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原道》篇讲义(精品文档)_共10页

文心雕龙《原道》篇讲义(精品文档)_共10页
文心雕龙《原道》篇讲义(精品文档)_共10页

讲解方式:解释词义----出处-----典故、背景-----释句义

1.释义:“原”,意为本、根源;“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文章根源于自然之道。《序志》“文心之作也,本乎道。”

2.来源:《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曰:“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藉此而提篇名。

3.意义:所谓“自然之道”,刘勰用来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那么刘勰这里是首先表明他的观点:文章本由自然生,故篇中数言“自然”。纪昀评:“自汉以来,论文者罕能及此,此彦和以此发端,所见在六朝文士之上。”

原道篇哪几句提到了自然?----1.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2.夫岂外饰,盖自然耳。3.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为什么标立“自然”?--因为,齐梁文藻日竞雕华,举例:大家都知道南朝永明声律论,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即非常重视文学创作中的语言音乐美问题,重视文学的形式、艺术美,一时间文人纷纷重视词语雕琢、修饰。

所谓“有道之文”,大多源于万物的文采,这样,刘勰就主张文章应该有动人的文采,强调艺术技巧,但又反对过分过分雕琢的创作倾向,因为这样就违反了“自然之道”。

“文源于道”与后世“文以载道”不同----前者明其本然,后者明其当然,识其本乃不逐其末。来源与结果。文的根本是道;文有明道的社会功能。

正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文;道之文:这里的文是广义的文,包括颜色、形状、五音、文采等在内,即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下文提到的日月叠璧为天文,山川焕绮为地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草木贲华,都是万物之文。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一定外在表现形式,这便是广义的文。而任何事物都有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便是道。文是道的一种外化,所以不论是天地之文还是动植之文,都是“道之文”。

德:指文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功能。文德:文章的教育作用。来源:《易·小畜·象辞》曰:“君子以懿文德。”刘勰谓文德与天地并生,意即有天地时,天地便修文以待用。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

玄黄:玄,天的颜色;黄:地的颜色。杂:混合,糅。玄黄色杂指天地混沌未分。

方圆:指天和地。地方天圆。来源:《易·坤卦·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篇》:“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蔚蓝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

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璧:环状的玉。来源:《尚书》:“太极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叠璧,五星如连珠。”垂:布;丽:附着。来源:《易·离卦·象辞》:“日月丽乎天,百榖草木丽乎土。”王弼注:“丽,犹著也。”释句义:日月犹如叠联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

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焕绮:焕发出锦绣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彩。铺:展开;理地:使天地有纹理。来源:《正义》:“天有玄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道:《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为道”此指天文、地理之道,即自然之道。------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啊。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吐曜:发光。《淮南子·天文训》:“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含章:蕴含着美。《易·坤卦》:“含章可贞。”两仪:天和地。《易上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含藏着丰富的文采,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

唯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性灵:指人的天性和灵气。钟:集中。三才:天、地、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位而成卦。”-----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

的灵性,这就是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实,充实。天地之心:指人。《礼记·礼运篇》:“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言:语言;文明:文采鲜明。----人为万物之灵,实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傍:普遍,广大。藻绘:藻,文彩;绘:彩画。炳:光彩亮丽;蔚:色彩繁多;贲:装饰,文章貌;华:花。来源:《三国蜀志秦宓传》:“夫虎生而文炳,凤生而五色,岂以五彩自饰画哉,天性自然也。”---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他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他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这些难道都是外界强加修饰的吗?是他们本身自然形成的罢了。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籁:风吹孔窍所发出的声音。竽:像笙一类的簧乐器,有36簧;瑟:像琴一类的弦乐器。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鍠:钟声;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知文章之事,以声采为本。彦和之意,盖谓声采由自然生,其雕琢过甚者,则寖失其本,故宜绝之,非有专隆朴质之语。

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有心之器:指人;《易上系辞》:“形乃谓之器。”---至于风吹山林发出的声响,谐和得有如吹竽鼓瑟的乐调。泉水击岩石的韵律犹如扣磬鸣钟的和声。所以形体确立,声韵激发,文章就出现了。无知的自然之物都还富有丰富的文采,有心智的人难道还没有文章么?

段落大意:这一段着重论述“自然之道”。从天地万物皆有文采说到人也必然有“文”;说明天地万物的文采都不是外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肇:开始;太极:古人用以指天地未分以前的混沌状态,认为天地都是由太极生成的。幽:深;赞:明,通晓明白;易象:《易经》八卦的卦象,即说明每种卦象吉凶的文句。来源:《易·上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人类文章的开端起源于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团元气,深刻地说明这个神理的要算《易经》的卦象最早。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庖牺:即伏羲,传说中的圣王,八卦的创始人。《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仲

尼:孔子的字。翼:相传孔子为了阐明《易经》的道理。曾写下了《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称为《十翼》。《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系象,说卦,文言。”乾坤:《易经》中的两卦,乾卦、坤卦。《周易》从自然界中选取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万物的根源,其符号即“八卦”,八卦以两个为一组,错综配合,便有六十四卦。

文言:是对《乾》《坤》二卦的解释,写得很有文采,所以刘勰认为是对《乾》《坤》二卦的文饰,《周易正义》引庄氏曰:“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那时,伏羲画了八卦的图像,孔子最后加上辅助性的解说《十翼》,而其中的《乾》《坤》两卦,孔子特地用《文言》加以解释。可见,语言要很有文采,才算是顺乎天地自然的心灵吧!

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河图:相传庖牺时,有龙马从黄河里出现,背负“河图”,庖牺依之作“八卦”;洛书:相传大禹治水时,有神龟从洛水中出现,背负“洛书”,禹依之作“九畴”。《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宓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锡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亦为九畴。

韫:蕴藏;镂:刻;金镂:刻着金字;牒:竹简;尸:主。《尚书中候握河纪》等纬书说:帝尧在河边得玉版,上有天地图形,轩辕黄帝得河图、洛书,赤文绿字。神理:亦自然之道。---至于传说中黄河里有龙献图,伏羲氏效法河图,画出了八卦,洛水里有龟献书,夏禹根据洛书酝酿出包含九类治国的大法,还有玉石书版的金字内容,绿色简牒上丹红文字的文彩,这些又是谁在主宰着呢?是神妙的启示罢了。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鸟迹:象形文字。《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guai(明确决断)”炳:彰明。---自从仓颉创造了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文字的作用开始彰显。

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炎;炎帝神农;皞:太皞伏羲。三坟:书名。见孔安国《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渺邈:遥远;----炎帝神农氏和太皞伏羲氏的事迹记载在《三坟》里,可是年代太久远了,事迹渺茫,文章文采也都已无从追寻。

唐虞文章则焕乎为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始或为;元首:指舜;《尚书益稷》:“帝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益稷:舜的臣子伯益和后稷;谟:计策;陈谟:陈献计策;敷:陈:奏:臣对君上书称奏;《尧典》:“敷奏以言”伪孔传云:“敷,陈;奏,进也;诸侯四朝各使陈进治礼之言”-----天子大舜开始唱和的歌词已经发出了唱叹的情志,伯益和后稷陈进的计策,也传下了敷陈进奏的风气。

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夏后氏:夏禹;业、绩:均指事功;峻鸿:都是高大的意思;九序:即九项政事都有秩序。《尚书·大禹谟》:“水、火、金、木、土、榖,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叙即序;弥缛:更加丰富;-----夏后氏大禹兴起,事业崇高而功绩巨大,各项工作都有秩序而受到歌颂,勋德日益丰富。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日新。逮:到;《雅》《颂》:诗经中的《雅》诗和《颂》诗;被:及,指影响所及。英华:精华;-----到了商朝和周朝,文章的文采胜过了前代的质朴,《雅》《颂》诗影响所及使文章辞采显得愈发新颖。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制《诗》缉《颂》,斧藻群言。

文王:周文王姬昌。患忧:周文王为西伯时,曾被殷纣王囚于羑里。繇辞:《易经》中的《卦辞》和《爻辞》,相传是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所作;曜:作“耀”;炳耀:发出光彩;符采:文采;复隐:含蓄;精义坚深:含义确切而深刻;重:再、又;公旦:即周公旦;公旦多才:语本《尚书金滕》:“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徽:美善;徽烈:美善的功业;制《诗》缉《颂》:制:创作;缉:辑录;颂:指《周颂》;范文澜曰:“据《毛诗·豳风·七月》序:七月,周公所作;据《尚书·金滕》鸱鸮,周公所作。据《国语·周语(上)》:时迈,亦周公所作。故彦和云:制诗缉颂也。”斧藻:删削和润饰。斧藻群言:《尚书大传》:“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此斧藻群言也。-------周文王被殷纣王拘押在羑里受难时演《周易》,卜辞光彩照耀,

像宝玉的文采一样,内容含蓄丰富,义理精微深刻。加以周公旦多才多艺,发扬周文王美善事业,制作诗歌,辑录周颂,修润各种文辞。

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夫子:指孔子;继圣:继文王、周公之后而成为圣人;前哲:前代圣贤;熔钧六经:指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金声玉振:金声:钟声;玉振:磬声;语出:《孟子万章篇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奏乐时,先击钟,结束时击磬,指集大成,金声玉振比喻孔子能集古圣哲之大成。雕琢性情:指培育人才;组织辞令:指精心著述;木铎:古代施政传播教化时所用的木舌铃。《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铎。”郑玄注:“木铎,木舌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易上系辞》:“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席珍:席上的珍宝。《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比喻儒者讲席上有珍贵的道德学问供别人请教;流:流动;响:响声;--------到了孔子承继以前的圣人,他超过了从前的圣哲,他编订六经,像打钟开始,击磬结束一般,集经典之大成,他培育人才,组织辞令,这些经典就同施政教时所用的木舌铜铃一样,只要一开启振动,千里响应,又像儒者讲席上的珍宝一样流传下来。真可以说是发扬了天地的光辉,启发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啊。

段落大意:这一段着重说明人类的文明开始于太极,以及自上古至孔子时“文”的发展概况。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爰:发语词;风姓:传说伏羲姓风;《礼记月令》正义引《帝王世纪》云:“太皞帝庖羲氏,风姓也。”;玄圣:上古时代的圣人,指伏羲;素王:空王,指孔子,汉代人认为孔子有帝王之道而无王位,所以称为素王;《春秋左氏传序》:“说者以仲尼自卫返鲁,修春秋,立素王。”正义曰:“孔子自以身为素王,故作春秋,立素王之法,汉魏诸儒,皆为此说。”述训:传述先王之典籍;原:推求;道心: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研神理而设教:语本《周易观卦辞》:“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取象:取法;问数:占卜未来命运;数:命运;蓍:蓍草,古人用蓍草的茎占卜;龟甲:指占卜吉凶,古代在龟甲上钻孔再烧,看它的裂纹来占卜吉凶。极变:推究变化之理达到极点;成化:完成教化;《周易贲卦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伏羲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发挥,没有不根据自然之道的精神来进行创作的,也没有不钻研精深的道理来设置教化,从事教育的。他们效法《河图》《洛书》,用蓍草和龟壳来占卜问谒事物未来的变化。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学习过去的典籍来完成教化。

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彪炳辞义。经纬:织布的经线和纬线纵横交织,指治理;区宇:区域空间,指疆土;经纬区宇:立纲纪以治理天下;弥纶:综合、统括;彝:常理;宪:宪章;辉:作“挥”。彪:虎纹;

炳:光明;彪炳:像虎纹般光彩鲜明;--------然后才能治理天下,制定出恒久的根本大法,发挥光大圣人的事业,使文辞义理发挥最大的作用。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沿、因:互文同义;旁通:遍通;匮:缺乏;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语出《周易·系辞(上)》,韩康伯注:“辞,爻辞也。爻以鼓动。效天下之动也。”《正义》曰:“观辞以知得失”。辞:刘勰泛指一般的文辞,辞有鼓动天下人的力量,是完成教化的有力工具;-------由此得知,自然之道是依靠圣人而表现于文章著作里面,圣人也通过文章著作才得以阐明自然之道,到处都行的通而无所阻碍,天天运用也不会觉得匮乏;《周易·系辞》里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东西,主要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鼓动天下就是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缘故;

段落大意:这一段着重说明道、圣、文的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两句,指明了全文的主旨。文德的体用结合关系,也在两句中透出。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赞:明;古代一些文章末尾有赞文,用以总括说明全篇大意。《文心雕龙》每篇都有赞。道心惟微:道心十分微妙。玄圣:大圣,指孔子;光采玄圣:玄圣遗训焕发光彩;龙图献体,龟书呈貌:黄河里龙和龟的形体上呈现着《河图》《洛书》之貌;斯:语助词;胥:皆,都;效:效法;-----------总结:那自然之道啊,精深微妙,穷究这神理并因之来设教,它即使伟大的圣人发出光芒,

又使仁义忠孝的道德得以宣扬。黄河里龙马负图献出八卦的形体,洛水中神龟负书呈上九畴的相貌。观察天地自然的文采的同时,也应学习人文来完成教育。

诗体译文心释意再雕龙

———读张光年先生的《骈体语译〈文心雕龙〉》 

张少康

著名诗人张光年先生在88岁高龄出版了新著《骈体语译〈文心

雕龙〉》,这是文艺界值得好好庆贺的大事。光年先生是举世闻名的

《黄河大合唱》歌词的作者,是新中国的老诗人。光年先生翻译《文

心雕龙》始于40年前,那时他担任《文艺报》主编。为了提高作协

和《文艺报》工作人员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理论水平,曾为大家讲授

《文心雕龙》,并将《文心雕龙》中论创作的若干篇,用诗体译成现

代汉语。编辑部曾将其中6篇,即《神思》、《体性》、《风骨》、

《通变》、《定势》、《情采》的今译草稿,批印出来作为学习参考

资料,署的日期是1961年5月4日。光年先生的译稿虽然没大胆公

开,但却不胫而走,传播很广。那时我在北大中文系师从杨晦先生研

究中国古代文论,并为高年级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文论选》,我将其

刻印出来发给同学作为学习《文心雕龙》的重要参考资料。

将近40年过去了,翻刻的材料我仍然珍藏着。因为光年先生的

译文实在太美了,不仅文辞美,而且译意正确、深刻,诚如王元化先

生所说:“笔势酣畅,传神达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光年

先生又新译了20多篇。去年5月,光年先生请我和我们《文心雕

龙》学会在北京的缪俊杰、蔡锤翔、刘文忠等一起到他家里,把他的

30篇译稿(包括原来译的6篇)给我们每人一份,非常谦虚地要我们

提意见。

最近,我和几位青年学者撰写了一本60多万字的《文心雕龙研

究史》(此书不久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工作的需要,我

们阅读和研究了所有的《文心雕龙》今译本,大约有数十种,比较起

来,光年先生的《骈体语译〈文心雕龙〉》,无疑是海内外各种今译

本中译得最为传神的一种。《文心雕龙》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完整、最

系统、最能体现我们民族审美传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也是可以和西方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并在内容的丰富性和理论的深刻性上

大大超过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东方诗学代表作。它对繁荣发展我国

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建设当代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都有着十分重要

的现实意义。《文心雕龙》是用六朝时期流行的骈体文来写的,文字

比较艰深,用典也较多,许多理论概念的含义很不容易把握,对文学

青年来说,要读懂它、理解它的丰富内容是很不容易的。现在的很多现代汉语今译本,无论在正确传达原意,还是在阐释理论思想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原著诗意盎然的语言文字之美,可以说在已有的今译本中绝大部分都已丧失,这就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文心雕龙》深厚的理论思想的认识。

刘勰是很重视其文章的言外之意的,而它往往隐藏在《文心雕龙》优美的骈文形式之中。光年先生以诗的语言和骈体形式,用现代汉语今译的《文心雕龙》,非常好地保持了原著的风貌,语言优美,生动流畅,传情达意,自然贴切,可以说在信、达、雅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仅可以使我们今天的文学青年很容易地读懂《文心雕龙》,正确理解他所论述的深刻文学原理,借鉴《文心雕龙》所总结的古代文学创作的丰富艺术经验,而且还可以领略和欣赏《文心雕龙》精美的骈文艺术。

《文心雕龙》的重要贡献之一,是运用和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概念和范畴,例如“神思”、“意象”、“风骨”、“定势”、“情采”等,但是要正确理解他们的意义是很不容易的,学术界在研究中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是《文心雕龙》今译中最为困难的部分,也是我们对很多今译本感到不解渴的原因所在。光年先生的《骈体语译〈文心雕龙〉》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在一些重要的名词术语的今译中,对其理论内涵把握得很正确。比如《神思》篇“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的“意”译为“意象”,是非常确切的。因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有两种:一种是抽象的意,相当于思想;一种是具体的“意”,是与具体物象相联系的。这一点郭绍虞先生有过专门论述。这后一种“意”实际就是意象。《神思》篇的“意”是“神与物游”的产物,所以是“意象”而不是“思想”,有的学者译为“思想”,就不大合适了。有很多人译为“文意”或“内容”,也可通,但不够正确。有的译为“意境”也不合适,因为意境概念产生于唐代,而且与意象不同。像这样把名词术语的理论涵义译得非常好的地方还有很多。光年先生今译的30篇《文心雕龙》包括了原书论文学的基本原理、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论作家的修养等主要部分,它不仅实现了光年先生“为《文心雕龙》做点普及工作的愿望”,也为《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的深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光年先生是成就卓越的优秀诗人,又是很有造诣的文艺理论家。他在《文心雕龙》的今译中,以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去体会刘勰的论述,深深地融入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他还在各篇“译后记”中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原著的主旨,并运用当代文学理论作了寓意深远的引申发挥,所以《骈体语译〈文心雕龙〉》不仅能确切地传达原著的精神、风采,而且还是一种再创造,是对新时代“文心”的再“雕龙”。

光年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说,他要把这本书“献给新世纪的文学青年,提供他们增进文学知识、从事文学写作的参考”,他还说:“我的这部语译稿即将脱手了,我的40年愿望即将实现了,这对于一个‘将进酒’(戏用这个汉代铙歌名与‘将近九十’谐音)的老人,是值得欣慰的。”这些热情感人的话语,使我们深切体会到一位

文学前辈对新时代文学青年的无限殷切期望。

让我们真诚地感谢光年先生,祝光年老健康长寿牎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语内、语际及符际间互动与超越:关于中国古典文论《文心雕龙》的英译研究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摘要:《文心雕龙·原道》篇到底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道家文学观;有人从儒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儒家文学观;有人甚至认为作者表现的是佛学思想。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认为刘勰在作此篇时,应持有的是儒家传统的“尚文”、“尚用”文学观。 关键词:儒家尚文尚用宗经征圣 《原道》为《文心雕龙》五十篇之首,其主要内容为探究文的根源。作为儒教忠诚信徒的刘勰其根本观点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的文学观,从而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文学批评回归传统的牵引力。下面就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传统的儒家文学观 先秦时期王道失而霸业兴,群雄角力之间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招兵买马引进人才。有志之士各怀一技之长行走于诸候间。为了推销自己,扩大影响力各自著书立说成为百家。一时间学术氛围异常浓厚,出现了一批批职业学者我们称之为“士”。“儒”本身就是文学专业的士,那么作为文学之士的儒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些什么呢? 1、“尚文”和“尚用”的文学观 现代的哲学史家们认为重实用、重道德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其实中国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正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文以载道”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诉求,其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包括新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孔子的文艺思想是儒家文论的源头。他很看重诗文作为表达工具的功能。《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孔子的话云:“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他的意思是说,学诗是为了讲话有文采;话说得漂亮才能更有利于道理的传播。不过孔子更重视文学对于修身的意义,这与他教书先生的身份有关。《阳货》篇谓:“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兴”的意思是启示、感发;“观”意为通过诗来考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沟通感情,增进团结;“怨”即批评时政,抒发怨情。这里说的是学诗对于修身的好处。学诗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也就是诗的功用了。 2“文道合一”的文学观 对文的孜孜追求同时表现了儒士们处世求达和极积入世的人生态度。之所以要有言,言之所以要行而远之,从表面上看是追求言的影响力从而达到某种功能上的意义,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实用主义思潮。折射出的是儒士们“有为”的人生追求。为这一理想“上下求索”,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欢迎大家阅读! 从这一篇开始,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建构进入第二部分“文体论”,至《书记第二十五》共计二十篇,每篇大致论述一种或者两种文体。根据时人“文”“笔”之分,《明诗》至《谐隐》十篇更倾向于押韵之“文”,《史传》至《书记》十篇则为不押韵之“笔”。 文章的行文思路正如《序志》所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介绍文体一般着眼于四个方面,论述源流,解释名称与含义,选定和评论部分作家作品,指出这一文体的写作规律和基本要求。《明诗》正是遵循以上四方面,从开篇至“有符焉尔”属于“释名以章义”,解释诗的含义;从“人禀七情”至“此近世之所竞也”论述诗 __于发展,为“原始以表末”,而提到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则属于“选文以定篇”;从“铺观列代”至文末,指出四言诗“正体”,五言为“流调”,风格为“雅润清丽”,便是“敷理以举统”。 读至“敷理以举统”部分,我对刘勰以“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文学观有些疑问,毕竟当时作者所处时代,四言诗已经开始衰落,而五言诗大行其道,这样的观点看来有些保守。但仔细想来,刘勰的这一观念实则与《宗经》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从刘勰《明诗》

篇所要阐明诗的范围来看,这里的“诗”不包括乐府诗,因为《文心雕龙》中另有《乐府》篇加以讨论。至于诗骚,也有专篇论述,像论述《诗经》的《宗经》,故着墨不多,也可不算作其中。 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所以,刘勰把四言诗视作“正体”,称五言为“流调”,实为“宗经”,并且符合时代的观念,而并非贬低之意。《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宗经之人,当然要以此为正体。然而当他“铺观列代”,考察后起诗人极力所推重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属写作五言的人时,为了顺应时代,又要坚持《文心雕龙》理论上的完整性,所以作出此论以示协调。 进一步来说,刘勰这种观念的产生,也与两汉的学术背景有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开始确立,官方把《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还专门设立五经博士负责传授,《诗经》地位之高堪称“正体”。并且即使不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依然是后世一切文学的源头,正如《宗经》中所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后世诗赋类韵文都是从《诗经》中发展出来的,因此称之为“正体”。 在苏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文心雕龙》一书,不禁感慨万千。 据说作者之所以写下《文心雕龙》还有一段趣事:有一天刘勰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手捧丹漆礼器,跟着孔子南行……伟大的先圣竟然垂梦于他,刘勰觉得自己应该有所作为!刘勰最先想到的是要阐明圣人的思想,莫如替经典作注解了,可是过去马融、郑玄等学者已把圣人的思想阐发得够明白了,他就算有深入的见解,也未必能自

文心雕龙_神思_翻译

《文心雕龙·神思》原文及翻译 (一) 古人云1:“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2神思之谓也3。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4,视通万里。吟咏之间5,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6,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7!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8。神居胸臆9,而志气统其关键10;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11。枢机方通12,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13,则神有遁心14。是以陶钧文思15,贵在虚静,疏瀹五藏16,澡雪精神17。积学以储宝18,酌理以富才19,研阅以穷照20,驯致以怿辞21。然后使玄解之宰22,寻声律而定墨23;独照之匠24,窥意象而运斤25。此盖驭文之首术26,谋篇之大端27。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28;规矩虚位29,刻镂无形30。登山则情满于山31,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32,气倍辞前33;暨乎篇成34,半折心始35。何则?意翻空而易奇36,言征实而难巧也37。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38,疏则千里39。或理在方寸40,而求之域表41;或义在咫尺42,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43,无务苦虑44;含章司契45,不必劳情也46。 〔译文〕 古人曾说:“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动。作家写作时的构思,他的精神活动也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当作家静静地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的时候,他已观察到万里之外去了。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当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现了风云般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的效果啊!由此可见,构思的妙处,是在使作家的精神与物象融会贯通。精神蕴藏在内心,却为人的情志和气质所支配;外物接触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运用得好,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完全刻划出来;若是支配精神的关键有了阻塞,那么精神就不能集中了。因此,在进行构思的时候,必须做到沉寂宁静,思考专一,使内心通畅,精神净化。为了做好构思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其次要辨明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华,再次要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最后要训练自己的情致来恰切地运用文辞。这样才能使懂得深奥道理的心灵,探索写作技巧来定绳墨;正如一个有独到见解的工匠,根据想象中的样子来运用工具一样。这是写作的主要手法,也是考虑全篇布局时必须注意的要点。在作家开始构思时,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作家要对这些抽象的意念给以具体的形态,把尚未定形的事物都精雕细刻起来。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不管作者才华的多少,他的构思都可以随着流风浮云而任意驰骋。在刚拿起笔来的时候,旺盛的气势大大超过文辞本身;等到文章写成的时候,比起开始所想的要打个对折。为什么呢?因为文意出于想象,所以容易出色;但语言比较实在,所以不易见巧。由此可见,文章的内容来自作者的思想,而语言又受内容的支配。如果结合得密切,就如天衣无缝,否则就会远隔千里。有时某些道理就在自己心里,却反而到天涯去搜求;有时某些意思本来就在跟前,却又像隔着山河似的。所以要驾驭好自己的心灵,锻炼好写作的方法,而无须苦思焦虑;应掌握好写作的规则,而不必过分劳累自己的心情。 〔注释〕 1古人:指战国时魏国的公子牟。他的话载《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2“形在”二句:原指身在江湖,心在朝廷。这里借喻文学创作的构思活动。魏阙(què却):指朝廷。魏:高大。 3神思:宗炳《画山水序》:“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全宋文》卷二十) 4悄(qiǎo巧):静寂。 5“吟咏”二句:指作家刚沉吟构思,文章尚未写成,可是在作家心目中,好像已听到那篇未来作品的音节铿锵了。吐纳:发出。 6睫(jié节):眼毛。 7致:达到。 8神与物游:指作者的精神与外物的形象密切结合,一起活动。 9胸臆:指内心。臆:胸。 10志气:作者主观的情志、气质。统:率领,管理。 11辞令:动听的言语。枢机:指主要部分。《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孔颖达疏: “枢,谓户枢;机,谓弩牙。言户枢之转, 或明或暗;弩牙之发,或中或否,犹言行之 动,从身而发,以及于物,或是或非也。” 12枢机:这里指“辞令”。 13关键:这里指“志气”。 14遁:隐避。 15陶:制瓦器。钧:造瓦器的转轮。 这里以“陶钧”指文思的掌握和酝酿。 16瀹(yuè月):疏通。藏:同“脏”, 内脏。 17雪:洗涤。《庄子·知北游》:“老 聃曰:‘汝齐(斋)戒疏瀹而(你)心,澡 雪而精神。’” 18宝:这里指人的知识。 19酌:斟酌,有考虑、思辨的意思。 20阅:阅历、经验。穷:探索到底。 照:察看,引申为理解。 21致:情致。怿(yì意):一作“绎”, 译文据“绎”字。“绎”是整理、运用。 22玄:指深奥难懂的事物或道理。宰: 主宰,这里指作家的心灵。 23声律:指作品的音节。安排音节本 来只是写作的技巧之一,这里用以代表一切 写作技巧。墨:绳墨。“墨”与下句“斤” 相对,和《文选·琴赋》中的“离子督墨, 匠石奋斤”用法同。 24独照:独到的理解。 25窥:视。意象:意中之象,指构思 过程中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构成的形象。 斤:斧。 26驭文:就是写作。驭:驾驭,控制。 术:方法。 27大端:重大的端绪,也就是要点。 28万涂:即万途,指思绪很多。 29规:画圆形的器具。矩:画方形的 器具。这里是用“规矩”指赋予事物以一定 的形态。虚位:指抽象的东西。 30镂(l?u漏):也是刻。无形:和 上句“虚位”意同,这两句和陆机《文赋》 中说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意 义相近,都指通过艺术构思而赋予抽象的东 西以生动具体的形象。 31登山:指构思中想到登山的情景。 下句“观海”同。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它体大思精,笼罩群言,包举宏纤”,向为历代学人所重。在学“汉语文言”文学专业时,也曾听说过此书,一值想拜读。或因无书可读,或因古文版费时太多,一直未能如愿。近日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译丛书”,恰有此书且已全译白话,终能一了心愿。适逢办公厅机关开展读书活动,现将粗读此书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梁书》、《南史》均有《刘勰传》,是研究刘勰家世和生平事迹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惜其史笔简要,语焉不详。老一辈“龙学”大家,如范文澜、杨明照等,虽多方涉猎,使之眉目渐清,但亦屡有歧见。后之研究者多综合各家之说,摡言其要,或斟酌献替,存疑再考。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即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即今江苏镇江。他的祖父刘灵真,系刘宋王朝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刘勰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初年(465—467),卒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后。总其历程,可分四个阶段: ⒈少年苦读。从出生到入定林寺,历时约二十余年。刘勰少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二十岁左右,又遭母丧,孤寂无依,萧索度日。以家贫而不婚娶。但他“笃志好学”,自七岁起,即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执著地追求“树德建言,经世致用”的人生价值。 ⒉佛门试功。定林寺是佛教名刹,高僧云集,在这里,刘勰作为佛教大师僧祐的助手,整理校订经卷,得以潜心攻读,遍览诸子百家之书,“积十余年”,达到了“博

通经论”、“长于佛理”和程度,进而“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完成了大丛书佛教经论的编定,经僧祐审阅,成为定林寺的传世经藏。刘勰在僧祐主持下编定佛经的过程,深受其浸润和陶染,大约在他编定佛教经藏之后不久,即完成了空前的文论伟著《文心雕龙》。 ⒊出仕从政。《文心雕龙》被沈约“大重之”不久,刘勰即受命担任奉朝请,开始走入仕途。此后历任南梁王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之弟、中军将军、临川王萧绩和梁武帝的第四子、仁威将军、南康王萧宏的记室,掌文书;继又兼任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管章奏;再迁步兵校尉,执掌宫廷卫戍。作为幕僚、侍从人员,刘勰的渊博学养一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当时门阀森严的环境中,他仍然只能是一介“位卑多诮”的“文士”。《梁书?刘勰传》载,“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曾“有文集行于世”。今虽已散失,但仍有《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文。可以想见,刘勰虽身在王府衙署,但仍力图“达于政事,匡世济民”。后高僧僧祐逝世后,再入定林寺,协助慧震沙门撰经。 ⒋燔发出家。从奉敕再入定林寺到“未期而卒”,历时约10余年。定林寺的经藏,本已由僧祐和刘勰编定完毕,惟此后二十余年间,僧祐又收集了许多经卷,而未及整理,梁武帝至为关注。刘勰奉敕再入定林寺撰经。僧祐74岁园寂,刘勰“于寺变服”,“改名慧地”,叶落归根。不到一年,刘勰去世。 漫长的岁月,执著的追求,未能使刘勰实现“纬军国”、“任栋梁”的政治抱负,却使他表现出了足以“为世楷式”的人品和文品,留下了光耀千秋的文化遗产。今之研究者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学思想家、文章学家、写作理论家”等等,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大师”,这些称誉对于刘勰来说都是当之无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卷一?原道》原文及译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

诗缉颂,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译文: 文章的(之能显现"道"的)具体属性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这话)怎么讲呢?(天地生成时)就有了深清色和黄色一同呈现,就有了天方地圆的形体之分。日头与月亮像重叠的璧玉,垂在天上,以显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山岭与河流像灿烂的锦绣铺在地上,以展示其条理大地的形象;这大概是自然的文章吧?仰观天空日月散射着光辉,俯瞰大地山河现着文彩;高低有了一定的位置,天地

《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

三、《文心雕龙》得总论及其理论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就是《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就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就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这只就是刘勰对全书主要轮廓得说明,其具体安排还有以下情况:第一、二部分之交得《辨骚》,既有列入“枢纽"得必要,又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有相同得性质。“论文叙笔"得二十篇(加《辨骚》为二十一篇),一般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文”与“笔”两个部分:由《辨骚》到《哀弔》得九篇属“论文”,由《史传》至《书记》得十篇为“叙笔”,间于这两类之中得《杂文》与《谐隐》两篇,则兼属“文”、“笔"两类。“割情析采"得二十四

篇,又可分为创作论与批评论两个部分:《神思》至《总术》得十九篇就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创作论与批评论之间得《时序》、《物色》两篇,也兼有创作论与批评论得性质.最后一篇《序志》就是全书序言。根据《文心雕龙》得这种结构体系,下面拟从“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创作论、批评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首先讲“文之枢纽”,重点探讨《文心雕龙》全书得总论及其理论体系 (一)?“枢纽”不等于总论,这就是首先要明确得.关于《辨骚》篇属上属下得长期争论,主要就就是混淆了“枢纽”与总论得性质。所谓总论,应该就是贯穿全书得基本论点,或者就是建立其全部理论体系得指导思想.从这个理解来瞧,不仅《辨骚》,《正纬》也同

样不具备总论得性质.所谓“枢纽”,也就是关系全书得关键问题,不首先解决,就将影响与不利下面得论述。如《正纬》,因为儒家经典在东汉时期被纬书搅混了,不首先“正纬",就会影响到在全书中贯彻“宗经”得基本观点。所以,“正纬"不过就是为“宗经"扫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总论性得论点。《辨骚》论骚体,实为“论文叙笔”之首。刘勰之所以把《辨骚》篇列为“文之枢纽”,有两个重要原因:一、“论文叙笔”共二十一篇,在全书中所占分量就是很大得;而全书得理论结构,又就是在这二十一篇得基础上,来总结文学理论上得种种问题;也就就是说,刘勰就是首先分别探讨各种文体得实际创作经验,再由此提炼出一些理论问题来.因此,整个“论文叙笔”部分,都就是为后半部打基础。这样,可以说“论文叙笔”

文心雕龙 神思篇论文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感 神思篇为《文心雕龙》里阐述写作时创作思想的一篇文章,“神思”为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神与物游”既反映作者唯心主义观点,又体现作者对写作意境的把握与体验,同时反映作者对写作的观点与认知。文章从构思、创想、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神与物游,神居胸臆”一开始从主体大概论述,思想的中要性。“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无穷”。萧子显在《南齐书》里对神与物的充分感触,说明变化不断,难以捉摸。寂然凝虑,悄焉动容,吟咏之间,眉睫之前。都在一瞬之间,可其中思想千变万化,由于无限想象,就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等变化,此处皆为神思之妙也!“神与物游”思想千变万化,思绪广阔无边,当思想有所阻挡,就有所障碍,突破枢机,意随心动,内心同外物相连,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心志结合,皆为神之至也!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进一步阐述写文章时一定要心神合一,沉静宁静,心无旁焉,内心畅通,无所顾忌方才写的好文章,但在此之前,必须自己有一定的学识基础为保证,多阅读多积累,丰富自己的才华,以及结合自己的体验多生活真谛的感悟,用自己的思想,风格去写文章,写文章时或许想象比较丰富,华丽,“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也许抽象的想象可以描绘的很精彩,构思如行云流水般驰骋,但事实写出来以后,发现不尽人意,想象能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的应用。把思想,运用到文字上,思想与语言相结合天衣无缝,用文字充分诠释内心,必要前提还是回到自己知识层面上去,文笔的深厚与否。这对当代社会,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有教育意义,眼高手低,只想不做,最终还是神思皆尽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文章的速度,深度与个人实际情况有关,与所写文章有关,有人构思,神思就殚精竭虑,有人写文章要数十载,虽说篇幅够长,但也是思想迟缓。有人可以一个早上写成一篇文赋,站在哪里就可以写诗作赋,有人可以如朗诵般,行云流水写出一篇文章,虽然篇幅过短,但也文思敏捷,两种情况虽不同,但他们都经过酝酿、斟酌。但如写作慢而才学浅薄,快而结构凌乱,都不可取。所以,如见识广博,突出重点,构思较快而不凌乱,那么对写作就很有帮助。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1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

《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的比较

《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的比较 《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篇都是论述文章构思的问题的名篇。二者都认为创作构思的活动领域异常广泛,强调创作构思需要集中精神,用心对待。其中《神思》一篇对《文赋》中的内容有一定的继承,但是它却在《文赋》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使之更加生动翔实,论述更加精辟,因此使之成为了一篇全新的文章。 个人认为《文赋》主要讲了在写文章时如何构思下笔的问题,而《文心雕龙·神思》则着重谈了如何构思的问题。神思即构思,是指人们进行创作时的思维活动,包括回忆、联想、分析、组合等。这是创作文章时最重要的一步。陆机在《文赋》中写出了创作时精心构思的过程及落实到笔下应该注意的问题。他说写文章时要注意客观事物的变化,写文章时要注意布局谋篇,不宜篇幅过长。在上下文互相之间能产生影响时注意协调全文。尽量做到“弊最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指出“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意思是“虽然文章出于自己的创作,但是也要担忧是否在此之前有人写过了。如果确实(有人写过了)会伤及我的品誉,那么不管心里如何的喜爱也必须舍弃掉”。这点是后人们最为称赞的。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在创作文章时特别注意这点。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一篇中写出了在下笔时“所想”和“所写”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个人资质对创作文章的影响。而且也写出了平时的积累(包括素材的积累和学识的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二者虽然都是在写文章构思的问题,但是重点却不尽相同。

《文心雕龙·神思》一篇所说的“积学以储宝”和《文赋》中的“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内容大致相同,即写文章需要对前代人的学识和典籍进行拜读和积累。这是写文章的基础之一。而在谈论下笔问题时,《文心雕龙·神思》谈到了创作时的想象和落笔之间的不同。《文赋》则谈论的是写文章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篇幅的问题。由此可见,《文心雕龙·神思》对《文赋》的观点显然有一定的继承。但是创作《文心雕龙》的刘勰显然知道“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的道理。因此,他在对《文赋》进行借鉴的同时,不忘舍弃一些东西,而且加入了自己的新观点——个人资质对创作文章的影响,而即使是同一问题——比如写作时落笔的问题——刘勰也加入了自己的观点使之与《文赋》不尽相同,这使《文心雕龙·神思》成为了《文赋》的继承而不是剽窃。 《文赋》中强调创作需要一定的积累,需要借鉴前人的东西。但是也不必过分拘泥前人,如果自己有新的观点和见解,有自己的言辞和话语,也一样可以写上去。在写文章时,有时上文和下文分开看都是绝妙的文章,但是整合在一起则互相妨碍,这些都是正常的。所以写文章时需要力求减少敝处。在布局上要突出主题,一篇文章应该只有一个主题,而且遣词造句上需要言简意赅,不应拖沓冗长。创作出来的文章如果和前人的雷同了,那么就算不忍心也要毁掉,不能损害自己的品誉。《文心雕龙·神思》也强调了写文章需要积累。但他写出了一个新问题:心中所想和笔下所写差距甚大。作者详细解释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这使文章增色不少,而且

文心雕龙篇章结构

《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 一、上篇: 1、枢纽论(文原论):《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正纬》和《辨骚》虽列入“文之枢纽”,但并不是《文心雕龙》的总论。属于总论的,只有《原道》、《征圣》、《宗经》三篇。其中《征圣》和《宗经》,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就是要向儒家圣人的著作学习。因此,刘勰的总论,只提出两个最基本的主张“原道”、“宗经”。 2、文体论 这二十篇分别论述了骚、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弔、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三十五种文体。刘勰对每种文体都讲了它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所以,通常称这二十篇为文体论。但这二十篇,并不仅仅是论述文体,更主要的还是分别总结晋宋以前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 (1)、论文: 《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 《铭箴》《诔碑》《哀弔》《杂文》《谐隐》 (2)、论笔 《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 《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二、下篇 1、创作论 《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 《神思》主要是讲“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心物交融问题。《体性》是从“情动而言形”,“因内而符外”的道理来论个性和风格的关系;《风骨》是从“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两个方面,对创作提出情和辞的统一要求;《通变》则主张“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定势》是讲“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创作规律;《情采》更是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的相互关系;《熔裁》是要求做到“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以上各篇,都是围绕着情和言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论述。 《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等七篇,主要是论述修辞技巧的一些问题。 《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术》《物色》创作论的其余问题。 2、批评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 《时序》、《物色》两篇,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两方面的内容。《时序》从历代政治面貌、社会风气等方面来评论作家作品及其发展情况;《物色》从自然景物、四序变迁方面来评论《诗经》、《楚辞》、汉赋及“近代以来”的创作情况。两篇比较起来,《时序》侧重于文学批评,《物色》侧重于文学创作。《才略》从创作才能方面评论作家,《程器》从品德修养方面评论作家。 3、《序志》是全书序言。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800字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800字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

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教案资料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 翻译

《文心雕龙卷一?原道》原文及译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

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译文: 文章的(之能显现"道"的)具体属性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这话)怎么讲呢?(天地生成时)就有了深清色和黄色一同呈现,就有了天方地圆的形体之分。日头与月亮像重叠的璧玉,垂在天上,以显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山岭与河流像灿烂的锦绣铺在地上,以展示其条理大地的形象;这大概是自然的文章吧?仰观天空日月散射着光辉,俯瞰大地山河现着文彩;高低有了一定

文心雕龙译注 -- 三、《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译注-- 三、《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译注-- 三、《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这只是勰对全书主要轮廓的说明,其具体安排还有以下情况:第一、二部分之交的《辨骚》,既有列入“枢纽”的必要,又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有相同的性质。“论文叙笔”的二十篇(加《辨骚》为二十一篇),一般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文”与“笔”两个部分:由《辨骚》到《哀弔》的九篇属“论文”,由《史传》至《书记》的十篇为“叙笔”,间于这两类之中的《杂文》和《谐隐》两篇,则兼属“文”、“笔”两类。“割情析采”的二十四篇,又可分为创作论和批评论两个部分:《神思》至《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创作论与批评论之间的《时序》、《物色》两篇,也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的性质。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序言。根据《文心雕龙》的这种结构体系,下面拟从“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创作论、批评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首先讲“文之枢纽”,重

点探讨《文心雕龙》全书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一)“枢纽”不等于总论,这是首先要明确的。关于《辨骚》篇属上属下的长期争论,主要就是混淆了“枢纽”和总论的性质。所谓总论,应该是贯穿全书的基本论点,或者是建立其全部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从这个理解来看,不仅《辨骚》,《正纬》也同样不具备总论的性质。所谓“枢纽”,也是关系全书的关键问题,不首先解决,就将影响和不利下面的论述。如《正纬》,因为儒家经典在东汉时期被纬书搅混了,不首先“正纬”,就会影响到在全书中贯彻“宗经”的基本观点。所以,“正纬”不过是为“宗经”扫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总论性的论点。《辨骚》论骚体,实为“论文叙笔”之首。勰之所以把《辨骚》篇列为“文之枢纽”,有两个重要原因:一、“论文叙笔”共二十一篇,在全书中所占分量是很大的;而全书的理论结构,又是在这二十一篇的基础上,来总结文学理论上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勰是首先分别探讨各种文体的实际创作经验,再由此提炼出一些理论问题来。因此,整个“论文叙笔”部分,都是为后半部打基础。这样,可以说“论文叙笔”的二十一篇,都具有论文之“枢纽”的性质。但不可能把二十一篇全部列入“文之枢纽”中去。把“论文叙笔”的第一篇《辨骚》列入“文之枢纽”,也正表明勰对整个“论文叙笔”部分的重视。二、《楚辞》是儒家经典之后出现最早的作品,即所谓“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并且《楚辞》又是“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在文学发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导语】以下是大为大家的关于《文心雕龙》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史上,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史上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

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但是,又 __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论文研究综述 中文0801 1703080202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论著,却拥有350余部研究专著,6000多篇相关论文,真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本文仅对2000-2010年间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部分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综述,以便了解近年来“龙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我依据近十年对《文》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来分类整理,如下: 一.生态学的角度 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应该说是比较新颖的,在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岑琳的《〈文心雕龙〉的生态学解读》(2007);吴建民的《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艺生态思想》(2005);朱绣慧的《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2005);孙媛,王志奎的《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2006)。相关的论文还有朱贺琴的《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2004)邱紫华的《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吴建民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2003),以上的论文都从《文心雕龙》的某一篇来论述其中的生态思想,论述较为到位,但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 游庆超《论〈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2009)则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才性异”、“文如其人”的精神生态思想。 唐志远《试论〈文心雕龙〉的生态诗学意识》(2008)认为《文心雕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衍,将天与人的贯通进一步延伸到本于人心的文学,天地、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第一次在理论形态上将文学纳入了天人合一的循环系统之中,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比较的角度 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2008)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中西的共同“诗心”,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异质性”,指出异的原因是东西文化“模子”的迥异。 朱湘铭《〈文心雕龙〉与〈诗品〉的比较研究》(2007)对《文》和《诗品》的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审美论以及批评论进行具体比较分析。 三.文学传播的角度

文心雕龙-神思 文献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摘要:《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具有创作总论的性质,因此,对《神思》的解读是理解《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关键。《神思》主要揭示的是创作主体的艺术构思,创作主体的自身培养,“神思”以“秉心养术”为前提,以“神与物游”为理想,以“杼轴献功”为实现条件,形成了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神思,神与物游,秉心养术,言意,杼轴献功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文心雕龙》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作家论等部分组成。从《神思》到《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部分,各篇为一相对独立的专论,《神思》篇是艺术构思的专论,又是位列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涉及到创作论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和方法。全篇大致脉络是从首先提出艺术想象,然后指出艺术想象的特征、能顺利进行想象的关键,再回答解决这俩个关键问题的方法,又从创作过程、作家天赋、作品修饰三个角度论证,最后做出结论总结全文。 1、“神与物游”说 “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1】所以艺术想象的理论是学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具有形象性,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神思就是这个以直觉为其特征的思维过程的概念。在刘勰看来,想象是启动并完成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构思则是想象驰骋期间的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所以他在开篇首先就提出了“神思”,也就是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状况。

刘勰——《文心雕龙》之原道

《文心雕龙》第一篇——《原道》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⑦。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⑧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注释】 ①璧:环状的玉。叠璧:《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 ②焕绮:光彩绮丽。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 ③吐曜(yào):即发光,指日、月、星。曜,光明照耀。 ④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章,文采。

⑤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⑥贲(bì):装饰。华:花。 ⑦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锽:钟声。 ⑧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 【译文】 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这些难道都是外界强加修饰的吗?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罢了。至于风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