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歌诀

《中医儿科学》歌诀

1. 小儿体重计算方法

前7后5都加点

1岁以后年加2

2. 小儿身高计算方法

小儿出生是半米,

生长最快1岁里

一岁身长75

两岁又长10厘米

两岁以后这样记

每年增长7厘米

3小儿头围

生时头围34

前3后9都长6

4. 小儿语言发育

2喉3、4咿呀笑

7、8个月发双音

1岁叫名两岁语

5岁表达我自己

1. 胎怯

胎怯精薄脾肾虚,补肾地黄保元齐

2. 硬肿

硬肿寒宁阳气虚,当归四逆参附齐

3. 胎黄

胎黄肝胆脾胃病

热茵寒里血逐瘀

风羚虚脱参脉需

1. 感冒

寒荆热银暑新加

时邪感冒暑银加2. 乳蛾

乳蛾风热毒阴虚银马牛甘养阴取3. 咳嗽

风寒杏苏金沸用热菊燥杏具有桑。痰热清金湿二陈,气虚六君阴沙参4. 肺炎喘嗽

风痰热毒用麻杏,毒热黄连痰热葶气虚参五阴沙参阳虚参牡厥牛羚5. 哮喘

风寒三子小青龙痰热麻杏合苏葶肺实苏子肾都射外寒内热大青龙6.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肺脾玉屏六脾肾金理营卫芪肺脾阴虚生脉沙1. 鹅口疮

心脾积热虚火浮清热泻脾知柏入2. 口疮

风热心火虚火浮银翘泻心六味桂3. 厌食

气虚阴虚脾失健+6

异功养胃金不换

4.积滞

1. 食积保和消乳丸

脾虚夹积用健脾

5. 疳证

气健积肥干八珍

肿防眼石口泻心

6贫血

贫血脾六心脾归

肝肾阴左脾肾右

7. 小儿泄泻

风寒藿香湿热葛,

食保脾虚白术散

脾肾附四气阴参

阴竭阳脱生龙牧

1夜啼

夜啼病机有三种

脾寒心热与惊恐

寒乌匀气热导赤

惊恐伤神用远志

汗证

汗证营卫黄桂五

肺卫玉牡湿泻黄

气阴生脉或当归

1. 病毒性心肌炎

病肌风银热葛根

痰瘀失瓜气炙生

心阳桂甘龙牡成

2.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儿动心脾归大枣杞菊肝肾黄痰扰3. 抽动障碍

儿抽阴虚大定风郁达脾虚十味温4. 急惊风

急惊热银气营瘟羚角钩藤邪陷心黄白湿热抱龙惊5. 慢惊风

慢惊用大定

脾虚暖肝理

脾肾固荡惊6. 痫症

风定痰涤瘀通窍惊镇脾六脾肾八1. 儿肿风水麻,湿热五五加。气虚屏参苓,阳虚真武汤

气阴地黄丸,水凌参苈黄。邪陷龙胆羊,水毒附子胆。

2. 尿频

脾肾气虚尿缩泉湿热下注八正清阴虚内热知柏明3. 遗尿

补中缩泉补气虚

心肾交导止尿遗兔补肾气龙泻肝4. 五迟

肝肾六味调心脾通窍二陈治痰瘀1. 麻疹

麻疹卫胃发透表阴津耗伤用沙麦邪毒闭肺用麻杏攻喉清咽心肝羚2. 风痧和水痘风痧水痘卫气营肺卫同用银翘解水痘清胃疹透凉3. 丹痧

肺卫解肌毒凉营疹后阴伤用沙参4.手足口

手足两毒

肺脾消毒

湿热败毒

5. 痄腮

少阳热毒陷心腹柴葛普济败毒龙6. 传单

传单肺气痰湿正银普肝露竹蒿沙7.顿咳

顿咳邪三痰葶桑气虚人参阴虚沙

8.紫癜

虚火热热不摄血补阴连犀归脾汤川崎卫气银翘在气营两燔清瘟败气阴两伤沙参麦9.佝偻病

佝偻病病肺脾肾人参益脾还补肾

《中医儿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儿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ZX243165适用专业:中医专业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修课方式:选修教学时数:40学时 总学分数:2.5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学科,是中医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属于中医专业的限选课程。中医儿科学的任务是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学习中医儿科学应掌握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小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解决小儿生长发育的有关问题,为从事临床儿科工作及儿童保健、提高下一代的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初级诊治的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一级处理和转诊的能力,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宣传和儿童保健指导的能力,针对小儿不同生理时期的特点实施小儿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40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本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限选课程。 4.课程作用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限选课程,以《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钱乙(1035-1117),字仲阳。 《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是北宋钱乙的弟子闫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的,成书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专论小儿脉、因、证、治,收列儿科常见病证治80余条,中卷收载典型病案23则,下卷列载方剂124首。全书论治始终遵循“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一生理、病理特点,遣方用药寒温适度,补泻并用,扶正祛邪兼顾,以柔养脏腑为本。其中不少良方,如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原序 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自六岁以下,黄帝不载其说,始有《颅囟经》,以占寿然小儿脉微难见,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其难二也。脉既难凭,必资外证。而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其难三也。问而知之,医之工也。而小儿多未能言,言亦未足取信,其难四也。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又所用多犀、珠、龙、麝,医苟难辨,何以已疾?其难五也。种种隐奥,其难固多。余尝致思于此,又目见庸医妄施方药而杀之者,十常四五,良可哀也!盖小儿治法,散在诸书,又多出于近世臆说,汗漫难据,求其要妙,岂易得哉!太医丞钱乙,字仲阳,汶上人。其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先子治平中登第,调须城尉识之。余五六岁时,病惊疳癖瘕,屡至危殆,皆仲阳拯之良愈。是时仲阳年尚少,不肯轻传其书。余家所传者,才十余方耳!大观初,余筮仕汝海,而仲阳老矣。于亲旧间,始得说证数十条。后六年,又得杂方。盖晚年所得益妙。比于京师,复见别本。然旋着旋传,皆杂乱。初无纪律,互有得失,因得参校焉。其先后则次之,重复则削之,讹谬则正之,俚语则易之。上卷脉证治法,中卷记尝所治病,下卷诸方,而书以全。于是古今治小儿之法,不可以加矣。余念博爱者,仁者之用心,幼幼者圣人之遗训,此惠可不广耶!将传之好事者,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此余之志也。因以明仲阳之术于无穷焉。 宣教郎大梁阎季忠序 钱仲阳传 钱乙,字仲阳。上世钱塘人,与吴越王有属。纳土,曾祖随以北,因家于郓。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姑,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返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又积数岁,乃迎以归。是时乙年三十余。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其事吕君,犹事父。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乙始以《颅囟方》着山东。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明年,皇卷。夫当诸臣搜采之日,天下藏书之家,莫不争献秘笈。卒未得是书真本,而今乃复见于世,岂非古人精气有不可磨灭者欤?是书原刻阎名作“孝忠”,“真诀”作“直诀”,今未敢易也。“聚珍本”往往有阎氏方论误入钱书者,今根据朱本,则各得其所矣。其药味分量间有不同,今各注于本方之末。至《薛氏医案》本已为薛氏所乱,不足引证云。 光绪十七年辛卯长夏内阁中书周学海谨记 卷上脉证治法 小儿脉法 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中医儿科学》辅导资料

《中医儿科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 最早的儿科医案记载始于何人? D.淳于意 2.“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见于:B.《小儿药证直诀》 3.提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是:D.万全) 4.下列哪项不是稚阴稚阳的正确含义:E.阳气虚弱??? 5.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是由于:A.脏气清灵 6. 5个月小儿体重按公式计算约为:D.6500g 7.1岁小儿头围约是:E.46cm(45cm) 8.小儿恒齿萌出替换乳牙的时间是:D.6~7岁 9. 1岁~3岁小儿脉搏为: B.120次~100次 10. 4~6个月小儿的呼吸次数为:B.40~35次 11. 小儿正确断奶时间是 C.8~12个月 12 小儿感冒的治疗原则是B疏风解表 13.肺炎喘嗽的治疗中应首选的治法是C开闭 14. 风寒感冒的首选方剂是E荆防败毒散 15. 治疗肺炎喘嗽风寒闭肺证应首选A三拗汤合葱豉汤 16. 儿科望诊中的望神是指:B.望精神状态 17.风痧出疹多在发热的第几天? A当天或第二天 18.小儿眼睑及下肢轻度浮肿,压陷即起,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此患儿应选用:A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9.引起小儿泄泻虽有多种因素,但未有不源于D湿者 20.治疗小儿泄泻脾虚型的首选方剂是:E参苓白术散 21. 被后世尊称为“中医儿科鼻祖”的人是:A 钱乙 22.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和经验见于: C.《景岳全书》 23. 小儿纯阳之体是指:D.生机旺盛 24. 下列哪项不是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的原因: C.脏腑娇嫩 25. 3岁小儿身高为:D.90厘米 26. 小儿出生时胸围是:B.32cm 27. 小儿成语阶段是在: B.2岁~3岁 A.1岁~2岁 28. 下列那项不属于小儿基本脉象:E.滑 29. 患儿高热无汗、鼻塞、流涕、头痛、困倦、食欲不振其辩证是:E暑邪感冒 30. 下列哪一项不是肺炎喘嗽的主要临床症状 D胸闷 31. 肺炎喘嗽对下列那一脏器影响最小 E肾 32. 下列关于哮喘的叙述正确的是E病程越长,对患 儿机体的影响则越大 33. 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是E 感受外邪,引动伏 痰 34. 麻疹的好发年龄为: C 6个月~5岁 35. 风痧的隔离期是: C 至出疹后5天 36. 下述哪项不是丹痧的临床特征:E 疹间皮肤正常 37. 水痘毒热重证的首选方剂是:B 清胃解毒汤 38. 下列哪项一般不用于痄腮的治疗:E 健脾平肝? 39. 顿咳痉咳期的治法是:C 泻肺镇咳 40. 鹅口疮的发病与何脏有关?C 心脾肾 41. 小儿出生时胸围是: B.32cm 42.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和经验见于:C.《景岳全书》 43. 小儿纯阳之体是指::D.生机旺盛 44. 下列哪项不是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的原因: C.脏腑娇嫩 45. 3岁小儿身高为:D.90厘米 46. 11个月小儿的牙齿数为:C.5~7颗 47. 1岁~3岁小儿脉搏为: B.120次~100次 48. 下列那项不属于小儿基本脉象:E.滑 49. 风寒感冒的首选方剂是E荆防败毒散 50. 下列哪一项不是肺炎喘嗽的主要临床症状D胸闷 51. 肺炎喘嗽对下列那一脏器影响最小E肾 52. 鹅口疮的主要特征是:B、口腔舌上满布白屑,形如雪片 53. 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是E 感受外邪,引动伏痰 54. 麻疹的好发年龄为: C 6个月~5岁 55. 小儿水肿主要受累脏器为: D 脾、肺、肾 56. 下述哪项不是丹痧的临床特征:E 疹间皮肤正常 57. 水痘毒热重证的首选方剂是:B 清胃解毒汤 58. 风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C 风疹 59. 顿咳痉咳期的治法是:(39、59、94)C 泻肺镇咳 60. 水痘患儿应隔离至:(60、150)B 皮疹完全结痂 61 痘疹用温补之学派的创始人是B.陈文中 62.“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见于:B.《小儿药证直诀》 63. 1岁~3岁是指:B.幼儿期 64. 首先区分开急、慢惊风的著作是:B.《小儿药证直诀》 65.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是由于:A.脏气清灵 66. 5个月小儿体重按公式计算约为:D.6500g 67. 小儿出生时胸围约是:B.32cm 68.小儿恒齿萌出替换乳牙的时间是:D.6~7岁 69. 1岁~3岁小儿脉搏为: B.120次~100次 70. 4~6个月小儿的呼吸次数为:B.40~35次 71. 小儿从母体带来的抗体可存在:E. 6个月 72. 患儿发热、恶寒、鼻塞、喷嚏、流涕、咽痒其辨证是:C风寒感冒 73. 肺炎喘嗽的治疗中应首选的治法是C开闭 74. 下列关于百晬咳的描述,正确的是 B、乳儿生后百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第一节鹅口疮 一、概念:以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名“鹅口疮”。又因其色白如雪而称“雪口”。 二、发病特点:多见于初生儿,小婴儿。 久病体虚婴幼儿,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 三、西医:白色念珠菌感染 外治法 1、冰硼散或青黛散+少量蜂蜜调和外涂3次/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龙胆紫涂擦患处,每日 1—2次。病变广泛者:制霉菌素局部涂抹 10 ~ 20 万 U/ml ,每日 2 ~ 3 次。) 2、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研末,一岁以内,每次3g,一岁以上增至5—10g,用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 第二节口疮 概念:是指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发生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口疮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 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 ★风热乘脾

证候: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 +脾胃积热(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表证(伙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凉膈散 外治法:冰硼散(口疮鹅口疮) 吴朱萸(口疮鹅口疮) 第三节呕吐 证治分类 1、伤食吐—呕吐酸臭,吐后觉舒。 2、胃热吐—食入即吐,吐物热臭。 3、虚寒吐—食后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物清冷。 4、肝气犯胃—呕吐酸苦,暖气频频。 5、虚火呕吐—呕吐反复,时作干呕。 第四节腹痛 一、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再发性腹痛)(良性复发性腹痛) (1)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长,能自行缓解。 (2)腹痛以脐周为主,疼痛可轻可重,但腹部无明显体征。 (3)无(全身症状):发热、呕吐、咳喘、尿急痛等。 (4)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每次发作时症状相似。 第五节小儿腹泻 脱水的性质

儿科重点方剂速记歌诀

2016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试重点 儿科病生理要点 1、稚阴稚阳学说——“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吴鞠通)。 2、纯阳学说——“呼为纯阳,元气未散”《颅囟经》 3、小儿五脏特点——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 4、了解小儿四诊特点:如望诊头颅、囟门等与成人不同。其他可参考内科内容。 5、掌握小儿指纹诊察方法,了解‘三关’(风、气、命)的定义、意义。 6、小儿指纹的病理概念——“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7、了解‘一指定三关’的方法和临床概念。(不要混淆寸口三关与指纹三关。) 8、小儿诊察中四诊的弱点——问诊。古代儿科称为‘哑医’。 9、‘囟填’——囟门突起紧张,为风火痰热、肝阳上亢、热盛生风。 10、‘囟陷’——囟门凹陷柔软,为津液大伤、气精不足、佝偻病。 1。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__保元汤 2。硬肿归身 阳气虚衰__参附汤 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 3。胎黄茵陈血 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4。感冒 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兼证 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 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 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 5。咳嗽金山请陈六 外感 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 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 内伤 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 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 气虚咳嗽:六君子 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 6。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风寒闭肺:华盖散 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中医儿科学》歌诀

《中医儿科学》歌诀 1. 小儿体重计算方法 前7后5都加点 1岁以后年加2 2. 小儿身高计算方法 小儿出生是半米, 生长最快1岁里 一岁身长75 两岁又长10厘米 两岁以后这样记 每年增长7厘米 3小儿头围 生时头围34 前3后9都长6 4. 小儿语言发育 2喉3、4咿呀笑 7、8个月发双音 1岁叫名两岁语 5岁表达我自己 1. 胎怯 胎怯精薄脾肾虚,补肾地黄保元齐 2. 硬肿 硬肿寒宁阳气虚,当归四逆参附齐 3. 胎黄 胎黄肝胆脾胃病 热茵寒里血逐瘀 风羚虚脱参脉需 1. 感冒 寒荆热银暑新加

时邪感冒暑银加2. 乳蛾 乳蛾风热毒阴虚银马牛甘养阴取3. 咳嗽 风寒杏苏金沸用热菊燥杏具有桑。痰热清金湿二陈,气虚六君阴沙参4. 肺炎喘嗽 风痰热毒用麻杏,毒热黄连痰热葶气虚参五阴沙参阳虚参牡厥牛羚5. 哮喘 风寒三子小青龙痰热麻杏合苏葶肺实苏子肾都射外寒内热大青龙6.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肺脾玉屏六脾肾金理营卫芪肺脾阴虚生脉沙1. 鹅口疮 心脾积热虚火浮清热泻脾知柏入2. 口疮 风热心火虚火浮银翘泻心六味桂3. 厌食

气虚阴虚脾失健+6 异功养胃金不换 4.积滞 1. 食积保和消乳丸 脾虚夹积用健脾 5. 疳证 气健积肥干八珍 肿防眼石口泻心 6贫血 贫血脾六心脾归 肝肾阴左脾肾右 7. 小儿泄泻 风寒藿香湿热葛, 食保脾虚白术散 脾肾附四气阴参 阴竭阳脱生龙牧 1夜啼 夜啼病机有三种 脾寒心热与惊恐 寒乌匀气热导赤 惊恐伤神用远志 汗证 汗证营卫黄桂五 肺卫玉牡湿泻黄 气阴生脉或当归 1. 病毒性心肌炎 病肌风银热葛根 痰瘀失瓜气炙生 心阳桂甘龙牡成 2.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高频考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高频考点汇总 小儿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 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胎儿出生,称为胎儿期。 妊娠早期12周的胚胎期,从受精卵细胞至基本形成胎儿,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如感染、药物、劳累、物理、营养缺乏以及不良心理因素等伤害,造成流产、死胎或先天畸形。妊娠中期15周,胎儿各器官迅速增长,功能也渐成熟。妊娠晩期13周,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增长快。后两个阶段若胎儿受到伤害,易发生早产。 二新生儿期 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由于新生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御邪能力都较差,加上胎内、分娩及生后护理不当等原因损伤胎儿,可导致产伤、窒息、硬肿、脐风等疾病。 三婴儿期 从出生后至1周岁,称为婴儿期。其中包括新生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处于乳类喂养并逐渐添加辅食的阶段,机体发育快,营养需求高。但是,婴儿脾胃运化力弱,肺卫娇嫩未固,受之于母体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尚未健全,容易发生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及各种传染病。 四幼儿期 从出生后至1周岁,称为婴儿期。其中包括新生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处于乳类喂养并逐渐添加辅食的阶段,机体发育快,营养需求高。但是,婴儿脾胃运化力弱,肺卫娇嫩未固,受之于母体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尚未健全,容易发生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及各种传染病。 五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 这一时期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学龄前期儿童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如溺水、烫伤、坠床、误服药物中毒等,应注意防护。 六学龄期 从6~7周岁入小学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为学龄期。 这一时期儿童急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但应注意保护视力,防止近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防治龋齿;注意情绪和行为变化,减少精神行为障碍的发病率。 七青春期 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 青春期体格发育出现第二次高峰。由于青春期生理变化大,社会接触增多,容易出现各种身心疾病,如月经紊乱、性心理障碍、易冲动、酗酒等。应做好此期生理卫生教育,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保障青春期的身心健康。 小儿生理、病因、病例特点 要点一生理特点及生理意义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的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儿出生后肺脏、脾脏、肾脏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更因为小儿不仅与成人一样,需要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必须满足这一特殊的需求。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表现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 形气未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稳定、尚未完善。如肺主气、司呼吸,小儿肺脏娇嫩,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儿科学思想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儿科学思想 【摘要】《黄帝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学术渊源。对小儿生理、年龄分期、体质、胎儿保健、诊断、先天因素致病、疾病预后转归、常见病及其病因等方面均有一定论述,虽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其内容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儿科学;学术思想 《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最早的儿科文献,它规范了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发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现将《内经》中有关中医儿科学的学术思想略予阐发。 1 小儿生理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说明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均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合,故能有子。”可见肾气的生发是推动小儿生长发育,各系统和器官功能成熟完善的根本动力。小儿的脏腑功能处于“娇嫩”“未充”的阶段,这种脏腑功能的“娇嫩”与“未充”,需要在肾气的生发、推动下,随着小儿年龄的不断增长,至女子“二七”14岁左右,男子“二八”16岁左右才能逐渐成熟完善起来[1]。肾藏精、主水,小儿肾精未充,故青春期前的女孩“无月事以时下”,男孩无“精气溢泻”。《灵枢・天年》更有“人年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小儿10岁正处于现在的学龄期,此期体格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已经基本与成人相同,故“好走”。 2 小儿年龄分期 《灵枢・卫气失常》中提出:“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这是我国医学史对小儿年龄的最早分期,才有后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的“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对小儿年龄分期比较详细的当推《寿世保元》,云:“夫小儿半周两岁为婴儿,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七八岁为龆龀,九岁为童子,十岁为稚子矣”。时至今日我们仍遵循着18岁以内患者为儿科就诊范围,可见《内经》对小儿年龄的分期是符合现代医学理论的。 3 小儿体质 小儿体质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长期影响下而形成的特殊状态。《灵枢・寿夭刚柔》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说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详解:小儿概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详解:小儿概况 小儿概况 小儿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 周,称为胎儿期。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 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 天 三、婴儿期:从出生到1 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充分显示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四、幼儿期:从1 周岁到满3 周岁之前为幼儿期,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缓慢,但动作、语言、思维发育加快。 五、学龄前期:从3周岁到6~7周岁(进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这一时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增强。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开始(6~7 周岁) 到青春期前,称学龄期。 七、青春期: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指10~18 岁。一般女孩自1112 岁到1718 岁,男孩自13-14 岁到]820 岁。 一、体重正常值 <6个月体重(kg)=3+0.7 X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 X (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 X年龄 二、身长正常值

出生时平均50cm,生后第1年长25cm , 2岁后至12岁儿童的 身高:身高(cm)=70+7 X年龄 三、囟门闭合时间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四、头围新生儿头围约为33~34em 1周岁时46cm 2周岁时约为48cm,5 岁时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五、乳牙生后4 〜1 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乳牙(20 颗)约在2〜 2.5 岁出齐。2 岁以内乳牙颗数:乳牙数=月龄-4(或6) 6 岁左右开始长第一颗恒牙。 运动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进展。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 生理特点 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娇指娇气,不耐寒热; 嫩指柔嫩,未臻成熟;形指形体结构,如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 气指生理活动功能,如肺气、脾气、肾气等; 充指充实、充任。 “稚阴稚阳”:“阴”一般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 “阳” 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活动功能。故“稚阴稚阳”的观点更充分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未充和不完善的。 2.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小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形体、智力、脏腑、功能等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向

中医儿科学—新世纪教材习题集(附答案)

总论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填空题 1.中国古籍记载的第一个儿科医生是;儿科之圣是指。 2.古代儿科四大要证是、、、。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3. 相传至今的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是( ) A.《颅囟经》B.《小儿药证直诀》 C.《幼幼新书》 D.《全幼心鉴》 E.《活幼心书》 4. 首创小儿”纯阳”理论的著作是( ) A.《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小儿则》 E.《温病条辨·解儿难》 5. 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是( ) A.《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B.《小儿药证直诀》 C.《幼幼新书》 D.《小儿痘疹方论》 E.《博集稀痘方论》 6. 汇集宋代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为当时世界上容最完备儿科专著的是( ) A.《颅囟经》 B.《幼幼新书》 C.《活幼新书》 D.《全幼心鉴》 E.《保婴撮要》 7.提出烧灼断脐法预防初生儿脐风的著作是( ) A.《幼幼新书》 B.《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C.《全幼心鉴》 D.《保婴撮要》 E.《婴童百问》 8. 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是( ) A.钱乙 B.董汲 C.文中 D.曾世荣 E.琰 (二)A2型题 9. 患儿,1岁半。经常患感冒、肺炎。家长诉平时已特别注意多穿衣、不外出。医生要求其不要衣着过暖,要多带孩子去户外晒太阳。该医师的观点来源于( ) A.《诸病源候论》 B.《备急千金要方》 C.《小儿药证直诀》 D.《小儿病源方论》 E.《麻科活人全书》 10.患儿,6个月。每闻声响则惊哭不安。其病位在( ) A.肺 B.脾 C.心 D.肝 E.肾 (三)B1型题 A.春秋 B.汉 C.隋唐 D.宋 E.元 11.我国古代最早有小儿医的时期是( )

中医内科学精要

中医内科学精要 第一章:肺系疾病: 一、感冒: 外感: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疏风清热——银翘散。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内伤: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调和营卫——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巧记歌诀:寒荆热银暑新加,气参阴蕤寒热解。 考试技巧:A2 型题,一般主诉都在最前,根据主诉判断疾病,然后根据典型舌脉判断证型。 二、咳嗽: 外感: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 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肺阴亏耗证——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巧记歌诀: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考试技巧:做 A2 型题时,若题中先说咳嗽,则诊断为咳嗽,若先说外感表证,则诊断为感冒。 风燥伤肺证与肺阴亏耗证,均有干咳少痰,二者的鉴别点在于脉

象;且前者有表证,后者为内伤肺阴亏虚引起。 注意不同证型痰的特点,A1、A2、A3/4、B1 型题均可出考题。 三、哮病: 发作期: 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补肺纳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巧记歌诀: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平肺六肾生金。 串联考点:方剂学中治疗外感风寒,里有郁热的代表方剂——大青龙汤。 四、喘证: 实喘: 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巧记歌诀: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五气郁, 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黑锡。

中医儿科学歌诀

中医儿科学歌诀中医儿科学歌诀范本: 第一章:儿童发育与生长 1.1 婴幼儿生长发育指标评估 1.1.1 体重增长曲线与标准 1.1.2 身高增长曲线与标准 1.1.3 头围增长曲线与标准 1.1.4 龋齿发生与预防 1.2 幼儿期行为与认知发展 1.2.1 社交与情绪发展 1.2.2 语言与沟通能力发展 1.2.3 知觉与运动发展 第二章:儿童常见疾病与诊疗 2.1 儿童常见感染性疾病 2.1.1 上呼吸道感染 2.1.2 肺炎

2.1.3 肠道感染 2.1.4 尿路感染 2.2 儿童常见慢性疾病 2.2.1 过敏性疾病 2.2.2 哮喘 2.2.3 风湿性疾病 2.2.4 发育迟缓 2.3 儿童常见消化道疾病2. 3.1 食欲不振与喂养问题2.3.2 腹泻与便秘 2.3.3 胃炎与胃溃疡 2.3.4 肝胆疾病 2.4 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2.4.1 哮喘 2.4.2 支气管炎 2.4.3 肺炎 2.4.4 鼻炎与鼻窦炎

第三章:儿童中医治疗与中药应用 3.1 中医辩证与治疗原则 3.1.1 阳虚证与治疗 3.1.2 阴虚证与治疗 3.1.3 气滞证与治疗 3.1.4 血瘀证与治疗 3.2 儿童中药常用药物介绍 3.2.1 温肺祛火药物 3.2.2 补益脾胃药物 3.2.3 理气活血药物 3.2.4 开窍化痰药物 3.3 儿童中医按摩与针灸疗法 3.3.1 小儿推拿按摩 3.3.2 小儿针灸疗法 3.3.3 小儿艾灸疗法 附件:诊疗操作指南、问诊表格、中药配方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

- 中医:中医是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根植于中华文化和 哲学思想。 - 儿科: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医学分支。 - 辩证:根据病情表现出现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综 合分析、判断病情的方向、病因、病位等功效。 - 中药:指中华医学上应用于药物治疗的天然草本和矿物质。 - 阳虚:中医术语,指体内阳气不足的病理状态。 - 阴虚:中医术语,指体内阴阳失衡,阴气不足导致的病理状态。 - 气滞:中医术语,指气血运行不畅,气机不顺导致的病理状态。 - 血瘀:中医术语,指血液无法正常流动,凝聚成块或滞留在 血管内的病理状态。 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考附件部分。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详情请参考附件。

参附龙牡救逆汤+来复汤(戴阳证)

参附龙牡救逆汤+来复汤(戴阳证) 参附龙牡救逆汤是一位汤药,【组成】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炙甘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参附龙牡救逆汤 主要原料 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炙甘草 是否含防腐剂 否 简介 【来源】《中医儿科学》。 【组成】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炙甘草。 【加减】气阴两竭,宜育阴潜阳救逆,可加生脉散;在心阳虚衰之时,常伴见面色、唇舌青紫郁血之症状,以及右胁下瘀块明显者,可酌加当归、红花、紫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以助血行畅利。 【功效】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主治】心阳虚衰,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右胁下并可出现瘀块,舌苔薄白,质暗紫,脉象微弱疾数。 【各家论述】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阳救逆,龙骨、牡蛎潜阳敛汗;白芍、甘草和营护阴。诸药合用,有回阳救逆,潜阳护阴之功。 来复汤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审阅专家李洪渊 来复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具有固涩

止汗,益气敛阴之功效。主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愈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 名称 来复汤 出处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 萸肉、生龙骨、生牡蛎、生杭芍、野台参、甘草 功用 固涩止汗,益气敛阴 主治 寒温外感诸证,大病愈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 快速 导航 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义附注附方重要文献摘要 歌诀 来复汤中萸肉君,龙牡芍草台人参;补益元气又回阳,救逆敛汗固脱神。 组成 萸肉(去净核)二两,生龙骨(捣细)一两,生牡蛎(捣细)一两,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蜜炙)二钱。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功用 固涩止汗,益气敛阴。 主治 寒温外感诸证,大病愈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充实发展。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我国儿科医学起源很早,4000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婡妃之子头部生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癎”、“婴儿瘛”的记述。《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证的诊断及预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并记录为儿科最早的医案。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 隋唐时期,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将妇人、小儿方列于卷首,从初生将护至伤寒杂病分九门专论小儿,载方380首,是儿科学的重要历史文献。 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现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共2卷。书中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阐述小儿脉法、囟门诊察法;论述了惊、癎、疳、痢、火丹等的证治;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共载56方,其中外治方达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科疾病。 北宋钱乙,字仲阳,是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一位有杰出贡献的医家。他的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写成《小儿药证直诀》3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该书刊于公元1119年,比西方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350年。书中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在四诊中尤重望诊,对“面上证”、“目内证”、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记述详细而实用。辨证方面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辨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论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施、攻不伤正。他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如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创134方,其中丸剂70方,散剂45方,膏剂6方,汤剂6方,外用7方,许多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师所习用。钱乙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说:“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实非过誉。

现代中医实用歌诀(上)病证法治歌诀

现代中医实用歌诀(上)病证法治歌诀 现代中医实用歌诀(上)病证法治歌诀 现代中医实用歌诀(上)病证法治歌诀 内容提要 本书是著名中医主任医师李敬中先生积多年临床经验, 从基础、病因、方剂,到内、妇、儿科,以及病、证、法、治、方,全部用诗词歌赋的形式编写出的。 目录 目录 导论 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各论 一、感冒 二、咳嗽 三、喘证 四、哮证

五、痰饮 六、肺痈 七、肺痿 八、肺痨 九、心悸十、健忘十一、失眠十二、多寐十三、郁证十四、眩晕十五、癫狂十六、痫证十七、中风十八、厥证十九、痉证二十、头痛二^一、胸痹二十二、血证二十三、耳鸣耳聋二 十四、霍乱二十五、呃逆二十六、呕吐 二十七、泄泻 二十八、痢疾 二十九、便秘 三十、胃痛 三十一、腹痛 三十二、胁痛 三十三、黄疸 三十四、鼓胀 三十五、噎膈反胃 三十六、积聚 三十七、诸虫 三十八、虚劳 三十九、消渴 四十、水肿

四十一、淋证 四十二、癃闭、遗尿、尿失禁四十三、遗精 四十四、自汗、盗汗 四十五、疝气 四十六、奔豚气 四十七、痹证 四十八、痿证 四十九、腰痛 目录 导论 一、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妇科学范围 (—)总诀 三、女性生理特点歌 (一)月经之源歌 (二)月经之常歌 四、妇科病因病机 (一)妇科病因特点歌(二)妇科病机特点歌五、妇科诊断概要

六、妇科病治法歌 各论 一、月经病 (一)月经病及治则歌 (二)月经先期证治 (三)月经后期证治 (四)月经先后无定期证治 (五)月经过多过少证治 (六)经期延长证治 (七)经间期出血证治 (八)经期乳房胀痛证治 (九)经行发热证治(十)经行头痛证治(十一)经行身痛证治(十二)经行泄泻证治(十三)经行吐衄证治(十四)经行口糜证治(十五)经行风疹块证治(十六)经行眩晕证治(十七)经行浮肿证治(十八)经行情志异常证治(十九)绝经前后诸症证治(二十)痛经(二十一)闭经(二十二)崩漏证治 二、带下病 三、妊娠病(一)妊娠病概论(二)妊娠病证1.妊娠恶阻证治2.妊娠腹痛证治 3.异位妊娠总诀(宫外孕)4.激经胎漏胎动不安证治5.堕

2019年中医儿科学的各病方剂联想趣味记忆.doc

中医儿科学的各病方剂联想趣味记忆 一、胎怯: 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助阳--补肾地黄汤。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 整理记忆为:元宝晚节不保,被盗窃了。不--补肾地黄汤,保/元宝--保元汤。窃--胎怯 二、硬肿症 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 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 整理记忆为:硬要去种党参。硬种--硬肿症,参--参附汤。党--当归四逆 三、胎黄 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整理记忆为:得胎黄的茵茵仍坚持学习。茵、茵--茵陈蒿汤和茵陈理中汤。学--血府逐瘀汤。 四、感冒: 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邪;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 整理记忆为:对新加坡发生抢劫普通老百姓金银珠宝一事感到惊讶。感到--感冒。新加坡--新加香薷饮。惊--荆防败毒散,金银珠宝--银翘散,普通老百姓-普济消毒饮。 五、咳嗽: 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桑菊饮 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三拗汤合二陈汤 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 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 整理记忆为:老师讲课讲得嗓子都沙哑了,搞到要吃金嗓子清清喉咙,但学生连3剩2=6都不懂。讲课--咳嗽,金嗓子--金沸草散,嗓子--桑菊饮,清清--清金化痰汤,沙哑--沙参麦冬汤,3剩2--三拗汤合二陈汤,6--六君子汤。 六、肺炎喘嗽: 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 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4、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

在线医学图书(百拇医药)

在线医学图书(百拇医药) 洮河人收藏 《生死平衡》 《养生智慧》 《家庭饮食百忌》 《家庭保健药膳制作400法》 《儿童牙齿保健常识问答》 《青春期》 《心理健康常识》 《中国妈妈》 《妇科常见病》 《儿科常见病》 《图说中医》 《实用中药炮制学》 《生命与长寿》 《百病征兆自测》 《给自已看病-常见病自测》 《生存自救常识》 《家庭伤病救治100例》 《家庭急救与护理》

《草药偏方治百病》 《食酒茶巧治百病》 《灵素商兑》 《中国食物营养保健大全》 《养生与健美方法1000例》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生理学》 《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遗传学基础》 《人体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实验动物学》 《医用化学》 《免疫细胞化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局部解剖学》

《生物信息学》临床医学(内科) 《心脏病学》 《呼吸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肾脏病学》 《风湿病学》 《内分泌学》 《传染病学》 《神经病学》 《精神医学》 《老年医学》 《儿科学》 《神经精神疾病学》 《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医学(外科) 《外科总论》 《普通外科学》 《胸部外科》 《神经外科学》 《骨科学》 《烧伤外科学》

《妇产科学》 《眼科学》 《口腔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现代麻醉学(第三版)》 《耳鼻咽喉科学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胸外科学》临床医学(其它) 《医学影像学》 《理疗学》 《物理诊断学》 《康复医学》 《放射诊断学》 《皮肤性病学》 《临床医师指南皮肤性病学分册》《基础护理学》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动脉粥样硬化与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激光治疗学》 《临床肝移植》

中医妇科学方歌

《中医妇科学》方歌 新世纪第二版“十一五”教材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1.气虚证 1.1.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斟。 1.1.2肾气虚证:固阴煎 景岳书中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兼; 炙草菟丝五味子,益肾固冲调经先。 1,2血热证 1.2.1阳盛血热症:清经散 水火太旺清经散,地骨白芍茯苓丹; 熟地青蒿黄柏并,先期量多服之安。 1.2.2阴虚血热证: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 火旺水亏两地汤,芍药元参生地黄; 地骨阿胶麦冬肉,先期量少效非常。 1.2.3肝郁血热证: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中归苓芍,柴胡白术加甘草; 薄荷生姜加少许,丹栀解郁疗效好。 2.月经后期 2.1肾虚证:当归地黄饮 景岳当归地黄饮,山萸山药杜仲引; 再加牛膝炙甘草,滋肾养血通经灵。 2.2血虚证: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用山药,山萸熟地加枸杞; 当归杜仲人参草,滋补肝肾益血气。 2.3血寒症 2.3.1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 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2.3.2实寒症: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温经汤,川芎牛膝人参当; 桂芍莪术丹皮草,温经行滞效力彰。 2.4气滞证:乌药汤 乌药汤中当归草,香附木香五药找。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1肝郁证:逍遥散 3.2肾虚证:固阴煎 3.3肝郁肾虚:定经汤定经汤用归地芍,菟丝茯苓及山药; 柴胡芥穗疏肝气,月经无定期之好。 4月经过多 4.1气虚证:举元煎 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 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4.2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 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芍药续断行; 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4.3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失效蒲黄五灵同,祛瘀止痛建奇功。 5.月经过少 5.1肾虚证:归肾丸 景岳书中归肾丸,杜仲枸杞菟丝含; 三补茯苓当归合,调经益肾治同源。 5.2血虚证:滋血汤 滋血汤中含四物,参芪茯苓山药入。 5.3血瘀证:桃红四物汤 5.4痰湿证:苍附导痰汤 仓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 川芎神曲枳壳当,痰浊经闭此方商。 6.经期延长 6.1气虚证: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6.2血热证 6.2.1虚热证:两地汤 6.2.2湿热证:固经丸 固经丸用椿根皮,芩柏归芍香附依; 滋阴清热起沉疴,崩中漏下此方宜。 6.3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7经间期出血 7.1肾阴虚证:两地汤 7.2湿热证:清肝止琳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清肝止淋当归芍,生地丹柏大红枣; 黑豆牛膝香附配,亦可方中加阿胶。 7.3血瘀证:逐瘀止血汤 逐瘀止血生地黄,桃仁赤芍生大黄; 枳壳丹皮当归尾,龟板醋制共合方。 8崩漏 8.1脾虚证:固本止崩汤 固本止崩熟地归,参术黑姜与黄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