师集历代内家武功及道家武功之大成,而开创了举世闻名的武当内家武术。从此中国武术,即形成南武当,北少林之局面。而张三丰祖师之弟子,又各自自成一派武术,都尊崇武当以及张三丰祖师为主。比如武当三丰派,玄武派,榔梅派,自然派,云霞派,以及张三丰祖师所传之崂山金山派,鹤山派,以及医巫闾山等地道教内家武功,

都是张三丰祖师所传。其中包括各种拳术,基本功,站桩,养生功,静坐功等各种内家功法体系。而清末之董海川大师,得碧霞澄道长之传,而集八卦掌之精华于一体。从此内家武术,即有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称。六:【道教医学与治病保健】道家自古即推崇医学,古来就有十道九医之说。历代道士都是兼医生,术士,法师。而道家之治病医疗手段也因此而神秘隐晦,外人难得知道。道家始祖轩辕黄帝即是精通医学。到后来之历代祖师发扬光大,而形成了独特的道医之学,而社会上之中医者,只是道医之一个分流而已。道医手段奇绝诡异,治疗疾病身心并重,精气神意念等都是其方法手段之一。集合丹道气功,符箓法术,与医药导引为一体而疗病。若分科而论,有祝由科,则以符箓法术为主,禁咒科,则以意念咒语并用。按摩科,则以导引按摩而行。其次再是医方药物,服食丹药,饮食起居等调理。或者教以养生采气,修真积德之方法而配合治疗。可以说道医是集中国医学之大成的杰作,不是任何一家医学可以相比。而道家也因此积累历代之药方,偏方,保健养生方,以及外丹服食丹药等方剂无数。这些方剂都是道教内部代代相传下来,有着自己独立的特性与效果,而非社会上普通之药方与保健方可以望其项背。所以道家之医疗与药物保健等,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之精髓与宝库。若能发掘出来,则可以使万民有强健身心体魄之用。七:【道家易学与风水命理】易学,

即易经术数之学,也是道家学问之一。道家自古即有占验一派,以吉凶祸福,趋吉避凶,消灾免难为预测之能事。易经自古本为道家之书,孔子删定六经,述而不作,讲易经作为儒家学问之一端。但自古易学有两派之别,一则易理,二则象数。易理即是专研其理论依据训诂考据为主,讲究天时人事之利弊得失,以及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道。此为儒家易理一派学者之事。而道家,则注重象数之学。所谓象数者,即是以实践预测,占卜吉凶为其准则。道家易学象数一派,亦是博大精通,非是一端而可言。有言命理者,则有四柱八字,紫微斗数,之说。或者言占卜者,有六爻纳甲,梅花易数之说。或者言堪舆者,又有理气派与峦头派之说。其它又相术麻衣,择吉择日,测字,取名,合婚,望气等术数。而其深奥者,则是奇门,太乙,与六壬金口之学。所谓不知命者不为君子,儒家有知命之说。但道家以修养为主,提倡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以术数之学,只是游走江湖云游四海以为糊口之计,或者用于领兵打仗,奇门布阵,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除此以外,道家别无推崇。八:【道家艺术与琴音书画】自古道家人士,都是精通艺术之人。除了在修行以外,平时都以琴棋书画而自娱。其中主要者,则是道家音乐古琴,与道家艺术之书画而见长。所以历代道人之中亦颇多书画与古琴音乐大家。近代有书画道人,墨道人孙明瑞。而道家古琴,则更是源远流长。若以近代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