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

指导意见(试行)

为了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精神,落实《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促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规范、有序地开展,现就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严格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不得随意减少必修领域、科目和模块,不得任意增加或减少课时。

(二)多样化原则。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的课程。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课的制度,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三)保障性原则。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

(四)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

课程具体设置如下:

普通高中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设置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在8个学习领域中,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既体现了课程的多样化,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程,又可以适当减少学生的并学科目,比较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也有利于学校有特色地发展。

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I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的。选修Ⅱ课程由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发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

三、学生修习要求

(一)学制、学时、学分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各地应当针对每个学期长短不一的情况,调整学年教学时间。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为两个学段,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周安排的课程修习时间为35学时,每学时教学时间一般为45分钟。

大多数模块的修习时间为36学时,相当于2学分。

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体育与健康共11个必修学分,其中在田径类项目系列中至少必修1学分、在健康教育专题系列中至少必修1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共23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学年共15学分;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共获得6学分;学生三年内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选修Ⅱ课程按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可以设计为18学时1学分,也可以为36学时2学分。

学校根据省教育厅颁布的《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管理办法(暂行)》和本校有关学分认定的规定,对学生的学分予以认定。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达到规定的学时和质量要求,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二)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高中学生在校修习课程三年,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内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综合实践活动23学分 ),28个以上的选修学分(其中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学校应当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的学分。

学生因学分认定考试成绩不及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补考或参加其他教学班相同模块的考试,也可以重修后再参加考试。对于选修模块,也可允许他们改修其他模块后参加相应的考试以获得学分。

四、课程实施

(一) 制定课程计划

1.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由校长、教务和教研部门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组成,负责组建学校各学科课程小组、制定学校课程计划。

2.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所有普通高中必须全部开设。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学校应当尊重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选择权,不得违背学生的意愿指定学生选修某个科目或模块。

3.省示范高中应能按照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100%开设规定的选修Ⅰ课程,其他学校选修Ⅰ课程的开设率应在三年内逐步达到课程方案的要求。为了保证学生对选修Ⅱ课程具有选择的空间,学校应当至少提供12学分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4.规模小于4个平行班的学校,经省教育厅审核批准,可以适当延长选修Ⅰ课程达到开设要求的年限。在这些学校中,选修Ⅱ课程的开设应保证学生获得不低于6学分。

5.选修模块的开设要求:40名以上学生选修的课程模块,所有学校必须开设;少于40名学生选修的课程模块,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开设。有条件的学校在选修模块的开设上应尽可能满足学生选修的需要。

6.学校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设选修Ⅱ课程。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有特色的学校课程。

7.高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应开设并逐步增加选修课程;高三下学期在安排总复习的同时,应保证学生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并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

8.为减少并学科目,便于学生合理而有序地安排修习计划,保证他们集中有效地学习,学校应该将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大部分模块的修习时间为36学时,一般可以每周安排4学时,在1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周安排2学时,在2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教学的任务。

9.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加灵活的课程计划供学生选择。一个模块三年中可以重复开设,各学科在同一学段也可以开设几个必修、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也允许部分课程例如选修Ⅱ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年级安排。

10.“技术”领域的“通用技术”是第一次作为必修课进入高中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需的技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各校必须按照课程方案要求认真开设。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学需要,主动帮助学校解决课程开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教学基本条件、实训和实习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11.鼓励跨校、跨区协作,提倡学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挥协调作用,组织学校在师资、场地、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和实习基地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对于师资、教学条件暂时未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和学校共同制订改进计划,采取措施,积极予以完善。

(二) 指导学生选课

1.学生选课是新课程选修课开设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和进行人生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选课工作,尊重学生的选择,切实加强对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通过选课指导,让学生了解目前学业、大学专业和社会职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发展愿望和潜能。

2.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学校要明确规定选课指导工作的工作程序,明确选课指导责任机构、责任人,安排指导教师,向学生提供《选课指导手册》,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选课指导手册》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安徽省教育厅有关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文件;学校三年课程开设计划;各科目模块的介绍(包括:学习内容、所需课时、教学方式、授课教师、学分计算方法、成绩考核方式、毕业和升学要求等);不同发展需求的选课模式建议;选课基本程序等。

3.在学生选择选修科目和模块之前,学校应当向学生公布教学班的班额控制数。如果某些科目或模块选择的人数偏少,学校难以安排,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可以指导学生重新选择其他科目或模块,也可以安排他们到附近有条件开设这些科目或模块的学校修习。

4.学校根据省教育厅的课程实施意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学生选课申请表》,学生根据《选课指导手册》和本人的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填报,制定学年修习计划,经学校批准后执行。应当允许学生选择科目、模块和修习计划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选择,但须提前报告学校并经批准后方可实行。

5.选课指导教师具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要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应当为每位学生建立选课档案。

(三)教学管理

由于学生可以选择课程,将会改变传统的以行政班为单位的授课方式,出现行政班、教学班并行的情况。高中三年中,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多数必修课一般按照行政班安排课程,行政班的班主任应当保持相对稳定。选修课则应当根据学生选择情况组织教学班。允许学生根据经学校批准的个人修习计划跨年级上课。

教学班的编排可能会使班级数有所增加,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内各种场所的作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活动场所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整个课程结构中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学校在自己开发与实施时,应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方式,尤其要重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机整合。

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可每学年安排一周。在开展社区服务时,建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小组,学校要认真组织、检查,并争取社区和家长的配合。

(四)课堂教学

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观念,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意识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讲求有效性,必须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确实发生积极的变化,促进学生发展,要避免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忽略效果的不良倾向,要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抓好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查与考试等各个环节,引导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有效的学习工具。

(五)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机制

校本教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主要途径。

各校要把建立和完善保障新课程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符合本校特点、富有时代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着力构建学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建设民主、互动、合作、分享、探究和对话的新型

教研文化。通过校本教研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新课程实验目标的实现。

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提倡教师自觉加强专业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开展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专业研究人员应经常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虚心学习,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帮助教师及时总结经验,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学习和总结过程中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提高。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学校教研组(学科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学科组)的作用。

学校应加强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的联系,形成有力推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都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帮助农村高中搞好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六)合理安排教师工作

1.学校应当根据教学班与行政班并行后的教学实际,落实每位教师的岗位职责。要加强班主任与教学班任课教师之间的联系。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责任侧重在加强对学生的组织、引导和指导。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尽量考虑教师的专业与特长。

2.由于新课程大量增加选修课程,学校应当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发挥教师的不同特长,调动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鼓励多学科教师合作开设同一选修课,还可以外聘教师开设富有特色的选修课。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在职教师不经过新课程培训不能上岗。

3.新课程实验过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为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新课程实验工作,学校应当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处理好教学、研修之间的关系,要防止教师因超负荷工作而降低对课程改革的热情。

(七)改革评价与考试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要坚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和评价,不准随意降低教学和评价要求。

建立“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统一监测考试”制度。省教育厅负责指导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评价与考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并进行有效监控,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学校评估、督导机制,加强对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评估和督导。

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改变仅仅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状况。

普通高中学生修习的学分达到课程方案规定的要求,综合素质评定和参加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统一监测考试合格,由省教育厅颁发安徽省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

(八)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区域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组织优秀教师联合定期跨校上课,以实现校际资源共享,帮助薄弱学校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积极利用和开

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为本地区课程改革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

学校应认真开发并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要按照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需要,优化资源配置,配备和添置必需的图书资料、教学软件、实验设备以及其他教学设施和器材,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

大力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积极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农村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实际需要的课程资源。

五、课程管理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

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政策支持、专业支持和财力支持,要在督促学校依法实施新课程和提供课程资源与条件保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主要责任。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管理,了解和掌握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加强对学校实施课程过程的检查和监督。要建立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上报、备案等有关制度,督促学校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随时纠正各种违反课程方案、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

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在合理利用本地教育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各校学生的社区服务活动等方面发挥好协调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发挥办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办出自己的特色。

(二)教研机构的管理

各级教研机构要进一步明确“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工作。要进一步增强为当地学校和教师服务的意识,努力改进教研人员的研究方式,鼓励他们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信息交流、专业咨询、师资培训等各种活动,并对当地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进行检查指导。

教研机构要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的指导,切实解决教师在新课程体系下遇到的共性问题。要引导各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研机构要促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各科目的均衡开设,切实研究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和体艺类课程、课程的实施现状与难点问题,为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决策提供依据。

教研机构要以本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为依托,加强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专题研究,以专题研究的成果推动实验工作,以校本学校的成功经验推动面上的课程实验,为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三)学校内部的管理

校长是新课程实验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负责领导学校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

新课程赋予学校很大的课程管理权。制订课程计划、指导学生选课、认定学生的学分、自主开发课程、联系社区共同实施课程等工作,都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新事物。学校要在校长和课程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切实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管理。学校管理课程要坚持民主管理,要有校长、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参与。

教师应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发展负责,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学习结果评定承担相应责任,学校与社会应尊重教师的劳动。学生及其家长应有机会了解、评价学校课程,并提出改进建议,应积极配合学校执行国家颁布的课程政策。

学校应当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管理体系,探索新的班级管理方式。要建设好两个班级集体,重视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保持行政班的相对稳定,保证教学班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教学班的基本任务是完成模块教学,因此教学班级的任课教师应当组织好教学班的教学活动与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学生的发展和进一步选择课程提出建议,同时,要重视教学班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与班级组织以及行政班班主任联系。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当从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状况出发,探索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历史学科(word版)

2018 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历史 一、编写说明 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纲要是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 史课程标准(实验)》和省教育厅颁布的《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修订)》、《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依据,按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我省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而制定。 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程度、历史思维 能力和必备的人文素养,力图体现基础性、公平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以科学的 评价引导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因此,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遵 循以下原则: 1.思想性原则。命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 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 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加强革命传统、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2.基础性原则。试题着重考查高中历史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体现试题的教育功 能和人文素养。 3.导向性原则。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命 题面向全体学生,有效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 程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有利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4.科学性原则。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命题,试题内容科学、难易适当,试卷结构合理,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不出偏题、怪题。同时充分考虑到 我省的城乡差异和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能够准确达到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 (一)考试性质 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要求,全面考查普通高中 学生在人文与社会领域内历史学科的基础性学习情况的省级水平考试。考查结果 是评估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普通高中学生 在上述领域的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毕业、升学要求的基本依据之一,也 是高校录取时的参考依据之一。 (二)考试目标 1.目标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 准(实验)》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 规律,通过多种学习途径所培养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阅读、获取信息、分析、 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 题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理解、认同、尊重、感悟历史,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情感、 社会责任感、人生态度、是非判断、世界意识、民主法治意识、人文与科学精神 以及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 由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目标中不可分割的 三个维度,因此在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考查中,力求做到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2017年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3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四、课程内容 (一)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与方法阅读相关作品,不专门安排学分。 (1)指定阅读的作品,应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注意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制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结算的长篇作品中选择。也可由诗圣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讨论。 (2)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 (3)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谈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4)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学习任务群2 当代文化参与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新世纪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北京新百年教育高中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 高三数学组任利民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站在世纪的前沿,我们不禁要想,教育该往何处去?又该怎么发展?怎么成为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怎么与学生共同成长…… 首先心胸要开阔,眼界要高.要知道,知识是重要的,但见识更重要。未来对教师的教学专业标准,提出下列五大核心主张: 1、教师承诺致力于学生及其学习; 2、教师熟悉任教学科知识及其教学策略; 3、教师有责任管理及监控学生学习; 4、教师有系统地思考其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 5、教师为学习社群的成员。 因此教师既要有教学内容知识,更要有学科知识,要具备能够连接不同主题的数学知识与能力。 其次,要打造高效课堂。要想教好书,就要明白什么是一节好课。一节好课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点:新、趣、活、实。新就是有吸引力;趣就是要有意思,即便无意义;活就是让思维活跃起来;实就是有讲有练,讲一道题就要找与之相关的题,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得到落实。教学设计要层次分明,重视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形成过程,注重思维过程的展现,要循序渐进,忌急躁、浮躁。上课不只是一堆知识点,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个有机的体系。提高教和学的效率,要不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强度为前提,要做到事半功倍。

第三,要由“学会”转变到“会学”,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要教学生会“阅读”,善于总结,能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梳理的能力很重要,当然自己得梳理清楚,用合适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人,发现人,开发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我们做为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我们共同勉励吧! 任利民 2016年10月14日

(完整版)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汇报如下: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3、应用数学的意识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上星期的周四,周五,我们备课组参加了在xx举行的xx市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两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简单的开幕式之后,xx一中等6位老师给我们作了简短的报告。接下来就是吴xx和吴xx两位教研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高中数学必修2和必修5的具体内容。通过这次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让我对高中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本学期要上的必修5和必修2。不仅了解了新教材的设计思路,还了解了新教材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内容编排呈现新的特点。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大多采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日常的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其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让他们通过对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与“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方便。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数学几何中的图形变换,如对称、平移、折叠、旋转等,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画函数的图象,以及函数的拟合等等。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印象,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走出传统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培训让我更加了解了新课程,在今后将以实际行动来实践新课程。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材料五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学科层面的重要体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逐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于具体的主题及语篇,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学习语篇呈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理解主题意义并使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情感和态度,努力实践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深度教学,落实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为此,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依据课程内容要求,开设好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课程,是学生满足高中毕业要求必须修习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奠定必要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基础。教师要把握好必修课程的基础性,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基本需求出发,根据必修课程的内容要求,制订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努力使课程内容与义务教育有机衔接。教师要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确保所有高中学生经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基本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一的要求,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虽然必修课程的主题语境,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与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相同,但是在主题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语言的难度方面这三类课程应是逐步扩展和加深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围绕具体评篇所提供的主题语境,与学生初中接触过的话题建立关联,基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中来。在语篇类型方面,必修课程阶段重点学习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以及新闻类语篇和与之相关的语篇知识。教师要在深入研读语篇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语境、语篇类型、不同文体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语言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建构结构化知识,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自主表达观点,实现深度学习。

2020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3英语学科word版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英语 一、编写说明 《2018 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英语)》(以下简称《纲要》)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及普通高中英语学科的教学 实际而制定的。《纲要》对我省2018 年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与目标、考试内 容与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说明,并选编了例证性试题。本《纲要》是我省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学科的命题依据。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 普通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检查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省级水平考试,旨在检验学生通过必修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高中学业的毕业水平;同时也是评估普通高中学校英语学科教学质呈以 及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学科的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参照《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七级培养 目标,对高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考査,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内容。 总体要求是:学生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悝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基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 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以下是具体内容要求:

(一)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考试目标要求见下表: 考查项目考试目标和要求 1. 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 2. 能听懂操作性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 3. 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及结果; 听 4.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抓住要点; 5. 能听懂熟悉话题的内容; 6. 能听懂一般场合的信息广播。 1. 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 2. 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地作简短的发言; 说 3. 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 4. 能根据话题要求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意图。 1. 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 2. 能理解文章主gf 和作者意图; 读 3. 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 4. 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 5. 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 1. 能用文字及图表提供信息并进行简单描述; 2. 能写出常见体裁的应用文; 写 3. 能描述人物或事件,并进行简单的评论; 4. 能填写有关个人情况的表格。 (二)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详见附录1—附录5), 具体考试目标要求见下表: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一、课程性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白龙中学王小诗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通过培训,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课程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那么高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 首先,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其次,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除了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引进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适时增加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第四,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那么每一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选择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情景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第五,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实行学分制管理。总之,都强调对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个性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课改的最终目的是美好的,但在培训期间,我们无论是在这看视频过程中,还是在茶余饭后,我们都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产生一种担忧和困惑。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019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高中数学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B.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C.开阔数学视野,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D.只需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的基本能力是( ) A.自主探究、数据处理、推理论证、熟练解题、空间想象 B.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推理论证、空间想象、抽象概括 C.自主探究、推理论证、空间想象、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D.运算求解、熟练解题、数学建模、空间想象、抽象概括 3.高中数学新课程习题设计需要( ) A.无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只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B.只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无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C.既要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也要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D.无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也无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4.下面关于高中数学课程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各模块没有先后顺序的必要 B.高中数学课程包括4个系列的课程

C.高中数学课程的必修学分为16学分 D.高中数学课程可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 5.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让学生大量做题,挑战难题 B.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兴趣、有挑战 C.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有机会板演讲解 D.通过数学应用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6.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关键是依靠( ) A.学生 B.教师 C.社会 D.政府领导 7.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在新课程改革中,受新的理念指导,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多方面,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安徽省普通高中教育技术装备规范

安徽省普通高中教育技 术装备规范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安徽省普通高中教育技术装备规范 (试行) 二○○六年五月 编制说明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实验室、功能室装备的规范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现制定《安徽省普通高中教育技术装备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 一、指导方针: 实验室及功能室建设,应满足学科教学的要求,有完善的设施、设备,有配套的教学仪器,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各种媒体信息的传播、收集和运用,实现资源共享;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实践、学习和个性化教育。 二、《规范》含14个实验室(功能室)、校园网和两园的装备标准,分别是:物理实验室/探究室、化学实验室/探究室、生物实验室/探究室、音乐室、美术室、历史室、地理室、综合实践活动室、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演示教室、视听阅览室、软件制作室、图书馆(室)、校园网和生物园、地理园。 三、分类: 《规范》将实验室及功能室装备分为两类,即“基本要求”和“规划建议”两个层次。“基本要求”是学校实验室及功能室建设必须达到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努力实现“规划建议”的要求。同时,《规范》也留有充分的扩展空间,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创建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室及功能室,以满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四、原则 实验室及功能室的建设,坚持先规划设计后建设的原则,规划设计应有一定的前瞻性,改建、扩建实验室及功能室时要因地制宜;有利于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模式,有利于创设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环境;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有利于各种信息媒体传播设备的使用;注意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注重环境保护,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配备标准 根据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要求,普通高中班额为56人。各校也可根据班额人数的多少,相应调整分组仪器的数量。

高中中学数学新课程培训感悟

高中中学数学新课程培训感悟 其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让他们通过对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与“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方便。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数学几何中的图形变换,如对称、平移、折叠、旋转等,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画函数的图象,以及函数的拟合等等。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印象,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走出传统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培训让我更加了解了新课程,在今后将以实际行动来实践新课程。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

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方案(试行) 为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以下简称《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对学生评价的要求,实行多元化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评价要充分发挥优化教育实践的功能,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逐步建立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营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评价要遵循导向性、公平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二、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一)评价内容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通知》中的有关要求为基本

依据,从公民道德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分为基础性发展目标、要素、主要行为表现等三级,具体内容见《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细目表》(以下简称《细目表》)。 (二)评价标准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包括两个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定等级。综合性评语主要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和潜质。评定等级指每个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定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其中“公民道德素养”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其他五个方面均分为A、B、C、D四个等级。1、公民道德素养方面。 基本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合格。 达到合格要求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优秀。(1)获校级以上(含校级,以下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2)在关心集体、保护环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并得到校级以上有关部门表彰。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为不合格。(1)严重违反校纪、受到学校处分且无悔改表现者;(2)触犯法律法规、受到司法机关处理者。 2、交流与合作方面。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新一轮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正处在实验的初步阶段,反思实验过程,总感到有一些遗憾。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到位,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在实验中,如何落实新课标,怎样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调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鉴与参考。 一、存在的几个问题 1 、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 2 、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高中数学的教材中正是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的,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到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3 、课时严重不足 教师普遍认为,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内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学如同追赶,课时严重不足。认真分析造成课时不足的原因还有:(1)虽然教材的可读性很强,但由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没有改变,学生没有做到很好的预习,甚至不预习,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以讲为主的层面上;(2)有些教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搞题海战术,就教材教教材,不放过教材中的任何一道题,忙于处理习题,影响了双基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教材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一个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是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如我校来自南部山区的许多学生没有见过计算机,再加上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不同步。所以课本中设置的借助信息技术描绘函数的图像,探究函数的性质,就成为虚设。 5 、学生过于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被动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

关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准备情况的发言

( 汇报材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1508 关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准备Speech on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关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准备情况 的发言 去年秋季以来,我市各级党政、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认真准备,积极应对,做好了于今年秋季入学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工作。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统一认识 去年10月省政府规范办学行为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员会议后,市教育局赓即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作了专题汇报,不仅汇报了会议精神和上级要求,也汇报了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现状和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建议,立即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员会议。之后,我们又通过中心组学习、会议发动、培训研讨、媒体宣传等形式,转变党政领导、教育管理干部、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形成有利于课改的舆论氛围。为了搞好宣传,市教育局编印了《规范办学行为暨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料汇编》,一些县还创办了“课改信息”,传播先进理念,推广经验探索,营造课改氛围,促进认识统一。 二、争取政府重视,改善实施条件 普通高中新课程对学校教学设施和师资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通过调查,

摸清了我市普通高中现状:班额大,全市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平均班额71.6人,平均班额超过80人就有两所学校;设施差,所有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与新课改实施的要求差距较大,而农村学校尤为突出,缺少计算机,缺少实验用品,缺少音像设备、资料,缺少图书,而且规模偏小,学生选修、走班上课很难开展。针对实际情况,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广安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市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编办联合出台了《广安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市财政局安排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工作经费,市编办据实确定了普通高中学校的编制总数,市人事局在普通高中招考教师等方面做了政策上的调整。教育系统内建立了管理项目组、教学项目组、评价项目组等工作小组,对涉及普通高中课改实施方案、课改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关文件十余文件。各区市县、各普通高中因地制宜,安排专项资金,尽力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添置必须的设施设备和器材。武胜县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义务教育课程巩固同步考虑,以网络技术作为推动课程改革的抓手,更新了全县所有学校的网络设备,其做法在全国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议上做了发言,友谊中学、邻水中学为每个专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岳池中学加快了标准田径场建设。除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外,各学校主动调整经费支出结构,挤出资金添置设备、图书等,装备远程培训视频教室,用于师资培训、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改实施、以及成功经验的宣传和推广。 三、规范办学行为,提供制度保障 我市除了转发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提出实施的具体要求外,在今年高考结束和普通高中招生时,由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紧急通知》,对宣传行为、招生行为和教学行为予以了重点规范。今年,全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