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后题作业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作业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作业

课后习题:

绪论

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具有什么关系?(p5--6)

答;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正式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的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更值得研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构成问题。自然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19)

答: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和内容又有了新的大

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自然观方面,

和技术方法论方面,在科学技

3.22)

答:

系。建国初期:

题。工业化时期:自然辩证法是指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研究科学

第一章—第五章手写在练习薄上

第三章(留题)

答:

1.

2.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p144)

答:灵感在心理学中不过是一种特殊形式表达出来的心理现象,它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直觉是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从上述课件,灵感、直觉与顿悟是很难分开的,因为灵感、直觉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

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而科学的思维中的灵感和直觉,不同于宗教的地方在于,尽管他们也带有许多幻想的成分,然而,它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把握。

3.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答:科学家通过思想模型方法猜想出理论假说,因为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看不见、感觉不到,因为对欲求的因果机制知之甚少,所以猜想只能从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相似物出发,在思想中摹写或描述研究对象的性质、结构、功能或运行规律,这样猜想出来的摹本,蓝图就是思想模型,虽然是参照物相似物猜想出来的,却是对相关经验定律背后的因果机制的表述;既是已知的相似物的“模型”,又是研究对象的模型。思想模型的广泛应用还表现在他具有多种多样的模型,可以满足提出不同假说的需要。

第七章

1.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p148--163)

答: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检验,是判断科学理论真假的过程。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以后,它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科学理论的评价、检验和选择,首先是经受同行的质疑和批判,如科学概念与实验方案的同行审查、不同好、规模的实验验证等等。

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请举例说明之。(p148--150)

答: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逻辑条件。第二。经验条件。

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简单性评价。

相容性评价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科学理论是相对真理,它总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在把新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相对比较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新理论包含有错误。第二,旧理论包含有错误。考察一个理论与公认理论之间是否相容,公认的理论抵制

伪科学的重要手段。

3.)

答:1.

的气体其压力问题。

2

3

4.)

第八章

1.p165--166)

答:1.

随着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事实材料的增加,

深入,愈来愈多的概括性更强的定律和理论被建立起来。科学的发展就是真命题数量的不断增多,是量的积累、递增。科学只有进化、没有革命;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

2.逻辑实证注意的累积发展观。逻辑实证注意认为,第一,科学理论是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出发,用数字演绎与推理,推演出的一系列命题。第二,科学理论中的命题只有通过经验实证,证明它们同我们的各个单独的经验相符合才能成立。第三,科学理论是通过新的经验事实的实证而不断地朝前发展的。

2.科学发展的否正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举例说明之。(p171--173)

答:对一种理论的任何真正的检验,都是企图否正它或者驳倒它。当试探性理论再次被否正后,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样,又从新问题到新理论,以及新理论再次被否正,可续正是如此从旧问题向新问题的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的否正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了科学只是的增长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革命的过程,是与沃恩上一节奥论的累积的模式不同的。

举例:从牛顿的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

3.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从哪些方面反映科学理论的发展?(p175)

答:库恩从科学认识的社会历史北京的角度,提出他的科学发展观。从社会学的角度,库恩认为,科学研究虽然离不开人,但科学理论本质上是集体研究的产物,是集体用以不断声场科学只是的工具。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库恩认为,累积发展观是渐变的观点,它看不到科学发展中的质变。他主张尊重历史,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科学理论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第九章

1.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和特征?(P184--188)

答: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特征: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和价值性4.跃迁姓和累积性

2.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哪些?(p188--189)

答:从微观角度看,技术具有多种要素,如材料、能源、信息、机器、工具、目的、经验、控制、能力、劳动对象等。可以概括为: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3.技术体系具有那些特征?(p195--196)

成的层次性。其四,环境的制约性。

4.怎么理解技术结构的演化?(p199--200)

答:正式这么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1)

构的转变。(2

(3

先,社会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主体结构异位的速度。

第十章

1.

首先,认识母的不

与科学认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结果及其评估

2.简述技术开发的基本程序。(p207—215)

答:1,技术的预测和评估。2,技术方案的构思和设计。3,技术方案的试验和实施。

3.技术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哪些?(p210--211)

答:1,矩阵技术法。2,效果分析法。3,多目标评估法。4,技术再评估法。

4.技术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p213--214)

答:第一,系统设计法。第二,可靠性设计方法。第三,最优化设计方法。

第十一章

1.什么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p219--222)

答: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主要内容有:技术的自然价值,技术的经济价值,技术的文化价值,技术的政治价值,技术的生态价值。

2.什么是技术伦理?它与技术价值有何关系?(p224)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物质生活的社会的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伦理关系,就是技术书伦理。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尽到的道德职责。

关系:技术伦理来源与技术价值,更直接的来源于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伦理的思想随时伴随着技术价值而产生与形成的,但这并不以为着只要技术有价值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技术伦理,只有当技术迅速发信函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达到相当规模和程度,并且冲击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伦理并迫使人们对其进行伦理反思的时候,才会产生关于技术的伦理思考。

3.现代技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怎样的冲击?其原因何在?(p226--227)

答:当代技术特别是以器官移植和人工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的领域里与传统的伦理产生了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还有应用技术改造自然和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标准界定问题,技术应用于社会,战争的善恶标准问题,应用技术的冬季

和效果的道德的道德评价,高技术发展对人类传统伦理的影响,以及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考虑不周全等问题。

4.p234)答:从而使其观点具有片面性。马克思、

与影响,

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但村的社会决定论,因此,不能对马恩的论述进行断章取义地片面臆断,

社会观思想。只有这样

第十二章

1.)

答: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来认识。

的整个过程。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关系:属于技术领域,

它主要是指新技术只是的创造。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改造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技术的工艺和装备落后的工艺和设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面貌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

2.试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p242—243)

答:过程:第一,三个阶段:包括产生新构想、开发新技术、实施技术的商业价值与扩散。第二,五个阶段:包括产品和工艺构想、技术设计、试验和试制、生产和产业化阶段。

第三,七个环节:包括常新设想、筹措资金、技术开发、市场分析、发展计划、投资与投产、销售与获得利润。

第四,七个阶段:包括产生创新构想、设计构思原型、开发试验模型、开发工业模型、初次商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实施创新技术扩散。

第五,四个阶段:一是创新uece阶段,二是创新R&D阶段,三是创新实施阶段,四是创新实现阶段。

第六,五条路径:一是由认识潜在市场、进行发明设计、设计细化与试验、再生产及生产、销售等阶段组成的链式路径,是技术创新的中心路径,二是由中心路径中从销售到认识市场的主体反馈路径,三是中心路径的各个阶段与研发所构成的路径,四是科学研究推动中心路径的哥哥阶段的实施和实现的论经,五是中心路径中的各个户二段的事实与实现结果推动科学研究的路径。

机制: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的竞争力考虑: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的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的竞争力考虑。

3.什么是高技术?如何通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p245

答:高技术是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的,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找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实施与实现高技术产业化需要具备一下几个方面的条件:第一,需要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因素的有效投入和整合。第二,需要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客观需要。第三,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经济、技术的基础等方面等方面的支撑。第四,需要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穿心文化环

境。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

实现,从而成为高技术产业化的前奏。国家提供外

具有实施操作,高技术的发明和研制。第二,

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十三章

1.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p256)

答: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

人类对自然力量

事。就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2.)

答: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让客观规律发生作用为我们人类所用,促进了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近代科学技术社会提花的开始,促进近代科学家角色的出现,近代技术专家的角色的出现,现代科学家角色的出现,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的确立。了解科学技术体制的主要内涵,对于理解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3.试述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p266)

答:除了实体性组织,科学技术还是费实体性组织,这就是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从内涵上来讲,科学共同体的概念,与各类科学技术社会团体有许多重叠之处,但两者也有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以成员的互助作为存在的基础:后者更多的是为了专业管理和协调方便而建立的。费实体性组织由于成员互动的范围往往超越了某个研究机构,也可以称为实体性组织,这种超越实体机构的互动方式在现代科学技术活动中非常普遍。4.试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答:科学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组织结构2.简历吃长经济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体制,改革拨款制度,开拓市场运用市场调节,提高科技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活力。3.建立科技机构和科技企业的现代组织制度,实行正史分离,明确产权关系,改革人事制度。4.简历适应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学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

1.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p273--279)

答:1.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2科学技术社会化3.科学技术长夜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调条件、社会环境、国家政策三方面予以保证。

2.为什么说研究与发展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核心?

答:1.在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中,只有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才能保证科学技术社会运行2.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讲创新就是发展的表现,所以发展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核心。

3.请谈谈你对科学技术运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p279--284)

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运行中最能突出是发展的不平衡性:1.区域运行的不平衡性2.过程运行的不平衡性3.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4.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1.技术引进2.技术转移。3.技术贸易4.境外技术开发5.技术联盟合作开发)

科学社会运行的新观点与先规划,

4.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进行?(

答:1.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2.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

第十五章

1.

答:1.“知识产业”、“后工业社会”、

以上各种思潮是从科学技术革命

学说。

2.阐述现代科技革命对发展模式的影响。(

多因素、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邮寄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历史过程或有一是活动的一种近似的反映。面对知识经济的历史潮流,美国坚持以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为中心,不断地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长期实施技术立国的日本,重新确立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战略立国”的基本国策。发展中货架,知识经济既是心得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坚持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制定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加大科技与教育的投入,保证科教事业发展,建立科技园区、加速推动科技产业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奠定知识经济的基石,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逐渐形成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3.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思考我国的发展模式。(p308)

答: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应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对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国家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加强,知识穿心、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以及他们的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辩证法。江泽民指出:中国将努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只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十六章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p309--316)

答: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近代以来,在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历史时代)2.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20世50年代的工业化、20世纪70年代的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3.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告便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的中国发展的新道路(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要以信息化为主导、新型工业化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2.试述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及其重点。(p317--320)

答:1.科技发展战略。认清几个基本情况,第一,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特点。第二,科技发展的现状。第三,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国名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上说,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

2.创新知识的技术开发研究

3.

2.国家创新体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1,知识创新系统1,技术创新系统3,知识应用系统4,知识传播系统。

3.

答:一.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节后,

1.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节后,

业产业群,其中包括电子计算机工业\,其中包括网络信息服务业\专业计算机服务业)

2.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二.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态产业

2.

业化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

1

和自然科学是有区别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建设应该是两种文化并重)2坚持创新精神,开展创造学的研究与开发。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思想要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精神、教育内容要反映科学发展历史潮流的的文理综合趋势、教育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8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自然中的一员)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现代科学的本质:(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将这些经验知识理论化,从而最终形成了科学知识。与此同时,从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人类就将这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这表明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可以通过科学和工业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认识和改造。(2)科学是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问题详解)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 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 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 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 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 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 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 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 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 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 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③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④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3.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完整版)自然辨证法-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3.在科学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有哪些不同观点? 1. 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非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5)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5)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6) .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7)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7)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7)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7)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5星) (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8) 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8)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8) 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 (9) 、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10) 、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2) 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12) 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13)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上届考察) (13)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3) 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 (14) 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14)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4)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14) 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14) 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6) 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16) 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7) 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17)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7) 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 - 17 -

《自然辩证法》 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绪论---P12: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P50 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 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第二章P96 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第三章P114 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P131 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P150 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第六章P180 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4.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 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七章P202 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第八章P230 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第九章P253

研究生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郭贵春课后题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